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法院聘任制驾驶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法院聘任制驾驶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在法院系统内部,特别是基层法院的人民法庭,为了工作需要,从社会上临时聘用一些驾驶员,这些人员虽给审判工作带来了方便,但如不加强管理,就会影响人民法院的形象。
当前,多数聘任制驾驶员能够做到立足本职、服从管理,服务审判,安全驾驶,较好地保障了法院中心工作的完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法院对聘任制驾驶员的管理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首先,聘用上把关不严。部分法院在聘用驾驶员时把关不严。被聘人员良莠淆杂、素质不高。这些人员多数是法院干部的子弟或亲属,有的是待业学生、社会青年,素质普遍有待提高,而且一旦出了问题,没有可行的处理办法,缺乏相应制约机制。其次,使用上全面开花。虽然驾驶员的主要职责是保障法院各部门的业务用车,但是由于当前多数法院存在审判任务重,在编人员少的窘境,驾驶员在做好本职之外,也就承担了整理归档审判卷宗、送达法律文书、安全保障、诉讼保全等事务,有的法院甚至让驾驶员客串书记员。因为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谁是法官,有些驾驶员就成了别有用心的当事人拉拢腐蚀的对象,埋下了行贿受贿的隐患。第三、管理上相互脱节。
第二篇:试析法院当前信访存在问题及对策
信访制度,作为中国最基本的民意表达制度,是党、政府和法官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近几年这一民意管道出现一些与新新势不相符的问题。据权威部门的一份资料中显示,近期以来,群众集体访、重复访和赴京访上升幅度大,人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行为激烈,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首都北京和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而在这些上访中,40是反映公检法机关问题的,33和政府行政工作有关,13反映单位腐败,11是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还有3的人被认为“属于精神错乱”。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如何使这一具有优良历史表达民意制度在法院里再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从下列三个方面浅析如下:
一、当前法院信访存在的问题
1、信访工作内容上的复杂性
根据“信访目的”统计看,“求决”和“申诉”分别占信访总数的三成和四成。“求决”主要针对政府的行政工作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农村问题、民事问题:“申诉”问题针对法院判决不服,对强制措施以及对诉讼和程序、国家赔偿和执行的不满等。“申诉”信访问题,一般通过法院信访部门努力是可以处访息诉的,但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单靠法院部门是较难解决的。
第一、企业改制、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其中,拖欠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工资、职工下岗失业后再就业困难、基本医疗无保障、社保基金不到位等,是集体上访中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二、是“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主要是反映一些地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负担没有明显减轻;一些村组财务管理混乱、村委会换届选举不规范;一些地方违规征占买卖土地,补偿标准较低且被层层截留克扣,失地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乡村基层干部作风粗暴,干群之间矛盾突出。
第三、是城镇拆迁安置问题。主要是反映在城镇建设、拆迁等工作中不严格依法办事,补偿和安置不合理,拆迁户不能及时回迁,房地产开发不规范等问题。
第四、是基层机构改革中的问题。主要反映一些地方借机构改革增加编制、曾添副职,或借竞争上岗收受好处、安排亲友,以及精简分流搞一刀切等问题
2、信访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畅目前,越级上访和进京上访的人员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众多越级上访人,安徽人朱正亮和福建人张理积是醒目的两位,他们都选择以在天安门广场自焚这种激烈的方式,试图引起各界的关注,他们的代价是一个是浑身烧伤,一个是被以妨碍公共秩序罪判了6年徒刑。是谁促使他们用这样惨烈的方式告“御状”呢?是谁使这一具有优久历史的民意管道出现如此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对信访举报进行压件。由于信访机构缺乏对职能部门的约束力,大部分信访事项被无形地压件消化掉了,许多信件批转到有关庭室就石沉大海了,使大部门的信访问题该在基层解决而未解决。
第二,现在的信访部门存在对上访群众采取一送了之、一接了之了的做法,治标不治本。这是造成重复上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现在的信访机构类似于一个“群众接待室”,做些“收收信件、听听意见、报告领导、等待处理”的简单工作,仅起着民意通道作用,但由于本身并不具备一定的权限而无法使这一民意管道畅通。
