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奋斗的历程 科学的判断
奋斗的历程 科学的判断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侧记
作者:齐联 日期:20050121 在这次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提出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的科学论断。在会议的讨论中,与会的厅局长们对此反响强烈,十分认可。他们认为,这是对现阶段林业形势宏观把握作出的积极、审慎、科学的判断,体现了国家林业局党组驾驭全局的智慧和能力。这一判断,是新世纪以来务林人努力奋斗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是对务林人艰苦奋斗历程和卓有成效工作的总结,更为今后林业发展建设创造了宏观的工作环境,开辟了广阔空间。
判断有科学的依据
讨论中,厅局长们说,“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的判断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它是在全国四大调查监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的结论,调查监测有大量的科学数据,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令人信服的、科学的。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国野生动植物和大熊猫及湿地资源四项调查、水利部的全国水土流失最新调查监测、全国荒漠化和沙尘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增加2.4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66个百分点,达到18.21%。全国4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地保护。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356万平方公里,11条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全国年均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四大清查监测结果也表明,我国生态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还存在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所以,这个科学的判断恰如其分、正当其时。
判断是对务林人奋斗历程的概括
讨论中,厅局长们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林业局从林业面临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入手,认真研究了林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新世纪林业作出了系统谋划,奏响了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三部曲。第一部曲,是通过整合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优化了林业生产力布局,解决了长期困扰林业发展的投入不足问题。第二部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集中解决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问题。第三部曲,是通过召开全国林业法制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对依法治林、人才强林、科教兴林作出全面部署。这三部曲,相辅相成,紧密衔接,渐次推进,既独立成章又相互交融。现在再来回顾和审视这“三部曲”,真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这凝聚着务林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炼,显示务林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精神,汇集了务林人多年艰苦奋斗的成果。所以,这个判断是务林人奋斗历程的光辉纪录。
判断是盛世兴林的必然趋势
讨论中,厅局长们说,“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的科学判断,是林业实践反映出的林业发展规律,是盛世兴林的必然趋势。无论从国际、国内形势上看,还是从经济角度看,结论是一致的。
从国际形势看,追求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已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从经济角度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时,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拐点。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所以,我国的生态建设也处在一个重要的拐点。从国内形势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全社会关注林业、支持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为林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不动摇 不松懈 继续奋斗
讨论中,厅局长们说,“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临界点。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还要奋斗不止,脚步不停,做到周生贤局长所说的那样,政策决不动摇、精神决不松懈、干劲决不减弱,把本地的林业发展推向新高潮,把生态建设推向新阶段。
周生贤局长说,“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具有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和艰巨性。这是对相持阶段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这些特点提醒我们,这一阶段林业生态建设反弹的力量非常大,工作做好了,就会进一步前进步入良性循环,林业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三部曲的目标将会实现,实现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为期不远。反之,就可能产生逆转复归旧态。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
专题一 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
一、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1921年——1923年)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1.中共“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四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最重要的成果)③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三步走战略部署。
6.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国共关系和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
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北伐战争时期
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分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
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裂 压人民 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新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分裂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
