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了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77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至而立之年。30年前,当他们刚刚降生的时候,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改革。就在那一年冬天,关闭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了。那年的高考,犹如中国大地上的一声春雷,改变了整整一代
人的命运,整个国家也开始有了新的活力。
恢复高考:教育改革拉开帷幕
2007年6月7日是高考开始的日子。现在看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似乎只是一种规模扩大了的例行公事的人才选拔方式,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对于30年前的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远离校园的学生而言,高考不啻于一场命运攸关的鏖战。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让持续10年的大学推举制结束。当年12月10日,那场改变历史的考试成为了现实。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届高考,570万人报名考试,27万人被录取。
51岁的苏建国先生谈起他的过去,感慨万千地说:“60、70年代的初中毕业生当时是没有出路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1975年高中毕业的苏建国先生跟随学校的毕业生一起去农村插队,由于出身不好,尽管酷爱读书的苏先生根本与上大学无缘,那时上大学完全靠推荐,只有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
1977年8月当苏建国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喜悦的心情简直难以形容:“机会终于来了!”离12月份考试尽管只有4个月的时间,苏建国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专心埋头于书本,由于勤奋努力,考试顺利通过,最终苏建国被北京航空学院(后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仪表与传感器专业录取。
而去年苏建国的儿子苏醒也参加了高考,儿子的境况比他当年高考不知要好多少倍,从小学黑芝麻到东直门中学,儿子一路顺利走来。苦学之余,儿子喜欢绘画、拉小提琴……老苏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可不比我们那时,个性空间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发现我儿子和我当年高考时的心态相比,少了一份激动,多了一份平静。”
两代人参加高考的不同心态,折射出30年来高考发生的诸多变迁,让苏建国感受最深的是录取比例的变化;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比例为29:1,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相近,录取比例为2:1。
新课改:教育改革发起主攻
如果说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更加复杂、更加艰难的战役就是课程的改革了。拥有43年教龄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孙蒲远老师在谈到2007年新课改的施行对记者:“新的课程改变标志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蕴涵了更多的温情,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
新课改确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
现如今,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了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老师授课内容更讲究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热望。这同我们以前的教育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老师:“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就一篇课文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同老师一起找答案”,在课后,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要靠上网搜索、图书馆查询、同事间探讨等形式,最终在课堂上和学生通过探讨,找到大家都能认可的答案。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一系列参与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现在的教育理念,已远非记者上学时可比拟,30多年前郎微大姐就读于北京遂安伯小学,那时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老师一言堂教育,整节课都在听老师讲,课上得枯燥、乏味,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试学生们就得开夜车背考试内容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完全代替了过去的一言堂式教育,教育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孙蒲远老教师清楚地记得,30年前她教语文时,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很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那时,哪里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
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30年来,教学手段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这是广大教师们一个共同的感受。
教学工具的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们惊喜地发现,以前需要到处托人寻找的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点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并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
“十五”期间,北京逐步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被规定为196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在职教师的必修课。
告别孙老师,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古人一句话:“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这句话恰好可以对中国30教
育改革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做一个注解。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文章
改革开放——我身边辉煌的三十年
努力着,奋斗着,拼搏着,终于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如一夜春风,吹开了拂面革新的新局面。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强者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闪耀东方。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奋起拼搏,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我生于70年代中期,自己的成长记忆正是伴随着祖国30年的巨大改变而一起走过,这30年来,祖国改革的滚滚大潮翻天覆地般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0年前,我们国家粮食紧缺,大家都吃不饱,每年一到青黄不接的时期,大部分家庭的米缸面缸已经是“底朝天”,大人们饿得手脚浮肿,小孩更是营养不良。30年后,当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的家常便饭时,我们却在为如何吃的更健康而发愁,所以就会跑到专门的粗粮饭馆,一边嘴里品尝着玉米杂粮和野菜丸子,一边心里想,这味道怎么就比30年前的好吃呢!
30年前,我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是穿着灰色、黑色或者绿色的服装,单调呆板的色彩充斥着城市乡村。姑娘们无法展示自己美妙的身段,小伙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都要成熟许多。30年后,当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漂亮服装摆放到专卖店的橱窗里时,我们
1却在为如何穿的更舒服而发愁。甚至时不时的想把自己脚上的金利来皮鞋换成土疙瘩布鞋!
