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

时间:2019-05-14 06:0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

第一篇: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

目录

一、现状与形势„„„„„„„„„„„„„„„„(6)

(一)现状与问题„„„„„„„„„„„„„„„(6)

(二)基本形势„„„„„„„„„„„„„„„„(8)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10)

(一)指导方针„„„„„„„„„„„„„„„„(10)

(二)发展目标„„„„„„„„„„„„„„„„(11)

三、主要任务„„„„„„„„„„„„„„„„„(13)

(一)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4)

(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15)

(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2)

四、政策措施„„„„„„„„„„„„„„„„„(24)

(一)政府职能„„„„„„„„„„„„„„„„(24)

(二)体制建设„„„„„„„„„„„„„„„„(25)

(三)法律法规„„„„„„„„„„„„„„„„(25)

(四)制度改革„„„„„„„„„„„„„„„„(25)

(五)对外开放„„„„„„„„„„„„„„„„(26)

(六)人才培养„„„„„„„„„„„„„„„„(26)

(七)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27)

前言

本计划是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计规划〔2002〕1172号)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粤府〔2001〕13号),结合当前我省信息化发展实际,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粤府办〔2001〕38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是对我省全社会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计划所指的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相关法规、政策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与问题

“九五”以来,我省各级政府不断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工作,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化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我省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我省已建成了一个国内领先、初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电信通信基础网络体系及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网络整体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电信基础通信主干网已实现了高速宽带化,并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乡镇,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络也初步建成,电力、交通等专用通讯网络也初具规模,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互联平台,对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各大计算机网络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截至2002年底,我省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为3.14万公里,数字微波线路长度2.57万公里。拥有广州、汕头两个国际卫星地球站和一批卫星地球站。固定电话用户达199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214.37万户,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约占全国的1/10和1/6.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干线长度达到10093皮长公里,网络光缆总长度(含支线)达3.89万皮长公里,网络线路(含铜缆)总长29.4万公里。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931.8万户。全省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全省4000多个邮政服务营业点逐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通邮率及邮件准时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在工业领域,全省有40%的工业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之中;在农业领域,全省先后建立了一些专业性信息网络,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推广到农户;在服务领域,信息技术在金融、商业、外贸、旅游、房地产等行业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应用,全省各商业银行均建立了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在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各商业银行之间实现联网,电子化的结算网络已覆盖全省90个县(市、区)及发达地区部分乡镇。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在我省也已全面展开。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省份之一,我省已于1996年初步建立了以省政府大院光纤通信网络为基础、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级以上市政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网络,个别部门还开展了网上办公,大部分地级以上市政府建立了局域网和网站,广州等市初步建成了一站式综合政府门户网站,整合了许多市级部门的网上行政服务系统。一些发达地方的村、镇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3.信息源的开发利用和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2年底,已批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运营企业225家,已批的ICP(互联网信息内容提供商)运营企业944家,互联网用户数达986.39万户。金融、税务等领域推进电子化和网络化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企业间实现了初步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库服务、中介咨询等信息咨询服务业正在兴起。网上教育等业务发展迅速,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全省信息化的试点,已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4.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002年我省规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164.42亿元,连续十二年居全国第一,与开始实行同口径统计的1998年相比,年均增长超过25%,增长速度居我省九大行业之首。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产业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群,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在国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收入达到243亿元,总量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在2002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评比中,我省有20家入选,其中华为、中兴两家企业分列全国第一、二位。截至2002年12月,全省已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992家,已认证的软件产品2794件。

但是,我省信息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法规不健全,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网络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建设,存在“重建设,轻应用” 的现象;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不够紧密;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网络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高层次智力资源短缺,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安全还存在比较大的隐患。此外,我省信息化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也比较突出,互联互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二)基本形势

