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建造师考试制度的推行与电力建设人才再培养
中国建造师考试制度的推行与电力建设人才再培养
一、中国电力建设的发展背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电气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00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只有0.25千瓦,人均发电量只有1078千瓦时,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发达国家的1/6到1/10。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我国人均至少需要1千瓦的装机容量。
自2003年电力供需矛盾加剧后,国家调整了“十五”电力计划,加大了电力建设力度。从2004年开始的3年间,每年新开工电站建设规模都在2500万千瓦以上。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近6亿千瓦;2020年将达到9.3亿千瓦,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1倍和2倍。
以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为例,2004年电网最高负荷达到1500.6万KW。自中国加入“WTO”后,上海凭借着区位、城市功能、人才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十一五”期间,上海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将带动用电需求稳定增长。综合各种预测方法,预计2010年上海电网最高用电负荷为2350万KW~2450万KW,年均增长率为5.71%~5.8%;年用电量为1120亿KWh~1185亿KWh,年均增长率为5.2%~5.42%,由此可知,我国电力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地发展。电力建设安装属于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大量高参数发电机组引入与新技术的应用,如今的电力建设安装是一个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劳动技能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境外跨国设计制造企业的涌入,国内发电行业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从技术与管理水平上快速提高,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建造师制度的建立能够加快提高项目经理的自身素质,是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缩小与国际工程管理先进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实施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知识体系的特征
2002年12月人事部、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取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核准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原有的施工项目经理资质行政核准制度,逐步由国家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所替代,对于加快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及其市场化配置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是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工程项目管理实务技能考察的一种水平考试。通过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旨在促进建设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缩小与国际工程管理先进水平的差距。建造师作为工程总承包及施工管理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也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对建造师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主要体现“一领域”即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四平台”即管理平台、技术平台、经济平台和法规平台。
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知识体系是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基本要求,是建造师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采用3+X,综合课分别为《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专业课为《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综合课考试题型为2种,一种是单项选择题,另一种是多项选择题。《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考试题型有3种,一是单项选择题,二是多项选择题,三是案例分析题。根据考试科目、大纲的要求,针对电力建设工程的实际,在《电力工程管理与实务》的知识点方面可以划分为电力工程技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电力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三大部分,通过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促进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人员自身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目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经理知识结构现状分析
随着电力建设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电力建设工程还是发电厂日常运行管理阶段的检修工程对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对设备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对于电力工程建设和设备的质量要求也有别于其他行业。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人们对发电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知识非常重视,例如在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岗前,岗位培训的时候,不少考生感到这些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迫切需要更新、掌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新理念、新知识。因此针对目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经理的知识结构现状,借此通过这次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所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发现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提高从业技术人员的现代管理水平。
为了便于培训,我们曾经以上海、南京等地电力送变电企业参加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中160名考生的情况为样本,在考前辅导时,对照国家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知识体系就学员参加考前辅导之前的知识结构情况进行了分析,其调查结果见表1。发现学员在管理、技术、经济和法规“四大支柱”的知识结构上,与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具体要求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建设工程经济领域的工程经济基础、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方面。对于“1ZI01000工程经济基础”部分,表示非常陌生的有120人,比例达到75%;而表示部分了解的只有2个人,仅为1.25%;对于“1ZI02000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表示非常陌生的有144人,比例达到90%;相比之下,“1Z103000建设工程估价”情况好一些,仅有三个人感到非常陌生。说明学员在工程经济基础,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明显缺乏,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电力送变电企业中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几乎清一色是电力或者热动专业工科出身的人员。
除此之外,对于组织论这个项目管理学的母学科,很多学员也是感到非常陌生;动态控制理论、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信息管理、合同法律制度等方面知识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而这些都是现代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如今,由于建造师制度的建立,全国电力系统除参加第一次国家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8000多名项目经理外,最近相关的为数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迎接二级建造师的考试,力争通过努力学习,掌握这些工程必备的知识。正是由于中国建造师制度的建立,才能对电力工程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是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工程项目管理实务技能考察的一种水平考试。通过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旨在促进建设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缩小与国际工程管理先进水平的差距。由于中国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培训刚刚开始起步,在各个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各个专业的考试大纲内容的平衡问题、考题水平的平衡问题、合适的专业设置问题等,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提高。但是,它的现实意义是巨大的,并且已经开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对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工程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责任编辑:张彦庆]
第二篇: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分析与建议
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分析与建议
【市场营销】 学习啦编辑:谢桦 2015-12-02本文已影响 708人
市场营销:企业应该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应该成立专门的市场部。专门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调研。收集产品及时数据,想办法将产品打入相关市场,先区域市场,再到国内市场,最后进入国际市场,有效的进行产品的销售。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分析与建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分析与建议全文如下:
