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修法基新大纲讲义之五(本站推荐)
思修法基新大纲讲义之五(米鹏修订版共计五篇)近来很多同学咨询新大纲变动后,暑假班讲义教材是否还可以用,我确信地告诉大家但用无妨,因为马原、毛中特、近代史这三门课的新增内容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我在强化班都重点讲过的,同学们如果依据我的讲义教材已经习惯了我的条理问答式的复习思路与内容体系,建议不要更改他只要巩固他。鉴于思修法基这门课变化相对较大,为此按我的讲义编写体例我又重新编写了这份新讲义,相对于其他辅导书更易于理解与记忆。同学们可以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将其都下载下来。不用再去购买其他任何理论教材。因为那种400多页没有任何考试分析的教材你用80天时间看都看不完的。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 命题预测
本章是2016年考试大纲修订后,单独列出来的一章,所以在明年考试中是要注定有题的,尤其是“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对于本章学习具有点睛作用,也是本章命题概率最高的知识点。第二节“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只要掌握主要权利的内容就可以,应对选择题。其中言论自由是一个热点话题,可以结合对网络世界中的言论自由的理解考察分析题。
■命题角度分析
第一节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考点1】法律权利
命题角度1 什么是法律权利?(题型:选择题 概率:50%)
(1)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即“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2)马克思主义权利观认为,权利就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权利人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义务人所保证实现的法律手段。因此,可以将法律权利概括为,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命题角度2 法律权利的特征是什么?(题型:选择题 概率:70%)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法律规定的权利才会越来越多,权利实现的程度才会越来越高。不能脱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空谈权利及其实现。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样一种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国家法律中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理解法律权利。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这是法律权利区别于其他权利的根本所在。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得任性,公民个人行使法律权利也不得任性。个人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超越正当界限而行使权利的,属于滥用权利。滥用权利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
命题角度3 法律权利的分类有哪些?(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如民法规定的物权、债权,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权等。
(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等。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等。文化权利包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全体公民普遍享有的权利: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专门享有的权利。
(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是指实体法所确认的权利,如经济法中的经营权,商事法中的股权等;程序性权利是指程序法所确认的权利,如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权、上诉权和辩护权、代理权等。
命题角度4 法律权利与人权的关系是什么?(题型:选择题 概率:60%)
(1)人权是指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在现代法治国家中,人权已经发展成为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利体系,并且随着经济社会法治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尊重。2004年我国修改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使之成为一项宪法原则,人权保障受到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人权与法律权利关系密切。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
(3)在人权问题上,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念,澄清模糊认识。①人权是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一个共同体(如国家)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②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③人权的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权内容及其实现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一种标准评价各国的人权状况。人权的保障水平和实现程度则取决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考点2】法律义务
命题角度1 什么是法律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30%)
义务与权利相对应,是指政治上、法律上、道义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对应,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如子女通过经常看望和提供财物等行为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另一种是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如未经许可不得公开他人的隐私等。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违反法律义务盛须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违反法律义务导致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命题角度2 法律义务具有那些特点?(题型:选择题 概率:70%)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如随着信息社会和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维护信息安全和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则相应增多。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重要影响。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得为”,不得通过行政法规减损公民的权利。坚持义务法定,是依法治国和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法律义务可能因一些情形的出现而转化、派生或消灭。公民和社会组织承担的法律义务,在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特殊情形的出现而出现转化、派生或免除。
【考点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命题角度1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90%)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辩证统一。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如只有开发商履行交房义务,购房人才能行使房主的权利。同样,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中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如,债务人的还款义务,来自于其先前取得权利人财物的行为。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同样,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最后,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2)一律平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讲的就是权利和义务平等。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如,对于一个具体的民事侵权或者刑事犯罪行为设定法律义务,就必须与权利受到侵害的程度相适应,不能超出公正和平等的限度设定权利。再次,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平等实现,要求权利人只能按照权利的内容行使权利,不能“得理不饶人”,向义务人提出过分要求。同样,义务人必须满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变相或部分逃避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3)互利互赢。从表面上看,法律权利表现为“需要”、“获得”、“占有”等属性,似乎只对权利人有利;法律义务表现为“必须”、“给予”、“付出”等属性,似乎只对义务人不利。但实际上,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因此,不能简单机械静止地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大体可分为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表现在: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利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或履行;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考点4】政治权利与义务
