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及立法研究——热贡少数民族为例

时间:2019-05-14 06:5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及立法研究——热贡少数民族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及立法研究——热贡少数民族为例》。

第一篇: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及立法研究——热贡少数民族为例

开题报告

一、本文题目

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及立法研究——热贡少数民族为例

二、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节日一直是反映当地传统和历史一面镜子,在人类学、宗教学乃至民俗学学科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民俗文化节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怎么保护、保护措施是什么又在文本上模棱两可、界限模糊。笔者认为,通过对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及立法的研究,可以丰富法学在民俗文化保护上的一些观点,为立法的可能提供一些依据。

2、现实意义:通过对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节日的重要性的剖析,可以明确立法在保护民俗文化节日方面的必要性,以减轻民俗文化节日不被重视的状况。(1)我国民族众多,除了现有的56个民族,还有尚未纳入少数民族体系的民族,都具有大相径庭的民族风俗,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节日则是代表当地传统历史和文化特征的一个外显,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标签。(2)民俗文化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值得重视。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分析和解构,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于服饰、语言都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保证中国文化的多元及深度。

(3)民俗文化节日的保护,在西方节日相继进入中国后受到巨大冲击,其整体性难以为继,呈现出碎片化状态。考虑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节日还带有宗教及社会性功能,民俗文化节日的保护必须被重视,而通过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给予一定的保护则是不可或缺的。

三、文献综述

1、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研究

基于中华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现状,保护民俗文化就显得急不可待,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做了阐释,其中就包含了通过立法来保护的设想。

蔡丰明在其《体制、立法、政策:上海民俗保护三策》里就提到,民俗的保护不应只是一项事务性工作,应当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立法制度以及专项政策等综合性方面去治理;孔维刚通过对海洋民俗文化是否应当赋予其知识产权的探讨提出了应结合海洋民俗文化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一套专门的法律体系来对其进行保护的设想;赵冬菊认为应当在条件趋于成熟时制定独立的《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法》或《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条例》,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高新天则借鉴了韩国《文化财保护法》,将文化分为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通过立法进行了保护;刘明阁认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余淑红在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丢失与保护——从传统节日法定化说起》一文中提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然而传统节日文化却有式微之态,这种传统文化日受冷落和消失的状态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仅是停留在法定节假日上;王旭以蒙古族传统节日保护为视角,阐述了文化变迁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法律保护,认为把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法律保护方式;周真刚则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入手,认为传统节日的产业化是其自我保护的重要举措。凌锋认为,立法机关应当以立法的形式为传统节日的发展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广阔空间;陈静梅、文永辉认为应当从非遗项目对传承人“效用”的角度,细分出传承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不同动力,推行针对性的传承人分类保护方案,对不同的传承人分别采取市场化保护、扶持性保护和半体制化保护等策略,用相对较小的成本,达成各类非遗文化的永续传承;文永辉、卫力思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利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传承人作为某项传承项目的“代表”,存在着知识产权落到其身上的可能性;余澜、朱祥贵、杨春娥以利益平衡为目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知识产权的权利性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法分析,为我国立法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及制度借鉴;韩小兵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一种超越知识产权的新型民事权利》一文中重点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与现有民事权利中最为近似的知识产权的差异,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应界定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权利的主张;严永和认为我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只能为这些文化遗产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宪法等相关法律的授权,制定有关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保护条例应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财产价值为政策目标,以集体性、传统性、智慧性、平衡性等为基本原则,并建构权利客体、权利主体、保护标准、权利内容、权利限制、保护期限、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等主要规则。郭玉军和唐海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在人权评判标准的确立和保护机制的完善上还面临较大的困境。这些困境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既有必要从理论上解决国际人权标准的分歧,采用一种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人权评判标准,也有必要从制度上完善国际人权保护的运行机制,建立对话协商和动态审查机制,采用“对情况作恰度评估”原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摆脱困境、获得长足发展。刘晓亮认为民俗与立法的关系既存在共融又存在矛盾。民俗既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又对法律的形成起到了“本土资源”的源泉和素材作用。因此,在立法的时候应当正视民俗、尊重民俗,借鉴民俗的有益之处。而民俗的发展也应借鉴立法成果,进而丰富民俗的内容,促使民俗与社会的更好交融。

2、对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保护的研究

对热贡地区民俗文化节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当地两个重要节日六月会以及於菟的描述上,学者们研究的更多的是在大范围内的热贡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

杨自沿、仲新春在其《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问题探析》一文中,提出应加快推进热贡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应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打造精品,尽快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建;孟心然以热贡唐卡为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祈进玉从“热贡艺术”为个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思路;索南旺杰认为热贡作为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特殊区域,无疑有着推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最理想的文化土壤;宋增文、周建明、所萌、王茜在其合作的文章里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例,阐述了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建议;吕霞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探讨了文化生态与艺术传承的连续性。先巴从宗教学角度讨论了六月会的民间信仰功能;方利山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徽州与热贡在文化生态保护方面的异同,并对我国“非遗”保护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

四、国内研究现状

张栋洋认为,我国民俗节日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既是必要的,也是急迫的。目前对民俗节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国内立法主要是宪法和著作权法。我们应确立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增强民众对民俗节日法律保护的意识,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实现制度创新,以保护我国民俗节日的知识产权。罗澍以“火把节”为例,认为形成知识财产联盟、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民俗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表现,也是该模式成功的保障因素。民俗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护民俗,需借助知识产权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体现,保护和重视传统知识产权,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针对于外界的挪用、仿冒以及伪造,但是面对我国民俗文化节日逐渐被遗忘、破坏甚至走向消亡,知识产权却没有做出清晰的说明。

