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2007年6月21日青岛%B8
【发布单位】山东省青岛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7-07-27 【生效日期】2007-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2007年6月21日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7年7月27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2007年7月27日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市、区(市)按照行政区域建立的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镇、街道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可以建立基层红十字会组织。
第三条第三条 市、区(市)红十字会设置独立机构和账户,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
第四条第四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红十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对红十字会开展人道主义活动的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第五条第五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或者红十字会应当对为红十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
第六条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并按期缴纳会费,可以申请加入红十字会,经批准成为个人会员或者团体会员。
市、区(市)红十字会可以向为本行政区域红十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热心人道主义事业并自愿协助红十字会工作的人员,可以登记成为红十字志愿者。
第七条第七条 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关心和支持红十字事业。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播放或者登载红十字会开展人道主义救助活动的公告、通报和公益宣传方面的内容。
第八条第八条 市、区(市)红十字会应当开展救灾准备工作,制定备灾救灾和突发事件救助预案,组建红十字救护队伍,培训救助工作人员,设立和管理红十字会的备灾救灾场所、设施,筹措和储备救灾救助款物。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红十字会应当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开展救灾、救护和救助工作。
公安、交通等部门应当对带有红十字标志的人员、物资和车辆优先安排通行并免缴通行费。
第九条第九条 市、区(市)红十字会根据条件设立固定的红十字救护培训场所,配备必要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普及。
市、区(市)红十字会应当组织、指导高危或者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单位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对经培训合格的人员,由红十字会颁发红十字救护员证。
第十条第十条 红十字会应当组织会员、志愿者开展社区红十字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救助。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无偿献血工作。
红十字会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角膜等人体组织和捐献遗体的宣传、动员、登记工作。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红十字会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和关心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道主义服务。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学校的红十字会组织,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红十字知识、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和初级救护知识普及,根据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市、区(市)红十字会在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开展同香港红十字会、澳门红十字会、台湾红十字组织和外国地方红十字会等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市、区(市)红十字会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设立红十字基金和开展募捐活动,接受和管理境内外组织或者个人的捐赠款物。接受捐赠时应当出具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专用票据。
红十字会处理捐赠款物时,应当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并向捐赠者通报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经捐赠者同意,红十字会可以变卖或者义卖捐赠物资。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红十字会接受境外的捐赠物资时,海关、检验检疫、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优先办理手续并减免税费。
单位或者个人向市、区(市)红十字会的捐赠,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减免税费的优惠待遇。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冠名“红十字(会)”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医疗机构冠名基本原则、条件和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红十字会的主要经费来源:
(一)会员缴纳的会费;
(二)境内外组织或者个人的捐赠、资助;
(三)红十字会动产和不动产的收入及所属单位按照规定上缴的款项;
(四)人民政府的拨款;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市、区(市)红十字会应当建立健全经费、财产和募捐款物管理制度,每年向本会理事会报告经费、财产和募捐款物的来源和使用情况。
红十字会财务应当实行专户专账独立核算,接受同级人民政府审计、财政部门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对滥用红十字标志和未经批准以“红十字(会)”冠名的,红十字会有权要求其停止使用;拒绝停止使用的,红十字会可以提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对侵占、挪用红十字会财产和经费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退还并视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发布单位】816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5-20 【生效日期】1996-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1996年5月20日河南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地方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红十字会日常工作。
全省性行业组织可以建立行业红十字会。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等可以建立基层红十字会。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红十字会给予支持和资助,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各级红十字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与其职责有关的活动,并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的检查监督。基层红十字会组织接受所在单位的检查监督。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红十字会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和支持红十字事业。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红十字会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民主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根据会长提名确定秘书长、副秘书长。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设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由同级红十字会理事会聘请。
第五条 第五条 各级红十字会可以吸收自愿为红十字事业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为志愿工作者,协助红十字会开展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省红十字会根据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发展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红十字会以及外国地方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
第七条 第七条 红十字会应当做好救灾的准备工作,根据每年灾情的预测和实际情况筹措救灾物资。
省红十字会,建立备灾中心和备灾仓库,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
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当地红十字会应当及时组织救助,并报告上一级红十字会。
红十字会根据情况可以组织对灾区和贫困地区进行救助和医疗服务。
第八条 第八条 红十字会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
公安、铁路、交通、电力、建筑等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单位,应当重点对其人员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
第九条 第九条 红十字会应当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事业。
第十条 第十条 红十字会应当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和知识层次,开展相应的卫生和救护知识教育,在学校内外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红十字会经费的主要来源:
(一)红十字会会员缴纳的会费;
(二)人民政府拨给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经费;
