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江县促进返乡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
强化政策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开江县促进返乡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
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张家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方略,将扩大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开江县有近二十万农民工,2008年9月以来,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破产倒闭或大量裁员,导致我县外出务工农民大量失业返乡,人数多达1.96万人。切实解决好他们创业难、就业难问题,畅通再就业渠道,改善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确保开江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作情况
开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通知》,进一步放宽政策、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优化就业环境,切实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问题,支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完善机制,保障创业。建立健全创业工作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县上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推进创业工作,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形成了分层次、分系统推进创业的工作体系。
(二)强化培训,促进创业。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心向返乡农民工转移,科学 1
调配县内培训资源,积极整合品牌培训、阳光培训、扶贫培训和引导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培训实效,集中力量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县的返乡农民工都学到了一门以上的创业技能,培训率达95%以上。
(三)政策扶持,鼓励创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绿色通道。一是放宽准入条件。不设置各种限制条件,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工商登记门槛。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农民工开通创业审批的“绿色通道”。三是落实税收优惠。落实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减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四是增加扶持时间。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登记注册后给予3年扶持期,纳入招商引资范围。对规模从事种养殖业生产,按规模给予补助补贴。五是提供金融服务。县内各金融机构按企业投资强度予以信用贷款,优惠贷款利率,增加贷款额度,积极创新服务,推出贷款、承兑、贴现、贷款承诺、信用证等金融产品,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六是落实创业用地。支持返乡农民工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镇村边角地、农村撤并的中小学校舍、荒山等场地进行创业。七是落实社会保障。对在务工地参加了社保的,可将社保转到县内续保,对失业返乡生活间难符合农村低保的,纳入农村低保。八是享受与下岗职工创业相同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给予与下岗职工相同的小
额担保贷款、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扶持。
(四)强化服务,支持创业。一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社)三级创业服务平台,配备专管人员,实行创业信息三级联网、实时传输。二是在全县部分村组建立了村级服务站,将创业服务延伸到农民家门口,充分发挥贴近基层、贴近农民、贴近创业者的优势,较好地促进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三是建设各类创业载体,形成了创业基地、创业市场竞相发展的态势。四是创新开展“一对一”职业介绍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项目推荐、成果展示、政策咨询、融资担保、工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五是通过开展“送技术到村,送岗位到手,送钱到户,送项目到乡镇,送资金到企业,送温暖到家”等活动载体积极支持创业。
目前,我县返乡农民工有738人已成功创业,建成创业基地3个,建成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2家,带动就业12634人。如:开江县新宁镇农民孙小晴,投资300多万在孙家沟创办了天盛科技有限公司;新宁镇农民孙静敏失业返乡后第一期投资600多万元,成功创办了三合制衣厂,吸纳了167名返乡农民工在该厂就业;回龙镇农民马春太,投资200万元在陈家沟修建了大型的猪牛养殖场等等,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县各地落户,并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二、主要问题
(一)缺乏创业观念。我县农民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闯荡市场既缺乏途径,也缺少风险意识,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创业观念薄弱。
(二)缺乏知识技能。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浓,与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我县农民受教育偏少,文化水平偏低,闯荡市场创业缺少知识与技能支撑,法律意识与政策观念淡薄,不善于利用法律与政策获取创业的依据,寻求创业机会,创业成功的为数不多。
(三)缺乏创业资金。多数农民尚没有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自身资金匮乏,无以实施创业计划,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未获破解,农民创业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办证办照不但手续繁琐且收费项目过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农民创业的热情,阻隔了农民创业的路径。
(四)缺乏政策支持。农民创业极需要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以及农村基金互动组织、小额信贷、农业投资担保组织等尚未完全到位,而这都是促进农民创业的必要条件。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务实创新理念,走以务实创新提升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务实是基础,是关键,创新是灵魂,是动力,离开了务实的创业,创业就无以起步;离开了创新的创业,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创业,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创业等死,要创业则找死”。必须从务实、创新的角度来促进农民创业。一是创业的门槛要低。创业的要求要低、领域要广,只要有发展空间,符合产业政策就可以进行创业;二是创业的起点要高。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创生态业,打生态牌,出生
态品,走可持续的创业之路。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促进创业提供制度性保障。要进一步梳理现有与创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出台鼓励创业的政策,并把各项政策统一到“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导向上来。一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和培育成长性好、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企业带动一批农民创业;二是出台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农村住房产权登记制度和住房产权交易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农户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收入,加快林权改革进度等;三是形成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优惠、厂房补贴等相结合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为创业提供贷款融资等方面的政策,为农民创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四是财政支持。设立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专项基金,用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和担保资金等,为农民工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三)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努力营造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加大对农民创业观念教育和对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农民创业的服务观念的教育,切实树立服务意识,净化创业环境,增加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形象;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在继续抓好农民培训的基础上,重视对农民创业的培训,在项目选择、项目开发、经营策略、科技服务等方面
