第一篇:贾庆林在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5周年暨
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2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09年6月16日)
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
今天,来参加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5周年和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25周年座谈会。我代表民革中央向到会的各位黄埔同学及所有海内外黄埔师生及亲属表示热烈的祝贺!致以诚挚的问候!
85年前,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鉴于国民革命的发展迫切地需要革命的武装,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大力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当时,全国一批批热血青年,怀抱救国救民的崇高愿望,从五湖四海汇集到广州黄埔,他们本着“亲爱精诚”的精神,高唱“怒潮澎湃”的校歌,同场操练,同窗切磋,在黄埔精神的熏陶下,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一起锻炼成长。在黄埔军校的门口挂着一幅醒目的 —1—
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当时成为黄埔同学的座右铭。黄埔军校培养了诸多军事、政治人才,一批批革命军人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深远影响。
198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黄埔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黄埔军校同学会广泛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埔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黄埔军校在中华民族发展中显示的积极意义我们将永远铭记,我们祝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新的时代中,以传承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动力,为国家民族的奋起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民革特有的传统,是民革作为参政党最基本的特色。民革从建党之初就高举起孙中山先生这面旗帜,以中山先
生的思想和理想作为我们奋斗的精神食粮,在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做出了积极奉献。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民革向来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们全党上下努力发挥民革的优势,以孙中山先生爱国、统一思想为纽带,与岛内及海外各个阶层的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沟通情感,增进共识,做实事,做好事。
去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就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张,进一步确立了通往和平统一的现实道路,为我们今后妥善处理好两岸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良好势头。
85年过去了,孙中山先生理想的民主革命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人民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
灿烂的前景。民革与黄埔同学会联系十分密切。我们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彼此协作,共同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第二篇:在海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贾庆林)
在海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16日)
贾庆林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共同庆祝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20周年,回顾两岸协商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很有意义。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协会成立2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由之路。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主张通过两岸协商谈判,逐步解决彼此间的问题,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一再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台湾方面关心的各种问题都可以谈。协商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谈判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议题是开放的。多年来,尽管台海局势风云变幻,但我们积极促进两岸协商谈判的方针政策始终一以贯之,并且不断与时俱进,逐步丰富完善,更加切实可行。
20年前,随着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兴起,两岸双方分别成立授权民间团体,展开对话协商,从此开启了海峡两岸中国人以对话取代对抗、以沟通化解分歧、以协商促进合作的历史新篇章。海协会成立20年来,认真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通过与台湾海基会开展协商,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九二共识”,由此奠定了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促成了1993年汪辜会谈的举行,迈出了两岸关系发展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8年6月以来,两会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并顺利展开,签署了16项协议并达成诸多共识,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了宝贵贡献。海协会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累积共识、务实进取的要求,体现了我们推进两岸协商的诚意与善意。对海协会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对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两岸协商,中央给予高度肯定。
3年多来,两岸协商取得的丰硕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双方平等协商,推动了两岸交往机制的不断建立和规范,解决了大量两岸同胞关切的问题,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促进了两岸人员往来不断扩大,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机制化,为保护两岸同胞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同时,通过两岸协商培养互信和积累经验,也有利于双方今后进一步破解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难题。今天,一系列协商成果已经并将继续使两岸广大民众实实在在受益,支持两岸开展平等协商已经成为两岸同胞的普遍共识。两岸协商取得的成就充分表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存在的问题,探寻合作的道路,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同志们、朋友们!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未来需要通过协商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两岸同胞对今后的两岸协商抱有热情的期待。我们有最大的诚意、愿尽最大的努力继续推进两岸协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只要两岸双方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础得到巩固和增强,两岸协商就能够开辟更广阔的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更好地造福两岸同胞。——我们认为两岸协商应当优先解决事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积极考虑广大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和青年人的需求,使协商成果更加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地惠及两岸民众。
——我们积极支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保障,为台湾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台湾经济提供更多的有益支持,为两岸经济共同繁荣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为了应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冲击,两岸更有必要通过已建立的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协调,携手提高两岸经济竞争力,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双方还可以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为台湾企业拓展世界市场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我们希望积极推动商签两岸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协议,以利于两岸文教事业发展,提升两岸文教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水平,增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和感情融洽。
——我们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理解和重视台湾同胞关心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愿意通过两岸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关系顺利发展而不出现波折,两岸协商取得更多惠及民众的积极成果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在以往两岸关系紧张动荡的年代,两岸协商谈判历经曲折、数度中断。“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是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祸患,也是阻挠两岸协商谈判的最大障碍。只有坚决加以遏制,才能使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得以稳定,也才能使两岸顺利开展协商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九二共识”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是一个对两岸关系发展不断发挥重大积极作用的事实。否定“九二共识”,两岸协商就难以为继,已有的协商成果也将难以落实,两岸关系势将重现以往曾有过的动荡不安,最终伤害两岸同胞的利益。
同志们、朋友们!
