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江苏省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阳光部落”阿色寺藏族孤儿院支教活动报告
——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四川石渠志愿服务团队
实践主题:爱撒高原,情满汉藏,关注藏族儿童未来 实践地点: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虾扎乡阿色村 实践时间:2010年7月13日—8月31 实践人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志愿者 负责人:文漪 指导老师:张雳
一、实践背景简介
石渠,一个陌生的名字。想领略它的稀世风光并不容易。从成都出发,必须翻雪山、过草地,需要三天车程;从西宁出发,翻越巴颜喀拉山口,经玉树,也得开车两天。石渠幅员面积为25141平方公里,有6万余人口,其中以藏族居多。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是离太阳最近的“世界第一高城”。由于其地处江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南麓,沙鲁里山在境内绵延,雅砻江、金沙江、查曲河纵贯全境,故石渠藏语称“扎溪卡”,意为“雅砻江边”。
阿色寺,始建于161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寺庙的原址坐落在石渠县虾扎乡阿色智嘎草原上。由喔氏勒顶堪布首先创建为萨迦派寺院,从此建立僧众,创办讲修教法。后来,寺庙逐渐由本地喇嘛索南曲绒、巴允大喇嘛、喇嘛朗珠、特单曲培等诸多善知识接管。在200多年前巴允大喇嘛掌管时期,由于时事动荡,寺庙搬迁到了海拔4500米的圣地智嘎的山谷中---即现在寺庙的所在地。此时寺庙逐渐由萨迦派演变为旧密宁玛派。
活动发起人土曲仁波切介绍
土曲仁波切是阿色寺的副主持。一位非常低调的上师,与他接触过的弟子们无不被他仁慈,清静的修为所折服。土曲仁波切十八岁进阿色寺,在经师指导下,习文修道,数月工夫便能熟练运用藏文读写、诵经。五十岁前,上师从未出过寺庙,一直管理着寺庙有大小事务。仁波切传奇般的身世与其修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近年来,阿色寺由于无法通水通电,准备向东面前移20公里,仁波切又开始致力于寺庙建设,完善密宗仪轨所需器物,于藏地和汉地很多地方的善知识结缘。尽管寺庙事务繁忙,2008年仁波切以其无限慈悲之心体恤众生,创办了阿色寺慈善孤儿院,目前已收留了当地40个无家可归的藏族孩子。
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仁波切为圆满汉地广大信众之祈愿,不顾法务缠身,长途跋涉、鞍马劳顿,不远千里前来汉地,足迹遍布上海、无锡、深圳、广州等地,为当地佛教信徒化缘讲法,为孤儿院的孩子筹集食物。
2010年4月13日,仁波切刚刚为孩子们筹集了满满一车的食物——那将是孩子们整整一年的营养来源。不料,第二天就传来了玉树发生7.1级特大地震的噩耗。惊魂甫定,仁波切毅然决定将这一车的食物捐向灾区急救!有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也被仁厚的仁波切义不容辞地收进自己的孤儿院。可是,孤儿院的资金情况正日益紧张,当玉树地震带来的新闻效应过去,孤儿院的长期运行的难题又摆在仁波切面前。正在这时,仁波切的感人事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通过社会各界热心人的帮助,我们和仁波切取得了联系……
“阳光部落”名字的由来:阳光,意味着大山里阳光下的事业;部落,代表我们和当地藏民是一个团结平等的团体,我们传授给藏民汉语的同时,学习着他们的信仰、文化。
大爱无疆,投身实践,奉献社会。2010年夏天,“阳光部落”阿色寺藏族孤儿院支教活动拉开帷幕……
当一位高僧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无锡这江南水乡的时候,我们被这位藏族僧人博爱和慈悲的举止感动着心灵; 当听见转经筒穿过千山万水传来的呼唤的时候,我们聆听到了海拔4500米高原上孤儿们的欢声笑语; 当有一群生活在云端的孩子微笑着注视着华夏大地的时候,一盏盏白炽灯照亮了我们通宵备课的身影;
当他们虽然拥有纯洁的心灵却极其渴望科学知识的时候,我们挎上背包,踏上了开往西宁的列车……
2010年暑假,我们毅然决然的背起行囊,去拜访我们祖国远方的孩子们,用我们的热情去换回他们可贵的精神财富,让洁白的哈达涤荡我们的心灵,在神迹般的玛尼堆旁召回我们最原始的灵魂。
最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到石渠虾扎乡阿色寺孤儿院支教,因为那儿的38个孤儿迫切需要汉语和英语老师,因为我们能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祖国同胞的爱与关怀。同时,我们志愿者行动也让参与其中的19位大学生们获得一个成长的机会,立言立行,一定是从有益他人有益之处开始!
