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缅怀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清明节过后的特殊日子,4月23日,在系辅导员的指导下,我们来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缅怀当年牺牲的烈士亡灵。
陵园中苍松翠柏,繁花怒放。1911年4月27日,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血战一昼夜,不幸失败,同盟会骨干成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红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下车后,我们从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的墓坊而入,行经长长的主墓道和“默池”,来到主祭台前。在进行仪式前,我们集体在祭天前照了合影,留下了这一历史时刻。仪式开始了,整个仪式是由系辅导员王伊琴老师主持,而吴彩霞同学也向我们介绍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历史,回顾了革命先烈们为祖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追溯完历史,几个同学宣讲这次活动的感想和意义,话虽短,却代表每个人心中的感激。最后,由其中3名同学为烈士们鲜花,代表我们集体的感激之情。解散了,我们环绕七十二烈士墓一圈以瞻仰烈士墓,站在高大、厚重的纪念碑前驻足仰望,表达了我们的崇高敬意。
在烈士墓的参观下,我发现“七十二烈士之墓”上面有个钟,后面有座自由女神像,想着为什么是美国的自由神像,当我迷惑时,旁边的老者说:早初女神右手是举着一个铁锤,象征着“警钟长鸣”之意,而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女神像遭到彻底毁坏,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新的自由女神像,右手拿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火炬,是自由之光,左手里拿的是<<美国独立宣言>> 象征解放。原来,这又是一段历史。往下看,女神像下面是72块石碑,代表着72个烈士的亡灵。这石碑上刻有72名烈士的名字和籍贯,我深想,其实黄花岗起义牺牲的烈士何止72名…..本次扫墓活动对同学们的教育意义重大,不但缅怀了先烈,更激励了同学们要自觉地学习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永葆革命本色。
我看向蓝天,发现在烈日的照耀下,我们的生活,何其灿烂。
第二篇: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最新)(最终版)
苏教版第四册教案
浦培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象征死难烈士的革命精神,那就是“碧血黄花”。《庄子》云: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碧玉赋性坚贞,显示着刚烈的气质。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常被用来比拟节烈。碧血和黄花连用,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广州有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黄花岗烈士的英概,就称得上这个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
…… 事略,传记文的一种,用来记叙人物(若干人物)事迹大略的一种文体。《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为邹海滨所辑录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所作的一篇序文。
请大家找出作者写这篇序文的目的。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翻译:我做这篇序文,既用来哀悼逝者,也把它当作勉励读这本书的国人。
三.朗读第1、2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痛悼逝者的。
…… 1.翻译: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莹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揭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2.第一段用来赞扬黄花岗烈士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请找出表达作者沉痛哀悼并竭力赞扬的句子。想想,这句话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对偶、夸张、拟人——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烈士们的冲天豪气和他们不畏死亡,正视鲜血的精神。
这段文字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
3.第二段写出了作者痛悼逝者的原因。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有哪些原因。
…… 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苏教版第四册教案
浦培根
4.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来类比,请同学找出来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运用类比,表达了作者对烈士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痛惜之情。
这段文字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四.朗读第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勉励国人的。
1.翻译:
邹君海滨,拿他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请我写序文。当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为各位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努力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得到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家努力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
2.这段文字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在这里反复勉励国人,号召国人起来战斗。看看作者是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
…… 先记叙邹君求序的事,再陈述时局艰难,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五、阅读课文、疏通文句
1、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梳理文章的内容。
2、根据课文大意,概括课文各段主要内容
可着重议论下列问题:
(1)黄花冈“起义”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作者却要强调它与成功的“武昌之役”是“并寿”的呢?
(提示:黄花冈“起义”虽没有成功,但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鼓舞了革命党人的士气,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所以说没有黄花冈的“起义”,也就没有武昌革命的胜利。)
(2)作者一再表示“痛”心,“痛”在什么地方呢?
(提示:“痛”在烈士们的牺牲是革命的巨大损失;“痛”在烈士们对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而我们不能把他们的事迹完整地记录下来,有的烈士甚至连姓名也考查不出来;“痛”在自己在三十年前所提倡的主张还没有实行,有负于先烈。)
(3)作者写这篇序文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哀悼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烈士们;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提醒民国建立以来,一些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同志尚须努力。)提示: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黄花冈“起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赞颂)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烈士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悲痛)
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点明写序的原因---激励)
六、写作特色(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
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
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苏教版第四册教案
浦培根
2、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浩气,表彰之情可掬。
3、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
4、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七.小结。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八、练习:
(1)解释下面各组加点词,看看哪些意思是相同的,哪些意思是不同的。
满清末造(末年)
民国肇造(刚建立)
顾自民国肇造(但是)
环顾国内(看)
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总督,名词
时予方以讨贼 督师桂林(统帅,动词)
予为斯序(写)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替)
草木为之含悲(因为)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传记,名词
可传世而不朽(传下去,动词)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语法现象
①全国久蛰之人心(蛰伏,名作动)
②与武昌之役并寿(永存,形作动)
③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惊,使......泣,使动用法。)
④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通“倡”,通假字)
(3)下列句子各省略了什么?
