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大学生就业前瞻
[转载]2015年大学生就业前瞻
随着大学扩招和适龄入学青年的逐年减少,上大学已经越来越容易,但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却越来越难。当2011年考生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就业形势?为应对必将到来的2015年大学生就业“洪峰”,家长和考生们应该如何审视度势、提前规划?
视点1:2015年迎来“洪峰”
视点2:“走出去”海阔天空
视点3:“调结构”大有作为
视点4:依托区域选准专业
视点1:2015年迎来“洪峰”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业困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客观现实。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发凸现,特别是2008年发端于美国并造成全球动荡的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展望2015年,中国将迎来劳动力就业“洪峰”,大学生就业状况难言乐观。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这意味着就全社会而言,有超过2亿的人口未能充分就业。
8月17日,《人民日报》的消息,根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万人,比去年增加2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即便是按照这个相对乐观的统计数据(民间学者多认为根源于学校上报的数据存在“水分”),也有175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拿到毕业证书时没能找到工作。在实际的就业市场上,我们还必须考虑往年毕业但没有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这个数据至少也在100万以上,也就是说社会上大约有300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
我们看到问题的同时,更需要客观冷静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之道。就业历来是民生之本,但正如温家宝总理9月13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福祉就是一句空话。”从中长期而言,只要能够维持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2015年中国适龄就业人口的“拐点”来临,整体就业难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可望随之缓解。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就业矛盾得到实质性缓解的30年,30年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在此过程中,中国处于隐性失业的大量农业人口实现的较为充分的就业。中国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数在1991年达到最高峰,从1992年开始,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和就业份额就呈现出出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显示,1991-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39098万人,减少到32561万人,减少6537万人;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比重由59.7%下降到42.6%,下降17.1个百分点。其中,2002-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年均减少1077万人,从2003年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进入加速时期。
2003年起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民工荒”,用工短缺现象还逐步向内陆省份蔓延。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民工的工资在2000年前增速较缓,2004年是个转折点,2004年后每年就以大约两位数的势头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没能阻挡这一步伐,当年增长19%,2009年增长16%。2010年无论长三角、还是珠三角都出现“民工荒”,春节之后广东省用工缺口达200万人以上,其中电子、鞋帽、服装等制造业普工需求达80%,伴随着“民工荒”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加薪潮”。
一边是经济发展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效果凸现供给减少,中国就业洪峰即将迎来“拐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利用ARIMA模型,分别以10.18%、8%、6%的GDP年均增长速度,对2007-2015年等相应年份的劳动力总需求情况进行了推算,结果显示:在GDP增长8%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2015年会大体持平;在GDP增长6%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格局会继续维持。但是,在GDP增长10.18%的情况下,2015年前后就可能会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绝对差距会达到1500万人左右。届时,劳动力的供给需求格局可能会发生根本逆转。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计划生育“严防死守”限制人口供给,以及改革开放“开渠疏导”增加需求,困绕中国数十年的就业“洪峰”可望在2015年左右“安然入海”,目前面临的是“黎明前的黑暗”。
“春江水暖鸭先知”,就业难问题的缓解最先发生在农村,继而发生在农民工群体,上图中可以大约在2007年农民工就业“洪峰”迎来拐点后,在2011年之后会有显著下滑,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难短期内依然难以改善,甚至趋于恶化,只到2018年左右才能迎来“拐点”,之后迅速得以改善。2015年毕业的大学生将会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
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由此产生,但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还是始于1999年的大学扩招。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从战略高度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国内经济迅速降温,大学扩招被作为一项非常措施被仓促推出。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扩招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扩招后的10年间,大学招生规模以年均约30%的速度递增,高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117万人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630多万人,2015预计将达到700万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大干快上”,圆了更多学子“大学梦”的同时,也使得整体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视点2:“走出去”海阔天空
