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名著
我读名著
《鲁滨逊飘流记》是我小学时读过的一本外国文学小说,它也是是笛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鲁滨逊以其积极进取、勤劳坚毅、主宰自然、创造新生活的坚韧不拔的形象和精神而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鲁滨逊漂流记》记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的长达28年的艰苦生活,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利用一艘破船上仅存的一点点由文明人类所遗留下来的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顽强斗争的经过。其中以安顿家园、造独木舟、自制陶器、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长、降伏暴徒等情节最为精彩。每当读完小说,掩卷而思,耳畔便会响起斧凿之声和不息的脚步声,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身陷孤岛却顽强不息,弯腰弓背、求实苦干的克鲁索,浮现出这位冒险家用辛勤的双手,凭着一股冲天干劲创造出来的“王国”乐土:鲁滨逊·克鲁索高高在上俯视着他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绿树成阴,芳草萋萋,衣食无虞,信任自由初次面对荒岛,鲁滨逊虽有些凄凉伤感,却无丝毫恐惧踌躇,“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他开始毫不迟疑地把搁浅大船上的东西,凡是能拿得动、搬得走的悉数取走,他往返于大船和荒岛上达数月之久,直到发现再无有用之物方才罢手。在以后的两年间,他为生存而勤奋劳作。尽管鲁滨逊生平没有使用过任何工具,然而日积月累,凭借着他的劳动、顽强、勤勉和才智,他渐渐发现自己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出来。他种植稻谷,用木做臼,捣出米面;他挖陷阱,捕捉并饲养山羊。他有了粮食、蔬菜、羊肉和羊奶,可尽享双手创造的丰美珍馐。他还有两处“田庄”:在“城堡”后面的山洞是粮仓,山里围着篱笆的是“别墅”。每年采摘葡萄的季节,他都到“别墅”来,将晒干的葡萄干贮存起来。“别墅”附近还有牧场,种植的树木已经成林十几年的独自一人在孤岛上的生活并没有把鲁滨逊变成野人。鲁滨逊反而运用社会文明给予他的各种工具,包括教育培育出的发明才能和技术,还有更具体的铁、种子等东西,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鲁滨逊始终是一个没有脱离人类社会的“自然人”。鲁滨逊之所以得以生还并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奋的双手,建造出自己的一片王国,完全是他与人类保持着物质和精神的联系以及运用人类文明的结果。总之,鲁滨逊靠着顽强不息的斗志,穿越一个个阶段,并奔向一个个新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鲁滨逊就是人类进步的化身,他的身上浓缩了全人类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
第二篇:我读名著
“我读名著”小论文
袖里乾坤
真个大,苦难复兴尽包容 莫言《生死疲劳》有感
安泳存
辅导教师:高智慧
第三篇:我读名著
我读名著《西游记》
最近,我读完这部书,书里汇聚了神话小说离奇的情节及武侠小说的精彩场面。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风筝被绳索住一样,深深地喜欢上了它。令我至今难忘,感慨很深……
猴子“元帅”——孙悟空
一提起孙悟空,小朋友们肯定不会陌生,脑海里都隐隐约约浮现出孙悟空与天怪搏斗的情景,而且会涌现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在一个碧空如洗的晴午,一只猴子从它耳中取出一支金光闪闪的金箍棒,抓耳挠腮的走在前边引路,后边跟着一个着僧衣的和尚和两个徒弟。刹那间,乌云密布,黄沙满天。只见一个巨大的妖怪出现在它们面前,悟空毫不犹豫的上前一棒,经过几番搏斗,妖怪终于被消灭了。天依旧,云依旧。每当看到此处,我掩卷沉思,且不谈论它的本领有多高,就说说它的勇敢志气。如今现实生活中象这样勇敢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他们面对一些事情,不能勇敢地指出,而是为了金钱和利益,放弃了他们那颗雪一般纯洁的心,握不住手中那根正义的“魔棒”,他们输给了自己,输给了罪恶,输给了丑陋。
善良的和尚——唐僧
“阿弥陀佛”在嘴边不停地念着,木鱼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在他耳边回荡。他是个善良的和尚,他爱世界万物,甚至连一只小蚂蚁不幸死于他的脚下,他都要念一百遍经文给它超度亡魂。我尊敬他,但不知为什么,对他又总有一些不满意。比如,唐僧遇见白骨精时,他只听白骨精的片面之词,就惩罚他的徒弟,甚至赶走了悟空,我知道他是出于善良。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被抓住,差点死去。还记得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一个上海大学生被拐卖到农村当媳妇;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都只听别人的片面之词而上了当。如今社会,坏人的行骗手段,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弱点,才会得意洋洋。我对他们表示同情,希望他们早点醒悟,可是我又能做什么呢?我只能深情地说一声:“人生处处有考验啊!”
