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5篇

时间:2019-05-14 02:0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

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

王传雄

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近几年来,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夯实基础、占领市场、扩大经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优势、以产权为联结、以利益为纽带,依托广大农民社员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最近,笔者在开展围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开了深入调查,摸清了有关情况。到目前,全市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71个,吸纳社员8500人,吸收社员股金2800万元,其中,农资类43个、农产品收购类35个、种养殖类68个,加工类18个,其它7个。

一、供销社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科技服务示范带动型:供销社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开展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使用新的种植技术,创办引办示范种植基地,用示范效应引导,带动农民科学种植,发展农业化生产,如樊城区早富林果专业合作社,抓住当地土地、人力资源,根据地理、气候等自然优势引进品种,在山坡地引种梨枣、日本甜柿等,平地引种早熟甜油桃、千年红、超红珠、大仙桃、冬桃、蟠桃、金太阳杏、凯特杏等9大类20多个名优品种,同时多次与养殖协会合作,深入调查,多次研究试验,并探索出地上种草,草上养鸡、鸭等家禽,禽肥还田肥树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减少了肥料投入,提高果品品质,真正实现了立体丰收。在合作社的影响和带动下,附近有数十家农户参与了农业结构调整,已发展种植林果面积3000多亩,改良品种1000多亩。

二是以营销为核心的产销结合型: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以产销为主要合作环节,采取代理收购、分购联销二次结算等方式,把分散的农副产品集中收购起来,销售出去。老河口市供销社从乡镇的地方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着手,高标准发展专业合作社,该市洪山嘴办事处,农民种植鲜桃和梨子有一定规模,为了使果农的产品推向市场,保证果农利益最大化,供销社积极参与,坚持“民办、民享、民受益”的原则,做到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成立了仙仙果品专业合作社,现在已吸纳入社社员176人,吸收社员股金1115万元,基地1265亩,网络果农18000多户,服务桃梨面积85000多亩,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为果农增加收入500多万元。

三是农资服务型:将入社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以合作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向周围辐射,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范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类型的合作社,实际上是供销社业务的一种扩展和固定化,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襄城区新集农资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个主题,积极创办农资专业合作社。在搞好农资供应、服务“三农”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而使生产资料销售形势越来越好,农资专业合作社越办越红火,使供销社农资经营主渠道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每年可销售化肥达1万多吨(尿素、碳铵、磷肥、复合肥),农药50多吨,中小农具2000件,机、柴油500多吨,销售额达700多万元。农资市场占有率稳定在98%以上。在具体操作中积极开展承诺服务、销售服务、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给予大力支持,以此密切同农友的关系,使专业社成为密切政府和农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近年以来,仅在价格方面让利于农就达10万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生产企业带动型:襄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使资源优势变商品优势,让广大农民收入得到不断提高,各级供销社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外来人员投资办厂,加工转化农副产品。宜城市供销社充分利用孔湾镇冬瓜资源,兴办冬瓜加工企业,并以此为“龙头”,加固了全镇冬瓜产业链条,收到了民企双赢效果。宜城孔湾镇素称宜城蔬菜基地,种植面积2.5万亩,基中冬瓜面积在1万亩左右。但由于蔬菜属鲜类商品,时令性强,价格完全受制于市场,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这种高风险常使菜农摇摆不定,产业发展忽冷忽热,农民收入时高时低,收效甚微。孔湾冬瓜产业要摆脱受制于市场的局限,保持稳定发展,必须创办加工项目,实施“工业”带动、市场拉动战略,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增强驾驭市场能力。据此,宜城市供销社与孔湾镇政府共同联手,充分利用孔湾冬瓜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宣传优惠政策,广泛招商,很快与陕西一个体老板达成了合资办厂的意向,由供销社出土地、厂房,对方出资金、技术,在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下,互为一体,合作经营。每年可加工冬瓜955万公斤,转化增值430万元,实现销售935万元,创利税近72万元;通过加工转化而拉动当地冬瓜市场价格上扬这一项,为本镇菜农增收324多万元。保康县供销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部署,抢抓全县推行“一县一品”工作的机遇,积极探索,兴办加工企业。该县龙坪镇地处高寒地区,无公害反季蔬菜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基地已达1.5万亩,因受交通、信息的制约,蔬菜销路不畅,使菜农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保康供销社借它山之石铺自己之路,引进长阳江南特菜开发中心客商投资近400万元,联合组建蔬菜经营公司,开展蔬菜收购、加工、冷藏、销售,把千家万户的菜农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企业增收入,菜农得实惠这一目标。公司自运行以来,每年已加工、销售各类蔬菜近10000吨,助农增收近110万元,为100多名无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传统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带领农民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实行规模化生产,打造乡村支柱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谷城县供销社与198户村民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投资600多万元在五山镇建立了谷城供销龙虾水产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亩产小龙虾600斤,鲜鱼300斤,每亩水面产值8000元,去年销售龙虾40万斤,创产值900万元,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合作社也得到发展,经济效益可观,吸引了更多农户入社,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广泛赞誉,该专业合作社去年一次得到扶持资金40万元。

