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7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努力开展好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生活实践目标——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2. 人生体验目标——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3. 个别发展目标——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4. 学科整合目标——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三、教学思路
(一)加强课程研讨,整合资源优势
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专题研究,共同探讨课程的有效实施,整合校内、外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协作和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关注师生需求、促进师生发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实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活动案例的评比,注意积累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丰富本学科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从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出发,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激
发学生的真正兴趣,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完善课程管理、抓好课程实施规范
教师认真制订好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按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忌随意挪用或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严格按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要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老师,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四、教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针对学生特点研讨并制定研究计划。
2、完成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主选题、确定课题。
(二)、实施阶段:
1、各课题组根据计划定时定地开展活动,做好记录,保留每次活动的各种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总结前段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活动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并指导后阶段的活
3、各小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边实践边研究。
(三)、总结阶段: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总结交流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
五、工作重点
由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解不深,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有: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同周围环境接触,在实践中增
长见识,锻炼综合能力。
5、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始资料,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个人成长档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和报告、论文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
四、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实践途径和活动安排
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以竞赛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开,再综合生成出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其具体安排如下:
研究性学习: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
活动侧重:留心周围的一切,善于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转化成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参加社会实践,解决问题
社区服务:参加社区服务,定期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能做好宣传工作,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活动侧重:绿色环保、慰问孤老、创建知识宣传、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学期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是:《走近中秋》 。
活动侧重: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计划,了解经济改革的情况,了解我们的国情情况。
六、活动措施和注意事项
1.课题的选择力求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4.注重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教导处、德育处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6.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
7.努力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活动评价方面
1.注重过程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
2.注重多元化评价 。教师对学生活动评价就注重多元化评价 。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班级互评、请家长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分别从能力、知识、品德、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努力开展好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生活实践目标——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2. 人生体验目标——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3. 个别发展目标——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4. 学科整合目标——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三、工作思路
(一)加强课程研讨,整合资源优势
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专题研究,共同探讨课程的有效实施,整合各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协作和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
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共同提高各校师生研究和实施本学科的能力,
(二)关注师生需求、促进师生发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实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积极参加市级、镇级组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活动案例的评比。在交流中增知,在实践中长才,注意积累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丰富本学科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从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出发,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真正兴趣,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完善课程管理、抓好课程实施规范
要求有关教师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按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忌随意挪用或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严格按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要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老师,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四、工作安排
(一)、准备阶段:
1、针对学生特点研讨并制定研究计划。
2、完成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主选题会、确定课题。
(二)、实施阶段:
1、各课题组根据计划定时定地开展活动,做好记录,保留每次活动的各种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总结前段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活动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并指导后阶段的活
3、各小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边实践边研究。
(三)、总结阶段: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总结交流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
五、工作重点
由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解不深,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有: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同周围环境接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综合能力。
5、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始资料,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个人成长档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校本课程为依托,继续开展全校性的剪纸活动,彰显我校的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为: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4、强调开放。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正规课程,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可依据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上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5、重视师生互动。正因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师生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四、具体活动安排
1、开学初各班根据学校方案制定班级活动计划。
2、具体安排(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我们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目标
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包括: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各班活动主题: (第1--3周)
2、分小组: 每各班都分成五个小组。
3、各班制定活动计划(各班组长负责)。
4、学习“如何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活动?”的相关知识。
第二阶段:开展调查。(第4--8)
1、各组按计划展开实践调查活动。
2、针对各班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汇总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第8—9周)
1、各小组汇报、交流。
2、组长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第四阶段:宣传、评价(10—13周)
1、设计宣传计划。
2、制作宣作品,展开宣传。