切实给予指导;三是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管理和服务。放宽准入条件,凡是国家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和限制的领域,我们都大力支持;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对农民工创业项目的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强化服务理念,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工解决回乡创业普遍遇到的融资难,信息、人才缺乏,办事难、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四是搭建创业平台,编制适宜农民工投资的项目,建立创业投资项目库;五是探索建立创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解除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创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制定促进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规划;二是强化基层组织在促进农民创业中的作用。乡、村基层组织要在促进农民创业中发挥引领、组织、服务、保障作用,切实提高自身带领农民创业的本领,基层组织领导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市场意识强、创业精神好、愿为农民服务的能人;三是建立促进农民创业的工作激励机制。建立促进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考核机制,从创业政策落实到位、就业措施到户、创业效果突出等方面,加大对基层组织和干部的考核,切实为促进我县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有力有效的保障。
二00九年四月十三日
第二篇: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全民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全民创业
无极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西距省会石家庄52公里,全县总面积524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13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人。无极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是战国初期廉颇戍兵屯田的处所,也是汉武帝刘秀中兴汉业的基地,是两汉时期北方望族甄氏家族的发祥地,与无极历史有关的成语“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先吾着鞭”、“多难兴邦”等至今广为传颂。无极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劳动力密集。近年来,无极县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突破口,先后打造了七汲镇无公害蔬菜基地、张段固镇皮革化工、郭庄镇食用菌栽培、北苏镇马桥装饰板材等特色经济园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近就地转移率达80%以上。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着力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失业保险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援助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无极县就业服务局连续多年获得“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7100人次,就业技能培训3504人,城镇新增就业21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9%,控制在全市要求的4.0%以内,连续几年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一、夯实基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以《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为依据,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一
站式”就业服务机制,积极主动为求职者谋出路,想办法。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加大打击非法中介力度,依法对4家职业中介机构进行规范,并严把招工简章审批关,未经就业局审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招工信息。二是在抓好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依托乡镇劳动保障所、村劳务信息员,及时向各信息站传递信息2600余条,使劳务信息进村入户,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举办劳务洽谈会,积极帮助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四是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开发社区服务、治安员、消防员、环卫工等80多个公益性岗位,尽最大努力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五是扎实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失业保险工作牵涉千家万户,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以《失业保险条例》、《河北省失业保险管理办法》为依据,不断加强和完善失业保险工作,逐步将其纳入良性循环轨道。加大工作力度,挖掘扩面潜力,认真核实缴费基数,确保失业保险费应收尽收,做好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率100%。搞好失业人员跟踪服务,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二、部门联动,大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创业带动就业的浓厚氛围,无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创业工作,将创业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创业就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
和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高校毕业生、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多方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一是协调金融部门完善创业金融支持服务,加大小额贷款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全民创业中的积极作用。2010年全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近400多万元。二是协调工商、税务、土地等部门,实行创业证照、税费减免、场地扶持等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创业服务工作和服务平台建设延伸到最基层,加强创业项目推广,尤其是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单、容易实施的创业小项目。加强创业培训,推广国际劳工组织“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模式。四是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选树创业典型,营造全民创业良好氛围。就无极县而言,过去的下岗失业人员,大都是靠政府救济,安置就业,自主创业观念淡薄。要使他们走上创业之路,首先要解放他们的思想,转变观念。为此,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站开辟了“如何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大讨论专栏,开辟专栏对创业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在全县选树创业先进典型31个,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创业成功经验和成长历程,让“创业光荣”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创业成功者成为人们争相传颂,争相学习的楷模。同时,在乡镇农村、街道社区开设创业培训班和创业知识宣传栏,努力消除“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等不利于创业的传统意识和观念,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者营造宽松和谐环境。
三、多措并举,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主发动机”作用