(二)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的方式,克服了农民单个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及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樊城区鑫广润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帮助农民解决蔬菜卖难问题,统一组织销售,减少流通环节,把60%的鲜菜送入超市销售,既解决了分散农户卖菜难,避免了千家万户闯市场的困惑,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社员收入。同时带动蔬菜运输等行业80多人就业,形成了“一业兴旺,多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农民联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降低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经营风险。

(三)打造了农产品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树立质量立市的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注册商标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谷城大薤山茶业专业合作社以谷城县茶叶主产乡镇为依托,网络108个茶叶种植农户,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关系,把市场和基地紧紧连在一起,全年为茶农增收100万元,起到了专业合作社带动茶业产业发展、帮助茶农增产增收的作用,自身经营业绩也得到大幅提升,成为谷城茶叶行业的销售大户,被评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十佳专业合作社。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襄城新集化肥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62人,入股资金47万元,开展“四个统一”服务(即统一生产供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年销售化肥1万多吨,金额600万元,既方便了农民,又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职能交叉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多重管理,职权不统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单位是经管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审批安排,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指导和管理单位是供销社,在襄阳市,1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到专业社要经过市经管局、供销社和科协3家单位会商决定。多重管理下,存在着职责与权利不统一的现实矛盾,部门关系难以理顺,职责分工不明确,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的渠道不顺畅,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一是不规范。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依法实行工商登记,但其内部运行和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必要的组织机构和利益分配制度都没有建立健全,甚至连固定的办公场地都没有。二是规模小。多数专业社尚处于初建阶段,入社社员和资本较少,产品和产销渠道单一,加上同类产业的专业社分割而治,彼此互不联合,容易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制约,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缺少人才、技术和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主要是农民,未能吸纳社会各种专业人才入社,生产技术没有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难以有效提升,难以打造名优品牌,加上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多,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发展资金来源少。一是专业社股本有限,缺少资金,造成流动性不足,影响了自身发展。二是银行借贷难,专业社虽然属法人,但多数积累不多,资产总量不大,资信能力较弱,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三是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难。一方面政策性扶持资金较少,另一方面设置的门槛太高,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政府项目资金难。

(四)缺少优惠政策支持。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权证手续办理难。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上修建办公场所后,有关部门虽然认可,但相关权证手续难以办理。二是缺少相关扶政政策。如出口基地品种改良、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方面缺少优惠政策扶持专业社发展。