读过这部书,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仅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喝彩,更对他的勇敢战斗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它不仅仅为我的知识长河增添了一份柔波,而且使我的人生观有了定位。人生之路是崎岖的,摔倒了只有爬起来,爬不起来就会在那个地方呆一辈子,永远见不到另一边天空的美丽。爬起来者,将遥望天空,把世界的美丽尽收眼底。两样人生只能任自己选择,如果想要爬起来,就要靠自己。
[名著读后感范文]读《水浒传》有感
读了《水浒传》,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松、李逵和宋江。
武松赤手空拳在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店家喝酒和打虎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武松很多英雄气概。在店家喝酒可以看出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不拘一格的个性;在打虎过程中,可以看出武松顾及颜面甚于生命、颇识时务,不粗莽行事的个性。在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后,他主动到衙门自首。在他杀了蒋门神、张都监和张团练十几口之后,甚至在墙上用血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可以看出武松敢作敢当的性格。但他这一次并没有自首,而是去了梁山。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
李逵和宋江、武松相比是比较直来直去的。他一生忠诚于宋江,在宋江给他毒酒时,他也要追随宋江,对死没有一点怨言。在打仗时,李逵也是提着他的两柄大斧冲在最前面,从不畏惧,英勇可见。李逵对老母也十分孝顺,老母被老虎吃了之后,他一生气就杀死了4只老虎;遇见李鬼,李逵不但没有杀了他,反而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孝敬父母。
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李逵的孝心。李逵做过的一件事令我十分佩服,那就是在他以为宋江做了坏事之后,要惩罚宋江,甚至对他破口大骂。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逵对“忠义”两字是把“义”字放在“忠”字的前面的。
宋江的性格主体是忠义,但他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他豪情仗义,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好汉。他十分有计谋,对人也十分仁义,所以弟兄们非常信任他。因为宋江想“招安”,导致整个梁山被利用,108名好汉被派去压制农民起义。结果只剩下了36位好汉,朝廷趁此借刀杀人。他壮大了梁山,却亲手毁灭了梁山。因为面子,他又毒死了李逵。对于宋江,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因为他的意愿,使整本书的结局成了悲剧。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官逼民反”,他们只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水浒传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替天行道忠义双全--读《水浒传》有感
近日,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书中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位位英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朝末年人,他是我们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他创作的《水浒传》则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农民的革命斗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个作恶多端,欺压百姓的害民贼,同时也描述了一个个劫富挤贫、铤而走险的好汉,他们被那些大大小小的统治者,上至宋朝皇帝、高官显宦,下至恶霸地主、差役爪牙,逼得无法再生活下去,走投无路,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
通过阅读《水浒传》不仅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本质的了解,而且还让我熟悉了每一位英雄,如:宋江、吴用、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是多么让人神往啊!他们就好比刘备、诸葛亮、关羽、孙悟空…一般,是永远存活在人们心中的艺术形象。全书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算是英雄好汉武松醉后打虎的故事了。话说武松离了“三碗不过冈”后,便直奔景阳冈。走了一里多路,武松便觉得又累又渴,躺到一块大石头上,正闭了眼要睡,忽然从乱树丛中蹿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来。武松见了,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一大半,从青石上翻身跳下,抄起哨捧,闪在旁边。那老虎把两只前爪在地上略按一下,纵身一扑,武松急忙闪到一边,老虎见捉不到武松,便干脆一掀,一剪,可都让机灵的武松闪过了。那老虎正准备再次攻击,武松连忙抡起哨棒,从空中劈下,谁知只打到了一棵树上,哨捧断成了两截。这一下,激得老虎向武松猛扑过来,武松往后一跳,老虎恰好落在他面前,武松丢掉手中的哨棒,两手把老虎皮揪住狠劲地踢它,又用拳头猛打它,不一会儿,老虎就只剩下一口气了,五官里全部是血,武松又到树边拾起半截哨棒,回来又打了一二百下,直到老虎一丝气也没有了才罢手。武松又回到青石板上歇了好一阵,才走下冈子去。
《水浒传》中那些紧张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那些带有传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永不磨灭!
