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医院护士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基层医院护士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水平也随之提高,特别是对护士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基层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也随处可见,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与患者交流,接触的机会最多,因此提高医院护士的素质,减少医疗纠纷,是基层医院护理部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整个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护士素质 基层医院 护理部工作 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532-02
基层医院护士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基层医院的护理质量,导致 医疗纠纷不断增加。现就基层医院护士素质现状分析如下〔1〕。
1、影响因素(1)文化基础较低。一般基层医院的护士,大
多数是中专护校毕业,部分是非护理专业(医士毕业改行)及中专、高中不达录取分数线而上职工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这样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2)受继续教育机会少,有的毕业后终身不学,知识落伍,知识面窄。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又较少,信息来源不足,又缺乏主动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识。(3)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非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缺乏,每天都以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为指导思想,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所做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科研意识不强,护理论文发表少。(4)护士操作技能水平低,不规范(特别是非护理专业毕业)。(5)服务理念不够,人文知识缺乏,沟通交际能力和技巧不够。(6)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缺少医务人员法律法规知识。(7)工作环境差,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8)护士流动性大。愿意留在基层医院的护士较少,一般基层医院护士在护理工作熟悉、取得护士执业证1-2年后跳槽到市级医院。(9)领导重视不够,相互系统支持不当,护士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等。
2、对策
(1)鼓励护士参加各种教育,特别是提高学历教育,使护理专业教育内容向广、新、用、由浅至深的方向发展,从而改变基层护士知识贫乏的现状,来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
(2)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正确对待护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尽量减少护士的流动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合同制护士享受在编护士的待遇,以留住人才。
(3)护士长带头学习,要做好表率作用,努力提高自身职业和专业素质,建立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请进来送出去学习,一是按职称职务高低定期定时参加学术活动,请护理专家来院传授新知识。二是与医生配套进修学习,凡有执业资格的护士,都要进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学习。三是护理部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业务讲座,结合实际病例讨论,每年二次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等。
(5)医院合理安排护士分层次培训学习。年青护士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要学会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并促其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理论、护理专业知识,联系到实际,深化所学的知识;鼓励护师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教育等教育方式,提高他们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主管护师通过去上级医院在岗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指导临床,担当对新护士的传、帮、带工作;年富力强的护士长要起领头羊作用,上岗前要进行护士长培训,参加各种护士长培训班的学习,不断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不断规范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水平,(6)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配合,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相互专业人员的配合,参与医生的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护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护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7)重视服务理念,医院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渐调整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使基层护士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2〕。
讨论: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基层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护理工作已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疾病的护理而需要身心的整体护理。良好的护士素质既有助于提高护士自身形象,又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因此提高基层护士素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小珍 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素质的体会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54
(2)李俊媛 闫鲜梅 影响基层护士素质提高的因素分析 护理研究杂志2003(s1期)
第二篇: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张家口煤机医院院感科杨世君
【摘 要】分析了本地区县、市一、二级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找出了制约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症结所在。经过河北省医疗安全专项检查与督导,各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了医院感染工作,加强了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健全并落实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全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采取各项措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分析;对策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管理的成效已成为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河北省医疗安全专项检查活动巳明确列出了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和重要位臵。我市一些基层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中一直存在着许多难点与不足,通过2009年至2010 年医疗安全专项检查,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使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