改革开放30年,是中美联手推动世界从“半球化”(两大阵营、三个世界)走向“全球化”狂飙猛进的30年,在此过程中,美国因苏联倒台而成为“一超独霸”,中国则获得了难得的30年发展机遇,把人力、土地、资源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实物商品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化解了“就业悬河”危机,并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
但是,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肆虐全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之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经济度过了尚算顺风顺水的30年后,正遭遇急流险滩。当我们率先复苏,悄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欧、美、日正陷入“二次探底”的阴云笼罩。当2015年中国经济将接近美国的预言响起的时候,美国国会正讨论逼迫中国人民币“自杀式”升值。当中美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时候,世界和平与发展正面临严峻考验,未来五到十年间中美欧多方博弈将会深刻影响21世纪世界格局,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自然更会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与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美国房价下跌引起规模庞大的无抵押贷款从底层坍塌,从而引发次级债连锁“雪崩”,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大鳄”索罗斯说,“我们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预言“金融危机还将重演”。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接受记者专访警告,“目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虽未发生,但风险一直存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但到了后期,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和高失业率,并由此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经济下滑压力增大”。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现在看来,世界经济已经没有悬念地滑入了一个长达10年的滞涨时代”。国际劳工组织(ILO)发表的报告称,自金融危机以来已丧失了3000万个工作岗位,四分之三在较富裕国家,全球失业人数则达2.1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欧美正面临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就业危机,若处理不慎,恐导致“社会动荡大爆发”。
尽管中国政府以4万亿大手笔投入强行拉动经济实现了自身率先复苏,但欧、美、日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并未走出泥潭,失业率依然高企,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前景不容乐观。靠“坐直升机撒钱”的所谓“量化宽松货币”(印钞票)政策,只是起到了短期的稳定局势“止血”作用,由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接近零利率的天量货币并不能有效进入到实体经济,除了在金融市场吹起泡沫,并不能有效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
全球发达经济体同时陷入了两场危机:一是老龄化危机,二是政府债务危机。
我们先来分析老龄化危机。从1946年至1964年,这18年间美国出生的人口高达77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4,被称为“婴儿潮世代”,这群人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但如今这群人老了。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字,美国人一生的消费最高峰是47岁,此时的人生正当壮年,年富力强,收入达到鼎盛时期。过了47岁,人们开始考虑退休和养老,消费开始逐步滑落。“婴儿潮世代”出生的最高峰时间段的最后拐点是1962年,经过了47年的奢侈生活(美国人基本上没有储蓄),来到了美国国运转折年份——2009年,世界突然变得暗淡,经济繁荣突然消失,金融海啸惊涛拍岸,失业狂潮席卷而来。从2009年到2024年,这将是美国一个长达14年的消费下滑周期,在高度负债的情况下,美国消费市场将陷入一个堪与20世纪30年代相比的漫长冰河期!而拉动着美国经济增长72%的消费,消费无法启动,美国如何走出泥潭?
日本曾在1994年达到了人口消费的顶峰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几年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将利率一路降到零,财政刺激所导致的国债总量高达日本GDP的200%,但仍然无法启动经济。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在一个老龄化社会里,难以产生足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无法带动民间投资跟进,从而形成了至今仍困扰日本银行系统的大规模坏账。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人口周期与美国一致,欧美两大经济板块将同时陷入长期消费冰河期。这对于所有以欧美市场为主要出口对象、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新兴国家,都将是一场经济生态环境的巨变。不能适应这次“灾难级”巨变的国家将被淘汰出局,未来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将会异常艰难。
下面我们再来谈一下政府债务危机。既然居民不愿意消费,民间不愿意投资,是否可以通过政府借债大手笔投入来拉动经济呢?很不幸的是,由于这一招被频繁使用,主要发达经济体早已是债台高筑,无论是冰岛、迪拜、还是希腊债务危机,都已经为大规模透支借贷刺激经济敲响了警钟。以美国为例,整个美国的政府、企业和私人对银行系统的总负债,2008年已高达57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104万亿美元的医疗、社会安全等隐性政府负债。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仅为48万亿。也就是在这短短两年间,美国GDP从13.1万亿增加到14.2万亿美元,债务却增加了9万亿,债务增长速度是GDP的8倍!美国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被公认为3%,但社会平均债务成本在6%以上,以这样的速度推算,40年后美国总债务将高达586万亿,而届时GDP仅为33万亿美元,每年债务利息支付就将高达35万亿,超过GDP 总量。换句话说,美国人一年不吃不喝不消费所创造的财富,也将无法偿还债务利息。
