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7练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7:4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7练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7练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7练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树立文化自觉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2.中国大运河项目,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原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增至47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①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②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③说明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中,15位顶尖高手在激烈的比拼中不仅展示了中华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书写了传统文化的文明传递,让人受益良多。书写汉字可以()①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感受中华文化地域特色和融合趋势 ④铸造起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我们要充分利用G20杭州峰会这一契机,精彩呈现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讲好“杭州故事”“湘江故事”“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可见,文化自信()①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②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③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①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③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应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②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工作出发点 ④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2016·浙江高考)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精析

1.C [古人把自己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说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加强文化建设,这启示我们文化建设就在身边,一定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故应选C项。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全部认同,A项说法绝对;认识世界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故B项说法错误;意识不能改造客观世界,故D项说法错误。] 2.A [作答时注意材料中强调的是“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作为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①②符合题意,应选。材料涉及的是文化遗产,而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不断创新,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3.A [题干中不仅展示了中华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书写了传统文化的文明传递,说明书写汉字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①②正确。③中融合趋势,说法不对。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本身说法不对。] 4.D 5.D [题肢①不符合题意,因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故排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应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故题肢②④正确;题肢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6.A 7.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 启示类问答题,“启示”一般指的是怎么做,有什么看法和想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又有哪些教训值得吸取。材料已经给出知识点的限制是“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那答案要点就是围绕“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实践对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以后应该怎么做来写。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文化创新方面的启示就是:要坚持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纪录片的播放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这给我们文化自信方面的启示是: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篇:自觉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自觉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充分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到实处。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显著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顺利地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围剿,必将与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长期复杂的斗争和较量。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

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对新形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和三个“关系到”,精炼概括了当今时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人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思想文化的新崛起和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深刻内涵,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进一步回答了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正确道路。

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既顺应时代的潮流又体现人民的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必将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此,全会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关系的执政智慧,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豪迈气概,表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三、坚定不移地把全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作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文化系统将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八个“着力”。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各类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着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深入开展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当代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净化网络文化市场,加大城乡网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进现行文艺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形成比较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示范区创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完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新兴业态,提升演艺、文化娱乐、文化会展、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文化产业特色县、镇、街、村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规划和建设。优化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融合。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演出院线、连锁经营等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形式,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加强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互访,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在交流交融中促合作促发展。继续推进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人心回归。

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计划、西部地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文化艺术人才支持计划等,推动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强文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着力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广大文化工作者将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篇:高考政治复习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课时练新人教版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中的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①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应相互取长补短 ②重视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面向世界,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 ④推动文化创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8月“中国好人榜”名单揭晓。他们中,有集体托举生命的“最美快递哥”,有争相割皮救父的“中国好兄弟”……这些中国好人始终恪守良知、秉持公义、坚持梦想、奉献大爱,将社会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诠释得贴近感人。你对这些中国好人的评价是()①在他们身上洋溢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拓者 ③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④他们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下面漫画给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启示是()A.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B.要全面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C.要立足市场需求推动文化创新 D.要善于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4.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地名命名出现很多问题:乱取名、取怪名、取洋名,命名随意性增大;街区、道桥、车站以人名、企业名、商标名、产品名命名问题比较突出,命名商业化、庸俗化;一些房地产建设项目杜撰虚拟的“广告名”开展营销,“一地多名”“贪大求洋”“名不副实”问题严重;在城市不断建设扩张的同时,不少历史地名逐渐被弃用。上述种种乱象说明()A.地名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 B.地名是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是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C.在地名命名中应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地名文化内涵 D.地名命名必须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杜绝与商业的联系

6.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抓好舞台艺术送农民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抓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三大公共