二、前期准备
1、本小队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殷切嘱托,并被推选为“2010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动员大会上,我们的队员们纷纷表示出色完成实践活动的决心。
2、我们倡议全院同学积极捐献文具、书籍等用品,为阿色寺寺的孩子们送去温暖。通过网站、邮件、短信等方式,积极宣传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3、支教小队队员们分头行动,搜集适合小学生的汉语拼音教程、《弟子规》课本、教学游戏等,并根据小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充分准备篮球、毽子、长绳等相关课程内容,力求丰富支教内容,使支教小队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查阅有关孤儿的相关资料文献,借阅图书馆的大量书籍,阅读了许多相关主题的文章。而后,总结精炼所摘文献,从生活、学习、心理三方面着眼,以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三个角度出发,做出一份有关当地风俗习惯及阿色寺孤儿调研课题的拟定报告,着重研究藏族孤儿的身心发展及日后谋生途径。
5、支教小队队员们自愿集资为阿色寺小学的孩子们购买足球、篮球、毽子、长绳等文体用品,丰富他们的课间生活。
6、考虑到可能会有个别学生与老师在上学读书和培养学生方面存在观念上的误区,队员们参加儿童心理学等培训课程并邀请多位小学老师开讲座,掌握基本的心理引导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流程。
7、联系报纸、网站等媒体,做好宣传,全程摄像记录,最终的活动资料以各种形式进行投稿。
三、日程安排
7月1日——拟定支教45天教学大纲及教案 7月2日——培训1《教学须知》;
讲师:金桥小学高年级教师丁伟文;
培训主题:课堂基本仪式、教案落实、教学效果把握、复习和教学要点 7月4日——培训2《高原行须知和藏地知识》;
讲师:华夏银行新区支行副行长程海英
培训主题:高原注意事项、孤儿院及其周边环境、藏族生活习俗 7月5日——培训3《志愿者行动及精神》
讲师:春晖国际 王文
培训主题:支教注意事项、志愿者精神
7月7日——与土曲仁波切在无锡会面,交流心得,做好出发准备 7月8日——培训4《急救常识》
培训主题:山地、高原急救知识、基本急救措施 7月9日——培训5《儿童心理预防》
培训主题:儿童心理学、支教需注意的儿童心理特点 7月13日——支教一队六人前往阿色寺,与土曲仁波切、石渠县干部、阿色寺**接触,安排食宿
7月15日——召集孩子们到阿色村小学,评估藏地儿童的汉语基础;为孩子们分发衣物、文具等;与他们一起游戏
7月16日——组织孩子们上课,教授其汉语拼音、日常交际用语、《弟子规》等汉语课程,并教他们学习篮球、毽子、长绳等体育项目,增进与孩子们的交流
7月17日——支教一队队员们在当地喇嘛的带领下到部分儿童家中进行走访,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
7月18日-7月31日——支教一队按教学计划进行支教 8月1日——支教二队抵达阿色寺孤儿院
8月2日——观摩支教一队教学展示,对上一队教学成果进行评估,拟定支教二队教学大纲,两队队员交流心得
8月3日——举行支教交接仪式,支教一队离开阿色寺返程,支教二队正式上课
8月4日-8月14日——支教二队按新教学计划进行支教 8月15日——支教三队抵达阿色寺孤儿院
8月16日——观摩支教二队教学展示,对二队教学成果进行评估,拟定支教三队教学大纲,两队队员交流心得
8月17日——举行支教交接仪式,支教二队离开阿色寺返程,支教三队正式上课
8月18日-8月30日——支教三队按新教学计划进行支教 8月31日——举行支教结束仪式,支教三队离开阿色寺返程
9月15日——召集全体队员开会总结,发现亮点,找出问题。对调研成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得出初步调研结论。
四、实践记录(支教二队)
1、初到
8月1日,经过了23个小时的颠簸,下午6点左右我们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四川石渠志愿服务二队抵达阿色村。支教一队队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把我们安排到阿色村小学旁边住宿。漫长的车程早已让队员们又累又渴又饿、筋疲力尽了,经过简单的欢迎仪式后,队员们回到宿舍休息。
在与支教一队的交谈中,我们了解了阿色寺孤儿院及学生们的大概情况。孤儿院的建筑是一座在河边的平房和一个用帐篷搭起的厨房。没有厕所,自来水和电线。这里通过太阳能电板供电。饮食用水直接在河里取用。厨房用晒干的牛粪作为炉灶燃料。目前孤儿院共有41个孩子,年龄从5岁到18岁,大部分因父母离异或其中一方去世而被送到孤儿院。大部分儿童没有汉语基础,但经过与支教一队半个月的接触,已经能够听懂少量日常汉语。
2、学习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阿色寺的藏族孤儿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阿色寺孤儿院院长土曲仁波切说,在阿色要让孤儿们脱贫致富,唯有让孩子读书一条路。他告诉我们两个故事:在阿色村,所有藏民都信佛。某天有人去世了,一定会请僧人来家里念经诵死者安度。只要孩子们学会读经书,为死者诵经一天就有一百元收入。等他们长大成为了僧人,就可以靠诵经养活自己。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他自己的经历。小时候他是被当地的**抚养的,当时**专门请老师教他们汉语,他却没有认真学。等到现在成立了孤儿院,要去全国各地为孤儿们筹集伙食费,每天都需要和汉族同胞打交道,他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汉语。土曲喇嘛诚挚感谢我们过来教孤儿们汉语,在汉藏文化交流日益频密的今天,汉语已经成为孩子们必不可少的一门技能,更是他们日后走出藏地的前提条件。
3、友善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尽管语言不通,为了尽快融入孩子们,第二天我还是一早就来到了教室。开始孩子们都好奇地上下打量着我,我就大方地自我介绍,我叫一一老师,是来给大家上情景对话课的。孩子当中有一个略懂汉语,把我的话翻译给其他孩子。话音刚落,就有孩子忙着给我搬凳子,还拉着我坐下来。这时,我看到一个孩子在吃棒棒糖,我就开玩笑说,老师也爱吃那个。谁知另一个孩子立即从包里掏出一颗来放进我的手里。我说,老师有的,你留着自己吃。他却不肯收回,一定要我吃。从这件小事,我体会到要他们接纳我们,我们先要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们,他们其实很容易与人亲近,熟悉了以后他们会毫不吝啬对人微笑。
乘午休,我们一群支教青年更是对那里的孩子来了个亲密接触,个个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我拿出了数码相机,开始他们见生人会逃或转身捂着嘴巴笑。在给他们看了相机上的图像后,都争先恐后的要求拍照,一个个映有高原红的脸上越发闪耀出迷人夺目的光泽。
4、好客
孤儿院没有厕所,孩子们一般在草地上大小便。得知支教队伍里有女生,孤儿院的多吉泽嘉老师赶在我们到达的前一天,特意开一小时车到虾扎乡买帆布和绳子,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为我们盖新厕所。虽然“厕所”很简易,但多吉泽嘉的心意让队员们感动。还有一次到藏民家做客,主人问我们要不要吃糌粑,为了不麻烦主人,我们异口同声的说不用,我们只要喝水就可以了。听到我们要喝东西,家里却只有奶茶,主人二话不说跑了出去。不一会,他拎着一个大塑料袋回来,袋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饮料。我们当时都觉得非常愧疚,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主人的好意,只好把饮料都喝完了。以后到藏民家拜访,我们都会非常注意,尽量不给藏民添麻烦。
