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六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奋力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
在六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奋力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
2014年10月20日 08时22分00秒 来源:云南日报
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创建工作省部联席会议提出 在六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奋力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 王正伟主持会议 李纪恒陈豪等出席会议
昨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创建工作省部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本报记者 周灿 摄
昨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创建工作省部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云南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在六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奋力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陈豪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正伟强调,总书记在刚刚闭幕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李克强总理和俞正声主席对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云南要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转化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际成效。近年来,云南民族工作走出了许多新路子,提出“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作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成为云南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和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借鉴和推广。希望云南继续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要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在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六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家有关部委要站在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高度,继续给予云南大力支持,共同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创建工作。
李纪恒表示,云南将按照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俞正声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和要求,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创建工作,加快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云南将更加坚定地践行“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着力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不断探索民族工作的“云南经验”;更加牢固地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使“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巩固和发展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坚决地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千方百计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更加有力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创建这个载体,补短板、兜底线、促跨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更加深刻地把握“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根本要求,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陈豪汇报了创建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和需要国家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陈豪说,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民族自治地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通路、通水、通电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民生持续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团结稳定更加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产业基础薄弱,民族、边境、贫困问题相互交织等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云南将在国家支持下,着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着力促进民生保障改善取得新成效,着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新水平,着力探索民族事务治理新途径,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边疆开放繁荣促进边疆和谐稳定,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改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蒋晓华等出席会议并就云南提出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给予答复。云南省副省长尹建业,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民委有关司局和云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记者 尹朝平)
第二篇:实现中国梦 谱写美好篇章
实现中国梦 谱写美好篇章
斯年已逝,又到了“总结时间”。此时此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世界各地的目光纷纷聚焦于这次“值得期待的关键性会议”。我作为创造了诸多发展奇迹的伟大的中国人的一员,同时作为享用改革开放甜蜜成果的幸福的中国人的一员,又将跟十三亿同胞一道,续写光荣,追逐梦想,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2008年起,我开始在安徽大学工作。工作部门从研究生部、到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到研究生院再到党委宣传部,工作内容从学位管理到网络新闻编写,工作地点从龙河校区到磬苑校区。种种转变助我成长。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刚开始发展时少。”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新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我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其操作流程、操作规则、名词术语、撰写规范等很多方面对于我是陌生的,所以,相比其他有专业背景的同志,我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满足工作要求。
在工作中,我严格新闻报道稿源的审核,注重稿件思想立场的把关,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以来,我校校园新闻积极反映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各项政策;弘扬学校的先进先锋,讴歌广大师生和职工齐心协力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热情,深入挖掘对我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典型团体、典型事件;全方位、快节奏对重大活动进行报道;在不同阶段适时推出《为您服务》栏目,提供与我校招生、就业、考试、开学等信息,强化校园网的服务功能。
校园网站的新闻,忠实记录着安徽大学的每一天。安徽大学新闻网“新闻资讯”栏目2011年发稿量为789篇,2012年为832篇,今年前10个月为697篇,已经基本实现每天有新闻、每月有专题。2012年,安徽大学网获“安徽省文明网站”称号。我撰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受聘我校生态学首席科学家》获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二等奖。校园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打造了一支由院系选出的严谨细致、尽职尽责的通讯员队伍,锻炼了一支充满活力、风华正茂的学生记者队伍。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而难走的路是上坡路。今天的我,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要想更好地为“中国梦”的实现做贡献,要想为人类赢得更美好的未来做贡献,要想在人生中不断进步,必须始终如一地学习。在知识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这个时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句话,已经从一个人“需要”坚定的信念变成一个人“不得不”坚守的诺言,这也是事业要发展、工作求创新给从业者提出的基本要求。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使自己进步,而且可能造成失误;只有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才能柳暗花明、风光无限。