人才的培养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对于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中国企业特别是服装辅料销售公司来说,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再培养更显重要。很多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因为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不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企业自身培养又缺少可借鉴的实例,所以总体的效果并不明显。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提供一些见解以及相关的建议。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背景
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探讨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国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背景,以便更深入地分析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背景。
1.1 高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人才
我国高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人才普遍存在着数量上的不足以及高校课程设置与企业实践脱轨的现象。我国高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人才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才来说较少,无法满足企业对高学历、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此外,有些高校即使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但教学与培养与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出现严重的脱轨现象,很多的高校市场营销人才毕业之后,很难胜任企业的相关市场营销工作,尤其是经营服装辅料的销售公司。因此,加强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再培养对于销售公司来说非常关键。
1.2 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现今的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可贵的敬业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最为关键的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很多的市场营销人才并不具备以上这些品质,尤其是服装辅料销售公司,它对营销人才的这些品质要求更加严格。基于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的现状可知,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再培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模式的分析
上文介绍了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背景,接下来,笔者将从两个方面分析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模式及效果评估,以便更深一步地了解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再培养机制。
2.1 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模式分析
企业市场营销要想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就要制订一系列的人才再培养方案,然后形成一定的模式,经过不断创新改进之后,利用成熟的模式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人才的再培养。接下来,笔者就从以下两种形式分析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模式。
第一种是高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合作机制。一是鼓励高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在对市场营销进行专业设置时,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多设置一些实践的课程,不能只是理论的灌输,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二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增加高校学生实践的机会。这对于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来说,是效果最好也是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模式。
第二种是企业设立企业学院,着力培养市场营销人才。只有企业才知道自身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点,也具有一定的培养符合自身价值观和专业技能的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比如,服装辅料销售公司就具备专业的服装辅料知识和较好的市场营销实践经验,这些恰恰是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所缺少的。因此,企业自身建立规范的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机制,也是一种好的模式。
2.2 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估
对以上两种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模式进行效果评估,我们发现这两种模式对培养企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服装辅料销售公司为例,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缓解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企业与相关高校合作,提前引导高校人才到公司实习,增加市场营销人才与公司需求人才的匹配度,这样不仅节省了服装辅料公司聘用人才的成本,相关人才也拥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此外,企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市场开发的要求出发,建立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机制,让市场营销人员“干中学、学中干”,同时,贴近实际需求的系统组织的培养课程也可以快速提升市场营销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满足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关于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建议
上文分析了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模式以及效果,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再培养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针对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具体应该怎么组织实施呢?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试着提供一些关于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建议。
3.1 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原则
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最应该遵循的原则:注重实战,以提升企业市场销售人才为目标。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不能流于形式,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切实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培养,例如服装辅料销售公司,主要针对服装辅料的专业知识和销售能力进行培养,在培养之后还要通过组织实战销售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这样,服装辅料销售公司真正具有一批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
3.2 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探索
只有将企业营销人才再培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人才再培养的作用。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注重高层次营销人才培养。从我国不少企业的现状来看,还十分缺乏懂得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技巧的高级复合型营销人才。不少市场营销人才懂业务却不精通管理,懂企业内部管理却不懂企业外部管理,不懂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不懂市场开发的整体策划。结果市场销售各自为阵,各显神通,使企业形象显得零乱,企业营销策略不配套,甚至互相冲突,力量互相抵消;企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显得无力竞争,束手无策,满足不了大商业、大流通的需要。可见,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还必须有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2)加大对企业自主培养市场营销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企业作为市场营销人才的使用者,也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育者,一些大型销售公司有必要也有能力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一些中小型的销售公司的市场营销人才的再培养,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机制,推动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促使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结 论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对企业进行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非常重要,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或者设立企业学院,提高市场营销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同时,高校、企业、相关协会或者主管部门从自身出发,强化市场营销人才再培养机制,保障市场营销人才快速融入企业和市场,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
第三篇: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等途径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07-03