5、孝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百善孝为先。孤儿院其中有一个孩子叫曲庸多点,家里有七兄弟。他曾经上过两年小学,略懂一些汉语。后来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堪支付这几兄弟的学费,他被送到阿色寺孤儿院。一天下午,他为阿色村一位刚去世的老人诵经,死者家人给了他50元诵经费。当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恭喜他能够靠自己能力攒钱时,他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我不喜欢钱。但是我要把钱给我妈妈,让她过上好生活。”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他这句不经意的话感动了。尽管汉藏文化存在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孝顺的美德依旧贯穿在两民族传统理念中。
6、爱心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莎士比亚
有一天我拉着小朋友的手一起去上课,经过一条小河,孩子们不约而同松开我的手,蹲在河边。我正纳闷着,一低头,看见他们纷纷围着一潭被河泥封闭的死水,把水池里的小鱼捞回旁边的河水里,帮助这些小生命回归自然。顿时我的眼睛模糊了,泪水里,孩子们瘦小的身影变得高大起来。那天,他们给我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告诉我生命的平等和尊严。
7、虔诚
支教一队的队员告诉我一个故事。
7、8月份是阿色村最迷人的季节,9月份后,当地开始下雪。眼看冬季马上来临,孩子们还穿着破旧的鞋子,队员们升起了给孩子们买鞋的念头。给孩子们买鞋需要知道他们脚的尺寸,有的队员组织孩子们把脚踩在纸上,画下脚丫大小。结果许多孩子拒绝把脚放在信纸。后来经过询问,原来信纸上写有藏文。在藏民心中,藏文是神圣的藏族文化象征,不容许玷污在脚下。听完这个故事,我想起少数看见马路上的一毛钱人民币却视如不见的城市人。和这群藏族儿童相比起来,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意识还有待加强。
8、节俭
孤儿院孩子生活简朴,几乎每天只能吃馒头充饥。一次我们把晚餐吃剩的饭菜拿回厨房,一个孩子走了过来,他以为我要把饭菜倒掉,马上阻止了我说,老师,不可以的,给我……好吗?我当时很惊讶、很惭愧。望着这个5岁的藏族儿童,他的眼睛里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吃力地用自己不熟练的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那天晚上,他给我上了非常可贵的一课。从此,我们很少剩下饭菜。切菜时,也尽量少去瓜皮和烂叶。如果有充足的时间,我们会做一大锅菜和孩子们分享。
9、离别
我们离开阿色的那一天早上,接我们的车子已经装好了所有行李,启动了发动机。我再次回头环顾了这所孤儿院,想将所有的景象都深入我的记忆,永久保存下去。这时不知哪个孩子带头从孤儿院里跑了出来,迈开脚步奋力的跳过草原上一个个深深浅浅的土堆,着地时还有些不稳,飞快地向我们冲来。接着又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越来越多的学生涌过来,我伸出手去和他们握手道别,他们的小手是如此的有力,一霎那的跳跃是如此的坚定,眼里却包含着泪水,他们一言不发地陪我们站了20分钟,这时我们都没有松开紧握着他们的双手,心里只有充满着无限的感动与激动。最后,孩子们站在小路的两旁向我们道别,我们与他们一个一个的拥抱,抹去他们泪水,告诉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继承藏族的文化,学好汉语,你们的明天会更好。
土曲喇嘛为每个人戴上洁白的哈达,孩子们开始念诵祝福的藏经。我们最终还是依依不舍的乘上了车,隆隆的发动机声从马达中传出,我们回头透过玻璃窗向他们用力的挥挥手,说再见,说我们以后还会再来,孩子们稚嫩的诵经声渐渐变弱,送行的队伍渐渐的远去,渐渐只能依稀看见远处许多红色的袈裟,久久站立在那儿,最终那点影子都被车尾扬起的尘土所模糊视线。我们仍然沿着这条颠簸不平的小路回去,来时这条小路承载着我们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走时小路上留下我们对孩子们的依依不舍。
五、实践成果
1、了解到阿色村藏族孩子们的基本生活、学习和家庭状况,并做好登记记录。对于孤儿或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予以特殊照顾,并着重对其心理缺失的状况进行了关注,运用所学心理学方法进行心理宽慰和鼓励,帮助他们远离自卑、树立自信。
2、为孩子们带书籍和文体用具,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孩子们微小的援助。作为学生的我们,力量实在微薄,但我们相信这些简单的物品传达出了我们对阿色寺孩子们的关爱。东西不在多,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我们此行也十分圆满的完成了此目标。
3、我们在与孩子们游戏的同时,还教他们学会了不少新东西,如打篮球、踢毽子、跳长绳、折纸、唱儿歌等等,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他们的童年增添新的色彩与活力。
4、了解了阿色村小学老师在教育学生等问题上的认识情况,和他们在小学教育方式、课时安排、课间休息、教室布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5、通过到藏民家中进行走访,了解阿色村孩子家长在供子女上学、培养儿女成才方面的思想状况,用具体的例子使他们更科学地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6、从当地地理气候、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三方面着眼,针对阿色寺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并基于此将举办本次支教活动的成果展览,促进汉藏文化交留守儿童于藏族儿童生活状况的关注。
7、我们自己亲自做饭,锻炼了我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体验到了当地的生活,更让我们懂得了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8、支教活动锻炼了我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团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策划和实践经验。
9、此次活动不负学校、学院领导重望,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增进了汉藏两民族的交流,奠定了汉语学习在阿色村的基础,树立了当代大学生在村民心中良好的形象。
六、心得体会
早在出发之前,我就在心里把虾扎乡的样子想了一百遍。听说当地是藏民区,便把它和拉萨旅游的记忆覆盖在一起;听说当地没有信号,便把它和罗布泊画上了等号;听说当地没有厕所、无法洗澡,便联想到自己半个月没有洗漱的模样……正因为生活、文化、习俗上存在了太多的差异,我不得不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准备。我查看了大量藏地和贫困山区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拜访了多位曾经到过当地的前辈。老实说,从图文记录中、从别人的叙述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和当地藏民有着天南地北的差异。仿佛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就横跨在我眼前。
带着长辈“年轻人应该要去山区看看,吃吃苦”的忠告,我和队友们来到了阿色村。当我看到那些不到10岁就开始做家务、开摩托、带孩子的小学生;当我看见村民们用泥土、干草、牛粪垒起的房屋;当我看见40个小孩挤在一间不足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当我看见孩子们每天都以酱油馒头做正餐时,我突然就意识到了不同的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阿色村的孩子们都生在大山脚下,他们从小与大自然为伴,很多人甚至没有去过虾扎乡。他们吃着糌粑长大,他们的生活中少不了“劳动”——做饭、放牛、晒麦,有些还要负责领着弟妹。他们的游戏很多就是奔跑,追闹,没有太多的“玩具”。他们基本上都穿着质量粗糙的衣服,破洞的袜子,旧旧的鞋子上,也不可避免的沾着的泥土。