命题角度1 政治权利的内涵与作用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60%)
(1)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它的行使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表达的自由、民主管理权、监督权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构成了实现人民主权原则及各种具体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反过来又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及各种具体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
命题角度2 选举权利与义务有哪些?(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40%)
(1)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指人们参加创设或组织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所必需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的选举理论认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统一的,公民有选举权就有被选举权,二者不可分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权利功能有所不同。选举权保障的是每一个公民通过平等地享有投票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权利,被选举权是通过保障公民的被提名权和候选人的当选权来保障公民享有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行使原则、方式和程序是法定的。罢免权是选举权的延伸,是选民或代表机关对不称职的代表或者其他公职人员,在其任期届满前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其是否继续任职或立即免职的权利。公民享有选举权,就应当享有罢免权,因为二者相辅相成。
(2)选举义务是指公民在选举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视的;②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③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④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因上列违法行为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命题角度3 表达权利与义务有哪些?怎样理解言论自由?(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90%)
(1)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等。表达权利的前提是思想自由。
(2)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言论自由对于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具有以下作用:第一,言论自由可促成个人自我价值,成就的实现;第二,言论自由可增进知识及追求真理,从而增强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第三,保障公民自由且公开发表意见,可凝聚民意,形成舆论,以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
(3)言论自由,不仅是指一个人有“说”的权利,同时指其他人有”听”的权利,所以言论自由不是一种纯个人的权利,而是一切人的权利。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必须遵守以下义务:①不得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②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其他公民;③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④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⑤不得教唆他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⑥不得发表猥亵性、淫秽性的言论;⑦不得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命题角度4 公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途径有哪些?(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公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主要通过选举和监督人大代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选举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及参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管理活动等方式而获得实现。
命题角度5 监督权利与义务有哪些?(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1)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一般认为,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是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其中,批评权是指公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错误、缺点提出谴责性的意见;建议权是指公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申诉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违法失职行为以及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作出的错误的、违法的决定或者裁判不服而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审查请求的权利;检举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揭发事实真相,请求依法处理;控告权是指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违法失职行为,包括在执行职务以外实施的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揭发和指控。
(2)对公民提出的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有关国家机关负有积极作为义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接受监督请求的机关有义务对公民的监督请求及时予以登记;二是及时对监督事项和监督诘求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答复;三是对拒绝采纳公民的监督请求的,应当说明理由;四是对公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予以采纳的,应当对合理化建议提出人给予奖励;五是国家有义务制定相关法律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检举人或控告人不会遭受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侵害。【考点5】人身权利与义务
命题角度1 人身权利与义务有哪些?(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等具体权利。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负有不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义务。
命题角度2生命健康权利的内容是什么?(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1)生命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拥有生命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防止生命危害发生权,改变生命危险环境权等。生命权是人的尊严的基础,具有神圣性与不可转让性,不可非法剥夺。它既是个人必须珍视的权利,也是全社会必须尊重的权利,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生命权的观念和意识。
(2)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对个人来说,拥有健康权也是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没有健康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国法律非常重视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单位和个人侵害公民生命权、健康权的,根据违法犯罪行为情节的轻重,依法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命题角度3 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有哪些?(题型:选择题 概率:70%)
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人身自由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人身自由,首先是指人的身体不受拘束,因而被视为“最小限度的自由”。其次是指人的行动自由,如可以自由外出旅游、经商、打工、求学等。最后是指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如,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任何人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他人、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犯他人的住宅;任何人非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都不得被定罪判刑。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滥用人身自由权利,构成违法犯罪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命题角度4 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题型:选择题 概率:60%)