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是扩大就业三大动力中的“主发动机”。实践证明,一人创业平均可带动3-5人就业,如能成功实现创办的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型,其倍增效应将会更大。同时,创业也是一种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形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创业公共服务。2003年在全县各乡镇、城区四个居委会建立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2007年全县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实现了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功能全覆盖;2009年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完善创业咨询、创业扶持、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今年上半年还将投入15万元,为11个乡镇和4个城区工作站,配足配齐办公设备和专职人员,实现全部联网,做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平台的服务功能。二是建立免费创业培训机制,提升全民创业能力。将免费创业培训范围从最初的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扩大到包括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城乡所有劳动者,实现了“全民化”的普惠制免费创业培训。同时,紧紧围绕皮革、化工、装饰板材、制药、装备制造等5大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目前五大行业中创业者高达1600余人,已形成创业规模、产生创业效应的有231家,带动全县8万多人实现就业。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创业活动,推动重点人群创业。积极开展“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活动,深入城乡居民家中广泛走访调查,积极宣传创业政策,了解创业需求,重点对有创业意向的城镇就业困难群体、返
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开展创业结对帮扶,实施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场地、创业贷款、创业政策、创业开办“六大帮扶”措施。同时建立创业帮扶长效机制,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及时掌握城乡劳动者创业意向,对有创业愿望的,发现一个,支持一个,帮扶一个。
四、结合就业援助活动,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
2010年,我们开展了多项就业援助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春季劳务洽谈会”、“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通过积极协调,为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创业农民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余万元,为符合条件的4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36万元。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渴望成才,是最活跃、最有潜力的创业群体。在具体工作中,一是积极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参加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潜质。二是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扶持。符合规定条件的大学生创业,可分别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困难家庭大学生创业,还可享受半年的失业补助金。三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筛选一批前景好、入门易、收效快、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举办创业项目展示咨询活动,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南。
此外,我们还采取以下措施,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首先,建立农民工档案。召开老乡联谊会、恳谈会、通报会等,-5-
及时与返乡农民工取得联系,全面掌握返乡农民工从业地点、行业、工种、特长、回乡原因及今后打算、需求等信念。其次,在政策衔接方面,创新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和工作方式,明确规定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可按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同时在技能培训方面,根据返乡农民工意愿,结合我县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开工建设项目需求,组织相应的创业技能培训,开展定向、订单式和岗前培训。通过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期限、增加培训投入、提升培训能力,促进返乡农民自立创业和自主择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全民就业创业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创新举措,推动无极县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贾振杰 苏江明)
2011年4月
第三篇:24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城乡165万人就业
24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城乡165万人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准确掌握全省农民工返乡的整体状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主要困难、探索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举措,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通过组织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取与返乡创业人士座谈、深入返乡创业企业实地考察、走访工商税务部门等方式,对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据湖北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计,2009年至2014年,全省返乡创业农民工24万余人,共创办企业6万余家,投资总规模1500多亿元,年产值5000多亿元,带动就业165万余人。根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返乡创业涉及行业多,以第三产业为主。据统计,全省返乡创业企业中,第一产业占返乡创业的31.07%;第二产业占返乡创业的 24.43%;第三产业占返乡创业的44.50%。总体上看,涉及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家乐、餐饮娱乐、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等行业。
调查显示,返乡创业大多集中在县城和乡镇,通过创办、领办企业,吸引了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城镇集中,有力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二是返乡创业创办的企业规模小,以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为主。创办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选择申办个体工商户。据调查,创办企业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占返乡创业的66.11%;100万~1000万元的占返乡创业的25.29%;1000万以上的占返乡创业的8.60%。
调查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回了大量资金,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通城县依托“回归工程”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被《半月谈》杂志总结为湖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三大模式之一。
三是返乡创业者自身素质高,以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中青年为主。自身素质较高且有一定积蓄的中青年,是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较强,更容易接受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市场观念,对成功创业有一定的信心。据黄冈市调查,返乡创业人员中80%以上都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调查显示,一大批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人才,还带回了都市文明及现代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动了整个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是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明显,以吸引本地劳动力为主。返乡创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非常明显。据统计,近五年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65万余人,其中本地劳动力占90%以上。