30年前,我们住的是一片灰暗低矮的楼房和平房,大杂院和筒子楼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30年后,当一幢幢摩天大楼在城市里拔地而起,一排排小别墅点缀着美丽的新农村时,我们却拿着照相机在城市的老城区里寻找四合院的影子,或者背起行囊到偏远山区里享受一下世外桃源的宁静!
30年前,出趟门,路近的话,就只能靠步行,有一辆自行车都感到是一种奢望;如果能有机会出趟远门,坐一次时速六十公里的火车,回到家后,肯定要吹嘘自己开了眼界见了世面。30年后,当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在中华大地上风驰电掣地奔驰时,我们却想只开着自己的小轿车在限速120的高速公路上去探亲访友!
30年前,我们的人民币最大面值的是十块钱,钱包根本都不需要用,裤兜里能有个块二八毛都感到自己是“大款”。30年后,当百元大钞早就漫天飞舞时,我们的钱包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银行卡和信用卡,并时不时的抱怨没有刷卡机来刷卡!
30年前,我们城市的夜晚是一片灰暗的颜色,晚上只有路灯孤独的矗立着。30年后,当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不停地在大街小巷闪烁时,我们却还想到酒吧里喝两杯,享受一下“小资”的情调!
30年前,我们还在体育大家庭之外徘徊,心里上“东亚病夫”的绰号还在隐隐作痛。30年后,当我们站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金牌榜第一时,却还在为鸟巢的田径赛场上刘翔的退赛而遗憾不已!
30年前,我们抱着收音机,听着信号时断时续的广播节目,连电视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30年后,当家里的液晶电视上播放着几十套节目时,我们却因为不知道该换哪个台而发愁!干脆关掉电视,到鼓楼广场上兜风乘凉、踢毽子,看别人学跳探戈!30年前,电脑还只是我们汉语词典里的一个词语,到底长什么样,据说只有比尔盖茨知道。30年后,当互联网以百兆、千兆的速度接入到我们每个家庭的电脑时,我们却想到网吧里感受一下中国两亿网民同时上网聊QQ、斗地主的那个热闹劲!30年前,我们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还在太空忍受着独自跳舞的寂寞。30年后,当“神州七号”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翟志刚已经跳着太空霹雳舞时,我们却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够亲自到月亮上看看嫦娥姐姐,给她捎去“双合成”月饼,顺便也尝尝吴刚的桂花酒!
30年前,我们思想僵化,只会举起手臂高呼一个口号,却站在原地踏步不前。30年后,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早已深入到人们的脑海时,我们却想如何能够胆子再大点,步子更快点,把改革开放的事业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30年前,也许你曾是忧虑的志士,迷茫的青年,懵懂的少年,初生的婴儿;如今,你已成为国家的、社会的、家庭的中流砥柱,或者,正坐着摇椅安度晚年,享受改革的成果。然而,做为中国人,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这三十年,是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开端,明天我们还要在改革开放征程中,再铸新的辉煌,为祖**亲增光添彩,为民族复兴写下壮丽篇章!
第三篇:政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年来,***州人民政协在中共***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方针政策,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始终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自觉服从和服多于全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特色,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自身优势和特殊作用,为全州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一政治协商力度进一步加大。历届政协充分发挥例会协商的作用,不断提高例会协商的质量和效果,逐步形成了全委会议集中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的格局。为我州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表了许多意见建议,从各个方面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受到党政机关的关注和重视。
一一专题调研工作取得较好成果。历届政协始终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围绕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精心组织调研,形成了大量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和专项建议。这些重要成果,凝聚着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集中了委员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知灼见,有不少调研报告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批示件数增多,进入决策的有效率提高,为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一提案质量和办理质量逐年提高。广大政协委员利用每年一次的全委会,充分行使民主监督和知情明政权利,提案工作越来越受到广大委员的重视,提案质量一年比一年好。提案的办理工作,党政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列入督办重点,明确办理要求,保证办理质量,由以前的“要我办”,转变为“我要办”,提高了办理速度和实效。
一一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成为履行职能的新亮点。近年来,切实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设计了《社情民意》版面,规范了工作机制,建立了社情民意报送制度。强调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要为党政机关决策服务、为广大委员履行职责服务。在例会、调研、视察过程中注意随时随地了解和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如实地向党委、政府反映,为党政机关了解民情、体察民意、集中民智发挥了重要作用。州委领导对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十分重视,每年都在若干信息件上作了重要批示,一些领导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各方努力较快得到解决,在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一一为维护社会稳定尽职尽责。在政协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充分发挥各族各界人士、人民团体和广大委员的积极作用。通过座谈会、走访、约谈、组织委员调研等形式,加强与委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供发表见解、表达意愿的渠道。以社会稳定为己任、发挥委员维护稳定、增进团结方面的特殊作用。特别是民族宗教界的委员,以大局为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自身的特殊身份和优势,帮助党委、政府做了大量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的工作。使一些一触即发的民事纠纷、草山纠纷和群体性械斗事件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关系全州大局的重大问题,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反对邪教和宗教极端势力,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尽了政协组织应尽之责。
一一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政协机关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政协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轨道。政协机关的办公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一个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社会关注的良好发展氛围已经形成。
文史资料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整理、编辑、出版了五辑《***文史》资料,充分发挥了文史资料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的作用。
回顾***人民政协30年走过的历程,我州经济快速增长,城镇面貌换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其中浸透着历届政协委员的心血和贡献。在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人民政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好参政议政角度,注重履行职能的实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必须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这两大主题贯穿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各方面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必须始终贴近群众、关心群众、注重发挥政协界别作用、委员主体作用和专委会的基础作用。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文章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
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五篇:劳动保障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
早在12年前,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曾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三个“三十年”——是预想也是希望》。其中写道:从1979年到2008年,将是第三个30年。到2008年,我国将建立起一个较完善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及其他社会体制改革也会有可喜的进展。事实证明,他的预想、希望,完全实现了!
