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返乡创业带动乡村产业旺
返乡创业带动乡村产业旺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以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带领村‘两委’脚踏实地,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为农民办好事、干实事,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可。”这是日前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连城村党支部书记余俊海在全县“春风行动”动员会上的经验交流发言,由于工作突出,他被推选为雷山县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连任连城村党支部书记。
岗位历练,当好创业增收引路人
1991年,为了生计,余俊海带着家人到贵阳等地打工,干的都是体力活,打工期间,他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了工程平面设计及项目预算方面知识,自1999年开始从事与此有?P的工作,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觉得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余俊海一直渴望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通过科学种养带动乡亲一起发家致富。2003年,返回家乡后,余俊海被推选为村会计、村主任、村支书至今,其间他把多年打工的积蓄和掌握的技术用于连城村发展养殖业。经过摸索发现连城村适合养鸡养鱼,便动员8户村民创办了5个养鸡场和3个养鱼场,并帮助养殖户找到了产品销路,当年创收50万元,还解决了该村12户24人就业问题。
壮大产业,当好致富示范推动者
近年来,作为村支书的余俊海,按照扶贫攻坚的有关政策,时刻关注市场营销动态,借助西江村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把肉鸡养殖场改建成蛋鸡养殖场,由于前期资金困难、养殖场规模小、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小。2015年3月,余俊海向县就业局申请小额贷款10万元,扩大蛋鸡养殖场的规模和一体化生产线设备,注册成立了“雷山县俊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规模从200米2扩大到2 000米2,实行一体化蛋鸡养殖生产线,当年存笼蛋鸡8 000多只,平均日产蛋7 000余枚,仅鸡蛋年销售收入达5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为连城村15户贫困户35人解决了就业岗位,拉动全村各项生产总收入20余万元。
创新思路,当好脱贫攻坚战斗员
为了发展产业,决胜脱贫攻坚战,余俊海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出谋划策寻找致富门路,组织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成立了“雷山县西江镇连城村富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相关章程、规范了办事流程。目前全村入社农户260户,其中贫困户79户,贫困户入社率达到100%。由合作社牵头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构建集经济、文化、农业、旅游四位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目标。扎实抓好乡村旅游业,以“春有油菜花、夏有向日葵、秋有大白菜”为抓手,努力打造“美丽家园?花海连城”的乡村旅游品牌。2017年,连城村合作社葵花种植面积290亩、稻田“养鱼+种植荷花”面积185亩、猕猴桃100亩、杨梅34亩、茶叶180亩、蔬菜地膜保育种植150亩、油菜种植200亩,蛋鸡养殖场1个、黑毛猪养殖场4个。同年7月7日,连城村成功举办了以“绿色生态游花海,脱贫攻坚奔小康”为主题的首届葵花节活动,当天吸引了5 000余名游客前来赏花、体验乡村农耕文化生活。仅此一项全村综合创收39万元,户均增收1 500元。
据了解,连城村现有270户1072人,其中贫困户73户265人,是一个汉、苗族杂居的行政村,辖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26亩。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 060元,有18户70人实现了脱贫。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雷山县委宣传部 邮编:557199)
第二篇:24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城乡165万人就业
24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城乡165万人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准确掌握全省农民工返乡的整体状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主要困难、探索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举措,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通过组织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取与返乡创业人士座谈、深入返乡创业企业实地考察、走访工商税务部门等方式,对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据湖北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计,2009年至2014年,全省返乡创业农民工24万余人,共创办企业6万余家,投资总规模1500多亿元,年产值5000多亿元,带动就业165万余人。根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返乡创业涉及行业多,以第三产业为主。据统计,全省返乡创业企业中,第一产业占返乡创业的31.07%;第二产业占返乡创业的 24.43%;第三产业占返乡创业的44.50%。总体上看,涉及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家乐、餐饮娱乐、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等行业。
调查显示,返乡创业大多集中在县城和乡镇,通过创办、领办企业,吸引了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城镇集中,有力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二是返乡创业创办的企业规模小,以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为主。创办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选择申办个体工商户。据调查,创办企业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占返乡创业的66.11%;100万~1000万元的占返乡创业的25.29%;1000万以上的占返乡创业的8.60%。
调查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回了大量资金,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通城县依托“回归工程”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被《半月谈》杂志总结为湖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三大模式之一。
三是返乡创业者自身素质高,以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中青年为主。自身素质较高且有一定积蓄的中青年,是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较强,更容易接受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市场观念,对成功创业有一定的信心。据黄冈市调查,返乡创业人员中80%以上都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调查显示,一大批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人才,还带回了都市文明及现代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动了整个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是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明显,以吸引本地劳动力为主。返乡创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非常明显。据统计,近五年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65万余人,其中本地劳动力占90%以上。
调查显示,返乡创业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用工量大、门槛低,吸纳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有效解决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和“空巢”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经验做法
近年来,湖北省各地党委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各项制度,搭建创业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
1.优化发展环境,政策吸引返乡创业
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扶持政策,在收费、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支持。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襄阳市出台了促进回归创业的42条政策措施,制定了工作计划和路线图,着力促进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通城县制定了“规费全免、税收全奖、服务全程”的优惠政策,为返乡创业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2008年至今,全县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各类实体2800多个。
2.搭建创业平台,服务扶持返乡创业