五、文献资料

1、著作类

[1]知识产权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 , 徐亮译, 2003 [2]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 , 钱穆著, 1994 [3]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 , 钟敬文主编, 1998 [4]文化遗产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云霞, 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释义[M].法律出版社 , 信春鹰, 2011 [6]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韩小兵, 2011 [7]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 , 吴汉东,胡开忠著, 2001

2、期刊

[1]完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思考[J].罗澍.理论月刊.2011(03)[2]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对象[J].吴汉东.中国法学.2010(01)[3]经济法之于知识产权的作为与底线[J].宁立志.经济法论丛.2018(01)[4]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剑河县大稿午苗族水鼓舞为例[J].吴一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5)265 [5]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地为考察对象[J].方金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6]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赵文广.社科纵横.2006(02)[7]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郭海霞.特区经济.2010(06)[8]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J].黄玉烨.法学.2009(08)[9]加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及法律保护现状[J].张术麟.前沿.2004(04)[10]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J].费安玲.江西社会科学.2006(05)[11] 知识产权视角下我国海洋民俗文化保护路径研究[J].张平,孔维刚.学术探索.2016(02)[12]浅析民俗节日的知识产权保护[J].张栋洋.公民与法(法学版).2015(09)[13]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分类保护——基于贵州的田野调查[J].陈静梅,文永辉.广西民族研究.2012(04)

[14]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比较法评析[J].余澜,朱祥贵,杨春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15]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J].文永辉,卫力思.贵州民族研究.2012(01)

[16]非物质文化遗产权——一种超越知识产权的新型民事权利[J].韩小兵.法学杂志.2011(01)

3、硕博论文

[1]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李依霖.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吴磊.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问题研究[D].黄燕妮.中央民族大学.2013 [4]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盛静.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5]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私权性研究[D].刘杰.湖南大学 2007

[6]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和特别权利保护研究[D].李梅.中国政法大学 2006

六、本论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包括引言在内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导论

导论部分提出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论证思路及研究方法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为下文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思路。

第二部分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节日的保护措施及重要性

本部分主要论述热贡地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所具有的特殊性及重要性,选择以该地为例研究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具有非典型性。

第三部分 基于《知识产权法》的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本部分重要论述基于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对于热贡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在丰富知识产权立法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部分 结论及建议

本部分通过对上文的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七、本论题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对现阶段民俗文化保护研究阐述立法对于保护民俗文节日文化的必要性。

(二)难点 本文在研究中的难点有以下几点:1.学界对于民俗文化的解释均来自于人类学、民俗学与宗教学的解读,作为法学的解释缺少可参考文献;2.民俗文化节日的保护一直都以法定节假日的施行而得到承认,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立法缺乏依据,对本文的展开有一定的影响。

(三)创新点

本文就民俗文化节日的保护和立法进行研究,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采用田野调查法,通过对现有政策和制度的分析找出立法保护民俗文化节日的必要性。

八、本论题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相关的文献的检索与收集,总结和分析各界学者对于民俗文化保护的理论和阐述,明确民俗文化节日保护的重要性和立法依据。

2、田野调查法:通过田野调查方法,明确热贡文化生态实验区的文化保护政策和实际执行力度,对立法提供可行建议和意见。

3、非结构访谈法:通过对当地居民和保护者的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结合本文,得出结论。

九、本论题拟写作提纲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非结构访谈法

第四节 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节日的保护现状及重要性 第一节 热贡地区的特殊性

一、热贡地区简介

二、热贡地区民俗文化节日简介

三、热贡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重要性 第二节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现状

一、热贡民俗文化节日保护现行政策与制度

二、热贡民俗文化节日保护措施执行中的弊端 第三章 基于《知识产权法》的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应用 第二节 《非物质遗产法》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空白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在保护民俗文化节日方面可参考内容 第四节 民俗文化节日立法保护的困境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篇: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自贡彩灯民俗文化品牌为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自贡彩灯民俗文化品牌为例

摘要: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是促进地方团结,行为规范,民众自治,增强地方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吸引游客。民俗旅游产业横跨农、文、旅三产,联系广泛,既能保护当地的村落生态,也能解决当地的村民就业问题,让乡村资产升值,促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还能带动一部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贡彩灯文化是自贡市改革开放以来重点打造的区域民俗文化,每年通过举办灯会吸引游客,是推动自贡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知名旅游景点。但受游客的审美疲劳,周边的旅游业兴起等原因的影响,自贡旅游产业发展遇到很多问题,亟待综合研究和有效治理。本文将通过对自贡市彩灯民俗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分析自贡市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自贡旅游业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旅游;自贡灯会;彩灯品牌引 言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继承和振兴民俗民间文化,加强对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民间舞剧和民间历史诗歌的研究,保护濒危技艺和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促进民俗文化协会的组织发展,规范和支持私人博物馆的建设。创建文化艺术馆群。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去其糟泊,取其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自贡市大力发展和弘扬彩灯旅游业,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带动了自贡市社会经济发展,彩灯品牌已逐步发展成为有富有自贡特色的地方知名旅游品牌。但是,近年来,自贡旅游产业呈现出了逐渐落寞的景象。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自贡民俗旅游产业,以民俗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更有活力和魅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的发展概况

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自贡彩灯节,虽然由于彩灯的生产经验不足,第一届春节灯会的彩灯生产并不完美,但是这开启了自贡市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航程。1964年~1966年、1978年、1984年~1986年,自贡市人民政府举办了7次自贡彩灯旅游节,详细数据见表2.1。

表2.1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1964-1986年发展情况

年份

天数

主办机构

灯具数

旅游人次(万人次)

票价(元)