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现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化指导,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选择典型进行示范性的试点十分必要。一是培养带头人。要分期分批组织当地热心于合作事业的龙头企业法人、农业大户、社会能人进行合作经济知识培训,让他们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增强组建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和扶持,起带头示范作用。省、市两级供销社多次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参加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200多人,邀请省有关专家授课,系统学习农产品经营、市场营销等知识;二是培育典型。要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择优确定若干个专业社进行试验和示范,通过帮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组织对外交流学习,科技培训等途径,促使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成为当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典型。三是扩大影响。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认识,消除农民对兴办或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思想顾虑,更好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二)分类指导,多样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要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引导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在兴办主体上,鼓励农民合作兴办、社会能人牵头创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同时要发挥供销社领办的作用。在发展方向上,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鼓励农民投资入股,进行工商登记,实行企业化运作。在发展模式上,突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要积极探索“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多样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三)完善机制,规范运作。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完善的章程,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明确责任和权利;要强化民主管理,在内部决策上,严格执行“一人一票制”;要建立健全劳动、财务、营销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二是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其利润采取按交易额分配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结合,以更好地体现合作社的特征。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农民社员的监督作用,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通过建章立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四)强化服务,政策推动。供销社是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和指导。一是加强技术服务。要通过组织各类培训,使农民社员掌握农业生产科学知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帮助农民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生产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强信息服务。要加快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信息队伍建设,使产业化服务网络终端延伸到社员和农户,真正服务于“三农”。三是加强销售服务。努力架设农产品购销平台,开拓市场,通过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扩大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知名度,使农产品的销售延伸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并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改进包装,利用现代流通网络,设法进入大型超市销售,扩大市场。四是做好资金服务。积极为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疏通县(市)区内各家商业银行和其他融资渠道,解决目前生产经营资金困难。五是认真落实省、市、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的协调,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巩固与提高,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环境。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贾圣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东平县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采取切实措施,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与服务,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10年底,全县发展到500家,注册资金7.6亿元,入社成员3.5万户,带动农户17.3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58%。纵观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2007年底全县合作社总数为8家、2008年底为196家、2009年底为372家,2010年底为500家,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倍、93.62%和34%,入社成员和注册资金均有大幅度增加。二是覆盖范围扩大。合作领域由初期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到覆盖全县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大批以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机械、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社。覆盖区域由村内逐步扩大到跨乡、跨县、跨市,直至跨省。合作社为成员服务范围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三是兴办主体多元。在已成立的500家合作社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20个,占总数的24%。君丰棉花产销专业合作社是依托山东国信实业有限公司创办的,通过发展棉花生产基地,带动2万多户棉农走上致富路。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型150个,占总数的30%。依托有机蔬菜基地成立的接山乡国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使成员纯收入高出非成员35.4%。农业专业大户带动型145个,占总数的29%。王传民是斑鸠店镇有名的“大蒜王”,他发起成立的世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蒜薹、大蒜3万吨,带动了当地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村“两委”干部带动型45个,占总数的9%。新湖乡范洼村党支部书记鲁德生牵头成立的华信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部、省、市、县建立了稳定的技术指导关系,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技推广(科研)部门带动型37个,占总数的7.4%。惠农硬质小麦种植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是县良种场,该合作社成员已遍布县内8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实现了硬质小麦种植良种化。其他类型3个,占总数的0.6%。四是工作重心转移。针对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移工作重心,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二、经验做法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利好政策,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热爱合作事业的工作队伍。

(一)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县、乡、村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会议、标语、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兴办合作社的意义、方法等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国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日到来之际,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就《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加大了学法、用法、执法的力度。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里成立了由分工书记、分工县长牵头,农业、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日常管理。各乡镇村也按照有利于工作的原则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列入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分工县长提议,县直有关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研究解决合作社建设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职责分工,农业部门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在县经管办设立了专门科室、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合作社登记注册、制度建设、民主管理、会计核算、盈余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并会同畜牧、林业、水产、农机、水利、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本系统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工商部门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准入门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办理登记;财政、国土、税务、金融、供电、交通等部门也结合行业实际,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便利,给予政策支持。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为培养造就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辅导员队伍,全县先后组织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乡镇长、乡镇分工领导、经管站长、合作社理事长、会计等人员,参加了农业部、省、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10场次,受训360余人次。通过县乡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基干民兵、入党积极分子、阳光工程、合作社带头人、会计等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合作社自行组织培训1000余场次,23000余人次,使广大基层干部、合作社经管人员、业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培树先进典型,打造品牌产品。为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选择10个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多、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为县级示范社。通过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运作行为,良科棉花种植生产合作社、耀峰花生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社;银山镇树民养鱼专业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社;世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共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合作组织”称号,被泰安市首届农业产业化发展论坛组委会等评为泰安市“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加强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合作社开展“三品认证”、地理标志登记和商标注册活动。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1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注册商标6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