①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省略介词“于”)
②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省略介词“于”)
③()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为最(省主语“革命党人”)3
第三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观后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称羊城八景之一,是广州游览胜地。现在虽然是秋季,这里的气候还是温暖如春。
深秋,雨是细雨,伴着凉风,在这浓浓秋意中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适宜的气温让参观者的脚步更加轻盈,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凭吊场合。在纪念碑前,敬献的花篮在风中很孤寂,甚至有几分苍凉,但它带给英烈们的是诚挚的敬意。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的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失败,100多名革命党人牺牲。后来同盟会潘达微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所以称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当双脚迈入那个庄严又不失生机的陵园,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注视着陵园里石碑上刻着的遒劲大字“浩气长存”,我陷入了沉思。遥想烈士们当年的献身救国的豪情万丈和慷慨激昂。来到烈士墓前边,深深鞠一个躬,抬头望着这葬有七十二位中华英雄儿女的陵墓,虽然曾从历史课本上看过它的图片,也从电影中看过许多类似的镜头,然而此时,我内心的震撼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那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它似乎把我带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又重现了无数英才人杰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解放而奋斗的场面…… 我想,七十二烈士墓,不仅仅是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鼓舞.我们个人幸福生活、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往无前勇于奉献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勇于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学习,实实在在地做人,真真诚诚待人……
逝者已去,悲乎哀哉!
在此之际,借袅袅青烟寄去我们的思念与决心。
第四篇: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策划
参观学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继承先列遗志,帮助支部同学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支部同志进一步明确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勤奋学习,善于创新,甘于奉献,自觉地服务祖国,奉献社会,提高党员的党员意识,从而进一步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创先争友,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我们08工管党支部和08会计党支部计划于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展开了一次以“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珍惜现在,走向未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概况
1、活动时间: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上午13:00-16:002、活动地点: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3、参与对象:经济管理学院08级会计、工管党支部的同志、入党积极分子
4、主办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08级会计党支部和08级工管党支部
5、参加人数:30人
三、活动当天的安排
1、当天中午1点在芷园门口集中,之后乘78路公交到东山广场总站下(40分钟左右),之后步行70米到目的地;
2、到达目的地后在大门口集合拍照;
3、直走,经过拱桥来到七十二烈士墓前,进行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之
①副书记献菊花
②默哀三分钟,并向纪念碑三鞠躬,寄托哀思
③集体拍张照
PS:整个悼念仪式,有两个支部的副书记共同主持。
4、悼念仪式完后,自由参观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一个小时;
5、自由参观完,在红门附近的一块空地集中,举行
①大赛背景:创先争优,争当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而作为党员,我们除了要在工作、学习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要在生活中引领一种健康的生活模式,积极加入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行列中,从而也更好地积极响应亚运,支持亚运,身体力行。
②大赛规则:两个支部分别派出男单、女单、男双、女双、男女混双的代表,然后依次
进行比赛,每类比赛采取“三盘两胜”制,每盘5球决胜负,最后5类比赛中胜出较多的支部为胜利的一方,落败的一方要自行表演节目。
③大赛主持人:羽毛球达人——关锦泉同志
6、不参加大赛的同志,那不是没事干?当然不会。在支部羽毛球PK大赛进行的同时,还会有个踢毽子派对,到时不参与比赛的同志可以8—10人围圈一起来踢踢毽子,接毽子的同志要说出踢毽子给自己那同志的名字,让党员与积极分子有个互动的过程,同时让大家都能动起来,一起响应亚运,为中国亚运加油。
PS: 由两支部的支委负责组织。
7、4:00左右清理好现场,带齐物品返校
四、费用预算
①车费:4元/人
②菊花:2元/支 * 5 = 10元
③零食饮料:40元
④小国旗子和亚运旗子:1*30=30元
五、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包括交通和在那边开展活动时都要注意人身安全。
2、陵园是个严肃的公共场所,注意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保持秩序;注意保护环境
3、下午天气可能较热,注意防晒,带上雨伞,皮肤容易过敏的同学风油精等别忘带;
4、有特殊情况务必跟副书记和支委联系。