武汉市汉南区分别打造了湘口街特色渔业、东荆街畜牧养殖业、朱家山小吃美食城等各具特色的返乡创业板块区,引导返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驻创业。宜昌市坚持以抓平台为着力点,先后建成52个创业园,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基础平台;开设了14个小额贷款窗口,与5家经办金融机构和10个担保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关系,为返乡创业者搭建融资平台。襄阳市襄阳区在朱集镇建立了1000亩返乡创业(生态农业)园,目前有10多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达2300万元。
3.亲情乡情感召,感情联络返乡创业
各地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建立商会组织,通过召开同乡会、联谊会等方式,宣传家乡创业政策,推介投资项目,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孝感市利用传统节日的时机,给外出人士以致信问候、慰问拜访等形式,宣传家乡的发展变化;邀请回乡探亲的人员聚会,组织他们参观家乡的发展成就。这激发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增强了他们回归创业的自豪感,使一大批农民工走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4.典型示范引导,激励能人返乡创业
各地通过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士进行表彰宣传,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激励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人曾思来回乡创立了武汉思念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动了6356户农户,产品远销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年销售收入350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农村产业带头人”、省市“优秀创业青年”等,区委区政府号召全区青年和返乡人员向他学习,积极为家乡建功立业。此外,襄阳电视台每周播出《天下襄阳人》,将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作为宣传重点,使创业致富、创业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市掀起返乡创业的热潮。
三、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目前,全省返乡创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调查中发现,返乡创业企业在资金、人才和自身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三难”。
第三篇:返乡流动党员致富带动创业先进事迹
**,男,1962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镇合村村人。1992年外出务工,XX年创办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从事运输批发业务。XX年被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就业。2011年金融危机后,他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返乡创业。在**县城投资70余万元创办云龙大酒店,带动家乡25人就业,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当被问起回乡创业的感想时,汪元龙腼腆地笑了:“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大的荣幸了。”
(一)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XX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XX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友才来到上海找汪元龙,汪元龙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友才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元龙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XX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XX年**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11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三)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11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11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一个人要保持思想上不退步,就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就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坚持用马列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虽然常年奔波在外,但他始终坚持与党组织联系,积极投身到党组织活动中来。在每年的主题教育期间,他都主动联系家乡党组织,带动身边的流动党员学习,努力在学习实践中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他还积极协助镇村党组织做好家乡流动党员的管理,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
创业艰辛磨练意志,奉献爱心彰显品质。面对今后的人生,返乡流动党员**表示,**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将继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经济腾飞注入活力,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返乡创业带头人
自强不息,开创再就业之路
——记前进社区返乡创业带头人孙铁利同志
孙铁利,今年四十九岁,家住双塔区前进街道前进社区。原是朝阳市五金公司的一名下岗工人,2001年10月,由于企业转制并轨,成了一名下岗职工,自从下岗后,自己的心情比较失落,铁饭碗没了,今后的生活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吗?曾经苦闷徘徊。但他没有就此气馁,而是马上振作精神,不行,一定要想办法自谋职业,开创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还是应先从小事做起,孙铁利曾经摆过地摊,给个体老板打过工等多种工作,但都没有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在万般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孙铁利同志决心走出去,到大城市看一看,学习学习,先后在小吃部,大饭店工作,由于本人谦虚好学,肯吃苦,钻研烹饪技术,学到了不少技术,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沈阳开了一家快餐厅,生意比较好,2009年5月15日又返乡开办了朝阳市双塔区八方来手擀面店。孙铁利同志本着以诚实为本、信誉第一、顾客至上的原则,生意越做越好、顾客越来越多,尽管才开业两个多月,效益特别好,吸纳社区三名下岗失业人员在他的店里工作,孙铁利致富不忘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不忘回报社会,为了减轻政府负担,积极主动地替政府分忧解愁。根据现在的生意发展趋势,他准备扩大店面,把生意做得更大,安排更多的下岗职工就业,还要扶持那些有创业愿望的人走上创业之路,多做一些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的事。积极支持社区工作,为朝阳的经济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前进街道前进社区
2009年7月
第五篇:返乡创业典型材料
返乡创业典型材料
***,男,44岁,汉族,高中文化,系永定区三岔乡伍家界村人,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从小生活在伍家界这样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加上家庭的熏陶,使他对农村拥有着深厚的感情,总希望长大后能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贡献力量。
***的求学之路是艰难的。在伍家界村通往外界的那条蜿蜒小道上,经常能看见一个弱小的背影,背着与身高不相配的大书包,匆匆奔走于间。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常会想:“要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就必须学习文化。”可是,事与愿违,因为种种原因,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县一中后,***就撤学在家。但是,他并没有忘记儿时的志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于是,他一边务农,一边自学,1982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他参加了高考。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次高考,他落榜了。曾经有过彷徨,也有过颓废,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给人做过建筑工,卖过小菜,甚至摆过地摊„„经过多年的辛劳,***有了一定的成绩,手里有了一些积蓄。
***,这位大山的儿子,没有忘记那个改变贫困家乡面貌的诺言。2007年6月,他与朋友合伙,筹资50多万元,建起了“三岔乡特种禽类养殖基地”,并于2008年4月引进了第一批1万羽优质蛋鸡。据估算,今年8月进入产蛋期,年产值可达20余万元。他还计划在2009年底,使养殖场的蛋鸡规模达到2.5万羽,到时,年产值可达50万元。
2008年,***参加了伍家界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并以高票当选村委委员。今年,他带头出资,准备整修通村公路。正如他在村委换届竞选演讲上所说:要想富,先修路。他还打算扩大养殖场的品种规模,搞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养优质肉牛羊,使广大老乡亲都富裕起来,实现他儿时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