第四,信访部门职能的虚化、软化。当民众发现问题的最终解决权依旧掌握在有关职能部门手中时,他们就干脆直接寻找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解决问题了,这是造成越级上访大量上升的重要原因。
第五,相互推诿使本该得到及时处理的信访件得不到有效解决。上级部门按规定不直接处理信访问题,即使有人来信来访,也只是告知信访人到有管辖权的部门投诉,或是将信访件转到有关基层部门处理,于是出现了“相互推诿”的现象,造成信访件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二、法院信访工作机制应当重塑
从上述信访存在的问题来看,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信访工作内容的复杂性,这些问题单凭法院部门的努力是没有办法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信访机构就应从国家制度建设的宏观和深层,推进民意的社会与政治管道中进行重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重新梳理,从长效上建立起纾缓社会矛盾的通道。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大,在此笔者不作探讨。笔者在这想谈的就是法院当前应当如何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来重塑法院的信访工作机制。
(一)更新法院信访理念,确立法院信访工作的目标和思路。
法院信访工作做得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法院审判质量问题。同时应当看到,法院的信访工作与政府部门的信访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级政府信访部门,她面对所有部门和社会的信访问题,但法院则只是针对自己的问题。基于对法院的信访工作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使得我院很快抓住了法院信访的源头性工作,即“公正审判,公正执行”、“准确解答,程序处访”、“以诚以信待人,以法以理服人,以德以廉感人”,并建立每月一次信访分析报告,从报告中所反映出来的各项指数作为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晴雨表和温衡计,作为院领导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参照信息,提出了信访工作应“增强忧患意识,确立社会危机感”,引导全院干警充分认识到信访工作的核心问题,克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增强每位同志的信访工作使命感,并提出“谁家的孩子谁负责”,办案责任和信访责任合二为一。只要在这样信访工作的氛围下,就能在干警中形成了“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的共识。为信访工作提升奠定了思想根基,明确了目标和思路。
(二)科学建制疏通信访这一民意管道,以求准确掌握点和面的信访信息,终求信访工作主动性和程序性。
1、意管道,准确掌握点和面的信访信息,为阶段性有效工作奠定基础。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官员长期习惯以打压的方式对待上访者,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严厉打击越级上访”的标语,致使这一具有优良历史表达民意制度受到严重挑战,这一民意管道也受到严重堵塞。而法院信访工作则从疏通信访渠道开始。信访的“窗口”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这毕竟是被动性抓好信访的一个方面而已,因此,法院不应停留在信访的“窗口”点和面上(即提高“窗口”的装备和力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这一层次上,而是结合法院的信访分布情况,主动收集信访信息,对老上访户和矛盾易激化户不是压制,而是主动访上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应着力完善了接访的工作机制,建立院领导接访为重,以立案庭为主,以各个业务庭为辅的大信访格局。这种格局经一些法院实践证明能够按预定的目标,全面掌握到当地法院信访信息,不仅能为阶段性排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而且能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发挥信访的延伸功能,用法律撑起一片蓝天的信访格局。
2、建立廉洁高效的处访绿色通道。信访信息有了,采集量有了,这仅仅是为做好信访工作开了个头,关健还在于处访的效果上。为此,为了使法院处访也能程序化、规范化,根据信访实质,应建立一套信访处访的流程管理制度,建立廉洁高效的信访绿色通道。在建立该通道前,首先建立信访工作流程管理,对信访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信访渠道的畅通和行之有效的处访办法。信访工作主要环节有:接待、登记、分流、审查、处理、反馈和统计,在对这七个环节上实行动态跟踪管理,限定了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从而保证一般来访件能当场答复的一律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答复。
3、赋予立案庭一定的协调权、监督权和建议权。立案庭的信访岗位处访过程涉及到其它庭的问题,可以行使一定的协调权和监督权。对于按信访工作责任制接待处理的上访,信访部门除进行登记外,有权对办理落实情况下达接访通知单进行监督。具体承办单位应按通知时限和要求进行办理,并在3日内填写接访处理回执单,将办理情况呈报立案庭信访督办组;对未及时和按要求办理的,有权发布信访工作通报,并及时报告领导研究处理;对领导接待信访决定办理的事项,有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办理;对来访内容涉及法官违法乱纪的,可直接将材料转交纪检监察部门,并协同办理。