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为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三、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三农问题)
1、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年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坚决纠正“共产”风。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2006年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
考试链接注意:①党和国家每次调整都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根本出发点(着眼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民着想,急人民所急,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3、在新时期下实行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合理性的建议有:a、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b、调整产业结构;c、实施“科技兴农”战略;d、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e、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结论(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三篇:我的奋斗历程
我的奋斗历程
——陈迪萌同学“自强之星”评选材料
“如果自己没有努力过,就永远不要说做不到。”简短的一句话却鼓励着我在人生的征途中自强自立,永不放弃。
我叫陈迪萌,来自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从过去的一片空白到现在的丰富多彩;从过去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胸有成竹,就这样,我一步步的走来,身后的脚印印证了我的成长。我深深地感到,这一切的一切是辛勤和汗水的结晶,是自强,又是永不言败的见证!任何成就和辉煌都离不开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离不开我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更离不开我们那颗自强的心。我相信,每一次风雨的磨练总会酝酿出绚丽的彩虹!一.求学之路
曾经我一直对自己说,绝望的边缘就是希望。
2005年的那个夏天,在我的记忆里只有泪水和失望。面对手里的那张成绩单,我独自默默的背过身,望着天空,失望、茫然、悔恨瞬间充满了我整个心间.我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涌出,是因为不想看到父母那失望的眼神。我不敢面对自己的父母,父亲脸上的皱纹已经越来越多了,粗糙的双手爬满了老茧,那是长年辛劳的见证,还有我慈爱的母亲,先到她我就充满愧疚。多少个夜晚,她走进我的房间,轻轻捂好我的被子。每一次,总这样对我说,不要有压力,只要好好考就行了。可是,我知道这只是他们用来安慰我的话语,一直以来,他们都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而今,我却让他们失望了。我真的不忍心回首去看他们的眼睛,慈爱而憔悴。我不愿意,我是真的不愿意再看到他们为了我而四处奔波,日夜辛劳了。那时的我似乎真的绝望了,但我又不甘心就此放弃,因为一直以来我都相信自己是一个自强的人。苦与累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退缩的理由,我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带给他们希望。带着自信和父母的期望,我再次踏进高中的大门。父亲临走前对我说,好好学吧,别担心,也许努力了不一定都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放松心态,你永远都是咱家的骄傲。我点点头,转过身,眼泪终于还是流了下来。废寝忘食的奋斗,三点一线的生活,日日夜夜……终于在绝望的边缘,我看到了希望。于是,在收获的九月,我跨进了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大门。上了大学,我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困难面前,我会想起曾经支撑起灰色天空的那句话:绝望的边缘就是希望。终于“丙等奖学金”“乙等奖学金”等诸多荣誉的获得成就了我今天的自强、自信、自立,自我!二.工作历程
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学生组织的热爱,我走进了班委会,走进建筑与艺术学部学生会,进入大学生志愿者协会。
作为一名班干部,可以选择忙碌或者清闲,但我总这样对自己说,如果你都不愿意去做,那么还有谁愿意去做呢?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以来我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本着诚恳的为同学服务的态度来管理大家,服务大家。只希望大家能团结友爱,班级能更加优秀。一年的班干部经历,对我而言最让我自豪的,不是获得全院仅有的两个名额的校级“优秀团支部”称号,而是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帮助和肯定。
当我真正走进学生会,我才深深的感受到,这里与班级管理的不同。在这里组织者不仅需要肩负更大的责任,而且还要面对更艰巨的挑战。院学生会干部的座右铭,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工作,特别能奉献。积极与老师沟通,与同学交流,短短几个字不仅是记在了心里,更是认真落实到了自己的工作中,一直以来我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竭力为大家服务,用真心赢得同学与老师的信任和理解。从学生会干事到部长,再到学部学生会主席,我并没有高傲自大,而是在加压的过程中让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回想学部学生会建立初期,我们学部可以说就我一个“光杆司令”,所以对各种工作,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和挑战。没有学生干部,我就不停的在各个班级寻找各方面有所特长的学生,通过交流与了解,鼓励他们加入学生会为学生服务,有时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加强学部管理,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团组织生活会时间到学部班级与学生交流,听取班委会的意见与想法,并针对各个班级不同的情况为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大家的“知心人”。
我知道,在大家眼里,我是一个忙碌不停的人。是的,这些历程虽然坎坷劳累,但对我来说,却是如此的快乐和充实。每天单调的办公室、教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几乎都快让我麻木了,又曾几何时为了组织一次活动而推掉了同学聚会,为了工作只能吃冷饭……
可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我也会寻找生活中快乐的点滴。作为广播台的一名播音员,我喜欢随着音乐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声音,体味聆听的幸福;作为院篮球队员,我喜欢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体验激情的碰撞;作为学院晚会的主持人,我喜欢在聚光灯下让自己炫目绽放;作为学生干部,我喜欢让自己的团队更加出色,享受收获的幸福。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将用我不懈的努力去展示自己的风采,真心的去面对每一个人。我相信,每一次风雨的磨练总会酝酿出绚丽的彩虹。
三.社会实践时光
一直以来,我都坚定的认为,一个真正自强的人不仅应具有优异的成绩,工作的热情,更应该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2007年4月,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小孩明月献爱心,我搭桥组织了学生“义务卖报”活动。与最初的想象不同,其实一次简简单单的卖报很复杂也很累。除了要与报社签协议。还要各方面的协调,人员分工,报纸的接收等一系列工作。好几次我曾想过要放弃,但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坚强,要有毅力。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这次经历却人我终身难忘。