正因为文化、生活习俗上的巨大差异,这次支教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触动,首先,我体会到要他们接纳自己,我们先要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们,他们其实很容易与人亲近,熟悉了以后他们会毫不吝啬对你微笑。其次,这次活动促使了我要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工作上更加努力、生活上更加积极。因为我亲眼见过了那样的生活状态,体会到了身处环境优越的幸运;这感觉同时也不断鞭策着我,推动着我努力地工作、学习,以体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回馈社会。在未来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给阿色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
十七天对于支教来说实在太短。正当我刚刚准备要进入角色时,忽然就要离开了。那一瞬,我才发现此行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去教那些孩子們什么文化知识。这次支教行,其实是令自己去受教。我在面对那些孩子们时想,如果我跟他们位置对调,我也出生在那里,或许这辈子也就是在山里种地而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情况。但同时如果我没有去到阿色寺,我永远也不会知道藏传佛教的神秘之处;不会一次一次被他们友善、好客、孝顺、爱心、虔诚、节俭所感动;不会和这一群纯洁善良的藏民成为朋友。
支教二十天,胜读十年书。这次支教行令我明白了很多自己原本不懂的道理,我会把这感触而生的改变带到工作中去,努力克服自己面对的每一个困难,认真完成自己接受的每一个任务,竭尽所能为推动社会发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团队)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承德避暑山庄
一、调查背景和动机: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
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
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
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如今已经三百多年过去了,避暑山庄依然
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在这飞逝的时光中,避暑山庄及周边的环境发生了一
系列的变化对此我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暑期实践小分队利用假期时间来到
了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了调查,了解其文化氛围及环境变化。
二、调查时间:2012年7月16号-2012年7月18号
三、调查地点: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
四、调查方式:1)采访山庄的工作人员和游客(分别向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及
不同地区的旅客们对山庄近年来的看法进行调查)、2)总体状况及分析
五、小组人员
六、调查内容:
总的来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避暑山
庄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也为人们所熟知,但一处名胜所带给人们的不应该只
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还应该将它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带给人们,让人们在大饱眼
福的同时内心也得到充实。避暑山庄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将旅游与文化紧紧的相
连,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值得我们一同去探讨。
历史渊源: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
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
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
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
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
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
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
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
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山庄特点:承德避暑山庄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
和苑景区两大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承德避暑山庄宫
殿区建筑风格独特,它没有紫金城宫殿之华丽感,建筑基座与民宅相似,青砖素
瓦,装修古朴淡雅,不施彩绘,木显本色,显得格外清爽、古朴、淡雅而恬静。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的主要建筑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
“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其他景点还有:承德避暑山庄门、勤政殿、万岁照房、下马碑、云山胜地楼。从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出来便是山庄的苑景区,承德避暑山庄以山为名,而胜趣实在水。整个湖区一泓清水,洲岛错落,一派江南水乡秀色。右边湖上的三座亭子叫“水心榭”,屹立在石桥之上,结构匀称,明快轻盈。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承德避暑山庄只有五百多公顷,却浓缩了中国的地貌和地形,浓缩了清代的历史。身在山庄,就能了解到清代的一个兴衰过程。德避暑山庄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89年建成。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曾用名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避暑山庄座落在承德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承德是一个盆地,四周是山,按风水说是万象引领,众象朝揖。,皇帝那是惟我独尊,天下都要朝中,所以这个地势他感到非常地好。第二,地势很高,空气很清新,适合于避暑,第三,这个地方离北京不远,仅230公里,处理国家的政务,与宫中无异,比较方便,第四个,这地方的特点,就是这地方当时是蒙古的游牧场,不会侵占民田或者民居,而且这个地方有武烈河,有沼泽,有山有平地自然环境,选景可以有广阔的空间,便于大规模的营造皇家的园林。
