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暑假作业: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Word版含答案
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
月 31 日— 8 月 1 日 家长签字:
2010年3月19日~21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了我国21个省(区、市),沙尘一度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北京出现扬沙、浮尘。受此影响,远在南方的香港多个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超过400,创历史新高,深圳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就连海峡对岸的台湾也受到了影响。据此回答1~3题。
1.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造成了21个省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其主要污染源是()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西北地区与沙尘暴的联系是()A.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3.下列哪一做法不利于沙尘暴的防治()A.禁止在草原滥挖发菜和其他野生药材 B.营造防护林带
C.鼓励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山羊 D.建立沙尘暴监测、预报系统 4.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其主要原因是()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那些老广州的朋友们却总爱回忆起1984年的广州郊区„„那时的珠江两岸尽是芦苇,一派“芦花似雪雪茫茫”的景象。„„才20多年的时间,我们生活的区域已经离得越来越远,我们的城市也已经大得无边了。„„这个地区,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市密度最大、全球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这就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据此完成5~7题。5.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程度高主要表现在()①城镇人口数量多 ②城镇数量多,密度大 ③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④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表现为()①城市化发展以小城市为主导 ②城乡一体化地带初步形成 ③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④区内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7.“倒闭潮”“民工返乡潮”“外企老板人间蒸发”„„2008年10月和11月间,流言和恐慌笼罩在珠三角上空。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应()①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②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③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结构层次 ④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6年6月15日至7月3日,小浪底进行了第五次调水冲沙,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下游主槽过流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回答8~9题。
8.小浪底水利工程与三门峡水利工程相比()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
④更充分地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预留库容为防汛作准备
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回答10~11题。
10.该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11.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12~13题。
12.图1是某种农业活动形式的示意图。该农业活动最可能出现在图2中的()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3.图2中b区域是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之一,其兴起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 B.矿产较丰富,有利于工业生产 C.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联系 D.阳光灿烂,有利于农业生产
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20世纪50年代后,该区工业开始衰退,经过鲁尔区一系列的整治,经济重新走向繁荣,现已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回答16~17题。14.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有()①煤铁资源丰富 ②水能资源充沛 ③市场广阔 ④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有()①增加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②钢铁工业布局向东部转移 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④发展科技,美化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上海市新建占地面积4.4万余平方米的太平桥绿地,其主要作用是()①为市政建设提供木材 ②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③调节气候,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④美化城市环境,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18.下列对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在广州举行的“珠三角地理经济结构变化研讨会”上,不少区域经济学专家认为,珠三角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推动该区域进入“超级城市体”时代。据此完成19~20题。
19.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加速了()①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②人口向城市集中 ③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④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播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占用大量耕地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必修三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1)答案:
1.D [沙尘暴发生时,使得大量沙尘被风力搬运到大气中,大大增加了大气的悬浮颗粒含量。] 2.B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裸露的地表易在大风作用下产生沙尘暴。] 3.C [对放牧山羊要进行控制,因为山羊对草场资源的破坏能力特别强。] 4.D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而西北部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因此生态环境脆弱。故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应选D项。] 5.A 6.D 7.B [第5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第6题,①②为刚刚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第7题,在这轮“倒闭潮”中,倒闭的是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与当前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的政策不符。] 8.C 9.B [
7、8月黄河流域进入汛期,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有利于降低水库水位,提高调蓄洪水能力,还有利于冲刷下游河床的泥沙淤积,增强下游主槽的泄洪能力。] 10.B [我国江南地区丘陵、山地面积广大。从土地资源构成图可知,该地宜林和宜牧的丘陵、山地面积广,但由土地利用构成图可知,该地在土地利用方面没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耕地比重过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1.B [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可有效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所以现阶段在土地利用上要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12.B [由图1可知,该地种植的人工牧草和作物几乎都提供给牲畜作饲料,畜产品直接面向市场,可判定这种农业活动形式为乳畜业,对应图2中的b乳畜带。] 13.D [b区域纬度高,光照差。] 14.D 15.D [第14题,鲁尔区是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但该区内铁矿资源和水能资源并不丰富。第15题,鲁尔区整治过程中合并了许多煤炭、钢铁企业,使其数量减少;钢铁工业往西靠近海港布局。] 16.D 17.B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于日本,起步时间比日本晚;同时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日本的城市化高于工业化。] 18.C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日本为发达国家,中国工业化水平低于日本。] 19.D 20.D [高速工业化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包括很多农村人口,同时改变了农村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因此,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造成了许多城市问题。]
第二篇:高一地理暑假作业
高一地理暑假作业
为增强大家地理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知识,本次暑期地理作业以趣味活动为主,从以下活动三选一,最终上交纸质版的活动报告(下学期开学交)。
活动一:煮鸡蛋
活动主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活动建议:边剥鸡蛋变向父母或者同伴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活动材料(呈现形式):写一篇地理日记
活动二:观察纸灰的运动
活动主题:热力环流
活动建议:在无风开阔的地方烧一堆废纸,轻挑支队后观察纸灰的运动
活动材料(呈现形式):写一篇地理日记,描述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活动三:赏析人民币背面图案
活动主题:地貌
活动建议:认识任命比5元、10元、20元、50元团中著名地貌
活动材料(呈现形式):描述人民币图案中地貌及成因特点,以纸质版呈现
第三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说课稿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幻灯片导入: 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预习目标展示
我利用书本上的几幅图构思了五个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解图的习惯。
问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问题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问题三:产业结构的差异;
问题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问题五: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交流展示
4、点拨升华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并且分发空白的省级行政区划图,让同学们自主填写、自己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对应的省级行政区。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湘赣鄂豫皖,黑吉晋入内蒙古。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陕甘宁。
3、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东部经济地带:位置临海,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矿产贫乏。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遥远,位置闭塞,气候干燥,水源较少。
5、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为主导。
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6、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7、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5.板书小结 6.活动题
1、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哪一个地区?
