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七大报告,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学习十七大报告,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这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诠释,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之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众说纷纭,破除商品的拜物教,抛开新自由主义的迷雾,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来正本清源,不仅对于这个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更好进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每一个有共产主义信念,并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人们都来从各个角度说明真实的思想领会正是推动这个理论继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活的灵魂依然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归结。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众多具体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社会关系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人类本身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之一,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又蕴含着人类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发展动因和发展目的的统一,使人在社会发展中成为了辩证的同一体。马列主义在百年前曾忧虑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对城乡、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在今天看来已成为了现实。科学发展观考虑到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现实影响,说明了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得到的辩证统一,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使二者真正成为发展的同一体,从而激发自然具有现实的灵性。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一九九二年党的十四大的执政纲领和政治共识是发展是硬道理,在此基础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之后,发展的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方法上注重统筹兼顾,在发展产生的矛盾表现中,适时抓住主要方面,同时全面考虑。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发展也是硬道理。这次党代会,中央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基础上,又提出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盾等新的发展理念,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理论体系。
发展的动态主体结构是个系统问题。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以及统筹兼顾的发展内容应该在历史科学(社会科学)的分类中详尽阐明。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修饰性用语如果不与特定的社会形态或者是具体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说明哲学内涵,现实意义必定不大,人类社会在时间上应该不是断裂的。因此我们看到了和谐社会的表述,这为全面协调可持续找到了物质的依据。但和谐社会的理念决不会以形而上学的概念在语言的定义中产生,它的产生也必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规律的论述。我国在传统文化中有和谐的内容,先前一位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也曾描绘了他的“和谐社会”蓝图,然而,中国现实的和谐社会思想会是什么样的体系?这不是喧嚣的“官房学”。它必将超越以往的一切,在自觉的群众文化运动中产生。它必将在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产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产生,在人民群众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勇气中,在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精神中产生。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等这些兼顾的内容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运动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和应推行的政策中都已有了提及。在这些内容中,最主要、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方面我们应看作是城乡发展之间的统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早已看到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更是在他的经济思想里做了不懈的探索,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道不正是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工程吗?其他的诸如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人与自然、中央地方、当前长远等统筹方面必将涉入或涵盖在这个主要方面里,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等统筹方面必将纳入到由于主要方面导致的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范围内。统筹国际和国内,本质上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与低潮的关系,是国际资本发展与人民群众经济斗争的关系,是和平与斗争在人类社会运动中的混合方面。
在统筹的手段中,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我们看到并运用了不少,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立法司法等等日臻成熟了。统筹城乡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产业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然而这些看来还远远不够;对外经济交往到是红红火火、花样翻新,但要抓紧了国内经济的外资准入政策、进出口贸易的财政杠杆作用,还用其它的瞻前顾后吗?解决复杂而又细致的各个环节,要靠具体的学科领域,要靠全面而自由的人,时代呼唤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社会需要像社会主义经济学等这样的思想内容创新呈现。用毛主席的话暂且结尾:“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因为只有斗争才有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有动态平衡,只有平衡才有和谐;人与地球自然生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这一切会由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成为同一体。
第二篇: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济南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处 李亚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提出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对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宏伟目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对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科学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根本观点,其特征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和内在联系,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这一科学理念经观点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科学回答了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回顾我们党对发展观的认识历史,从建国以来确实经历了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偏颇到全面,由盲目到自觉的非常曲折复杂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拨乱反正,果断摒弃了“以阶级半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使人们的国家彻底结束了“左”的错误路线统治。但就对发展的认识来讲,还没有达到全面科学,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全国抗击非典疫情和1998年抗洪半争等经验教训,使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更加科学了。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的确立,既来之不易,又弥足珍贵,既经历曲折,又水到渠成。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最宝贵,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的实践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发展观吸收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发展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 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道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立为各国应遵循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吸收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进步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恰恰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大大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搞好统筹兼顾。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东部发展快、西方部发展滞后,经济指标增长较快,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性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按照“三个统筹”的要求,搞好发展质量、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资源的统筹协调,克服单纯的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 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重大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的,维护好、发展好,促进人民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这一本质要求,核心的是把我们党实行的一切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都归结到实现,维护和发展以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第三篇:十七大专题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心得体会
2007年10月15日上午,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在全国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的内容,我认为,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十七大报告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学习之余,我感觉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标志着中国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上,昂然阔步,迈向一个新的伟大里程,十七大的胜利召开相信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报告催人振奋,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发展,祖国的前景一片美好,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干好本职,用实际行动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孟子曰:“民事不可缓。” 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发展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第一要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课题。而怎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中国共产党正带领我们去攻克难题。我们制造总部也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认真分析如何才能“优质、高效、低耗”,我也不断地学习,熟练掌握生产中的技能,为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把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基,充分认识发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通过科学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
贯彻十七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在我们制造总部生产一线,联系实际就是要运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和推动我们的工作目标——“生产的产品是优质的、效率是高效的、所有的成本低耗是最低的”,以及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增强企业的竞争活力, 不断适应日趋竞争激烈的卷烟市场,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良的产品,真正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
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联系实际,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