避暑山庄的地理分布: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山庄文化及发展:避暑山庄作为一个著名的开发旅游景点,为承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得到提高的基础上,避暑山庄的工作人员也逐渐认识到,不应该只把避暑山庄定位为一个普通的旅游避暑景点,作为中国现今占地最大的皇家宫苑,清朝第二政治活动中心,避暑山庄具有的文化、艺术、科学、历史等深厚的底蕴是不能被忽视的。不久前,“避暑山庄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表明对山庄文化底蕴的学习与研究已经从筹备阶段进入实质学术研究阶段。通过采访旅客我们了解到,来避暑山庄游玩的旅客大多是因为闻名这里的凉爽来避暑的,对避暑山庄的认识也大多数限于知道这是清宫的皇家宫苑,别的就不太了解了,也有一部分游客是慕名避暑山庄的风景而来,在细雨中虚无缥缈的烟雨楼、抬头看日,低头观月的文津阁、自由豪放的蒙古包……而对于避暑山庄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却了解的较少,但也有一部分旅客是为专门研究山庄文化而来的。山庄里有许多优秀的导游,他们带领着游客们参观游览整个山庄,在游客感慨美好风景的同时,导游们的解说也让游客们加深了对山庄文化的认识,增长了知识,丰富了内心,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避暑山庄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对中国的近代历史加深了认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清朝末期那个屈辱的年代,众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在避暑山庄签订的,避暑山庄见证了清朝社会的繁荣与衰败,听着导游为我们讲解当时那详细的屈辱历史,看着避暑山庄那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却依稀能看到的当年昌盛的痕迹,我们的心都仿佛回到了那战乱纷飞的年代,避暑山庄默默地矗立了几百年,却无时不在向众人展现着那段屈辱的历史,它用无声的言语却铿锵有力的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忘记祖国那段屈辱的,备受欺凌的过去。
避暑山庄景区的环境问题:虽然,各地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依然存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环保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污水处理设施,排水管网及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刚起步有的景区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够。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缺失,监管力度不够。
二、由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机构人员编制不够,制约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展开。有的县至今尚未建立环境监测站。
三、公众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一些人认为旅游业是“无本生意”、“坐地收钱”,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不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人为的破坏旅游资源。如:超出景区承载能力接待游客,开矿修路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游客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的现象在一些景区仍时有发生。
四、一些景区草场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由于载畜量过大、草场利用不合理,一些景区草原出现大面积退化沙化情况。
本小组的建议:首先,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对旅游业和旅游企业扶优扶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重点景区必须尽快建成污水处理厂和给排水设施,规范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设置旅游发展基金专项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宣传,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景区群众和游客的环保意识。
适当增加地州市县旅游部门和环保部门特别是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以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和环保工作发展的需要。
总结: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们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第三篇:2013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报告
2013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报告
报告人:吴建旭,何宽,郑基,姜有平
朱盼盼,李梅,王影,何卫华
从小,老师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传授着自古不变的真理。那是每一个人从小就深埋在内心的梦想,总是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那里,对着小朋友传授知识。而今年暑假,我们八人很有幸的以老师的身份去固镇县参加辅导班教学。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非常意义,因为我们终于圆了当老师的梦。
工作中大家收获良多。作为一个团队,我们首先学会了如何相处,如何发挥一个团队的力量。我们团队共八个人,来自各个地方,大家有不同的脾气和习惯。但是最终我们团结一致,和谐相处了教学工作的四十天。为了减少开支,我们的早饭午饭和晚饭都是自己做,做饭大部分人都不太擅长,开始有些混乱,有的人做的很多,有的人几乎很难插手。但是很快大家就通过分工很和谐解决了这个问题,会做饭的掌厨,不会的则做其他工作。这是一件小事,可是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团队只有合作才是一个真正的团队,所有的问题都要明确的提出来协商解决。这是我们反思中的经验收获。
我们的团队(周日游玩拍摄)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许多小朋友,与他们交流中也是收获良多。我们这里有十个班级,从一年级到高一的学生都有。我们每人每天都要上平均六节课左右。但是和他们交流其实非常轻松愉快。我们八人根据各自特长,分别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写作,美术等科目。首先不论我们是否教的很好,但是我们自身学到了很多东西。开始上第一节课时,大家都很紧张,虽然自己面对的学生远远小于自己,但是站在这个讲台上不用自主的感到了自己的知识的匮乏,感到教师这个职责的沉重。但是大家都没退缩。大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日夜备课。甚至为了较好某节课而不午休,晚上熬夜。所以在这个工作上,我们切身的体会到,做一件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的事情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简单。通过暑假老师这个职务,我们
明白了对自己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回来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必须更好的学习,因为我们现在的水平距离当一个合格的老师尚有差距,如果想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点本领还差的太多。
我们的学生