调查显示,返乡创业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用工量大、门槛低,吸纳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有效解决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和“空巢”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经验做法
近年来,湖北省各地党委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各项制度,搭建创业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
1.优化发展环境,政策吸引返乡创业
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扶持政策,在收费、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支持。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襄阳市出台了促进回归创业的42条政策措施,制定了工作计划和路线图,着力促进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通城县制定了“规费全免、税收全奖、服务全程”的优惠政策,为返乡创业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2008年至今,全县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各类实体2800多个。
2.搭建创业平台,服务扶持返乡创业
武汉市汉南区分别打造了湘口街特色渔业、东荆街畜牧养殖业、朱家山小吃美食城等各具特色的返乡创业板块区,引导返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驻创业。宜昌市坚持以抓平台为着力点,先后建成52个创业园,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基础平台;开设了14个小额贷款窗口,与5家经办金融机构和10个担保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关系,为返乡创业者搭建融资平台。襄阳市襄阳区在朱集镇建立了1000亩返乡创业(生态农业)园,目前有10多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达2300万元。
3.亲情乡情感召,感情联络返乡创业
各地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建立商会组织,通过召开同乡会、联谊会等方式,宣传家乡创业政策,推介投资项目,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孝感市利用传统节日的时机,给外出人士以致信问候、慰问拜访等形式,宣传家乡的发展变化;邀请回乡探亲的人员聚会,组织他们参观家乡的发展成就。这激发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增强了他们回归创业的自豪感,使一大批农民工走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4.典型示范引导,激励能人返乡创业
各地通过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士进行表彰宣传,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激励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人曾思来回乡创立了武汉思念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动了6356户农户,产品远销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年销售收入350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农村产业带头人”、省市“优秀创业青年”等,区委区政府号召全区青年和返乡人员向他学习,积极为家乡建功立业。此外,襄阳电视台每周播出《天下襄阳人》,将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作为宣传重点,使创业致富、创业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市掀起返乡创业的热潮。
三、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目前,全省返乡创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调查中发现,返乡创业企业在资金、人才和自身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三难”。
第四篇:以创新促进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创新促进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泰宁县创城工作绩效考评报告
泰宁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南麓,居闽赣两省三市交界处,县域面积1540平方公里,辖2镇7乡11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3万人,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自2009年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创城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从领导上重视创业,从舆论上引导创业,从政策上鼓励创业,从服务上支持创业,坚持以 “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旅游兴县,创业富民”创城主题,不断完善“建立一套体系、夯实两方基础、健全三个保障”的“123”工作模式,通过“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方式,认真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及孵化工作,全力做好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和开业指导服务,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至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丰岩、大洋坪和朱口三个创业产业园区,逐步完善了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和金湖旅专创业两个创业培训基地,深度开发了下坊旅游服务、尚书第旅游商贸两个创业孵化园区,全面建立了“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联动机制,基本形成了具有泰宁特色的“旅游全民创业”良好氛围,呈现出“政府创新、百姓创业”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之路。
一、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全力推动创业
全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能组建了专门的创业工作协调服务班子,充分发挥人事、劳动保障、工会、妇联、工商联等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新闻媒体的宣传舆论作用;职业学校的技能培训作用,动员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劳动保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起了辐射社会各个阶层的创业组织网络,统一、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强大合力,为推进全民自主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创新政策扶持机制,优化创业环境
我县将创业促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将全民创业指标列入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中,进行目标管理。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县全民创业工作会议、创建创业型城县动员大会和全县就业暨农民工工作三次大型会议,制定下发了《泰宁县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意见》(泰政文„2008‟78号)、《泰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泰政文„2009‟78号)、《关于完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泰劳社„2009‟57号)等相关文件,完成了《泰宁县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文件选编》,县总工会、团县委、工商局、妇联、残联等部门都制定下发了具体扶持创业的政策性文件。周密细致、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为全民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优化创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建立创业帮扶机制,搞好创业服务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设立了创业专项基金,资金的投入不仅表明了党委和政府对创业促就业工作的认识、态度和决心,而且也确实为工作的全面开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是不断优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办法,为全民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小额担保贷款、小额贴息贷款是解决创业资金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县积极创建信用园区,对信用园区推荐的人员取消反担保,千方百计降低贷款门槛。将个人贷款额度提高到8万元,扩大了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同时加大为吸纳下岗职工占到30%以上比例的企业贷款的力度,将额度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制定资格审查、反担保审核和银行审贷三个环节不超过一月时间的工作要求,缩短了贷款时限。按金融部门的工作要求,不断增加担保基金,努力配合金融部门的工作。