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导游图
第五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导游词精简版(本站推荐)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首先回顾一下历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位于先烈东路,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烈士墓地,是广州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已经领导过八次武装起义,这八次武装起义,都是在广东组织的,而最著名的一次,便是被称为黄花岗的辛亥“三二九”起义。
1910年,由于前几次起义的失败,部分革命者产生的悲观的情绪。11月孙中山召开了马来亚槟榔屿会议。会上,大家决定1911年春,再广州集合各省革命之精华,发动大规模起义,先占广州,再由黄兴统率一军进军湖南湖北,由赵声带领令一军出江西功南京,两军会师长江,然后北上直捣北京,推翻清朝。
起义日期原定是1911年4月13日。但4月8日发生了革命党人刺杀清广州将军浮琦的事件,反革命加强了戒备。令原定的计划书到了影响,最后由黄兴确定在4月27日,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发动。由于敌人戒备森严,革命党人联络困难,加以部分枪械未到,使原定的四路进攻计划无法落实,最后只有黄兴统率的一军孤军作战。
3月29日下午5时半,一声螺响,黄兴带领着敢死队130多人,臂缠白布,冲越华路小东营5号总指挥不冲出,直到总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逃跑,革命党人火烧总督府。起义军退出衙门时,遇到大批清军伏击,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寡不敌众,绝大多数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了。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再咨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同盟会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丛葬于现在的黄花岗,这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来历。
陵园的正门是开着三个拱门的仿凯旋门的建筑,高13米,宽32.5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juān)刻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七十二烈士舍生取义的凛(lǐn)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浩然正气,代表了信念的力量。
穿过门洞,识长达230多米的沿坡而上的墓道。墓道中段,有一拱桥跨越一个月池,未被称为默池。为什么呢?我们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
墓道的北端是一高大的坡顶平台,这便时七十二烈士陵墓了。墓塘不取圆形,而是采用正锥形,四周护以铁链,显得更加庄严,正中墓顶是四柱碑亭,方柱的碑上刻着隶书“七十二烈士之墓”。这几个字是烈士方声洞的哥哥、滇(diān)军师长方生涛写的。碑亭顶部的形状想一个悬钟,称为“自由钟”。我们仿佛听到警钟长鸣,封建统治者对革命党人血腥镇压的历史永远不能忘记。
墓塘后面这座设计奇特而精美的建筑识纪功坊。纪功坊上的横额识12个字的篆(zhuan)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书写。坊墙正面刻着和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顶层中间由七十二块长方形青石横列堆砌成崇山形,象征七十二烈士。青石上刻着各个国民海外支部得名称。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他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相似,左手拿着法律书,右手高擎火炬。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整个纪功坊设计构思精巧,寓意深远,形象高大巍峨,识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
纪功坊后面是一块高3.92米,宽1.82迷的青石碑刻,1934年刻置。正面是由国民党元老、曾担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历史和陵墓修建经过。
在墓道的东侧,还有不少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陵墓。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潘达微先生的陵墓。潘达微生于1880年,是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与友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1929年病逝于香港,年仅49岁,第二年移葬于黄花岗。墓碑背面是潘达微写于1912年的【自述】全文,追忆了他收殓烈士遗骸的经过。黄花岗本名为红花岗,潘达微先生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一词的雄浑优美。因而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并一直沿用至今。
周围还有其他革命家的墓地,有冯如墓。冯如识广东恩平人,是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前面有一铜立像的是邓仲元墓。是仿希腊的科林斯柱式,体制恢宏,蔚为壮观。邓仲元是广东惠阳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深受孙中山重用。功绩卓著,但亦俾反动派视为眼中钉。在一次革命变革中被暗杀,终年38岁。附近还有杨逸仙墓。杨是中山人,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1918年组建了我国第一支空军。1923年9月出师讨伐陈炯明时,在改装水雷作空军炸弹时,不幸爆炸身亡。时年32岁。
陵园的西侧还有孙中山在1912年主持修建的“史坚如先生祠”。他是广州番禺人,1899年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从事革命活动。1900年10月在一次的任务中不幸被捕,备受酷刑后英勇就义,年仅22岁。
南墓道有喻培伦烈士的衣冠冢与墓表。他是四川内江人,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在“三二九”起义中,他用炸弹炸破两广督署后墙,攻入督署,再功督练公所,一路一勇当先。后被俘,英勇就义。1912年又南京政府追赠为“大将军”。此外,南墓道还有挽碑丛刻,是社会各界人士历年前来吊祭时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