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述生物检定法在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综述生物检定法在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欧洲国家爆发的疯牛病、口蹄疫,比利时二噁英污染奶制品、肉和家禽,日本爆发大肠杆菌O157:H7污染事件等等,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在我国,三聚氰胺污染事件造成婴幼儿肾脏结石、肾积水,最终导致肾衰。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到几万名婴幼儿的健康,并造成数名婴儿死亡。这属于化学污染,而诸如此类的农药、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很多。另外,近年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未有明确的说明,但是潜在的危害是不能忽略的。其次,微生物污染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十分突出。1999年在宁夏发生的沙门菌污染肉品引起食物中毒,发病人数达上千人。
针对这些问题,只要在食品安全监测时有可靠的技术及有责任心的检测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可靠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生物检定法既是一项可以信赖的检测技术。
生物制品的生物学检定方法
生物检定法是利用微生物或实验动物来检定制品效价的方法,其通过检查制品中某些痕量杂质可对生物体产生特殊的生理作用及影响用药的安全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细菌学检查、纯菌检测、微生物限变监测、支原体检测、动物试验、热原试验、内毒素检测及效价检测。
细菌学检查主要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用的生物制品,使生物制品中
不含专门规定外的杂菌;灭活细菌疫苗、病毒类疫苗不含活的本细菌、本病毒。
动物试验又包括异常毒性试验(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检查制品中外源性毒性物质的传染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意外的不安全因素,以保证人体使用安全)、毒性试验(确保制剂中不含死菌苗及类毒素)、解毒试验(检查灭活疫苗有无活毒存在,以及类毒素是否解毒完善)、过敏试验(判定供试品是否引起动物全身过敏反应、观察过敏源是否除去)及残余牛血清含量测定(病毒性疫苗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热原试验,生物制品被热源污染,一般作废弃处理,生物制品避免热原污染,必须以预防为主。
内毒素检测,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脂多糖对人有致热反应,甚至能导致死亡,所以内毒素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效价检测,目的是了解制品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DNA探针技术在生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可以用DNA探针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耶希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采用DNA探针杂交技术对传染性流行病病原体的检测可以得到直接、可靠的结果,并且灵敏度很高,有时甚至存在一个病原体即可检出的可能。
PCR技术在生物安全性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具有特异性高、高度敏感、快速及无放射性、简便、可扩增RNA或cDNA的优点。李斯特菌是食品卫生方面重要的病原菌,其共有18个血清型。
由于李斯特菌类型复杂,对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测,过去一直缺乏简单快速的分离鉴定技术。采用PCR技术可在12个小时内完成整个检测过程。另外,对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具有极高的特异性、敏感性。还可快速、敏感、特异性的检测食品中的肉毒梭菌、能够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的一群大肠杆菌、能够引起婴幼儿及旅行者腹泻的肠毒素大肠杆菌、食品中的沙门菌、能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禽流感病毒及可引发疯牛病的疯牛病病毒。
生物芯片分析检测技术
生物芯片分析检测技术能对细胞、蛋白质、核酸以及其他生物化学组分进行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其在食品分析检测中有重要的应用,其应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毒理学研究(可确定一种化学物质在低剂量条件下的毒性,并可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最低限量)。
2、食品卫生检验(此技术是检测、检疫中最快速、大通量、最适用的高新技术)。
3、分子水平上阐述食品营养机理(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研究营养素与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的关系,可为揭示抗病和预防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4、中草药筛选及药理研究(利用生物芯片可迅速比较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迅速确定靶基因,同时对上千种中药真伪和有效成分进行快速鉴定,确定药物分子的有效性毒性和最佳剂量,从而为中草药筛选及药理研究另辟蹊径)。
5、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生物芯片技术具有转基因检测的优势,其具有高通量、微型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第二篇: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以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分析生物监测基本原理以及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合理应用程序,期待能够不断优化生物监测整体应用程序,从而有效提升环境监测效率,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状况;水资源;大气污染状况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8-010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8.055
概述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标准也随之升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监测中先后引进了各种先进性科学技术,这些技术的合理利用已经提升了国内环境监测整体效率。生物监测即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生物监测本身在综合性强、敏感性佳、经济性高以及连续性好等方面存在着绝对性优势,在环境污染预警、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利用。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以及特征
2.1 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
生物监测将生态系统相关理论视作其基础,且生物与之日常生存环境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联系。生物和附近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以及物质交换,在生物生存环境被污染以后,生物体内会出现大量有毒物质,且这些有毒物质会不断累积、不断迁移,以至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环境、生物分布环境、生物生长状况、生物发育状况以及生理化指标等随之发生巨大改变。譬如,在水资源被污染的条件下,水中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细胞密度等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可见,生物对于客观环境存在着各种反应,在对这些反应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即可实现对环境污染基本状况、整体强度的有效呈现,而这个研究的过程即为生物监测。