1.1医院领导管理层面
随着“河北省医疗安全专项检查”活动的逐步深入,多数医院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从笔者近期走访的多所基层医院(主要是县、市一、二级医院)的实际状况来看,多数基层医院依然潜伏着不少危及医疗安全的隐患。基层医院感染监控、防治工作起步较晚,领导对感染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此项工作是投资大、效益低的事情。表现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没有一个准确定位,隶属关系不明确,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一直由护士长兼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经费少,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信息管理滞后,这些原因造成平时工作难以到位,遇到突发事件时更显人手不足,难以应付,这直接影响了医院感染工作的开展,进而对医疗安全和医护质量构成直接威胁。
1.2临床科室层面
1.2.1医务人员院感防范意识差。其知识欠缺,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中无菌观念不强,洗手的依从性较差,对职业暴露及防护、处理知识的知晓度低;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交接管理等了解少、认识不到位;对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剂种类、配制及使用、效果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等知识了解少。
1.2.2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长期以来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工作任务繁重,自我防护条件差,往往只注意患者一面,而忽视了医护人员自身的防护。有一部分医护人员工作时不戴口罩;医生给病人做完检查后没有洗手的习惯;自己使用的水杯就放在被患者包围的办公桌上;医护人员进出病房不更衣、不换鞋;在工作岗位上就餐、吃零食,甚至食用患者送来的不带包装的食品等等。
1.2.3护理人员严重缺编也制约着院感控制工作的开展。医院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需 1
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而现在,大多数病区的护理人员数量仅仅刚够轮转班次,并且整日为患者必须的治疗,忙得焦头烂额,已无暇顾及其他。自己又无力聘请临时护士。“手卫生”人人知道很重要,但是,临床上真的很难做到操作一次洗一次手,即便用快速手消毒剂,也只是放在治疗车上一瓶,根本不可能像医院感染管理专家介绍的那样放在病房门口、走廊,那样,早就被人拿跑了。
1.2.4医院窘迫的经济状况也是困扰护士照章行事的另一大因素。为患者做治疗或护理多多少少能有所创收,而涉及院内感染的事项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科室为能保住工资,也只好想方设法延缓医疗用品的更新。消毒隔离工作便大大缩水。随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清洗消毒设备、制剂引进我国,有关规范也明确要求应用于临床。但是,昂贵的价格令人咂舌,基层医院器械没有大医院多,清洗成本也高,用起来实在有点负担不起。一般都是护士手工清洗,护士受到职业伤害的几率就大。
1.2.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地使用昂贵抗生素等不合理现象.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 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病菌,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1.2.6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少基层医院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而给院内交叉感染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比如,为了节约保卫人员和管理方便,医院只开 1 个大门,所有患者、员工、进出货物(包括污染物品和医疗垃圾)等均要经过这 1 个大门;发烧门诊形同虚设,传染病门诊和病房没有专用通道,或隔离不严;不少医院门诊科室没有自来水管;挂号、交费、取药均在 1 个狭窄的空间,造成人流在这里长时间聚集;患者、患者家属、员工、药品、已消毒医疗用品、各种污染品和垃圾、尸体等均使用 1 个电梯。
1.2.7部分医务人员消毒灭菌观念不强、知识欠缺,消毒与灭菌概念不清。各医院重医疗轻消毒、轻监测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目前临床上大部分医、护、技人员消毒知识欠缺,消毒与灭菌概念不清的现象。忽视个别小件物品的消毒,临床一线工作中,多注意空气、医疗器械、治疗室、换药室的物体表面的消毒,而一些小件物品,如门把手、肥皂盒、试管架或血沉架、叩诊锤、电脑键盘、鼠标等的消毒往往被忽视,致使监测中,合格率偏低。其实它们经常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传播媒介。
1.2.8后勤保障不到位。医疗废物的回收,需要医务人员自己完成,一般都是护士在快下班时穿着平时的工作服送到暂存处,不要说没有专门的工作服,就是有,也没有更衣间
1.3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监管不力
医院的建筑布局、硬件设施很难达到标准。比如,我们地区的二级医院几乎都没有专用的医疗废物通道,供应室、儿科门诊,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也很难见到。其它如手术室血透室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不合理、条件差;口腔科消毒设备简陋,器械消毒、灭菌不规范、存在隐患;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差;检验科、各科治疗室条件简陋不符合要求;监测不及时等,为医院感染埋下隐患。
1.4医院感染报告意识不强,漏报率较高 部分大夫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不了解;或认识错误,认为医院感染发病率低,缺乏应有的警觉或不重视,表现在发现了医院感染病例,却不在规定时间内上报.造成漏报现象。、对策
2.1 加强领导,保障到位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必须得到院领导的充分理解和认可。才能自觉地给予大力的支持。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影响到各部门、各成员的态度,同时带动起全员参与医院感染管理。2009,2010年,通过医疗安全专项检查,各基层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了各项制度,明确了职责,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控网络,从而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2.2 强化自我防护,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技术
2.2.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医院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根据各科的工作性质,对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人员,定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全员培训工作,并纳入学分管理。通过持续的培训教育,以及有效的考核机制,增强全院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认识。通过观看VCD、录象、专题讲座、试题答卷等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和教育,统一全院人员的思想,营造一种对医院感染控制高度重视的氛围。