3、学生总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6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和报告、论文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实践途径和活动安排
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以竞赛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开,再综合生成出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其具体安排如下:
研究性学习: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活动侧重:留心周围的一切,善于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转化成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参加社会实践,解决问题
社区服务:参加社区服务,定期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能做好宣传工作,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活动侧重:绿色环保、慰问孤老、创建知识宣传、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本学期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是:《走近中秋》。
活动侧重: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计划,了解经济改革的情况,了解我们的国情情况。
六、活动措施和注意事项
1。课题的选择力求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4。注重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教导处、德育处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6。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7。努力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活动评价方面
1。注重过程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
2。注重多元化评价。教师对学生活动评价就注重多元化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班级互评、请家长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分别从能力、知识、品德、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7
一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 教学措施
1 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 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 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和报告、论文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实践途径和活动安排
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以竞赛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开,再综合生成出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其具体安排如下:
研究性学习: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活动侧重:留心周围的一切,善于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转化成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参加社会实践,解决问题
社区服务:参加社区服务,定期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能做好宣传工作,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活动侧重:绿色环保、慰问孤老、创建知识宣传、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本学期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是:《走近中秋》。
活动侧重: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计划,了解经济改革的情况,了解我们的国情情况。
六、活动措施和注意事项
1、课题的选择力求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4、注重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教导处、德育处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6、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7、努力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活动评价方面
1、注重过程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
2、注重多元化评价。教师对学生活动评价就注重多元化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班级互评、请家长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分别从能力、知识、品德、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和报告、论文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实践途径和活动安排
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以竞赛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开,再综合生成出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其具体安排如下:
研究性学习: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活动侧重:留心周围的一切,善于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转化成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参加社会实践,解决问题
社区服务:参加社区服务,定期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能做好宣传工作,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活动侧重:绿色环保、慰问孤老、创建知识宣传、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本学期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是:《走近中秋》。
活动侧重: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计划,了解经济改革的情况,了解我们的国情情况。
六、活动措施和注意事项
1。课题的选择力求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4。注重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教导处、德育处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6。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7。努力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活动评价方面
1。注重过程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
2。注重多元化评价。教师对学生活动评价就注重多元化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班级互评、请家长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分别从能力、知识、品德、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我们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目标
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包括: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各班活动主题: (第1--3周)
2、分小组: 每各班都分成五个小组。
3、各班制定活动计划(各班组长负责)。
4、学习“如何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活动?”的相关知识。
第二阶段:开展调查。(第4--8)
1、各组按计划展开实践调查活动。
2、针对各班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汇总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第8—9周)
1、各小组汇报、交流。
2、组长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第四阶段:宣传、评价(10—13周)
1、设计宣传计划。
2、制作宣作品,展开宣传。
3、学生总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在学习滨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课程建设,围绕“三条线、四大领域及非指定领域”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二、班级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2人。该班总体情况良好,班内大多数同学学习态度端正,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也有些学生学习懒散,上课纪律差,这就要我们教师多花点心思在这些学生身上。
三、活动内容:《诚信,我做起》、《保护眼睛,防止近视》、《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欢欢喜喜中国年》
四、活动目标:
1、通过《诚信,我做起》活动课的开展,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诚信意识,将诚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2、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知道用眼卫生的习惯,合理膳食可预防近视的原因,以及做眼保健操的好处,总结实践收获,并提出《保护眼睛,防止近视》的倡仪书,指导低年级同学进行用眼卫生。
3、知道低碳以及低碳生活的概念,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低碳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统计、参观、搜集和分析处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了解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宣传和实践低碳生活的热情,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4、通过《传统节日》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文化的全球化,使学生更加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使学生了解关于节日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
5、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学会在实践中探究,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图书和上网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的能力。通过小组自主参与活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加强现场教学,教师要认真备课,选好地点,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操作示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并注意提供学生更多自己探索的机会。
2、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调查,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在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
3、采取集中课时和分散课时,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综合实践活动。
4、注重组织好活动,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做好活动过程、结果的记录。
5、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
6、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三年级学生受年龄和学识的限制,受原来课程模式的影响,接触社会比较少,一下子全部放开,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因此,以主题活动为切入口,学生从大的主题中寻找和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如:关于美化校园的新建议;夸夸我们的学校;课间十分钟等。教师将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给与一定的指导,体验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方案实施