三是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创业人员的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为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提供免费培训,不断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技能和水平。
四是建立创业项目库,面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成立创业项目专家评估团,对评估收入项目库并被创业人员利用了的项目,按项目效益的大小进行表彰奖励。
五是在创业培训中请工商、税务部门的人员讲解税费减免政策,县创业办公室人员全程跟踪,全面协调落实税费减免和社保补贴政策,减轻创业成本,增强创业的成功率。
六是设立创业指导专家队伍,聘请创业指导师进行开业指导和创业跟踪服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由政府贴补场地购买或租赁资金,为创业人员提供全程服务。
四、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创业意识
全县围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这一主题,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创业的激情,提高了创业致富的意识,了解和掌握了创业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各类媒体,开辟专栏,宣传创业标兵,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激发更多的有志创业人员投身到创业大潮中来。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为全县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服务营造了一个“政府创新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良好氛围。
五、创新考核督办机制,提高工作实效
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目标管理和创业效果评估考核体系,加强督办检查,将创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与干部的升迁任用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全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经考核统计,截至6月底,全县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万元,创业带动就业的比例为 ∶。为企业发放 笔,金额 万元,带动 人就业,企业吸纳就业的比例为 ∶。半年已培训创业人员206人,目前报名未培训的接近400人,协调落实减免税费 万元,落实社保补贴 万元,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是最积极的就业。我县将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不断学习借鉴兄弟城县的创建经验,制定完善创业措施和办法,推动全民创业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争取在今年全面完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创建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当前我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的报告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不仅是春节前后全国、全市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当前我市一项重点工作。为帮助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和动态掌握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日前,我局就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成效、经验做法等情况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底,全市78、87万名农村劳动力,万人实现转移就业,其中到省外10人,省内市外47378人,在本市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145581人。节前,到市外转移
就业247988人中,共有93287万人农民工返乡,全市转移就业总数234997万人。春节后,我市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已达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万人,省内市外转移就业22038人,本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农民工万人;据调查,目前滞留农民工约11527人,其中约有46%农民工自愿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其余54%等待未出农民工多数已有了转移就业去向,预计3月上旬可基本实现再转移。
二、主要成效
为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局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现状,在认真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采取创业培训、选派工作人员赴外省市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组织用工企业举办招聘会等措施,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有序流动,有效引导返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或有组织转移就业。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全市召开返乡农民工大型
专场招聘会4场,141家用工单位带着32296个就业岗位分别进场招聘,2万多人进场求职,4376人当场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二是充分发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的作用,使全市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促进了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占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总数的%。三是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扶持政策充分显现,农民工创业培训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全市开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2班,共培训返乡农民工近60人,有16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四是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逐渐发挥功能作用,农民工逐渐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农民工培训人,其中技能培训 人。五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孵化器”作用得到充公展现,目前,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一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已全部建成,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
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预计 月 日全部建成,可入驻 名创业者入驻创业,能带动 人实现就业。
三、工作经验 主动应对出击,就地转移一批。一方面,继续实施“三缓四降二补贴”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鼓励企业与原务工加强联系,待企业形势好转时,及时召回原农民工就业。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全市各类用工企业,举办促进返乡农民工或失地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帮助返乡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强化培训服务,多途径输送一批。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有关培训机构,积极组织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促其提高技能素质,以满足当地企业需求实现再就业。建立了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实行了培训奖励措施,对培训机构每一名返乡农民工,根据培