1964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1225支彩灯

0.05

1965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上千支彩灯

0.05

1966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近千支彩灯

197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1302个

0.05

1984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灯2690个

130

0.10

1985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7座,灯组68

140

0.20

1986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灯柱3个,彩门21座,

200

0.20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民俗文化品牌对外展示市场的扩大,旅游产业实现了创新突破。自贡市政府进一步挖掘了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详细数据见表2.2。截止二十世纪末,自贡市人民政府共举办了三十次自贡灯会,并在海外展出,自贡市民俗旅游业逐步定型。

表2.2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1987-1998年发展情况

年份

天数

主办机构

灯具数

旅游人次(万人次)

票价(元)

1987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4座,灯组

109,彩灯3200多只

230

0.55

198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0余座,大

中型灯组100座,工艺灯3000盏

130

0.55

1991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组灯182座,工艺灯2550盏

138

3.00

1994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118个灯组、3800盏工艺灯。

6.00

199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57个灯组、19座彩门

10.00

2015年第二十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灯组《中国印象》,春节期间吸引了36万人前来观赏,接待总人次更是突破了百万。2016年第22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接待人数达到了高潮,在短短的53天内,观赏人次达到了206万次,再创历史新高。2017年,自贡彩灯开始出口法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详细数据见表2.3。

表2.3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2007-2019年发展概况

年份

天数

灯具数量

门票收入

(万元)

净收入

(万元)

2007第十三届

138个组团灯组

676.00

417.98

2008第十四届

展出112组特大型和大、中型灯组

839.13

292.14

2009第十五届

1,099.00

746.10

2010第十六届

42个灯景点,14个大型主题灯景区

1,240.83

913.67

2011第十七届

48个灯景点

1,414.05

1,147.10

2012第十八届

六大主景区、28组其它彩灯

1,846.45

1,571.40

2013第十九届

80余组各类大中型彩灯精品

3,467.55

2,927.66

2014第二十届

119组灯组

4,508.64

4,174.22

2015第二十一届

园内8大灯景区共计126组大中型彩灯

4,796.87

4,651.02

2016第二十二届

园内128组灯组

5,920.36

5,502.38

2017第二十三届

园内6大版块130组灯组

7,978.47

5,719.39

2018第二十四届

7,012.56

6,528.92

2019第二十五届

7,937.02

7,295.94

“"

为加快自贡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自贡市编制了《自贡市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策划方案》和一批乡村旅游规划,加强了长土镇等四个重点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地建设,全市5个乡镇、7个村分别被评为首批“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10年全市乡村农家乐达500多户,比2006年增长50%。近年来,文化旅游热潮高涨,与现代农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掀起了一股农、文、旅、相结合的旅游模式,给自贡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民俗文化旅游,前来观灯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旅游业为自贡经济做出的贡献也愈加显著,详细数据见图2.1。

图2.1近年来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净收入情况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及其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3.1 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业链短

自贡“盐文化”“恐龙文化”“彩灯文化”三大旅游资源支撑了自贡旅游事业的半壁江山,为历年来自贡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也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路线。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民众对于彩灯审美疲劳,加之在观灯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随着日益丰富的娱乐项目不断兴起,尽管每年主题更换,单调的彩灯已不足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等旅游项目的历史性、文化性、科学普及性较强,但游客往往更加追求娱乐性和参与性。

3.2 民俗意识较弱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似,自贡的赏灯习俗具有明显的宗教背景,是当地人庆祝节日的重要道具,但政府还未把每年的赏灯仪式形成一套核心的地方活动。民俗旅游不同于法律法规,而更像是情感的寄托,靠的是人们对一个地方和一个事物的向往,是自发的、相由心生的,只要价值观相符,很容易驱动人们付诸实践。例如,元宵节买元宵,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已经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不用宣传人们也会自发的进行活动。每年春节是家人团聚,休闲放松的时刻,现代交通工具发达,前几年旅游过年甚至成为一种潮流。这为春节赏灯成为大众春节出游的选择提供了契机。

3.3 抗风险能力弱

旅游业易受自然和人工因素冲击,抗风险能力弱。尽管当下新冠病毒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在一些国家仍未平息。在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疫情下,整个行业受到国际和国内因素的严重影响,甚至有些公司已经停产。据悉,作为灯之城的自贡受到疫情的打击,2020年灯展在1月开放仅几天后,便受到疫情影响,立刻闭灯。虽然延期到4月30日~5月20日开放,门票也降到了30元起,但在当时严格的疫情防控下,游客数量大不如从前。

3.4 受其他旅游产品的冲击巨大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其他城市和地区也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特色旅游业,对当地产生了巨大冲击。春节期间,除自贡灯会外,成都市塔子山第四十二届灯会、大邑县西岭雪山第十届南国冰雪节等民俗旅游活动相继开展,这些产品成为自贡灯会的替代品,数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对自贡彩灯民俗文化品牌造成威胁。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化,一些不起眼的小众的旅游景点,在大数据的时代,也成为了打卡圣地。例如,在电影里火起来的稻城,同在四川,游客增长数量却远超我们。好的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周边产业的发展,单靠“彩灯民俗文化品牌”这个招牌一枝独秀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发挥区域优势。

3.5 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在出行方式上,随着私家车数量上升,家人自驾出游和情侣结伴驾车出游的方式占多数,整体偏年轻化。政府要把握好这一趋势,做好相关交通管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运输,确保游客安全、方便地出行。为了能给游客一个良好的体验,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来保障,政府还没有一条专门用于信息反馈的通道,无论是现场,线上还是线下,缺乏一条专门的信息反馈通道,不能及时地知晓观灯人的真实体验。政府的问卷放置在官方网站上,但很少有人会在游玩后进行填写。