胡总书记的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报告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制造总部的各位员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推进制造总部的各项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的企业也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顺应历史潮流。十七大的精神到了我们身上就是“从我做起,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是对每一个制造总部的员工,对每一个热爱企业职工的要求。我作为一名制造者,作为一名当代工人,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地在工作方法上总结,创新,脚踏实地做一个制造人。制造人要积极为企业着想,要耐得住寂寞,能经受住困难和挫折。学习十七大报告使我深受鼓舞,更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党的伟大。在这里我感受的是一种精神,得到的是一种不竭的、奋发向上的动力。加入红河集团快三年了,我们的工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离不开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也离不开你、我、他脚踏实地,用心的工作。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个劳动者勤劳加智慧的创新工作。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的走在生产前线。争做生产能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向往。牢记“十七大”重要思想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奉献热诚和汗水,为民族复兴尽心尽力。我们这一代有能力担负起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制造总部的总体业务水平和素质离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存在明显的差距,要成为领跑者,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立足本职工作,为推动我们企业取得“优质、高效、低耗”这个伟大的目标提供强大力量,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十七大专题: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1、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事实上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积极开发新能源。任何以牺牲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所谓发展都是短视的,没有意义的。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x月x日,xx老师在讲课时指出: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尊重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 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科协工作者,我们应该真正做到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激励科技创新,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推进科协事业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我们党确立了要实现民族复兴,首要的任务是发展,而发展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科学决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08年成功举办29届奥运会、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保持着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切,都是根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基础上而实现的。但在发展中,没有完全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办事,我们也有不少的沉重教训。比如,一味追求单纯的阶段性的跨越式的非常态的经济增长,忽视了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这诸多问题,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全球性环境污染加重、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之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综合考虑,才能保证一代一代、千秋万代的永续发展;只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和清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良性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真正的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无论是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党性党风党纪问题,还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都离不开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机制。
二、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不是口号,需要落实在行动上。而以什么态度来落实,以什么作风来落实,效果大不一样。在发展中只见物不见人、只图快不求好、只顾片面发展不讲全面发展、只重显绩不重潜绩、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目标……诸如此类,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因为不能求真务实。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三、注重党的思想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一方面,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的传统优势,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融入思想建设中;另一方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要为推动科学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党的基层工作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赵敏教授的专题报告,我深刻认识到了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开始至现在,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有了一定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深刻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体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从“发展”这一要义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最终为社会和人民谋福。结合本职工作,就是要全力以赴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其次,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工作中,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本职工作。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积极探索科协工作在新形势下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分析查找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开拓科协工作可持续发展究深度和广度,创新工作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创新科普手段,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更好的落到实处,更好的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再次,要正确处理学习、日常工作与我会“六大”换届阶段性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工学矛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身体力行,注重应用;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应用转化和检验学习成果。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干部是学习的主体,群众是实践的对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目的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最后,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一定的活动形式,我们要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内容统领形式,以形式落实内容;既不能将科学发展观形式化,又要创新学习形式,真正将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近一个月以来,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参加者,在党组的积极动员和带领下,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和徐鸣书记的动员报告,学习了上级的有关文件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学习了活动规定的必读书目。通过学习,思想获得了升华,信心得到了增强,理解更加透彻,认识更加深刻,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以上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初步的心得体会,当然,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比较机械,比较肤浅,还不够深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学习,注重实践,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不断把学习收获转化为实际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具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要求提出来的,在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建设中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一指导方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指导我们在建设港城、服务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更是我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港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程中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推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一贯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又快又好的推动我市的快速崛起。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检验我们是不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看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是不是坚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不是为我市的长远发展作贡献。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我市的跨越发展,既要抓好港口建设,又要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既要搞好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又要发展县域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既要狠抓在新形势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又要顾及我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协调,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协调发展才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就是要坚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我市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
我们在各自的实际工作中,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我们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执政为民、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为实现我市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十七大报告思考体会
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十七大报告思考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论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实
际情况看,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关系的难点,一般集中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以及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冲突上,越是基层部门这种冲突就越加明显。因此,基层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确立大局意识,自觉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这是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立足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部门职责与统一规划的关系。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大局意识不仅是思想意识中的一种高境界,而且是判断轻重缓急和实行科学决策的一种智慧。马克思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工作规划和安排上,始终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既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又要牢记部门职责,在整体推进中促进部门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人口计生工作十分重视,并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这无疑给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今年春季我县旱情严重,县委政府及时作出各部门精简会议文件、结合部门工作全力以赴支持抗旱的决定。恰恰就在这时,上级计生主管部门下达了计划生育“四清理三落实”的任务,而且时间要求相当严格。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形势,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计生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自觉坚持以大局为重,除经批准召开了简短动员会之外,此后的工作安排全部通过网络或电话的方式下传,并组织干部职工带着支持农村抗旱和开展计划生育清理工作的双重任务,全部深入基层,在为群众抵御旱灾排忧解难中增进感情,深化宣传教育,使群众加深了对计生工作的理解,不仅圆满完成了支农抗旱任务,而且有效地加快了计划生育清理进度。实践证明,在现代化建设速度日趋加快的今天,部门工作与地方统一部署出现暂时矛盾是正常的,职能部门既不能因为统筹规划带来的暂时困难而怨天尤人,消极应酬;更不能背离统一规划,我行我素,因为牵动全局的主要问题不解决,局部工作的开展就无从谈起。