2.2 生物监测的相关特征
生物监测本身具备分散性、综合性、繁杂性以及长期性特征,不仅涉及到较多的学科,还涉及到许多目标、许多部门和许多角度,因此生物监测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环境作为主要对象,生物不仅可以从中提取出各种污染物,同时还可以全程记录环境污染基本情况,同时微生物群、植物以及动物等还能够连续性监测环境,因此生物又被称作监测哨。一般说来,大多生物在生命周期方面都表现出有限性特征,是人们获取各种监测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同样存在着许多缺点,不但费用较高、专业性较强,而且涉及面较广,所以见效相对较慢,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合理应用程序
3.1 土壤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在对生物监测相关技术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即可实现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在实践程序中不难发现,能够选择的检测方案十分多样。
3.1.1 动物监测方案。动物监测方案属于生物监测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土壤污染环境中通过对动物监测方案进行合理利用,即可有效提升其监测效率。在检测对象方面,通常以蚯蚓为首要选择,这是由于蚯蚓整体敏感性偏高,对于土壤内的各种有害物质会产生较强敏感性,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察觉出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农药。除此以外,在对蚯蚓体重的镉含量变化状况进行准确测定的基础上,还可以直接反映出蚯蚓所处土壤环境中的镉含量基本情况。
3.1.2 植物监测方案。土壤污染环境中植物监测方案同样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如果植物所处土壤环境出现严重性污染状况,其新陈代谢就会出现异常状况,并以不同现象直接反映出来。
3.1.3 微生物监测方案。微生物本身属于生物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功能要素,在有效监测土壤内为生物群菌类状况以及数量等情况的基础上,同样能够实现对土壤状况的直接反映。土壤污染环境当中,其主要污染源包括人类粪便以及尿液等,同时灌溉污水同样会直接污染土壤生物,因此在深入研究微生物实际监测状况的条件下,即可准确评估土壤污染实际状况和污染程度等信息。
3.1.4 酶活性监测方案。一般而言,植物根系、动物微生物、植物根系残体以及动物遗骸等都深埋于土壤中,并分泌出大量土壤酶,包括磷酸酶、脱氢酶等,这些土壤酶都具有较强生物活性,可以对土壤内相关生化程序的方向以及强度进行直接反应,因此同样可用作土壤污染基本状况的监测程序中。
3.2 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在对水资源环境进行监测时,生物监测同样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践性。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同样表现出不同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3.2.1 PFU法。对指示物种进行选择时,通常以运动范围相对偏大的物质为首选对象,用以对水环境基本状况进行准确评价。一般而言,水体系统内包含着各种微生物群,当水资源被污染以后,这些微生物群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因此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环节,建议以PFU法为重点监测方案。PFU法强调在水体内放入大量泡沫塑料,且这些泡沫塑料中包含着聚氨酯,采取这样的方式收集水中微生物。PFU法在速度、精准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还可用作对工业废水的实时监测。
3.2.2 指示生物方法。指示生物方法能够对水资源中敏感性污染物类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现状的有效分析。一般而言,指示生物方法特征十分突出,除了活动地点具有固定性之外,其生命周期也普遍偏长,因此能够直接反映出水资源内污染物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基于生物分类状况来说,生物监测实践程序中指示动物通常选择无脊椎类动物,在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指示物种往往选择蚊幼虫、小颤藻或者是颤蚓类等。
3.3 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以生物监测为主要方案对国内大气污染环境进行监测的时候,通常以大气环境整体质量水平为重点监测对象。基于生物体系来说,因为植物生长本身具有固定特性,受此特性的直接影响,致使植物长时间处于大气污染环境中,而其生长特征同样决定了植物难以脱离污染物。会对大气造成直接污染的物质包括氯化氢、硫酸雾、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臭氧以及氨等。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通常具有较为灵敏的反应,具体监测方案涉及到微生物方案、植物方案以及动物方案等。
3.3.1 植物方案。就目前而言,大气监测程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指示生物即为高等植物,面对大气污染,许多植物都表现出较强灵敏度。譬如,氯气会使绿色的叶尖逐渐变黄,而一氧化氮会使叶正面生成坏死带,且该坏死带贯穿于全叶。
3.3.2 指示植物方案。基于大气污染环境而言,其生物监测所涉及到的指示植物一般包括下面三种类型:(1)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烟草、向日葵、柑橘、西红柿以及秋海棠等都属于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的叶脉间都存在着不规则性伤斑,并以黄褐色、白色或者是棕色呈现出来,部分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还存在着全叶点状的伤斑;(2)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水杉、地木耳、石思仙、落叶松以及苔藓等都属于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的叶脉间都存在着块状的伤斑,部分植物的伤斑在叶缘位置,并以土黄色是红棕色呈现出来;(3)氟化物类指示植物。梅、十三太保、杏、金线莲、葡萄苔藓、郁金香以及大蒜等都属于氟化物类指示植物。氟化物类指示植物的叶尖都存在伤斑,仅有少部分植物的伤斑在叶脉间,且伤斑多以红褐色或者是浅褐色等颜色呈现出来,同时氟化物类指示植物的健康部分以及坏死部分之间还具有条理分明的界线。结语
分析与研究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程序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国家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监测本身发展前景十分光明,除了会在宏观领域为相关人士提供各种环境信息之外,在微观领域、推动生态环境朝着可持续发方面不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十分突出。为了优化生物监测整体应用程序,除了需要把握土壤污染环境中、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之外,还要求相关人士严格把握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从源头上提升其应用效率,从而为国家环境发展创造更多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琼.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2] 程清清.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研究及进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1).[3] 阴琨,吕怡兵,滕恩江.美国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及对我国生物监测的建议(续)[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6).作者简介:杨宏对(1985-),女,广东普宁人,揭西县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责任编辑:蒋建华)