3.6 现代信息技术未能很好的融合在现代视屏网络飞黄腾达的今天,抖音、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成为了广告宣传的一大基地。众多流量产品通过视频宣传销量一夜暴增,众多食品店铺也联合直播平台增加人气,我们彩灯作为一个成熟的品牌,必要的网络宣传不可或缺。对于本地人来说,获取灯会信息的方式可能是公众号的文章推送,也可能是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但这些宣传都不够直观,不够详细,游客无法直接掌握灯会的内容及特色,从而无法做出判断。而外地的朋友,由于缺乏大肆的宣传,对于民俗旅游还停留在听闻的阶段。

3.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是我们中华民俗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民共同的财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凝聚地方团体,传承地方风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贡灯会见证了民俗文化的起落兴衰,是历史的见证,传承好发扬好自贡彩灯文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以手艺等传统形式展现,随着人们关注度的转移,保护程度不够等因素,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在大众的眼中,以传统手艺为生的手艺人出现失业,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促进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及其品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

”“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文化价值可持续增长的极佳选择,是以民俗文化价值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现实出路。政府要打造旅游一条龙,红色旅游等新兴旅游路线等,并予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游客。自贡周边有蜀南竹海、荣县大佛、黄龙庙会、双溪水库、吴玉章故居等文化旅游资源,详见图4.1,政府可以推出“二日游”“周末游”等价值观念,将彩灯文化与这些资源捆绑在一起。临市文化产业的兴起,虽然会产生一定威胁,但一个良好的旅游线路可以形成文化圈,反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可以利用周边景点,制定规划一个短途旅游线路。

图4.1 能够联动发展的景点分布图

4.2 抓住时代机遇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为树立和提升自贡彩灯的知名度,政府围绕特色灯展,致力于把自贡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国灯城。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民众齐心协力、齐头并进、深入挖掘彩灯文化内涵、提高大众艺术品味。政府将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出台方针,出台政策,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随着现代光学、艺术学、美学、几何学以及工业技术的发展,传统彩灯既要适应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政府要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就要招商引资,配备充足的人才资金,潜心研究彩灯的特色工艺,真正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

4.3 延长产业链,增加抗风险能力

疫情下,产业经济受损,适当延长产业链条,能够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和保险系数。例如成都宽窄巷子旅游景点内设置了众多特产美食、纪念品;熊猫基地内开设了许多玩具店,专门销售熊猫模型。自贡特产冷吃兔、灯影牛肉,在前几年旅游业发达的时候销量极佳。从国家层面,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增加社会融资渠道,增设紧急防控资金储备项目,降低银行贷款项目最低标准,重点支持发展空间大的项目。同时开放企业融资和民间筹资渠道,吸引直接投资,保障资金供应。

4.4 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由于城市的审美疲劳,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进行旅游活动。政府要把握好民众心理特征,对症下药,形成区域优势。灯会最吸引游客的,莫过于当地的风景、小吃、民间故事、特色产业。政府要把握好、利用好这些优势,将利益最大化、最优化。同时,政府要发挥地方优势,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彩灯文化的民间艺术宝库,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彩灯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5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灯会举办期间,在火车站、高速公路口设立咨询处,开通临时观灯公交专线、设立临时停车场并杜绝乱收费现象,增设多个服务点,详见图4.2,为灯会创建一个方便、和谐的环境。在信息宣传上,政府要做好彩灯文化活动的宣传和策划。旅游局应做好及时地宣传介绍,提高景点信息的透明度,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迎接大众,注重宣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近年来,国民收入增多,文化旅游热潮高涨,是宣传彩灯文化的良好时机。旅游局应建好宣传网页,为游客提供一个完善的景点信息系统,开通专门的旅游咨询热线。搞好网上订票、退票等工作。同时,政府要及时的与民众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建立起线上反馈机制,以评价反馈返利的机制,或者线下调查的方式,吸收游客意见,及时地收集民意,并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做出更加亲民的旅游品牌。

”“

图4.2 服务点示意图

4.6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游览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备要素。自贡市政府要开拓好线上市场,创新观赏方式,融合现代科技,借助这个机会实现网络化观灯、虚拟现实观灯。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了云养猫,云做饭,云相亲等等,那么,灯会也可以采用“云观灯”的方式,利用网络展出精美的彩灯灯组。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远距离游客近距离观灯的心愿,也在网络宣传中进一步传播了彩灯文化,有利于彩灯文化在全国范围甚至国外立稳脚跟。除此之外,网上观灯维护成本小,污染小,减少交通压力,政府应做好网络安全保障,提供便捷的网上观灯通道,给予大众良好的线上观灯体验。

4.7 进一步加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政府要建立机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重点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突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出台政策保证必要的资金和专业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文化遗产评估人员做储备。民俗文化是历史的沉积,要把千百年来的丰富文化和美好的愿望融入到每一盏小小的彩灯之中,把彩灯的文化价值发扬到最大化。同时,政府要把握时代方向,利用互联网普及非物质文化知识,促进民众意识觉醒。对于青少年,要加强新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在义务教育中增添对文化瑰宝的保护意识。

结 语

本文从自贡彩灯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入手,分析了新时代游客的价值倾向,运用农业管理学、乡村旅游管理知识,对自贡民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勾画了自贡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自贡灯会是自贡人的骄傲,在旅游业丰富发展的今天,人民政府要不忘初心,致力于打造人民喜爱的、大众接受的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薛庆超,薛静.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2]侯梅,戴燕灵.自贡市彩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才智,2020(05):215-216.[3]王余,张方来.品评自贡灯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4]张士闪.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2014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2015.12.[5]程子彪.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6]古春梅.自贡彩灯文化品牌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J].文教资料,2012.[7]王娜.浅析彩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自贡彩灯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8(05).[8]邓军.实践传承:自贡彩灯生产性保护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3.[9]梁川.民俗文化传统的政府书写 ——以非遗”自贡灯会"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报,2016-11-30.

