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限制,农民闯市场难;由于受传统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科学种田难;由于受农民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农业投入难;由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一是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传统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三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连接方式,尽管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产生利益对抗。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四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助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增产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如孝感春晖土地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10%。
二是优质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优质农产品需求,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降耗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虫治病等,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通过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值目地。
四是加工转化、流通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加工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辐射能力达到增值目地。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应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融资环境、教育培训、技术扶持、经营项目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有力的支持。
二是应建立健全培训辅导体系。
应建立由政府领导和农业专业组成的培训辅导队伍,健全分层次、多形式合作社培训辅导体系,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作经济原则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加大示范力度。应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好的合作社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摘要:本文是关于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个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地域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归纳为四种模式并选取各个模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即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浚县富贵养鸡合作社和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各个个案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最终在河南省原有四种模式的基础上,从组织的宣传发动方式、组织成立后的政府角色定位、组织资金不足的解决方案、组织产品的销售网络搭建和组织的结构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模式建构,以使合作社的发展更具优势和潜力。
关键词:个案、模式对比、组织创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个案分析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自2005年起合作社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合作社涉及农、林、牧、渔等领域,而且也出现了合作基础上的联合社,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河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了9000家,参加会员183万多户。就全省而言,合作社会员规模差距十分明显,在18个地市中,平均规模最大的是周口市,为790多户,最小的是三门峡市,为16户。合作社的成员分布大多局限于一乡的范围内,跨乡、跨县的合作社较少。尽管在不同的地方,合作社的发展道路各具特色,但是也具备一些共同特征:一是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合作社具有自发组织性,它带有明显的民间组织性质。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合作社的发展也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三是合作社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合作社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四是合作社必须取得政府的支持,否则难以健康发展。结合调查结果,笔者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成立过程、会员之间的权责关系、合作内容以及运行绩效为标准对合作社进行了不同的类型划分,依据调查中涉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取了河南地域内四种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合作社作为个案进行详细介绍:即兰考的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浚县富贵养鸡合作社。
(一)兰考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
1.基本情况介绍
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离兰考县城3公里,共有350户,1486口人,2860亩耕地,主要是水田,常年种植小麦、水稻的耕地有2600亩,稻、麦轮作。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在兰考挂职任副县长期间联系当地农民精英发起成立的。
2004年7月,村支书张砚斌经何慧丽介绍,前往河北省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接受有关合作社的培训;2004年8月底,他又同周孟奇、付玉平等4位农民精英参加了由何慧丽借用刘湘波等乡村建设资源力量组织的贺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他们接 受了合作的理念,看到了合作起来共同发展的广阔前景。他们于2004年9月16日成立了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为社员统一赊购麦种、购进猪仔等事项,使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合作的好处,许多村民陆续自愿入社。
南马庄合作社的特色是以文艺促合作。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文艺队。目前,南马庄已有了秧歌队和腰鼓队。文艺队不但减少了合作社在养殖、种植项目的宣传、发动和组织方面的困难,也扭转了村风村貌,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了农民的团结。
2.权责关系
合作社在内部设有全体会员大会——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合作社日常业务及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内部有理事长1名,理事5名),监事会——合作社的监督机构,保证合作经济的正常进行。此外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如种植协会、养殖协会、资金互助会、无公害大米协会,附属组织如文艺队和老年人协会。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合作社一方面进行经济建设,如资金互助项目、统购活动;一方面开展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统领整个合作社的发展。为此,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坚持每星期四下午到合作社学习,学文化、技术、政策。
3.合作社运行成果