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美国先后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第二代因特网、数字地球等计划,日本正在加快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欧盟制定研究开发总体计划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加坡建设智能岛等等。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凭借在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抢占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其目的是要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中国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有出路。我国已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这将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迈上新台阶;各省市也迅速行动,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计划,不少省市都将信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积极采取对策推动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基础电信开放和信息技术产品零关税的新环境以及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必然对我省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对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和系统集成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对我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顺应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和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加快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我省的信息化,是我省今后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五”时期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是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十五” 计划的重要保障。推进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省政府已经明确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十五”期间,要加大力度加快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信息化带动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提高我省的信息化水平,早日实现我省现代化的目标。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的产业化和产业的信息化为主线,采取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和政府大力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合理布局,区域推进;安全可靠,鼓励创新。

1.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鼓励“联合共建、互联互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应用主导,面向市场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通过狠抓应用和服务,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努力提高应用水平,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3.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通过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渗透,讲求应用实效,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4.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发展,重点扶持和支持落后地区加大发展力度,科学规划,同步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及产业开发,实现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共同发展。

5.安全可靠,鼓励创新

狠抓信息和网络、应急机制、安全及创新工作。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应急处理的长效机制,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加强创新工作,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加速技术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开发水平,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要迈上新台阶。主要目标是:

1.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预计到2005年电信运营业增加值达到85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水平和规模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不断向生产制造与运营服务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基本确立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预计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2.信息网络规模容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长途电路、中继电路、电信管道、用户线路、光缆光纤等规模将有较大发展;电话普及率将达到85%以上;完善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增加光节点,提高HFC双向传输的质量;加快发展宽带接入网络,互联网络用户数将达到2000万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达到40台。

3.广播电视增创新优势,全面推进现代化

“十五”期间,我省广播电视的发展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先进行列;以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为方向,以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为中心,全面推广数字化、网络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实现全省广播电视微波专用电路的数字化改造,完善全省光缆骨干网络结构,初步建成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网络。到2005年,力争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实现有线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试播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1000万户,建成全省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干线网、省至乡镇的光纤传输网络和卫星直播平台,建成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5万公里以上,数字微波线路长度为4.5万公里以上。

4.信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商务持续发展,将由大的跨国公司向中小企业扩展;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也将有较大发展。

5.信息化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文化生活日益结合,信息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显著提高,信息化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6.全省电子政务信息化框架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初步建成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框架,开展各类业务应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信息共享;初步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政府内部办公运作规范高效,实行公开对外服务,管理、决策、服务、应变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7.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十五”期间,要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使我省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极大增加;要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吸引国内外信息人才来粤工作,特别是要加强软件与系统集成设计人才的培养,到2005年软件从业人员达8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完善骨干网,建立健全各市城域网,大力发展接入网,建成包含各类信息网络、融各种业务于一体的高性能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基础传输网。目前,我省骨干传输网技术先进、容量巨大、光缆富余量大,对现有的骨干传输网,要充分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利用率,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和技术水平,建设好广东省内高速宽带骨干网;建设珠江三角洲全光传输网络工程。利用光交叉连接、光分插复用等技术,建成覆盖整个珠三角区域的全光网络,实现智能光网络;充分利用广州已建成的国家级网络互联交换中心及现有网络资源,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各城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宽带骨干传输网络系统。

业务网。鼓励经国家批准的网络运营商在广东省开展宽带城域网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互联互通规则,实现各市的宽带城域网高速互联,使各市的宽带城域网连成一个整体。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骨干网和城域网,积极推进光纤到大楼,坚持以光纤接入为主,其他接入手段为辅,建成一个融数据、图像及话音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接入网。

无线电网。建成一个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基本覆盖全省重要空域的无线电监测网络,实现与国家和军队无线电监测联网操作和数据共享。整合频率资源,建设全省800M数字集群共网平台。建设国家级的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和无线电监测站,争取加入国际无线电监测网。加强无线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推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新型无线技术的应用。

(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带动全局发展,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

1.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在信息化过程中,加强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能源交通、建筑业、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以全省山区信息化工作为契机,全面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农业科技网的建设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和农业科技管理系统,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加强农业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按照建立现代农业的要求,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生产、科技、管理、加工、流通和农民素质教育等过程的信息支持和动态监测预警。

