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亮点解读五篇

时间:2019-05-14 06:0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亮点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届六中全会亮点解读》。

第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亮点解读

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新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亮点解读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白瀛)新华社25日受权全文播发了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决定》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继续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的宣言。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目前,已有二十多个省区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决定》在道德建设方面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对自私冷漠、一切向钱看的不健康观念和行为进行了批判,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加强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人文学者李汉秋说,弘扬主流道德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力作用的重要因素。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决定》指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决定》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互联网在我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文化也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赌博、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人民利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加强和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是互联网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发展与管理相辅相成,发展需要管理,管理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决定》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阳明高说,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存在着先进文化真空现象。因此《决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非常必要而及时。

“十二五”开局,各地各部门都在制定措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中宣部、广电总局从今年4月起开始推动利用直播卫星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并先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是一项涉及农村基层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意义重大,能够尽快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特别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是继去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今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又一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09年7月22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政策的利好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机。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保证公共财政文化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决定》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决定》指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统一思想是前提,增加投入是保证。要把《决定》中“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这两句话变为政策和机制,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这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财力的保障。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财税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福利体制改革为配套。此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还应该注意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加大文化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加大公民文化权利保障力度。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决定》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决定》同时指出,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已大为扩展。有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2010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出现明显改善。2010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人民币,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指出,在文化软实力问题上要注意是“走出去”,而不仅仅是“送出去”。所谓“送出去”就是以“送”为目的,而不大顾及别人的接受方式和文化习惯。“走出去”就要在国外主流社会产生影响。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亟待破解的难题是,要克服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增强中国文化的穿透力。“中国不乏好故事,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讲好。”他同时建议,完善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设计,如确定工程总指挥、提出时间表等

第二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总结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为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理解《决定》提出的重要论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启动的。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开始完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坚定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走上历史舞台,而且一直以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

第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发现,近代中国之所以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之腐朽没落,在于小农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在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掠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长,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高扬主旋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使中华文化在现代以来奏响了堪称华夏五千年文明历程的辉煌乐章。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在实践中把党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领导能力、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从5个方面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第五,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为2010年的3∶1。

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 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哪些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现代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发挥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90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站在时代前列,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阐明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有力地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指导。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运用文化的力量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为不断开创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伟大事业新局面,为推动中国社会相继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90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仅以抗战文艺为例,在我们党领导的全民参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我们党的文艺工作如同一个强大而坚固的战场,真正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真正发挥出“轻骑兵”的作用,一大批宣传性、鼓动性极强的抗战歌曲,对宣传全民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比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在确定指导思想、明确政治方向,激发建设热情、推动生产发展,确定文化建设方向、提高人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启,就是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吹响了时代号角,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思想先导的。1978年在我们党领导下首先在思想理论文化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奠定了基础,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与时代同步伐,积极开拓文化发展新天地,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三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为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四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报》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这不仅鼓舞人心,也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文化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后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不仅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三个新高度

第一,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由于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么样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

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进一步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前形势下,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义的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六中全会对整个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杨金海:六中全会吹响中华文化复兴的号角,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大时代亮点

亮点一: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其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需要建设反映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文化。其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其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核心是以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指导的,以科学的理论创新推进文化创新,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滚动式发展,统一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新实践。其四,是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科学协调发展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化精品与大众文化协调推进;四大基层文化---城市社区文化、农村乡村文化、国企民企外企微企之企业文化、校园军营机关事业单位之“单元文化”——同时并举。其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亮点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首先是要反映、服务和促进13亿中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致力于的伟大创造。人权本无阶级性,但在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其不同政治精神的浸润,“人权”就富有了阶级性。当代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人权,努力追求人人平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和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新文化,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一新文化,需要构建三支队伍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体系。一是党的队伍建设。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原动力”队伍建设。

亮点三: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网络文化又是文化大千世界,什么样文化都有,有些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和谐文化,进行了包围、进攻和“蚕食”。既然如此,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努力和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政府。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伟大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亮点四: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世界文化潮流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世界各国跟着世界前三名走,前三名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前三名,世界就跟着资本主义的感觉走。社会主义处于前三名,世界各国就跟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较量,终究靠实力说话。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名,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将达到世界第一位。所以,就有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奔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与文化力量,启动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步伐,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奔向新中国成立100年,通过深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再创造和集成创新,第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张希贤: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四大时代亮点)“文化强国”的五个标准

一是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作品和节目,而且这些作品不断涌现。

二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高,文化企业的经济规模应该占到GDP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四是文化版权贸易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文化贸易当中发挥主导作用。

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当中发挥作用。目前的国际议题主要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

升后,应该在议题的提出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齐勇锋:建设“文化强国”两重背景五个标准,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六中全会《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全会的决定,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本网根据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综合整理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亮点:一是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二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在全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三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或优惠的原则;四是推动城乡文化的一体化;五是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六是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第五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告解读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告解读

一、会议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会议精神要点

(一)所处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注: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路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三)文化改革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十八大

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亮点解读

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三、“十二五”目标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43%提高到47%;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规划要点

1.住房调控: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2.城镇化:中小城市放宽落户条件

3.收入分配: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4.十二五——主题:“科学发展”;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首次单独成章

6.财税改革:开征环保税、缓解环境压力

7.全面改革: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8.农地征用:征地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9.行政改革:探索推进“省管县”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

10.金融市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下载十七届六中全会亮点解读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届六中全会亮点解读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

    解读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 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月9日至11日在京举行。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解读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大全

    解读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月9日至11日在京举行。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5篇可选)

    新华网: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三组新亮点 新概括 新突破 新实招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三组新亮点 编者按: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全文

    十七届五中全会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的大会首次),以邓小平......

    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文化兴则廉政举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武定一中 政治教研组 蒋兴旺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2011十七届六中全会试题

    十七届六中全会相关内容试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4)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 2011 年10 月 15 日至 18 日在 北京 举行。 2、十七届六中......

    十七届六中全会演讲稿范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90年的风雨洗礼,留下的是不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体会得 大可乡中心小学 四(2)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