知识无穷尽,学习无穷期。没有新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成长的新起点、工作的新课题、受众的新期待,要求我必须准确把握党、国家和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扎实掌握新闻采写和摄影的相关知识,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后台,学会使用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提高汉语写作和表达能力。在工作之余,我注意认真学习党史和国史,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阅读并摘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论述。努力学习英语和朝鲜语。广泛阅读典范的古今中外名著,锤炼写作能力,坚持每天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主动通过各大门户网站了解各方面的新闻资讯,关注社会和校园热点,掌握舆情动态。我还经常深入院系,并用不同方式与院系和部门负责人、辅导员、部分教师和学生交谈,寻找新闻线索,感知校园热点,交流工作体会、学习经验、管理学生的技巧,听取他们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
再回首,思考颇多,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忙并收获着”成了我心曲的主旋律,常鸣耳畔。5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工作的主动性尚待加强,缜密、规范、精益求精的警钟需要长鸣,科学运用统筹方法的能力有待提高,书写能力、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各位领导的支持和指点、各位同志的帮助和指正,同时我也将继续积极地从充满朝气的各位同学身上汲取新时代的菁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作风务实,思想坚定,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其它工作,在艰苦奋斗中辛勤耕耘,在躬身实践中默默奉献,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美好的篇章。
第三篇:14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梦”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
篇章
2013年05月12日 10:50
来源:四川日报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重建完成的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全貌(5月9日摄)。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甘肃陇南受到重创。过去5年,中央和地方共筹集重建资金415.6亿元用于陇南市灾后重建,集中实施重建项目3905个,22.8万户农村居民、14558户城镇居民新修了住房,18.6万户农村居民的住房得到了维修加固,建成学校549所,医院275所。震后的陇南展现出新的面貌。新华社发(王耀东 摄)
5月11日,来自四川省达州市公安交警支队的“抗震救灾突击队”队员在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新民村6组义务帮助受灾村民重建房屋。近日,驻扎在地震灾区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的达州市公安交警支队“抗震救灾突击队”,组织近50名民警,走进田间地头协助震区受灾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新华社发(邓良奎 摄)
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纪念日。震后满目疮痍的废墟,如今万象更新,欣欣向荣。
今天,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第23天。抗震救灾抢险救援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正全力高效推进。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在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牺牲的烈士!
从汶川到芦山,短短5年间,四川遭受两次大地震袭击,给人民带来巨大伤痛、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从汶川到芦山,同样的山河破碎、生命殆危,同样的自强坚韧、万众一心。四川人民穿越灾难,砥砺前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奋力夺取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全面展示坚强四川、奋进四川、安全四川、繁荣四川、美丽四川的良好形象,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支撑、推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抗震救灾的旗帜,是激励人民崛起危难、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千磨万击还坚韧,此时此刻,我们怀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充满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的必胜信心。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最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感恩之心,诚挚地向所有在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干警,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支援和参与我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兄弟省区市、各族各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一)从汶川到芦山,5年极不寻常的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给予我们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必胜信心
5年间两次抗御巨灾,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党中央带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执行力充分彰显。多难兴邦,多难砺党。从中南海到龙门山麓、青衣江畔,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科学高效的统一指挥、周密有序的统一部署,引领抗震救灾有力有序高效推进,引领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全面胜利。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铸就应对巨灾的中流砥柱。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高超领导水平和强大执政能力的先进政党,始终是人民的主心骨、顶梁柱。
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凝聚力充分彰显。疾风劲草,烈火真金。从中央到四川,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智力、领导力等各种资源在大范围内快速集结、有效调配。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医务人员点亮生命之光,对口援建助力重生步伐,社会各界架起援助桥梁……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就了规模空前的社会动员、力量集结、精神凝聚,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再一次彰显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中华民族再一次迸发出应对巨灾的中国精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人民军队好”的心声响彻灾区、激荡巴蜀。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我们充满必胜信心。
(二)从汶川到芦山,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党的执政能力经受住重大考验并不断提升,四川穿越灾难、昂首前行
灾难是特殊大考,检验发展理念,检验执政能力。
从汶川到芦山,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强化,体现为决不放弃、永不放弃的执着与行动,落实为快速的反应机制、高效的组织体系、有序的资源配置、有力的统筹推进。
当前,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进入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地震灾区的特殊环境,使恢复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困难更加明显。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迎难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重建家园,责任如山。
受灾不是放慢发展的理由,灾区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无论是灾区科学重建、发展振兴,还是全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都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动摇。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发展,一切为了人民。要深入访民声、探民意、解民困、问民计、保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学重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解决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带领灾区群众共建共享,重建美好家园。
我们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化危为机、跨越提升。灾后恢复重建紧扣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政府与市场,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与“两化”互动、“四化”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走出科学重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路。要统筹兼顾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两手抓”,实现“双胜利”。
灾难从来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艰险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汶川灾区已经脱胎换骨实现涅槃,芦山灾区也必将穿越灾难走向新生!