(五)狠抓政策落实,积极对上争取。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业的高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对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东平县是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财力十分紧张。尽管如此,仍然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联席会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政策,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业、财政等部门广泛搜集信息,热情帮助合作社承担省市县下达的财政支持项目,争取各类扶持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省、市、县三级以各种形式扶持合作社45家,注入资金319万元,增加了生产后劲,增强了服务功能。东平县通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大了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筹码;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抵制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将“民主管理”“合作共赢”的理念引入农村社会,为建立和谐、包容、开放、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机制不够完善,运行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规章制度缺失,“三会”组织不健全,民主管理难实现;有的股金设置不合理,一股独大,盈余主要按出资分配,背离了合作社的分配原则;有的账目不健全,会计核算流于形式,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缺口较大,素质普遍偏低。从合作社内部看,由于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成员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号召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能当家、会管理的理财能手数量不足,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且这种局面近期难以有大的改观。

(三)融资渠道不畅,生产经营受阻。尽管各级都在强调,金融服务要向农民专

业合作社倾斜,但由于缺乏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真正以合作社名义从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还不多;有的虽然通过努力得到了一定的额度,但仍需要担保、抵押、质押等。实破影响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环境不够宽松,政策难以兑现。一些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税收、交通运输、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仍然难以按照法律的规定,落实优惠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将法律置于尴尬境地。

四、对策建议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有所突破,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各级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思想认识再统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宣传合作社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教育农民认识合作社、加入合作社、办好合作社;要向合作社带头人和成员讲清楚国家对合作社的关心和支持,鼓励和引导合作社用足用好各种扶持政策。

(二)教育培训再加强。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社管理人才、业务辅导员和有关领导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要培训和提升合作社理事长的组织管理、创业经营、市场谈判、产品营销、风险控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培训能当家、善管理的合作社理财能手,提升合作社财会人员的理财能力以及合作社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规范发展的水平;要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要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管理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合作社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

(三)内部管理再规范。要进一部完善《章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成员

(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加强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利益联结机制,既要保护出资人的利益,更要保证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进行分配,最大限度地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发展环境再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过程。所以在这项工作中政府要有一个正确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合作社发展规划,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要经常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党委、政府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调农业、工商、财政、金融、税务、交通、国土、供电以及农口各主管部门关心合作社发展,支持合作社发展,引导合作社发展,服务合作社发展,为合作社提供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农民负担监管部门要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巧立名目,向合作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杜绝损害合作社权益问题的发生。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经常宣传合作理论知识,推介合作社发展的好典型,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舆论支撑。

(本文作者 贾圣华系东平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将其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引导和促进了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9年4月底,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家,比去年新增1家,入社农户348户,带动农户2190户。

(1)分布:官渡办事处1家、楠木办事处3家、碾坪办事处1家。

(2)按行业和产业分布:柑桔类(包括蜜桔、椪柑、脐橙、桃叶橙、甜柚)合作社共1家,畜禽养殖类合作社4家。

(3)按领办人分有二类:一是农村能人(营销大户)领办型,二是基层组织牵头型,如四季优质碰柑合作社由四季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代存领办。

(4)从内部运作机制分析,内部运作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大体占20%(也就是一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内部机制正在完善的占80%。

主要特点:一是兴办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兴办专业合作社的主体,目前有70%左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营销大户、经纪人等牵头兴办的。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由其他社会成员和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和分流的专业人员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合作形式多样化。不仅有生产技术上的合作,也有品牌和商品销售上的合作,还有资本上的合作。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的生产,发展到种植、养殖、运销、加工、储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占到总数的88.9%,在种植业中以柑桔、蔬菜居多。合作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从过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某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四是内部运作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以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成员权利均等,一人一票。从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目前,我镇围绕柑桔、生猪等主导产业都建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联合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这些将影响到合作社的带动效应。

二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我镇现有的合作社中,90%都是从事种植和养殖,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还没有。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少。

三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四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下一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各级部门要以贯彻落实这部法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这部法律的学习宣传力度,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2、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镇要