一、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并对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科专业以应用型为主,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改进实践教学。学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广东,面向基层,面向沿海地区,面向涉海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广东海洋水产、农业及滨海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学校于2009年、2013年先后两次组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为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保证实践训练四年不间断。课程安排以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基础训练→综合提高→研究创新”彼此联系、依次递进的“四层次”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安心学习本专业的思想,以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课程安排为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专业认识实习、学科基础课实验(实践)等。第二层次着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课程以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专业课程实习、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为主。第三层次着眼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学年)论文等为主。第四层次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践内容以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团学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主。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体现了时间上的“全程化”,内容上的“多层次”,空间上的“立体化”特点。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四年课内教学学时均在2400学时以内,比2009版方案减少约100学时,其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时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文科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0个教学周,理工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5个教学周,实验学时数约占开设实验课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二)推进实验教学课程化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推进实验课程化改革,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带进课堂,与时代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同时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多元整合课程内容,改变实验过分依附、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零散、重复、交叉等现状,根据“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重组、更新实验教学项目内容,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在组织2009版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均要求实验项目之间系统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实验教学分别从原有理论课程中脱离出来整合实验内容,单独设置课程。对不具备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环节,按课程群(组)把条件成熟的教学内容作为单独课程来设置,逐渐建立起与课程教学内容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如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开设的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包含了原食品机械、食品保藏原理、饮料工艺学、水产品综合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保留原来的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对食品工艺课程实验有一个综合、系统的掌握。经过实验课程化改革,学校含有实验的课程门数由原来的近600门减少到300门,独立设置的主要实验课程由9门增至71门,实验总学时由204学时增至1224学时。这改变了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照方抓药”的做法,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和比例,使实验教学内容得以优化,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将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训等实践认知、操作课程置于生产一线进行,建立起包括产品认知、技术认知、企业文化认知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拉近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具有引领性的国家级省级重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等开展实践教学,引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践项目,将其内容适当纳入学校实践课程项目和模块,实现产学研用的对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水产类专业构建了“2+X+1”产学研用综合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水产养殖基地同时组织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其中的“2”,即通过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两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和技能;“X”,即围绕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解决的一个(或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即掌握一种水产动物(如鱼、虾、贝、藻)的养殖技术。动物生产类专业探索的“4+5+X”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到现代动物养殖场或饲料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的协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熟悉4种主要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5个生产领域(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帮助企业解决1个以上的生产难题。工程设计类专业与地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手成立“工程设计工作室”式的专业实习的平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项目,贴近市场需求,学生在企业工程设计师以及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研发,锻炼了工程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由校内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逐步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构建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项目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各专业设置1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课程、3学分科研与创新类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学分体系。修订《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将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科研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成果分类、分等级记载创新学分,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制度,每年立项资助150项左右校级项目,并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项目;以项目形式资助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支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20余项校级学科专业竞赛,并精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际)级相关赛事,逐步形成了“一院一品牌”的学科专业竞赛格局,建立了“学院竞赛出作品―校内竞赛选作品―省内竞赛出成绩―全国竞赛出成果”的竞赛运作机制,以赛促学,有效地促进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海大大讲堂”活动,支持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创业沙龙学术活动,活跃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与南海舰队合作开展“军学共建”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守纪、吃苦、献身和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海洋调查、海洋科技文化节、“三下乡”服务活动、学生寒暑假国内外带薪实习、校企合作大学生能力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完善并贯彻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习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开放与资源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学术讲座等各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度,制订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管理办法。各教学院系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促使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按计划进行,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有序、高效。