(三)从汶川到芦山,四川人民在空前的精神洗礼中,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灾难砥砺品格,灾难浇筑风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是我们战胜灾难、重整河山、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升华道德情操、提振精神力量的过程。这一历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大真大善大美,也折射出四川人民坚强坚韧坚定的优秀品格和崛起危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从汶川到芦山,1800多个日日夜夜,经受两次大地震的严峻考验,经历冰雪灾害、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重叠加,坚强不屈的四川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惊天动地的艰辛奋斗,在四川发展史上写下风云激荡、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倾力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新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与生动展示。这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与四川人民的精神气质血脉相通。世人从中看到了思想觉悟、观念视野、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的四川人,看到了由精神文明的提升所托举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四川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蕴含四川人民迎难而上、负重自强的基调,彰显四川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风尚,体现四川人民化危为机、奋发有为的魄力,刻画四川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品格,展示四川人民感恩奋进、苦干实干的情怀。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必须倍加珍惜,大力弘扬。当前,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服务人民、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成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强大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四)从汶川到芦山,波澜壮阔的实践赋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切为了人民,紧紧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凝聚起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中国力量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建家园”……从“5·12”到“4·20”,从汶川到芦山,灾区人民发自肺腑打出的标语,彰显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倒下的是废墟,站起来的是坚强不屈、大写的人。回望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行的日日夜夜,无论是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还是灾后恢复重建,党委政府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方能拧成一往无前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从汶川到芦山,推进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过程;就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的过程;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
这种力量,来自最广泛的团结。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喊响万众一心、共渡难关,团结就是力量。5年间,四川先后经历的两次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伤痛和重大损失。同时,我们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复杂、突出,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高效推进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积极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妥善地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如是,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才有最深厚的民心、民意、民智、民力基础,才能一路攻关夺隘、无往不胜。
(五)从汶川到芦山,在极其特殊、极其严峻的考验中,我们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从战胜“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到抗击“4·20”芦山强烈地震首战告捷,四川经受了极其特殊、极其严峻的考验。但是,四川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四川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削弱,而且不断增强。我们要把“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统一到四川历经两次重大灾难,更需团结一致、砥砺奋进的思想认识上来;统一到欠发达是四川基本省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上来;统一到四川发展不平衡,需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部署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也是9000万四川人民的共同期盼。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四川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起点,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当前,四川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英雄的四川人民有着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巨大胜利的经历。今天,四川人民也一定能够战胜“4·20”芦山强烈地震带来的挑战,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努力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奋力谱写威武雄壮的“中国梦”四川篇章。只要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汇聚成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强大正能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川,继往开来再出发。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携手同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加倍努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四川而不懈奋斗!
坚韧不屈的四川必将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胜利必将属于英雄的四川人民!(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第四篇: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
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
王东明
编者按 6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题为《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的署名文章,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四川作为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就是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分析形势、重新审视省情,进一步谋划四川未来发展战略。四川虽然全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8位,但人均水平靠后,特别是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成都市经济总量占全省1/3,21个市(州)中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6个;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1,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750万,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地区扶贫开发任务更为繁重。
针对省情,我们提出并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多点,就是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多极,就是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局面。
提升首位城市,就是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要支持成都树立全球视野、追求更高目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要推动城市全面转型升级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在全省更好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着力次级突破,就是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关键在次级突破;实现次级突破,重点是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和经济区率先跨越提升。要通过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力争到2017年形成一批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市(州)。同时,通过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区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板块,除成都外再形成几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一是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努力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二是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三是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提高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同时,依托区域发展重要平台,推进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发展新支撑。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础。四川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54.2%,但80%的县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县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强县。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力争到2017年,一半以上县(市)经济总量过10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县(市)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四川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历届省委治蜀兴川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优化四川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全省区域发展新版图,具有重大意义。实施这一战略,必须牢牢把握着力点,努力走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强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必须以特色化、规模化的产业为依托。我们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明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格局。推动成都经济区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引导部分产业向其他市(州)有序转移。川南经济区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培育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川东北经济区充分发挥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推动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攀西经济区加强钒钛、稀土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大力推进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我们始终强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强化城乡统筹,拓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空间平台。城镇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重要载体。我们坚持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着力构建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深化区域间发展联系、发展合作、发展融合。当前,尤其要把培育壮大城市群和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重点,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四大城市群”,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和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川东北城市群协同发展和攀枝花—西昌等毗邻城市联合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统筹安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特别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解决其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保障条件。