(三)明确法院信访工作重点和短、中、长期的具体任务。
1、明确信访主要问题。法院信访问题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点的信访问题。企业的重组或改制、城建拆迁和机构改革所引发的信访问题是目前短期信访工作的重轴之戏。在一些改革或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短期利益重新配置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发展到诉讼时,单凭法院力量是不好处理的,也容易引发集体上访问题。对此类问题,法院则应以“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社会危机意识”为指导,在争取党委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充分应用法律杠杆功能进行疏导和排难,确立当地改制规则。
另一方面则是正常的信访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人们对司法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司法滞后性提供的司法服务之间矛盾引起。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我国民事程序设置有一定的缺陷,影响到当事人对审判结果的接受,对审判质量发生质疑,此类问题仍是群众上访的原因之一;
2、执行程序无法像审判程序那样较为集中和公开,致使当事人对执行不到位的案件归责于执行人员的不公,或有些执行人员怠于执行所引发的上访现象。
3、民商事申诉复查时间过长引发上访现象也是存在。
2、明确信访的短、中、长期目标。基于上述一些问题的认识,各地法院应当明确信访工作的总体规划,并制定出短、中、长期目标。
同时设立常规缜密接访和处访机制,法院应本着取信于民和便民、利民的原则,坚持领导带头,对来访的人民群众不推不挡,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复,逐人逐件地予以处理。对于正在审理或执行中的案件,能马上解决的马上找有关部门和人员当场予以解决;对于已经审结或执结,涉及有关程序方面等问题,或者因时间较长,暂时解决不了的,由信访组做好登记,限定时间予以答复。而且建立处访的相对独立程序,让当事人从程序上感受到处访结果的公正性与价值性。
中期目标主要由各个业务庭完成(即抓好审判质量和执行效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完成。一方面是通过“凸显程序每个环节,彰显实体公正”来减少信访量。不管怎么说,信访工作当然要有个中期目标,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次,应当从源头性工作抓起,群众针对法院上访无非就是办案质量问题和队伍建立问题,对队伍建设问题老百姓也只能议论议论而已,要发展到上访也只是极个别。因此可以说,来到法院上访或针对法院上访的基本上都是反映审判与执行不公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信访最终问题还是“解铃还得系铃人”,但如何真正来提高办案质量呢?这是个大问题,特别目前法官队伍还不具有个性化公信力时,为提高当事人对审判结果的接受,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大办案程序建设,把一个复杂性的程序工作变得十分具体,应当制定出《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公开排期开庭制度》、《执行工作管理制度》等制度,“凸显程序每个环节,来彰显实体公正”。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在一些法院的成功实施得到当事人极大的信赖,可以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的信访中期目标。
另一方面是通过理性化的庭前调解,来促信访量下降。今年来,一些法院在立案庭里建立起具有相对独立程序的庭前调解机制,并建立调审相对分离的庭前调解模式,使庭前调解在效率化基础上实现了理性化和形式高等化,极大促进调解案件意志自治和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模式下实现的庭前调解案件中,当事人反悔或申请执行很少,调解理性化和形式高等化也充分体现其中。最终当事人止争息讼了,也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办案责任与信访责任合二为一的责任追究机制。
1、加大队伍建设,严防因队伍问题引起上访。针对社会各界对法院提出的期望和建议,法院应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法官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问题,是否与当事人有“三同”问题,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凡对当事人态度冷、硬、横,工作作风差、纪律懒散的调离工作岗位;对“吃、拿、卡、要”和违法审判违法执行的,视其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对超审限无正当理由的按照“两个办法”的规定予以追究。这些措施实行后,队伍只要没有问题了,也就不存在针对法院干警提出上访的现象。