2.2.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交又感染。静脉采血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进行操作前要进行洗手或手消毒。采血小枕上覆盖卫生纸巾,每采血一人后揭去一张。无菌棉签、棉球、纱布等开启后使用时间为 4小时,未用完的重新灭菌。2.2.3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制定了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制度,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洗手指征,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可能在2 h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 h,但即使超过24 h,也要采取正规的预防性用药。具体的做法为基本用药和强化用药,疗程为服药28 d,同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隔离观察一定时间,并对职业暴露者的情况进行登记汇总。
2.2.4合理配备护理人员。积极争取院领导支持,使护理人员配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配备标准。让护士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按章操作,规范洗手,不打折扣,落实制度,确保环节质量。
2.2.5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严格执行药师查房制度.刘临床医师违反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现象要严格查处。医院感染管理利要认真督促临床医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索,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药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
2.2.6改造、完善医院基础设施。医院应根据本院的实际,本着预防第一(而非医疗第一,经济利益第一)的原则,对现有不符合防控要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如增设污染物、废弃物和医疗垃圾专用通道,增设发烧和传染病人流专用通道,完善传染病区和疑似传染病人隔离观察设施,增设专用电梯或楼梯,为每个诊室安装自来水管,等等。不少条件较好的基层医院投巨资改善院容院貌,如架设景观长廊,增设病员休闲区域和设施等,但对控感问题却惜财如命,甚至以增加院内感染隐患为代价改善院容院貌,这是极不可取和必须予以纠正的。
2.2.7医疗垃圾科学分类,防止增加环境污染医疗废物要分类收集,按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险分类,不能混合收集。医疗废物实行专人、专乍、专线密封容器收集运输,集中放臵医疗垃圾暂存间,医疗废物产生科室与医疗废物收集人双方交接有记录,核实交接的医疗废物类型、数量、交接时间,经手人竿宇
2.3加强医院感染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2.3.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监控小组三级管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感染病例监测制度”、“感染报告制度”、“消毒和隔离制度”、科室感染控制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环境卫生监测制度”、“感染教育培训制度”、“抗感染药物管理应用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的组织与领导。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控感任务要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定期查与随时查相结合,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3.2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监测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控制是目的。应按《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和医院感染卫生学的监测,通过开展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紫外线消毒监测、环境卫生学等各项医院感染监测。可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有效地进行改进,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2.3.3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加强消毒灭菌工作。必须严把消毒灭菌关,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规范,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加强抗生素的管理.杜绝滥用、重复用药现象。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手术室、供应室、病房、门急诊、治疗室、处臵室、口腔科、内镜室等重点部门应按医院感染规范要求去做。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一次性医疗用具的管理、消毒药械的管理、无菌物品的管理、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等都应严格按规定、按要求去管理。尤其是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对“六步洗手法”,医护人员要人人掌握,提高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的依从性。避免由医护人员手引起的医院交叉感染。
2.4规范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制度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率,利用绩效考核平台,提高认
识,加强培训,使医院感染病例能得到及时主动上报,对出院病人,科主任、质控员应严格把关,降低漏报率。、小结
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安全息息相关,要想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仅有完善的规范和制度还远远不够,这些规范和制度还必须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与我国的医疗条件相适应。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不足,归根结底是当今医疗体制的问题。什么时候医院不再以挣钱为目的,而是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医院感染管理才能步入正轨。基层医院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过程中,各项工作虽与市级医院有一定的差距,规范起来难度较大,但只要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健全,各部门、各学科间相互协作;加强重点部门监管、落实好消毒隔离制度和医院感染方面的技术操作规程,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同样能得到规范。
参考文献:
1于清.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 2009,(02)。庄海舟,李昂,段美丽,翁以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近期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9,(04)。
3梁妙珍,陈惠芳,黄金英,郭翠莹,潘结琼,颜瑞仪.搓擦和刷洗外科手消毒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0,(09)。蒲丹,杨志军,张卫东,曾智,谭成,尹维佳,乔甫.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西部医学 2009,(01)。曾如,钟海强,毕翠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01)。张丽,陈剑宇,胡顺铁,范维都,刘昌弟,李汉刚.四川省乡镇卫生院消毒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01)。黄允香.二级医院感染管理的缺陷与对策[J].全科护理 , 2009,(09)。
第三篇:基层医院 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分析与对策
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分析与对策
逯传玲
(山东省茌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茌平252100)