第三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 导 教 师 姜桥
完 成 时 间 2011/10/22
2011 年 10 月 22 日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内涵,并阐述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制定食品标准、建立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时的重要作用。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饮食的地域界限被打破,导致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做到既能保证公平贸易、又能有效规避风险及保障公众健康是我国食品质量管理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食品链中广泛引入食品卫生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第二次是在食品企业推广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HACCP)质量保证体系;第三次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基本概念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就是对食品中有害人体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或者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因此,风险分析通常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
风险分析将贯穿食物链(从原料生产、采集到终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各环节的食源性危害均列入评估内容,考虑了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暴露量、权衡风险与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不断监测管理措施(包括制定的标准法规)的效果并及时利用各种交流信息进行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风险分析过程中,评估者与管理者的职能划分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客观。随着近几年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认识到以往的基于产品检测的事后管理体系无论是在效果上还是效率上都不尽人意。不仅事后检测无法改变食品已被污染的事实,而且对每一件产品进行检测会花费巨额成本。因此,现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着眼点应该是进行事前有效管理。
现代生命科学可以探讨生命过程的详细机制,现代化学可定量检测出极低浓度的化学物质,但这些进展并不能直接反映食品安全与否的问题。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很多生物学数据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模型对食品的不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推导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使食品的安全性风险处于可接受的水平,这就是食品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
(一)在制定食品标准中的应用
食品标准规定了不同食品中危害因子的种类及限量水平,以期为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提供合理保护。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安全性,对危害因子在不同人群中的最高无害摄入量或剂量--反应关系,需借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确定。
在发展中国家,因没有足够资金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直接采纳CAC的标准是较为经济、快捷、有效的做法。目前,我国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国际采标率较低,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标准清理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及食品方面的标准采标率只有23%。尽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的标准在国际食品贸易仲裁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但我国实质性参与CAC活动的程度较低,等同或修改采用CAC的标准不多,多数是以“非等效”方式被引入我国农产品及食品标准,仅有一部分农产品及食品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参照了CAC标准的部分内容和指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共发布了300多项农产品及食品标准,我国仅采用了18项,其中等效采用2项、非等效采用16项。由此可见,我国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的程度很低,覆盖面很小,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要改变这种局面急需进行食品风险分析工作。
(二)在建立食品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应用
为保障食品安全,各类食品企业皆应在其生产或加工的全过程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现代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以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为基础,通过HACCP体系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全程质量控制。HACCP系统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包括7个步骤,即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控制系统监控的确定、纠偏措施的建立、审核程序的建立和有效文件记录保存程序的确定。其中,前3个步骤是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HACCP融合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199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采用HACCP作为各国行动指南,1995年把HACCP纳入到卫生法典当中。我国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已经在生产过程中引用了HACCP管理,目前HACCP在冷冻食品、奶制品、软饮料、冰淇淋、矿泉水等产品中的应用已有大量报道,这为提高食品卫生质量、降低食品危害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冷冻食品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超市必不可少的主要商品,但其卫生问题也越来越让人担忧仅通过外观很难判断冷冻食品内容物质量好坏,通常冷冻食品保存在-18℃以下,微生物会部分死亡,但一旦解冻残存菌就会急剧繁殖。而且在冻结状态下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酶并不失活,这些都容易导致中毒现象的发生。我国应该将HACCP作为一种强制性标准予以实施,加强和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性管理, 尽快与国际接轨。
(三)在食品安全监管与食品立法过程中的应用
应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结论,建立科学的责任体系,可极大提高监管效率。近几年来,尽管对微生物常规项目实施批批检验,我国在进口乳清粉检验监管中发现问题的几率较低,而产品出现包装破损、结块的情况较多;另外部分国家允许在乳清生产过程中加入漂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而我国不允许,因此,这些国家生产的乳清粉中监测发现漂白剂的几率较大。由韩国承担毒理学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织(OECD)公布的过氧化苯甲酰毒理性试验评估报告中称,过氧化苯甲酰对人体没有遗传性毒性和致癌性。在上述风险评价后,制定监控的计划是:对于企业进口自用、后续有杀菌程序的乳清粉,微生物常规可不再实施批批检验,重点在于包装以及感官检验,同时将实验室检验重点放在漂白剂检测。这样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监管的成本下降,效率明显提高。
