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与监管机制的思考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与监管机制的思考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重庆市工商局万州区分局在区委、区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从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手,截止2009年末,已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5户,注册资金8475.79万元,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值达3.37亿元,促进了生态农业、集约农民、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市工商局万州区分局,虽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登记服务与监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作用初显的外延式发展成果。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涵发展要求上说,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粗放式的初级阶段,在登记服务与监督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发展方式没有多大转变。万州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方式上,总的概况是发展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由集市贸易扩大到专业批发、跨区域贸易、“订单”和期货交易总量不足,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生产+中介”的产业链没有链接。一是从发起形式上看,85%是农民联合发起,7%是农业技术部门和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8%是农民专业生产经营大户带动发起,企业单位成员只占0.2%。可见技术型、大户型、企业型带动较少,注定市场竞争实力不强。二是从合作形式上看,合作形式比较单一,货币合作占了占了出资总额的97.56%,土地和林业承包经营权、收益权作价出资等非货币出资额合作只占2.44%。三是从登记情况看,合作社大户不多,在125户合作社中,成员100-500人的有3户,占总户数的2.4 %。四是从组织形式上看,“协会+农户”占成员的94.98%、“农民+非农民”占成员的4.7%、“企业+农户”占成员的0.24%等几种常规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很少。五是从覆盖面上看,目前万州辖28个镇、13个乡,共设立448个行政村,按照“一村一业”的要求,目前至少3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涉及到27个乡镇,覆盖率占乡镇总数的65.9%、占行政村的32%,发展区域没有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的镇乡农村,在边远山区至今还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产业结构没有指导调整。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相对滞后,这是目前制约万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并存。其实质是比例关系不合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结构上看,种植业34个,养殖业18个,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15个,其它57个,所占比例分别为27.2%、14.4%、12%、45.6%,农产品销售只有1个占0.8%,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型为 零。不难看出工商部门在登记注册导引上忽视从战略上、总体上加强行业指导、合理配臵资源,表现为重复登记,传统产业在低水平上不但不能饱和,而且在新的支柱产业发展也显得十分不足。二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从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规模上看,出资金额100-5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7家,占总数的21.6%,表现为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少,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多,生产能力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居多,科技支撑、信息支撑、融资支撑、市场支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少。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万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蔬菜、水果、家禽、生猪、奶业、水产、禽蛋、农机等多个项目。表现为原生态、粗加工的农产品过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及最终产品过少,生态农业+环保+旅游的专业合作社自主创新能力差,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引起了“连锁反应”式的恶果,最严重的是产业经济效益下滑。
(三)经营行为没有有效监管。近年来,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大力培育、非禁即入的先行发展、次后规范的初级阶段,由其它市场主体相比较,工商部门出于服务“三农”的客观需要,放松了有效的法律约束和行业自律,在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有悖市场规则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经营主体欠规范。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在未取得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行政许可时,就提前进入市场,从事农产品加工、仓储、运销、设立外销经营部,甚至从外地回购农产 品在当地设立直销点进行经营活动。在农业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5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了开辟财源,增加经费,也时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无照经营较多。二是经营范围难控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应当在专业范围内核定经营范围。但有的专业合作社,合作而不专,在核准经营范围时,往往向登记机关争要经营范围,如不满意申请人随时都有可能向政府“告状”;一些专业合作社不按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有的超范围销售专业以外的产品、有的向社员搭售商品、有的干脆经营其它商品销售或服务。三是订单合同失公正。专业合作社单方面制定中介合同,只强调其权利,却不明确其应承担的义务,内容显失公正,严重损害农户和客户的利益。四是广告发布欠真实。发布广告不真实,或刊登虚假广告,或夸大服务功能,提供信息误导,欺骗社员和客户。五是商标使用乱贴牌。有的自行设计商标,长期使用未注册商标;有的使用注册商标,不标明合作社名称和地址,还有的使用同一商标却在不同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中出现;有的盗用和仿冒他人注册商标,在同一种商品上既使用了自己的注册商标、以使用了他人的注册商标。六是中介取费多名目。在调查中了解,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名目繁多,往往向客户收取入场费、组织费、资源费、仓储费、保管费、损耗费、过路费、代理费等。而且收费标准混乱,有的按次数收、有的按吨数收、有的按出工人数收、有的按难以程度收,反正收费标准不统一。七是竞争行为不正当。同类专业合作社之间不是以质量求存、以 信誉求发展,而是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在收购农产品方面,存在压级压价和短斤少两等坑害社员的行为;在销售农产品方面,存在以次充好和恶意压价的行为,甚至给客户或业务介绍人回扣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监管问题的基本成因
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成因应当引起政府及其工商部门的高度重视或关注。
(一)发展信心不足。部分乡镇领导和基层工商所干部对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究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基层政府和工商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心不足,宣传不够,发动不到位。在区农业局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部分基层领导认为办专业合作组织,既无项目支持又无资金援助,也不能直接给当地增加税收,工作难度又较大,甚至个别领导还担心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后,不便于今后政府管理工作,有的乡镇领导甚至认为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必要,不予支持。如某镇12个村有10个村养鸡,年出栏肉鸡近60万只,其中年出栏肉鸡1000只以上的大户有90多户,部分养鸡户有建一个组织的愿望,但镇领导却认为没有必要,不予支持,工商所虽多次发动,但该镇养鸡专业合作社至今尚登记成立。
(二)政策落实不力。虽然万州区委、区政府两办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的文件,出台 了十条扶持政策,但一些部门特别是上级直管部门仍然以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有规定为由,致使已出台的地方优惠政策落不到实处。在登记服务上出现了“三难”:一是发展方式转变难。各级政府及工商部门缺乏转变发展方式的理念,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无产业发展政策指南、无结构调整定位或措施,发展方式一直处于你申请我登记的发展模式。二是合作项目争取难。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由技术推广部门承担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凡符合扶贫对象和范围的扶贫项目也可交予专业合作社实施;凡符合立项条件的基地建设等项目各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支持各专业合作组织立项建设。尽管这些在有关文件上规定过,但就是落实不到实处,甚至成为了公权寻租。农民专业合作无项目批文或前臵许可,工商部门登记服务自然就成为一句空话,将合作事项拒之门外。三是授信贷款兑现难。虽然有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动产和不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或其成员联保形式办理贷款手续,授予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信用额度,并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或主张,工商部门虽然办理了动产抵押登记或浮动抵押登记,但在实际操作时银行就是不买工商部门的账,就是不兑现。