第四篇:关于富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富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富平县农经站作者:张 军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结成的组织,通过联合的形式在产前、产中、产后为合作社成员和部分农户服务,在生产上提供经济和技术上的服务,保持最低生产成本的投入;在购销上提供信息和价格上的服务,保证产品的销售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的认可,农民登记注册、加入合作社的热情也比较高,但是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运行还不够规范,缺少培训、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许多农民盲目发展合作社,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不利于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发展合作社所相关的产业也十分不利。针对此,我们从全县成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入手,通过深入调查,根据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把推广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来抓。通过广泛宣传、科学引导、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精心指导、跟踪服务、倾力扶持、力促发展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发展速度迅猛。截至2011年5月底,全县已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217家,按产业类型划分,从事种植业的有79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6.4%;从事养殖业的106家,占48.8%;从事林业的27家,占12.4%;其他类型的5家,占2.4%。按合作模式划分,主要有产销结合型、销售型、加工型、专业技术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特色产品开发型等。

二是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能人带动、种养大户牵头、龙头企业依托、自主合作、技术服务等为成立形式,以“核心户(出资户)--示范户(成员户)--带动户(松散型成员户或群众户)”为主要组织形式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的。这种金字塔式的经济组织形式,有力的带动了当地一村一品、一社一品、多社一品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有些群众所说的“种啥看合作社,技术听合作社,销售靠合作社”。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入社成员2.4万户,出资户3981户,注册资金2.2亿元,联系带动农户7.8万户。三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是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技术指导、免费提供产销信息,主要依靠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为合作社获取合理收益。在获取收益的同时,也就为广大农户提供了相应的生产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帮助成员和当地群众销售农产品8560余万吨,采购供应各种生产资料6560余万吨,代购种畜禽349余万头(只)。

四是运营管理趋于规范。全县大部分合作社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品牌意识。目前,全县已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20家,市级重点示范合作社7家,省级百强合作社4家。18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3家合作社通过QS产品质量安全认证,1家合作社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五是辐射范围宽广。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涵盖了全县的各个乡镇,各个产业,成员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村组;许多合作社的辐射范围已涉列到其它县市和省外。像科龙果业专业合作社除在本县设立30个分社,发展成员5200余户,联系带动农户12000余户外,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的三原县、耀州区,甘肃天水、静宁等地。

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其发展的规模、规范程度、发挥的作用等与全县的农业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合作社认识不足,发展较为盲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时间不长,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了解还很少,对合作社的登记、构成、运行、管理等基本知识不清楚,在不了解市场需求和实际及自己所从事的产业的情况下,组织者发展盲目,参与者盲目加入,缺少依法保护意识。个别群众创办合作社目的不纯,偏离创社宗旨,只想套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

2.缺少系统学习和培训,合作社起步标准低。在注册的合作社中,经过专门系统培训的合作社理事长不多,对如何才能办好合作社及创办合作社的宗旨不是很清楚,怎样规范的管理和运作方法不熟悉,如何发展和壮大合作社心里没数,如何创造盈余实现两次分红的目标无把握,缺少“走出去、请进来”的胆识,学习借鉴的机会少得可怜,全凭个人理解来办合作社,因而注册的合作社良莠不齐,出现有些申请兴办的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财政扶持,有的合作社注册后基本上没有运营,有的在实践中边办边完善;造成合作社注册简单,随意性大,运作不规范,距离国家号召兴办合作社的初衷越来越远的现象。

3、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实现盈余分配的较少。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合作社的设立、运行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大部分合作社建立的章程制度不完善。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够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也不够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盈余分配,更谈不上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据调查了解,全县建立健全账目的合作社仅有37家,占合作社总数的17%,而真正实行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合作社,只有少数合作社。

4、科技和人才支持乏力,产品竞争力弱。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外向型市场竞争力弱。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大多数合作社的产品是苹果、柿子、蔬菜、生猪、牛羊奶,并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养殖、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

很少。三是品牌意识较淡,不重视品牌的建立,趋同心较强,随大流,不愿投资注册和维护品牌。目前全县合作社只注册商标18件,占合作社总数的8.3%。四是缺乏专业人才。现有的合作社带头人虽说是某一产业的土能人,但在合作社管理、市场运作和拓展、新产品开发、科技应用等方面还欠缺,而许多大学生和科技人才不愿到合作社来。合作社内真正能服务农业,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公道正派、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能营销、有魄力的人才很少,因而也制约了合作社的纵深发展。