1929年的大萧条与2009年金融危机最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负债与GDP的比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1929年,美国总负债占GDP的300%,整个国民经济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崩盘;而2009年,美国的总债务已近GDP的400%,这是美利坚合众国“80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庞大的债务堰塞湖之下,幻想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消费出现强劲复苏,只能是天方夜谭!没有强大的最终消费增长,一切短暂的经济利好数据都将是一种幻觉。美国如此,欧日亦然。
在发达经济体“发动机”全面熄火的危难之中,能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是有真实需求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巴西。以汽车为例,2010年中国汽车的总销量预计可以接近2000万辆,占到世界汽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在2005-2007年三年中,全球经济增长为4.8%,以IMF所公布的平价购买力计算,其中中国贡献了1.1个百分点,美国贡献了0.6个百分点,欧洲贡献了0.4个百分点,日本贡献了0.2百分点。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几乎等于发达国家三大经济体贡献之总和。在危机爆发后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跌至2.9%,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为1个百分点,而美欧日三国加起来才有0.4个百分点。没有了中国增长以及来自中国的机械、商品订单,全球这两年的增长将不堪入目。但是,拥有货币霸权和军事优势的发达经济体会眼睁睁看着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吗?
如果危机不能在内部消化,发达经济体就一定会想法设法转嫁出去。除了军事威胁和武装侵略,发达经济体正利用所掌握的货币霸权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单”。目前掌握世界金融霸权的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以应对危机为借口天量发行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发达经济体依然面临通缩威胁,但这些货币通过国际流动,已经进入发展中国家兴风作浪,推高物价和金融资产。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发达经济体通缩,另一边是发展中国家通胀,这类似于发达经济体在河的上游放水,最终这些洪水都流到下游,造成广大发展国国家洪水滔天,稍微脆弱的经济体的堤坝会被率先冲跨,这个时候就会有“天使”来拯救。很简单,5年前在中国投入1万美元,哪怕换成人民币存入银行吃利息,今天再换回去,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超过了20%。如果这笔钱投入中国楼市,收益就更为可观。发达国家就是通过金融手段,以“剪羊毛”的方式来转嫁危机。
当发达经济体放水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可以抬高自己的水位来对冲(也发货币),但发达经济体有货币霸权,放的水可以流到下游去,但发展中国家货币不被认可,大量的货币只能积压在自己手中,就会引发“内涝”。所以,只要发达经济体还掌握着货币霸权,金融危机这杯苦酒最终必然是发展中国家喝下,这就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和未来。
中国要想摆脱“被剪羊毛”的命运,就必须“走出去”,而不能被“负责任大国”所捧杀,以内需战略代替外向战略,奢望以中国一己之力拉动全世界经济复苏。简言之,就是应推行内外一体化战略,以外向拉动内需。比如,不是自我设限,把劳动密集性的低端制造业赶到越南、印度,而是从沿海向内陆梯级转移。又比如,不是通过出口退税来补贴发达国家扩大进口,也不是通过货币升值来实现进出平衡,而是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来应对贸易壁垒和摩擦,通过提高资源税和工人工资来推升出口产品价格,把真正的利润留在国内。这样就可以稳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源源不断地积累利润和后继发展资金。也只有这样,中国规模庞大的低端劳动力才能充分就业,而只有最基层民众的充分就业才可能有所谓的内需。试图通过限制出口增加进口来达到内需转型,就会把辛辛苦苦抢到的市场份额拱手相让,不但出口没了,内需也没了。稳步扩大出口,就稳住了中国就业的“基本盘”。狭路相逢,勇者胜;危机当前,不能退缩。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强国单靠内需转型来实现崛起,中国要强大必须坚定“走出去”。不但商品要走出去,品牌、销售网络也要顺着市场链、价值链逐步走向国际。不但产品走出去,在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生产、研发、投资、服务、金融都应稳步坚定走出去,以“中字头”的跨国企业为龙头,实现全球布局,最终才能让人民币走出去。否则,拿一堆注定贬值的美元在手里有什么用?但如果中国能够“走出去”,这些美元就可以转换成中国发展急需的矿产资源、核心技术、海外优秀企业股权,以及中国投资控制的海外资产,这样外贸赢余的美元就可以为我所用,而不至于成为“烫手山芋”或造成“内涝”。
危机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在金融风暴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骨干企业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全球资源市场上全力出击,看到华为、联想、三
一、吉利这样的优秀企业全球扩张、逆风飞扬,看到中国的施工人员在全球码头、电站、铁路、桥梁加班加点、干劲冲天。
中国铁建总经济师扈振衣说,随着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施工生产第一线,需要一大批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拓展海外市场,更急需‘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懂商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扈振衣说,中铁对海外市场人才的需求,每年将以2500人的基数增长。
随着国力日益强大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急需一大批人才能代表国家去海外开荒屯粮、兴业办厂、开拓市场、承建工程、投资并购、传播文化、维护和平。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中国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打开国门,海阔天空。
改革开放30年,国外跨国企业白领职位一直居于中国就业市场的金字塔尖,吴士宏、唐俊、李开复等华人高管受到万人景仰;30年后,会有一批中国的施正荣、马云、杨元庆们来取代他们的位置。
就业的机会在国内,也在海外;在低端,也在尖端。能进入代表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工作,必定会有灿烂的未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广!
