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

时间:2019-05-14 05:4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

第一篇: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

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

从凯里市开车到施洞镇40公里地,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在山腰上盘旋,黑乎乎的油路比起5年前的碎石路好跑多了。要说和台江苗族同胞欢庆独木龙舟节,我不知道走了多少趟,但每一次来的感觉都不一样。仿佛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的气息熏陶着我。

“龙舟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沿岸苗族人民重要的传统娱乐和体育竞技节日,是用水上划船竞技形式体现民族团结精神的传统活动,也是苗族人民创造的留给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从施秉的平寨开始,经塘龙、榕山到台江县的施洞镇结束,历时4天。活动内容除赛龙舟之外,还有苗族传统的斗牛、赛马、踩鼓、跳芦笙、游方等。集会期间,台江、剑河、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等县苗族同胞数万人汇集于施洞镇清水江边参加一年一度的盛会。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赛龙船在黔东南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个村寨要制作一两艘龙船参加比赛,获胜夺标是全村人的荣耀。平时,龙船停放于特制的长廊形船棚内,小孩子不得随意攀爬,龙船下水前请寨老一人位于沙滩下,面对龙船唱念祖先起源的古歌,并杀一只公鸡祭祖先以保佑船只平安。

小河寨80岁的老人莫定忠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当我们迎着晚霞刚走到村口,老人笑眯眯迎上前来,脱口而出说“又来了。”这次,跟着我来的一帮学生很好奇。给老人递烟,点火,纠缠老人摆农门阵。老人理一理胡须慢条斯理说,从前,在苗寨流传着一个生动的传奇故事:两千多年前,一位老人带着孩子去河中捕鱼,一条龙把小孩吃掉了。老人潜入水中找到了龙巢,用柴火把龙烧死了。后来村民发现清水江边躺着一条“死”龙。消息传出后,施洞地区沿江村寨的村民都前来分割龙肉。后来,龙表示忏悔,愿意让人们用树子做成它的样子,每年在江河上划上几天,为大家兴云作雨,使施洞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地区清水江沿岸便有了划龙舟祭龙的活动,并根据各村寨以前分得龙肉部位,打造成象征性的不同颜色的龙舟。据汉文献记载,至迟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当地就有了这一节日。如乾隆《镇远府志》卷9有云:“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并合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

制作龙舟乃是整个龙舟活动之首事。中央民族大学今年出资5万元,在杨家寨“蹬守”了两个月,从砍树开始,课题组参与了准备公鸡、雄鸭各一只,刀头肉一块,青布一尺,丝线一绺,生麻一把,酒一壶及香、纸等物以祭祖山神土地,砍下树木后即由当地木匠制作。舟身由并排三木拼连而成,中为母舟,两侧为子舟,母舟一般由21-24米长的大红杉木或枫木挖制而成,子舟长约15米,亦整木挖成。然后再将三舟绑于一体成为一舟。龙颈由水柳木雕刻而成。母舟连接龙头处翅出高水面约1米。龙头有各种图案,嘴含明珠,悬吊绣球,龙头装有一对大水牛角,龙舟制好要是下水试划,亲友齐聚庆贺。竞划时船上有鼓主、锣手、持蒿手、理事、舵手各一个人,桡手32人。鼓主为龙舟指挥,身穿青布长衫,外套镶黑边绒背心,头载宽页草帽,颈佩银质项圈,手提皮鼓面向桡手坐于母船前端,用鼓点指挥桡手划水。鼓主击鼓锣声紧密配合,鼓两下锣一下地敲,形成“咚咚哆,咚咚哆”节奏调节挠划水频率和龙舟速度。敲手由一身穿女式盛装的男童担任,任务是配合鼓主指挥竞划。蒿手由一识水性、力大手快的男子担任,主要任务是用蒿协助调整龙舟的航向和停舟时航速、航向,桡手是龙舟竞渡的真正主角,共32人,分16对立于子船,身着青色家机布对襟衬衫和阴丹土林布裤,腰束订有银泡腰带,头戴马尾斗笠,手持长约1.7米左右的桡片,站着划水。舵

手负责掌握航向和航速。

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起,各只龙舟都要划到上述各个地点去参加比赛,沿岸村民纷纷跑来观看,亲友们要燃放鞭炮,送礼物接龙。礼物中,有红绸、鹅、鸭等物,女婿要送一头猪,至少要一只羊。送礼的亲友还要依次向鼓主和舟上所有的人敬酒并把礼物送至船上,亲友多的鼓主,舟里堆满了各种礼物。

第二篇:台江苗族的龙文化

台江苗族的龙文化

我们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东方民族的象征。何为龙呢?《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二是指在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三是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龙作为苗族的图腾崇拜物之一,已上升到神灵的色彩,龙的文化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生活中处处表现出与龙有关的表象。具体体现在服饰文化,龙船、龙灯等。