2.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实践环节教学运行专项检查。在院系教学状态评估和专业评估工作中,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评估。通过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等队伍,以期中教学检查、实践教学情况座谈会、毕业生信息反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状况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以确保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激励机制与“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每两年组织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和实验技术成果奖,每年组织教师优秀教研教改论文和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改革酬金分配和教学考核办法,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团学社会实践工作予以计算教学工作量和核拨酬金。支持二级教学单位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赴企事业挂职锻炼,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取得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明显,“三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是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支撑点和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经过不断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4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24个专业获批6类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这占全校本科专业的35.3%;建成1个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17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5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平均每个专业建成3个左右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学科实验室15个,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共66个。
(二)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创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学生在各种创新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不少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近5年有56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842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成绩在广东省高校名列前茅;学生发表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300多篇;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学生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专利直接被企业采纳投入生产,如2012届工业设计学生主持研发的“单人份电饭煲”被湛江一家电器生产企业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IT知识并组建“网维团队”,该团队在校期间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通过学校支持,团队大胆创业实践,创建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后公司业务得到迅速扩展,近几年每年营业额均超过千万元。
[责任编辑:陈 明]
第四篇:施一公,再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与环境
再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与环境
序:我的一篇博文《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在科学网上讨论热烈,我也收到大量反馈。感谢博友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其实,该文是我计划写的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只想说明一个问题: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对中国前途的重要性。在上篇文章的基础上,在此我想继续谈谈人才与环境的问题:人才培养需要环境的支持,而环境改善更需要人才的努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1.人才与环境
从1982年至1989年,共有422位年轻的生物专业学生被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英文简称CUSBEA)录取,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当年的留学生如今大多数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据不完全统计(IUBMB Life
61(6):555-565, June 2009), CUSBEA学生中至少有79位在国内外著名大学里担任正教授,其中包括王晓东(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王小凡(Duke)、袁钧瑛(Harvard)、施扬(Harvard)、林海帆(Yale)、管坤良(UCSD)、骆利群(Stanford)、韩珉(Colorado)、熊跃(UNC)等一大批生命科学的杰出人才,还有相当一批CUSBEA留学生成为生物医药企业、法律界、医学领域的高端人才。他们的成功得益于美国一流大学和社会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如果没有
CUSBEA项目把他们送到美国留学、工作,而是立足于国内培养,很难想象今天会是什么情形。
毫无疑问,这些CUSBEA留学生出国前已经具备了优秀的内因,是优秀的种子,而经过了优秀环境的孕育培养,现在则成为枝繁叶茂的栋梁之才。种子的发育、作物的生长都依赖于土壤,贫瘠的土壤不可能培育出壮实的作物,但作物的存在和生长也可以改良土壤,并为将来的种子发育、后代作物生长提供条件。移植来的作物能否在相对贫瘠的土壤里继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取决于土壤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同时也取决于该作物能否适应迁移后的土壤。
土壤与作物好比是环境与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鼓励创新的科技体制、着重能力培养的教育体制、以及正气理性的浓厚学术氛围。然而,人才同时也可以改善和改良环境。国内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他们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迅速发展的引擎。而时至今日,中国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成为科技强国,那么在原有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加快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培养一流的学术氛围。
2.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究竟哪个更重要?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单选题,答案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其人才培养的环境密切相关。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国家而言,其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基本
可以依靠自身培养;同时,美国具有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和相对完善的教育科技体制,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保障。但是,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目前还不是科技强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也相对贫瘠,科技体制充斥潜规则、没有起到足够的鼓励创新的作用,教育体制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样的环境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也限制了引进的年轻人才的发展。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可以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中国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要改善其土壤的一个捷径是大力度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大力推动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深层改革,从而逐步改进改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环境。
必须意识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目的不只是在某些领域加强中国的研究实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让这些高层次人才立足于国内环境培养杰出青年人才、并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环境的改善中来。
3.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历史契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例如,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1997年仅有不足100名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在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及科研院所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其中教授寥寥无几。而过去十年,这个数字突飞猛进,在2007年就已高达三千余名,包括800多名正教授,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其所在科技前沿领域的世界一流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种巨大的人员储备为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改革开放三十年,终于到了收获我国留学政策果实的时候了!这一点,可谓天时。
尽管近年来回国人才不断增多,但应该看到,高层次人才中最优秀的绝大多数仍然滞留海外,这是我国的巨大损失。尽管多年旅居海外,但这批人才中的相当一部分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和振兴,对祖国有很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许多人涌动全时回国工作的激情。这一点,可谓人和。同时,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全面崛起,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正在从大国走向强国。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其核心是急需相当数量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这一点,可谓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历史契机已经成熟。