摘要目的:更好地利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提高县级医院护理质量,满足病人需求。方法:根据本院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年龄老化、知识底蕴薄弱、护理质量进步缓慢等)。护理部以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护理人才资源为基础,大胆改革用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强化竞争意识;把“以认为本”的哲理纳入管理中,给护士以精神动力,关心护士生活,满足护士的求知欲。结果:激活了队伍活力,降低了成本,使护士整体素质及护理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结论:管理创造环境,环境造就人才,以人才推动医院护理文化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键词基层医院人力资源护理管理
[1]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医疗市场,我院护理部更新观念,抓住机遇,通过分析本院护理队伍现状,坚持以人为本,深挖内部潜力,以配足人力资源为基础;以人事制度的改革为铺路石,激发人员的竞争力;继之将护士继续教育从而激活了队伍活力,极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热情,降低了成本,保证了护理人力资源合理有效的使用。
1护理人力资源状况
1.1年龄结构2006年初,我院有护理人员150名,开放床位280张,病床与临床护士比例为1∶0.3,护士与医生比例为1∶1。年龄结构见表1。
表1护理人员年龄结构(n=150)
年龄临床科室人数医技科室人数职能科室人数全院总数所占比例30—40岁281214137%护士少,医院没有合适的岗位安置老护士,这给护理管理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
1.2学历结构见表2。
表2护理人员学历结构(n=150)
高中中专专科本科
人数1692420所占比例11%61%28%0护士缺乏系统的规范化培训,造成人员观念陈旧,技术力量薄弱,不仅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本院护理科研的开展。
1.3护理服务水平低,竞争意识差
由于主客观原因,护理人员每天机械性地执行医嘱,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多数护士缺乏人文知识、沟通技术、法律法规等知识,护理部为改进服务做了很多工作,但病人对护士的服务态度仍有不满意现象。因为病人作为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其消费意
[2]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护理人员工作中缺少
危机感,竞争意识差。
1.4护理管理水平较低
护士长学历多为第二学历,知识结构局限,所获得管理知识也不是通过系统学习,而是短期培训,多数为经验型管理和功能制护理管理模式。缺乏开拓创新的科学管理能力,造成管理的盲目性、被动性。造成本院护理质量进步缓慢。
2管理对策
面对以上问题,护理部首先更新观念,视“危机”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认为除了加快护理改革,别无其他选择。并提出了“两年达到全市护理质量领先水平”的战略目标。
2.1招聘合同制护士,解决人力不足问题
在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我们改革的第一步是以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护理人才资源为基础,在增加正式护士的情况下,将合同制护士这一新的用人机制引入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配置见表3。
表3主要科室人员配置
科别床位数护士数合同制护士床位与护士之比神经内科351021∶0.34呼吸内科19711∶0.42心内科20711∶0.40骨外科421121∶0.30 神经外科421121∶0.30小儿科24921∶0.45急诊室14721∶0.64人员配置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视科室工作量、风险环境而定,增加关键环节如早、中、晚人员排班,而且小儿科、急诊室夜班都是双班制。合同制护士的来源为正式医学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经报名
后有护理部进行考试和答辩,择优录取,试用期3个月,待遇分试用期、考取执照前与注册后3个档次。她们的工作职责是在分管护士的指导下工作,主要内容为病人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接送出入院患者、陪同病人做各种检查等。这样,不仅使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护理人力不足与工作量大的矛盾,保证了护理安全。
2.2改革旧的传统观念,提高竞争意识
最难还在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护理人员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太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限制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们改革的 第二步是以“人事制度”的改革为铺路石,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护士长公开竞聘上岗,15名学历高、素质好、有管理能力的人员走上护士长岗位,最年轻者28岁。对于护理人员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护士长选护士,护士选科室。有的护士深受科室的青眯,也有个别护士上交医院,安排到津贴较少的科室。用人制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大家的竞争意识,而且使我们看到了护理队伍的希望—老的有经验,年轻人员有理想。借此,我们抓住机遇,在全院护理队伍中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为医院做什么?”的大讨论,要求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维方式,承认差距,主动向先进看齐;利用5·12护士节举办“假如我是病人”的演讲会;并以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大家,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从而树立起护理人员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感情。护士有了精神支柱,队伍有了活力。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为医院塑造了良好的护士形象。
2.3改革质量管理方式,培养主人翁精神
众所周知,护理质量管理是以满足病人需求为 目的的,它是一种责任机制,因此必须是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全员负责。我们改革以往单纯的护理部、护士长检查 与传统的扣、管、暴光等方法,将质量标准贯彻到了各个科室和全体护士,根据能级对应的原则,对每位护士都委以岗位责任,如有的负责带教科研工作;有的负责检查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的到位情况;有的管理急救物品等。科室定期进行一次质量管理会议,人人发言,提出存在的问题,大家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护理隐患”,达到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对于管理好的护士长、护士护理部及时给予表扬和奖金鼓励,使她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工作中自觉地维护医院的声誉,都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
2.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启动护士的求知欲
在护理队伍中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的护理学科,应是护理