一、苗族服饰的龙文化

龙,苗语叫做Vongx,它与苗族有着很深的层次关系。在苗族服饰中的刺绣、蜡染、剪纸、银饰中随处可见。在台江施洞的苗绣中,有人首龙身的图案,很鲜明。苗族古歌唱到,人是龙变的,在变化的过程中,曾经过人首龙身的过渡阶段。古诗唱到:“要传颂远古的史诗/要传说远古的故事/大地出现了万物/天空有了雀鸟飞行/江河湖泊有了游鱼/陆地有了爬虫走兽/„„大地上啊,开始出现龙身人首的鸟基/出现了人首龙身的代基/后来才把宝造啊/后来才生闷造冷/„„几个代雄苗人繁衍十二个宗支/几个代雄生息了一百四十八姓。”苗族古歌《十二个蛋》(Jef Ob Laib Git)也唱到龙的出现与生存。在苗家人的观念中,龙分为牛龙、蛇龙、狮子龙、鱼龙、蚯蚓龙、虎龙、鸟龙、马龙、花龙等等,绣在服饰上的龙图案有人首蛇身龙,人首鱼身龙,鱼身鹿角龙,人首鸟身龙,蚓身牛角龙、狮身鹿角龙、蛇身鸟翅龙、鸟身飞龙等等,非常丰富多彩。银饰上“二龙抢宝”的图案,活灵活现,最为著名。苗家人认为,龙是一切漂亮、神气、有能力、有本事的物象代表。所以把龙附在服饰上视为珍贵和吉祥,又富有平等、友爱、和睦、充满着情感的神物。所以,心灵手巧的苗族女性能够按照她们美好的审美观念去描绘和塑造形态万千的龙在服饰上,并配以祥和的人物与动植物,表现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生活空间,希望子孙满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幸福。

二、苗族的龙船文化

在“苗疆腹地”的台江县,不仅有叹为观止的苗族服饰艺术和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还有世界上唯一的独木龙船。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八方来客云集清水江边的施洞和巴拉河的榕山,尽情地欢度为期几天的盛大节日—龙船节。(苗语hxid qiab niangx vongx是“看划龙船”之意,又叫nongx vongx是“吃龙肉”之意)。这里的家家户户包粽子,杀鸭杀鹅、宰猪宰羊观看龙船、吹芦笙跳木鼓舞、唱苗族山歌、斗鸡、斗鸟、赛马等,热闹非凡。

全国其他地方也有赛龙船的习俗,那是为了悼念我国战国时期楚国士大夫屈原,而在清水江和巴拉河的(台江和施秉两县)龙船,则是为了怀祭一位名叫“保”的苗族老人。相传在古时候,在巴拉河畔有位叫“保”的苗族老渔人,一天带着自己七岁的独生子“九”正在河上打鱼,突然阴云遮天,兴风作浪,一条恶水牛龙从深潭中跃出江面,把老渔人的独生子拖下河里去。老人悲痛万分,立即潜水入龙洞去找儿子,当他找到时,恶龙已把人整死当作枕头正酣然大睡。深恶痛绝的老渔人决心要为儿子报仇,于是回到家包好火镰和火草再次潜入龙洞,放火烧正在大睡的恶龙。随之,烟雾弥漫了整个江面,接着又下起了滂沱大雨,一直连续了九天九夜,天昏地暗,不见天日,江岸的人们无法劳作,愁得发慌。就在第十天的早上,一妇女带其六七岁的男孩摸黑到河边洗衣服,说来也怪,男孩用捶衣棒在水面上戏水,口中无意喊出“咚咚哆!咚咚哆!”的声音,顿时天上就云消雾散,人们见到了鲜红的太阳,欣喜万分,欢呼雀跃起来。

随后,人们便发现一条有斗口大,四五丈长且花花绿绿的死恶龙飘浮在江面上,胆大的人们纷纷前去分抢龙肉,现在施秉县的胜秉寨当时发现得最早分得龙头,平寨和台江的平兆分得龙颈,台江的塘龙寨分得龙身,巴拉河和榕山分得龙腰,施洞口分得龙尾,杨家寨分得龙肠子。据说龙肠子是呈深绿色的,因此杨家寨的龙船染成深绿色,叫做青龙。在人们把龙肉分走之后的当天夜里,恶龙便托给大家一个同样的梦,恶龙说:“我害死了老人的独生子,我现已赔了性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依照我的身躯,每年的五月份在清水江和巴拉河上划上几天,就当我还活着的一样在江中游泳,我便兴云作雨,保你们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样的梦境传开之后,人们便制作几只船来试划,果然是风调雨顺,于是从巴拉河的长滩寨下到清水江的宾洞寨沿江两岸的村寨便纷纷制作龙船来划,一直沿袭至今。

清水江和巴拉河独木龙船是世界独有。龙头、龙颈由一根七尺长的水柳木(苗语叫det jiab jib,音为“豆加基”)雕刻而成,龙头上安有角,雕有耳朵、鼻子、眼睛牙齿、腮子、胡须等,龙嘴张开含有红宝。龙颈刻有龙鳞,并涂上金、银、红、黄、绿等各种颜色,并嵌有小玻璃片。龙头上一对弯弯形如水牛角的大龙角(这里的龙是水牛龙),左右的两只角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句子。龙须飘飘,昂首向前,真是栩栩如生,神彩奕奕。龙船身长为21至24米,宽约1米,每只龙船均由三根粗大而完整的杉树挖成槽形捆扎而成。中间为母船,最长,是一根树子,粗大,挖成长约1.8米至5米不等的六个舱。母船的两则配有子般,短于母船,一般在15米左右,宽约0.5米。龙身前部接近颈根翘起高离水面。划龙船的寨子,根据户数的多少,有龙船一至三只。