(三)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
(四)动产和不动产的收入;
(五)行业和基层红十字会所在部门和单位的资助。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本级红十字会开展工作提供场所、设备等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可以依法设立红十字基金会,所筹资金用于发展本地的红十字事业。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为开展救助工作,可以进行募捐活动。在民航机场、外宾宾馆、货币兑换处等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进行募捐时,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红十字会募捐工作,由省红十字会统一管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红十字会兴办的与其宗旨相符的社会福利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扶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减收、免收管理费。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海关、检疫、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重点安排、优先办理红十字会接受捐赠救灾物资的有关事项。
在救灾紧急情况下,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协调解决救灾物资的转运。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执行救助任务并标有红十字标志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对抢险救灾车辆通行的规定,优先放行。
红十字会的赈灾救护车免交养路费和路、桥通行费。
在进行紧急救助时,红十字会人员使用公用通讯和交通运输工具予以优先。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和文化部门应当积极宣传红十字会法律、法规,对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的人道主义救助宣传活动,应当给予支持;对需要收取费用的,应当适当减免。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省红十字会对为红十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授予荣誉称号和颁发荣誉证书、证章。
各级红十字会对在红十字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工作人员和会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各级红十字会应当建立经费收支、财产管理以及捐赠款物专项帐目的审查监督制度,并向理事会报告本会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
上级红十字会对下级红十字会专项经费和专用财产的使用,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各级红十字会的经费使用情况,应当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的检查监督;行业红十字会和基层红十字会的经费使用情况,应当接受所在部门和单位的检查监督。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红十字会的经费和财产。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红十字会使用白底红十字标志。红十字标志的使用范围和办法,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滥用红十字标志。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6年8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19997年6月29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推进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与红十字会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红十字会是以从事人道主义工作、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的社会求助团体。县级以上地方红十字会、行业红十字会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第四条 红十字会使用白底红十字标志。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滥用红十字标志。具体使用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红十字会给予支持和资助,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对其活动进行监督;红十字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与其职责有关的活动。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时,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和协助。第六条 县级以上按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红十字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健全理事会和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可以建立基层红十字会,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的行业组织可以建立行业红十字会。
上级红十字会指导下级红十字会工作,地方红十字会指导同级行业红十字会工作。
第七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凡承认《中国红十字章程》,履行红十字会会员义务并按期缴纳会费的公民,均可以自愿申请加入红十字会。
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申请成为红十字会团体会员单位。第八条 红十字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本办法,以及与红十字会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开展经常性的救灾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员进行救助;
(三)普及现场卫生救护知识,提高群众性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各行业针对行业特点对有关人员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
(四)参与输血献血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推动无偿献血;
(五)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六)开展与红十字宗旨有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活动;
(七)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活动;
(八)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红十字会、红新月会的友好往来。
(九)完成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红十字会委托的其他工作。第九条 红十字会的经费来源:
(一)红十字会会员缴纳的会费;
(二)红十字会的动产、不动产收入和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
(三)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
(四)人民政府的拨款。
人民政府给红十字会拨款的数额,根据其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确定,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十条 红十字会可以兴办与其宗旨相符的社会福利事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扶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税、免税优惠待遇。
第十一条 红十字会为开展救助工作,可以进行社会募捐,由省红十字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一组织和管理。
第十二条 红十字会接受的捐赠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税、免税优惠待遇。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按照有关规定申报批准后,可以利用募捐、捐赠等资金设立红十字基金,用于发展红十字事业。
第十四条 红十字会有权处理、分配其接受的救助物资和捐赠款物。在处理、分配捐赠款物时,必须尊重捐赠者的意愿。
第十五条 红十字会募捐和接受捐赠的款物必须用于社会救助和发展红十字事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
第十六条 红十字会应当建立经费收支、财产和捐赠款物管理的审查监督制度,并接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红十字会的监督。第十七条 红十字会的财产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发生变更,其财产仍归红十字会所有。
第十八条 执行救护救助任务并标有红十字标志的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免费优先通行,公安、交通部门应当给予配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对在红十字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授予荣誉称号和颁发荣誉证书、证章。
各级红十字会对在红十字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 对于滥用红十字标志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 对于侵占或者挪用募捐、捐赠款物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责令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对于拒绝或者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2005年7月29日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5年7月29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7号公布
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按行政区域建立的红十字会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地方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全省性行业根据需要,可以建立行业红十字会。