[1]管理人员应尽的责任。渴望了解护理新知识,掌握护理新技能,是每个护士的共同心愿。调查我院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都有希望提高学历层次,这是护理队伍的实际状况。为加快继续教育步伐,我们采取“四个结合”的办法,来启动护士的求知欲。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自身人力资源,让新老护士“一对一”结合。老护士向新护士传授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新护士理论知识丰富,有创新意识,她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实践证明,理论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呈现它的价值。第二是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知识教育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决不仅仅局限在专业领域,人文学、法学、管理学等在护理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渠道教育护士要加强护理品格修养,理解病人的痛苦,展现博爱情怀;举办护士礼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培训班;组织护士观看,《护理沟通艺术》、《护士行为规范》录象等,为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法律意识创造优良环境。第三是重点培养与全员培养相结合。为培养优秀护理人才,我们加大资金的投入,经常选派年富力强的护士外出参加学术会、学习班,进修新技术、新业务,以次来带动医院护理质量。尽管如此,我们仍将全员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面向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开展三基训练,理论考试采取口试的方法,既避免了作弊,又锻炼了胆量。科室定期开展业务讲座,护理部每年举办一次护理学术年会;护理队伍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第四是写与做相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我们根据《条例》规定,反复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强调护士在工作中一定要履行告知义务,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做的规范、[3]说的明白、写的准确。这就是写你所做,做你所写,查你所做。
为写好护理记录,护士们加班加点,对不懂得问题,及时请教,学习热情非常高,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每个护士都有着很强的学习压力和动力。
2.5 运用情感支持和物质奖励措施,稳定护理队伍。
目前许多医院存在对护士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只把护士看作单
〔4〕 纯的劳动力,忽视了护士发展提高的心理需求。据调查,有相当
一部分护士认为自己的工作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也是导致护理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医院护理队伍老化,我们认为老护士是医院的财富,她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等,为此除个别身体较差的同志外,绝大多数40岁以上的护士都在临床一线,她们是科室的主力,分别担负着科研教学、质控、信息管理等工作,并且有许多老护士也深受病人的欢迎。对于自学考试的护士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毕业后在大会上表扬、发纪念品和奖金(奖金高于医疗人员的10%)。在医院工作中,护士围着病人转,护理部就要围着护士转,关心护士生活,满足她们的需求,为护士争取岗位津贴、晋升
指标、住房、干部提拔等问题。护士有了困难,主动帮助解决,哪个科室工作忙时,及时抽调人员帮忙,想护士之所想,急护士之所急。通过以上措施,我院已经成为一个护理人员的大家庭,一种职业自豪感在我院护理人员的心中油然而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敬业风范已蔚然成风。
3体会
面对当时护理人员的现状,护理部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快护理改革的步伐,积极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几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护理人才。到2007年年底,我院自学本科、专科毕业护士已达73人,本科毕业3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护士总人数的53%,一名护士出国深造,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护理论文20余篇,“新型清创缝合台”和“瘫痪病人下肢功能保持器”均获国家级专利,引进先进护理项目十余项,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住院病人满意度在98%以上。在多次全市医疗护理质量检查中,无论是护士素质,还是技术操作均得到专家的交口称赞。实践证明,管理创造环境,环境造就人才,以人才推动医院护理文化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苏君.护理管理者在继续教育实践中的责任[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1~3.[2]李明子.“入世”给我国护理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
3~5.[3]阎惠中.一个体系·一串流程·两个平台[J].护理管理杂志,2002,2(6):2~4.[4]李菀.建立“临床护理专家”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5~8.作者: 逯传玲女(1962—)副主任护师护士长本科在读 从事临床护理与护理管理E-mail:luchuanling610814@163.com电话:手机***办公电话:0635-4222512 通信地址:山东省茌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邮编:252100(中国实用医药)
第四篇:当前基层公安民警执法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前基层公安民警执法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
执法工作是每个基层民警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作为检验执法工作成效的执法质量可以说是执法工作的生命线,执法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民警执法素质的高低。目前,基层民警队伍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但是综合执法素质不容乐观,本文试就目前基层民警执法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此来促进基层民警的执法素质的提高。
一、基层民警执法素质现状
执法的好坏关键在于民警执法素质的高低,也就是说民警执法素质的高低是执法质量的核心,也是民警各项综合能力的体现。目前制约基层执法质量提升的原因就是基层民警执法素质层次不齐,根据调查了解,民警的执法素质主要有以下现状:
一是理论知识不扎实。执法工作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基层执法队伍主要以老民警为主,新生力量所占比例不大。老民警的知识又很难更新和学习。这些因素导致从事执法民警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可以说执法,特别是网上执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课程,是在一边学,一边干的过程中增加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不扎实直接导致民警在执法时找不准解决案件的关键点,在案件处理时“说不过”群众,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实战经验的缺乏。近年来基层单位人员的频繁调动,导致出现新老民警断层,这个现象是目前基层单位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执法队伍年轻化、实战经验缺乏,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开展。新到基层的民警对执法工作可以说是一
知半解,而执法工作不可能是纸上谈兵,案件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处理案件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新老民警的断层是基层民警实战经验缺乏的最主要原因。
三是程序操作不规范。案件的办理是实体和程序相结合的过程,程序不合法,实体也就不合法。民警在办理各类案件时只注重对实体法律的理解,而忽视对程序法律规定的应用。在现实执法中民警对实体法应用的最多,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程序出问题,如果案件引起行政诉讼或者行政复议,我们面临败诉的机会就最大。比如案件相关物品只扣押,而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处理结果。
四是执法角色的错位。执法者作为群众人身和财产的保护