4. 归国高层次人才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就有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并迅速成为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过去二十年,引进人才在中国的发展中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在科技、教育、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担当重任。去年卸任的教育部长、现任工程院院长周济、以及现任的科技部长万钢和卫生部长陈竺分别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博士学位,搜狐公司的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和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则于九十年代分别在MIT和UC-Berkeley获得博士学位,他们都是早期归国人才的代表性人物。
而今,归国高层次人才理应继续担负起历史和国家赋予的责任。我认为,这些人才应该有两方面的责任,第一、专业责任;第二,社会责任。作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每位归国高层次人才毋庸置疑的一个本职工作就是要继续立足于专业,在中国的土壤上努力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同时培养优秀的年轻后备军,促进本领域尽快与国际接轨,力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直至引领世界。对我而言,这项本职工作就是在我的专业领域结构生物学继续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立足清华大学培养优秀的博士生和年轻科学家。全职回国两年多以来,我的清华团队做出了重要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充分认可,这也是我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中国的土壤可以培养人才,但还不是最肥沃的土壤,中国的科技体制还不完善,甚至某些方面很不合理。帮助中国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和政策是所有归国高层次人才义不容辞的社会、历史责任。这些人大都在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工作、生活过多年,熟悉国外的职业准则和体制机制,回国之后,应该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中国现状,努力介绍推行在国外学习到的合理的、有优势的、适用于中国的机制或体制,并且身体力行职业道德,促进中国科技体制的改善以及科技政策的完善,改良人才培养的土壤。
5. 结束语
两年前,一位刚刚从海外归来、加盟清华生命科学的年轻教授在与我的第一次正式谈话中,很坦率地问道,“一公,你觉得我需要每周花多少时间出去拉关系?以便将来在基金申请等方面得到照顾。”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分钟都不需要!我相信,你在中国靠实力可以崛起,其他像你一样的年轻人也一样完全可以靠实力崛起!”此话代表了我的心声与理想。
我坚信,在中国不久的将来,年轻人才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在中国持续做出一大批世界级的工作。而这种局面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才涌向中国。这该是多美好的前景!最富有创造力的永远是这些三、四十岁的年轻科学家,但他们也最容易受到潜规则的伤害(They are most vulnerable!)。只有当我们的年青一代可以无忧无虑地尽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的时候,我们的人才政策才是真正成功了,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环境。
让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创造人才成长的沃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m/user_content.aspx?id=341290
第五篇: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又把信息化建设列为战略重点之一,明确了“十五”期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归纳其主要内容有: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研制、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联通各区域网络,建立全国档案信息网络,并人国家信息网。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
档案信息化建设赋予新世纪档案工作崭新的内容,为档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1.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素质需求。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任重道远。要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这一方面是由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服务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促使由档案管理向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最广泛、最快捷提供档案信息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档案学理论就是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更何况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档案实体的管理。因此,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深厚的档案学
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从而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
尽管我们还难以给档案信息化一个准确的概念,但档案信息存取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智能化、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则是档案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为此必须创新思维,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技术,并有机地与档案工作结合起来,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2.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不仅是长远的,而且是广泛的。相对于不同的工作对象、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工作范围,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是现出梯形分布。
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型人才。这部分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去完成架构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电子档案科学保管、远程利用技术方法、电子档案原始凭证作用等突出问题,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发经济的。适用的、兼容的档案管理软件等工作。
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可行的目标,良好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组织和协调。需要有掌握国内外、省内外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制定各自范围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规划,制定有关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和标准,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型人才。
信息化建设实用操作型性人才。随着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程
度的提高,电子文件的产生、传递、存储、归档、著录、保管、利用、都将由计算机辅助管理。需要一大批懂得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微机,了解网络知识,灵活使用档案管理软件,能够胜任文档的存储、编辑、检索、利用等工作的实用操作人才。
高层次的研究型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管理型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纽带,实用操作型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层力量。三个层次结构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相互渗透,共同担当起信息化建设的巨任。
二、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档案信息化建设教育,从全国来讲,要制定一个总体目标和规划,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教育体系,确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教育内容,编制适用不同层次的教材。要立足于全员培训,有计划、分阶段,区分层次、突出重点。
l.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辐射面广等优势。研究生教育中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方向,本科生教育中加大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份量。同时还可以用委培、进修等形式为各省、市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使每省至少有3—5人高层次的专业人员,担负各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应用、培训等任务。
2.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继续教育形式灵活、内容专
一、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专题培训、专题讲座形式普及信息知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学习文字处理技术,学习常用的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学习网络知识,通过专题培训和实
际操作,使人人成为档案信息产品的使用者、档案信息的管理者、档案信息利用的咨询者、档案信息的传播者。
3.通过岗位培训,使档案信息管理知识成为入门必读。基层档案人员兼职多,更换频繁,岗位培训是最受基层人员的欢迎。要在原来“五学”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课程,扫除现代文盲,使之上岗后就了解纸质文件、电子文件的管理。
4.召开专题研讨会、举办专题研讨班,营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氛围,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经常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的问题充分讨论、广泛交流。
5.借用科研单位、科研实体的力量,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部门应与技术过硬的科研单位、科研实体联合开发实用的软件,借用他们的技术力量培训操作人员。甚至在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制作网页、建立网站、构建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