视点3:“调结构”大有作为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来得快,势头猛,蔓延速,与之密切关联的进出口从高速增长瞬间下滑超过三成,中国经济仿佛一夜间从抗通胀的炎炎夏日掉进了冰窟窿,就业形势更显严峻。中央临危不乱,密集调研,迅速行动,提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要求“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进入2009年中,各项措施的效果开始明显呈现,2009年大学生就业得到了较为妥当的安置。但要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单靠政府投入和经济发展还不够,还必须立足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
2010年2月3日至7日,北京初春,瑞雪飘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系统回顾了前一个时期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过程和实践历程,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要求。这次讲话,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后提出了刻不容缓的战略选择。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但中国已经立足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提出了应对危机加快社会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的一揽子方针政策,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整体上的问题,表现为数量上供给大于需求,质量上供给满足不了需求,也有结构性问题。就层级而言,研究生就业最难,本科生次之,高职中职技校的学生就业相对容易。就大类而言,理工科就业率相对容易,文史类就业相对难,而体育类、艺术类就业最难。
如果对全球产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整体上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段,“微笑曲线”上最有价值的研发和市场基本上被外资所控制,中国主要从事的是中间环节的初级加工和来料组装。在中国有建制的600多个城市中,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少数中心城市可以部分称得上是“白领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只能归类为“工业城市”或“蓝领城市”。我国大学、科研院所每年所需要的学术型人才不到10万人,但每年流入社会的却有50万研究生和300多万本科毕业生。真正要解决高端人才就业问题,首先就必须中国的企业能够进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这一方面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开拓市场。由于中国整体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国家仍有差距,因此这有限的高端职位还往往要面临“海归”的竞争。在“视点2”一节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走出去”战略,其实也只有坚定走向国际,才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只要中国企业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占稳脚跟,开花结果,走到了“微笑曲线”的两端,高端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激活(这方面海尔在美国设厂挤如高端就是值得研究的案例),否则高端人才只能“屈就”,而难以“高就”。
中国大学快速扩招无疑整体上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众多大学的定位及专业设置也存在急需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由过去的主要培养高级人才转变为包括高、中、初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但现在太多的大学仍将自己定位为培养精英和学术型人才,课程设置和许多毕业生的期望值都是与现实脱节的。可以说就业需求这一端已经完全市场化,但招生供给这一断还有众多行政计划的残留,二者的不匹配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问题也不完全出在高校,很多学生也知道未来就业难专业不对口,但还是弃高职高专拼命挤入本科(哪怕是三本)或者大学毕业后考研,这看似不理智的行为背后,与目前种种不尽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及职称评定职务升迁制度密切相关,饱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当然,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因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服务业落后上。就三大产业结构而言,农业仍需进一步向外转移劳动力,工业多年来一直独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与工业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就业率并不算低。中国发展严重滞后的是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而这正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如果计算工农业总产值,即便是按照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也可望在今年超越美国,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主要在“软实力”,在服务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2008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0.3%、46.3%、43.4%,而世界平均是5%、31%、64%。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整个经济结构当中占到70%,美国占到80%,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占到51%。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相差20到30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也相差10多个百分点。