第三篇:基于法律角度研究山岳资源开发与保护---以黄山为例

基于法律角度研究山岳资源开发与保护---以黄山为例 摘要:山岳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由于部分山麓地区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游客数量的增大,旅游目的地与经营商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游客量超出景区承载力,导致景区遭到较大破坏。本文从法律的角度谈谈对黄山景区的规范性开发管理与保护。关键字 法律 黄山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一 研究背景

山岳型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历史遗产,安徽省山岳型旅游资源丰富,奇山秀水令人神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黄山,中国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在“中华十大名山”排名中居第四位,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是安徽旅游的标志。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 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的五镇一场(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的行政边界为界。

黄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并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但是,因为片面追求当前利益,今年盲目兴建大量设施,致使黄山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在海拔1000多米的核心景区内,楼堂馆所数量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建。经营者开办休闲中心,建立商场,甚至还有珠宝店。景区修建楼堂馆所,首先就是开山炸石,伐木毁林,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不可避免;其次就是餐厅油烟,宾馆污水,还有遍地的生活垃圾;再次就是生活用水和商业用水急剧增加,用水过度的严重后果凸显出来。从前,黄山观瀑楼对面的“人字瀑”非常壮观:一股瀑布飞流直下,中途分为两股流泻,像在悬崖峭壁上写出的一个“人”字。如今,峭壁上只剩下瀑布曾经冲刷过的痕迹。经过专家研究发现,上游修建水库导致中下游植被严重缺水,很多珍贵的松树濒临死亡。二 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依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主客体间存在的矛盾日越来越突出,发生的旅游相关事件解决的方式越来越遭到社会质疑,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便相继出台一些列的法律法规, 如《风景名胜区条例》《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因而2013年《旅游法》也就相应推出,进一步规范了旅游市场.,来规范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下以法律的角度探讨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所涉及的问题。⒈山岳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资源开发的原则:资源开发遵从特色性,市场导向性,效益性,保护性以及游客参与性原则,本文重在旅游资源开发讲究效益性与保护性原则,最主要的是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黄山景区的开发也包括森林植被,森林植被是一座山的生态主体,也是生态物种的屏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黄山风景的不断被开发,大量的工程建设以及自然灾害,使黄山的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游人的不多增加,也极大的破坏当地的森林植被,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也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旅游法》第三章关于旅游规划与促进的相关条例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出台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七条和三十条同时也规定对于在景区的违规建筑或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应当拆除。⒉山岳旅游资源保护

以景区承载力角度谈论山岳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多处旅游景区出现游客爆棚事件,多是目的地景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顾当地资源的承载力,出现游客滞留事件.像黄山这样的风景名胜也是不免于此,尤其在节假日高峰期.随着黄山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走进秀美的黄山。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去欣赏别处的风景,显然,黄山是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黄金周期间,黄山的游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当然这在经济上能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这对黄山生态环境的影响却是致命的.。这也是严重违反了《旅游法》中关于景区承载量的限制与说明.即依据《旅游法》第四十五条 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三 针对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的相关法律建议 依据我国法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以下是针对黄山旅游资源存在的现状,提出的相关法律建议。⑴建立健全适宜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当地安徽政府部门依据出台的《旅游法》,制定出与黄山景区相适应的法规条例,对旅游者,旅行社以及相关经营商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当今中国部分法律存在的主客体模糊,导致法律的执行存在很大的自由性,法律出台的效力不足。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具体化,对于相关的处罚可以具体到金额,保证法律法规的可行性。

⑵建立和完善“两权分离”的新型治理模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家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地方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旅游资源的管理权。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也成为旅游资源的经营者。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容易使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轻保护,重开发”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粗放式的开发,从而导致当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实行黄山旅游资源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当务之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具体权利与义务,使其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各尽其职,真正做到政企分开。⑶加大旅游资源法律制度的执法力度。为了保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是制定出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完善程序法规定,是法律更明确化,具体化,更有效地规范执法者的行为,使执法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有序地进行。执法保护还可以弥补立法保护的不足,在执法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一些没有法律规定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积极的效果的变通,补充措施。一方面要加强执法者对旅游资源进行法律保护意义的理解,同时对于黄山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形成一支综合性的执法队伍,全面管理当地旅游资源,改变多头管理的格局。有利于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更好地保护黄山旅游资源。

针对当前中国旅游法的发布,一些旅游景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是旅游资源的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黄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 【1】吴宜进.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开规划与开发.旅游环境容量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方叶林.安徽省旅游资源错位现象及相对效率评价.2013 【3】王文斌.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2007 【4】吴荣华.山岳旅游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5】胡济源.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1997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视域中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为例

新农村建设视域中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为例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1-11 9:37:17 点击: 11 摘要: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根。当前,尽管我们的申遗工作已经积极展开,传承活动正在蓬勃进行,研发力度空前提升,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文化遗产流失严重、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经济贡献率较低和基层重视程度不高等现象。

关键词: 民俗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乐亭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内涵所在和有效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并非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之上,农民是它创作的主体,乡土是它创作的空间,民俗文化则构成了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先决条件。

过去的民俗学家总是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民俗文化即完全历史的文化,与现代社会有着楚河汉界之分。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和列维的研究成果逐渐改变了人们将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观念,使人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 传统社会不外是现代社会的连续体,无过去即无现在,无现在即未来去。民俗文化作为一个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综合产物,是当地人民群众性格气质、娱乐生活和审美观念的集中写照,它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现代人的血液和生活流程中。这正如吉国秀博士所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当地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不是现代社会的过去现象,而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先决条件。”[1]这种先决条件不仅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而且既涵盖了序化的规矩,又囊括了非序化的规矩等等。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2]。生活在滦河流域的乐亭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缔造了灿烂的文化,如乐亭“三枝花”、呔商文化等等。尽管岁月流长,时过境迁,但是,乐__________亭先民们积淀的那种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却仍在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乐亭人开拓创新,继往开来。