(三)监管机制不全。当前农业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不是在农业的生产上,而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上,表现为农产品顺价销售困难,不能体现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机制。这些困难,表面上看是由于农产品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但其根源是多年形成的农产品 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是“政府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滞后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滞后”。一是市场有效信息提供滞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市场环境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供给信息、市场价格信息、营销渠道信息、促销手段信息等几类市场信息。但是,目前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有的信息到不了乡村基层,使众多的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信息不甚了解;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包含的要素不全、不准确;即时信息十分短缺,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二是市场组织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生产中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 具有商品集散功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物流中心更少,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现有的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服务单调,缺乏竞争能力,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更加无法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滞后。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市场分割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种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形成的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规划布局以及市场中介组织、社会信用体系、市场法律法规等建设还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进入的领域和市场却难以准入。四是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它面对的市场,监管部门众多、职责交叉、权力分散、责任 不清,看是都在管理,但实际上普遍存在不愿管、不想管、不会管、管不好、管不到位局面,管理不顺、没有形成合力、行政效能比较低下。
三、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我们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的调查,不仅从实际运作中了解了合作社的性质,而且也看到了登记服务与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但分析原因后,我们思考得更多的还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转变发展方式。针对万州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抓领导、抓部门、抓重点“三抓”达到相关部门了解、经办服务机构掌握、农民群众熟悉的效果。工商部门要主动配合各级政府产业发展部门做好优化产业规划与政策制定。要制订培育发展规划与政策,明确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要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从农户集群、企业集群向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从单一的种养业集群向延伸至农产品加工集群、流通集群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高成长的农业产业,从而全面发展具有生产功能、开 发功能、加工功能、物流功能、中介功能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兴办、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各乡镇政府应当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依靠基层人民政权的力量,推动“一村一社”的建设。如果这样,万州有448个行政村,至少能从目前的125个发展到4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联合争取区政府,把这个目标作为任务指数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并作为乡镇党委、政府和工商所的绩效考核。
(二)突出发展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工商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应尽服务义务,突出发展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解决产业链脱节、利益联结松散问题,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合作,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围绕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牌培育优势产业群,组织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力;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目标,整合生产要素,开展强强联合,加快培育龙头型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在产业发展中,要注重解决产业结构“同构化”和“低度化”问题。所谓产业结构“同构化”是指在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臵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所谓产业结构“低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动态过程中,升级速度缓慢和在较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这 种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对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产业调整中,“同构化”与“低度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构化”是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当前工商部门要围绕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规划发展要求,重点发展为城市建设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保障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围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发展林业、果业、花木业、草业、原生中药村业等专业合作社;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构性调整,重点发展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农民专业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合作社,扩大城乡居民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设备入股、项目入股、土地入股、林权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直销市场入股等范围。要鼓励经营大户,龙头企业、农技部门、事业单位、中介组织放下思想包袱,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担子。据调查,万州区各种农产品总量在120万吨左右,其中有50%需要进行加工转化。而万州现仅有28户区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其销售加工转化能力总量不足1/5。总体算来,万州区目前至少还有40万吨的农产品需要进行加工转化和销售。如果按每家企业年转化1万吨农产品来算,万州至少还要培育100户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合作社,促进实现农户万元增收计划。