上级红十字会指导下级红十字会和同级行业红十字会的工作。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依法保障同级红十字会的工作经费,对红十字会开展的人道主义活动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第四条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设置独立的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第五条
公民可以自愿申请加入红十字会,为红十字会个人会员。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加入红十字会的,为红十字会团体会员。
热心人道主义事业并自愿协助红十字会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成为红十字会的志愿工作者。
第六条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应当根据同级人民政府制订的备灾救灾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红十字会系统的备灾救灾网络,根据条件建立备灾救灾仓库,筹措、储备救灾救助款物,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的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
第七条
各级红十字会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
各级红十字会应当推动自愿捐献遗体(器官)工作和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宣传、组织和数据检索工作。
各级红十字会应当依法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以及关怀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工作。
第九条
各级红十字会应当与教育部门配合,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体现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人道主义意识。
第十条
各级红十字会应当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志愿工作者为社区中的鳏寡孤独、残疾人员等提供人道主义服务。
第十一条
红十字会经费的主要来源:
(一)红十字会会员缴纳的会费;
(二)接受国(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
(三)红十字会的动产和不动产收入;
(四)会员单位或者理事单位的资助;
(五)人民政府的拨款;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二条
红十字会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后,可以进行募捐活动。
第十三条
红十字会有权接收和处分国(境)内外组织或者个人所捐赠的款物,在处分捐赠款物时,应当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并向捐赠者通报情况。
第十四条
红十字会对募捐的物资不适应救助需要的,经征得捐赠者同意,可以进行拍卖,所得款项仍用于原救助对象。
第十五条
红十字会接受国(境)外捐赠的或者用于救助和公益事业的物资,海关、税务、检验检疫、交通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优先办理有关手续,并依法予以减免税和减免其他费用。
单位和个人向红十字会捐赠款物,捐赠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税、免税待遇。
第十六条
红十字会依法兴办的与其宗旨相符的社会福利事业,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十七条
红十字会在执行救灾、救护任务和处理突发事件时,交通、铁路、民航部门应当对标有红十字标志的救灾人员、物资和车辆,优先安排、优先通行,并免收公路车辆通行费。
县级以上红十字会配备的工作用车,经省交通主管部门核定,免缴公路养路费。
第十八条
文化、广播、电视、报刊等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宣传红十字会法律、法规,对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的人道主义宣传活动给予配合支持。
第十九条
各级红十字会应当建立健全经费、财产、募捐款物管理制度,每年向理事会报告其经费和财产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其财务应当专户专账独立核算,并接受同级政府审计和财政部门的监督。重大灾情和突发事件的救助款物使用情况应向社会公布。
上级红十字会对下级红十字会专项经费、专用物资和募捐款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监督。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红十字标志。
医院、血站等企业事业单位以红十字会命名或者冠以红十字名称的,应当经省红十字会批准。
第二十一条
对擅自使用红十字标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妨碍、阻挠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红十字会的经费和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对侵占和挪用红十字会经费和财产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退赔,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贪污挪用备灾救灾款物的,由直接责任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9.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
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
2004年6月24日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
,防治水害,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塘坝中的水,归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第四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第六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以独资、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经营水工程设施,其投资权益和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
本规定施行前修建的水工程设施,管理使用权不清的,由区(市)人民政府予以确认。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 第七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
本市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按照以下规定进行编制:
(一)大沽河、小沽河、五沽河、南胶莱河、北胶莱河、墨水河、洋河、桃源河等跨区(市)河道和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其他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分别由所在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必须按照上一级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编制。
第八条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
在跨区(市)河道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工程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在其他河道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由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水工程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
在其他区域建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由市或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第九条市及区(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点,加强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量和质的动态监测。
第三章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
第十条对本市的水资源,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划定水功能区。水功能区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等。
第十一条水功能区划由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社会经济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水功能区划进行调整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发现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十三条在河道和渠道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建设单位应当持有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权限进行审查:
(一)在跨区(市)河道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二)在其他河道和渠道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由所在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法律、法规对在河道和渠道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下列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一)地表水日取水量五千立方米以上或者地下水日取水量三千立方米以上的农业取水的建设项目;
(二)地表水日取水量一千立方米以上或者地下水日取水量五百立方米以上的工业与城镇生活取水的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取水水源及日取水量;
(三)用水合理性论证;
(四)退(排)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五)对其他用水户权益的影响分析;
(六)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审查,并在十五日内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在向计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书面审查意见。
第十六条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或者限制开采区,经依法批准后予以公告。
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取用地下水的设施。对已建取水设施,应当限期关闭。