8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可以成为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加快发展服务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劳动岗位,有利于扩大居民就业,把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透露: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定量预测,到2015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应该是8%、47%、45%,应该说二三产大体持平。到2020年一二三产的比重是6%、45%、49%,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要占主导地位。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大学生就业难会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因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就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促进服务业发展知易行难,必须解决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李克强副总理指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发展调结构转方式。要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企业制度,在公共服务行业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服务领域,发挥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主体的作用。要履行好政府职责,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财税制度和投融资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视点4:依托区域选准专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发展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倒逼”中国加快了自身结构调整,其中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发展的沿海东部的就业形势整体上好于内地,2009年,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吸纳了全国64.7%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而东部发达地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不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展望2015,“十二五规划”结束之年,中国必将在区域平衡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经过10年不懈努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发展将进入加速阶段。特别是中央提出实施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以举国之力支持西藏、新疆加速发展,南疆城市喀什将新设经济特区,新疆正成为世界瞩目的投资热土。
8月2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规划意见明确了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12项主要量化目标和一系列定性的任务要求,并提出了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并批复了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为主的发展格局。
有发展才有就业,到2012年末,中国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建成投产,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成都、昆明的高速铁路都将建成通车,客运专线“四纵四横”全面建成通车,1.5万公里区际干线、1万公里复线,将形成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能力骨干网。至此,大半个中国将处在高速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内。“同城化”、“N小时生活圈”的概念开始流行,城市群和城镇化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吸纳就业的主要内生动力。
去年至今,已有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十二五规划”出台临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大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都在加紧申报审批过程中。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再加上刚刚获批的黄三角,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正逐渐成型,各地正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布局新一轮加快发展。
一系列不同层级区域规划的出台,正重塑着中国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分布,进而影响到大学定位与大学生就业。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处“长三角”,国家批复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中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获批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与之相对应,上海新近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而素以工科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不仅参与创办了中欧商学院,而且为了完成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满足上海乃至全国金融业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创建了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的传统制造业基本上转移完毕,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相应的人才需求及就业结构也正发生改变。2011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家长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密切留意区域发展规划及各地“十二五发展规划”,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人情况来选报专业及大学。
大学生就业既有区域差异,更有专业差异。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表明,约三成失业大学毕业生持续性集中在少数专业。以天津市为例,失业率最高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等10个本科专业,其失业人数之和占到全市失业本科生总数的38.1%(同一专业在不同城市的就业率有差异,甚至有很大差异)。以上海市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改革开放前,上海就复旦大学一所高校有新闻专业,现在可谓遍地开花。除复旦外,交大、华师大、上师大、同济大学、海洋大学、上海体院……还有一些民办大学都开出新闻或与新闻相近的专业,过去复旦大学新闻专业一年招40名左右学生,现在有的学校一家就招一二百人。大学生毕业后想进的媒体就那么几家,而且传统媒体已经过了扩张期,对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市场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供远远大于求,就业怎么会不难?