能源交通建筑业。提高能源、交通、建筑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能源管理的综合管理调度。建筑业领域的信息化主要是逐步推广建设工程项目的网上公开招投标,建立建筑市场信息化监管系统;做好智能大厦和智能化小区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推广和普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CAC)等。交通运输业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信息化带动交通现代化。建立以高速公路为基础的长途传输线路,提供收费、管理等数据传输通道。运用信息流优化物资流,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制造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升级的关键。要在企业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业务流程重组(BPR)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应用,实现我省制造业的现代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全面改造制造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

2.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高政府的信息化水平。电子政务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整合、建设和完善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并完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社会保障、政法(含金盾)、金关、金税、金融监管(含金卡)、金财、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等12个重要业务系统,在平台上实现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重点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五个重要的政务信息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促进政务公开。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财税系统。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建设。“金财工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管理等核心业务的管理系统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系统等十五个分系统;二是覆盖全省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建成一个能适应公共财政需求,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并能为制订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横向及纵向网络连接的高效率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网络。“金税工程”主要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税收征管、稽核和反避税体系,增强打击偷、漏、骗、逃税的能力,提高税收征管和监管水平。实现财政与税收信息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重点是建设好省、市、县、乡(镇)四级财政和税收计算机信息网络并与工商、银行、外管、外经贸、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网,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税收监控系统。

金融系统。抓好“金卡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完善全省金融数据通信网,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广综合柜台业务系统,建设实时的行际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建立个人信用资料库,促进个人信用消费的发展;加强汕头等地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并充分利用其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全省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外经贸系统。以建设“金关工程”为契机,加速外经贸与海关、商检、税务、银行、工商、外管和知识产权等部门间联网,对国际贸易和投资实现网络监管;建成一个覆盖外经贸系统各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开展网上招商活动,建立一批重要的外经贸信息库,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完善外经贸信息咨询和网上业务等服务体系,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了解我省投资环境的“一站式”平台,促进我省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政法系统。建设政法信息网,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物理网络资源,构筑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政法骨干网,建设政法系统各部门内部的局域网和纵向业务专网,主要包括政法委机关业务系统、法院业务系统、检察业务系统、公安金盾工程、司法(含监狱局、劳教局)业务系统、国安业务系统等6个主要部分;在政法骨干网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库仓库技术,构建省级政法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政法各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交换数据,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其中,建设“金盾工程”完善公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全面推进公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省公安信息化体系总体架构,实现各警种“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目标;建设政法信息网为各级政法机关提供全面的政法业务信息查询和检索服务,使全省各级政法机关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运行的目标,为广东省政法工作全面信息化奠定基础。

统计系统。建设统计信息网,充分利用省政府政务网络平台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广域网,逐步建成省、市、县、乡(镇)四级的统计信息网络。在统计信息骨干网上,构建省级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和交换中心;建设省级统计信息库、网络存储系统及容灾系统;建立统计快速调查系统,网上直报、处理、信息发布系统,以实现统计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为统计信息化奠定基础。

党群工作。推动党、团、工会等组织和宣传、统战、纪检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勤政廉政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城乡规划系统。加快建立以“三网一库一体系”为基本架构的规划系统政务信息化枢纽框架。三网分别为:全省县级以上规划行政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及其与所辖地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互相联结的办公业务资源网,进而构筑全省规划监控体系,规划系统政府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全省规划系统共享的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

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宏观规划、指导和市场监管,充分利用我省发达的经贸基础条件和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环境,结合国家规划,建立我省电子商务框架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认证和结算系统,建立与电子商务应用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要以抓好国家试点项目“广东省电子商务系统工程” 的发展为契机,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重点抓好电子商务推广体系、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