同时,我还带领大家探访了武汉儿童福利院,和这些幼小的儿童度过了快乐的一天。感动之余,带给我的则是更多的深思。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关心他们,更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整个社会。
组织同学去家乐福超市发宣传单,体验工作的艰辛,我们除了活动前详细的安排、策划,更得在骄阳中一站就是大半天。但我们的脸上依旧带着灿烂的微笑。做到把最美的微笑留给顾客。几天的经历不仅让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服务,更让我再一次理解了自强的真谛!曾经,我满怀希望的用辛劳播种了一颗自强的树种,如今它已枝繁叶茂,并且开出了七彩斑斓的花朵,朵朵炫目。
赤色的花:丙等奖学金、乙等奖学金
橙色的花:院级“优秀共青团员”
黄色的花:院“风云学子”
绿色的花:校军训“优秀个人”
青色的花:2007年“红色经典”文艺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2008年5月,主持学院“五四”文艺晚会
2008年“颂改革,迎奥运”演讲比赛获得“优秀奖”
蓝色的花:院“优秀学生干部”“文艺活动先进个人”
紫色的花:校级“志愿者先进个人”
院级“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先进个人”
我深知,再美丽的花朵也有凋零的时刻,我更不会被缤纷迷了眼,辉煌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依旧会脚踏实地的走好未来人生的每一步。
结语:青春无悔。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自强,自信,不放弃不言败,我们就是夜空中那颗最闪耀的星!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党课)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党课讲稿
在上课之前呢,我想考一考大家——“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建立已有93年。如果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要说他老了,九十几岁的人了能不老吗?但作为一个政党,他仍然保持着青春和活力,仍然具有小伙子的魅力,小姑娘的靓丽和成年人的稳重。否则,我们不会有这么多的青年都想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包括在座的你们,对不对?今天,无论我们是抱着什么目的来参加党校培训,既来之则安,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执政地位是怎样来的,一路走来,我们的党经历了哪些挫折又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我都希望能一一给以解答,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侧重;再加上我资历尚浅,积累有限,讲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党是如何成为执政党的。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性质上来讲,我们都知道,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双半社会,哪双半?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社会性质就决定了我国在近代史上,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解决前一个任务,中国近代史上的各个阶级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无论是洋务运动的自强也好、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维新变法)也好、旧式的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也好、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暴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好,虽然慷慨激烈,却由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方案,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历史雄辩地证明,时代变了,国情不同,欧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在近代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以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就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党是在怎样诞生的。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大会,即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通过了党的纲领即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3名党员,时隔93年,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拥有8571万党员的世界大党,生命力之旺盛可见一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一大召开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上海法租界,一个是浙江嘉兴。为什么会有两个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中共一大是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的住所内。7月30日晚上8时许,会议开始不久,一个穿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李住所,朝室内的各位代表扫视了一周,然后就含含糊糊地说要找王主席,找错了地方,然后转身就匆忙离开了。这一男子的突然闯入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具有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到这个人一定是巡捕房的密探,当机立断建议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赶快离开,只留下李汉俊、陈公博两人。果不其然,代表们撤离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开来两辆警车,巡警迅速包围了李汉俊的住宅,并对李宅进行了搜查。由 于代表们警惕性高、撤离及时,巡捕房的这次搜捕无果,但是他们依然在房子四周布下了暗探,继续对这所房子内的情况进行监视。可见当时的局势有多紧张。
当晚12时左右,大部分一大代表集中在李达的住处,商讨下一步代表大会如何进行的事宜。大家一致认为,上海的风声太紧了,不能再在上海继续进行。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议,会议可以转移到她的家乡——浙江嘉兴继续召开。因为嘉兴南湖游人不多,环境幽静,而且距离上海又不远。这个意见立即被代表们采纳,并且确定会议要抓紧进行,不宜拖延。于是,第二天代表们就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也就是说,要不是因为这条船,我们的党从诞生之时就夭折了。可见,我们的党并不是历史的宠儿,她从诞生那天起就是经历了波折的。在她成立后的几十年之中,更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磨难和考验,仅大的就有三次。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解一下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性会议,看看我们的党在革命的危机关头是如何让转危为安的。这三次转折性会议依次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接下来要讲的三次转折性会议中,我都是从会议背景及原因、会议内容、意义这三个视角来加以阐述的。首先,我们就来看一看八七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一)第一次转折性会议:八七会议
1、召开背景及原因:
○从组织上看,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在汪精卫分共后,瞿秋白和鲍罗廷去了江西(鲍由于蒋等人的清共,被召回苏联),周恩来、李立