划龙船的人员有:鼓头、锣手、撑篙、理事(管帐)、艄公和桡手。龙船的制作日期,所需的物品和程序、人选、服饰、仪式与禁忌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富有神奇色彩,三言两句是道不完说不尽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生活的发展与进步,龙船节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仍保留其特有的习俗外,又增加了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友好往来,方便青年男女相互谈情说爱等新的内容。独木龙船的文化引起了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以及观光旅游者的兴趣与关注。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贵州省有关部门已经在台江县的施洞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龙舟博物馆。

三、苗族的龙灯文化

龙是苗族的图腾,苗族对龙的崇拜、敬仰与保护的方式多种多样,谈到此不能到谈到龙灯,其舞龙嘘花的场面非常的激烈与壮观。

龙灯包括草编龙和龙灯两种。草编龙是用稻草编制而成,编制简单,包括龙宝和龙身两个部分,草编龙无角,龙身上插上柏树叶,点上香在正月初七(用单日)后的晚上扛去拜年讨糍粑和钱。一般吉利祝词如下: 今晚扛龙到你家,你家要送对粑粑,你家发财又发展。

一年得十二个金宝,一年得十二个银宝,你家有九个男孩,你家有七个女孩,九个男孩九匹马,七个女孩七银衣。

你家养鸡大如鹅,你家养猪大如门。

„„

吉利念完后,主人家根据念吉利的好坏送一至二个糍粑或钱。

龙灯又分有硬灯,亮灯和花灯等。每条龙灯有三个宝:引路宝(五色宝)、绿宝、红宝(吃宝)。引路宝是引路的,引路宝走哪里,龙就走哪里。硬灯,又叫硬颈龙,整条龙用铁丝与竹片捆扎,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纸(主要有红、黄、蓝、白等)或布包糊而成,下支有木棒,便于玩龙人扛,龙身里面放有油灯或者蜡烛,另外还有一至二头狮子跟龙。亮龙又叫节节龙,龙的身体不连接的,是一节一节地独立存在,扛起来远看就像一条龙。花灯龙,是制成不同形状的各色花灯,很好看,单独看不像龙,只有在远处看来缓缓游动,像是一条龙,这种花为龙主要是取到宣传政策的效果,每个花灯上都写得有字。比如今年台江正抓“普九”的工作,花灯就写有抓好义务教育的标语,如“有女不嫁文盲汉,有男不娶文盲女”、“初中不毕业,打工不合格”等等。花灯龙一般不用于参加嘘花,是自娱自乐。

龙灯要有锣鼓,由班锣、钵和木鼓组成。钵根据打法分为头钵和二钵(过街调不分头,二钵,同时打)。因此锣鼓的敲打法有:过街调法、几百次法、水波浪法等。锣鼓只能跟在龙后,不能在前。舞龙的村寨一般在腊月甚至在腊月之前就开始训练敲锣打鼓了。

编龙。在正月初三开始推举德高望重且能儿女双全的人当龙头,由他全职负责组织编龙。编龙要请师傅并给师傅礼:一块猪肉、一只红公鸡、十二元钱、一匹缎子、一斤酒(多不限)和几挂鞭炮。龙编好后,就举行亮灯仪式,很有讲究,也较为隆重。选择单日亮灯,一般在初七和初九,双日视为不吉利,不用。亮灯时,在龙头前摆上刀头(几两重的四方形熟猪肉),一对筷子和三杯酒。大家到齐后,由龙头讲吉利,祝词如下:

开光,开光,开眼光,眼看四方!

开光,开光,开耳光,耳听四方!

开光,开光,开口光,口吃四方!

开光,开光,开脚光,脚踏四方!

开光,开光,龙头龙尾亮堂堂!

念毕,从龙头至龙尾依次把灯点亮,人们各就各位,敲锣打鼓扛龙围绕本寨四门土地敬土地公、敬菩萨、敬水井神,保好新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敬完后,龙要归位(出发地),什么东西也放回原处,在龙头下烧一柱香和放一碗水,意为不让龙干口,待次日龙灯出寨。

次日上午,由龙灯会二名代表手担灯笼或马灯到其他村寨找领导发接龙贴子,即通知对方当晚接龙灯。贴子上写有龙灯会名称、时间、庆贺元宵等内容。对方若能同意接龙进寨,便派人来回话说欢迎。待天快黑时,龙灯亮灯,鸣锣打鼓出寨。接龙的村寨如果也玩龙的话,便也敲锣打鼓扛龙到村头或半路来迎接。当二龙相遇时,都放低龙头各走右边,主龙调头后跟在客龙身后一起回寨。进寨后,主龙回原地休息,客龙在广场上舞龙,主方便摆上酒和茶燃鞭炮欢迎,由位德高望重的人讲吉利:

龙头高上色色青,(众人:“好的”)

今晚××(龙灯会名称)好龙灯,(众人:“好的”)

扎匠师傅扎得好,(众人:“好的”)

画匠师傅画得明,(众人:“好的”)

××青年好齐心,(众人,“好的”)

初三初四才动手,(众人:“好的”)

初六初七就亮灯(众人:“好的”)

这条黄龙绕过后,(众人:“好的”)

风调雨顺国太平。(众人:“好的”)

其他人能补充则补充,讲好吉利后,主方就给龙挂红(红绸或红缎子),挂在龙头或龙尾上,然后向龙方敬酒。此时轮到龙方人讲吉利:

龙头高上五色花,(众人:“有的”)

今晚来到主人家,(众人“有的”)

主人的情意真好呀,(众人:“有的”)

又敬酒来又敬茶,(众人:“有的”)

还送一匹大机纱,(众人:“有的”)

挂在龙头出天子,(众人:“有的”)

挂在龙尾出状元,(众人:“有的”)

挂在左脚出丞相,(众人:“有的”)

挂在右脚有郎君,(众人:“有的”)

龙来龙来四季招财,(众人:“有的”)

招财童子,进宝郎君,(众人:“有的”)

这条黄龙绕过后,(众人:“有的”)

主家儿孙万代发,(众人:“有的”)

人也发来财也发,(众人:“有的”)

风调雨顺国太平。(众人:“有的”)

念完吉利后,主方派代表引客方扛龙去敬主方寨上的四门土地,菩萨和水井(由龙方备供品)。然后扛龙装家进户拜年。每进一家,龙方高呼:“拜年喽,主人家!”主人家便打开大门,烧香烧纸,堂屋中四方桌上摆上酒肉、瓜果、烟和“红包”等,燃放鞭炮欢迎,红宝进屋后,龙跟着进,龙方讲吉利: 大门大大开,(众人:“好的”)

财宝滚进来,(众人:“有的”)

滚进不滚出,(众人:“好的”)

滚到大堂屋,(众人:“有的”)

堂屋四角方,(众人:“好的”)

金银堆满仓。(众人:“有的”)

主人有红挂红,敬酒、送“红包”,又讲一番的吉利。进完家后,客方龙回到广场接待处舞龙灯,主方鸣鼓嘘花,尽兴之后,安排客人进家吃夜消,猜拳行令。夜消之后,客方敲锣打鼓扛龙绕主方寨子一圈谢灯后方返回家。途径村寨必须亮灯并敲锣打鼓,回到家后把龙放回原地,并放一碗的清水于龙头前并让龙嘴含红宝。每条龙走村窜寨直到正月十四日。在元宵之夜,由街道、农村、机关的青年、小孩、妇女挥舞着上百条各式龙灯穿梭于台江县城的大街小巷,成了一片龙的世界。

台江苗族民间的舞龙活动,大约开始于清朝时期。这里舞龙的重头戏是嘘花,数万群众涌向街头赏灯、嘘花、放炮通宵达旦。嘘花是用竹筒装满火药、芒硝、炭末和铁粉,点火后火星狂射而出,发出呼呼的声响,嘘花者手持竹筒直嘘向龙身和舞龙人。好几条大街上,千百筒嘘花与上百条龙灯拼争搏击,锣鼓声、炮声、呼喊声如雷贯耳,激烈之至,火爆壮观,好一派欢庆盛世,娱乐升平的景象。

在正月十六日,人们把嘘花烧烂的龙修复一新鸣锣打鼓再次进本寨的各家各户,然后用香纸和酒内敬四门土地公、菩萨和水井神。正月十七日结帐、化龙和会餐。正月十七日再敬一次四门土地公、菩萨和水井神后,敲锣打鼓扛龙到河边烧香烧纸,用酒肉敬河神后,放火化龙,燃放鞭炮欢送“龙王归大海,来年再相会。保五谷丰登,保人畜兴旺„„”停止鸣锣打鼓回寨会餐。

[责任编辑:贵州CP]

第三篇:古老的苗族多彩的歌!贵州原创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不管您来自哪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比方说上下班的高峰期、大烟囱的浓烟、河流的污染、食品安全的担忧、夜晚不停的噪声、办公室空调的恒温;我们城市居民每天就像战斗机器一样,负担着城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我们不知不觉中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相处的感觉。于是很多朋友都希望能到一个纯净的地方,寻找一些古人朴素的生活乐趣。于是古镇、小城、村寨成了我们疲惫身心暂时的乐园。很多朋友选择去西藏,因为那里有圣洁的雪山和神秘的风情。但是路途的遥远、高原的反应、不菲的费用,可能使我们的计划暂时推后。不过这个时候,你们来到了贵州,我说:这是您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您不用担心空气稀薄和气候寒冷,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了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纯净的空气使呼吸变成一种享受;虽然没有一望无际的雪山,却是满目葱茏的森林;如果您想体验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在我们的大山上、河流边、餐馆里、车窗外随处可以获得。提到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我想问问大家知道都有哪些民族呢?(听游客回答后补充:苗、侗、布依、水、彝、仡佬、壮、瑶、土家、满、白、回、畲、蒙古、毛南、羌、仫佬)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在我们贵州西北的毕节、大方一带还有蒙古族、满族这样的游牧民族能够在这里世居下来。其实我们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也是在2000多年前才来到这里的。前面和大家说过,我们贵州是一个由历代**组成的省份,苗族同胞可以说是我们贵州最早的**了。