5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统计了全国规模以上普通高校,就业状况依据为每年9月初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共涉及本科专业194个,高职(专科)专业264个,其中本科还公布了“211工程”院校相应专业的就业状况。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发现,工学各专业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学科,而经济学、法学、文学等考生心目中的热门专业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
工学专业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就业率均在95%以上,资源勘查工程、冶金工程等就业率高于90%,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农业机械化等就业率高于85%。农学学科中的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就业率高于85%。
考生热衷的经济学、法学等热门专业的就业率则远没有那么炙手可热。毕业生规模在2至3万的经济学、近8万毕业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近4万毕业生的金融学就业率仅在85%至80%之间。拥有近8万毕业生的法学、近2万毕业生的新闻学就业率未达80%。英语专业及工商管理就业率均未超过85%。此外,哲学和历史学的就业率区间在75%到80%之间。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专业211院校的就业率都要高于平均就业率。
这是全国汇总的数据,我们一直强调即便是同样一个专业,本科与高职有差异,不同地区也有差异,而且差异会越来越大。以本期杂志“信息快车”中教育部所公布的高校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为例,全国共有30所高校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但到2015年首届学生毕业的时候,这30家高校的就业率肯定会有较大差异,我们相对看好江苏高校,因为物联网(传感网)相关的技术研发及开发企业集聚无锡高新区,江苏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离产业布局近,有坚实的“市场”根基。
今天的因是明天的果,希望孩子们2015年毕业时就业顺利的家长,现在就应该多下工夫,深入研究,精确定位,《家长指导》编辑部也正组织专家力量着手编写2011年版《高校专业及就业》一书,敬请关注。
(摘自《家长指导》(高考版)2010年10月刊)
第二篇: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
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
万学教育
现在又到了每年一次大学生求职的黄金期,和往年一样,大量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很多应届大学生被企业拒之门外。一代天之骄子为什么会无法按照正常的流程融入社会的洪流呢?
僧多粥少,劳动力供大于求从2005年的340万,到2006年的413万,直到2011年的600多万,中国高等教育全面爆炸性扩招。尽管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劳动力需求量随之增多,但腾出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扩招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劳动力供需总量处于僧多粥少的境地。2001年至今,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失业人数逐年增加。据劳动部门预计,今年我国全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有100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传统就业观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如今大学生就业趋势是高学历低用,思维模式在改变。从就业层次或者就业重心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学生就业层次不断下降,硕士生在2003年到中学当老师,还属罕见。2004年硕士到中学已经普遍;2005年、2006年博士、博士后到中学也很正常。从就业地域看,大城市职位容量日渐缩小,大学毕业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开始就业层次的下移,接着慢慢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开始地域转移,最终使我国的人才布局版图趋于平衡。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认为,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工作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这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毕业生等社会精英的思维模式也在迅速改变。
还有例如零工资就业,一些毕业生为了得到工作,不得不放弃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权益,采取了“零工资就业”的方式。一份关于“2006年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6万人中,“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
原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数据软件公司SAS高级经理、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老师崔方老师认为,“零工资就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积极意义是,毕业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积累经验,企业也可以多方面考察员工;负面影响是,公众对大学的预期值降低,更多的人不愿进入社会而选择继续求学;或导致求学意识转变,使得劳动者整体素质降低。“零工资就业”是隐性失业人口,他们的增多会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而当年被人看轻的支援西部,如今变成香饽饽,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实施。苏州科技学院统计数据,从2003年的23人报名,到2006年的92人报名。由此可以看出,先前一直备受冷落、无人问津的西部地区,如今已经成为时下在校大学生互相争抢的一块大蛋糕。而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支西的巨大动力,很多支援西部的志愿者表示,在西部就业比起东部更能实现年轻人的自我价值。根据调查显示,20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就业态度的变化,从另一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近两年来,志愿者队伍能够如此迅速地得到壮大,与一部分人的就业意识发生转变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开始认识到,放弃东部经济优越的城市,首先去支持建设西部,回来竞争更有优势。
宏观上只有通过大副增加岗位来解决
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崔方老师认为,结构失衡岗位增加缓慢在供大于求的前提下,就业问题宏观上只有通过大副增加岗位来解决。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与经济发展的幅度密切相关,当经济快速健康增长时,就业岗位相应增加,反之,岗位就会减少。据统计,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但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导致供需失衡,影响就业。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4,但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维持在0.1—0.12之间。1991年至2001年10年间,平均就业增长率只有1.1%,每年增加就业岗位752万,远远无法满足近1亿农民工和数百万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这样原本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便创造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而今天只能创造80万个。
职业能力不足成制约就业重要原因