三年多来两岸关系开创出和平发展的新局面,给台海地区带来了安定祥和,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要和平不要对抗,要稳定不要动荡,要发展不要倒退,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发展成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努力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良好势头。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同志们、朋友们!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借此机会,我谨向大家祝贺新年,向广大台湾同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业顺利、生活幸福、阖家安康!
第三篇:新华社建社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11月7日)
李长春
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新华社迎来了建社8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新华社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为新华社建设发展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向一直关心支持新华社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也借此机会,向全国新闻宣传战线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新华社是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红色苏区创办的重要宣传舆论机构,与党和人民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80年的辉煌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还是遇到暂时困难,新华社都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8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华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反映海内外各领域新闻信息,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中国声音,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业绩、创造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来,新华社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同时,自身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传播能力日益增强,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华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推动由传统新闻采编播发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法人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大力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和文化业态,不断完善内容、媒介、产业和组织形态,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正阔步向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迈进。
8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重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壮丽篇章,充分展现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攻坚克难、善打硬仗的顽强作风,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前沿战场,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无论是在人迹罕至的边陲哨卡,还是在贫困落后的山乡僻壤;无论是在国内救灾抢险的第一线,还是在国际重大事件的最前方„„哪里有重要新闻,哪里有鲜活素材,哪里就有新华社记者的身影,哪里就有新华社的声音。实践证明,新华社广大新闻工作者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坚强队伍,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优秀队伍。你们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智慧和力量,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希望新华社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上有新提升,在新闻舆论阵地建设上有新成效,在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上有新进展,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事业科学发展上有新突破,努力建设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媒体,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我提几点希望。
第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希望新华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在新闻战线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中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努力成为全会精神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成为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排头兵。社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组织好专题学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深入学,带动全社干部职工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要按照中央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宣传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任务、重大举措,宣传社会各界对全会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全会精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效,宣传一批文化改革发展的好典型,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部署上来。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开设富有特色的专栏、专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深度报道、通讯综述、言论评论和理论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宣传报道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是增强新闻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正确导向是新闻的灵魂,是增强新闻媒体指导性和权威性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真实准确报道新闻,正确有效引导舆论,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关系人民根本利益、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新华社作为中央重要新闻媒体和国家的“消息总汇”,处在新闻舆论领域的最前沿,在舆论引导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立足本国国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进行的成功探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团结奋斗。要坚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微观真实与总体真实的辩证关系,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工作,多做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工作。要充分运用好新华社宣传报道的强大优势,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把宣传党的主张与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把引导社会热点与疏导公众情绪结合起来、把搞好舆论监督与弘扬社会正气结合起来,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宣传好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把群众利益安排讲明白,把现实困难讲清楚,把解决问题的前景讲充分,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要充分发挥好内参报道的独特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充分利用新华社
采编网络遍布各地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华社反应快捷、机动高效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努力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海内外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和制高点。要发挥新华社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专题集成、背景链接、在线访谈、跟帖讨论等多种方式,在网上进行传播,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践行“走转改”,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新华社历来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一代代新华人在与群众和实践的结合中,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树立了新华社的良好形象。这是新华社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形势下做好新华社工作的力量源泉。希望新华社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自觉把坚持“三贴近”作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贯穿到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不断书写与群众和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要把坚持“三贴近”原则与当前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在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中,增进对国情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推出更多受众喜爱和欢迎的专题专栏,采写更多生动反映基层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基层干部坚持勤政为民的鲜活报道,组织更多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言论评论,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要把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可读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清新朴实的文风,善于学习群众语言、运用群众语言,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努力形成既权威庄重又生动活泼的风格特色,让人民群众真正愿意看、看得懂。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引发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和全球传媒格局的重大变革,世界主要通讯社都把大力加强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传播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新华社要在世界通讯社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准确把握现代信息科技发展趋势,敏锐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新闻传播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步伐,实现由传统新闻传播向现代多媒体传播转变。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改造传统媒体,抢占新兴媒体阵地,努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要创新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发挥整体实力强、驻外记者多、新闻采编播发快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作出应有贡献。要创新国际报道和对外报道方式方法,多深入国际新闻事件第一线,多采写现场报道,多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和语言,多发出权威声音,既体现我们的观点又表达共同的关切,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切实增强对外传播实效,使中国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要大力加强新华网建设,增强盘古搜索在网民中的吸引力,拓展手机短信、手机报业务,努力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要积极推进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建设,大力实施“本土化”战略,增加新闻采集量,提升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新华社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新华社作为党和国家重要新闻传媒机构,既肩负着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任务,也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要深化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和运行效率。要坚持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积极稳妥推进新华社所属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加快发行体制改革,创新适应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的体制机制,推动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有限公司等社属重点文化传媒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合格市场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努力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传媒机构。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六,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锐意进取、作风严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新华社作为新闻事业的“国家队”,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这是新华社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要加强新华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配备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加快新华社新闻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式,着力培养一批知识广博、业务精通、深受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一批既熟悉新闻宣传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熟练掌握外语和对外报道技巧、适应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全面推进新华社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继续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编辑记者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作为国家通讯社采编人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扎实的工作成绩,在全国新闻战线树立标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国际上树立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赢得同行的尊重。
同志们!党和国家事业已经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加光荣艰巨。希望新华社全体同志与全国新闻工作者一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谱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第四篇:在建党在建党87周年暨中共泰兴县委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一代天骄,艰苦卓绝,开疆引路。
看改革开放
继往开来 团结奋进
努力开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征程
——在建党87周年暨中共泰兴县委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张兆江
(2008年6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暨中共泰兴县委成立80周年,同时,表彰一批在全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创新创优、争先发展的“好班子”。首先,我代表市委,向为泰兴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共产党员表示亲切的慰问!