(二)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胡锦涛强调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昌旺和复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复兴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真可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悠悠古韵,生机勃勃,每逢佳节,由农民自导自演的乐亭皮影戏、敲大鼓、扭秧歌、唱莲花落、登高跷、舞狮子、赛旱船、耍龙灯等习俗的演出活动,都会吸引上千名观众,其中不少青年小伙子、小姑娘还成了他们的知音和粉丝,这真叫人仿佛置身于古代乐亭,那幅“酬神三宿影,待客一壶茶”,“邻村鼓声相闻,路不绝人”[3]的场景历历在目。第二,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 建设是新时期我党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乐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民俗文化,对于激发当代乐亭人民的爱国情怀,规范当代乐亭人民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升当代乐亭人民的生活质量,维系乡村社会的和谐,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可见,建设“乡风文明” 离不开对优秀的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三,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民俗文化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先知先觉的乐亭人秉承道家学派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儒家派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积极创建了生态和谐的赵蔡庄村文化,实现循环发展、生态和谐、人居幸福的理念具体化,它为我国农村实现自然、社会和人协调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间接的经济支撑,还是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民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财富,它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间接的经济支撑。民俗文化是一张无形的名片,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海内外展示着它迷人的人文情怀和质朴的乡土民情。正所谓“文化搭台,经__济唱戏”,与时俱进的乐亭人民正在集全县之智慧,竭力打造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乐亭形象。“有了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乐亭人的努力,引起无数了企业家的关注,许多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落户乐亭,如我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等等。乐亭经济的腾飞,为进一步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同时也为现实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可见,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不失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二,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并非是要求全国上下一盘棋,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掘本土所固有的优秀民俗文化。因此,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成为了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乐亭人民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批极具文化特色的村镇,这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还吸引了众多的参观旅游团,繁荣了第三产业。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加大了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现状分析如下。

(一)申遗工作积极展开,但文化遗产流失严重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截止2010年底,我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已多达34项,居世界第一。同时国内也积极组织申报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亭作为文化大县也正在积极组织申遗工作,其中两项即乐亭地秧歌和乐亭大鼓已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项即乐亭皮影、刘美烧鸡和牛角雕刻等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项即吊桥缸炉烧饼、罗锅子香油已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个项目即乐亭大鼓、乐亭皮影戏、乐亭地秧歌、乐亭民歌、吊桥缸炉烧饼、罗锅子香油等已经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保护力度不够,文_______化遗产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其流失的内容之多,时间之快,远远超出了我想象。从乐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看,虽然许多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遗产录”,但是与未列入“遗产录”的名单相比,可谓是“挂一漏万”,这些未列入名单的“遗产录”有珍贵实物和资料,有传统的技艺,还有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等等,要么已经遭到毁弃,要么正在被毁弃,要么已经濒临消亡,要么正在消亡,亟待抢救与挖掘。

(二)传承活动蓬勃进行,但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为了更多的让海内外人士了解自己,关注自己,进一步展示自己的魅力所在,各地市加强了区域特色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传承活动蓬勃展开。

乘着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东风,乐亭人民积极传承自己的民俗文化。其主要活动有:

第一,除了在传统节日和各大旅游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外,还踊跃参加中央、省、市、县和乡镇举办的各种民俗文化节的演出活动,并且常常远赴港澳台以及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进行演出。第二,在乡村积极举办民间艺术大师和传承人的评选活动,并广招门徒,加大培训力度。如自2011年起,乐亭县政府开始定期举办乐亭大鼓、皮影等培训。第三,成立了民间文化项目的传承保护协会。如“夕阳红秧歌队”“夕阳红艺术团”“日月星艺术团”“连心桥艺术团”“乡音艺术团”和“流河镇老年文体协会”等50个多个民间组织。第四,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自2011年以来,乐亭电视台开辟了皮影、大鼓等民俗文化的专题。

虽然各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力度空前加大,但是,就整体而言,辐射范围仍然较小,影响力度不大,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以乐亭大鼓为例,尽管乐亭大鼓已经被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就唐山市以外的人来说,很少人了解乐亭大鼓,甚至许多人都从来没有听说过亭大鼓是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二是文化的传承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还必须广泛发动的民间的力量,使人人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使人人成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其三是现代的民俗文化作品更多的是追求的艺术效果,符合“阳春白雪”的口味,而它们没有更多地从现代鲜活的乡村生活中剪去素材,离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过远。如乐亭大鼓演奏的题材还多数来自于史料,像《青云剑》《五凤朝阳刀》《八卦雌雄剑》《南京要案》和《大刀飞龙》等等,关于现代新农村文化风俗题材的演奏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三)研发力度空前提升,但经济贡献率较低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是其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助手,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腾飞和文化发展插上了翅膀,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和后劲。因此,各地纷纷加强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乐亭县当然不会例外,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组织领导班子和专家编辑出版和发行相关民俗刊物、拍摄专题片和纪实片。如政府曾先后7次组织专家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三省对呔商后裔、研究学者和知情人士进行了实际调研,并在查阅了呔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著成了35万字的《呔商之路》,同时以此为蓝本拍摄了同名六集专题片,预计在2012年央视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第二,建设呔商博物馆,组建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支持民俗文化的学术研讨和会议交流,鼓励文学作品和学术的创作和发表。如张玉洁的长篇小说《老呔商帮》的创作和出版发行就得到了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文联和乐亭县政府的鼎力协助和大力支持。第三,积极推进和探索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机制,鼓励多元投资。如乐亭人以老呔商帮百年商史为素材,在今天乐亭县的金融街以南、北新街的北侧投资共计9460万元正在建设“老呔商城”,以吸引更多的商家企业落户乐亭。