职业能力教育没有得到重视!职业能力培训是消除职业困惑、面向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服务的统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训的重视度还不够。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必须把自己和市场、企业的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挑选一个好的职位。因此,大学生在校时要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规划做得科学、合理,符合个人今后的发展趋向,和学校的指导有直接的关系。学校在对学生个人性格的测试、对个人就业理想的选择、对个人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可以看出目前职业能力方面,大学是无法完全教给你的,等你进入社会再去学,耽误的是你的青春,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如果想要在大学期间就能快速的提升,就必须要在刚进入大学期间就深刻的体会,这种体会不是傻傻的说我要提升就可以的,而是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刻苦的修炼。那样才能在大学四年毕业求职的时候,能够比别人更“闪亮”。
自从2001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因此,不少大学生从就业层次、思维模式开始发生转变,并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万学教育ACT崔方老师建议求职者们只有踏踏实实的走正初始的脚印,才能走的更高,走的更远。
第三篇:组织工作前瞻
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组织部门怎么抓好落实?要增强服务推动改革的自觉,明确需要落实的任务,健全组织工作制度体系,提高领导干部推动改革发展能力。
切实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培训 练就金刚身,不怕百毒侵。组织部门要在补好干部精神之“钙”上积极作为。要明确培训目的,突出关键对象,创新学习方式。
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这仍然是今年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已作出专门部署,要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会同有关部门抓好组织实施。要与考察班子、识别干部紧密结合,与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与教育锻炼干部紧密结合,与了解组织工作落实情况紧密结合。
大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这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要深入学习宣传落实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重视日常考核、深入考核,坚决防止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要重视班子整体能力建设,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运用好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法宝。
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 高素质干部队伍,是“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要强化日常管理,加大监督力度,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要抓基础,抓重点,抓带头人,抓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抓经验推广。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要以创新政策激活人才队伍,以重大工程引领人才发展,以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
去年8月兴起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诱发全球金融震动,花旗、美林、贝尔斯登、雷曼等经济大鳄出现巨亏或濒临破产,银行、证券、房地产从高峰跌入低谷,危机风暴波及各行各业,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宣告到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00万人,而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看待的今天,同样纳入市场供需关系的范畴,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使得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迷茫。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回国就业,这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毕业和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不少企业停工歇业,大量员工被“裁”等现状凸显在我们面前。不少急于就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往往采取“自降薪酬”来博取优势,而更多的是自己仍有较高期许的人陷入“供求两难”的尴尬境地。
面对这严峻仍至残酷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因为你可以不了解别人,但必须了解你自己,对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时候更重要,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及弱点,切忌好高骛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诚然,由于受压力、焦虑、浮躁等情绪影响,仰或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必须甚至挤出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绝不能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哎。
二、准确的职业定位
近年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多数大学生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被辅导员灌输了“职业生涯”的理念。每个职业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考虑,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
三、要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一般来说,学历仅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历不高或学校一般的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参加专业的培训,我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而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会综合考虑一个人学历和技能。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四、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五、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网络、外语、谈判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金融危机虽然给全世界带来了恐慌,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理性选择,就业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金融风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信心到社会中去竞争,去搏奕,去接受新的东西。正如温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重要”,谁能经得住考验,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上面的兄弟回答的很具体,但我觉得太教条。太书面化。不实在。