神,在执法中不能够感情用事,应该以第三者的身份去了解情况,然后展开调查取证,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依据法律作出裁决。但是根据接处警的经验,以及所内民警的情况,民警在处理案件的第一现场往往很容易感情用事,被双方当事人的感情所左右,从而造成处理案件时感情的倾斜。这种感情的倾斜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因为存在这种感情导致执法角色的错位,从而导致在处理案件时很容易将矛盾纠纷引发到民警身上,产生当事人与执法者的对立。这是由于民警执法心理素质不过硬造成的,所以我们执法时不能够以带着自己的感情执法。
五是案件定性不准确。案件的定性准确、适当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依据,但是由于民警理论知识欠缺,实战经验缺乏,再者案件性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民警在执法中对案件性质的定性不准确。案件定性不准确,直接导致案件调查取证的偏失,从而影响案件事实是否清楚,是否能够有效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只有对案件的性质把握了,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调查工作,避免工作的失误和警力的浪费。
六是法律文书不规范。执法质量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案件材料以及相关法律文书的制作,而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是我们目前基层民警在执法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文书制作粗糙,材料书写抓不住案件的关键点,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问,民警书写材料粗心导致错别字满篇,书面用语和口头语乱用等。
二、提高基层派出所民警执法素质的对策
目前基层派出所民警执法的现状,要得到有效的改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是我们行动的先导,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对各类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适用熟练掌握,才能在执法中面对群众“说的过”。基层派出所应该对专业不对口的执法人员进行必要的集中培训,利用单位内部学、公安专业的民警与其它专业的民警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或者一对多,通过互相帮扶提升专业不对口民警的理论知识。或者聘请本局理论和实践经验都相当丰富的警员对民警授课,对执法办案常用的法律法规从理论上让民警熟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非专业民警的学法意识。
二是改变培训模式。上级部门在实施培训时,应该首先深入到基层派出所展开调查论证,根据基层派出所所需和基层民警执
法所需来展开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实战,注重程序。通过培训让民警知道在执法工作中应该怎么办,如何开展工作,怎样有效减少工作的失误等效果。教会民警在执法中怎样做到实体法和程序法有效的结合,避免因为程序的违法而导致执法错误。
三是严格执法程序。民警在执法中要遵守程序规定,就必须对民警的执法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科学的、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增强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和战斗力,提升民警执法程序的规范性。应该建立以基层执法民警为主的考核机制,对于执法办案中优秀的民警进行奖励,对于执法办案表现不好、引发工作被动的民警进行惩戒。
四是定期执法研讨。交流是解决民警在执法中遇到问题的最好办法,应该以派出所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层单位办理的案件进行研讨,将研讨的结果以专刊的形式下发,让执法民警进行学习,通过研讨提升民警的执法素质。在分局网页上应该设立典型案件研讨专栏,通过点将的形式对典型案件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增加民警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发现执法中的问题,才能教会民警在遇到同类似的案件该如何处置。
五是执法心理培养。执法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我们地区来讲目前是一个空白,很有必要在内部网页开设执法心理专栏,通过开设专栏转载心理知识、犯罪心理学理论文章、通过犯罪心理来破获的典型案件等知识,让民警了解到在案件处理时如何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来掌握询问技巧,也可以解答民警执法中遇到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误区。以此来提升民警的执法心理素质,避免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感情用事。
第五篇:护士压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护士压力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
凌
【摘要】 本文对护士存在的压力现状及对策进行综述,包括对护士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旨在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减轻护士压力,使她们能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进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关键词】护士;心理压力;压力源;应对措施
Actualit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urses’ pressure/ZHU Gai-fang 【Abstract】 To make nurses work, live and study better, and the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care.It summarizes that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essure on nurses, analysis the source of the pressure, and giv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It also designs different methods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nurses.【Key words】 Nurses;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 source of pressure;The Countermeasures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1],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工作效率降低。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为60%~70%,严重者还导致医疗事故[2]。同时护患关系也受到影响,这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甚大。为便于了解目前护士压力现状、压力源及其应对措施,现将其综述如下。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据国外报道,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与劳累和长时间心理紧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率为75/10万~267/10万,其中护士发病率约为1 088/10万。国内报道,护士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发生率较高[3]。
压力源(或者刺激源)是指那些来自内部的引起压力的各种事物的总称。通常分为急性压力源和慢性压力源,其中慢性压力源对机体的压力机制产生长期的激活,对人的伤害是缓慢的,累积性的,严重的,这两种压力源在护士身上都有所体现。现将护士压力分析与对策介绍如下。1.护士压力源分析
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既是一个社会学、技术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复杂体系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4],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临床工作。由此看来,护理人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的问题,社会支持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等[5]。但经过临床分析由于护士职业的风险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临床护士工作中最主要的压力源,而另外一方面护士自身心理素质不高、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也是使临床护士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1.1 职业的风险性