训时间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实施帮扶工程,创业发展一批。分别在市、县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成立了“农民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联系方式清、技能优势清、发展项目清、经营状况清。成立了以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银行及大专院校等部门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委员会和创业咨询指导专家志愿团,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收集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600多个,组织专家对创业项目进行筛选,编印成册,推介给返乡创业农民工。
开展就业援助,救助安置一批。以“就业援助进家入户,帮您解决就业困难”为主题,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将零就业家庭、零转移农户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加强劳务协作,转移消化一批。积极做好跨省劳务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联
系与协调,建立与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就业信息交流长期合作工作机制,通过摸清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数量、专业工种、工资待遇等情况,有的放矢将我市劳动力资源向外有组织转移就业。加快园区建设,孵化吸纳一批。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3个乡镇和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建立第一批和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通过宣传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入驻创业带动就业。
四、工作措施 出台工作方案,稳定就业局势。我局于年初出台了《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
作实施方案》,针对不少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意愿,我市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对有一定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广泛开展创业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引导其走创业之路。同时,在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优惠政策方面,我市将适合于返乡农民工企业的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免费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同时在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另外我市有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对入园企业落实场地、租金、税费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
建立监控点,加强动态管理。为了帮助返乡民工多渠道就业和就近就业,在全市18个乡镇和3个涉农街道设立监控点,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联络员,采取实名制管理,对村里返乡民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
立台账,实行返乡民工周报制。同时,我局组织全市各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开展了返乡农民工调查摸底活动,建立健全了各类基础台账,准确掌握了各类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就业情况和创业意向等。
收集用工信息,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一是深入市各类用工单位广泛收集用工信息,重点加强对工业园区新建项目跟踪服务,全面摸清全市用工需求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账。二是成立了3个劳务信息对接考察组,分别到上海、苏州、昆山、浙江、温州、青岛、烟台、北京、天津等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进行收集岗位信息。经过仔细筛选,共收集到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43608个。三是举办劳务协作洽谈会,携手打造“劳务合作联盟”。为拓宽就业渠道,密切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地的联系,2月22日下午,我局与烟台市、南通市就业服务部门及多家用工单位和煤电技师学院、烈山区职教中心、市新科技学校等个教
育培训机构举行了劳务合作洽谈会,共同研究如何对我市劳动力进行订单式培养和转移就业,促进我市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中实现跨地区转移就业。四是及时互通信息,在“就业网”、《就业报》设立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信息专版,及时发布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协调日报、晨刊及电视台跟踪报道农民工转移情况及各地采取的帮扶措施经验。注重政策宣传,欢迎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一是将中央、省、市近出台的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编成宣传单,通过在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的服务大厅设立的宣传咨询窗口免费向农民工发放;二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返乡农民工从电视里了解到当前的各项优惠帮扶政策;三是深入汽车站、火车站、街道和社区举办政策现场咨询活动,现场解答农民工提出的各类问题;四是制作《热烈欢迎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等宣传横幅,分别悬挂在火车站、汽车站和全市各街道,营造政策宣传声势,让政策宣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截止2月25日,全市共发放最新政策宣传单万份,深入乡镇举办现场咨询活动10场,悬挂横幅标语21条,有效地确保了各项优惠政策深入农村,深得民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为农民工就业牵线搭桥。一是分别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设立了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专门窗口,为每位前来求职、创业的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创业扶持等公共就业服务。二是在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返乡农民工与就业岗位对接活动周”活动,一周期间全市共举办促进返乡工就业招聘会2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21811个次,其中市内岗位40890个次;6470名农民工在招聘会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其中就近就业4676人,异地转移就业1794人。同时,我局还创新服务模式,联合区县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分别在濉溪县南坪镇、烈
山区古铙镇、相山区仁和小区、杜集区石台镇举办了促进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就业等不同主题的“就业服务大逢车下乡”活动,将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创业就业政策送到农民工家门口。共提供就业岗位32296个,发放宣传资料万份,4376人当场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三是组织技能培训,提升转移就业能力。在新闻媒体公布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名单、培训工种和联系方式,引导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工种;建立了农民工技能培训登记台账,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定单、定向培训,做好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有效衔接。截止2月25日,全市已培训农民工 人次,其中开展技能培训 人,培训后就业率达 %。强化基层平台,打牢工作基础。把加强乡镇基层劳动保平台建设作为促进就业的重点环节。进一步提高服务标准,规范工作要求,通过召开现场会、调度检查等各种措施,充分调动起各县区、乡
镇办政府积极性,加大市、县区两级财政投入力度,90%以上劳动保障所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达到“机构、人员、制度、场所、经费、工作”六到位,实现“基础台帐,服务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四统一。同时各个行政村也都配备了实名制村级协理员,建立起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工作体系。农村劳动力调查、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在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中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