{贵州导游词 ·贵州黄果树瀑布导游词 ·织金洞导游词·香炉山导游词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起源于五千多年前,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当时“九黎”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在与黄帝部落发生的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剩下的余部退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又不断的发生战争;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留下的苗人们节节败退,一部分被驱逐到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一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因居住在汉水中游而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的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国;而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湖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的山区,大多数停留在了我们的黔东南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生活在我们贵州省苗岭深处的苗族同胞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苗族总人口890万人,有70%以上聚居在我们贵州。多少年来,我们的汉族同胞不断融合交汇,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祖先古老的痕迹。那个刀耕火种的岁月痕迹却被这群苗族人在我们贵州的大山里保留了下来,苗族文化源远流长,从苗家衣食住行、歌舞娱乐、婚丧嫁娶中无不折射出其强大的文化魅力。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敬酒是苗族人用来招待客人的最好礼遇,所以不管你到哪个苗寨作客,苗胞们都会用装满了酒的牛角杯唱起敬酒歌为您敬酒。喝完苗家米酒,走进苗寨,苗族同胞会用他们流传千年的歌舞欢迎贵客的到来。其中黔东南台江县的反排村木鼓舞最为有名,每当有祭祀活动和逢年过节的时候,全村人都会在木鼓的伴奏下跳起舞蹈,这种舞动作奔放、富有韵律,被欧美游客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的歌舞多以扭胯为主,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苗族的部落基本上都在高山上,沿途走的都是山间小路,而苗族的服饰,女人都是穿着厚厚的裙子,当肩上挑着物品时,为了行走方便不得不提裙扭腰行走,致使他们胯部比较发达,故跳舞多以扭胯为主。苗族除了色彩艳丽的长裙苗,还有短裙苗,同样为了行走方便,在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村的短裙苗寨,超短裙在这里不是近期才有的国际时尚,而是世代流传的妇女服饰,她们喜欢穿作超短裙,上山下坡都十分方便,其中短裙锦鸡舞,也是很经典的一个舞蹈。妇女们身着短裙,在芦笙的伴奏声中,模仿自然界锦鸡轻快的步伐,非常优美。舞蹈的时候身上佩戴的银饰、银铃叮当响亮,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与生活往往会通过服装刺绣图案和歌曲世代口传。说到我们苗族人唱歌呀,就不得了了!我们知道中国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就是苗族人,不过他们家是与黔东南紧紧相连的湖南湘西古丈县。她唱过的《大地飞歌》大家都很熟悉,飞歌就是我们苗族特有的一种演唱形式。可是为什么叫“飞歌”呢。这个和我们苗族同胞住的地方有关系。来到苗族同胞聚居中心,黔东南巴拉河流域、雷山县、台江县等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山寨与山寨之间,要传递信息,过去没有现代通讯工具,上山下山总要花不少功夫。聪明的苗族同胞就发现歌声比说话声音的强度大,传递远,于是用歌声来传递信息。大家想一下,歌声在大山之间唱过来,唱过去,不就像飞一样吗?所以就逐渐留下了这种具有动感与活力的演唱形式。现在苗族飞歌已经飘洋过海,我们贵州的苗族歌后阿幼朵甜美高亢的歌声就唱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上、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到了美国音乐厅。说到这里,让我用一首我们苗族的飞歌献给大家,再次对您的到来表示感谢,唱得不一定地道,只为给大家多一些感受。(开始演唱,此时往往博得热烈掌声,如果不会唱就省略这一环节)谢谢大家的鼓励。当我们走到村寨前,会看到整齐的耕地和清澈的河流。村寨环境优雅,布局合理,村中清洁的石头小路蜿蜒到每家每户。苗族人建房子需要用大量的木材,但是他们持续发展的意识很强,每出生一个小孩都要种下一片树林,每砍伐一颗大树,都要征得全村人的通过,每个寨子周围都是密布的森林,每个寨子也会有一颗最巨大的古树作为寨子的守护神。苗家人住的房子称为吊脚楼,不像福建土楼那么敦实封闭、也不像云南竹楼那么纤细通透,却有一种植根大山的朴素与执着。吊脚楼一般修建在半山腰上,采用当地整棵的杉树原木支架结构,支架由木楔结合,不用铁钉。然后在支架上刻出木槽,用木板入槽作为墙面,房顶过去是用杉树皮,现在多用小青瓦片。这种苗族民居一般修三层,最下一层堆杂物和喂养牲畜;第二层用作主人的起居;第三层以上就是房顶,用来堆放粮食。第二层往往有一个类似阳台的地方,那就是我们苗家女孩与外界交流的场所,叫做“美人靠”,苗家有女初长成,就会在这里一边刺绣准备嫁妆,一边哼唱山歌,等待有情人的出现。

