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团队组建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团队组建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前徐小学 王家平
内容摘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过程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主要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展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当然也有能力强的学生单独完成研究任务的情况,但这极为少数。因此,在整个活动中小组组建的合理性对活动的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实践中小组的组建模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小组组建的时机可随机而定,并不是固定不变,当然小组的组建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团队组建 模式 时机 基本原则
一、小组的组建模式
笔者认为小组的组建模式并不是固定单一的,它可以根据活动自身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组建。
1、“兴趣相投”组合。这种团队组建的特点是小组成员的兴趣比较相似,特点也差不多,因此这些人在平时可能互相接触比较多,这样大家在活动过程中就更容易沟通。
2、“志同道合”组合。这种团队组建的特点是大家有一个共同活动目标,这就使大家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意见比较集中,团队的凝聚力比较强。
3、“组长聘请”组合。这种团队的组建要分两部走,先是进行小组长的竞聘工作,然后由小组长去聘请组员。这个团队的组建相对来说班级学生的整体能力要较强,不然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不过这个团队一旦组建成功,优势也比较明显,成员之间的信任感非常强,团队合作意识也相当强。
4、“邻里式”组合。这种团队的组建特点是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之间在实际活动中合作的方便。因为我们的活动大部分要到课后去完成,而且大多数还是要在校外完成,那么同住一个小区或同在一条弄堂的学生走在一起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活动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另外,在安全方面也可以得到保障。
5、“长期合同” 组合。这种团队的组建的特点是当小组一旦建成以后,那么在今后的活动中都以现有的这些成员为主,当然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的团队优点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成员之间能形成一定的默契,同时也免去了每次活动时组建团队所需的时间。
这里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在团队组建时指导老师应该给于一定的提示和要求,而绝不能简单的一句“你愿意和谁一起就和谁一起”,这样“凑在一起”的团队,学生的活动并不是指向指定的活动目标,而是大家平时聊得来,现在觉得有机会可以大胆的聊个够了,这样的团队就成为了无为活动小组或不良活动小组。这次在我们鄞州区优质课比赛时,有老师在组建团队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组队的要求不够明确,最后导致了大家走在一起“讲大道”,班级里看上去是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却成了一堂无效的课。所以,在组队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走在一起”,“我应该和谁走在一起”,“在哪个团队更能发挥我的特长”等问题。
二、把握小组组建的时机
小组组建的时机是指活动合作团队在什么时候形成比较合适。笔者根据自身操作实际,提出以下两个小组组建的时机:
1、在研究课题确立之前组建小组。在研究课题确立之前,同学们就完成了小组的组建工作,然后大家在一起来讨论研究的课题,这样能群策群力,提出的研究课题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下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性行。但这样的团队组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某些小组内的个别成员未必对该组的研究课题感兴趣,需要进行调整。
2、在研究课题确立之后组建小组。这是在先由大家提出研究课题之后,然后再进行团队的组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同学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选择自己向往的团队。
当然,在小组组建完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调整,如有些学生在活动中可能兴趣发生偏移,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自己更适合别的团队,甚至有时出现新的课题需要组建新的活动小组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指导老师适时调整。
三、小组组建的基本原则
在小组的组建过程中,小组怎么来分?哪些人组合比较适合?多少人一组?等等,为了体现出小组活动的能效性,我们还是要注意许多问题。
1、尊重学生意愿,在自愿原则下分组。学生的意愿和主题的需要是活动分组的先决条件。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而硬性强迫学生参与某一小组的问题研究,而应该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学生乐意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快乐地参与到小组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姿态,与小组成员一道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当然有时也确实因为活动的需要,比如某些学生因能力较差或纪律差而被小组拒之门外,某些能力较弱的小组急需得到支援等情况,教师需要对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教师千万不能生拉硬拽,必须讲明原因,做好细致的说服工作,使学生打消顾虑,让他们心情舒畅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我曾看到过有指导老师在组建团队时对那些落单的同学采用“人才拍卖”形式,也有老师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的形式,效果都不错。这样既尊重每个学生,又使团队组建顺利完成。
2、关注学生兴趣,强调整体协调。由于学生的性格不一,学习的活动经历不同,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在《走近端午节》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对包粽子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端午的历史由来感兴趣,有的则喜欢做香袋等等;在《欢欢喜喜过新年》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对压岁钱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放烟花感兴趣,也有的则对穿新衣服感兴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活动中学生都有各自感兴趣的东西,那么教师在活动分组时应该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喜好,把那些兴趣相投的学生编为一组,让他们在兴趣的支持下愉快地合作。在体现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强调整体的协调,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全班的活动开展。笔者认为强调整体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强调小组内性别协调,其二是强调小组之间能力协调。强调小组内性别协调是指男、女生的合理搭配,这也是活动分组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男、女生各有优势:男生胆大、勇敢、好表象、肯吃苦,女生心细、乖巧、守纪律、有礼貌;也各有其不足:男生粗心,女生胆怯,通过男女生的合理搭配,能克服男女生各自的弱点,形成活动小组内的优势互补。强调小组之间能力协调是指均衡小组之间的力量。我们分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学生的能力、素质较差可能会影响小组的研究的效果,但如果一旦出现小组之间能力相差悬殊,那么很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能力强的小组会有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能力差的小组则无法正常开展活动,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开展。
3、体现小组数量和小组人数的合理性。在小组组建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小组数量和小组组成人员的数量要合理。小组太多势必会分散团队的力量,而且对指导老师来讲工作量大大增加,压力增大,那么小组活动的内容就可能比较肤浅,就会影响活动的实际效果。另外每个小组的人数也要合理,小组人数不宜多,当然也不要太少。多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凑热闹的情绪,反正有那么多人在,这事自然会有人干的,就会形成一种“吃大锅饭”的现象。少则力量有限,可能比较难以完成预定目标。综合以上两点,笔者建议在刚刚开始组建团队时,每组人员可以相对来说少一点,让学生先学会互相讨论、配合、互相尊重,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基本懂得合作,然后再逐渐增加人数。如果一开始就人数众多,在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吵闹、玩耍、干别的事情的现象,达不到合作的目的。当时机成熟时,团队组建的人数一般情况下以五至六人为宜。