与往昔相比,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的确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从整体来看,民俗文化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还比较低,经济贡献率不高,在实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要走。从“全国文化先进县”乐亭来看,经过乐亭人民的不懈努力,截止到2012年4月份直接旅游收入已达1.63亿元,但是,其收入不还不及年收入的15%,尚待挖掘的潜力较大。

(四)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但基层重视程度不高组织机构是保障其职能顺利履行和工作任务顺利开展的物质载体。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热的广泛兴起,县、市、省和国家等四级保护与传承机构体系正在日臻完善。遵照国务院文化部的要求几乎每个乡镇都成立了综合文化站,但是,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高,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资金投入上来看,虽然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逐年有所增加,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有心无力,而且“多数乡镇对文化站实行财政脱钩断奶,造成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4]。从组织机构上来看,虽然每个乡镇政府都设置了综合文化站,但是大多数都是有名无实,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从人员设置上来看,虽然每个乡镇政府的综合文化站都配备了工作人员,但大多数都是兼职,职能不分。乐亭县政府虽然在其所辖的14个乡镇都建成了“高标准” 的综合文化站,为广大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搭建了平台,但是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吉国秀.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与社科学版,2007(5):8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乐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乐亭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26.[4]薛连珍.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J].内江科技,2009(9):15.__

第五篇: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庐山风景区为例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以庐山风景区为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杨婷婷 51130801081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目前已成功申报了45项世界遗产,如何合理的开发其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世界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199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的庐山风景区为例,分析其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其他世界遗产在开发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字:中国世界遗产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庐山风景区

一、研究背景

(一)世界遗产简介

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重要价值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根据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

我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至2013年6月,先后有45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3项,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列入“世界级”的遗产名录

类型 个数

名称

长城1987、明清皇宫198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敦煌莫高窟

198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987、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1994、曲阜孔庙-孔府-孔林1994、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平遥古城1997、苏州古典园林1997、丽江古城1997、颐和园1998、天坛1998、大足石刻1999、青城山-都江堰2000、龙门石窟2000、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明清皇家陵寝2000、云冈石窟2001、高句丽古迹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安阳殷墟2006、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福建土楼2008、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2010、元上都遗址2012、云南红河哈尼梯田2013

[2][1]文化遗产 28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自然遗产 10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黄龙风景名胜区199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2、三江并流200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2008、中国丹霞2010、中国澄江化石地2012、中国新疆天山2013

泰山1987、黄山1990、峨眉山-乐山大佛1997、武夷山1999 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山西五台山2008、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 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 4 3

(二)旅游资源的含义和特质

旅游资源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结各类说法,构成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游览价值,即自然地或经开发后可作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其二,对旅游业来说要有经济价值。无论何种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如果对旅游业没有经济价值,则难以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独特性,必须具有观赏价值,观赏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它不仅能使人产生旅游动机,而且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二是区域性,即旅游资源植根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促使旅游者进行区际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原因。不过,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三是可持续性,通常旅游资源不能向旅游者出售,也不能转让。正是其可持续性,所以加强保护和管理,能得到长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世界遗产地”除主要具有教育功能外,还具有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和创作体验等功能。《世界遗产公约》在保护世界遗产的同时,也为遗产地带来了商机,“世界遗产”成为遗产所在地区的一块金字招牌,大大加速了遗产地的经济发展,其中以旅游业的发展尤为显著,自然文化遗产一旦入选“世界遗产地”就会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旅游形象,旅游收入也随之而来。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旅游纯收入从每年18万元猛增至500万元。

然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对世界遗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当游客人数超过景区的旅游容量时,会给遗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另外,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传统生产劳[4]

[3]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作方式与其所依附的实体环境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世界遗产,而旅游业的发展在给遗产地居民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对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导致遗产地商业化过度的倾向。

因此,如何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

(一)庐山风景区简介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邻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景观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是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保留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资源以及人类以其聪明和才智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结晶,是连接现代与远古文明的桥梁。

(二)庐山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庐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仙人洞有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造型奇特的冰川遗迹:芦林冰窖、王家坡冰川“U”行谷、含鄱岭冰川刃脊、梨头尖冰川角峰、冰桌巨石(飞来石)等。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的总称。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海拔1358米。

水域风光类——庐山瀑布主要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乌龙潭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芦林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景致优美;如琴湖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除此之外还有石门涧,小天池,大天池等等。

生物景观类——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谷濂泉,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莲花洞森林公园位于庐山北麓,九江市南郊,交通便捷,实为“南郊公园”。

[6]

[5]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气候与天象景观——有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如庐山云瀑。

2、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文物古迹——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瑜鄱阳湖练兵点将之处周瑜点将台、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还有庐山会议旧址等等。

宗教文化资源——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现代人造设施——庐山以避暑和冬游胜地享誉海内外,其各国风格的别墅为中国名山所罕见。

(三)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庐山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是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区后,原庐山管理局着手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始的,20多年来,庐山的旅游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之

一、世界地质公园、我国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全球惟一“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

在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中,庐山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产业定位基本实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庐山通过入股、合资和外资等形式改造了景点、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实现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旅游目的地的经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下的会议接待型向市场经济下的旅游经营型转变,已经行程了“以旅游为主,旅、工、贸、文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2、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庐山的决策者们摒弃了以前单纯保护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以开放开发达到积极保护,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并取得了在江西旅游和全国山岳旅游中保[8][7]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成果,连续多年地方财政收入以两位数的比例递增。