4.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科技教育。大力普及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及网络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列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宽带高速的“科研网”和“教育网”,2003年,全省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绝大部分中小学、其它地区的重点中小学等要接入广东教育和科研网。到2005年,力争全省所有的中小学都将接入广东教育和科研网,完成“校校通”工程。发展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通过宽带高速信息网以及学校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来全面推动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医药卫生。加快公共医学数据库和大中型医院信息库建设与共享,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和专家系统,形成医药、医疗、卫生、防疫等信息网络体系,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广播电视。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实现模拟电视业务向全面数字电视业务的过渡,建成全省统一标准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省的基础上,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形成新的文化娱乐消费热点,培育新的增长点,拉动内需,促进我省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民族工业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高质量的750MHZ或860MHZ的HFC双向网络改造,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现每个光节点覆盖用户小于500户。对全省广播电视微波网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微波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互通,共同承担广播电视的传输任务。加强节目内容的开发,利用广播电视的巨大资源,提供声音、图像、数据和多媒体等增值业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节目服务;开展多媒体网上广播电视,发掘广播电视新业务;开发广播电视增值业务,建立广播中心音频网络系统及大型音频数据库,推进数字音频,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积极开展“金保工程”,建设覆盖社会保险、劳动事业、民政事业等社会保障业务的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设公益性信息库,重点开发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数据库及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提供各领域公益性信息资源的链接服务,在文化、体育、艺术、新闻、出版等公共事业普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5.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加快培育信息咨询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快邮政、电信、广播电视业、信息内容提供及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业的发展,开拓信息服务市场、增加附加值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的新兴领域和新业务。

6.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服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通信设备。发展高速网络交换设备,加速有线通信设备的主导产品的换代升级和上档次。重点发展数字集群通信系统、CDMA2000-1X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和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移动通信设备,重点抓好10GB/S以上超高速、大容量SDH光同步数字系列设备、32路以上密集波分复用设备、全光通信网络系统及光交换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重点发展光纤接入网设备、无线接入网设备和IP网络设备与产品。

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高速路由器、网络交换设备、高速接入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和大容量存储设备及关键件、高性能打印机及关键件、主机板、扫描仪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以及金融电子装备、智能交通电子装备、数控设备、IC卡设备等应用产品。

视听产品。积极推进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和高清晰度新型视频接收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突破专用集成电路、数字压缩编解码芯片等关键技术,实现关键件(包括机芯、激光头、光学组件、编解码芯片等)的产业化。

基础元器件和电子专用设备及仪器。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表面贴装元器件(包括片式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和二、三极管、发光管),混合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器件(TFT液晶显示器、FED场致发光器件、有机发光显示器件、PDP等离子显示器等),高频器件(如声表面波滤波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等),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绿色电池(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子专用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高档次电子瓷料、浆料和陶瓷基片、锂离子电池材料、超薄及柔性覆铜板等电子专用材料;电子专用制造设备(片式元器件生产线设备、表面贴装生产线设备、高档磁性材料生产线设备等)、数字化智能化电子测试仪器(IC及新型元器件测量仪器、通用数字化测量仪器、通信、网络及视频测量仪器等)、仪表和工模具的开发与制造。

集成电路。贯彻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鼓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的设计和生产。

软件。建立新的软件投融资机制,大力培养各类软件人才,营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软件开发和产业创新,努力掌握核心软件技术,培育一批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和软件拳头产品,壮大产业规模,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大幅度提高自主开发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并大力发展软件出口。加强合作研发,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迅速形成产业规模,提升我省的软件产业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政府职能

政府重点要放在加快市场开放、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和政府大力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监管,做好发展规划,对科研规划和重点研发项目给予支持;要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通过应用示范作用,推动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网络建设主要由企业负责,政府负责规划、协调监督,保证联通。

(二)体制建设

按照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保障信息与网络安全的要求,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形成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监管和开放市场,在某一城市或区域组织选择20—30万用户的规模作为三网融合的示范项目。

(三)法律法规

加快信息化领域立法进程。按照国家制定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软件、信息安全等方面法律以及相关实施措施和进一步完善的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制订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市场准入、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强规范和管理。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违法行为和网络违法行为。

(四)制度改革

顺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电信、广电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性市场架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规范市场行为,推进信息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立社会信息体系,推动企业诚信经营。建设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实现市场联合监管,提高执法效能。积极开展企业信用评估工作,制定企业基本信用制度和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的氛围。