(三)做好制度安排,加化监管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健康发展,最直接的问题是利益问题。因此,要围绕农民增收目标规范组织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统一经营服务水平,做好“四个探索”,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一是探索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资本与劳动的联合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制合理运行的前提是实行经济民主制,抓好组织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因此,在抓好发展的同时,工商部门要建好示范点,通过法律帮扶、合同帮扶和登记管理,以及有限责任制度、成员账户制度、盈余分配制度、退社制度等,对成员的财产进行监管保护。二是探索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或经营模式。探索品牌化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服务,努力创品牌产品,用商业化理念组织合作社生产,这是合作社提高综合竞争力,对外取得盈利的重要经营之道;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的经营体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可以得到加工销售利润;探索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三是探索合作社融资难的解决途径。政府给农民专业合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主要采用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农业保险、赋予对外贸易经营权等方式惠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区工商部门要继续搭建推进 股权出质登记、设臵服务查询窗口、开展动产抵押登记、发展投融资服务机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举办融资论坛、推动融资政策出台、召开融资推介会等八大平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四是探索合作社市场监管的有效方式。要提倡多元化、多形式、有步骤、分阶段、讲科学的管理方针,在监管体制上要有所创新,打破条块分割现象,充分发挥“四权作用”,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区人大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权,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执法监督,监督检查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是否贯彻落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否履行了市场监管职责,切实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行政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监管权,工商部门要结合食品安全监管和农村市场监管,以工商所为依托,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继续放宽登记条件,实施商标广告帮扶战略,加强信用信息指导、强化“订单农业”合同备案,严厉打击或查处无照经营、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商标侵权、欺行霸市、短斤少两、压级压价等违法行为,制止恶意竞争行为,维护公平交易秩序。行业协会要充分行业自律权,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行业自律作用,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村委会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服务的现状及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服务的现状及对策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工商局副局长孙学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施行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探索起步到快速发展阶段,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嘉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12年7月,嘉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 296 户。近两年以来,由于广大农村、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水域等资源,采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等方式,大量从事特种种植、养殖,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新办高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引导、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给予各类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资金帮扶,于是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就我区而言,目前较为知名的专合组织有南充市益民蛋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嘉陵区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最多的达到 130人(南充致远芦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少的也有 5人,而且就我区专合组织发展态势,仍然是上升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服务专合组织方面,结合自身职能,做了大量服务工作,特别是登记服务方面,各工商所可以说是尽职尽能,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服务到位。
二、登记与服务的经验做法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们工商部门在开展专合社登记的同时立足商标、广告、合同、市场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综合职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是努力提高登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比如我局实行的三四五
六工作机制。包括在基层登记场所设立绿色通道,推行申请、受理、登记一条龙服务,公示登记流程、时限、专人咨询等。
二是严格执行登记不收费,监管不罚款,不检验的规定。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培训和宣传。近几年来,我局认真开展基层登记监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发挥我们工商部门覆盖面广的特点,面对面的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充分调动了农村群众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四是经常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行为,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的农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五是主动开展行政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管理营销水平,指导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出特产牌子,相继注册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商标,同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规范的合同订单,促进了合作社增效、农民致富。如我局推出的“五站三进” 助农模式,在大通镇农业示范区内建立了登记惠农服务站、红盾护农联络站、合同行政调解站、12315维权站、商标品牌工作指导站等“五站”,通过“五站”进村、进农户、进合作社等“三进”,深入实施红盾护农、登记惠农、商标富农、合同助农等战略工程。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随着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逐步到位,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开始认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经营组织形式,踊跃创办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11年底我区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3户,出资总额15366.94万元,成员总数 1836 人,同比增长16 %、17 %、19 %,较去年相比有较大增长。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
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农村
经济逐步由分散作业向规模生产转变。由提篮小卖向订单购销、超市销售、网上销售等现代化流通业态过渡。很多专合组织与大的龙头企业或经销企业有固定合作关系,有的合作社还有自己的生产标准,有的合作社还大量使用自己的商标,如与燕京、汇源的联系;益民鸡蛋、河西红萝卜、绿康等。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显著,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合作社在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比如河西蔬菜远销香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主要是受到了中央、地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专合社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创业。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制约问题。目前大部分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实力比较弱。特别是其资产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能得到贷款的合作社少之又少。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国家支持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落实到位尚需时日。