中国共产党诞生87周年、中共泰兴县委成立80周年,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最近一段时期,全市上下正在集中宣传报道建党87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成果,开展党员义工集中服务、慰问老党员、先进模范代表等一系列纪念活动,其目的就是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建设更加美好新泰兴。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7年的光辉历程。87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光辉诗篇;87年来,党领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上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途,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宏图伟业。面对今年的雪灾和震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冰雪抗震救灾的壮丽凯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的党是富于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党;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勇于在困难和挫折中奋进的党;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奋斗不息的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为此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伴随着党的发展壮大,中共泰兴县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样走过了不平凡的80年。早在1926年初秋,扬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就在横垛镇刁家网诞生。泰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沈毅同志在泰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泰兴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党组织领导了“七.二”围城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党阴谋”,成为泰兴共产党人秘密领导群众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斗争的英勇尝试。1928年春,中共泰兴县委成立,并成功组织了震撼大江南北的“五.一”农民暴动,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创建了如泰工农红军,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全省唯一的一支正规红军部队——红十四军。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建后的泰兴党组织,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积极发动和组织全县人民参军支前,并配合新四军取得了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泰兴历史上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泰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抗战胜利后,县委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意图,组织大规模的战勤工作,配合主力部队夺取苏中战役的胜利,领导人民在敌后顽强斗争。1949年4月19日,泰兴全境解放,泰兴人民由此获得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泰兴县委带领和依靠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经历了革命战争洗礼和艰苦创业的历练,中共泰兴县(市)委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扬优良传统,坚持继往开来,不断开创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泰兴县(市)委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富民强市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市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GDP由1978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9%以上;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64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9.54亿元,基本达到5年翻一番的速度。泰兴连续6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工业化、城市化、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呈现出政通人和、业兴民安的生动局面。中共泰兴县委成立以来的80年,是泰兴党组织由小到大,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日趋增强的80年,是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80年,是泰兴城乡面貌和人民群众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的80年。
回顾80年的风雨历程,中共泰兴县委及其领导下的各级党组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探索真理、追求光明和幸福的辉煌历程永远值得铭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恪尽职守、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值得传承。80年的实践也启示我们: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工作,这是80年来泰兴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依靠和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80年来泰兴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新胜利的关键所在;第三,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这是80年来泰兴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重要经验;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弘扬党的先进性,这是80年来泰兴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业绩的可靠保证。
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重温80年中共泰兴县(市)委的光辉历史,深深感到,80年来县(市)委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宝贵财富;深深感到,市委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时期肩负的责任重大;深深感到,与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和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新任务相比,无论是党的组织建设,还是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都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务必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用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抓发展、抓落实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伟大进程。
一、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必须以思想建设为动力,积极营造又好又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县委成立80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才能不断解放思想,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从而切实推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
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创新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学习开启智慧,学习成就事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增强发展的原动力。要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重点,深入学习领会,深刻理解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论断和实践方法,并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要结合工作需要,加强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学习,努力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创新发展思路,在全市广大干群中掀起学理论、学知识、学本领的热潮。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凝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党组织都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鼓劲增压。深入宣传全市“为民党建”的最新成果,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为全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在全市广大干群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高潮,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设更加美好新泰兴上来。
突出建设和谐文化,打造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动员和激励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和谐泰兴建设。要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论坛、行风热线等载体的作用,着力加强国情市情教育,强化同心协力建设全面小康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紧迫意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挖掘和宣传全市各条战线“创业创新创优”的典型,把泰兴打造成为学习型城市、创业型城市、开放型城市。加强诚信理念教育,坚持把诚信作为立市之本、立企之本、立人之本,着力打造诚信泰兴,营造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格局,努力为又好又快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二、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必须以“学赶苏南、跨越发展”为追求,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抓发展、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县委成立80年来的成就启示我们,只有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得更加朝气蓬勃,努力造就一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力军”、“突击队”,才能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提高发展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当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要围绕“学赶苏南,跨越发展”的目标定位,提高抓发展、抓落实的能力和本领。要制定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实绩考核评价办法,使考核的导向更鲜明、内容更全面。标准更科学,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争做真抓实干的带头人、勇于担责的带头人、开拓创新的带头人,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带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好队伍,带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好作风,带出一个干事创业的新气象。