2、强化信访责任追究制。信访是反映案件质量和审判作风最直接、最敏感的窗口。可是,当前法院很少建立信访奖惩机制,导致责任性上访不断,损害了法院形象,败坏了法官声誉。为实现信访工作与奖惩机制的对接,法院应制定了“办案责任与信访责任合二为一的信访责任追究制”,明确了什么是责任性上访,规范了追究责任性上访的程序和标准,有效地抑制了责任性上访。以往,法官只管审理案件,结果官了民不了,案结事不了。新的信访机制将审判责任与信访责任相对接,谁承办的案件引发的问题谁负责。让每位法官都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仅力争把正在审理的案件办成“铁案”,而且都主动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真正做到“官了民了,案了事了”。
(五)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申诉和申请再审,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权利,也是信访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的突破口。但法律对申诉复查并未作详细的规定。这就给人造成“暗箱操作”的印象,以致少部分案件当事人不服裁判,反复申诉上访甚至多头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稳定。为了使申诉和申请再审规范化,法院应针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实行公开听证,但同时也规定,当事人只有闯“三关”,才能进入实体审理。第一关是接待法官的初步认定;第二关是信访合议庭的合议;第三关是院审判委员会的审查。如果认定不符合再审条件的,耐心做好服判息诉工作。
应当说,目前信访机构虽未从国家制度建设的宏观和深层,推进民意的社会与政治管道中进行重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重新梳理,未从长效上建立起纾缓社会矛盾的通道,但法院的信访工作,不能等待,只能以最主动积极的方式来把法院信访工作推向理性化和形式高等化,并积极纾缓着社会交汇到法院的各种矛盾,用法律撑起信访一片蓝天。
第三篇:基层法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挂职法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韩 国 斌
按照中院党组的安排,我于2006年9月到汤原法院挂职副院长一职,经过近半年的工作,我切身体会到了挂职法院同志们的极高工作热情、较高的司法能力,也看到了他们在完成审判工作、改善司法环境、提高办案质量效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基层法院还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基层法院的领导和同志们在积极努力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但是个别问题依然是他们所难以甚至是不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的。主要体现在人员构成复杂多样、经费极其匮乏紧张、机构设臵不尽合理、职级待遇未能很好解决等方面,下面就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汤原法院现有内设机构10个。内设机构中,没有研究室和法警队正式建制。研究室是负责宏观调查研究,总结审判工作经验,办理审判委员会会务,为院党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负责司法统计与分析,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审判工作开展中,调研部门是不可或缺的。1
但是,汤原法院的研究室是于2000年全县机构改革中予以撤销的,目前,研究室的全部工作并入政工科统一管理,缺少专职调研人员和司法统计员,调研和统计工作由政工科长和政工干事2人兼职完成。由于缺少专职人员,全部调研工作和政工工作均由政工科长和干事二人来完成,繁重、超负荷工作,导致他们工作始终处于疲于应付、顾此失彼的境况,严重影响了调研和政工工作质量,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警队是负责司法警察警务工作,警卫法庭、押解人犯、送达有关法律文书,执行死刑,配合有关审判庭和执行局执行有关事项,维护机关秩序的部门。汤原法院自建院以来,虽然有法警大队机构,但是没有县编制机构的正式批文,法警队还只是临时机构。所有法警均分散到各业务部门,待有警务时临时抽调集中,由于法警处于业务庭长和法警队长的双重管理,导致调警时权力行使不畅、警力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出警的速度和质量,降低了警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不利于法警的日常正规训练。虽然汤原法院的调研和法警工作在全市法院得到普遍认可,但调研和法警机构没有单列,制约了审判工作发展、减少了中层干部配备职数、降低了调研和法警工作质量确是不争的事实。
二、干部职级配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汤原法院目前内设10个庭科室局、4个派驻法庭,58名在职人员中科级以上干部20人,其中副处级干部1人,正科级干部8人,副科级干部11人,科级以上干部占全院人员的34%;而机构改革前,汤原法院有科级以上干部达32人,为当时全院人员的50%。近3年来,科级以上干部减员11人,对审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政工科、行政庭、刑庭、办公室、胜利法庭、竹帘法庭的部门负责人还只是副科级干部,有的干部任副科级庭长已长达十多年,职级不能及时理顺。再如鹤立法庭和香兰法庭的2名负责人也还只是助理审判员。由于审判人员的职级配备没有达到法官工作职务上相应要求、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影响了审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审判队伍的稳定性,甚至出现业务骨干外流的现象,如2005年中汤原法院外流优秀审判干部就有3人。