人格尊严权利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人格尊严主要表现为人格权,它是公民参加社会活动时应当享有的资格。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应当享有的地位、待遇或尊重的总和,集中表现为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姓名权。公民有权决定、使用和依法变更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②肖像权。肖像是人的形象的客观记录,是公民人身的派生物。公民享有自主地制作、占有和使用其肖像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③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有权享有因自己的行为而获得的名声并有权维护自己的名声不受侵害。④荣誉权。荣誉权是公民对社会给予的褒扬享有的权利,如因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得到的荣誉称号、奖章、奖品、奖金等。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⑤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人体秘密、性关系秘密以及其他生活信息秘密的自由决定权。
命题角度5 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是什么?(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犯或搜查的权利。住宅安全权包括以下内容: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查封。这里的“住宅”既包括固定居住的住宅,同时也包括临时性的住所。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要时可以对住宅安全权进行限制。如国家机关为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依法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查,国家机关可依法查封公民的住宅,在紧急状态下,特定国家机关和人员可在事先没有办理必要手续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公民住宅,但事后须办理必要手续。
命题角度6 通信自由的基本内容有哪些?(题型:选择题 概率:70%)
通信自由包括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报、传真、电话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通信自由的基本内容是公民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何人通信不受非法干涉,其所保护的利益是私生活秘密和表达行为的自由。对通信秘密的保障具体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隐匿、毁弃;公民通信、通话的内容他人不得私阅或窃听;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侵犯他人通信自由,如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考点5】 财产权利与义务
命题角度1 什么是财产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对个人而言,财产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与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途径。我国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对于公民的财产权,物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与救济途径。
命题角度2 什么是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30%)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不管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不管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都应当受到保护。其中包括:第一,公民自由占用、使用、收益、处分其财产,排除他人的干涉;第二,国家征收、征用公民财产须为公共利益,且依法给予合理补偿;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应负赔偿责任;第四,公民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否则应负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公民在其财产权受到侵犯时,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排除妨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命题角度3 什么是继承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20%)
(1)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在我国,继承人有的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有的是被继承人通过订立台法有效的遗嘱或遗赠指定的,有的是通过被继承人与他人签订的遗赠抚养协议指定的。法律所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考点6】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命题角度1 什么是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70%)
(1)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要求国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采取措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加强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以促进公民的自由和幸福,保障公民过上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它以生存权为核心,具体包括生存权以及与这项权利密切相关的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等。《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首次提出了生存权的概念,并将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
(2)一般而言,国家对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具有三层义务:一是尊重的义务,即不采取行动加以干涉的消极义务;二是保障的义务,即保护公民免受第三方行为侵害的义务;三是实现的义务,即采取积极措施为公民提供某些服务及给予某种便利的义务。
命题角度2 什么是劳动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60%)
(1)劳动权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劳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件和报酬的权利。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2)负有义务实现劳动权的主体有多个层次:其一,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实现劳动权的义务,如促进就业、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行政和司法救济等;其二,工会、农民团体等社会团体承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责任;其三,用人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劳动服务机构、失业保险机构等特定社会成员,分别在劳动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失业保险关系等法律关系中对劳动者负有义务;其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劳动者的劳动权。
(3)从国家对公民的角度看,公民的劳动权受国家和社会的保障,所以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从公民对国家的角度看,劳动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所以劳动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的劳动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个人获得劳动报酬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
命题角度3 什么是休息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40%)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付出一定的劳动以后所享有的休息和休养的权利,是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休息权和劳动权是密切联系的,休息权是提高劳动效率、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所必需的。
劳动者的休息权主要通过国家规定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予以实现。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有义务不断扩大和改善用于劳动者休息、休养的物质条件,不断加强和完善劳动者休息、休养的保障机制。
命题角度4 什么是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30%)
社会保障权是指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我国高度重视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努力履行国家承担的义务。我国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社会保障权的基本特征是:它既包括对全体公民的普通保障,也包括对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特殊保障;它在公民权利中具有物质基础性,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重要条件;它既是一种社会权利,又是一种经济权利。实现公民的社会保障权是国家应当行使的职权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命题角度5 什么是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30%)