5.合作社的发展缺少政策和资金的扶持。通过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合作社的成立仅仅停留在注册的阶段,没有很好的运转,缺少相关的政策扶持。已出台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措施落实不得力,政策措施在某些部门执行中大打折扣,影响和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在运行中因缺少资金,发展受到制约。尽管近年各级对合作社有财政项目资金扶持,但如“杯水之薪”,不仅扶持的资金有限,而且扶持的合作社数量有限。扶持资金根本不够产业发展或合作社投资或转化科技成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合作社的实力。有的项目资金扶持的合作社也没有得到大的促进和发展,合作社运作无大的起色,合作社成员从根本上未得到实惠。据调查,截至目前,我县得到各级财政项目资金扶持的合作社16家,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7.4%。

三、合作社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何不断培育壮大合作社,规范合作社发展,提升合作组织管理水平,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强化宣传培训,积极建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帮助其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熟悉和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合作社,合作社的主要性质、宗旨、基本原则、具体规定及其相关的政策法规、合作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与拓展、信贷与投资等知识,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按照“类型多样化、服务系列化、经营实体化”的要求,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发挥财政、农业、林业、果业、科技、水利、税务、供销等部门的作用,实行多元化培育。在合作内容上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是劳动合作、资本合作,也可以是劳动与资本等多个要素的合作,可以围绕第一产业来办,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等二、三产业来办;在合作机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合伙制或其他形式合作;在合作渠道上采取多方位,可以提供技术、农资、信息、产品营销等一项或多项服务,也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在牵头部门上采取多元化,可以由农村种养大户、经纪人、土专家和能人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或批发市场兴办,还可以由农技部门、供销部门等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

2、强化规范管理,积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一是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和制度。要求各合作社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运作制度。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年初向县农经站报送上财务和会计报表,每半年向社员公布一次财务状况,接受县农经站的审计和监督。三是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强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经理、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运作规范,按照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四是探索专业合作社新形式。鼓励农民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加专业合作社,或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实现增资扩股,以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

3、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强责任意识。各有关部门要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协调和服务,落实部门责任,强化先行先试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借鉴“宜川模式”,实行部门和合作社“一对一”包联帮扶制,帮助合作社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发展。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培训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各有关部门不仅要认识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而且要制定出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引导和帮助合作社规范运作程序。要依托县农广校积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有效的培训解决政策把握不准、理解片面的问题,解决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的问题,解决发展目标不明确、效益发挥不明显的问题,解决农民出资比例与盈余分配等问题。三是加大扶持力度。随着全县专业合作社规模的迅速增长,应积极争取银监会的支持,加大金融信贷方面的协调力度,并增加县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要对发展潜力大,运行正常、基础条件好的合作社,重点给予扶持;对具有示范性、规范化、骨干型专业合作社实施以奖代补,特别要侧重对专业合作社教育和培训经费的安排。为有效防止“空头社”的产生,对内控制度未发生作用、未实行按交易额返还和按股金分红分配制度、未实行合作社会计制度,合而不作的“空壳社”不予扶持。四是要加强指导服务。农业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协调落实好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活力。县农业局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要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营销等经营链条,推动其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专业合作社更加具有生命力。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一是围绕苹果、柿子、花椒、蔬菜、奶山羊、奶牛、生猪和肉鸡等主导产业,在5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广泛动员种养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合办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三是优先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力兴办合作社,27个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结合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创设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加快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力帮助更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五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要出台一些有利于合作社引进人才的政策,积极

引导大学生到合作社就业或挂职锻炼,县级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组织人事部门在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以此鼓励大学生带动和帮助合作社发展壮大。

5、强化试点示范,积极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加快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一批一批地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先,规范试点运作,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明确合作社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使合作社的发展一开始就规范运行,要求每一家合作社按照“有一个章程、有一个良好运行机制、有一套管理制度、有一个利益分配机制”的“四个一”标准进行规范建设。其次,典型引路推进,在条件成熟的合作社先行试点,按照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方针,每年通过开展示范合作社评比等活动,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运行机制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建设试点,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再次,实行量化考核,分类推进。对建立的合作社,实行量化考核和评比,公开考核和评比标准,每年进行一次考评。对考核和评比优秀的,除在项目资金扶持之外,优先推荐参加市级、省级、部级示范合作社的评选。通过培育一批典型,总结经验,形成比较完善的做法,以点带面,推而广之,不断提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五篇:关于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10年05月17日来源: 中国工商报提供