在CAC风险分析的框架下,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风险管理,这是出台食品安全政策的过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保障了食品安全政策的科学性、高效性、客观性及公平性。风险分析涉及科研、政府、消费者、企业以及媒体等有关各方面,即学术界进行风险评估,政府在评估的基础上倾听各方意见,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最终提出风险管理的决策,整个过程中应贯穿着学术界、政府与消费者组织、企业和媒体等的信息交流,他们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各方工作者有机结合,避免了过去部门割据造成主观片面的决策形成,从而在共同努力下促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在食品安全性管理中的作用
危害就是指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后果的因素或状态。食品中具有的危害通常称为食源性危害。食源性危害大致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3 类。所有的食品安全性问题都是上述3类危害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从我国近年发生的粮食(毒大米、面、油)、调味品(酱油、醋、味精)引起的中毒事件到生产假酒、劣质婴幼儿奶粉所致的死亡事件、大头娃娃事件,看到一些食品厂商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盲目降低成本,置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使假冒伪劣食品不断流入市场,对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2003年春夏之交发生的SARS 疫情是否与食用野生动物有关至今仍无确定结果这些都明显提示我们,食品卫生安全性管理应刻不容缓地提到议程上来。要求食品安全性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是“零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是分析食源性危害,确定食品安全性保护水平,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性方面处于可接受水平,这就是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性管理中的作用。
三、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有害因子的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的第一步是在科学和经验的基础之上,识别危害;第二步是用安全性评价模型来描述危害;第三步是暴露评价,应区分短期急性暴露和长期慢性暴露。目前,我国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中,存在的危害因子较多,但系统安全评价很少,特别需加强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环境中动植物可富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交流体系
风险交流是制定法规和标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公共媒体根据有关标准及执法部门的信息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的信息时,现阶段常出现报道不科学及过度夸张的现象。因此,需要探讨怎样建立可靠的、适合国情的食品安全信息传输体系,这种体系应能及时把科学研究的结果及质量管理的法规、标准等公布,使所有公民都能参与讨论,而决策部门将根据相关评论再对风险分析结论进行修改。
(三)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在风险管理阶段有很多的质量管理文件和管理办法,如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立、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等,体现的责任主体都是生产者。因此,在食品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责任,政府通过国家监督和控制系统的运作来监督他们对该职责的执行情况。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解决了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及大量的科学数据如何分析判断的问题,使得监管工作能建立在科学、客观和协调的基础之上。
四、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性管理中应用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的食品安全性管理措施,已由原来的推荐方法成为一种强制性标准措施。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食品风险分析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因此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抓住时机,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性管理机制。(一)政府高度重视为风险分析提供了可靠保证
食品安全性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我国各级政府都对食品卫生工作高度重视。卫生部门、工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政府的统一指挥领导下根据各自职责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及时沟通信息,加大了对食品卫生的监督执法力度。正在实施的进出口食品生产厂的检疫卫生注册制度,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制度等工作。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体现。政府为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投入,也为进一步实施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HACCP 的应用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种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的食品安全质量的控制措施,是通过对整个食品链包括原材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进行分析控制及效果验证的完整控制程序。我国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已经在生产过程中引用了HACCP 管理,为提高食品卫生质量降低食品危害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将HACCP 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予以实施,加强和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性管理,从而达到与国际接轨。
(三)消费者对风险分析的认知程度是实施风险分析的基础
消费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风险。因为“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风险始终伴随着食品。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不是要实现食品“零风险”,而是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要借助媒体的作用宣传和普及食品卫生知识,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认知,为实施风险分析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力度,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手段