但总是谈到“金融危机”,诚然“金融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大学生就业机会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我觉得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因为一两场“冲击”带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十年甚至二十年或更长。“人多”造成的。这是句废话。但是实话。
还有其实找工作并不难,你想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就不容易了。好多大学毕业生觉得自己念了这么多年书毕业就拿个千八百块钱,心有不干。“你”总是心有不甘,但到最后也只能“心甘情愿”了。我想说的问题就是放下姿态,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得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别老想别人工资多少多少钱。得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尽量能干好。总之,就是把心态放平和,不管别人挣多少钱,别羡慕别人的高薪,尽量做好自己。
补充:而且现在找工作走后门的情况也是非常严重,就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事业编来说,都是猫儿腻很大。这也打乱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秩序。但没辙,谁也没辙。最后就比谁的人儿硬了。我虽说说的有些绝对,但这也是事实。
现在的就业形式在这里我不像多说,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下面是调查过程: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很苦——这是我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就业
浅谈大学生就业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认为很有必要根据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但前提是要懂得分析当前的情况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下面我就一大学生的角度去根据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来谈谈大学生如何就业。
近几年我国发生了用工荒的问题,现在我国的劳动力紧缺,但是应届毕业生仍然有很多没有找到工作,这其中的有企业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当然也与当前经济的发展有关系。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今年来中国的经济状况:今年来中国可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各国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地加深。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周边的经济形势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维护我国的基本利益也是夜歌永恒不变的话题。在此同时,中国内部的经济持续增长,国民生产力提高,但也存在这不少的问题。
对内朝核问题和钓鱼岛事件。究其本质就是经济利益的竞争。朝鲜是我国的邻国,朝鲜半岛的形势关系到我国的利益,而且我国与朝鲜在经济方面有多方的合作。此外朝下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我国应该注重于朝鲜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交流,使其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钓鱼岛事件中,就是赤裸裸的经济与政治纷争。众所周知,钓鱼岛附近海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我国的经济所有区域,这就造成了中国与日本的经济与政治冲突。
对内,有金融风暴的余威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经融风暴虽然几经过去,但其造成的破坏还咋影响着中国内部的经济。国内部分企业受到大大小小的影响,相应地采取减员省材措施,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减少,各地普遍出现了就业 苦难的现象。此外,受国际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外销出现消滞情况。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伴随国民经济增长而来的是物价飞涨,一度有天价楼房出现,国内人民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了普遍问题,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所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改变来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那?
要努力学好大学基本课程,学精专业课程。在做到学习生活两不误的条件下,涉猎学科意外的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掌握相关技能,做到全面发展。在这个机器横流的世界,掌握精湛的技术才是人生发展的根本条件。
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关注中国对内对外的政治态度与经济对策,急事掌握国外经济情况,时刻至于自己与自己发展前景有关的资料,早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改变,紧跟着经济发展的脚步。
利用在校时间,提高自己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各种创业大赛,将自己学到的真理用于实践来证明。当代的经济形势下,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不过我们要懂得利用政策,必须学会相关的法律知识,只有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自己人生发展的目标。
在此前提下我们也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创业。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就业能够增加我们的社会经验与资本,而在获取足够的经验与资本的条件下,创业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还要改变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在求职过程中,有些人会产生不敢就业和急于就业的极端心理。这就造成也一部分人信心不足甚至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有些人更是没有人情自己的发展方向就去茫然就职,提前做好职业规,有目的性地就业。
有人说要成功首先要确定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才能实现理想。但是实际上,在确立目标之前,应该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估,再权衡性格与理想去确立自己的目标。假设一个大学生一心想成为工程师,可是自己在数理化和动手能力上又相当地弱,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却是不容易。因此,学会认识、分析和评价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确立一个长期的目标,也就是理想。除此之外,一个个短期目标也要设定好才能分阶段实现。在这里,关于短期目标,我们要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作分析,从而确立。在当前的经济西瓜是下,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从而直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不能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思想,也不要指望一毕业就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道路是曲折的,直线通往目标也许需要翻越一座秦岭,而曲线大大也许路程差个了点,可是最终还是可以实现。
我们就要时刻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脉搏,不能落后。一个大学生,面对社会的瞬息万变,必须时刻管制世界的发展,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有计划有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