2、在你的家乡,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家乡建设,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7.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较多,我应该在讲课期间更加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编歌诀、四字模板等记忆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第四篇: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暑假作业: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
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7 月 19 日— 7 月 22 日 家长签字: 下图是“城市内部某区域不同时段地铁运输人数统计图”。据图完成1—2题。1.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工业区 B.高级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 D.低级住宅区 2.该功能区()A.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B.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区
C.随着城市发展,位置逐渐向城市外缘移动 D.多分布在市区边缘,有完整的配套设施
右图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读图回答3—5题。
3.从P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A.东 B.南 C.西 D.北
4.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的是()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B.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D.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5.对该城市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是()A.钢铁厂 B.印染厂 C.化肥厂 D.服装厂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读图完成6、7题。6.图中,等值线a、b、c的付租能力关系是()A.a>b>c B.ac D.a>b=c 7.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该地()A.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回答8—10题。8.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看,应属()A.同心圆形 B.扇形 C.多核心式 D.条带状 9.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
10.若在该城建立一幢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布局在()A.a B.b C.c D.d 11.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岛内最大零售商业点位于甲村,其主要形成原
因是该村()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②商业从业人口多 ③商业组织形式复杂 ④人口数量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13.适合布局在防护带内的是()A.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下图为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对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等值线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14—15题。
14.图中四点达成交易的几率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乙甲丁丙
15.若在图上新布置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则最佳位置是()A.甲 B.乙 C.丙 D.丁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外缘对于工业区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这里土地广阔 B.城市中心有最大的消费群,因而对工业有较大的吸引力 C.对商业的吸引力是随着城市中心由近及远加强的 D.通达性越好,土地的价格或租金越高 17.有关南京与常州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京的服务范围比常州小 B.南京的职能种类比常州少
C.南京等级高,具有常州的一般职能 D.南京与常州的服务范围是相互独立的 18.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苏州和无锡两个同级相邻的服务范围不可能发生重叠
B.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镇江的服务范围小,这样的城市数目也少 C.无锡、苏州主要面向乡村,制造业比较发达
D.上海作为中心,它的辐射范围是整个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0题。19.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 20.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21、22题。2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空洞” 2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23、24题。
23.上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A.城市化加速发展 B.城市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24.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在()A.③时段 B.④时段 C.⑤时段 D.⑥时段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5、26题。25.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26.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下图分别是美国、英国、巴西、印度四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表示美国和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的代号分别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8.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 ②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③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④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A.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我国某城市1979—2003年末从业人员及本市生产总值图,回答29—31题。29.对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B.有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 C.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D.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30.目前该城市产业发展正逐渐丧失的优势为()A.市场 B.技术 C.政策 D.资金 31.该城市最可能是()A.南京 B.济南 C.上海 D.汕头
32.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社会分工的促进 ③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④农村人口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3.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A.产业革命以前 B.产业革命----20世纪初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3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和小城镇就业机会多 B.在大城市工作经济收入水平低 C.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高,基础设施完善 D.小城镇人口密集,文化交流条件好 35.今后我国城市化的侧重点是
A.扩大城市规模,积极建设新开发区 B.新增非农业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C.大城市的人口逐步向中小城市转移 D.结合经济建设,发展一批小城镇 读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回答36~38题。36.如果土地利用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
37.当地要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适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 38.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A.钢铁厂 B.造纸厂 C.印染厂 D.自来水厂
39.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图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①②③④对应的功能区是()A.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 C.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D.中心商务区、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 40.关于城市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地域形态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与所处地理环境关系不大
B.山区的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不大
C.山区城市用地比较集中,往往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 D.沿河谷发展的城市往往形成条带状的格局
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答案:
1.C 2.B【解析】根据图示可看出本区域8:00以进入本区交通量为主,18:00以离开本区交通量为主,11:00进出本区交通量很小,符合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其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区。