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在法定条件下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权利。物质帮助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权利主体是特定公民,而非社会全体公民:第二,权利的内容是特定主体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第三,实现物质帮助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考点7】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命题角度1 什么是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30%)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与宗教信仰活动和文化生活相关联的自由和权利的总称,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活动权利等。依法保障宗教信仰和文化权利,是公民创造和享受精神文化财富、推动精神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公民行使宗教信仰和文化权利也必须受宪法法律约束。
命题角度2 什么是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20%)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具体内容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第一,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对于打着宗教旗号进行犯罪活动的邪教,国家依法予以取缔。第三,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反对外来势力支配和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
命题角度3 什么是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20%)
(1)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文化权利有个人的文化权利和集体的文化权利之分,前者如由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受到保护的权利;后者如少数民族群众享有保留和发展其文化特性及其文化的各种形式的权利。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相衔接、相配套的文化法律制度框架,充分保障了公民的文化权利。
(3)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维持公民文化权的手段,受教育权是文化权利的一部分。受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其中包括成年劳动者有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的义务以及就业前的公民有接受劳动就业培训的义务等。
第三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考点8】依法行使权利
命题角度1 怎么样依法行使权利?(题型:选择题 概率:60%)
依法行使权利是体现权利正当性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行使任何权利、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法律界限。
(1)符合权利行使的目的。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利时,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此外,行使权利不得破坏公序良俗,妨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价值的实现。
(2)符合权利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利。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符合权利行使的方式。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可以兼用。
(4)符合权利行使的程序。由于一个人行使权利的过程可能就是另一个人履行义务的过程,所以程序正当原则同样适用于权利行使过程。通常情况下,行使权利的程序是法律规定的。
命题角度2 什么是依法救济权利?(题型:选择题 概率:30%)
有权利就有救济,或者说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一旦受到损害或侵犯,公民可以依法采取权利救济的手段,予以补救、恢复或对损害或侵害行为予以纠正和惩罚。在权利从纸面上的法定权利向行动中的现实权利转化的过程中,权利救济超重要的桥梁作用。只有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获得充分有效的救济,才能真正享有权利。我国公民的权利救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l)司法救济。公民可以通过行使诉权,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实现权利救济。司法救济一般由人民法院主导并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相对于其他性质的救济,司法救济在职能上具有其他救济不可替代的终局性地位。申请国家赔偿也是司法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政救济。公民可以通过行使听证、复议等权利,要求国家行政机关以行政裁决的形式实现对权利的救济。
(3)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政治救济主要是公民依法以游行、示威、结社、请愿等方式要求或实现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模式。社会救济主要是公民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商事仲裁、劳动人事仲裁等渠道对受到损害的权利施以救济,其特点是第三方参与、当事人自愿和程序便捷等,在我国的权利救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力救济。自力救济是指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的救济行为。如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民事法律规定侵权人和被侵权人就侵权行为达成的赔偿或和解协议等。
命题角度2 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题型:选择题 概率:20%)
我国法律鼓励当公民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合理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管采取什么诉求,不管运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只有通过合法途径,运用合法手段,才能更合理、更充分地表达诉求,实现自身权利。由于部分公民依法维权意识淡薄,他们还存在“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等错误认识,甚至还存在不择手段“维权”等过激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以国家公民的身份依法维权,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依法维权不仅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是在维护一个规范化的法治社会。【考点9】尊重他人权利
命题角度1 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权利?(题型:选择题 概率:70%)
严格说来,尊重他人权利本身就是一项义务。权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社会关系中人们之所以有你的或我的权利存在,是由于社会成员对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意识性及其彼此的相互承认,这才构成了权利成立的正当性和可实现性。权利实现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彼此之间对各自权利的相互尊重。认同是权利产生的条件,尊重则是权利实现的保证。只有尊重他人权利,每个权利人才能真正获得并最终实现自我权利。
(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更加注重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在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不得将个人权利绝对化,不得藐视甚至无视他人的权利。要把尊重他人权利作为权利意识的重要方面,坚决反对以自我为中心或个人权利至上,更不允许以行使自我权利之名而侵害他人权利。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每个人自我权利的实现都需要他人的协助,需要他人的尊重,否则,任何自我权利都无法实现。只有将尊重他人作为一项义务来履行,才能实现自己的权利。从实践中看,自我权利无法实现的原因大都表现为对他人权利的藐视和践踏,没有履行尊重他人权利的义务。
(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不尊重别人的权利,自己就可能失去权利,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他人权利失去尊重之时,往往是自我权利丧失之日。
命题角度2 如何看待自我权利实现与尊重他人权利的关系?(题型:选择题 概率:70%)
(1)权利意识不仅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2)自我权利的主张以尊重他人权利为前提,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则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权利主张。
(3)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加强,自我权利的主张越来越为权利主体所重视,而权利平等意识以及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却被忽视。这一方面是由于权利意识发育不健全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公民没有把尊重他人权利作为权利意识的应有内容有关。只有当尊重他人权利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时候,个人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充分的实现。
【考点10】依法履行义务
命题角度1 如何依法履行义务?(题型:选择题 概率:30%)
(1)法律权利的行使必须伴随着法律义务的履行,但法律义务更需要由法律加以规定。义务法定,一方面是说义务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是说法定的义务应当履行。