三、人员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汤原法院现有编制61人,实有人员为58人,主要由35名法官和23名其他人员(书记员、法警、督导员、退长还员和工人)构成。在35名法官中,除去院长、副院长及政工、纪检、办公室等部门的办案辅助人员8人,在一线办案的法官有27人,占全院人员的46.5%。他们分布在11个业
务庭,平均每个庭2.5名法官。如果再除去执行5人、立案4人和面临退休年龄偏大不能正常办案的3名老法官,那么在审判业务庭从事审判工作的仅剩15人,占全院人员的25.8%,平均到每个审判庭为1.36人。由于审判业务庭的法官绝对数减少,使审监庭、民二庭和四个法庭均不能正常组成合议庭,“借人凑庭”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审判工作效率。导致法官人数减少主要原因一方面是2001年全县精简机关人员工作中,按照“一刀切”的原则,硬性地将一些经验丰富、身体健康、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同志免除法职,离岗回家,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现有 23名其他人员中有14人是经非正常渠道调入的,由于这部分人员占有比例的增大,导致了法官不能正常补员。案件数量日升,法官数量渐少,精英法官青黄不接,难以适应新形势审判工作需要,直接影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转。法官人数上的严重不足和尚未真正实行法官助理制度,使现有一线法官干了许多本应由法官助理承担的事务工作,这些工作挤占了审判人员大量的有效工作时间和精力,造成法律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使审判质量与审判效率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四、法院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汤原法院的司法经费,主要来源于县级政府财政的拨款及法院自身收入诉讼费转化的补助经费。汤原法院2006年审理各类案件1163件,共收缴诉讼费用仅有16万元。所收取的诉讼费有30%要上缴省财政,另外,县委从2004年开始,从省财政回拨的70%诉讼费中,另扣除20%上缴县财政,所以,真正回拨给县法院的诉讼费只有50%,全年诉讼费回拨不足8万元,难以维持正常办公、办案支出。今年4月开始实行的新诉讼费标准将使基层法院更加难以应对。我们可以从县财政实际拔付款中直观地看出汤原法院经费上的严重不足:县财政每年拨付给法院的全部款额为76万元,除去人员工资72万元,其它经费只剩4万元。而汤原法院其他费用总支出最低也要在70万元左右(按最低标准计算:电费3万元、水费1万元,取暧16万元,临时工工资8万元,8台警车用油10万元,车辆维护5万元,差旅费3万元,办公用品2万元,培训费2万元,报刊征订费2万元,招待费2万元,服装费3万元,配套设备购臵8.5万元,离休老干部医疗费2万元,法庭及办公楼维修2万元)。在公用经费方面,汤原法院人头办公经费,县财政依然按照十几年前每人每年500元拨付,总额只有3万元,如与诉讼费回拨的8万元合并计算,每年为法院使用的费用仅为11万元左右,各项支出经费缺口应在60万元以上。另外,由于地方财政
困难,财政部、人事部等部门规定的诸如办案津贴、法警值勤津贴等多个福利项目无法正常执行,很多法定的办案津贴福利无法得到保障。庞大支出与微小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形成了办案成本高、交通工具落后、工作环境较差、办公自动化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几点对策
一是努力取得当地党委的支持。要积极向县委汇报,勤与县编制部门、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尽快设立调研室和法警队,建立独立办事机构,理顺目前部分庭长职级,提高职级及工资福利待遇。
二是增强一线办案力量。应尽量将现在后勤保障部门的法官充实到审判一线,增加一线法官的绝对数,提高现有法官资源的利用率,以利于更好地缓解法官资源匮乏、办案力量紧缺的现状。
三是鉴于法院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司法工作的需要,应建立有别于其它国家机关的独立的法院人员编制体系。在人员编制数量上,应坚持辖区常住人口数与流动人口数和法院收案量兼顾的原则;在编制分配上,应按照工作性质和人员“序列化”管理的改革思路,将编制划分为法官、法官助理、司法
警察、书记员、司法技术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六大部分,按照工作需要,确定各类人员的编制比例。在确定编制数额的同时建立法官工作量定额标准,从审判工作的特点出发,保证法官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容地处理案件、研究法律适用问题,以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
四是要严把进口关。法官必须德才兼备、业务精通、公正廉洁,因此要严格执行统一的法官录用考试制度。在增强法官的职业荣誉感的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法官进行专业培训。要从审判规律出发,按照刑、民、行三大审判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培养不同类型的专业法官,使他们成为本审判领域内的专家。
五是要建立符合审判工作和法官工作特点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加大法官的教育培训力度,从经济上和时间上鼓励支持法官参加与工作实践紧密联系的系统教育和学习,提升现有法官专业知识水平,使法官具备从容应对各类案件的能力。