目前我国实行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进入市场前的质量评估,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卫生许可制度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食品检验、检疫机构和监督执法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我们实施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只要我们坚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依法行政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在原有风险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能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卫生安全,将食源性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能维护食品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对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培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5,l8(5)[2] 金培刚.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上)[C].浙江: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 [3] 潘家荣,吴永宁.欧洲食品安全科技体系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工程科学, 2006, 8(7)[4] 刘俊茹,蔡平生,郝丽萍.风险分析在我国食品安全性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4,20(12)[5] 宋怿.食品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6] 姚艾东,何健,罗晓岚.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1(9)[7] 周应恒,彭晓佳.风险分析体系在各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 2005,3(311)[8] 陈胤瑜.对进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06(8)
第四篇:俗语在生物中的应用
俗语在生物中的应用:
“童叟躬身棋边座,长此以往谁背驼”则着重考察骨的成分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决定了骨的硬度和弹性;
“十指连心”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分布着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 用
“一针见血”考察出血至少要伤及皮肤的那层结构,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有丰富的血; “蜻蜓点水”考察蜻蜓产卵的方式;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考察动物的保护色;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考察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考察生物的变异现象;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图。”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借助成语与谜语知识来考察生物学的概念。如: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
维生素的功能:A,火眼金睛看得清;B,脑筋急转我最灵;C,大力水手羡慕我;D,加钙增高我能赢;还有一个小小E,不怕病菌来入侵„„。“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s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意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这句谚语隐含的-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鼍于第斗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娥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种适应性,但当遇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
老鼠毁坏作物,盗食粮食,人人都痛:恨。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 率将越来越高,生态监测的频次、监测内容和数据精度也会逐步提 高,为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坚固的保障。遥感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对大面积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事故进行实时监测,为制定科学、快速、准确、合理的应急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在水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对水体的浑浊度、城市污水、水体热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石油污染监测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具有范围大和立体性特征。遥感技术对环境的监测范围较广,包括农、林、牧、水利、地矿、测绘、海洋、环境监测、灾害监测、气象、交通选线等等,并且其从空中大面积地进行宏观生态环境的研究,使其向着立体方向发展。地面点线监测的局限性和视野的阻隔由于航空相片提供的地面连续立体图像而被克服掉,对生态环境要素的研究可从整体上进行,有利于 监测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动态变化。
其次,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并且效率较高。遥感技术借助飞行工具可以获取图像和数据资料,因此,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的进程得到大大的提高,这也是人们重视遥感技术的重要原因。另外,遥感 技术进行传导、接收、处理、解译和编图主要是通过电子光学仪器及电子计算机来进行,并使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现代化。
再次,适应性强,可获取其它监测手段无法获取的信息。遥感技术之所以适应性强,主要体现在对人们无法进行常规监测、地面工作的地区进行监测,例如,原始森林、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高寒 山区、冰川、沙漠、沼泽、冻土的监测等。对于人们无法感觉和监测 的环境信息,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的穿透作用来进行获取,例如,穿 透植被覆盖和第四纪地层,提供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环境和资源信 息。确定深部基岩裂隙地下水污染防护措施以及规划水源保护区等,可通过了解覆盖层厚度变化及下部基岩隆起、凹陷来进行,经 济而又实用。在海洋生态监测中,常常对赤藻类分布情况及近海污染进行监测。
最后,可用于动态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取得精确的环境动态变化资料,其实现动态监测是通过周期性地对大范围的环境来进行。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在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自然环 境灾害,乱砍滥伐造成森林破坏,水体污染等检测。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其自身独特的优势,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总而言之,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研究利用新型遥感数据;(2)提高水质遥 感检测精度;(3)对水质遥感检测模型空间扩展进行研究;
(4)综合 利用“ 3S”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