现已有230户参加合作社。无公害大米种植在2004年被选定为“农业部示范项目”,“鑫合”牌商标已由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代理注册。在“卖大米”事件之后,合作社进行了购米包地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城乡的良性互动。现在村内的无公害大米基地已有近1000亩土地的产品被订购。
在南马庄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有五种力量促进了它的发展。这五种力量分别是:1.县、乡、村各级干部;2.知识分子,主要是指致力于促进农村发展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先进文化的领路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他们;3.大学生,主要是涉农学生社团,他们无私、热情、充满朝气和活力,是推动农村换空气的最好催化剂;4.村子中的村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5.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如濮阳油田退休工程师衡老师,无偿为文艺队当教练,活跃了农村气氛。
(二)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
1.基本情况介绍
中牟县郭庄位于中牟县城南3里处,临近陇海铁路和301国道。2005年4月9日,郑州市农业局组织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和龙头企业代表共计200 余人参加了河南省农业厅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辅导员,建立了市、县两级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们经过调查发现,郭庄村的条件比较优越,便会同村支书郭国富发起成立了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郭庄合作社。合作社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中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
2.权责关系
与兰考一样,合作社在内部设有全体会员大会——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合作社日常业务及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内部有理事长1名,理事5名),监事会——合作社的监督制衡机构,保证合作经济的正常运行。但不同的是因社员分布分散,为加强管理和便于开展工作,合作社将社员依乡镇分为四个区。合作社社员的联系加强是通过共同体内的学习进行的,这样一种过程既培养了社员的民主与积极参与意识,也是社员通过互动加强对合作理念的认同,对组织的长远发展有利。
图2
3.合作社运行成果
该合作社现已有社员105户,分布于韩寺、姚家、刘集和郑庵四个乡镇、八个行政村。
2005年9月份,合作社为社员及其他群众(非社员享受优惠,是为了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赊购农药400瓶,平均每瓶比市场价低0.1元,赊购化肥20吨,每吨比市场低150元~200元;卖出大蒜50吨,价格比同期市场价高200元/吨。
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合作社邀请大蒜种植方面有关技术人员作技术培训6次,对农民科技水平的增长具有很大意义。合作社在农资统购统销、技术推广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合作社已注册“国富”牌商标。
郑州市农业局和中牟县农业局不但向郭庄村派驻辅导员,指导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三)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
1.基本情况介绍
合作社发起者许文盛出身农村,曾在濮阳市农业银行工作多年,所以他对农村的资金供求状况非常了解。他发现农村不是缺少致富门路,而是缺少打开门路的资金,于是便产生了创办农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想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简称濮阳互助社)于2006年7月6日被批准成立,这是一家非营利性贷款机构,属于社团组织。活动地域为濮阳县,业务主管单位是市供销合作社,经营范围涉及引资助农,组织培训农民进行贷款、购销、文化、生产合作活动等,注册资金60万元。
2.权责关系
2006年7月6日注册以来,互助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市、县、乡政府、市供销社等单位的关怀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先后完成了:“总社+分社+互助中心”的组织架构。
图3
图3说明,社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审议、制定和修改章程,决定本社的解散或与其他组织的合并、联合等重大事项,可以选举、增补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审议通过本社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等。顾问组对理事会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和监督,保证互助社的方向,积极建议,出谋划策,不干涉理事会对具体事务的决策。理事会是社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并且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长,实行一人一票制,理事长为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下辖的各个小组相对独立,分工负责合作社各个方面的发展。
3.合作社运行成果
(1)2006年在许家屯进行了四次团购,给社员带来直接收益45050元,总体收益55600元。
(2)至2007年3月,合作社已吸收社员自主入股67500元,累计发放贷款51万元,累计还贷14万元。
(3)合作社设计了文化建设与科技培训平台,建立了学习制度,开展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农民增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次捐赠科技图书近7600余本,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造林、沼气等多方面。
(4)合作社设计了妇女生产互助组平台,试图把分散的农村家庭组织起来,通过妇女生产互助组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让男劳力常年安心在外地打工。
目前,该合作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试验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乡村建设中心合作推动单位,已建成28个分社,项目区分布在9个乡镇的28个行政村。
(四)浚县富贵养鸡合作社
1.基本情况介绍
1996年靳玉贵、靳福叶夫妇建设了4座鸡舍,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该年便有约18户农民向他们学习养殖技术。1997年达到80多户,1998 年增至200多户。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淇县)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希望他们成立一个组织,而靳氏夫妇便是最好的选择;靳氏夫妇为了维护养殖户的利益,也希望成立一个组织。于是在2000年4月5日,成立了浚县养鸡协会。2006年3月15日更名为浚县钜桥镇富贵养鸡合作社。2.权责关系
社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审议、制定和修改章程,决定本社的解散或与其他组织的合并、联合等重大事项,可以选举、增补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审议通过本社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等。理事会——合作社日常业务及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监事会——合作社的监督制衡机构,保证合作经济的正常进行。技术服务队负责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并做好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积极开发、引进试验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饲料运输队要求将饲料及时准确地运送到社员家中。防疫队负责做好各阶段的防疫工作。抓鸡队负责抓鸡,并积极向社员宣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抓鸡要求,做到最低程度地减少损失。
图4
3.公司、合作社和社员之间的关系
图5
公司不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而是通过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各种联系(合作社与公司、社员分别签有合同)。农户只需将鸡苗款交与合作社即可,押金、药费由合作社垫付。合作社办公室存有社员接鸡苗的时间和数量,他们按照生长期和采食量派运输队给社员运送饲料。在出现重大疫情时,由合作社组织统一防疫并治疗。成鸡出栏时,农户通知合作社、公司饲养鸡调度处和抓鸡队。社员和合作社负责人随运输车前往大用公司屠宰场。公司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制定收购价。整个过程不发生现金交易,只需填写提货单。