这次假期我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我们总有一天都要离开学校,离开自己熟悉的关心着自己亲人朋友。到了外面去闯荡,我们会发现与人交往的能力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这次我们暑期辅导班,只是我们公司的近二十个辅导班教学点之一,但是我们是其中办的最好的一个,招新人数和与当地居民关系都是最好的。之所以能得到这个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团队负责人擅长与人交往,带人亲切随和。到了那里总是可以和人打成一片,得到了房东和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许多人都是听说了附近居民对我们的评价后才到教学点报名。
所以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一定要会与任何人交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获得成功。
我们的房东和附近居民
时光匆匆,暑假在我们刚刚进入感觉的时候又结束了。但是我们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回忆。我们学会了如何让团队发挥出团队的功能,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如何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人良好相处。这些能力必将伴随我们终身。
第四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总结报告
“关注地域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
实践团队总结报告
身边的特色文化未得到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那些融入人民生活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濒临消亡。传统技艺的保护亟待重视所以巢湖学院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学习部以“关注地域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对前往临涣古镇考察临涣特色茶馆文化的考察,调查地域文化特点及存在现状的认识。
经过院领导和老师的选拔,“关注地域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团队成为院级重点团队。我们团队有四人组成,全部来自电子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团队成员有组织活动的经验,有较强的团队配合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团队上下都期望在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努力做出一份令学校和社会满意的成绩,不辜负老师的信任。
在活动开展前期。团队进行了活动准备会议,准备活动的开展过程以及活动细节问题。后又经过咨询指导老师郑向阳老师,根据活动开展地临涣镇的地理状况。团队制订了详细活动策划。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于2012年7月2日。共分三天完成活动。团队全体在前一天以集结完毕,准备了活动的必须物品及器材。
活动第一天2012年7月2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濉溪县文化局。通过对文化局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了临涣的历史遗迹、名人史实。通过探访临涣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影响为临涣茶馆的发展提供线索和依据,为活动顺利开展做准备。当天下午全体成员根据了解到的临涣镇信息为前往临涣制定详细活动计划。同时对各个队员进行了细致的工作分配。重申活动的要义,提醒队员活动开展的注意事项。
活动第二天2012年7月3日,团队一行乘车来到临涣镇镇政府,收集关于临涣茶馆的位置分布特点、发展现状和临涣茶文化特色所在的资料。在了解来以后我们受到当地政府诚挚欢迎。临涣镇党委书记赵先贺十分关注此次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开展上予以支持。镇组织部武部长向我们讲解了临涣茶馆的悠久历史、人文文化和发展现状,介绍了临涣茶馆的特色所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和帮助。紧接着实践队前往临涣茶馆,参观了临涣的特色“棒棒茶”。细致的了解了“棒棒茶”从城墙泉眼取水,选六安茶棒做主要茶叶,用特质火炉烧水,用沙壶泡茶的全部过程。最后采访茶馆老板以及茶客。了解临涣“棒棒茶”不同别处的特点所在以及临涣人为何喜爱喝茶的原因。
活动第三天2012年七月4日,活动主要部分已完成。团队先走访位于临涣城墙下的泉眼,了解茶馆水源的独特水质。探求茶馆水源“龙须泉”的细致情况。然后收集整理全体队员搜集到的活动开展资料,通过微博、网络等发布活动的开展情况。最后向当地政府汇报考察结果,向政府提出发现的临涣茶馆存在的问题,以求临涣茶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在三天的活动过程中,活动虽然也顺利进行,但是遇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有过个别队员因为有事历史替换队员;有过活动开展流程安排的不同意见;有过因为政府部门临时开会导致活动计划无法进行;也有过应天气影响活动的终断。但在困难时候看到的更多是队员间的出谋划策、相互鼓励和团结一致。最终通过大家的努力一起讨论、一起做事、一起总结、一起面对困难,度过了困难找到解决办法。是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行百里者半九十。活动流程虽然开展完毕,但更重要的是收集活动中搜集的资料和成果。发现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在及时的反思中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三下乡锻炼的当地大学生的目的。
在活动开展中最大的缺点便是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在如何实现大范围宣传活动以及达到警醒人们保护“地方文化”的主题意义上,遇到较大困难。当事先策划不能顺利进行时,却没有其他方案。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如何宣传应作为重点筹划项目。活动的策划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多种方案,以被选择。只有活动准备的充分才能推动活动的圆满成功。才能真正实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
十几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信对大家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一份不可多得的回忆。我们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了加强。“坚持”“责任”“信任”三个词在我们心中都存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我们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认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社会实践团队队长:刘琳 2012年7月15日
第五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总结
“夏日茶韵”实践团工作总结
一、目标选取与实践策划