数字文化工程。全省119个博物馆(纪念馆)、142个公共图书馆、201个文化馆(群艺馆)、226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实现零门槛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些举措有助于()①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③使公益性文化事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④挖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7.中国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会,通过亚运会的举办,会让城市面貌、人民体魄和民众心情都发生巨大变化,文明和谐新风遍吹,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这笔财富不仅能造福杭州,也会给中国社会带来诸多影响。这说明()①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②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下列对文化自信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②文化自信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③文化自信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④文化自信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下乡活动。此举的文化意义是()①党和政府履行文化建设的职能 ②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有利于扩大内需 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 ④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0.2017年,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掘优秀文化资源,提高数字文化产业品质内涵,加强内容原创和技术研发,提供有效优质供给。这要求文化产业()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供有效供给 ②以商业化为导向,加强内容原创 ③以数字化为导向,加快创新发展 ④以优秀文化为导向,提供有效供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唐代,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共鸣。从此角度看,盛唐诗人的成功在于()①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②发挥个人优势,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③贴近生活实践,形式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④提炼普遍人情,深度探寻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目前,就各地纷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一事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人们发自内心地想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人认为,这是跟风赶潮,盲目行动。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自觉要强调传统文化的纯正性 ②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要予以改造或剔除 ③优秀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 ④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3.近年来,广东省茂名市以建设幸福和美丽新农村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打好制度建设、主题活动和民生建设“三张牌”,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全省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上,茂名市的做法被列为成功经验进行交流,受到与

会各方的高度评价。

(1)如果你参与了此次交流会,你将会从茂名市的做法中获得哪些成功经验?(2)结合材料,说明茂名市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的意义。

14.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有相应精神力量的支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倡导优良家风,使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培育乡贤文化,重构乡村本土文化,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善。重视传统节日,让其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彰显了节日文化内涵,树立了节日新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虎拍蝇”……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国家公祭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无数道德灯塔在全国挺立,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同频共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曾经,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与挑战,出现了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一些人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删去中国化删去主流化”,以洋为美、以洋为尊,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导致了人们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民族自信心不足。

有专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正仁和、自强不息的理念和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至今仍有重大价值。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也具有超时代性。然而,我们不能躺在前人文化发展的“功劳簿”上自我陶醉、止步不前,应以此为强大精神动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专家的观点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启示。(2)某班准备举行一次“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主题班会,请你准备两条发言提纲。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A 材料主要说明发展问题,①②符合题意。国际旧秩序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源,③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2.D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这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说明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中的“均衡发展”是错误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错误。故选D。

3.C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方提出了“双轨并行”思路和“双暂停”建议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争议,有利于共同维护东亚和平与安全,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

4.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①错误。材料中恐怖活动造成的严重后果表明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不可忽视,②正确。我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材料中“各国要结盟”的观点不正确,③不选。恐怖活动近年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和严峻挑战,这表明打击恐怖活动需要加强各国的合作,④正确。故选D。

5.C 材料中的事例能充分体现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大国的国际担当,①正确。中国政府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在世界各国心目中,我国未必都是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③说法绝对。参与维和行动、广泛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④正确。故选C。

6.C 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把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各方本着这一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这体现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理念契合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7.C 中国坚持“叙人所有,叙人主导”的原则,推动叙利亚各方尽快达成各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说明中国尊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①正确。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并不具有决定作用,②不选。中国主张叙利亚各方通过和谈来解决问题,说明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推动地区冲突走向政治解决,③正确。中国坚持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安理会各成员国的共同目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选C。

8.C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符合题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②观点错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③观点错误。“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机制中的角色:支持者、建设者和引领者,④符合题意。故选C。

9.C 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需要当今各大国增强战略互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国际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故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外交活动的立足点是本国的国家利益,排除。④中的“摒弃利益差异”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

10.D ①表述错误,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不一定能保证韩国的国家安全。②表述错误,美韩的做法不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美韩以应对朝鲜“导弹威胁”为由,部署深入亚洲大陆腹地的“萨德”反导系统,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危及东北亚稳定,也背离了联合国宪章基本精神,影响了世界和平,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1.C 各成员国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①不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②正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并不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为宗旨,③不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新兴市场国家对话合作的平台,④正确。故选C。

12.B 我国提出“双轨并行”思路,推动南海问题重回对话协商轨道,充分体现了我国积极遵循联合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①正确。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②错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争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积极有为,勇于担当,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护和平的诚意和态度,以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④正确。故选B。

13.[解析]回答本题,可从主权国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面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勇于承担国际责任,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主张“共担责任、责任均衡”,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做到了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统一等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如何坚持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相统一的。

[答案]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的对外活动都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凸显负责任大国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③主权国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面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做出巨大的努力,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④中国主张“共担责任、责任均衡”,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做到了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统一。