六是上级法院要深入基层法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基层法院工作现状,并将基层法院的实际困难向同级党委汇报,取得党委支持和理解,以利于自上而下地解决机构、职级待遇、经费等基层法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法院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执法为民,进一步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法官干警的政治素质,必须研究和探索法院政治工作的特点、方法和措施,把法院政治工作提高到一种特殊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所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注重业务工作,轻政治工作由来已久,尽管目前在抓法院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决心,整体状况有所改观,但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现试图对法院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对政治工作的性质、作用缺乏认识
政治工作与法院审判工作投放力量不成正比。政治工作上边热,中间温,下边凉的现象没有彻底根除。具体反映在政工队伍建设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确立政工部门应有的地位,有些把政工部门与其他部门内设机构在性质上等同起来,如镇坪县法院没有专门的政工部门,其职能由办公室行使,更不要说落实职级待遇。在参与重要工作、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方面很难发挥出政工部门应有的作用。二是在机构改革中,法院应设政工部门,但没有统一的名称,如基层法院有将政工部门称“政工科、政工室、政工协理员”等,有的就没设这个部门,镇坪法院就是如此。三是由于政工部门设置不统一,有的职级待遇没有得到落实,没有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对待,在工作上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其他内设机构的重视支持。由于存在上述原因,在开展政治工作方面没有理顺关系,很容易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得不到重视。
二、负责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思想不稳定
政工部门担负着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指导、检查、督促法院内部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指示,管理全院干部,总结、宣传、推广法院工作经验,负责干部教育培训,党建工作,精神文明争创,行业争创;同时负责法官干警的考核、任免、奖惩、工资福利等工作。涉及到法官干警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当,就会得罪人,甚至还承担多种责任。有的政工部门的领导未进领导班子,职级得不到落实,法院政工干部不属审判序列等问题,以及负责政工工作的同志不懂怎样去做政治工作,有的甚至不务正业,对搞业务感兴趣,抓政治思想工作缺乏热情,影响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
三、政工部门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表现突出
上级政法机关及法院和地方党政部门年年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由政工部门承办的,每项工作从布置到检查验收,都要耗费很大的工作量。尽管政工干部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没有精力去研究深化政治工作。
镇坪县法院没有一名专职政工干部,所有的政治思想日常工作及有关的考核、奖励、任免、争创的申报、工资福利等工作都由办公室来承担,连日常的工作都没有专人负责,更谈不上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法院做好政治工作和政工职能的全面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领导层提高认识,循序渐进,制定措施,逐步改善。
1、要加大政工队伍建设,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选拔政工干部,注重政工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的写作能力。选择德才兼备、公道正派的优秀年轻干部担当政工部门的工作,并大力加强政工队伍的自身建设,对不热心政治工作,不愿担任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或予以调整。对政治素质差或工作能力低的政工干部要及时调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政工干部应有的作用。
2、理顺各方面关系,本着“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原则,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解决政工队伍的编制、待遇、名称、职责任务,彻底解决“管事”和“管人”两层皮的问题,使政工部门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政治思想工作从业务工作抓起,用“xxxx”重要思想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指导各项业务。法院业务工作要从政治思想入手,在业务工作的实践中,努力实践“xxxx”,实现法律价值追求的最高要求的政治思想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法院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确保政治思想工作能全方位的渗透到法院各项业务工作中去。