三、张国焘又先后奔赴南昌,策划南昌起义,这就使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成了一个空架子,需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另外一方面,国民革命中的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而且党的许多基层组织或遭到破坏,或陷于瘫痪,很显然,要恢复这些组织,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从思想上看,在国民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对国民党妥协退让,走了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国民革命的失败证明这种路线是错误的,而且大革命失败后,党内一些人对革命开始悲观失望,表现出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同时,这也是共产党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缺乏革命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这些都表明共产党需要及时制定新的革命路线,才能领导革命继续进行。
○从外部环境来看,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也主张尽快召开会议。
2、转折的标志: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是在革命遭受失败的关头,为审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确定新的革命方针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八七”会议前夕,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必须确定在新的形势下所应采取的方针、路线、政策,必须对过去的斗争进行总结,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这是关系到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大事。
3、会议主要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系统地批判并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
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选出了由翟秋白、李维汉、苏兆征(当时为了强调工人在共产党中的成分,苏兆征加入了领导层)等组成的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周恩来等 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会议指出,“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农民来解决土地问题。会议规定“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族祠庙宇土地”,“对小田主则减租减息”并吸收了大量的贫农雇农、破产农民到队伍中来。会议强调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者在武装问题上的错误,提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通过了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的计划,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一个论断,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简言之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了解了八七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内容,再来分析它召开的历史意义就非常容易了,简单来说就两点:
4、意义: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 挫折后,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①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②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认为这时期革命不能取得成功了;并且意志消沉)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八七会议还是我党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第二次转折性会议:遵义会议
1、会议背景及原因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与前四次相比,同样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为什么这次不能取得胜利?主要是更换了领导人,在错误的领导、错误的方针、错误的政策指导下,使其失败。怎么理解?
其一,是因为这次更换了领导人,第五次反围剿毛泽东被排斥在外,失去了兵权,同样,周恩来和朱德也被排斥在外。而掌握兵权并进行指挥的是一个不懂中国情况的外国人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就像农村的俗语:赶面棒当吹火筒,一窍不通。李德自称是总司令,而总政委博古又是对李德言听计从,所以,这次“反围剿”战争怎么不失败。
其二,错误的方针政策:一是采纳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前4次反围剿我们都是把敌人引进我们的根据地,我们是人熟地熟,同时当时还有地下党员传递情报,里外呼应,我们必然会打胜战。而第5次围剿是敌人分几路进攻我们,我们就分几路进行正面阻击,这样的战术不利于我们打游击,是一种冒险主义。二是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敌人分六路进攻,我们就分六路把守打阵地战,阵地战不是 红军的强项,而我们的强项是游击式的运动战,这样肯定守不住,最后只得撤回江西瑞金,进行逃跑。三是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中央红军总共86000多人,全都表现出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转移时除了坛坛罐罐外都让农民担走,连印刷报纸的机器都一并抬走。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红军虽然突破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前三道封锁线,但那都是蒋介石的杂牌军,很多与中共有一定关系,并鸣枪配合我们,所以我们能够成功突围。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而组建的第四道封锁线对红军来说却很难突破,我们的队伍损失很大,尤其是湘江战役,它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具体说来,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由红一军团过湘江阻击敌人,红八军团扫尾,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掩护中央机关过湘江,当时正好遇到日军的飞机在天上,对我们是实行了狂轰滥炸,炸得我们的士兵成批地死在湘江,那叫一个血染湘江啊!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军突破湘江时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在此次战役中的损失大概在三万人以上,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的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红军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湘江。
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于是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这就使会议召开有了群众基础。