第四篇:古老的苗族多彩的歌!贵州原创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不管您来自哪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比方说上下班的高峰期、大烟囱的浓烟、河流的污染、食品安全的担忧、夜晚不停的噪声、办公室空调的恒温;我们城市居民每天就像战斗机器一样,负担着城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我们不知不觉中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相处的感觉。于是很多朋友都希望能到一个纯净的地方,寻找一些古人朴素的生活乐趣。于是古镇、小城、村寨成了我们疲惫身心暂时的乐园。很多朋友选择去西藏,因为那里有圣洁的雪山和神秘的风情。但是路途的遥远、高原的反应、不菲的费用,可能使我们的计划暂时推后。不过这个时候,你们来到了贵州,我说:这是您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您不用担心空气稀薄和气候寒冷,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了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纯净的空气使呼吸变成一种享受;虽然没有一望无际的雪山,却是满目葱茏的森林;如果您想体验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在我们的大山上、河流边、餐馆里、车窗外随处可以获得。提到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我想问问大家知道都有哪些民族呢?(听游客回答后补充:苗、侗、布依、水、彝、仡佬、壮、瑶、土家、满、白、回、畲、蒙古、毛南、羌、仫佬)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在我们贵州西北的毕节、大方一带还有蒙古族、满族这样的游牧民族能够在这里世居下来。其实我们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也是在2000多年前才来到这里的。前面和大家说过,我们贵州是一个由历代**组成的省份,苗族同胞可以说是我们贵州最早的**了。

{贵州导游词 ·贵州黄果树瀑布导游词 ·织金洞导游词·香炉山导游词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起源于五千多年前,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当时“九黎”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在与黄帝部落发生的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剩下的余部退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又不断的发生战争;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留下的苗人们节节败退,一部分被驱逐到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一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因居住在汉水中游而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的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国;而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湖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的山区,大多数停留在了我们的黔东南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生活在我们贵州省苗岭深处的苗族同胞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苗族总人口890万人,有70%以上聚居在我们贵州。多少年来,我们的汉族同胞不断融合交汇,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祖先古老的痕迹。那个刀耕火种的岁月痕迹却被这群苗族人在我们贵州的大山里保留了下来,苗族文化源远流长,从苗家衣食住行、歌舞娱乐、婚丧嫁娶中无不折射出其强大的文化魅力。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敬酒是苗族人用来招待客人的最好礼遇,所以不管你到哪个苗寨作客,苗胞们都会用装满了酒的牛角杯唱起敬酒歌为您敬酒。喝完苗家米酒,走进苗寨,苗族同胞会用他们流传千年的歌舞欢迎贵客的到来。其中黔东南台江县的反排村木鼓舞最为有名,每当有祭祀活动和逢年过节的时候,全村人都会在木鼓的伴奏下跳起舞蹈,这种舞动作奔放、富有韵律,被欧美游客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的歌舞多以扭胯为主,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苗族的部落基本上都在高山上,沿途走的都是山间小路,而苗族的服饰,女人都是穿着厚厚的裙子,当肩上挑着物品时,为了行走方便不得不提裙扭腰行走,致使他们胯部比较发达,故跳舞多以扭胯为主。苗族除了色彩艳丽的长裙苗,还有短裙苗,同样为了行走方便,在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村的短裙苗寨,超短裙在这里不是近期才有的国际时尚,而是世代流传的妇女服饰,她们喜欢穿作超短裙,上山下坡都十分方便,其中短裙锦鸡舞,也是很经典的一个舞蹈。妇女们身着短裙,在芦笙的伴奏声中,模仿自然界锦鸡轻快的步伐,非常优美。舞蹈的时候身上佩戴的银饰、银铃叮当响亮,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与生活往往会通过服装刺绣图案和歌曲世代口传。说到我们苗族人唱歌呀,就不得了了!我们知道中国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就是苗族人,不过他们家是与黔东南紧紧相连的湖南湘西古丈县。她唱过的《大地飞歌》大家都很熟悉,飞歌就是我们苗族特有的一种演唱形式。可是为什么叫“飞歌”呢。这个和我们苗族同胞住的地方有关系。来到苗族同胞聚居中心,黔东南巴拉河流域、雷山县、台江县等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山寨与山寨之间,要传递信息,过去没有现代通讯工具,上山下山总要花不少功夫。聪明的苗族同胞就发现歌声比说话声音的强度大,传递远,于是用歌声来传递信息。大家想一下,歌声在大山之间唱过来,唱过去,不就像飞一样吗?所以就逐渐留下了这种具有动感与活力的演唱形式。现在苗族飞歌已经飘洋过海,我们贵州的苗族歌后阿幼朵甜美高亢的歌声就唱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上、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到了美国音乐厅。说到这里,让我用一首我们苗族的飞歌献给大家,再次对您的到来表示感谢,唱得不一定地道,只为给大家多一些感受。(开始演唱,此时往往博得热烈掌声,如果不会唱就省略这一环节)谢谢大家的鼓励。当我们走到村寨前,会看到整齐的耕地和清澈的河流。村寨环境优雅,布局合理,村中清洁的石头小路蜿蜒到每家每户。苗族人建房子需要用大量的木材,但是他们持续发展的意识很强,每出生一个小孩都要种下一片树林,每砍伐一颗大树,都要征得全村人的通过,每个寨子周围都是密布的森林,每个寨子也会有一颗最巨大的古树作为寨子的守护神。苗家人住的房子称为吊脚楼,不像福建土楼那么敦实封闭、也不像云南竹楼那么纤细通透,却有一种植根大山的朴素与执着。吊脚楼一般修建在半山腰上,采用当地整棵的杉树原木支架结构,支架由木楔结合,不用铁钉。然后在支架上刻出木槽,用木板入槽作为墙面,房顶过去是用杉树皮,现在多用小青瓦片。这种苗族民居一般修三层,最下一层堆杂物和喂养牲畜;第二层用作主人的起居;第三层以上就是房顶,用来堆放粮食。第二层往往有一个类似阳台的地方,那就是我们苗家女孩与外界交流的场所,叫做“美人靠”,苗家有女初长成,就会在这里一边刺绣准备嫁妆,一边哼唱山歌,等待有情人的出现。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有一个固定的节日——姊妹饭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由未婚少女上山去采摘树叶和花朵,用来染出红、黄、白、蓝、黑等颜色混合而成的“五彩糯米饭”,这就是姊妹饭。姑娘们摆设条桌,陈列饭菜,几人或十几人集中在一起,热情接待来讨吃“姊妹饭”的男青年。外地来的男青年,到任何一家去向姑娘们表示祝贺和敬慕,并向她们讨吃“姊妹饭”,都能受到热情的款待。饭后,姑娘同小伙子相约到广场或村寨中其它地方去对情歌、谈恋爱,通宵达旦。通过吃“姊妹饭”这个节日活动,青年男女可以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结成终身伴侣,所以说他们的婚恋是比较开放的。如果我们到苗家作客吃饭呀,他们特殊的菜肴我们可不一定吃得惯。不过如果能吃到最有名的酸汤鱼,就是有口福了。酸汤是苗家人用米汤加野生红柿发酵而成,家家都准备得有。鱼当然是从河里打出的野生鱼了。酸汤煮鱼,汤味酸中带有回甘,鱼肉滑嫩鲜美,再煮些豆腐、蔬菜,开胃又营养。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火塘前,主人又会唱起敬酒歌,向客人敬上甘甜的米酒,让您乐不思归,流连忘返。如果您有幸留在苗寨住一晚上,保证会让您的睡眠恢复到最佳状态。在湿润而宁静的清晨,鸡叫把您唤醒,跟随苗族村民扛把锄头,迎着朝阳走到梯田上去,您会发现原来苗族人如此的会享受生活,原来人类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苗族文化就是在这种恬静与自然中流传保存下来的。

