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行知思想 践行关爱教育
弘扬行知思想 践行关爱教育
我校(江苏省宜兴市红塔小学)位于陶都宜兴美丽的西?鹬?滨,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是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的实验基地。近年来,学校针对外来民工子弟多、贫困学生多的实际情况,围绕“爱满天下”这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扎实开展关爱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条以关爱教育为切入点的办学之路,努力打造关爱教育特色品牌。
一、学校管理激发关爱
教师队伍是实施关爱教育的主力军。为了践行关爱教育,我们建立了一支具有强烈的关爱教育意识、清晰的关爱教育理念、自觉的关爱教育行动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管理中采取如下措施激发关爱。
1.以关爱开启关爱。实施关爱教育中,学校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解教师所难,确保教师后顾无忧。学校启动了“送温暖”“送快乐”工作。教师有了困难,学校会千方百计解难;教师病了,学校会诚心诚意探望;教师家中有喜事,学校会送去衷心祝福。工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与娱乐活动,教师们满怀激情参与活动,促进了身心和谐。教师享受学校关爱的同时,心中也种下关爱的种子。
2.以培养提升关爱。关爱教师不仅仅是关爱教师的生活,最关键的是关爱教师的专业成长。(1)读书学习,丰富关爱理论。学校每学期为教师购买一些书籍,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学习《走进陶行知》《行知路上新篇章》《缤纷行知路》等,引导教师从书中领悟到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真谛,结合平时教育工作,撰写“爱生一例”。通过筛选,我们编印了“爱生一例”专刊,选送优秀案例参加宜兴市优秀教育案例评比,获得好成绩。(2)“走出去,请进来”,促进关爱课堂形成。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我们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还邀请区域内的教育教学专家来校听课、议课、做讲座、上示范课,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共同研讨,为形成关爱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评价引领关爱。学校开展了以关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生命、阳光生活班队活动评比”“教师爱生一例评选”“优秀教研组评选”“关爱教育展板评比”等评价激励活动。开展了评“四心”教师的活动。所谓“四心”:信心,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转化进步;诚心,真心诚意,不图回报;耐心,不急不躁,静心等待;恒心,关爱学生,持之以恒。一系列评比活动,使关爱教育思想渗透进每位教师的心中。
二、课堂教学体现关爱
课堂教学是实施关爱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实施关爱教育的难点。几年来围绕建设关爱课堂我们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四个“带进”和六个“让”的关爱课堂教学原则。四个“带进”――把甜美的微笑带进课堂,把欣赏的目光带进课堂,把激励的评价带进课堂,把真诚的关注带进课堂。六个“让”――目标让学生明确,重点让学生清楚,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发现,学法让学生总结。通过关爱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师的关爱意识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课外活动张扬关爱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我们通过课外活动张扬关爱,以关爱教育提升课外活动的水平和境界。
我校很早就创建了心理咨询室,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一名,不定期对单亲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性格怪僻学生、思想落后学生、心理有障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救助,建立了问题学生档案,效果显著。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聘请关工委和退休教师协会领导担任辅导员,定期回访,做到生活上关照、思想上关心。
开展“我陪父母上一天班”“今天我当家”系列活动,在体会父母做家务的艰辛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采取“我给父母写封信”等方式,培养与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美德。
开展“学法、知法、懂法”的主题班会以及板报宣传、安全紧急疏散演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了使法制安全教育更有实效,学校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定期组织法制讲座,把法制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天天讲,月月查,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环境建设渲染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在关爱教育氛围的营造上,我们努力把关爱元素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新大楼南墙“教育源于自爱”六个大字非常显眼,质朴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折射出我校“以爱施教”的办学理念,它也是关爱教育的总纲领。在每个教室的门口,都有一块醒目的班级介绍牌,上面除了班级介绍、奋斗目标,还有教师的爱生格言。学校板报定期出刊“关爱教育”专栏,传播最新关爱信息。操场东面墙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标语十分醒目,提醒师生自觉锻炼,关爱自己。北楼东墙是我校精心制定的《红塔小学关爱教育十八条》,条例分为三大块,分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学生的关爱,师生对社会的关爱。每一大块有6条,共计18条,全校师生天天看到,时时提醒。北面围墙上内容更是丰富,我们精选18个古代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制作了长30米高1.8米的关爱教育墙,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品味文化典籍,感悟关爱情怀。一系列校园文化设计让师生一进校门就能嗅到关爱教育的气息,感受到关爱教育的气场。
五、扶贫济困播撒关爱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些家庭生活甚至很贫困。为了帮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凡是符合我市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条件的,一律不拒收,不多收其他费用;(2)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减免部分中餐费;(3)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安排教师与其结对,学习和生活给予一定的帮助。
学校每年开学都对贫困生进行一次摸底,做到对单亲家庭和贫困学生心中有数。逢年过节,学校购买一些生活或学习用品去看望贫困学生。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与贫困生结对,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关爱。冬季开展师生一日捐活动,师生把家中不穿的衣物、鞋子、手套、学习用品等,捐给贫困学生。
六、社会活动传递关爱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传递关爱。
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大队部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送上学生从家中带来的慰问物品,献上自编自导的文娱节目,给老人们带来欢乐和笑声,这已成为我校的常规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观环保工厂,了解家乡环保产业的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义务打扫卫生,捡废纸,为和谐社区做贡献。
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节水日”“植树日”“环保日”等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会或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教育他们为做一个社会合格的好公民而努力,学会为社会做贡献。
陶行知先生说:“革而新之,其惟试验。”我们在关爱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关爱教育,如何做大做强关爱教育品牌。目前,我校已经把关爱教育课题申报了江苏省陶研课题,期望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实践。今后,我校将大力弘扬行知精神,立足提升师德修养,本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情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精心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富有爱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丰富关爱教育内涵,打造关爱教育特色品牌,争取早日实现“办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