护士在医院处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护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护患之间、医护之间和护护之间的冲突。而护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变化多端的病性,不确定因素多,护士每天会接触不同性格的病人,应对病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又要承受生离死别的情感的冲击,既要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又要应对各种检查,在工作当中应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6],因此,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而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人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国内医院的护士严重缺编使护士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其身体疲惫和心理高度紧张,经常出现精力不足、头晕眼花、腰酸背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和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等等。这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护理质量。
由于病人及家属权利意识提高,近年来,护理过程中的医患纠纷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7]。这不仅恶化了医患关系,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而且使广大护理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下[8]。1.2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护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付出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加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就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长期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9]。
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尽管医疗和护理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这种长时间的感情投入,会使护士“精神耗竭”[10]。最重要的是,目前护理人员的基础学历普遍低,但医疗水平提高使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而医院又很少为护理人员提供深造的机会,导致她们仅局限于少量书本知识无法获得新的理论知识,护理技术难以适应新的医疗水平,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护士智能上的压力;非护理工作太多,导致护士淡化了护理的专业概念;心理卫生知识欠缺,不能或不会很好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容易产生心理疲劳[11]。
随着社会的改革医疗发展的新形势,医院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为病人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尽管护理工作繁杂辛苦,技术性强、风险性高、责任心重,但是护士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护士在医院的地位、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机会较少,其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而且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护士心里不平衡,从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所以护士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医院高标准管理及严格要求
医院管理越来越重视来自病人的声音,并出台严厉的惩处政策,使护士的职业风险与责任越来越大,但其实临床上大量的医疗纠纷并非纯属医疗事故,真正的医疗事故仅占医疗纠纷的10.0%[7]。而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命密切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酿成严重的后果[8]。因此给临床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她们必须为他们所有的护理行为负责。此外,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实施举证责任倒置进一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使医护人员有“一脚踏在医院,一脚踏在法院”的感觉,这就要求护士在积极谨慎的为病人治疗的同时还必须为可能的潜在医疗纠纷寻找无过错的证据,所以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若医护人员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把自己卷入医疗纠纷之中,所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压力。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对护士压力现状的分析,现提出以下应对措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1 保持健康心态
我国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其中焦虑是其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占19.6%)。焦虑情绪不仅导致护理工作的失态,影响医患关系,而且影响对病情冷静、周密的判断和处理,最终影响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康复,这种心理问题大多始于工作、生活及社会中的紧张应激[12]。这就要求护士要热爱护理职业,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生活中保持幽默感,缓和紧张气氛,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同事间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建立一个和睦友好的工作氛围。增强角色的应对能力,注意心理调控,增强健康体魄,避免压力大而产生负性情绪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排除“攀比”心里,提倡奉献精神。自尊、自强、自爱,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的评价自我和社会地位,调整心理状态,加强自我肯定,提高应对能力。2.2 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负性情绪。只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护士除了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美学等有关知识,增加知识面,扩大视野。当出现焦虑、紧张、忧愁等心理状态时,应及时发现、承认负性情绪的存在并冷静、理智对待,自己找寻问题症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使心理压力得以及时消除。2.3 学会自我调适