改革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鼓励和培育信息产业风险投资,鼓励境内企业海外上市,扩大发行企业债券和长期发展债券,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鼓励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进行资源优化和资产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五)对外开放

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强强联合”。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兴办加工贸易项目,鼓励和扶持企业进入国际信息通信服务市场。加强同世界著名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提高对关键性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信息产业的成长。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全面推动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出口。

(六)人才培养

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加快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形成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在小学、中学统一设置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基础等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落实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

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入股、期权等激励机制,建立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

(七)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

充分利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加强与港澳台在信息化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规则、标准、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及企业运用、推广、培训等方面的合作;鼓励港澳台企业投资省内信息化建设,与港澳台合办信息产业园区,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资金、人才培训和交流等方面,利用和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广泛的国际市场网络以及人才优势,促进我省信息化的发展

第二篇: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化的通知

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11〕47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加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控技术应用率达50%以上,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40%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山区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县级以上医院普遍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基本建成,数字出版产业全国领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取得明显进展,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和机器对机器(M2M)等技术的物联网方兴未艾,云计算顺利起步,前瞻性提出并实施“数字广东”战略。

2.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我省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并成为全省首个突破万亿元产值的主导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20389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2445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信息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3.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和便民服务,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建成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政务网络体系和全省电子政务密钥管理、电子认证基础设施以及涵盖省直单位、18个地级以上市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通过电子政务网站群提供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行政审批等便民服务。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在行政审批、行政效能投诉、行政执法、财政资金运行等重要领域实现省、市、县三级全面覆盖。政法系统信息网络平台完成省、市、县三级以及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纵向和横向的互联互通。

4.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3169.1万,移动电话用户达9708万,用户规模和业务量均居全国首位。有线电视网用户达1704万,其中数字电视用户929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互联网各项应用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互联网用户达5324万,居全国首位,普及率达55.3%,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接入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电信网联通至20户以上的自然村。

5.信息化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近年先后制订出台了《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广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和公开管理规定》、《转发省信息产业厅经贸委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8〕33号)、《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0〕66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一批政策法规,为全省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存在问题。

当前,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宽带化、泛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征,信息技术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省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信息产业方面,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大部分信息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产品,大而不强的产业格局尚未彻底改变。

——电子政务方面,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需进一步完善。

——两化融合方面,大多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对涉及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程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整套信息系统应用不够广泛。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认识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面向产业集聚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事业信息化方面,重大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城乡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按照《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托,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信息化普及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地区、城乡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通过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社会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促进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应用导向,创新驱动。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衍生性产业。

——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新思路、新机制,重点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社区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高度融合,全面提升。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信息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和提升效应。注重区域、城乡间信息化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

——扩大开放,保障安全。坚持开放与安全并重,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信息化对外开放步伐;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构建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省信息化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全国网络民生民情应用示范区、华南地区网络创新创业集聚地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信息化中心区域,基本形成全面网络化、高度信息化的“数字广东”框架,其中珠三角地区进入全球信息化先进水平行列,成为重要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省主要信息化指标如下: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65%,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65%,家庭网络平均带宽提高10倍,达到30兆比特;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珠三角地区实现“班班通”。

——传统产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60%.——汽车产品电子信息化程度达到40%,旅游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5%.——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0%,非行政许可的政府服务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推广应用集成化生产执行系统(I-MES),通过数字控制系统(NC)、柔性制造系统(FMS)、工业机器人(ROBOT)、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等生产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精确度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发挥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上下游企业信息系统在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提升产业链整体信息化水平。

2.加快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以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应用为基础,面向生产性企业的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的技术溢出作用,培育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以公司治理、战略规划、清洁生产、国际合作等为重点,加强信息服务,满足生产性企业在风险投资、融资担保、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品牌策划、知识产权、设备租赁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3.全力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支持建设制造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汇集行业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标准化数据,建设国内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工程数据中心,重点打造国家级工程数据中心。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信息资源库以及公共设计制造服务平台和工具库,提高企业供应链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积极培育行业标杆企业。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装备制造数字化、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等示范工程,总结推广工业生产流程、设计能力、管理模式改造的成功案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成功经验。培育20家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10家装备制造数字化标杆企业以及20家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标杆企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5.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普及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支持研发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监控系统、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等技术设备。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中的应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节能减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3个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产业转移示范园,研发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信息技术和产品。