(作者系江苏省宜兴市红塔小学校长)
第二篇: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场所。为此,在学校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教”和“育”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该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真谛,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文化熏陶——用氛围润泽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如何实践陶行知提出的“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我们的主要工作有:
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为师生提供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使其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成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丰泽实小的校园绿树环抱,这里有校园山石的遒劲,这里有校史馆的激励,这里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这里勒刻着前辈学人题词勉励的巨石匾额以及精心雕琢的哪怕一个宣传牌、科室牌无不时时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
努力建设人文校园,为师生生命的成长提供温馨、快乐、向上的精神家园。“爱满校园”是丰泽实小人用心打造精神家园的第一个着力点。作为福建省陶行知实验学校,学校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作指导,实施和谐教育”这个课题为抓手,常年开展各种“学陶师陶”活动,感受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学习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确立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目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的教育价值取向,铸就了老师乐教、学生乐学,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校园文化氛围。
“沐浴书香”是丰泽实小人精心打造精神家园的另一个着力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要读至少两本教育名著并且写上心得体会。学生的阅读书籍由教师帮忙推荐,从而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一万字。在校园里掀起了“读好书、好读书”的高潮;学校还开展对经典诗歌的经典解读,从而迸发出的对经典文学的拳拳迷恋之情,深切地打动了每位师生的心灵„„爱读书的种子已撒遍了校园。2009年6月,学校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丰泽实小师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莅临我校参观的多位来宾展示了新经典诵读的成果,得到了专家、语文教学专家等的高度肯定。
二、民主办学——用制度保证学校内涵发展
民主是陶行知办学思想的核心,他在《新教育》中强调:“办好学校不靠一人,也不靠少数人,使每个学生,每个教员,晓得这个学校是我的学校,肯与学校同甘共苦,那才是共和国社会里的真学校。”这启示我们,学校内涵发展应该立足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充分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通过教代会完善、修改、确立事前已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协商过了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程序的实施,使得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充分加工和消化,成为教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竞争的起跑线和终点线,这样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共同需要,才能在日后的管理中起作用。事实上我校近几年先后出台的有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等都经过了充分的民主协商和合法的程序,不是领导的“一相情愿”,而是领导和教师的“两情相悦”,所以不但没有遭到教师们的抵触,而是慢慢地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次我校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的制订和出台同样也是如此,因为这涉及到一笔不小的数目,涉及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利益碰撞更加激烈,矛盾调和更加复杂,但因为我们坚持了民主的程序,体现了民主的风范,所以最后得到了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共赢的结局。
三、高效教学——用质量诠释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能够落实到课堂上的课题研究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合着新教育构建理想课堂的研究,教师们认识到:理想的课堂一定是和谐的,而和谐的课堂也一定是理想的。在课堂上,老师们落实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原则,力争使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老师们抛弃以往一讲到底的现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老师们的教学笔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在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关于“活学校”和“死学校”的论述以后,纷纷反思了自己以往“只专在书本(练习册)上做功夫”的“死教育”。好多老师主动减少了孩子的作业量,在增加课堂的“效度”上动脑筋想办法,力争在不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提供坚实的保障。如今,在我们学校,清晨操场上孩子们运动时活跃的身影、中午图书馆前孩子们整齐排队借阅图书的身影成为了最打动老师和家长的美丽风景。针对上述变化,学校领导及时提出在课程改革中如何以“有效教学”为底线,追求“高效教学”,是当前我们必须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教学”,我们追求的 “效”指的是“效果”、“效用”和“效率”。围绕“效果”,我们关注学生的当下成绩;围绕“效用”,我们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围绕“效率”,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之,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全面认识“基础”二字的深刻内涵,在追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追求教学的效用和效率,在减负增效上做文章。按照这样的观念,近几年中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总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师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要为民族的未来负责。
第三篇:弘扬行知思想,创办特色学校
弘扬行知思想创办特色学校
——民合小学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发展之路纪实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我们从他的思想体系中,特别是陶先生的实践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他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和探索。陶行知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办学要有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的主张。他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新安小学以及重庆育才学校等十几所富有特色的学校。这些学校、团体,无不闪耀着生活教育特色的光辉。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毕生的办学实践,就是探索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不断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过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们秉承陶行知学校特色建设思想,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民小以硬笔书法教育为突破品,在开展特色教育中不断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群众的认可和广泛赞誉。