第四篇:我读名著(范文模版)
学读《西游记》有感
西于曹小学二年级郭旭阳
寒假,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阅读任务——看一本有厚度的书。看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忽然想到了妈妈经常提起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我想我从五岁就已经看电视剧《西游记》了,也不知道看了有多少遍,现在如果让我看一眼,我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我想看书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我就兴冲冲的让妈妈给我买来一本书。
打开《西游记》第一页,第一回“石猴出世称大王,悟空拜师学绝艺”,我的脑海中便呈现出石猴破石而出连翻跟斗的画面,可是看书上呢,却写了那么长一大段话,什么盘古啊,傲来国呀,一下子就把我搞得晕头转向,我的读书兴趣顿时便削减了一大半,刚想随手扔到一边,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她笑着问我:“书能读懂吗?”我说:“书上怎么写那么多呢?不就是猴子从石头里跳出来了吗?我早就知道了。”妈妈又问我:“你知道这块石头从哪来吗?”我想了想,也很好奇,便又认真地把第一页读了一遍,原来傲来国花果山的山顶最高处有一块三丈六尺五寸高的仙石,它千万年间都感受着天地灵气,吸收着日月的精华,日积月累就有了灵性,所以就生出一个石猴来。哦!原来我脑海中的石猴蹦出就是这样一个原因啊!在妈妈提出的“为什么”的指引下,我又弄懂了孙悟空“闯东海”,“闹鬼府”,“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等好多故事的来历,妈妈终于笑着夸我说:”你会读书了!”我自豪地说:“我也会读名著了!”
第五篇:我读名著
研读中外名著提升精神境界
———浅谈研读名著的几点感受
作为一名学生,读书是我们的天职,学会读书,学会读名著,是作为一名学生的骄傲。几年来,我怀着对名著的极大兴趣,走近大师们笔下的世界里,和书中的人物交流,从他们那里摄取精神营养,取得可喜的成效。记得王国维大师曾经用三句话评价人生的三个境界,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亦有同感,这里我想借用这三句话来诠释自己读书的三个层次。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
用这句话来作为读书的第一个层次太恰当不过了,因为读书是要有点精神的。读书,不仅仅是从书中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情操,这些情操,可以是亲情,可以是友情,可以是持家,也可以是爱国。读名著,个人认为不仅仅在于读的数量,而且更在于读的质量。我暂且把这句话诠释两种含义,一是读书的理由,二是读书的精神。诠释为读书理由的原因如下:假如我们把身材比作是自己的稚嫩思想,我觉得王国维大师的这句话恰到好处。因为衣带 “渐宽”的同时,就是我们剔除糟糠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在汲取书中精髓之后,就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作为读书的精神,我就不用过多的言语解释了,没有耐心的读书,只能是过眼烟云,留不住真谛,你所在乎的只是书中的故事,用我们河南的一句俗话来讲就是“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由此可知,找到书中的真谛,即使“衣带渐宽”又何“悔”之有?记得我读《鲁宾逊漂流记》时,完全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白天读,晚上读,课之余,晚饭时,还在追忆其中的情节,完全把书当做饭食吃下了,怎不叫人“衣带渐宽”?但我觉得值!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读名著,源于对读书的热爱,对名著的追随,对历史的考究,对作者思想的挖掘。我对读名著的态度,决定了我的读书质量。试想当年,马克思在图书馆留下的脚印,虽然那尚且还不能说是“消得人憔悴”,但是也足见其专注和投入。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本书读多了,自然就厚了。我们“憔悴”的同时,能不能让书丰腴起来?一本好的名著,在于精读,常读。我读《水浒传》,看了三遍,又先后看了老版和新版的电视剧,对宋江这一人物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这期间,几近到了研读名著,让我“憔悴”的地步!我读《三国演义》,读了三遍,电视剧看了两遍,仍然觉得自己对书中的一些东西没能领悟。由此可知,我们要敢于为名著牺牲,这个牺牲,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金钱,抑或是其他的东西。在消耗这些东西的同时,我们自然而然领悟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不只是书中的,也可能是周围的,社会的,也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目的。向书中索理的过程,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充实的。只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即使身“憔悴”,又有何怨?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回首”的过程,就是温习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时常在考试前复习,目的在于巩固旧知,或者是从中探索新的东西。读名著也一样,当
我们再次重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猛然发现,原来书中讲的并非我们先前所领悟到的,就连
我们引用名著中经典语句的时候,也是“回首”的时候。我读《三国演义》,一直觉得华容
道上关云长放走曹操是“原则性”太差,日后反复回味,便觉得这样差的原则性恰恰在于关
云长性格中的一个“义”字,这让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情节,至此疑虑释然。这就是“蓦然回
首”的妙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所追求的,便是能否在读完
名著之后,对书中的内容有一个更高的理解层次,能否让自己的品质和精神绽放。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句伴我成长的话指引我对名著的研读。但是学无
止境,我觉得,读名著还要再加上一句话----会读书。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在于它们在书
中诠释了一般书籍中所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深待后人挖掘。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读名著的更少。部分学生的浏览面,也总是言情小说,是武侠故事,是日韩
偶像。我觉得:倘若这样发展,五千年的文明,将会没落在未来的一代,这让我们的浩瀚古
国情何以堪?