3.B 4.C 5.A【解析】车速最快的方向应该是等时线最稀疏,或30分钟线距离市中心最远的;位于市中心的乙应是商业区,其外围丙是住宅区,甲是工业区,丁为绿化带;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城市西北方向的(冬季风为西北风)大气污染较严重的钢铁厂。
6.A 【解析】离城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水平越高,分布企业的富足能力越高。7.A【解析】高级住宅区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多分布在城市外缘。
8.B 9.A 10.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功能区呈扇形向外扩展延伸,因此该城市属于扇形结构;城市的功能区是各种功能活动在空间聚集的结果,各种城市均具有的功能分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文化区和行政区一般城市不会形成;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该功能区内以该功能为主,但也含有其他功能;建立一座及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位于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即图中的a附近
11.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地比其它地方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也有利于人口的集散,从而形成本地最大的商业点。
12.D 13.A【解析】该方案中,居住地在丘陵地区,工业区地势平坦,与居住区之间有防护隔离带,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靠近河流,但距离铁路有一定距离。在卫生防护带内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物,如仓库、停车场、消防车库。
14.B 15.C【解析】在图中各点交易几率甲、乙、丙、丁分别是0.4~0.5、0.7~0.8、0.4以下、0.5~0.6,由此可确定14题答案;因为丙处交易几率最低。因此在此建新的商业中心最可能取得最大效益。
16.D【解析】城市外缘对于工业区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中心有最大的消费群,因此对商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对商业的吸引力是随着城市中心由近及远减弱的。
17.C【解析】在江苏省,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其级别要比常州高,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和职能级别高,其服务范围覆盖着常州。
18.D【解析】苏州和无锡作为两个同级相邻的城市其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而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依靠便利的交通其辐射范围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
19.C 20.C 【解析】在199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是40%左右,而到了现在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50%,与美国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即城市人口比重低。
21.C 22.A【解析】由于城市热源较多,与郊区相比易产生城市热岛效应,为避免城市与郊区相互污染,应将卫星城建到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外,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控制城市规模,合理规划城市,但不能缩小城市规模,减少城市楼层高度,可能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
23.C 24.A【解析】从⑤到⑥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有所降低,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在乙处就业人口中,30%从事工业生产活动,20%多从事服务业,说明此时的城市化水平应是50%,应处于③时段。
25.B 26.A【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图,从图中探究解题的信息,2010年城市化水平为50%,2020年以后乡村人口在降低则城市化水平在提高,在2030年乡村人口占30%左右,城市人口约占70%,2040年以后乡村人口比重仍在下降,说明城市化水平仍在提高,2050年中心城区比重与2000年基本一致,但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相等。
27.B【解析】美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但比英国低,且近年来城市化速度较慢,故②为美国。近
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是南美洲的巴西,故③为巴西。由于印度的人口数量庞大,城市化水平低,且增幅较小,故④为印度。
28.A【解析】城市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否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不是人口与产业的简单聚集,还需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较强的购买力。
29.B 30.C 31.D【解析】从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该城市从1979—2003年期间,从业人口和生产总值都急剧增加,说明这里的劳动人口主要由外地迁入并且这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有可能是最早享受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这些地区多年来大量外来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使其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因为是外来务工人员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高,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哪个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逐渐丧失,经济的发展地租水平也相应提高,其地价优势也不复存在。
32.A【解析】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城市出现的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二是社会分工促使城市的出现。
33.D【解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跟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二战后,国际局势稳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快速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34.C 35.D 36.B 37.D 38.D【解析】本题组考查工业区的布局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第36题,工业区位于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布局才是合理的,根据图中指向标及居民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关系,只有当地盛行偏北风时此布局才是合理的。第37题,新建的居住地也应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的未利用地。第38题,P地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山区附近和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不适合布局污染大气和水源的工业。
39.C 【解析】①位于城市边缘,临近河流,宜布局港口码头;②位于郊区,地形平坦,且临近河流,宜建城郊农业区;③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市场条件最优,最宜建中心商务区;④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带,靠近河流,环境优美,宜建住宅区。40.D
第五篇: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的学科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六个班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但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是参次不齐。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虽然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有待老师的循序渐进和引导。
四、教学任务及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三、四次为月考,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联考取得胜利。
五、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使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周次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2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22第三节人口迁移32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41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4-64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72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1期中考试9-104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13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22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33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2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51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61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71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71联考复习、迎考18-206
课时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