长期以来,全省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围绕成都布局,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放射状的交通主骨架。我们要适应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保障条件。在继续突出成都主枢纽地位的同时,加强建设次级交通枢纽,重点推进出川高速公路、铁路、城际快线建设,推动出川主通道和省内干线互连互通,促进铁路干线、城市地铁、重要交通中心的无缝连接,加快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推进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同时,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强化能源保障,完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也进入了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求红利。科技支撑是引领创新驱动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四川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农业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扩大开放是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将其作为发展产业、培育增长点最直接的抓手,努力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特别是要加强与周边省份尤其是重庆的务实合作,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港澳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握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根本目的。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一方面通过加快发展,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加大力度解决一些重点民生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我们坚持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力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着力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能力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特别是抓好“彝家新寨”、“巴山新居”、“藏区新居”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在创新中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克难奋进,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2013年6月17日)
刘云山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开好这次大会,对于共青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受党中央委托,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各族青年、全体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少年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奋斗历程。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共青团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团结带领广大青年顺应历史潮流,走在时代前列,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奉献了青春和智慧,镌刻下闪光的足迹。
团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在加强团组织和团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共青团事业实现了新发展,团组织活力有了新提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创新创造、甘于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重大考验面前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和青年英模,展现出当代青年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实践充分表明,广大青年是我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不愧为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党的十八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青年开辟事业新境界的热情。在今年“五四”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总书记深入阐述了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勉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也必将为当代青年实现人生理想、创造美好生活打开无比广阔的空间。广大青年要遵照总书记的要求,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第一,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力实现中国梦。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就有了努力方向,前进就有了强大动力。中国梦,顺应了历史发展大势,顺应了时代进步潮流,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是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必由之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广大青年要不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化对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的了解,深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的认识,掌握思想武器,认清前进方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
第二,希望广大青年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古往今来,一切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呼唤着千千万万高素质劳动者,尤其需要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青年时期是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黄金时期,青年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广大青年要有“读万卷书”的志向,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在如饥似渴的学习钻研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要有“行万里路”的气魄,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在改革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本领,让青春的翅膀因实践的历练而更加坚强。青年一代源源不断地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我们的事业必将迎来光明的发展前景。
第三,希望广大青年勇于创新创造,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创新是动力之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做到不断进步、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只有加快创新创造步伐,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青年是社会的新生细胞,最富探索精神,最具创新活力,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树立奋勇当先、勇攀高峰的精神,树立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勇气,树立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在不断求索中积累经验、取得突破。既要紧盯科学、技术、产业、管理的前沿,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又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保持推陈出新的意识和干劲,善于捕捉创新创造的每一个机会与灵感,力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第四,希望广大青年矢志艰苦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成功是奋斗出来的。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条件怎么变化,艰苦奋斗的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着十分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青年有梦想、有机会,但也有考验、有挑战。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起点,都要依靠辛勤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有实干精神,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做工作,聚精会神干事业,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要敢于吃苦,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勇于到艰苦地区、基层一线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要不怕挫折、不畏困难,顺境不骄、逆境不馁,让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第五,希望广大青年锤炼高尚品格,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之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真正走得远、成大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必然是一个全民族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尤其需要青年一代勇开风气之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广大青年要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心中有国家、有社会、有人民,做一个肯付出、勇担当的有责青年。要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一个守底线、讲诚信的有德青年。要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做一个热心肠、愿助人的有爱青年。广大青年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的提升,一定会为美好和谐的社会注入充满朝气的强大暖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牢牢把握党的要求,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代青年特点,全面履行各项职能,切实担负起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使命。
要牢牢把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头脑,努力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组织动员青年踊跃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深化和创新团的工作品牌,为青年建功立业、发挥作用搭建广阔平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要竭诚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着力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成才、就业创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融入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之中,反映好青年呼声,努力为青少年圆梦创造良好环境。
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围绕增强党在青年中的凝聚力、青年对党的向心力和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和青年流动变化的新趋势,大胆创新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方式,着力扩大团的组织覆盖、增强团的工作活力,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青联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学联的指导和对少先队的领导,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
团干部是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广大团干部热爱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尽心尽力、辛勤工作,为党的青年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团干部要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本领。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锤炼过硬的业务本领,勤学习、善思考,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工作规律,为做好共青团工作打牢理论根底、知识根底、业务根底。要弘扬优良的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办实事、重实际、求实效,严格自律、戒骄戒躁,保持先锋本色,树立良好形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和指导,支持共青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关心帮助团干部锻炼成长。要热情关心青年,充分信任青年,真诚帮助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引导青年建功立业。青年朋友们,同志们:美好的未来属于青年,美好的未来依靠青年。生活在伟大祖国、伟大时代的广大青年,使命在肩、前程似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一心、开拓奋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