在“第三个‘三十年'”
中,劳动保障事业也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机构变化影响巨大
党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具体负责全国劳动工作的专门机构是国家劳动总局;而在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根据五届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国家劳动总局、国家人事局、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和国家编制委员会已经合并,组建成了劳动人事部。
早在1949年11月,政务院曾设立劳动部。自1954年9月起,该部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劳动工作。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同志曾集体接见劳动部有关会议的全体代表,并同他们合影留念;1958年6月,刘少奇还特地视察劳动部,并同司局以上干部座谈劳动工资问题;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上,也常常将财政部、劳动部并称为“两部”。
但是,时至“文化大革命”,劳动领域也像其他领域一样,受到林彪、“四人帮”一伙的严重干扰和破坏。而到1970年6月,劳动部竟被撤销了!
1975年5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按照其整顿方针,国务院设立了国家劳动总局。然而,不久便刮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劳动总局也面临种种困难,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劳动人事部成立后,部党组遵照中央“拨乱反正”的精神,渐渐恢复了正常的劳动业务。
1988年5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劳动人事分离,并分别充实了其他功能后,成立了人事部、劳动部。
10年过后,即1998年,在劳动部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并将劳动部管理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划出,而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各行业统筹的养老保险以及公费医疗,连同劳动部一直管理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统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今年3月18日,新一届政府成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减少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又脱节等现象,原人事部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合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就业方式缤纷沓至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分统包的计划用工制度,不利于劳动力流动和使用。为此,劳动部门一直在探索新的用工机制。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此举却被“造反派”诬蔑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产物,从而使用工方式再度划一呆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前。
改革开放不久,大批农民工先是涌向珠江三角洲,继而遍布各大城市,一度被时人称之为“民工潮”。
对“民工潮”是“疏”还是“堵”?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意见。最终,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疏导的方针。不久,人们又就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问题达成了共识;国家还逐渐实行“政企分开”,加大企业自主权等等。从此,过去曾有的临时工、合同工、亦工亦农再次出现,而且越来越多;过去没有的周日工、小时工等等,也开始活跃在一些企业乃至家政服务业中。与此同时,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也应运而生。
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提出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即: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为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或城镇就业,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还于2004年共同启动实施了“阳光工程”,由政府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于2007年6月和8月,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赋予所有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
工资分配渐渐转轨
革命队伍内部的分配制度源于井冈山时期。当时,开始只是供给制,后来又渐渐出现了工资制和由供给与工资两个不同部分构成的混合工资制三者并存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进行了工资改革;1956年,又对工资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1964年,劳动部还准备对工资制度进行“再改革”,并提出了“一条龙”改革方案。然而,正在抓试点期间,这一方案却被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给搅和了!从此,一连十几年几乎没再调整过工资,但工资分配仍由国家统一管理。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于1979年7月实行企业利润留成,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奖金分配形式。1983年和1984年,又分两步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允许企业可以用奖金给部分职
工浮动升级,或搞自费“工资改革”。至1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在国营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无疑,这是对传统工资分配模式的有力冲击,是工资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993年3月,劳动部发出《关于行业部门实行动
态调控的弹性劳动工资计划的通知》,对劳动工资计划不再实行具体的指标控制,而是间接调控职工人数。此后,劳动部还会同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下发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暂行规定》,会同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规定》,会同国家计委决定对部分行业、企业实行工资控制线办法等等。凡此种种,都保证了工资改革的进一步推行,标志着我国的工资分配制度发生了“转轨”性的变革。
社会保障后来居上
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劳动部门一直存在这么一个顺口溜:“一工资,二调配,保险福利排不上队。”
改革开放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保障不但“排上了队”,而且成了劳动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特别是在1998年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设养老保险司、失业保险司、医疗保险司、工伤保险司、农村保险司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其业务活动迅速成了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堪称后来居上。