我认为,读名著的习惯,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不信请看各年龄段的课本,都不约而
同的收录了名著的章节,我们可以慢慢地去领悟这些章节的内涵,开发我们读名著的兴趣和
方法。作为学生,我希望我们能传承名著的内涵,让我们的文明史发扬光大,因为我们的国
度是伟大的国度,我们的事业是光荣的事业,我们的名著是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倡导读名
著,学会读名著,是对我们不可或缺的要求。基于这一点,在今后的读书活动中,我定会更
加潜心攻读,更加投入的索理,不断地从中获取精神食粮,为自己的灿烂人生奠基。因此,阅读名著,明天,我会更加努力,不仅从其广度,而且更向其深度挺进,让自己的精神境界
不断得到提升!
教师简评:
细读了郭聪颖同学的《研读中外名著提升精神境界》这篇小论文后,给我的第一印象
就是:真棒。一个初中生在学业繁忙之余,还能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名著,而且是用心的、极为投入的研读,并且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在难能可贵。梳理全文,它主要有以下几个
优点:
一、文章标题拟的好。
文章主标题共10个字,分成两个短句,构成了对偶形式,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做到
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文章副标题,直击写作要点,干净利落。文中三个小标题采用古
人诗词中的丽句,手法别致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充分彰显了作者的不凡功底。
二、文章主旨把握的好。
看此文可推测出,作者行文之前,便对文章的中心及走向做到了胸有成竹,因此,作者
一路写来,紧扣中心,不枝不蔓,从首至末,目标专一,一气呵成,颇有气势,读罢使人感
到酣畅淋漓。一篇论文,一个目标,一个核心,让人读罢明白一种事理,使人得到一种收获。
文中看不到不少青年学生作文中那种“游离主题”的现象,这不能不叫人为之赞叹。
三、文章结构处理得好。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故显形文线索清晰。首段开启全文;尾段总结全文,且在文意上有所拓展,前呼后应,故显结构之严谨。中间分写,写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完全按照作者阅读名著的步骤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内容纷杂,却有条不紊。从
这里可以窥见作者写作水平在同龄人中实居上游,这恰恰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作者阅
读了名著,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
四、文章语言表述的好。
阅读名著,是积累知识,提高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从这篇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因读名著,在语言表述上大有长进。首先,作者运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等名句作比,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自己阅读名著的三个层次,可谓深入浅出,将自己的读书感悟传递给读
者。再如,“我们把身材比作稚嫩的思想”、“ 衣带ˋ渐宽ˊ的同时,就是我们剔除糟糠的时候”等比喻极为生动。其次,作者注意并采用了引用手法。比如引用了“会看戏的看门
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名言俗语的引用,以少胜多,将文意表述明了。其三,文章句型灵活多样,陈述句、反问句、设问句恰当运用,准确而到位的表达了作者的读书感受。
五、文章内容阐述的好。
在阐述自己阅读名著的感受时,作者突出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在讲述自己读书的三个层次的时候,几乎采用了同一个模式,即先面上说,而后点上谈。这样给我们的感受
时,文章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实例的讲述;既能用理论折服人,又能用实例感染人。比如,作者在“点”的阐述时,先后举出读《鲁宾逊漂流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
这样,既不会使人感到枯燥无味,又平添几多文章的可读性,当然也收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六、文章思想拓展的好。
文章收束部分用极为简洁的语言披露了当前人们阅读名著的缺失,并指出产生“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提出“读名著的习惯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并指出了培养这种习惯的途径。我想,作者没有深刻的体会和冷静深入的思考是做不到这一
点的。
尊敬的评委,我完全相信,您一定会用爱抚的天使之手,帮扶这位小读者在阅读名著这
条路上走的更远。谢谢您的厚爱!(辅导教师王晓娟点评)
研读中外名著提升精神境界
———浅谈研读名著的几点感受
作者:驻马店市遂平县沈寨乡第一初级中学
九(4)班郭聪颖
辅导教师:王晓娟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