3、不断加强政工干部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提高政工干部工作的能力。要提高政工干部自身政治理论修养,使之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加强政工干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要去攀比权利与得失,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的工作,不热心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什么工作都不会做好。
4、创造良好的政治思想工作氛围,保证政工全身心的投入政治工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工部门在抓好政治思想工作中所担负的重任,提高政治工作对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关心和支持政工部门的工作,人人支持政治思想工作,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总体优势和功能,为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起到组织保障作用。
第五篇:当前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装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部队管理无非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对物的管理也就是武器装备管理。所以说,武器装备管理是部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部队全面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学习的体会与认识,对当前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个问题:领导干部对装备管理知识缺乏,对装备条例条令等法规知识学习不够,造成部分单位领导对装备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检查情况看,有的单位领导,把武器装备管理简单地看作为枪弹的管理,或者是对车辆的管理。把武器装备的管理内涵缩小,认为本单位没有什么武器装备管理好抓,造成了部分单位领导对抓装备管理工作不重视。
对此,作为分管装备管理工作的参谋与助理,首先要认真掌握有关装备管理的基础知识与有关条令条例,经常向领导提建议与抓好装备管理工作的对策,当好参谋与助手。
武器装备:是部队用于实施和保障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等的统称。主要指武装力量编制内的武器、弹药、车辆、机械、器材(包括维修器材)、装具等。按使用范围分为通用装备和专用装备两大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武器亦称兵器。能直接杀伤敌有生力量和破坏敌设施的器械与装备的统称。如匕首、枪械、坦克、导弹、作战飞机、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
第二部分:武器系统。是由相互配合的武器和技术装备组成并具有一定作战功能的有机整体。海军武器装备系统通常由武器、探测设备、发射装置、射击控制系统等构成。
第三部分:军事技术器材。是指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保障战斗装备使用的技术器材。如军用电子计算机、炮兵指挥计算器、气象观测器材等。
另外还包括武器装备维修器材,指的是武器装备在维护、修理过程中所需的一切器材和材料,包括:备件备品、工具、仪表、油液、材料等。
从上可知,武器装备的范围极其广泛,几乎包括部队官兵在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一切装备。
(二)武器装备管理
武器装备管理:为使武器装备得到适时补充、合理使用 2 并保持良好状态而进行的管理。通常是指武器装备从军队接收到退役、报废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申请、补充、调整、运用、封存、保管、维修、转级、退役、报废和技术革新等。“装备管理”这一概念在使用中有大、中、小三种理解。
大概念的“装备管理”,指的是对整个装备工作的管理,如新的装备管理体制确立后,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就是大概念的装备管理,其工作范围包括装备的科研、采购、使用、退役的全过程。
中概念的“装备管理”,是指武器装备从军队接收到退役、报废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过程。其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调配、动用、封存、保管、技术保障、退役、报废和安全管理等。部队平时讲的装备管理也大都指的是这个意义上的装备管理。
小概念的“装备管理”,仅指的是装备的日常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条例》使用了“装备日常管理”的概念,规定其内容包括:装备的动用、使用、保养、保管、封存、启封、定级、登记、统计、点验、配套设施建设、爱装管装教育、安全管理、检查、评比与总结等。