袁岳老师说:青年领袖必须要具有三样特质:责任感、魅力与行动力,而我特别要强调方向感,这个方向感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我们的见识决定,很大一部分是由我们的爱好决定,很大一部分是我们锻炼出来的特长决定,见识使得我们懂得态势、爱好确定我们的动力、特长确定成就感对于我们的激励。我认为袁岳老师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它的方向,这就要求组织策划者具有良好的方向感,而这种方向感很大方面在于她的见识,在于她倾听、分析外部要素并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直听陇南的舍友说她的家乡甘肃文县有著名的风景名胜有文县天池、铁楼藏族乡白马藏羌村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素有“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美誉,也是“大熊猫的故乡”。她在开学时还专门带来了她家乡的特产花椒,听说文县的名优特产花椒、茶叶等更是无可媲美的。听到此我们立刻被文县这个地方的特色所吸引,查阅资料后得知: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坐落在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素有“陇上江南”、“甘肃西双版纳”、“大熊猫故乡”之美誉,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数量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疆之灵秀。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正是得源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县也是甘肃省名优绿茶的生产基地,从十八世纪末开始栽植茶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舍友说文县碧口镇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起了茶产业。在漫长的茶叶发展过程中,从开始的零星栽植,到今天的成片开发,无不凝聚了几代茶农的心血和汗水,可以说茶产业为这古镇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风韵。但是我和其他的一些伙伴却从来没有听说过碧口的茶,大概是因为碧口的茶叶并没有像杭州西湖龙井那样遍及全国,基于此,我们选取了甘肃文县碧口镇为实践调研对象准备对此地的茶产业展开具体调查,了解其发展情况和限制发展的原因。
二、团队建设与团队融合
听了我们的想法,其他伙伴也表示很有兴趣和我们一起做这项调研,夏日茶韵实践团因此初步建立起来了,分别由分别来自化工学院张延杰、生命科学学院白锐琴等8名队员组成。为了这个团队拥有更好的团队凝聚力,我专门注意学习了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团队建立要能成功,必须具有下列要件:
1、小组成立有其自然的原因;
2、小组成员之经验和能力彼此能够相互依赖;
3、小组成员之地位和身分最好相当,不能相差太大;
4、小组的沟通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有效沟通,以利问题解决。
而我认为自己团队的成员之间基本符合这些条件,毕竟团队里的伙伴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可是让我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团队刚刚建立起来不久就遇到了一些困难。听团委老师说碧口那个地方沿江而建且地势较低,常年湿润多雨,山体滑坡比较常见,而且据他回忆那里山大沟深,万一进了茶园周围很少有饭馆估计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总之你们去那里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尤其是下雨天。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们团队的队员也包括我的确也有了一丝顾虑,甚至有些伙伴表示自己不想参加了。眼见团队士心有所动摇,难道当时积极要去实践的热情就要这样因为被泼冷水而熄灭吗?难道辛苦建立的团队就要因为一句话而解散了吗?于是,我们立刻回去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且咨询了文县的同学,了解到当地降雨量很大也确实发生过类似洪水之类的自然灾害,但政府会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自然灾害毕竟是少数才发生的。听到这样的安慰,队员们高悬的心才得以放下。
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波澜,我却深深地认识到我们团队的小伙伴还是缺乏勇气,不够自信,在是非面前没有自己的判断,有些经不住考验。接下来的一周内,我们决定进行了简单的团队融合。每次有任务时我们在一起讨论,出现问题时每个人必须参与解决,我们共同制定了走访问卷的内容,拟定了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我们及时沟通自己的想法,相互鼓励与陪伴。我们不是真的在多大程度上消除与改进缺点,我们是在合作与协同中与伙伴弱化缺点而强化优点,以至于形成团队优势。较长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一边联系接收单位,另一边进一步了解碧口地自然环境及风俗习惯。虽然消除了大的顾虑,但这些毕竟都是从网上得到的资料,或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信息,对于从来没有亲身接触过的事物本身的我们来说心里还是潜藏着一丝忐忑与不安,但我们谁都没有说出。我知道,此时这个团队最沉默的时候正是是它最强大的时候。
三、深入体验亲身实践
七月十二号我们“夏日茶韵”实践小分队出发啦!
这是我们大多数队员的第一次“火车之旅”,所以我们都表现的异常兴奋。从兰州到四川广元的16个小时的硬座并没有是我们感到灰心丧气,取而代之的是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和使命感,就好像我们是去完成一项被期待已久的使命一般。也的确,我们都怀揣着希望去践行自己的选择,这才是支撑我们长途跋涉的力量吧!
到广元是第二天快中午了,下了火车,我们来不及看看周围的风景就又连忙拎着行李到处打听汽车站的位置,终于买到了从广元开往碧口的大巴,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因为出发前我们在网上了解到的信息是:广元到碧口的大巴只有早上有少量的几趟,错过中午就不再有了。后来我们询问司机得知,这趟车在下午五点之前都会有,而且频率很高。由此看来“网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啊,有些事儿必须亲自实践后才能到到真相。我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收获到了不少。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汽车,我们终于到达了碧口镇。下了车,令我们感到诧异的是,这里并没有像老师说的那么偏僻和不便,而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镇,只是潜藏在大山的怀抱里显得几分娇羞,只是用眼前水做的白练轻轻地遮住了它的脸庞。记得我们第一次在碧口车站的小店里吃的几个家常菜,精致中带着浓浓的四川风味儿,跟这里的天气一样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了它的火辣和热情。
第一天已是下午,我们找了家便宜的旅馆住下来,疲惫的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耳边回响的还是汽车疾驰的声音……醒来已是傍晚,陇南地方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小刘请我们吃了晚餐——带有重庆特色的麻辣干锅,看来这里的人们都像四川人有着热情好客的精神。之后我们自己在周围初步熟悉了当地的环境,回来已经很晚了,安静的灯光和着柔美的月色一起照着古老的巷子,这里的人们穿行、买卖,显得忙碌而不急促。回到住处后我们在一起讨论、分配了第二天的任务,分工明确后我更加觉得这个团队已经拥有了它的价值。