结算由两个系统组成,合作社与大用的结算系统和合作社与社员的结算系统。一般情况下,以成鸡出栏之日算起,一个月后,合作社与社员将所有帐款结清。如果,农户出现紧急情况,急需用款,可提前结清。若有违约状况,双方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由淇县人民法院裁定。
4.合作社运行成果
合作社现已成为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集生产、供应、销售于一体的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产500万元,会员 520户,其中年出栏30万只的标准化肉鸡场32个,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419户。2005年为龙头企业提供标准商品用鸡15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利润2000万元。合作社被确定为2005年农业部示范项目示范单位。
二、基于个案的对比分析
(一)从组建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分析
1.郭庄合作社体现了政府主导
该合作社的发展首先依赖于郑州市相关部门在发展合作社问题上的相对一致的看法。该类型下政府是一种积极的服务者角色,通过对合作社成立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合作社建设的过程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推进力量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强等特点,这是该类型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迫于外部的权威压力,村民会表现出“假意认同”,使合作意识难以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传播,进一步会成为合作社以后发展的障碍。关于这一点郭庄合作社的理事长郭国富说“有的村民就是凑热闹,看别人加入了,自己也就加入了。他们很快就退出了,政府的宣传对他们影响很大”。
2.南马庄合作社体现了学者驱动
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乡村建设学者的指导,他们倡导以文艺合作为突破口,首先要使合作的思想得到村民的认同。其次,优良的组织结构设计与系统完整的组织制度是其优势所在。但因发展初期难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对社员的吸引力较弱,缺少激励手段。
3.濮阳互助社体现了农民自发
合作社的发展带有更强的“草根性”,农民精英对合作社发展的推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合作社生发于村庄内部,而且有同村的人倡导,村民对合作社有较高的关注度。对村内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是该合作社的一大特色,这不仅是新农村、新农民的客观要求,也是以村子自有人才实现农村发展的必要途径。
4.浚县富贵养鸡合作社体现了企业主导
组织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村内精英与企业组织的结合,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经验使其在合作社的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合同式的利益约束机制使社员与企业在各自领域都追求最优,并明确了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从合作内容分析
在这里我们将四个合作社归为两类,即单一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性合作社。郭庄合作社和富贵合作社属于前者,而南马庄经济合作社和濮阳贷款互助社属于后者。通过现实材料可以发现一种倾向:在接近城市消费市场或是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内存在更多的是单一性专业合作社即合作社围绕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开展活动。这类合作社的目标是为市场提供农产品,因而在地理位置上它们都接近城市或消费市场。此外市场的需求也使得专业化生产要有较多的智力和物力投入,而这些在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才能实现。而相反,一些农村因经济基础差、地理位置欠佳而选择发展综合性合作社。综合性合作社虽不具备明显的经济优势,但在维护村庄稳定、提供部分村内公共物品、活跃乡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如文艺队的存在改变了农村的传统的休闲方式、传递了健康的乡村风气;老年人协会不仅充当了村内矛盾、纠纷的调解者,也通过集体活动实现了老有所乐与老有所学。从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综合性合作社应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合作社最终要在经济、服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从权责关系分析
通过四个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共同的一些结构即全体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职能部门。全体社员大会因其规模和组织成本只能是重大事件的决策机构,如修改章程、决定合作社的解散或变更、合作社重大庆典等活动。理事会是合作社的日常工作负责机构,理事长由理事会产生并对其负责。理事会既是管理者又具有服务者的角色。监事会是用来监督和督促理事会工作的,但事实上因与理事会组织内地位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监督并不容易实现。合作社作为一种民间性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主要依据习惯、自我约束等方式来进行。同样对组织结构来说,合作社的设计必须具备可行和简洁的特点,以保证组织功能和效率的实现。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设计多为二级或是三级的扁平式结构,层级较少,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反馈和社员之间的交流,对合作社的效率和灵活性极有帮助。
(四)从合作社建设与政府职能分析
政府的支持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郭庄合作社的发展可知,以农业局为主导的农业行政部门积极作为,不但依法实现了对合作社的管理,还变以往的指令性工作方式为大力扶持、引导合作社发展,派驻辅导员,发挥服务职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过程是合作社与政府互动的过程,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是也促使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是政府农村经济管理、公共技术服务、优良农作物引入和推广等职能转变的过程。相反,在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初期未得到政府支持时发展缓慢,而在得到政府支持后就呈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路径探索之一的农民合作组织也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关于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四点认识与四方面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7市当中9县(区)的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案的实地调查,笔者得到以下认识:(1)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多种发展类型,发展规模差异较大;(2)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刚起步,带动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对社员的吸引力不够;(3)合作社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资金、人才和内部管理等几个问题,但是只要政策到位、措施得当加上各方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4)不同的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不同的路径选择,且各具特色和现实价值,因此相关部门在指导合作社的过程中要遵循把握规律、个别指导的原则。基于本文以上的对四种合作社模式的对比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方面的结论:
首先,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可以有不同的主导力量,在材料中我们主要体现了政府、学者、企业、农民四种主导力量。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合作社发展迅速,相关的配套措施较为齐全,制度建设较为完备,但是也存在会强化社员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对合作社的认同度低等不足;学者主导的情况下,开展文化建设,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同度较高,在组织设计上具备更多的 科学性,对社员的宣传效果较好,但是它的不足在于由于缺乏外部经济力量有力的支持,合作社经济效益较低,对社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农民自发的情况下,由于合作社产生在村内,乡土社会的熟人性质决定了合作社内的社员必然是相互熟知的,这利于合作社的领导选拔和组织管理,有力于监督的进行,但由于农民在技术、文化知识、管理等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因而合作社仅仅依靠农民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变更的;企业主导的情况下,合作社可以通过企业直接进入市场,节省市场交易费用,可以学习企业较为成熟的经济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服务于自身的发展,但是由于合作社在初期并不能成为与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合作社要注意保护社员的利益,要维护组织的利益,要避免企业对合作社的变相压榨。
其次,合作社开展的主要工作或是合作社的发展起点主要由合作社所在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和村子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正如我们在案例中看到的兰考、濮阳的农民上实际上选择了综合发展的路径,除经济建设外还有文化建设、社区关怀等内容,而郑州、鹤壁两地的合作社多是专业生产性合作社,因为他们靠近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村内经济发展较好,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了许多条件。因此,合作社的发展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经济和地理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考虑,政府对合作社的指导要结合地方特色和村庄实际。
再次,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要尽量简化,制度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特征。合作社内部的权责关系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合作社性质的体现。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性组织,合作社的结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在制度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传统和习惯,以可行性为标准。合作社要能够有力地协调社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要在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下完成调解和利益达成。
最后,合作社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在资金、注册、税收和知识培训方面提供服务,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减少行政性干预。合作社的发展要发挥政府宣传者、推进者、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同时合作社也为政府职能服务提供了载体,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途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创新
基于本文中对河南省原有四种合作社模式的对比分析,笔者拟丛四个方面对合作社进行模式创新。
1、在合作社的发起成立阶段,要采用兰考的文艺队方式进行宣传,这样既有成本低的优势,又使社员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合作社并接受合作的思想。
2、在合作社成立之后,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的进一步指导,政府角色的扮演要采用郑州模式。要建立辅导组与合作社的长期联系制度,要定期到合作社了解情况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政府要做到指导而不领导,参与而不干预,扮演好服务的角色。
3、在合作社资金面临困难时,要采用濮阳模式。将农民的资金互助与国家的小额信贷结合起来,将政府扶持资金与民间闲余资金结合起来。
4、在合作社产品的市场营销手段方面,要采用鹤壁浚县模式,建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友好关系,或是采用定单农业模式,要保证合作社的产品有安全的销售市场,降低社员的风险成本。
5、在合作社的结构设计上,要采用三级扁平式组织结构即全体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职能部门(如种植组、养殖组等),社员要定期学习,理 8 事会要定期向社员汇报工作。监事会要做好监督和促进工作,要与社员一起为组织发展提供监督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集成、信息整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谈判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维护了农民的各项权益,推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正确认识、客观判断、科学决策、依法推动的基础上,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下,通过农民发挥主体作用,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明媚春天。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导
荆州分局马山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地方
经济发展
为了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增收。今年马山工商所在工作中着重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服务力度,截止目前,马山工商所辖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其中今年新发展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了本地经济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老百姓已经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成立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实惠。在今年的工作中,马山工商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一、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知心交流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我所根据辖区内农村的特点,结合分局年初下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们沟通交流,向他们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并向他们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地位、优势、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并在宣传过程中收到了农民群众们很多很好的建议。
二、抓好了服务指导,加强了服务力度。马山工商所实行零距离、零收费、零时间,开通绿色通道,电话预约,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一条龙服务。对辖区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做好回访工作,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经营,加强商