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应当严格限制新建、扩建取用地下水的设施;确需取用地下水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的已建取水设施,应当根据水源替代工程建设情况、水资源条件等逐步减少取水量。
第十七条兴建水库,必须符合有关安全技术标准。兴建小
(二)型水库,应当报经所在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兴建小
(一)型水库,应当报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兴建大中型水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水库建成后必须加强管理和保护,保证水库安全运行。
第十八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耕种,但不得改变用途,并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河道治理需要。
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承包经营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改正。
第十九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工程,应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会同同级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其他水工程,由有关部门依据职权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新建、改建、扩建水工程的管理与保护范围应当于工程竣工验收前,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前款规定组织划定。
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后,应当埋设界桩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河道采砂进行科学规划。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划定禁采区。
跨区(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禁采区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其他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禁采区由所在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禁采区划定后,应当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实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采砂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后,方可按照采砂许可证的规定开采。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采砂申请之日起二十五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
第四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第二十二条市计划主管部门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市及区(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经同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调蓄径流和分配水量,应当依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
跨区(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区(市)人民政府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跨乡(镇)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制订,报区(市)人民政府批准。
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经批准后,有关区(市)及乡(镇)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在跨区(市)河道上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该流域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有关区(市)人民政府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预测来水量,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有关区(市)及乡(镇)人民政府必须服从。
有调蓄任务的水库、河道等水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按照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蓄水、取水、放水。
第二十五条本市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直接从地下、河流及其他水域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按照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市及区(市)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本地区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地区使用的水量,制定用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二十七条用水应当计量。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装置合格的计量设施,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第二十八条市及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体系。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节约用水的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有关的节约用水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的水价调控机制和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组织开展节约用水科学研究,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二十九条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逐步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对灌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农业旱作技术和农作物抗旱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条件。
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乡(镇)村供水工程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乡(镇)村供水工程建设,提高自来水的入户率。
拟从事乡(镇)村集中供水的单位,应当持有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其中,拟从事乡(镇)集中供水的,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拟从事村集中供水的,向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对其供水设施、供水水质、安全措施等内容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同意的书面决定。从事乡(镇)村集中供水的单位,应当保证供水水质符合标准。
第三十二条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
水工程供水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对未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取水许可规定进行取水设施建设和取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取水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内违法取用地下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取水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对逾期不拆除违法取水设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
第三十四条对水库、渠道管理范围内设置的妨碍或者危害工程安全运行的障碍物,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设障者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负担。
第三十五条未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砂活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未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要求采砂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吊销采砂许可证。
对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扣采砂工具。
第三十六条未经审查同意即从事乡(镇)村集中供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
供水水质不符合标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执行水资源规划、水功能区划、河道采砂规划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许可证件、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三)不按照规定收取水资源费的;
(四)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五)拒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和水量调度预案的;
(六)拒不服从水量统一调度的;
(七)不按照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蓄水、取水、放水的。
第六章 附则第三十八条本规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业经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2004年7月30日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的决定
2004年7月30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经过审查,决定批准《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由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