14.[解析]回答本题,可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沿线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走和平发展之路。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保障各国共同发展的权利,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经济带的建设要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15.[解析]本题第一问属于依据类试题。通过结合时事材料,展示以“某一核心观点”为中心的具体现象、具体行动措施。从理论依据、行为授予以及现实意义三个角度,来论证现象和措施的合理性。故本题可以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以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角度进行展开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分析中国怎样做,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本题需要作答“三联系”,即一是联系教材,解答措施类试题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题按照这个方法可以从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践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依据: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南北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因此要坚持开放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收入分配更加合理。②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要依靠创新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措施:①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在维护自我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②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构建国家间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融化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坚冰。③践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尽心竭力地帮助弱势文化、文明国家加速发展。

第四篇: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大纲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2.人民幸福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3.国家强盛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4.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是文化觉醒

2.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

3.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

三、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文化产业分类

3.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1.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

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3.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4.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5.文艺院团的改革

五、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1.主导和引导

2.规划和规范

3.推动和推广

正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从现在到2020年,六大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是社会主义

1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方向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二是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三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四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五是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六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1.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中央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它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如果把它放到我国解放以来的发展进程中去考察,我们将会理解得更加明朗,更加清晰。

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科学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科学发展观空前地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确立文化发展极高的地位。换个角度说,文化发展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就是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它承担着很重要的使命,没有它的发展就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人民幸福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高水平的小康就是指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直接关系到民生幸福,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是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讲公平、公正,文化应当是一个重要体现,讲幸福指数,文化应当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3.国家强盛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现在世界上普遍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软实力所产生的综合力。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等。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在文化生产和传播影响上,仍然是西强我弱。我们要奋起直追努力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

4.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目前我们社会整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体制机

制也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继今年“七一”讲话以后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刘云山对文化自信阐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文化自觉是文化觉醒,长期以来不少同志缺少文化自觉,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文化觉醒就是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精采的论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把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凝结为五句话:第一句,文化是政治,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态度问题。第二句,文化是形象,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的十分重要的指标。第三句,文化是环境,文化是工作生活的环境,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投资环境,是旅游环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建设文化就是塑造环境,营造环境。第四句,文化是生活,这个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一部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和不断增加,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历史。没有文化的生活是原始人的生活,是野蛮人的生活。在马克思的眼里,文化生活被当做共产主义高水平生活一个必然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第五句,文化是经济,一方面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文化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2.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就是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直接地承担起文化改革发展的重任。全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发展改革,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自觉地、主动地担当起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3.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第一,抓文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尊重客观规律;第二,文化发展要有自己的创意,经济上的重复建设,文化上的盲目跟风的这些教训我们要牢牢吸取;第三,文化发展要珍爱资源,文化遗产是我们发展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要学会好好开发这些资源,首先是要珍爱资源,要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拒绝破坏文化和自然资源。第四,抓文化发展,要重视内容健康。我们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应当有益于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和作风建设,尤其是坚持二为方针,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发扬严谨博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

我们一定要充满文化自信心,我们有宝贵的文化传统,我们有越来越高的文化生产能力,我们对未来文化强国的建成充满胜利的信心。

三、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的文化指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介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之间,也就是指宣传部门,现在管的这些领域。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把文化分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部分,是我国近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文化事业我们现在认识到它是公益性的,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事业单位为骨干,基层为重点。现在我们把文化事业划分为两大块,该政府管的是文化事业,靠企业经营性运作的是文化产业。

2.文化产业分类

2004年,国家统计局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程度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把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次,九个大类,八十个小类。这个分类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分类比较接近。各国的叫法也不一样,欧洲大陆叫文化产业,英国叫创意产业,美国叫信息产业或者叫版权产业。

3.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丰富群众生活,是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第一个落脚点。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所以,要以基层为重点,涉及群众利益的文化设施要优先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比如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是农家书屋工程。

(2)第二个落脚点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文化是经济,国际经验证明,发展文化有利于调整产品的结构。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较低,至2010年底只占2.75%。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国家文化还比较落后,另外一方面说明文化发展的空间很大,而世界的经验就是说经济越发达,文化的贡献就越大,相反经济越落后,文化的比重就越低。所以我们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专门发布一个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看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举措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这次决定更看重文化的经济意义,提出再过九年,也就是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3)文化发展的第三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文明水平。文化本身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文化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因为,文化能够教育人,引导人,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所以全社会都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质量,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1.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