1、课时的确保与安排
三年级每周3节综合实践课。
3、具体形式
①集中授课:知识技能的普及等。
②实践活动课: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
③方案设计课:主题的确立等。
④综合课:课题的研究等。
⑤成果交流课:体验的交流,成果的展示等。
⑥其他。
五、具体时间安排
九月份:
1、学生自组研究小队,并起一个健康响亮、积极向上的队名,针对以后的活动,制定队规。
2、进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指导。
3、进行研究方案一般格式的撰写的指导。
十月份:
1、根据“诚信在我身边”确定主题,开展活动。
2、指导建立自己的诚信档案袋。
十一月份
1、展示“诚信在我身边”成果。
2、确立子课题,尝试研究。
十二月份
1、组织有关的录像的观看,参观,知识讲座。
一月份
1、对于未结束的活动专题继续组织开展好活动。
2、开展好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努力开展好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生活实践目标——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2. 人生体验目标——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3. 个别发展目标——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4. 学科整合目标——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三、工作思路
(一)加强课程研讨,整合资源优势
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专题研究,共同探讨课程的有效实施,整合各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协作和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
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共同提高各校师生研究和实施本学科的能力,
(二)关注师生需求、促进师生发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实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积极参加市级、镇级组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活动案例的评比。在交流中增知,在实践中长才,注意积累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丰富本学科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从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出发,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真正兴趣,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完善课程管理、抓好课程实施规范
要求有关教师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按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忌随意挪用或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严格按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要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老师,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四、工作安排
(一)、准备阶段:
1、针对学生特点研讨并制定研究计划。
2、完成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主选题会、确定课题。
(二)、实施阶段:
1、各课题组根据计划定时定地开展活动,做好记录,保留每次活动的各种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总结前段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活动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并指导后阶段的活
3、各小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边实践边研究。
(三)、总结阶段: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总结交流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
五、工作重点
由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解不深,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有: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同周围环境接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综合能力。
5、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始资料,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个人成长档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以及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而我们三年级教学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周围的人们,充分了解社区环境,体会感受自我的成长。
二、活动内容:
1、从问题开始;
2、我是这样长大的;
3、牙齿与健康;
4、在蔬菜的王国里;
5、我们和动物朋友;
6、草地里的秘密;
7、书包的学问;
8、小小的“拍卖场”;
9、商品与品牌;
10、我的妙点子;
11、有趣的年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好品质。
5、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6、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四、活动措施: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
3、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6、指导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努力开展好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生活实践目标——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2. 人生体验目标——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3. 个别发展目标——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4. 学科整合目标——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三、教学思路
(一)加强课程研讨,整合资源优势
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专题研究,共同探讨课程的有效实施,整合校内、外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协作和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关注师生需求、促进师生发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实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活动案例的评比,注意积累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丰富本学科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从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出发,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激
发学生的真正兴趣,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完善课程管理、抓好课程实施规范
教师认真制订好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按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忌随意挪用或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严格按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要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老师,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四、教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针对学生特点研讨并制定研究计划。
2、完成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主选题、确定课题。
(二)、实施阶段:
1、各课题组根据计划定时定地开展活动,做好记录,保留每次活动的各种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总结前段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活动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并指导后阶段的活
3、各小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边实践边研究。
(三)、总结阶段: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总结交流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
五、工作重点
由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解不深,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有: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同周围环境接触,在实践中增
长见识,锻炼综合能力。
5、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始资料,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个人成长档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讨论,开展主题活动,理解学习行为的含义,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操作,了解饮食与健康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的发展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身边的残疾人,让我们用真挚的爱为他们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
通过调查身边的民俗活动,了解南流悠久历史,了解南流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调查、采访,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们与电脑的关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的意识。
通过对敬老院、消防大队、南流农村、街道等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社区的生活能力,争做社会主义下的新公民。。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10
一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 教学措施
1 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 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 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11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校本课程为依托,继续开展全校性的剪纸活动,彰显我校的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为: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4、强调开放。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正规课程,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可依据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上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5、重视师生互动。正因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师生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四、具体活动安排
1、开学初各班根据学校方案制定班级活动计划。
2、具体安排(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