(2)除了在各个部门法中规定了公民的法律义务外,我国宪法特别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具体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职责和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此外,公民还有劳动的义务和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3)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轻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二篇:思修法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原理总结
一、思想原理
一、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理想信念的实现。
第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第二,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第三,要勇于实践、艰苦奋斗,这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基本概念: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社会理想代表和反映着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两者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个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同样,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4、如何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大学生要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大胆设计、勇于追求个人理想,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第一,立志当高远;第二,立志做大事;第三,立志须躬行;第四,伟大出自平凡。
二、爱国主义
1、中国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第一,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第二,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第三,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第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2)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显爱国主义的价值,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应当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概括来讲:第一,推进祖国统一;第二,促进民族团结;第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具体体现为:第一,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第二,改革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2)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新时期的大学生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应当以时代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第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第二,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第三,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三、人生观
1、人生观及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2、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幸福观、生死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终生尊奉和践行。
第一,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第二,一个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要认清这些错误思想观念的实质,警惕和自觉抵制它们的侵蚀。
四、价值观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
人生价值的评价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要做到以下四个坚持: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第四,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素。第三,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第一,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第二,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社会的大德。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大学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六、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第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①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②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③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④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一,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第二,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第三,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第二,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第三,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三篇:思修与法基
生活方向标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收获和体会
大学,这是多少学子努力拼搏12年的目标,又是多少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巨大期望。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孜孜不倦地向着这个美丽的目标努力。都认为从大学走出来的就是人才,就会有一个前途光明的工作。可是到了我上大学后,我才发现生活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大学与我以前想象的不一样,至少部分不一样。上了大学一段时间后,有人说大学是堕落的地方,我点头,因为我看到过宿舍中一群室友周末两天一直打游戏的画面。有人说大学是奢侈的地方,我点头,因为我看到过很多人只要有空就去聚餐的画面。有人说大学是一个塑造人才的地方,我摇摇头……直到我认真上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我才发现我错了。大学其实是一个七彩的地方,有黑有红,关键在于你往何处去看。
刚刚开始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多年的学生心理作怪,翻了翻课本,认为这不过又是一门上课老师空讲大道理,放羊式教育的课程。可是之后随着课堂内容的逐渐展开,我逐步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其实很有用。对我们大学生性格的养成与修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刚刚上大学,正在迷茫,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这样一个自由环境的群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像是一个方向标,它不会强迫你往哪个方向走,但会为你指明一个往好的道路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以前老师不同的是,大学老师教学很“宽松”,课堂气氛很融洽,老师很少会要求具体某个人回答问题,全凭自觉。这如果放在高中阶段肯定会是一个气氛异常沉闷的课堂,但奇怪的是,大学课堂从来都是活跃的,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问题无人回答的情况。这让我确确实实的知道了学习要靠自觉,从来不会有人逼着我去努力,努力与否全凭我自己的决断。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如此,生活中亦是如此。如果我自己不去努力争取,即使机会就在眼前,我也不可能抓得住。大学中的确是有人在自顾自的玩,他可以一整天沉迷于游戏。但是那是他的选择,不是我的。而这个行为的选择,则是靠两个字——自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并非是拉长着一张脸,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告诉你什么道德,到底怎样做才算是有道德的等等一系列的“人生至理”。课堂教学的一个巨大组成部分是做相应的课堂练习。这个课堂练习,并非是枯燥的试题。而是为了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课堂而有的小活动。在第一次课堂上老师为了让我们熟悉彼此,就提出了几个课堂练习:向四周不熟悉的同学介绍自己、几个同学自由结组轮流问问题来了解彼此。课堂练习的效果很好,本来不熟识的同学通过课堂练习已经逐渐的熟悉起来。在以后的课堂上还有许多的练习,如进行自我欣赏,以“如何度过大学”为题的宿舍主题交流,生命中重要的十个人,写下自己的墓志铭等等很多课堂练习。在这些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人是群居动物,要开朗,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合作与交流。