事实上,社会保障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1951年3月,政务院就公布试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3月又修正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条例》,并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全部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诬蔑为福利主义而遭到批判。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首先于1978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84年,部分地区开始探索新的养老保险方式,在国有企业和大部分城镇集体企业中推行养老金社会统筹,实行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个人缴费;同时,一些地区还大胆探索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暂行规定》,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农村也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而到了1995年,国务院又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在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保险方面也如此。如1992年,劳动部、卫生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并逐步建立工伤社会保险基金;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又开始实施。此外,国务院于1988年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6年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93年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而1999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在1994年,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和卫生部还联合发布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等等。
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为下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80%的职工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水平低;另有一些人劳动纪律差。鉴此,党中央、国务院于1981年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职工教育的重点,即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提高文化科学知识。从此,各地劳动部门纷纷办技校,一些企事业单位也竞相开办培训中心,使职业培训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到80年代末,累计培训职工2亿多人次。
为进一步激励职工学技术,劳动部在1992年12月颁布了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包括46个行业、4700多个工种,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工人从事的工作种类及其要求的技术等级标准;1993年2月颁发了《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劳动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企事业单位和职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将考核、考评结果同使用、待遇挂钩。在1994年2月,劳动部、人事部又联合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明确了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从业和执业的资格证明,是达到独立开业和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标志。
目前,全国开展职业培训的机构已比比皆是。它们大致可分四大类:一是就业训练中心,二是技术学校,三是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学校,四是职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院校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这些培训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和职业技能标准确定培训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培训与生产相结合,又采取比较灵活的培训形式和弹性学制,越来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劳动监察有效执法
早在1950年,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就发布了《关于各省、市人民政府劳动局与当地国营企业工作关系的决定》,规定劳动局有权监督、检查国营企业内有关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工资待遇、童工女工、雇用解雇、集体合同、文化教育等劳动政策法令的执行。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又开始建立安全卫生监察制度。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一切全都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批判、取消。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出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不同的利益主体,从而使劳动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劳动争议也随之越来越多。
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宜,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的劳动部门率先成立了劳动监察大队,对企业和劳动者遵守劳动管理、工资分配、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1993年8月,劳动部发布《劳动监察规定》,明确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职责,初步确立了劳动监察制度。1994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劳动法又专门设有“监督检查”专章,进一步明确了劳动监察的机构和职责。随后,劳动部先后配套制定了《劳动监察员管理办法》《劳动监察员准则》《劳动监察程序规定》和《处理举报劳动违法行为规定》等一系列具体规定。
目前,各省、市、自治区都设有劳动监察行政处或监察总队,市(地)级都设有监察科(支队),县设监察大队,配备了劳动监察人员,初步形成了省、市(地)、县三级劳动监察组织体系,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制止和纠正违法行为,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护减少事故
“劳动保护”一词源于恩格斯1850年2月的著作《十小时工作制问题》。它主要包括劳动保护的科学管理、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决定:“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从此,劳动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还相继颁发了《三大规程》和《五项规定》,要求企业从不同方面加强劳动保护组织管理工作。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保护工作却被抨击为“资产阶级活命哲学”,规章制度被称为“管、卡、压”,致使管理一片混乱,生产几近瘫痪。
打倒“四人帮”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保护工作迅速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纵观其历程,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为1977年至1991年。此间,党和政府着手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为此,国务院相继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和《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重组后的劳动部也先后设立了相关机构。在1987年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还把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规定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第二阶段约为1992年至2002年。为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993年国家确立了“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相继颁布了《矿山安全法》和《劳动法》,以及工伤保险,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等多项法律、法规。2002年11月,又出台了《安全生产法》,使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纳入法制轨道。
第三阶段始于2003年。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法制、体制、机制和投入等各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使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劳动保障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各项规章制度也比较健全,打下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