十年特色路,弹指一挥间。民小的硬笔书法特色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的是一条从“理念先行”到“特色项目”并向“特色学校”前行的不平凡的特色创建探索之路。
【教育理念先行】2007年7月,在乌镇镇民合中心学校小学部的基础上独立建制,作为一所办学规模较小、条件简陋的农村小学,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办出特色,实现内涵发展成为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认真领会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审视了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基础。第一,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认真学习汉字书写艺术可以养成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第二,在书法特色建设方面,学校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有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一名,同时有一批具有一定书法功底的老教师和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第三,硬笔书法相比于其他项目,投入小、实用性强、参与面广,非常符合农村小学开展特色教育的实际。为了将全面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理念变为学校全体教师的共识,学校组织开展了讨论与学习,统一了全体教师的思想,明确了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最终选择了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硬笔书法教育这一项目,并确立了“练字练心、立字立人”的书法教育理念,作出了以硬笔书法特色教育为载体,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决策。
【教育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硬笔书法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硬笔书法特色教育三年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关于发展学校硬笔书法特色的几点措施》、《学校写字教育制度》、《专业教师培训制度》、《硬笔书法特色项目三年发展规划》、《民合小学硬笔书法星级评定考核制度》、《民合小学争创特色学校实施方案》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硬笔书法教育管理运行体系。同时又成立了校本教材课题组和教研组,选定辅导老师培训教材,开发了符合学生特点的校本硬笔书法教材。在全面参与的基础上,组建书法兴趣小组,开设书法高端班,实现点上突破,面上推广,将规划层层落实。为确保书法教育与练习的有效开展,学校除了设置写字课程外,每天中午还安排了十五分钟快乐书写时间,由教师督班指导,力求把每一字、每一笔都练习正确,练习到位,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数量与质量兼顾,逐步使“提笔即练字”的观念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学校与外界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为学校特色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教学力量保证】有效的教育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学校首先按照“眼睛向内,自我培养”的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的硬笔书法教学力量,充分发挥省级书法家会员“领头羊”的作用,有序开展了教师培训课程,着重提高教师的基本功(三字)、欣赏水平和执教能力,培养了一培书法教学骨干,学校现已评选了12名校级书法辅导A级教师和14位硬笔书法五星级教师。其次,学校成立了书法工作室,由书法教师担任负责人,把书法教学研究纳入日常教学研讨中,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写为主线”的写字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框架为“导入新课——示范模仿——精讲精练——品评巩固”。同时学校加强了与周边县市兄弟学校的交流,积极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2009年10月,学校全体书法辅导教师前往湖州市练市镇小学进行了观摩与学习;2010年6月,学校领导班子与星级辅导老师前往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小学进行了校园书法环境建设的实地考察。此外学校也聘请了本地的书法名家来校进行现场指导,充分利用校园多媒体系统聆听书法大家的专题
讲座,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为硬笔书法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规范教育引领】学校在书法特色教育中,将德育、美育充分融合,全面贯彻“练字练心、立字立人”的理念,全面理解了立德高之人,立智明之人,立美鉴之人,立体健之人的内涵,明确了为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
1、立姿健体。首先是姿势纠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低头、歪头、驼背、笔执高、掌高腕朝外”等不良姿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其次是双姿评定。第一是进行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的双姿评定,执笔主要从指法、指距、掌心、笔姿、手腕,写字主要指姿体、簿本、胸距、眼距;第二是书写习惯的评定,主要指书写作业、学科作业的字迹等方面进行评定。
2、立规修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它是德育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坚持以硬笔书法教育为载体,认真落实“练字练心,立字立人”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端端正正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理念,通过规范书写引导人,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训练。
3、立字审美。学校通过书法课堂教学和硬笔书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书写的姿势美,点画的质地美,线条的姿态美,字形的组合美,章法的布白美,神采的气韵美,节奏的律动美,形式的丰富美,风格的独特美。如书法教学沙龙、现场书写展示活动、民小书法之星评比、手抄报比赛、我与硬笔书法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书法的神韵与美妙,在星级评定中感受进步的快乐与自豪。
【教育科研护航】如何使硬笔书法教育思想和理论真正结合教育改革的现状来实现特色教育的突破,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从而进一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呢?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促进学校硬笔书法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条最佳途径。经过实践与思考,学校在《农村小学构建融阅读与书法于一体的书香校园研究》和《以硬笔书法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的实践基础上,开展《“练字练心 立字立人”书法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基于儿童意识的硬笔书法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分别被列为桐乡市和嘉兴市规划课题,从此研究的触角深入到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学校德育三大板块,从而深化了“写字育人”的教育思想,使学校的特色
教育向更具体更深远的方向发展,相信该课题的研究将推动民合小学更好地走上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
【文化品位提升】随着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品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校以创建“墨香校园”为抓手,把书法教育渗透于特色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校园内设有硬笔书法文化墙,橱窗内设有师生硬笔书法专题展览,便于同学们闲暇之时能观摩学习;书法工作室内汇聚文房四宝,时常有教师来此舞文弄墨;学校出刊了《快乐书写》主题校报和《民小师生硬笔书法作品集》,及时宣传报道校园书法教育信息,展示和交流师生书法作品;学校还出刊书法作文报——《书香苑》,将学生优秀的文章以硬笔书写的形式排版出刊,从而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学校在校园网上设置“快乐书写”专题网页,开设书艺历程、书法课堂、碑帖欣赏、书艺硕果等栏目,扩大学校的影响。总之,让师生进入校园,就能受到书法特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实施使“民小”的发展思路活起来了,也使“民小”的名字亮了起来。十多年来,一批批字正、行正、品正、德正的澜溪正气好少年在校书法文化的熏陶浸润下茁壮成长,她们在发展个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质,促进了全面发展,历届学生在省市级以上书法比赛中获奖无数。《桐乡报》、《南湖晚报》、《书法报》、桐乡教育网、嘉兴教育网、时代先锋(农村版)等媒体就学校特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也被评为桐乡市“硬笔书法教育特色学校”、书法报“全国硬笔书法教学实验基地”,现已推荐参加教育部“全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的评选。鲜明的特色教育和显著的教育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和文化品位,更让书法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如今学校的特色创建之路越走越宽,学校的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终于在“城乡教育均衡化”和“一校一品”的东风中扬帆起航。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五篇: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思想 体会 借鉴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师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一、爱的教育。