标、合同、包装、安全生产的管理,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确保经营中成功的经验得到广泛借鉴。马山工商所为新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了多次合作社之间交流学习的活动,让已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讲述成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所遇到过的困难和问题,对新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加强了对几个重点商品市场的监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马山工商所今年加强了对农资、农机、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重要关联的商品市场的巡查和监管,规范其他生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行为,努力做到了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货渠道有保障,货物质量有保障,售后服务有保障,营造了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了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增收致富的目标。
(朱明)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报
强化扶持 深化服务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区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落实扶持措施,加强引导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底,全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2个,农民成员总数3500多人,带动农户7000多户。综观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依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培育典型,抓好示范,激励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的2007-2010年四个中,我区分别成立合作社2家、10家、18家和72家。
二是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绝大多数合作社立足于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与特色产业互相促进,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纽带。我区专业化生产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蔬菜、果茶、生猪、禽类、水产等本地主要特色产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是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我区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类型除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外,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病虫害防治服务、农业旅游等多个方面。从创办类型看,大体有农户自发创办型、村级组织牵头创办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最主要的是农村能人领办型。在区农业局的协调、指导下,由几个示范社牵头,召集20多家合作社联合创办了以销售成员单位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产销联合社,提高了合作社群体发展资源利用率和产品统一销售率,增大与超市对接口径。
四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多或少兴办了成员急需的服务项目,多数合作社由成立初期单纯向成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逐步延伸到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解决了成员“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的实际难题。一些合作社建设了育苗基地,一些合作社建设了产品保鲜冷藏或加工包装项目,还有一些合作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二、主要做法
强扶持,重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发展中不断规范,在规范发展中不断提升。
(一)强化扶持,推动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突破点来抓。建立“一村一品”以奖代补扶持基金,每年由区财政拿出100万元,对承担“一村一品”项目的村委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农民成员规模每家给予补助1-3万元启动资金;对注册商标并统一产品包装销售的,给予奖励补助2万元;承担示范项目、获得“三品”认证和参加省级以上展销推介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农业项目优先给予立项扶持,支持合作社在基地建设、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2007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多万元,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专门召开学习贯彻座谈会,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集中开展了法律精神和专业合作典型的宣传报道。2007年3月份,区政府配合市有关部门在我区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场会。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月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法律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培育典型,带动发展。培育典型,靠典型引路,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类指导,选择一些产业特色明显、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合作社开展试点示范,突出规范章程、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指导办好合作社成员急需的服务项目。有4家合作组织承担全国示范项目,6家合作组织被确定为省、市级示范单位。通过总结示范单位的典型经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提供样板。我们从抓好示范社民主管理入手,通过典型样板,示范带动更多的合作社规范内部管理。重点抓好“四个一”的落实:一是建立一套内部管理制度,强化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合作社内部规范化管理;二是健全一个权力机构,社内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是健全一个财务审核监督机制,由监事会负责实施对合作社发生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事项进行逐项审查;四是设臵一个社务公务栏,及时公布合作社重要事项,按季公开财务收支明细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四)深化服务,促进发展。相关部门依法履行好指导、扶持和服务的工作职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区农业局组织数十个合作社参加市首届和第二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并会同工商局等部门多次组织开展“农超对接现场会”,帮助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区农业局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人。同时,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合作社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密切配合,狠抓农资市场管理,并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订单履约率明显提高。区有关部门还多次组织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全国、全省研讨会和培训班学习,并组织到南平市等地考察,进一步开拓了合作社管理人员的视野、学习了先进经验。区农业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并先后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培训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电算化》培训班,着力抓好合作社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区农业局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同时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专题调研,指导合作社完善章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初步成效