第五篇: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苗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根基和特征的体现,是苗族内部认同、外部区别的标志。苗族传统文化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文化主要包含苗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歌谣、服饰、民间舞蹈、绘画、刺绣、社交礼仪、民间体育、民间音乐、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节日、苗族习俗、民间活动等等诸多方面。

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施教,代代相传,从而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既保护了苗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守护了苗族的精神家园。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苗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淡化、失传的状况触目惊心,令人担忧。如何保护、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苗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已经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装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雷山县,苗族村寨除妇女们着苗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除西江民族小学65%的学生仍着苗族服装外,雷山民族中学、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西江中学、大塘民校、望丰民校、达地民校、方祥民校等以苗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也不着苗族服装了,所有苗族村寨学校的学生都已改着装了。

2.苗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西江千户苗寨自古就有“歌舞海洋”之称。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芦笙曲,构成苗族歌之海的主旋律,那刚劲有力的“木鼓舞”,庄重肃穆的“铜鼓舞”,婀娜多姿的芦笙舞。昔日那里的苗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苗歌、会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苗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苗歌和芦笙声了。

3.苗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幼女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剪纸艺工艺,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可现在苗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苗族文化重要载体的苗语已开始发生变化。

雷山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调查表明,1990年以前操苗语的苗族村寨为100%,2000年为95%,到2005年降到90%,这方面青少年尤为突出,这与目前苗族村寨农民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有直接关系,有文化的一代父母也越来越多,他们为了让子女接受早期汉文化教育,为未来学好汉文化知识打下基础,所以从幼儿起便教子女说汉语。杂居的民族村寨,操苗语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些是造成苗语在苗族村寨流失的主要原因。

5.相当部分的苗族山寨吊脚楼结构已遭改变。

苗族山寨的吊脚楼建筑营造技艺以其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独特景观,直观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近年来,由于受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外来文化的变化及侵袭等因素,致使部分村寨的民居改成了砖木结构楼房,那些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村寨上,实在令人心忧。