三是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我局也存在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发展合作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有些合作社完全没有运作。目前,不知大家了解没有,一些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得优惠政策而挂名成立。比如将农民承包的土地集中,交给种植能手统一经营,返聘农民工,支付农民土地租金、劳务费。合作社既没有民主管理也没有与社员农产品的交易。实际上变成了土地出租、劳务雇佣关系,农户无法享有产品经营收益。这种情况一旦退出将面临赔偿。四是合作社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大家肯定也清楚,目前合作社普遍不重视章程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定章程的更是少之又少。章程内容不完善、不严谨,民主管理不到位,运作管理过程松散,重发展、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合作社自主商标较少,品牌经营意识不强,即便有些合作社使用了商标,也是龙头企业营销大户或者是农村经纪人注册的商标,以合作社自己名义注册的商标少之又少。目前全区涉农商标共181件,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商标仅有18件。
六是合作社监督有“盲区”。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以支持引导合作社发展为主、约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经营行为的规定较少,对违法行为处罚较为宽松,因此出现了只鼓励不限制,只发展不监管的倾向。我们知道,目前合作社存在虚假合作社、出资不实和违法经营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不加以规范,对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五、下步工作打算
我们工商部门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精神,立足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服务农村政策发展,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登记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登记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进
一步把我们基层的实际情况摸清摸透,形成报告,供上级研究制定适应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工作,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宣传,鼓励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制度完善、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学习。
三是进一步研究探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积极尝试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为专合组织提供金融资金支持。
四是进一步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家乐,农机服务,土肥植保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业务范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服务,满足农
民专业合作社的多种经营需要。
五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指导,指导合作社完善合同制度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合作社实施商标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帮助合作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六是进一步探索对合作社适度规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平台,参照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要,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激励、预警、惩戒、淘汰机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管水平。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总 理温家宝
第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以下简称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未经依法登记,不得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第五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成员出资总额;
(四)业务范围;
(五)法定代表人姓名。
第六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应当含有“专业合作社”字样,并符合国家有关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规定。
第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第八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成员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由全体成员评估作价。成员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成员的出资额以及出资总额应当以人民币表示。成员出资额之和为成员出资总额。
第九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可以有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由其章程规定。
第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三条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十四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有5名以上的成员,其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成员总数20人以下的,可以有1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
第十五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为农民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农业人口户口簿;无农业人口户口簿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居民身份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身份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不属于农民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居民身份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为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的,成员身份证明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其他登记证书。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
一、办事程序
1、企业申请;
2、登记机关的审查、受理和决定。
二、申报资料
(一)、设立登记
1、提交材料目录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申请书(2)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3)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4)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5)法定代表人、理事的身份证明
(6)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7)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成员名册(8)成员身份证明复印件(9)住所使用证明
(10)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11)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12)登记前置许可文件 2.填表说明
(1)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向其住所所在地登记机关提交有关文件(详见申请书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提交文件目录》)。
(2)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组成。名称中的行政区划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住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包括市辖区)行政区划名称。名称中的字号应当由2个以上的汉字组成,可以使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姓名作字号,不得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作字号。名称中的行业用语应当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或者经营特点。名称中的组织形式应当标明 “专业合作社”字样。
(3)住所使用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成员自有场所作为住所的,应当提交该社有权使用的证明和场所的产权证明;租用他人场所的,应当提交租赁协议和场所的产权证明;因场所在农村没有房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明的,可提交场所所在地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填写住所应当标明住所所在县(市、区)、乡(镇)及村、街道的门牌号码。
(4)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登记的业务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应当提交有关的许可证书或者批准文件复印件。
(5)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时自愿成为该社成员的人为设立人。(6)提交文件、证件复印件应当使用A4纸。
(7)应当使用钢笔、毛笔或签字笔工整地填写表格或签名。
(8)以上需设立人或出资成员签署的,设立人或出资成员为自然人的由本人签名;自然人以外的设立人加盖公章。
(二)变更登记
1、提交文件材料目录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变更登记申请书