以前的我十分内向,除了必要时我很少有陌生人说话。可是通过这些课堂练习,让我明白与别人交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不仅仅是在大学如此,在社会中更是如此。离开了其他人的人是不能够生存的。我很幸运的在开学时间不长的日子里就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仅是利用课堂练习这一种形式,还有ppt、视频、互动等多种方式相互配合,让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充分、更加透彻。课间老师也会放一些钢琴曲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休息。在历次的教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播放了一个药家鑫的庭审现场的视频,之后让大家讨论,为什么他会如此残忍,毫不犹豫地杀害他人。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2010年10月20日在驾车看望女友返回的途中,将正在骑电动车同向行驶的一名女子撞到。因为害怕受害人记住他的车牌号码,药家鑫下车用利刃连刺八刀致其死亡,然后开车逃亡。在不远处的十字路口处又撞倒两人后被警方抓获。在庭审时问及杀人动机,他竟然给了一句“怕撞到了农村人,难缠!会不断找他要钱”的理由。
在播放完视频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交流讨论。分别发表了个人的看法,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说这要怪其父母的教育方式,让其学习与生活压力巨大。有人则说其法律意识淡薄,还有人说他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更有人说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经扭曲了。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药家鑫事件,社会中其他恶性事件,如老人碰瓷、大学生投毒事件等一系列社会恶性伤人事件。都是肇事者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法律知识缺乏。造成了其个人综合素质低下,才致使人们不能正确处理紧急事务,面对事件处理时十分极端。这不禁警示我们要大力普及思想道德教育,而这其中对大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大学生不仅仅是每个家庭的希望,父母的宠儿。同时对国家来说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此阶段学习怎样处理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自觉与被动、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学习怎样追求人生价值,怎样做人等一系列人生课题。这时的大学生是迷茫的,需要有一个生活的方向标来指导我们走向何方,怎样才能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则是担任了这样一个生活方向标的角色,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适应大学,如何生活,如何追求理想,树立信念,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一颗爱国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尊法,守法,敬法等一系列人生课题。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看似是老师教我们知识,但这又何尝不是教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在这门课的引导下,我渐渐的适应了这种自由的大学生活。我知道了我需要自觉自律,主动学习,全面的看待问题等等,总之在这门课中我获益匪浅。
第四篇:思修与法基
思修与法基
思修与法基部分总分为16分,选择题6分,两个单选,两个双选,分析题第37题,总分为10分。
一、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转化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过程。理想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现实往往比较曲折。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钓鱼岛与反日游行)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3、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三、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1、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2、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性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3、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创新型国家的四个表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我们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去。
四、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先进事迹)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索取)和社会价值(奉献)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五、如何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两者辩证统一
1、正确认识竞争,竞争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获得进取心,有助于客观评价自我,展现才华,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失败使人产生自卑情绪,而在竞争中,经常获胜,容易增长骄傲自大的情绪。
2、正确认识合作,一个人,一个群体,力量有限,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合作,社会越发展,人们的合作范围越大,合作形式也多样。
3、在两者之间,既要鼓励竞争,保护竞争,又要相互关心,互相爱护,提倡合作互相帮助。
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食品安全)
1、(正面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解决方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第一、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一系列关系;第二、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第三、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市场经济适应的道德规范,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七、如何正确处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手段。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3、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选择题部分
第一章:
唯一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单)
最高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人民最伟大的中国梦。(单)
理想的四个作用: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影响人生的发展方向(多)
第二章: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国土);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分类:从质上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从最稳定的主体上说:指从事社会生产的劳动者和知识分子阶层;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胎记;爱自己的国家。(单或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两个一致性: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四个一致性:再加上爱党与爱人民政府
民族精神: 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四海之内皆兄弟;爱好和平:礼仪之邦;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新时期民族精神: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雷锋、两弹、大庆、抗洪、抗击非典、载人航天、抗震救灾、北京奥运。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多选)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多选)孙中山——振兴中华
严复——救亡
第三章: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包括:幸福观 苦乐观 生死观 荣辱观 享受观等。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哲;唯物论(世界是什么)+辩证法(方法)+认识论(改造)=辩证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人的本质在与劳动;在人与人的区别上,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经常变化的。
人生观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来体现。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消极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人生观 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在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推动历史发展。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在于劳动和贡献。两者的关系是基本尺度是根本尺度的具体表现。
人生价值的评价的四个坚持: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尽力相统一;第二、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第四、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科学对待对待人生环境的四个和谐:
第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深呼吸两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第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坚持四个原则:平等原则是前提;诚信原则是保证;宽容原则是条件;互助原则是必然要求。(多)第三、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多):要正确认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正确对待全球问题:环境问题 粮食问题 人口问题 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第四章
道德观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有无阶级性,例如:道德 哲学 艺术 文学
宗教都是意识形态,而数学属于非意识形态。
道德的功能:主要的两个功能,调节功能和社会功能(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另外,还有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辩护功能 沟通功能等。道德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等五个阶段道德。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注重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下面属于中华。。)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四个是否+2个思潮
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思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体主义是主导人们行为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基本经济制度创造了经济前提,国体政体创造了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了文化前提。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多)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多)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活动下的基本道德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个人品德的特点:实践性
综合性
稳定性 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积善成德
知行统一
第七章 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务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在网络生活中怎样运用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指引作用(法律最首要的作用);预测作用(对法律后果进行预测);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目的:维护社会秩序
保障公共安全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正、公开,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办理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集会游行示威法》原则: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和平进行原则
《环境保护法》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水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 于民方面原则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原则: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第六章
职业生活领域
家庭生活领域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最高层次的要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按劳分配和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者平等竞争和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 申诉
控告
仲裁 诉讼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要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服从社会需求,追求长远利益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要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和睦
结婚的条件:
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结婚的禁止条件: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结婚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到婚姻登记处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处理离婚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保障离婚自由
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的两种方式: 协议离婚
诉讼离婚
第七章 法制观(和第八章共用2分选择题)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人民群众)的意志的体现
法律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诉讼程序
我姑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法律遵守
法律执行(行政执法)法律适用(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
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其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提高党的依法执政的水平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国家安全: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国家两大职能:
对内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对外职能
国际交往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第八章
法律制度 先发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内容是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它法律更严格。
宪法的原则是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的国家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表现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运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罢工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和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和那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中这个教派和那个教派的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实守信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经济法的原则: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宏观调控);效率公平原则(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可持续发展原则(环境保护)。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第五篇:思修法基一
绪论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A全部内容 B所有要求 C 本质体现 D存在基础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A掌握好基本知识上 B、通过考试上 C提高自我觉悟上
D行动上,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上
3、是人才素质的基础。()A 德 B 智 C 体 D 美
4、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A 知识渊博 B 品质高尚 C 德才兼备 D 知行统一
5、填句:以 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A 服务人民 B 团结互助 C 崇尚科学 D 艰苦奋斗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名言教育大学生在求学路上要。()
A 勤奋 B 严谨 C 求实 D 创新
7、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的主要组成部分。()A科学发展观 B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C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D社会主义道德观
二、多项选择题
1、大学生活特点表现在。()
A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 B 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 C 大学有浓厚的学习氛围 D 大学有浓厚的成才氛围
2、新的学习理念表现在。()
A 自主学习B 全面学习C 创新学习D 终身学习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 的一门课程。()A 世界观 B 人生价值观 C 道德观 D 法制观
4、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澄清 的界限。()A 是非 B 善恶 C 真假 D 美丑
5、下列名言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民族的有()A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B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 B 4.C 5.B 6.A 7.D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D 5.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