自觉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通过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沟通技巧及操作能力,掌握各种新技术,增加心理、伦理、社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订阅有关保持心理健康的杂志等。学会自我调适,筑起“心理负荷”的堤坎,增强心理“抗震”能力[13]。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提高适应能力及自身的业务素质,善于调整心态,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若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苦闷、烦恼、心情不好时,寻求适当的发泄方式。采用视觉放松法、深呼吸、深部肌肉松弛法、幽默、微笑、热水浴、冷水浴、沉思默想、放松训练等进行自我缓解或寻求外界支持[14,15]。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心里平衡。2.4 信任和宽容
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交往的双方产生安全感,使人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及重视,同时信任感的产生可以创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使人能够真诚、坦率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感情、恩情及愿望。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是一个心胸宽广、善解人意的群体,这样会使护理群体更加和睦,使大家在集体中体会到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以规范的操作、丰富的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自然大方的仪态取得患者的信任。
2.5 管理者的作用
2.5.1对于医院领导者来说,应给予护理工作全方面的支持,如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进护理装备、合理分配奖金、健全后勤支持系统、适当增加晋升及深造机会、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等[16]。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护理工作的流程。各种物品放置有序,标识明确,便于护士查找。关心体贴护士心理感受,积极疏导不良情绪,指导护理人员释放压力。同时培养护士积极的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里耐受能力。另外,管理者可利用激励理论,帮助护士建立最佳工作状态。对危重病人多、工作量大的科室实行政策倾斜,适当提高待遇。管理者要充分理解护士,尽可能满足护士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安排有关心理调适方面的学习课程,定期培训,提供各种缓解压力,发泄情绪的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耐受能力。当护士发生工作偏差或与病人出现矛盾时,护理管理者要积极引导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体谅护士,解决冲突关心他们的感受,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此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护士的紧张情绪;及时调整护士的心态,防止压力过高产生危险,出现心理危机,导致护理质量下降。2.5.2对于护士长来说,应合理排班,充分考虑轮班对护士生理、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17]。尽量减少护士身体上的疲惫感。在工作中也尽力以“人本原理”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了解护士的各种合理需要,同时采取各种方法满足护士的需要。这样以来,护士既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18],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2.6 社会
护士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社会舆论可使公众对护理工作和护士的价值有真实的了解,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19],形成全社会尊重护士、重视护士、关爱护士的良好风尚,这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护理工作进行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消除自卑感[20]。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政策,为护士提供良好的进修深造,培训学习,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机会;医院要采取措施鼓励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尽可能的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全医院形成“尊重护士,关爱护士”的氛围,并通过办心理讲座,文体活动等形式的多样活动,引导护士纾解压力,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注意加强对护士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的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使护士在生理、心理、社会上处于良好状态,才能够更好的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维钰,周姝,毛雅芬.工作压力对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25):2367-2369.[2] 潘爱娣,张光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知识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4501-4503.[3] 逢冰洁,张曼玲.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35.[4] 李春花,余雨岚.浅谈护士长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38-39.[5] 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7):180.[6] 梁艳彩,侯海燕.护理人员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3):255-256.[7] 刘振华.医患纠纷预防处理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0:16.[8] 张秀美,李玲,吕春英.431例护理缺陷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1,7(40):318.[9] 吴欣娟.护理人员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0,35(4):199.[10] 李亚萍,张秀睃.护士心理疲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6):21-22.[11] 闫莉.护士心理压力应对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J],2006,6(10):49-50.[12] 向杏群,朱焕琼,罗细娥等.基层护理人员焦虑现状及其对管理工作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13] 马伟娜.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7):168.[14] 聂春明.如何消除工作中的压力[J].实用护理杂志,1998,13(2):117.[15] 何风颖,何 莉.减轻护理工作时疲劳和紧张的14个小窍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23-224.[16] 孙月芬,闫丽红,康福霞等.护士流失的职业心理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92-94.[17] 陈建化,何文.心血管病房护士心理素质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5):14.[18] 沈子楠.高工作压力护士的心理干预[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42-43.[19] 谭玉兰,宋玉兰.运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6.[20] 孙兰之,潘新娟,万丽丽,新形势下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2,8(1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