(2)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变更决议(3)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4)变更后的住所使用证明(变更住所须提交)(5)修改后的出资清单(变更成员出资总额须提交)
(6)经营项目前置许可文件(变更业务范围涉及前置许可的须提交)(7)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登记表(变更法定代表人姓名须提交)(8)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2、填表说明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登记事项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登记申请书》;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作出的变更决议;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法定代表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成员出资总额的,还应当提交全体出资成员签名或盖章、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清单》。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住所的,还应当提交新的住所使用证明。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业务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的,还应当提交有关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
(5)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法定代表人姓名的,还应当提交拟任法定代表人签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登记表》。(6)提交文件、证件复印件应当使用A4纸。
(7)应当使用钢笔、毛笔或签字笔工整地填写表格或签名。
(三)注销登记
1、提交文件材料目录
(1)清算组负责人或者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登记申请书》
(2)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依法作出的解散决议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撤销的文件或人民法院的破产裁定、解散裁判文书
(3)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确认的清算报告或人民法院确认的清算报告(4)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作出的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5)《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6)清算组刊登公告的报纸或其复印件(依法免除公告义务的不提交)(7)《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8)清算组织成员和负责人产生的文件及名单
(9)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支机构准予注销通知书(有分支机构的须提交)
2、填表说明(10)成立清算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登记申请书》;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依法作出的解散决议,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撤销的文件,或人民法院的破产裁定、解散裁判文书;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的清算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清算组刊登公告的报纸或其复印件(依法免除公告义务的不提交)、清算组全体成员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清算组成员和负责人产生的文件及名单。(11)因合并、分立而解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登记申请书》、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依法做出的解散决议、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12)有分支机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销登记,还应当提交分支机构的注销登记证明。(13)提交文件、证件复印件应当使用A4纸。(14)应当使用钢笔、毛笔或签字笔工整地填写表格或签名。(15)以上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或清算组成员签署的,成员为自然人的由本人签名;自然人以外的设立人加盖公章。
三、承诺时限 5个工作日
四、收费标准 无
五、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7号发布)。
2.《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2007年5月28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联系电话:68608620 投诉电话:68608600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贾圣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东平县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采取切实措施,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与服务,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10年底,全县发展到500家,注册资金7.6亿元,入社成员3.5万户,带动农户17.3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58%。纵观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2007年底全县合作社总数为8家、2008年底为196家、2009年底为372家,2010年底为500家,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倍、93.62%和34%,入社成员和注册资金均有大幅度增加。二是覆盖范围扩大。合作领域由初期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到覆盖全县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大批以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机械、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社。覆盖区域由村内逐步扩大到跨乡、跨县、跨市,直至跨省。合作社为成员服务范围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三是兴办主体多元。在已成立的500家合作社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20个,占总数的24%。君丰棉花产销专业合作社是依托山东国信实业有限公司创办的,通过发展棉花生产基地,带动2万多户棉农走上致富路。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型150个,占总数的30%。依托有机蔬菜基地成立的接山乡国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使成员纯收入高出非成员35.4%。农业专业大户带动型145个,占总数的29%。王传民是斑鸠店镇有名的“大蒜王”,他发起成立的世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蒜薹、大蒜3万吨,带动了当地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村“两委”干部带动型45个,占总数的9%。新湖乡范洼村党支部书记鲁德生牵头成立的华信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部、省、市、县建立了稳定的技术指导关系,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技推广(科研)部门带动型37个,占总数的7.4%。惠农硬质小麦种植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是县良种场,该合作社成员已遍布县内8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实现了硬质小麦种植良种化。其他类型3个,占总数的0.6%。四是工作重心转移。针对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移工作重心,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二、经验做法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利好政策,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热爱合作事业的工作队伍。
