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十几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在多篇文章中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使我们从他的角度看到了当时一个鲜明的社会风貌。我小时候也读过这些文章其中的十篇左右,但都只是当做消遣娱乐时的故事来看,稍稍了解一下别人的生活而已。现在读了一遍《朝花夕拾》,再重新回味一下,又有了些新的感受。
先从语文书上的那一篇开始说起吧,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又写到了 “我”不得不告别已充斥“我”生活的百草园,却要去似乎无味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种种乏味生活,也同时透出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私塾教育的不满。但又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他心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何以见得呢?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依然能想起童年时幕幕场景,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这也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直观地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师德,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似乎是一种真实的向往,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再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给人正人君子的那种感觉。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有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就社会庸医的“庸”。利用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这些所谓的医生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刻意蒙骗,让人捉摸不透的方子就是神丹妙药?这当然是故弄玄虚,对病不仅没有一点疗效,还搞得别人东奔西走,到头来却是白忙活一场。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对这些“医生”来说只不过是副业,真正为的是钱,只是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先生的父亲一样,病了。他们的话令人惊诧,“名医”居然对临之将死甚至是已死的病人说“不要紧的。”,接着提笔写下百元药方。荒唐!而那主人仍旧很客气地送他出门。再看看他们用的药: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一对蟋蟀、败鼓皮丸,像是药吗?!这篇文章算是鲁迅先生的呐喊吧。
《阿长与 <山海经>》并没有什么对社会的批判,仅仅是鲁迅先生对自己感情的抒发而已。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平安的劳动妇女,她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对生活的要求也仅仅是“一年到头,顺顺流流。”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外向,却知道许多道理。阿长对 “我”倾注一片心血,关爱也是前后一致的一直把“我”的心事挂在心上。在鲁迅先生的人生道路上,长妈妈也曾起过那样的重要作用,他只默默地祈祷。
《范爱农》所说的自然也就是范爱农,他和鲁迅一样,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极其不满,追求革命,之后又受到迫害。他外表极冷,以白眼看人,但内心极热,对师友、知己有极深的感情。在同乡会上,他不主张发电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洞察出时局黑暗,且自身处境危险。范爱农的性格变化与其人生波折、时局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表现出鲁迅对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总的来讲《朝花夕拾》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王欢颜
二(2)班
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
指导老师:沈炼
第二篇:朝花夕拾 读后感
1、《狗·猫·鼠》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深感痛快,这痛快之因有三。一,佩服鲁迅先生讽刺人的手段与方法,他从不直接讽刺,而是巧妙地利用被讽刺者说过的话(我不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就不详细解释这一点了)。二,觉得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明了,又不乏趣味。三,感到鲁迅先生是个立场鲜明的人。
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很感兴趣,因为他的文章中有许多有趣可爱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隐鼠,文笔十分简练,墨猴的动态却尽显眼前,好像它就刚“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似的。隐鼠也十分乖巧,“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2、《二十四孝图》的文章,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3、《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4、《无常》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5、《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
6、《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7、《范爱农》: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
8、阿长与《山海经》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小时候的家有个后院,相传叫百草园,里面有很多草,却是他的乐园,这说明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也很调皮。他把后院的景色写的很生动,仿佛我亲眼看到似的;他写的动物也栩栩如生,他写的很逼真,巧用拟人句写出了油蛉、蟋蟀、黄蜂、鸣蝉的特点,如同大合唱一般。最终,鲁迅先生被送到了三味书屋里去读书,结束了在百草原的自由生活,过起了无趣的读书生活。“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10、《藤野先生》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几件事,由此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格,还有对“我”的关爱,对于“我”来说,是一笔财富。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第三篇: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读完这本鲁迅先生的回忆式的散文集,从里面能感觉鲁迅先生心底散发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童真童趣。
《朝花夕拾》原名是《旧事重提》,一共有十篇,都是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少年时期,以及青年时期的事情。每一篇都充满着鲁迅先生的回忆和温馨。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从最开始的百草园里蕴藏着那么多的快乐和好奇,以及各种孩子最喜欢的昆虫,神秘的传说等等,让鲁迅先生的童年充满天真烂漫和乐趣。而后来的进了三味书屋读书,童年的欢乐生活被每天的忙忙碌碌读书淹没,封建私塾的腐朽死板读书方式让鲁迅先生很反感和不满。
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对他一直都尊重爱戴的老师详细的描写。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以及真诚的关怀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很大。鲁迅先生学医就是为了国人的健康为目的,藤野先生的耐心辅导就是为了将医术传给他。所以对藤野先生的敬佩和感激,让鲁迅先生写了下这篇文章。
字里行间中,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蕴育着不同的思想,有描写封建迷信的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等等。
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有孩童的童趣和天真,也有少年叛逆
和机智。更有青年的自强和认真努力。回忆和现实生活完全的联系在一起,鲁迅先生为此付出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读完这本散文,感觉到鲁迅先生对自由的热爱和积极的追求,而童年的日子就是最美好的回忆。
第四篇:《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玩耍;在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开心不已;在父亲的呵斥下无法开五猖会时,失望难过„„
在对这一连串的事件记叙中,鲁迅先生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他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鲁迅先生又给自己开了个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讨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他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鲁迅先生。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看到这一幕,我便想到了我们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鲁迅先生一起,回到他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
第五篇:《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吴江芦墟二中 初一(2)胡彧
不过是一本极薄的本子。
它是有些文言文的好的味道。
它的作者是鲁迅。
我似乎很小的时候就听闻鲁迅的大名了,相比于巴金,果然知道的更早些。可相比与巴金,我也更喜欢和了解后者些。不过两人的文笔,应该差不多,不过性格不同,时代相同的关系。
每每听闻鲁迅先生的伟大,便总念着要去读一读。
倒真的去看了,第一遍没甚感觉,只觉平淡得出奇。倒不会跟其人去说鲁迅先生如何伟大,文笔如此动人之类的话了。
不管如何,多读读总是好的。于是有读了第二遍,或许是真的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涉猎不多,依旧认为平平无奇,但掩卷一会,倒想出一些端倪来了。
本来是不懂《朝花夕拾》的题目,现在想来竟是鲁迅先生慢慢回忆少时的事,时光淌过也就磨灭了轻狂,所谓文章平平淡淡倒是觉得鲁迅先生其中还有一丝如有如无的惆怅。
不过还是不甚懂。但只觉得了原来能够写出这种文章也是不容易的了。若是自己在多少年后也这样回忆往事,可也能写出这番话来? 忆起第一次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害怕“美女蛇”倒真真是好笑了。是联系自己所浮想一下罢了。
这是略略对《朝花夕拾》有些回味,大概这些散文不过就无聊之作。鲁迅先生,应该果然是不容易的。
指导老师: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