二、创造教育思想。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行知行”的德育理论。
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受启发。
一、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教师,只有以心换心,用爱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特长,才能使每位学生有成才的可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用爱的态度宽容每一位学生,建设性地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即可保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又能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庭无法把握爱与放手的尺度,一种是过分控制,使儿童在生活中形成依赖、懦弱、缺乏自主的性情。另一种是过分溺爱,造就了任性、霸道的“小王子”、“小公主”。正是这些被宠爱有加的“抱大的一代”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一些青少年学生稍受批评和委屈就跳楼、出走,给予社会提出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因此,青少年学生进行抗挫折的教育,当应进入我们的教育议程。
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人类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生出新的知识,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大种的蛮荒的时代。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经初露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远见卓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是一致的,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伟大所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育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人才、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上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的时代。”因此,中华民族要赢得21世纪的胜利,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育改革入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我们中间应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学生。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理是老师”。先生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就是陶行知的德育目标。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教人做人”,“做真人”既是陶行知一生搞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个人的人生信条。他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以此作为准绳的。其实,“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过正常的生活,这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德育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德育当然离不开生活的基础,它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才显得十分重要。而“做真人”的关键是多了一个“真”字。这个“真”就是指真理、民主、为人民。真人,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民主的人,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个观点和今天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做真人”的德育目标,是面向人生,面向生活,极具实践性的。这一鲜明的德育目标,提醒学校和教师在实施德育时,必须以“真教育”来育“真人”。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其实,实现培育“真人”的德育目标,关键是要有“真德育”和“真教师”。就是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极大。陶先生说:“教职员愿意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面前,德育过程中的“行”才显得真实可信,而教育者讲授的“知”才更易于让学生所接纳。
四、“行知行”的德育实效论
德育的功能观与教育的功能观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素质,还可以维护民族团结。“拿教育的精神和方法把五族的同胞都培养到一个相知,相爱,相敬的地位,都培养到一个亲兄弟的地位。”而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陶行知真不愧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行——知——行”既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其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今日之学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道德教育当然不能脱离行动与实践。从“行动”出发,在获得“知识”之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行动”,这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德育能收到实效的基本途径。
陶行知先生指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又说:“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革除这种弊端的方法,最有效的莫过于让学生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培养言行一致的道德行为,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他主张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教人学“做人”,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同样,要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道德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借鉴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全面贯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
1、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转变过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既要注重定量分析,又要注重定性分析;既要做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又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提高。
4、要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实验,努力探索新课程评价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实行师生合作评价的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调整功能,从而使评价显现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参考书目:《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