(二)大力发展新兴信息产业。

1.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基础较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增长、高附加值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和软件产业。以液晶电视集成制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薄膜太阳能装备和材料开发、发光二极管(LED)应用、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家庭产业化及网络创新创业等六大工程为突破口,加强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信息产业的应用对接,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2.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基于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信息传输服务业。促进影视娱乐和交互性多媒体等数字内容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基础数据库、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网络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拓展信息资源增值业务。推动软件网络化服务和云计算应用,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和新兴信息网络系统。支持广州建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加快专业市场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打造网络商都。支持珠三角地区重点建设电子商务交易、支付和配送枢纽,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依托优势行业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向我省集聚。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的市建设电子商务区域中心。

3.加快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为支撑,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鼓励大型龙头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建设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元器件和软件等创新研发平台,以及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和行业重点实验室。促进核心软件与集成电路自主研发设计,建设广州、深圳、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设,提高我省高端计算服务能力。加强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大力推进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省市合作共建云计算产业基地。突破云存储、云服务、云安全等核心技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资源集成、关键技术联合研发、知识产权互惠共享机制,形成技术攻关合力。

4.实施重大专项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信息化专项工程,集中力量突破数字家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和无线通信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实施数字家庭标准化及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发展具有“三网融合+高清互动+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高端数字家庭等系列产品,积极推进广州、佛山、云浮等地数字家庭试点建设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推动DRA数字音频编解码、数字视频解码(AVS)和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iVA)等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国家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普及应用,突破卫星导航系统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芯片、模块、终端等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政务、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采用双/多系统兼容的模式,逐步实现从国外系统向国内系统的平稳过渡。到2015年,初步实现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我省的商业化应用。

(三)加快推进“三农”信息化建设。

1.加强农业领域信息化应用。建设全省农业资源数据平台和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面向主要种养种类的技术服务系统。打造农产品流通和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化服务平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平台,探索精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区林业现代化,加强信息技术在林区经济发展、林农权益维护、林业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2.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在村镇部署公共信息服务终端,扶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在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医疗卫生保障和农民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点覆盖率,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全省行政村信息化公共服务网全面覆盖。

3.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优化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百万农民学电脑”等信息化教育工程,普及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构建农村基层信息化人才体系。

(四)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1.建设多层次、多渠道、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安全可靠的全省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政务效能。实施公共基础信息共建共享工程,建设以人口、法人、信用、地理等信息为重点的公用基础数据库。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构建社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开展。建设网络问政平台和全省社情民智收集系统,完善网上政民互动渠道。统筹建设数字证书、电子印章、电子地图、档案管理等基础系统,推动建设移动办公和行政电子监察系统。与泛珠三角各省(区)合作推进信息合作平台和各政务领域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2.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省级万兆城域网,提高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高容量数据处理能力和大规模业务承载能力。完善省市骨干网,升级市县骨干网,突破省、市、县纵向应用的网络瓶颈。扩充省级互联网出口,满足政府部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使用需求。统一部署建设容灾备份中心,确保政务网络平台核心业务的连续性。

3.加快研制电子政务急需的基础性标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重点应用为导向,研究制定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管理、绩效评估、网站建设和评估、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保障等电子政务领域的地方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

(五)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

1.实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和标准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推动基础教育专网“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进班级,启动下一代互联网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一体化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教育信息化创新计划,开展信息化示范校园和教育示范区创建活动。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和全省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巨型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数字化教育服务联盟。

2.实施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逐步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实用共享的全省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市级医疗卫生协同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制度、医疗卫生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健康卡”和专用网络。