在文化事业当中分出文化产业部门之后,剩下的文化事业部门还要继续改革,主要是打破铁饭碗,实行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把个人的收入跟岗位和贡献挂钩,让事业单位充满活力。

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正在进行的单位转企改制情况:一是新华书店系统已经完成转企改制,二是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出版社,基本完成改制。三是报刊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时政类的党政报刊,49家集团现在组建了报业集团,下一步主要深化发行体制改革,非时政类的报刊全部转变为企业。第四个是影视改革,国有经营事业单位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

3.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一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即新闻、出版、发行、会展行业,第二要大力发展新兴的文化业态,新兴的文化业态主要是借助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发明发展移动服务等等。第三就是组建大型的文化集团,要搞大企业、大集团,目前中央已经组建了一批文化集团。

4.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消费业决定生产,文化生产最终要消费。我国的文化市场不够通达,生产的东西找不到买家,想买东西的人找不到卖家,就连图书这种传统的产业都存在这种情况。所以,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我们要扩大文化消费,建设文化市场,提高文化消费总量,这是发展文化的内升动力。

5.文艺院团的改革

这个改革的难度最大,现在推进的速度也很快,到2010年底,461家文艺院团已经改制,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其中中央确定的也就新疆、西藏等等的除外,当然,改制不是甩包袱,财政的支持还要增加。

以上就是文化体制改革要抓的五项重要工作。

五、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对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1.主导和引导

主导,首先是指政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责任主体,政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主导,其次是指政府要始终走在文化产业的前头,牢牢掌握和用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权。当然,政府主导不是包打天下,需要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即使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要动员全社会,文化产业更要靠社会进行市场运作。

2.规划和规范

政府一项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也要规划,否则容易一哄而起,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规范包括三个内容:一个是规范政府行为,第二个是规范文化产品的质量,第三个是规范文化市场。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二是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三是从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向面向全社会。

3.推动和推广

政府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的创新,采取多种手段如项目推动、市场推动、资源推动、政策推动等等。推广就是从试点到全面的展开,从个别的经验到普遍开花,推广也是宣传推介,招商引资,这都是政府的职责。

综上所述,政府通过主导和引导,规划和规范,推动和推广,发挥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当中的强有力的力量,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五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54练 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塑造人生

1.(2016·浙江高考)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①“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4·安徽高考)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说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gǔ):箭靶的中心)。”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 ②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③通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④续写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明代于谦曾在《观书》一诗中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这表明()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书籍具有的特有功能 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 ④读书可以让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推进全民阅读,需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将书博会、书市等各种行业展会与全民阅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国家之所以重视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因为()①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同 ②文化可以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开展读书活动就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常常被浓缩在马路上的一言一行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明出行的践行者,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行人文明过马路……,这表明()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是主动的、强制的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诸人家虽贫,有志自勤苦,终一酬壮志,功名传千古。少年强则中国强。梁启超从小勤于读书,终成一代伟人,他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爱国热情。

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级桥吊专家。

材料二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建设学习型社会,要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就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答案精析

1.B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些都是政府和企业建设“文化车间”的理由。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说明“文化车间”建设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②不选;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实践,而不是物质载体,③说法错误。] 2.C [本题的题眼是文化不仅改变城市,还改变人。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改变了每一座城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改变了每一个人,体现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影响社会,但不是基础;④错误,先进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3.A 4.C 5.C [本题是原因类试题,重视国民阅读习惯培养的原因,实质就是重视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影响,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不构成本题的原因;④说法过于绝对,故本题答案选C。] 6.C [②不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 7.重要意义: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倡导全民阅读能对个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和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个人提高文明素养,转变思维方式,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倡导全民阅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宣传标语:开卷有益,文明生活。人人有书读,家家留书香。书香引领文明,阅读成就梦想。让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溢满中国……

下载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7练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7练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黄坤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

    2014届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案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案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复习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考点1 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背景链接】 总书记在刚刚开幕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终定稿)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这一决策,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指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