4、注重分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当小组成员初步落定之后,教师要对小组活动分工进行切实指导,以保证分工的合理性。小组长的人选是小组分工的核心问题,笔者建议,小组长的人选尽可能通过“小组长竞聘”或“小组推荐”的方式,这样效果比较好,这比起“教师委派”这种形式,前者更能让小组长在成员间得到认可。在一个阶段里每个组员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合作组组长、记录员、采访员、汇报员等。当然,在一定时间后,我们也可考虑角色轮换,使每个成员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总之,一个良好的团队应该是参与小组活动的每个组员,能在小组长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活动。组长要对每个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有作用可发挥。而每个组员能根据自身的特长,踊跃承担活动任务,成为小组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在活动计划制订之时,在计划表上能让每个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到位。
第二篇: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湖北省 湖北省 湖北省 湖北省 湖北省 湖北省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教学案例
王庄镇中心小学 徐焕新
一、课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低碳生活”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低碳经济成为了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低碳生活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交通等各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当前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学会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学会利用处理的信息进行交流。
(2)学会合作、讨论、分析,科学决策,形成共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关注人类生活环境的情怀,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这一现代理念进行大众传播。
三、教具准备:课件、题板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群有趣的动物朋友,想看吗?(播放课件、音乐)
师:它们可爱吗,它们做了什么,让你们觉得可爱?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了解天气变热的原因
师:现在天气为什么越来越热?教师板书现象:天气越来越热。教师指学生回答变热的原因。
师:(课件)科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这些气体会使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像厚厚的玻璃,罩住了地球,地球被扣在里面,散不了热,就像被关在温室里面,透不了气,就像发烧一样,所以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教师板书:温室效应。
(三)了解温室效应的影响
师:温室效应有哪些影响?请看一段短片。(播放课件、音乐)
师:这样下去,我们将走向世界末日,那么我们要不要救一救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回答:
PPT显示低碳——
师:低碳生活的概念
师:我们小学生可以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其实都在源源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排放着二氧化碳气体。
只要我们坚持节约,养成习惯,就能救地球。
(四)确定课题,分组研究
师:给我们的活动起个名字吧!教师板书课题-------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师:同学们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师:学生分组
课件出示要求:1,选出一名组长。2,共同填写题板。
3,小组汇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秀一秀。各小组展示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要低碳生活,提出了走进低碳生活这个主题,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分成了四个方面来研究。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下课。
第四篇:谈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谈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它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标,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下面我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谈谈我个人见解: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 2014.8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刘举人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开展多种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组建机构
学校建立以戴广东校长为组长,李新颖、李井贺、任巨兴、贾艳学、冯桂荣、梁冬仙霍淑芝、冯津燕、王福俊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戴广东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李新颖、李井贺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三、队伍建设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各任课教师要积极利用学校、社会资源。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
四、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低年级目标(1-2年级)⑴、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⑵、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⑶、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⑷、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中高年级目标(3-5年级)
⑴、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A、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B、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C、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D、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⑵、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A、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B、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C、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D、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⑶、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五、活动内容
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学科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 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村庄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活动形式
1、在校内开展。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2、在校外开展。一是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七、经费投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象其它学科,它强调超越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向学生的生活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拍照、摄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等,都需要经费开支,我们学校将保证资金投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