3.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应用系统,建立完善以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和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核心的各类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搭建省内公共服务信息转接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和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建设社会福利共享平台和社区信息平台。

4.加快推进文化事业信息化。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东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平台以及省、市、县三级数字档案馆建设,积极推行数字图书网上“一卡通”服务。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业,完善数字版权管理机制,实施数字出版服务和管理平台工程、出版资源智能化数据库工程,为数字出版提供内容处理、技术标准、电子多媒体处理等标准化服务。运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出版资源,发展文化电子商务,加强网络文化产品、服务和版权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出版业生产、管理和消费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和广州国家网游动漫基地。

5.提升人口等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水平。构建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和人口综合统计监测体系。加快建设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实现住房保障信息区域共享、全省联网。推进区域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建立区域性环境信息网络。实施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工程,构建药品安全信息平台和餐饮服务业安全信息平台。建设省级地方电子口岸平台、旅游数据中心、公交“一卡通”运作平台和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平台。以金融卡为载体,拓展金融支付手段在社保领域的创新应用。

(六)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1.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省级节目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制定三网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数字家庭、多媒体终端等产品设备优化升级,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三网融合。探索建立三网融合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形成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合理、管理高效的科学监管体系和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形成良性竞争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三网融合多种运营模式,扩大泛在网络覆盖范围。

2.大力推动无线城市建设。积极推广无线城市示范工程建设成果,在全省基本建成国内领先的无线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全省主要区域,建成以珠三角为代表的若干区域无线城市群,并逐步覆盖全省。推动无线宽带业务在政务、商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应用,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品牌,打造无线城市相关产业链。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善基础传输网络,提高宽带接入能力。按照光纤尽量靠近用户的原则,加快光纤宽带网络规划建设,城镇新建区域直接铺设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加快“光进铜退”网络改造,有条件的商业楼宇、产业园区和住宅小区实现光纤直接入户,鼓励农村地区优先选用光纤网络。加大骨干网升级改造力度,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和宽带网络接入速率,适度超前规划连接国际互联网骨干网的带宽,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参与国家未来网络技术研发,争取开展新型网络架构试点工作。加快广电网络双向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发展。

(七)大力发展物联网。

1.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研发。重点突破物联网芯片、RFID技术、传感技术、传感器融合技术、嵌入式智能装备技术、物联网IP组网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建设一批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2.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传感技术、RFID技术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防灾救灾、水资源利用、大气环境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M2M服务,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和产业化,带动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推动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民生服务、公共管理等领域,实现工作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生活智慧化,加快建设智慧广东。

3.实施物联网重点工程。在应用基础较好的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打造珠三角物流信息交换中枢网络,提高信息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优化与跟踪服务能力。加快广东地区银行卡芯片化进程,以公交、社保、医疗、卫生、教育、公安为重点,不断拓展金融IC卡在各行业应用,逐步渗透民生服务领域,实现全省一卡通。大力推进RFID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和通关便利化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创新型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广东区位优势,加快实现粤港澳物联网的互联互通。

4.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物联网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培育壮大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统集成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高端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支持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扶持物联网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物联网产业园集聚区,打造物联网技术产业集群,将珠三角地区建成国家物联网示范区,培育新的物联网经济增长点,催生新一轮物联网产业经济。到2012年,实现物联网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发明专利受理和标准超过1000项、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000万台的“四个一千”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对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各地要把信息化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合力。要充分利用大部制机构改革契机,加强工业、信息和科技等领域工作的整合,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各项扶持政策的效益最大化。全省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完善体制机制。

积极配合国家电信和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工作,依法依规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与业务运营分离。完善多渠道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信息化建设领域,积极探索政企合作的新型建设模式。加强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审计等工作机制。完善信息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信息化市场。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化业务外包,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三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财政专项资金对信息化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完善电子政务项目运行维护经费指导标准。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大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形成健康有序的信息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强化区域协作。

立足我省地区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大力促进各地信息化协调发展。扶持粤东西北地区加快信息化发展,积极引导珠三角信息化先进成果逐步在粤东西北地区推广应用。构建城乡协调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延伸至县、乡、村。完善粤港澳信息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思路和模式,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五)强化安全保障。