其次,领导层的分化。中央有几个领导人在经过这几次战役之后,开始从左倾错误转到正确的路线上来,尤其明显地是张闻天和王稼祥。王稼祥(政治部主任),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也觉悟起来了。他当时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腹部中弹,在第五次“反围剿”时被收在收容所(专门收留伤病员)成为收容队员,而毛泽东也因得痢疾拉肚子成为了收容队队员,在长征的时候两人都只能睡在担架上,毛泽东就使趁这个机会给王稼祥做思想工作(俗称洗脑)。毛泽东将自己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详详细细地给王主任讲了个遍,苦口婆心地指出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王主任听后觉得毛泽东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站在了毛泽东这边,反对博古、李德的错误方针。同时,周恩来、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湘江战役后,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只有博古、李德等少数顽固派坚持“左”倾错误。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
3、会议内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 “围剿”的经验教训。
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 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组织上,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又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指挥军事的“三人团”。
这里有一个笑话:前面我们都提到了,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也就是说是个外来汉,听不懂中国话。李德在参加遵义会议时,就坐在房间门口的矮板凳上,由于与会的大部分领导人都反对李德的军事路线,站在毛泽东一边,所以会议开始后大家也都没咋搭理他。当时他就坐在矮板凳上眼巴巴地看到大桌子上坐的领导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晓得他们争的究竟是什么,就像丈二的和尚,完全摸不着头脑。于是要求他的翻译伍修权帮他翻译,伍修权也是站在毛泽东那一边的人,对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和红军战略转移途中所作出的错误军事指挥很是不满,于是死活都不给他翻译。气得李德是咬牙切齿,但气归气,气半天还是听不懂他们究竟讲的是啥子。于是只能在那儿抽闷烟耍,他一杆接一杆地抽,会议结束后,只见他面前的烟头像银河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地铺了一地。气了半天不打紧,结果会后他还被告知取销了他在中央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你说他与不郁闷?!
4、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最后,我们在来了解一下中共历史上的第三次转折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会议背景
1、政治上: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并沿袭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2、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当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最后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6年10月6日,毛泽东接班人,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联同中共元老叶剑英、李先念及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所支持下,在中南海怀仁堂拘捕了四人帮,四人帮被隔离审查,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10月7日,华国锋被选举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但华国锋还是觉得地位不稳。为了巩固自己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及稳定局势,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很显然这个方针是错误的,因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要不然就不会出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并且,华国锋并没有从文革中吸取教训,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意图延续毛泽东时代的方针路线,并欲藉“两个凡是”阻止老一辈政治家复出。后期华提出要继续进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及展开批判四人帮运动,但批邓运动不得人心。1977 年,邓小平在“永不翻案”保证下和部分中共元老支持下复出,同年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并恢复四五天安门事件后被撤销的一切职务。邓小平复出后,对于平反冤假错案有了进一步进展。但由于受到两个凡是限制,大量案件未得到解决,例如震惊中外的四五天安门事件。// 1978年,局势开始转变,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后期新华社亦转发了这篇文章,《实践》一文在全国各地产生巨大影响,全国展开一系列讨论,令长期受到蒙蔽、愚弄、迷信的人们思想解放,导致“两个凡是”开始被人们怀疑攻击。在此背景下,需要召开一次讨论,谋求解决办法,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二、主要内容
● 思想上: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观点。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其中,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三、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们知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所以,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然,会议还是肯定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但是着重强调了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
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坏的情况,指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在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实行民主方法,不能采取压制、打击手段。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决定对现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这个文件在经过修改和充实之后正式发布,接着一些重要的农业方面的文件相继制定和发布施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
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肯定了1975年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很大成绩,肯定了他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四人帮”干扰破坏进行的斗争,肯定了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的革命性质,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文件”。会议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
第五篇:总结十年奋斗历程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我们党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什么?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