新的装备管理体制下,“装备管理”按大概念来理解更为科学合理。中、小概念的装备管理使用时,需要在前面加上必要的限制词予以规范。比如,中概念的装备管理,可以使用“部队装备管理”;小概念的装备管理,则用“装备日常管理”等。
第二个问题:各类文书登统记填写不够及时,不够规范,有错填、漏填、补填等现象,为应付检查而填普遍存在。从检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武器装备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教育、检查等实施的时间与内容,机关的与基层的,战士的笔记本与连队的登记本都对不上等等;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填写《海军部队武器装备管理日常登记簿》。〈海军部队武器装备日常管理登记簿〉是反映该单位的装备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一定要认真及时规范地填写,等一会舰队黄高工进行讲解,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标准,我在这里不再说了。
第三个问题:装备管理组织领导有不够有力,具体表现在:个别单位的党委(支部)议装制度坚持不够,议装内容过于简单,比较空洞,有议无决,缺乏具体措施。没有及时成立与调整武器装备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形势分析不及 4 时。
各级党委(支部)要把装备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专人分工负责,师、旅、团以及其他相当等级的单位每半年,营、连以及其他相当等级的单位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武器装备管理工作。部队党委(支部)会议议装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和及时调整武器装备管理领导小组,做到组织健全,领导有力。二是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上级有关加强武器装备管理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做到思想统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落实《条例》、三总部《概则》、《规定》和海军《概则》的措施。三是在年初,根据战备、训练和其它工作计划,研究制定组织部队学习《条例》等有关规定,开展“爱装、管装、用装”思想教育,落实执行重大任务期间武器装备管理工作的具体安排。四是在平时,及时听取武器装备管理领导小组的汇报,分析、研究、解决装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五是在年终,认真总结经验,研究表彰奖励和惩处等事项。
师团单位应及时调整建立武器装备管理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发挥组织协调及指导作用,并建立活动登记簿,对开展的工作及时做好记录。
第四个问题:爱装管装教育没有纳入政治教育计划,内容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有的单位爱装管装教育缺乏统一安排,无统一的教案。简单地将学习条令条例作为教育内容,这是不正确的。
爱装管装教育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部队应当坚持经常性的爱装管装教育,提高官兵爱护装备的自觉性。在实际工作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应当将爱装管装教育列入教育计划,并根据本单位的任务、人员和武器装备管理情况,坚持经常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正常情况下,师、旅、团每年,营、连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2、应当制定爱装管装教案,建立教育笔记本,确保参加爱装管装教育的人员、内容和效果的三落实要求。
第五个问题:装备管理的训练与战备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有的单位训练内容不符合本单位实际,制订的相关预案方案可操作性较差。
1、武器装备的训练工作:一要根据训练计划,结合实际拟制装备训练、检查、考核计划,并及时组织实施。训练工作主要包括好武器装备基本知识的教育和使用技能 6 的训练;二要组织好训练考核验收和总结,探索和改进训练方法,不断提高训练质量,促进武器装备管理工作。
2、武器装备的战备工作:一要根据本单位可能担负的任务,拟制武器装备战备保障方案,要有预见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二要建立健全武器装备管理储备管理制度,搞好平时战备管理,落实“三分”(携行、运行、后留)、“四定”(定人、定物、定车、定位),加强维护保养,保持武器装备的良好状态;三要定期组织战备演练,提高部队快速行动的保障能力和应变能力。
3.如何落实装备管理的监督检查与考核评比工作 装备管理的监督检查,主要是指在装备日常管理工作中,上级对下级或单位与单位之间实行检查督促,目的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管理管理落到实处。监督检查分为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一般情况下,定期检查连每半月、营每月、团每季度、师(旅)每半年、军每年对装备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不定期检查是指上级对下级不定时间的抽查。为此,各单位应建立检查登记本,并把检查内容、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并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