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开展信息化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信息化治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依靠专业服务机构,提高各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规范身份认证、电子签名、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网络信任行为。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监测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发挥密码技术在信息安全中的支撑作用。完善信息安全测评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对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周期性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整改制度。进一步制订完善信息化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队伍。

第三篇: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草案

商州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商州区发展计划局

二0一0年三月

说明

2009年,全区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扣“突破发展,和谐稳定”两大主题,大力实施“五大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2.633亿元,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41.87亿元,增长87.0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6万元,增长38.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完成13281元和2993元,同比分别增长23.4%和21.5%。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当前,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总体不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家将继续扩大内需有利的大环境必将催生大发展。因此,我们按照区委十六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区情实际,认真分析我区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各乡镇、各部门要明确全年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一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坚持以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用足用活中省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

度,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三要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减小或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力促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四要加大民生八大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改善我区公共设施条件。五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形成高效运作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四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六年十月

第五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为全面提高发改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应以信息化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努力实现发展与服务的统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信息化促进协调发展,提高机关效能服务的方向,以信息化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全面提升发改系统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委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和市政府的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省发改系统纵向网和视频会议平台,推进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政务公开和网上服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专项应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基。“十二五”期间,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行政许可、项目监管、视频会议的发展,要不断扩充、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应用建设,提升网络的服务支撑功能和利用率。

2009年以来,我委共投资160余万元建立了发改委系统纵向网、内部办公网、政府网、互联网四网合一的现代化办公网络。该办公网络由2条光缆接入,一条政府光缆连接发改委系统纵向网、内部办公网和政府网;另一条光缆连接互联网。两条光缆之间物理隔离互不连接,以确保信息安全性。发改委系统纵向网系统由2台服务器、1台网关、2台路由器、1台防火墙、一套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直接与省发改委专线连接。它的建立,实现了省、市、县发改委系统视频会议和项目的网上申报、审批以及动态管理、档案文件的网上查询下载、政策信息的网上交流等功能,有效的加快了我委办公自动化的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十二五”期间,我委将继续拓宽网络覆盖面,对本委及到区县发改委的网络结构进行全面调整,重新规划网络结构,按业务发展需要提高网络性能,完善省--市--县(区)发改系统的三级信息化网络,建立健全网络应急机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二)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十二五”期间,要以信息服务为主导,建设和整合面向各类用户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2007年我委已经建成门户网站成为与群众交流的重要平台、宣传政策法规的窗口。今后还要进一步丰富其内容,实现信息发布、业务受理、业务咨询、网上投诉等功能,推进主动、互动、定制等网上办事服务形式,实行政务公开,拓展公益服务,开展互动交流,改进网站展示形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为企业、社会公众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三)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支持能力。数据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应以信息共享为主线,建立数据采集、更新机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体系,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狠抓数据质量建设,加大数据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入库,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四)建立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全市信息化建设应始终把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的采用安全技术建立基本安全防御系统,增加网络安全设备,加强安全

管理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等级保护,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水平。建立异地数据备份系统,保障数据系统安的安全可靠。制定、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系统安全管理,适时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领导重视和机构健全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构,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内容完备、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制度是决定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健全、完善和落实各项信息化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其统一标准、规范操作、保障安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系统运行维护与系统管理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网站管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信息化干部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重视

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稳定技术队伍,改善和提高信息技术人员待遇,创造适合技术人员发挥技术特长的工作环境,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娴熟、技术精湛又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和技能竞赛,提升发改队伍的信息化整体素质。

(四)加强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各区县发改委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为信息化建设专用资金,切实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及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二O一O年六月六日

下载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修订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计划

    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

    20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计划[合集5篇]

    20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计划 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

    建设部信息化十五规划

    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 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二ОО三年十一月 目录 一、前言 ...................................................................................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黔府发〔2011〕3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工作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

    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各位代表:现将我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一、2007年计......

    2011东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东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xxxx年,是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起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