3、行业管理逐渐加强。

1997年,庐山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后,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使庐山的管理和保护规范和科学化,为此后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服务质量、文化市场和旅游区安全等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上,庐山管理局注重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日常规划的编制工作。庐山引进外资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系列开发和成片开发,以开发推动老景点、旧别墅、老馆店、落后设施的更新改造,并开发一批新景点、新馆店、现代化新设施。

5、对外促销广泛展开。

庐山基本形成了旅游及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相结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促销方式呈现多样化: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或参加国内外大型旅游促销活动以培育客源市场;一方面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促销方式,通过承办国内外大型比赛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开发潜在客源;同时,通过制作电视风光片、旅游地图等旅游宣传品和设立旅游网站等手段,丰富了宣传载体,优化了促销效果,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

同时,庐山的旅游开发也为世界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超载开发

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一些地区为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把开发利用遗产资源作为调动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正常的保护管理措施却往往被认为是观念落伍,因此在开发利用上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行为,这种现象既对世界遗产地的资源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严重降低游客的满意度,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旅游发展都非常不利。虽然各遗产地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接待量的考虑,但在实际的运营当中,尤其是旅游旺季时各遗产地都未能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游客数量和活动范围强度,从根本上解决超载的问题。

近年来庐山已经多次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时出现游客量井喷式增长,导致道路堵车、游客滞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出游心情,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2.开发过于商业化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我国很多世界遗产地开发过分商业化城市化,成为目前最大的顽症。有的地方在申报成功以后就开始乱建缆车修索道,在景区中不适当的位置修建人造景观和宾馆商店等接待设施,以招徕旅游者,却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和景观地形生态的破坏。

庐山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倾向也比较明显,建设中使景区的自然度、自然美和自然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过多的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既破坏了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庐山东林寺景观建设),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庐山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大部分世界遗产都是由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及其执行机构管理局管理和经营的。部门之间工作角度的不同,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的分歧使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成为各种管理目标相互妥协的产物。遗产地行政级别制约着遗产管理水平,从而使管理水平与遗产品味脱节,一流的世界遗产可能面临的是二流三流的管理;各地在实践中花费代价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有益的信息等难以沟通互享,发展中的一些通病却在各地公演或不断重演。

庐山风景区范围十分辽阔,自然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在进行资源开发时,更需要统筹规划、总体把握。但是多年以来,庐山一直处于“庐山区、星子县、九江县、庐山管理局、庐山自然保护区与庐山垦殖场”等部门分管状态,各部门有时可以自行决定辖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开采与开发,长期以来,使得整个风景区旅游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4.遗产保护不到位

世界遗产地旅游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应该用于遗产地的保护、维护和展示说明,让其更好的发挥全人类宝贵财富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世界遗产地的收益更多的用于开发新项目、新建旅游设施,甚至用于地方财政,而用于保护和维护遗产的比例相对较少。

庐山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由于在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加之一些部门偏重于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导致部分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风景区内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及垃圾公害问题突出,原生林破坏严重及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等方面。

(四)应对策略

作为世界遗产的名山风景名胜区因为其遗产属性,比城市绿地系统更具有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文件中提到的自然文化遗产,和我国传统的“文物”概念,名山风景区都应该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其遗产价值是无价和永久的。针对中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1、对遗产地进行功能分区

根据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合,结合遗产地本身的旅游资源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将其划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分为不同的功能空间布局。将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区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实行分区保护,且实行不同的旅游发展策略。如采取禁止在核心区保护区进行开发区、度假区的建设;景区内要使用环保能源,景区人口超出承载能力应采取移民措施;按照世界遗产总体规划确定的旅游环境总量,景区对核心区保护区采取分区封闭轮休,限制游人数量,保护生态环境等的做法。

2、适当控制旅游接待人数

遗产旅游者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因此门票价格只是调节高峰时期游客量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应当采取其它手段辅助调控,例如建立旅游预警系统,提前限量预售门票等。此外,从旅游区域合作的角度讲,还可以利用轮作的方式,即在特定时期开放一部分景区,然后关闭这部分景区,并进行维修和养护,同时开放另一部分景区,如此循环,休养生息。还可以采用创建各种基金、加大政府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创办遗产旅游彩票等多渠道的旅游筹资的方式来适当的控制旅游接待人数

3、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建立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手段进行管理,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依靠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针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减少旅游区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数量,实行集中供热供汽,提高污染源排放的高度,汽车尾气排放要安装过滤装置,开发污染小和无污染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对水体污染的防治,建立污水处理厂,生产和生活废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出。应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建立不可降解物质如塑料袋的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垃圾桶,垃圾箱等设施,方便游人。宣传教育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法规,加强旅游业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环保意识。

4、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地的宏观管理,发挥法律和专业部门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世界遗产地政府和景区管理经营机构的微观管理;同时,为了保护景区周边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的利益,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我国对世界遗产的管理开始向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如数字武陵源工程是武陵源区委区政府为实现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目标而实施的信息化工程,该工程通过各种自动监测设施,运用遥感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对景区大气水质地质森林野生动物等资源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并通过数字信号传送到资源数据库,然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为自然遗产保护和景区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重点的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提高遗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产地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等;针对遗产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未来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超前研究;编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建设旅游项目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

四、结语

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和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而是要在切实保护自然环境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以长远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得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够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

参考文献

[1] 张瑛,孔令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思想战线,2006,(2):125-128.[2] http:// [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ldGFm_a7HRHfttLgLGR_j0GXeshKFGtDbdN52UxhXpiNxW_dQXnmff6ibX8Wxcx [4] 毛历辛.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商业研究,2004,(19):169-170.[5] http://baike.baidu.com/view/4157.htm [6] http://baike.baidu.com/view/6889172.htm [7] http:// [8] 龚力.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22):21-22.

下载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及立法研究——热贡少数民族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节日保护及立法研究——热贡少数民族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