(一)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县、乡、村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会议、标语、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兴办合作社的意义、方法等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国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日到来之际,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就《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加大了学法、用法、执法的力度。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里成立了由分工书记、分工县长牵头,农业、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日常管理。各乡镇村也按照有利于工作的原则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列入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分工县长提议,县直有关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研究解决合作社建设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职责分工,农业部门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在县经管办设立了专门科室、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合作社登记注册、制度建设、民主管理、会计核算、盈余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并会同畜牧、林业、水产、农机、水利、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本系统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工商部门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准入门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办理登记;财政、国土、税务、金融、供电、交通等部门也结合行业实际,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便利,给予政策支持。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为培养造就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辅导员队伍,全县先后组织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乡镇长、乡镇分工领导、经管站长、合作社理事长、会计等人员,参加了农业部、省、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10场次,受训360余人次。通过县乡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基干民兵、入党积极分子、阳光工程、合作社带头人、会计等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合作社自行组织培训1000余场次,23000余人次,使广大基层干部、合作社经管人员、业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培树先进典型,打造品牌产品。为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选择10个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多、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为县级示范社。通过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运作行为,良科棉花种植生产合作社、耀峰花生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社;银山镇树民养鱼专业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社;世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共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合作组织”称号,被泰安市首届农业产业化发展论坛组委会等评为泰安市“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加强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合作社开展“三品认证”、地理标志登记和商标注册活动。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1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注册商标6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
(五)狠抓政策落实,积极对上争取。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业的高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对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东平县是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财力十分紧张。尽管如此,仍然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联席会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政策,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业、财政等部门广泛搜集信息,热情帮助合作社承担省市县下达的财政支持项目,争取各类扶持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省、市、县三级以各种形式扶持合作社45家,注入资金319万元,增加了生产后劲,增强了服务功能。东平县通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大了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筹码;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抵制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将“民主管理”“合作共赢”的理念引入农村社会,为建立和谐、包容、开放、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机制不够完善,运行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规章制度缺失,“三会”组织不健全,民主管理难实现;有的股金设置不合理,一股独大,盈余主要按出资分配,背离了合作社的分配原则;有的账目不健全,会计核算流于形式,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缺口较大,素质普遍偏低。从合作社内部看,由于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成员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号召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能当家、会管理的理财能手数量不足,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且这种局面近期难以有大的改观。
(三)融资渠道不畅,生产经营受阻。尽管各级都在强调,金融服务要向农民专
业合作社倾斜,但由于缺乏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真正以合作社名义从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还不多;有的虽然通过努力得到了一定的额度,但仍需要担保、抵押、质押等。实破影响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环境不够宽松,政策难以兑现。一些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税收、交通运输、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仍然难以按照法律的规定,落实优惠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将法律置于尴尬境地。
四、对策建议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有所突破,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各级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思想认识再统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宣传合作社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教育农民认识合作社、加入合作社、办好合作社;要向合作社带头人和成员讲清楚国家对合作社的关心和支持,鼓励和引导合作社用足用好各种扶持政策。
(二)教育培训再加强。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社管理人才、业务辅导员和有关领导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要培训和提升合作社理事长的组织管理、创业经营、市场谈判、产品营销、风险控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培训能当家、善管理的合作社理财能手,提升合作社财会人员的理财能力以及合作社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规范发展的水平;要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要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管理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合作社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
(三)内部管理再规范。要进一部完善《章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成员
(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加强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利益联结机制,既要保护出资人的利益,更要保证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进行分配,最大限度地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发展环境再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过程。所以在这项工作中政府要有一个正确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合作社发展规划,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要经常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党委、政府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调农业、工商、财政、金融、税务、交通、国土、供电以及农口各主管部门关心合作社发展,支持合作社发展,引导合作社发展,服务合作社发展,为合作社提供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农民负担监管部门要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巧立名目,向合作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杜绝损害合作社权益问题的发生。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经常宣传合作理论知识,推介合作社发展的好典型,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舆论支撑。
(本文作者 贾圣华系东平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