6.苗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苗族民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苗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苗族民间体育登山、摔跤、斗牛、爬树、扭扁担、扳手劲、摆秋、踢毽子、坐翘板、射箭、斗鸟、钓鱼、打格罗、骑雪马、游泳、投石、爬绳、跳棒、跑步、玩弹弓、翻跟斗等。如今除只有少数苗族村寨开展这些项目活动较为广泛外,多数面临失传。

7.在苗族聚居区开展的苗文教学断断续续,特别是苗文推广工作很难开展,而且开展“苗-汉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用苗语作辅导学好汉语。

从实际来看,学校教育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漠视阻塞了青少年学习的渠道。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汉文化为背景的教育,这种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思维多样性的基本规律。无论是普通教育或是职业教育现行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关于乡土知识的内容,更没有民族民间的历史文化知识。其结果是,青少年们基本上学不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作支撑,汉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到头还是很难学好。

8.打工潮的兴起,制约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动的开展。

每年全县约有五六千名农民外出务工,他们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便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许多苗族村寨传统节日也逐渐冷清,有的本应由青壮年承担的活动项目不得已而只能靠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担当。有的地方虽然有传统文化活动,但青壮年已外出,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有的地方甚至由于无人参与而无法举办各种民间民俗活动。

为保护和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做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精神和《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及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基本要求,为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提高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性的认识。

苗族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苗族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要充分认识到苗族文化目前所处的困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历史责任感,提高保护、传承、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尊重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基本国策提出的政治要求,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他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是我国各民族和睦友好,共同繁荣的根本要求。在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要把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教育内容。

将这些喜闻乐见的苗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引进教学课堂活动中来,使中小学生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从小受到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他们自己的民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注重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把苗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民族平等观念,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胸襟宽阔、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继续实施“双语”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雷山县曾经开展过“苗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此项工作未能坚持开展下来。目前首先要想办法解决师资问题,继续在有条件的学校实施“双语”教学,并逐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让苗族学生既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又能用普通话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时,要把对“双语”教师的要求作为重点来考虑,制定长期的培养培训计划。要组织力量对“双语”教学进行专门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4.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设苗族文化课程时,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使之生动有序。要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施教,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本领,增强他们弘扬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实践证明,开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建浓

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学生说苗语、唱苗歌、吹芦笙、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着苗装。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应考虑苗族文化的融入与参与;每所学校都要组建民族文艺表演队,大型学校可以组建2个以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艺队。特别是巴拉河沿线及雷公山旅游景区景点的中小学校各职业学校都应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队,加强具有苗族传统文化特色节目的挖掘和编排。这样既丰富了苗族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又为开展苗族文化旅游增添了光彩,起到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作用。这样做不但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对苗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实现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扬,为民族旅游的发展提供可靠、丰富的资源保障。每年由文化、教育、民族事务、旅游、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全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进行1次苗族传统文化进课堂交流、研讨,开展职业学校、中小学苗族传统文化表演比赛活动。积极组织学校的民族文艺表演队参加县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要多方位宣传雷山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全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对在宣传、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表现突出的中小学校或个人,县委、政府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发挥苗族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5.为开展苗族文化教育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要建立保障机制。

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编写苗族文化课所需的教材,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要改变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及普通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须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从经费、教材、师资等方面(可以聘请民间歌师、艺人和能工巧匠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为民族文化教育创造必要条件,为保证开设苗族文化教育课达到预期效果,应将其作为教育教学评估评体系的内容之一和考核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改变过去搭建苗族语言是通向学习汉语桥梁的弊端。要坚持尊重和保障苗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报考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用少数民族语言成绩取代或部分取代外语成绩。高等院校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加分办法,可以考虑作适当调整,不能一刀切。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可对少数民族考生加试民族文化知识、技艺的考试和考核,并依据成绩划分不同的加分档次,借此形成民族文化进学校的激励机制,同时也是让民族文化在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占有一席之地。苗族文化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待,同样进行考试、考核评定成绩。

6.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明确职责,确保苗族文化教育工作得以实施。

按照《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所规定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确保传统文化进学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苗族文化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出成效。认真制定实施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所谓“政府主导”,是因为文化建设属于政府的三大建设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项,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另外,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好苗族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府主导,不光要拿钱,还要进行指导和规划。具体实施苗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涉及文化、财政、教育、公安、民族、宗教、科研、工商、建设、规划、旅游、环保、体育等有关单位和部门。

因此,在工作中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别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做好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并且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学校是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作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高度负责,不能可有可无,时紧时松或不重视,要狠抓落实,克服在开展苗族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抓实。不断加大苗族文化进学校的宣传力度。强化家长和社会各界对苗族文化进课堂的意识,确保传统文化进学校工作扎下根,并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下载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共和片区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浅谈共和片区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龙山镇共和片区地处凯里经济开发区边缘,处于茫茫的武陵山区。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

    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

    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 雷山县第二小学 杨通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确信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民族文化并存共荣中将大放异彩,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