一、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以来,甘肃省工商局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加强行政指导,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截至2010年3月底,全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02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出资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154%。

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规模迅速扩大、产业优势明显、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运作机制逐步完善等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降低了农民交易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

甘肃省工商局抽取3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1553名农民成员,进行入社前后收入变化情况调查,发现其入社后人均年纯收入比入社前增加了4135元,增幅达66.1%;对入社与未入社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入社的农民成员人均年纯收入10394元,比未入社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高出7414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民创品牌、抢市场的竞争意识。目前,甘肃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的紫家寨蛋品、杰灵饲料、平佳绿蔬菜、遇仙桥葡萄、胭脂鸡、康萃蔬菜等商标都已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全省工商系统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做法

1.立足职能,服务发展。

全省工商系统积极贯彻国家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绿色通道,全面推行红盾联络员制度、全程服务代理制度、预约服务制度、上门服务制度和延时服务制度,从表格填写到登记注册,从完善制度到健全机构,从品牌培育到商标注册,做到了全程跟踪、周到服务。其中,武威市工商局全面建设“移动工商”,工商干部携带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上门服务,使农民不出门、不花钱就能申请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

2.积极协调,助推发展。

全省工商系统主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重大项目组织单位、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等的横向联系,建立了扶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协作机制;启动“金桥惠企工程”,促成银企协作,协调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15.3亿元,办理动产抵押登记300多件;实施“农超、农企对接工程”,使1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000个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300家超市专柜销售,引导和帮助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405家生产加工企业签订供销协议1500份;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缺技术的问题,启动“鹊桥工 1

程”,积极“引企结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收到了企业与农户合作共赢的良好效果。

3.加强监管,保障发展。

全省工商系统把开展红盾护农工作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农资商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化肥、种子、饲料等农资商品的监管,严格落实《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留样备案、农资商品质量监测、“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农资商品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龙头企业连锁经营和农资商品配送车登记备案等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行为,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上放心农资商品。

4.加强党建工作,促进发展。

甘肃省委非公有制企业工委成立以来,全省工商系统坚持把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与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结合,采取村党支部书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双向兼职等办法,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和党员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和提高党组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党组织带领成员谋发展、闯市场、增效益的能力。

定西市陇西县正昌农副产品购销合作社成立后,当地工商机关上门宣传党建工作的方针政策,引导该社成立了党支部。

张掖市工商局甘州分局向杰灵养鸡专业合作社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帮助成立党支部,先后吸收18名党员和260多名成员入社。在工商机关指导下,该党支部深入开展“党群携手、合作共赢”主题实践活动,以带动群众增收为目标,形成“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格局。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及农业、供销、金融、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因此,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长效协作服务机制,形成政府牵头、涉农部门和机构协作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很重要。

建议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金,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培训及成员培训等工作;通过考核评审,有选择地扶持那些办得好、有发展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或者通过驰名商标、甘肃省著名商标认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对开展申请农产品质量认证活动,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或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优先给予财政扶持。

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更加有效的帮扶政策,其中包括在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方面适当放宽额度限制,将涉农资金尤其是扶贫资金适度倾斜使用等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依法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等,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建议不断加大宣传及培训工作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相关部门和机构在职称评定、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业务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项目带头人、农业生产和运销大户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的业务培训;邀请技术专家上门,有针对性地指导和重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新型农民以及致富带头人为核心,创办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建议着力打造农业生态品牌。充分发挥全省各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制定农业品牌战略规划,联合搭建“品牌兴农”平台,积极引导农产品商标注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农产品著名商标。对重点农产品及产业基地进行整体形象设计、整体形象广告宣传;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产品营销和市场建设,鼓励和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会,建立销售网络、网点等,努力拓宽销售渠道。鼓励农民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请农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认证,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无形资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绪胜

下载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 陈仓区农经站 为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总结合作社创造的成功做法,加强合作社规范管理,陈仓区农......

    塔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

    塔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

    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市场主体,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增收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南充市嘉陵区政协经济委农业界委员小组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是农民为获取良好的服务,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的经济......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

    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8月10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委员们......

    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赵银海根据工作安排,我们就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市农林局的有关情况介绍,接着深入到四明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