第二天,我们在小刘和其他海事局工作人员以及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进了离碧口镇不远的磨河坝村茶园。这里的茶园跟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它们都分布在山上而且并不是成片种植,像是在山上开荒出来的一片片山地上生长出来的茶树。站在这边的茶园向对面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茶树竞争着脚下的一片土地,显得弱小而孤独。我不禁问:“这里的茶树都是这样局部散落在山上吗?就没有大规模的在平坦土地上种植的吗?”工作人员笑笑说:“茶树要长在山上,越往高越好,这就是我们所称的高山龙井了,这样的茶品质才好。”原来越往高处云雾越多,空气越湿润,越有利于茶树的生长,看来我们真的孤陋寡闻了。
在茶园里我们恰好遇到了采茶的老奶奶,只见她胸前挂着一个小小的竹篮这么多的茶树为什么只拿一个小小的容器呢?只见老奶奶收集完一把茶叶放进篮子里而且每次只采茶树上面最嫩的一两片叶子。我们也跃跃欲试,学着老奶奶的模样掐下茶树最上面的一片叶子,然而老奶奶告诉我们茶叶不能这样采,不能用掐的方法,这样会在茶叶叶柄处留下痕迹而改变它天然的形态和色泽,所以一定要用揪的方法才可以。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采下一片茶叶还有这么多讲究。
下山的路上有个队员不经意间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山上的昆虫毒性很大,我们坚持要送她回去处理伤口,但她很执拗地忍着疼痛一直坚持到我们完成任务。又一次,我看到了我们队员的坚强与执着,更看到了一种集体凝聚力。
下山后我们参观了茶叶的小型加工机器,听说这种小型加工机器在这里很普遍,而且每个种植户都会操作并加工茶叶。通过杀青、炒干两道工序就可以加工出来沁人心脾的龙井了,至于那些看似卷曲的茶叶是还要通过手工揉搓才能产出。后来去山下的村民家休息片刻,热情的居民给我们沏上了一杯热腾腾的茶,看到杯子里一叶叶茶叶缓缓舒展开腰身,一杯清水从清澈慢慢变黄,我们从茶香四溢中闻到了劳作的艰辛。与这家村民聊天中我们发现,这里的茶园基本都是自己管理,茶叶也基本是自产自销,政府对茶园种植户虽有一定的补贴政策,种植茶叶也基本没有较多的资金投入,但是茶叶销路不好况且利润不高,很难成为支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好多年轻人基本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种植农作物的闲暇时间采点茶叶卖钱。听到此,我们更加敬重眼前这小小的一杯清茶,因为它实在凝聚了太多太多的辛劳,着实来之不易。
四、市场询问与走访调研
通过深入茶园我们发现当前的茶产业并没有给种植户带来特别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了搞清这个原因,我们决定接下来去走访市场了解茶产业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对当前茶产业的建议。于是,我们挑在一个赶集的日子一大早就来到了集市上。我们四处寻找卖茶叶的摊位,但一无所获,好不容易看到一种跟干茶叶一样的东西跑上前一询问才知道只是干野菜而已。一个诺大的集市上既然看不到当地特色的茶叶,这未免也太必可思议了吧!后来我们在街道上找到了出售茶叶的地方,只见门口堆着许多麻袋,里面盛放着各种今年的新茶,以龙井居多。在交谈中我们得知这些茶叶都是他们自己产的,平时都是自产自销,而且价钱比门面店里的同批茶叶每斤便宜二十多块钱。不是他们愿意自己零售,实在是没有大型的收购商来收购。这或许就是制约这里茶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原因吧!下午的走访调查更是巩固了这个结论。
在调查当地居民的过程中,我们从居民口中听到了及其一致的一点:茶叶产出后卖不出去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致使许多茶园无人管理甚至荒废了。看来茶叶销量打不开成为制约当地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一位退休的老爷爷告诉我们,他曾经管理过茶园,茶叶的销路的确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决定着茶园所带给老百姓的利润。有些在外面有亲戚的种植户就想办法将自己的茶叶带出碧口卖,尤其是在发达的地区价钱自然要比这里高很多倍,但这样的销路毕竟是少数,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而已,不能大规模效仿,销路问题仍待解决。
虽然通过走访调查我们找到了原因,但是我们却突然变得惆怅起来,不知该为这里的居民做点什。老爷爷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事,笑着说:“只要你们回去不要总以为兰州三炮台茶是最好的就行了。”我知道他并没有把为这里茶叶做宣传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只是很无奈之余的一句玩笑话而已。
走访调研结束了,小伙伴们都晒黑了,可是比起种植茶叶的农户我们根本不算吃苦,比起我们收获的东西这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五、总结成果与反思
当我们查阅资料时显示:“截至目前,在加强茶叶有性繁殖的同时,茶园引进的产量高、适制性好、抗性好的福鼎小叶种,龙井43号、乌牛早、鸠坑种、名山131、名山213等。并在中庙乡清峪沟、三阴坝、张家沟等地先后建成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280亩,出圃优质扦插苗4200万株,完成大田定植9300亩。可是为什么还是有许多茶园由于缺少管理而导致荒废?”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开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绿色、环保、无公害为要求,以创绿色、有机茶为宗旨,着力打造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市场。全县茶产品已形成了以“御泽春”、阴平牌“紫云春、龙池雀舌”、“碧云”、“春茸”、“青崖关”、“碧口”、“碧峰龙井”、等为精品的十余个知名品牌、三十多个系列。有茶叶加工企业10家,个体农户小型加工户600多家。年加工茶叶30万公斤。发展茶叶经销大户300多户,茶商品年销量达30多万公斤,产值3860万元。”可为何对碧口镇的茶农来说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却还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
“严格控制有害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加强农家肥、茶叶专用肥等的施用量。保护茶区生态平衡,确保已认证绿色有机茶园质量安全。加大科技培训。采取现场讲课及组织茶农到示范点、示范区观摩;深入田间地块现场指导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茶农技术培训力度。”可是碧口镇在采茶时节却大部分雇佣闲散人员现场教学采摘,有时还由于劳动力缺乏雇用不到采摘工人而让妇孺老人劳心伤神。
或许这是生活迫不得已的一面,我们眼里看到的是茶农的忧伤与无奈,听到的是大山里茶园一声声沉重的叹息。经过了一个礼拜与这里的接触,我们发现这座古老的小镇除了它火辣的热情外还有一颗沧桑的心,或许是生活以它最真实的样子出现,当我们直面生活的时候就会对它有了更深的感触。
除此之外,我们更用自己的实践去证实着自己的判断,明白了只有自己亲自体会过才有权利下结论,其实事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糟糕。我们看到了自己和队友的成长的同时“夏日茶韵”小分队更加具有了团队凝聚力。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我们既懂得了春茶香,夏茶苦,秋茶甜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像普通老百姓一样愿意选择泡一杯夏茶,慢慢咽下苦涩,齿间留下幸福的余香!因为有时候选择比过程更加重要,就像我们当初坚持选择“夏日茶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