(一)主导产业得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对外销售,调动了农民发展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如**蔬菜专业合作社牵头建设紫长茄产地交易市场,推广嫁接紫长茄大棚栽培技术,带动本村及周边村2500多户种植嫁接紫长茄3000多亩,形成了以**村为中心的反季节嫁接紫长茄产业带。**蔬菜专业合作社牵头与龙头公司签订订单,带动本片区农民参与订单生产,当地水果玉米、生菜等订单蔬菜生产很快形成规模。**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与**镇养猪协会密切协作,抓住猪病防治、品种改良、生猪销售等三个制约养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有效服务,成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商品猪千头以上的成员养猪场有190多个。通过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载体建设,示范带动“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全区蔬菜、水果、茶叶、商品猪、家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二)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合作社普遍重视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改进工作,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合作社普遍开展了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等科技培训,部分合作社还开展了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服务和技术交流活动,培养了成员学习科学、重视科学、依靠科学的新观念,提高了科技素质,成员普遍掌握了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如**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年在成员中推广紫长茄嫁接栽培技术1900亩,并且取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年推广红紫苏、紫甘蓝、结球生菜等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1500亩;**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四季白”茭白良种28万苗,带动顶村村民推广种植230亩,产品收获期延长5个月,单产大幅度提高;**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推广产仔多、育肥畜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的PIC母猪,并引进五个进口品系的优良种公猪,向成员场提供种猪人工授精服务,均获得较好收益。
(三)品牌认证取得突破。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拥有自主注册商标33个,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个、产品认证14个。通过几年的扶持、培育,一批享誉全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合作社及其特色产品涌现了出来,**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获市著名商标;**蔬菜专业合作社紫长茄远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市;**果蔬专业合作社凤梨穗龙眼干远销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市。
(四)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加速了人力、财力、物力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势单力薄、分散经营的农民,依托合作社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使农产品商品率和效益明显增加,农民增产增收,初步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农民”的发展格局。如**蔬菜专业合作社带领菜农参与订单生产,每亩年平均利润在3000元以上,而以前平均利润只有1000多元,提高了一倍;**村在合作社带动下,紫长茄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村民收入大幅提高,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比所在镇农民平均收入水平高31.6%。
四、今后打算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民主决策、内部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大小事务少数几个理事说了算,有的监事会或执行监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个别合作社名为“合作”,实为个人操控。二是带动能力较弱。农民成员数在50人以上的合作社只有32个,占31.3%,全区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不到5%。一些合作社没有真正形成经济实体,凝聚力不强。个别合作社有名无实,“只搭台,不唱戏”。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技术、信息缺乏。不少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市场知识的牵头人。目前,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部分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下一步,我们准备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舆论宣传对于为合作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态良好,但从全国、全省发展形势看,我区仍有不小差距,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宣传不深入,农民群众认识不够;另一是我们抓机遇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今后,我们要加强对《合作社法》的宣传,推进依法建社。同时,要抓住国家扶持政策继续加强的有利条件,明确思路,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总体定位,加强引导,鼓励更多的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干部领办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担子。
二是加大指导力度。针对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有名无实等问题,今后在继续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要把规范、完善、提高合作社建设工作摆上更加重要位臵。农业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好法律规定,履行好指导职责,结合建立合作社名录工作,加强指导、培训和服务,引导合作社完善出资结构、民主管理、经营服务、建账核算、利益分配等机制,切实提高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能力。要通过现场观摩、专家讲课、经验交流、外出考察等形式,加强对业务指导人员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轮训工作,促进业务指导人员真正能熟悉法律,认真履行指导、服务等职责。同时,使合作社经管人增强依法办社的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加大示范力度。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和不同产业发展情况,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工作,争取每年培育3-5个示范社,每个示范单位由区财政补助资金5-10万元。通过示范社的培育工作,让我区涌现出更多的有规模、有水平、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先进合作社典型,示范带动全区合作社搞好规范化建设,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今年5月,市政府办批转了市农业局《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我区也将研究出台配套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税收、用地、用电、财政、信贷、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