着眼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依法行政与维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已经全面纳入法制轨道的情况下,要全面完成人口规划,就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并用以保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人口无限制地过快增长,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和环境破坏,以致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级行政干部严格依法行政,这本身就是对最广大群众利益的有效保护。当然,严格执法并不意味着执法过程的冷酷无情,更不能对群众的合法权益置若罔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党的宗旨决定的。这就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履行法定职责,把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各类行政执法的首要位置,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又好又快”的要求,虽然与过去的“又快又好”只是“好”与“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却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指导思想的升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这一论述对于基层行政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我们在行政执法中,总是习惯地把“严”字摆在首位,近日通过深入领会十七大精神,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合法权益在行政执法中的地位必须大幅度前移,及时提出了“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有机结合的执法新理念,并采取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实效。
依法行政中的“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既存在于两者之间,又延伸于两者之外,诸如机关干部的12全文查看
第五篇: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具体体现,从而把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是十七报告的灵魂,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十七大报告的始终。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致力于解决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包括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把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 “ 科学发展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确立其作为 “ 重要指导方针 ” 的地位,并将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作为一个部分深入阐述,使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丰富内容有了更为简明扼要的把握。
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所谓一脉相承,主要是指主题的一致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显而易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创立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因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共同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一理论体系,是极其重要的。从实践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上看,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它 “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有着自己要回答并解决的重点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就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指出: “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是对 “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问题的集中而全面的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分别有自己集中回答的重点课题,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矛盾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我们对这些矛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会经历一个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则需集中精力予以研究和解决。对于发展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是重视的,取得了不少认识成果。但从总体上说,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特别是如何发展问题,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日益深刻、不断完善的长过程。比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忧心,“ 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 ”。1 但在我国经济增长已连续四年高达 10% 以上的今天,投资率居高 50% 以上,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我们关注的重点就不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应放在经济发展质量上。因此,我们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 “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它是对进入当前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变。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八个特征实际上就是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最根本的还是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全面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科学制定的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是完全一致的。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继续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因此,“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是广义的发展,不仅是指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还包括人的发展。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 “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把握第一要义,落实第一要务,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 “ 又好又快发展 ”,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最重要的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 “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作用,解决了 “ 靠谁发展 ” 的问题,而且也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解决了 “ 为谁发展 ” 的问题。因此,要 “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就是改善民生。十七大报告在 “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部分充分阐述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社会稳定六大任务,明确提出 “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深刻而生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协同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实现全面发展,就是要 “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含着诸多的环节和方面,其中哪一个环节和方面薄弱或者出问题,都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矛盾是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要求。实现协调发展,就是要 “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发展要有活力,资源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不仅要考虑到代内公平,也要着眼于代际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要 “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统筹兼顾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的正确处理全局性重大关系的重要方法,做到统筹兼顾,就是 “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 “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不仅扩大了统筹兼顾的重点范围,使之覆盖了利益关系的统筹、国内国际关系的统筹,而且进一步突出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方法论的层面上最根本的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从而要求全面与重点相统一。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要求,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而且突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的全方位的指导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制定了党的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始终不渝地坚持了这个基本路线。对于这个基本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胡锦涛同志这次郑重强调: “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深刻揭示了党的基本路线对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其重要性,对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巨大保障作用。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对于三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深刻阐释,指出: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特别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称之为 “ 兴国之要 ”,是首次作出的高度评价,进一步突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最根本要求。党的基本路线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在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上,明确表示反对的错误意见不多,时常出现的模糊认识是片面地只讲其一,忽视甚至不讲其他,从而导致在实践中犯了 “ 左 ” 或右的错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统一与结合。因此,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 “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邓小平同志曾再三告诫全党: “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的明确表态是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深切告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本原因在于 “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依据十七大报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重点把握的:一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两项: “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其中公平正义居于突出位置。这是因为 “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两项手段实际上也是两大任务。温家宝同志指出: “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与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原则和着力点。2005 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这六个基本特征称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这次在十七大报告中得以重申。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还明确把 “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 原则 ”,并提出 “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 “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巨大作用要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 “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正是依据于这个基本的判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首先是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因此,胡锦涛同志提出: “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也就是说,既要有改革的坚定性,又要注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改革的正确性。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重点放在体制创新上。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体制创新来实现。因此,“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经济体制是这样,政治体制也是这样。“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的三枚棋子,三者相辅相成。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只有人民生活改善了,改革的动力才能强盛,发展的势头才能良好,稳定的状态才能保障,人民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确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取得了重大成果。今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按照党中央的部署,“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 “ 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以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精神,“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