以干部教育培训为抓手,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本领。要坚持学以立德、学以益智、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更新知识、提高本领放在突出位置。要根据干部岗位职责情况,本着需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要不断拓展干部教育培训的空间和渠道,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通过上挂、下派等形式,让干部在招商引资、在拆迁工作一线等关键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以创新选拔任用机制为突破口,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用解放的思想选用思想解放的干部,用创新的机制选用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继续推行和完善公推公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任用方式,使“能干事、善创新、勇开拓、有业绩”的干部脱颖而出,让优秀的干部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集中。
三、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必须以凝心聚力为重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县委成立80年的实践昭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靠各级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认真抓好全市各项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要创新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方式方法。按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要求,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把农村党组织的着力点放在顺应新农村建设要求上,及时提升组织建制,理顺组织体系,努力构建“乡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村党组织体系。要把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社区党员、服务社区群众”上,不断创新党员服务社会的模式,深化驻区单位结对共建,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把非公经济党组织的着力点放在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上。把机关党组织的着力点放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上,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结对帮扶、志愿者行动等活动。
要完善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分析研究全市党员队伍的现状,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不断放大党员责任区、党员义工服务、党员先锋岗等党员教育实践活动的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党员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先进性作用的新载体,健全完善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加大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力度。高度重视党内关怀,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实践证明,激励出活力,关怀出动力,帮扶提高凝聚力。各级党组织都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要积极为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要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努力使每个流动党员都能参加正常组织生活。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
四、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必须以执政为民为本,始终保持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县委成立80年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优良的作风是维护党员干部形象的重要保障,也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只有始终以民生为本,以勤廉自守,始终保持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要始终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多做惠及人民群众的大事、实事、好事,把改善民生的过程变成提高干部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
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和监督。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继续在制度的创新、完善和执行上下功夫,使监督监管制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保护伞、远离腐化堕落的防火墙。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政治纪律来执行好、落实好,按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真抓实管、顶真碰硬,切实担负起管好一个班子、领好一支队伍、净化一方风气的领导责任,着眼于从严治党,取信于民,创设清正廉明的党风政风环境。
同志们,在庆祝建党87周年、纪念县委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加深感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责任重大,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环境。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同心协力,开拓进取,推进泰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建设更加美好新泰兴,这是时代的新要求,是人民的新期待,也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市委相信,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在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新泰兴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新业绩、不断创造新辉煌!
第五篇:在五四运动91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纪念伟大的“五四”运动91周年。这是全县青年朋友们的盛大节日。在此,我谨代表中共xx县委向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和各级共青团组织、团干部致以节日的问候!
90年前,满怀激情、一腔热血的中国青年出于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切热爱,发起了著名了“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90年来,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听从党的召唤,站在时代前烈,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书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史诗。
开化青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多年来,在县委的领导下,开化共青团紧扣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立足自身职能,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民生、保障青少年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广大青少年在团旗的指引下,积极投身开化经济社会建设、引领社会和谐新风,唱响了嘹亮的青春凯歌。并且,今天大会上启动的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青年小额农贷、青年自组织联盟等各项工作,对于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增强组织活力、推动经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弘扬“五四”精神,投身发展大业,是全县青年肩负的神圣使命。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加快推进开化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希望全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以“五四”精神为榜样,以开化的发展为已任,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勇于创新,立志创业,做创业创新的先锋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做与时俱进的排头兵;弘扬新风,共建和谐,做建设和谐的生力军,积极推动开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不断赋予“五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未来属于青年,开化的未来需要青年去创造。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不断优化青年工作环境;要充分信任青年,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和途径,使青年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青年朋友们,使命召唤着青年,厚望寄予给你们。我相信,全县广大青年一定能够珍惜大好青春年华,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在加快开化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新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