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签发人:李崇禧 川城乡治[2010]14号 黄彦蓉
关于印发《全省“除陋习、树新风” 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党委、人民政府:
《全省“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总体方案》已经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O年六月十六日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6月16日印
全省“除陋习、树新风” 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总体方案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重点治理乱吐、乱扔、乱倒等不文明行为”工作部署,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强化宣传引导,实施集中治理,注重巩固提升,通过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引导城乡居民摒弃陋习,养成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质,组织和动员城乡居民共同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工作内容
全省“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内容是:治理“乱吐、乱扔、乱倒”,即:治理随地(含从车内,下同)吐痰、吐口香糖;治理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等垃圾;治理随意倾倒(堆放)垃圾、污水、建渣。
上述工作内容,城镇和农村应各有侧重。
三、工作方式
(一)宣传发动。大力开展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组织开展革除“三乱”陋习评议活动,发动城乡居民广泛参与,为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二)处罚教育。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三乱”行为人进行处罚,或安排其教育执勤,值守发现、制止不文明行为。
(三)文明劝导。组织文明劝导队、志愿者服务队,劝导制止“三乱”行为。
(四)实施抄告。对机动车“三乱”行为人实行抄告制,并形成联动教育处理机制。
各地应密切结合实际,创新集中治理“三乱”的工作方式。
四、工作步骤
从6月20日至9月20日,全省城乡统一行动集中治理“三乱”,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引导阶段:6月20日至7月20日,大力宣传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目标、内容、重要意义和教育处罚方式及处罚依据、处罚标准。
(二)集中治理阶段:7月20日至8月20日,在持续抓好宣传引导的同时,由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针对“三乱”行为实施处罚、教育,并建章立制,保持常态,深入推进“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
(三)巩固提升阶段:8月20日至9月20日,持续抓好宣传引导和集中治理;组织督导督查、暗访,并曝光工作推进不力、“三乱”问题突出的典型事例,对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严格问责;探索巩固治理“三乱”成果,促进文明卫生习惯养成的体制机制,以文明、卫生新风气和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迎接国庆。
(四)常态工作阶段:进入制度化管理,依法依规对违规行为进行管理,不断提升完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讲文明、讲卫生氛围。
五、工作任务
(一)省委宣传部:
宣传引导阶段: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开设栏目,安排时段,大力宣传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目标、内容、重要意义和处罚教育方式、标准,曝光“三乱”陋习,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和舆论导向。
集中治理阶段:持续开展正面宣传引导,全面报道集中治理“三乱”所开展的活动和取得的成效;曝光依法处理“三乱”陋习的典型事例,为处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巩固提升阶段:建立健全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机制。
(二)省文明办:
宣传引导阶段:组织开展陋习调查评议和建言献策活动;制作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片;组织开展环境大清扫活动;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
集中治理阶段:开展文明劝导活动;与公安部门、城管执法部门联动开展治理“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巩固提升阶段:建立将治理“三乱”工作纳入文明单位创建或考核内容的相关机制。
(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宣传引导阶段: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广泛宣传《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以及对“三乱”陋习的查纠措施和处罚标准。牵头组织集中治理“三乱”城管队伍及文明劝导队伍,开展执法人员、文明劝导人员培训;引导各地加大投入,增添环卫设备。
集中治理阶段:组织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规章,会同公安部门处罚、教育 “三乱”行为;与文明办等相关部门联动开展治理“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巩固提升阶段:探索治理“三乱”新办法、新机制,协同有关部门会同地方政府健全和完善门前“双五包”责任制;推动各地依 5 据相关法律、法规,以政府或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查纠和处理“三乱”行为的办法。
(四)省公安厅:
宣传引导阶段:组织开展集中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的社会宣传,深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的查纠措施、处罚标准。牵头组织集中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执法队伍,开展治理驾乘人员“三乱”知识培训。
集中治理阶段:组织各地公安机关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罚教育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与文明办等相关部门联动开展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巩固提升阶段:探索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新办法,建立新机制。
(五)省交通运输厅、成都铁路局:
宣传引导阶段:在交通参与人密集的部位,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深化“争做文明旅客”活动;开展治理驾乘人员“三乱”知识培训;加强公路(铁路)客运站、公路收费站、生活服务区、船舶客运码头,以及城乡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环卫配套设施建设。
集中治理阶段:组织各地持续开展“争做文明旅客”活动;继续加强公路(铁路)、船舶客运等重点部位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
巩固提升阶段:探索治理“三乱”新办法、新机制。交通运输部门应与精神文明部门联动建立对公交车、长途客车、出租车驾驶员“三乱”行为的抄告和教育处理机制。
(六)省卫生厅(省爱卫委):
宣传引导阶段: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集中治理阶段:持续抓好社会宣传;组织开展卫生检查、评比。
巩固提升阶段:组织城乡居民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建立将治理“三乱”工作纳入卫生城市(单位)创建或考核内容的机制。
(七)省环保厅:
宣传引导阶段: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突出抓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主题培训活动、清洁卫生活动。
集中治理阶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 7 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三乱”行为进行处罚。
巩固提升阶段:探索实行农户“三包”(户内包清洁,门前包绿化,院风包整齐)责任制;牵头指导各地探索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新办法、新机制。
(八)省工商局、省商务厅:
宣传引导阶段:在集贸市场、大型商场、流通和餐饮业、沿街商铺的经营者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活动。
集中治理阶段:组织各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集贸市场、大型商场、流通和餐饮业、沿街商铺经营者“三乱”行为进行处罚。
巩固提升阶段:省工商局牵头负责,省商务厅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会同地方政府健全和完善门前“双五包”责任制。
(九)团省委和“七进”活动牵头省直部门:
在集中治理“三乱”陋习各阶段,要结合志愿者服务和“七进”活动,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深入开展治理“三乱”陋习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注重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团省委要组织好志愿者队伍,开展维护公共卫生、文明劝导等活动,探索建立文明劝导活动规范。
省直机关工委要组织发动省级机关干部职工、公务和私家 8 车驾驶人员积极参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
省总工会要组织动员全省企业职工积极参与百万职工参与环境治理大签名活动等“三个百万”活动。
省教育厅要组织全省在校学生开展“五爱八讲”系列主题教育和“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社会实践活动。
省民政厅要广泛发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职工,开展文明礼仪劝导、捡拾垃圾、集中整治环境卫生等活动,并按照村(居)民自治的要求,组织制定《村(居)民公约》。
省农业厅要在农村居民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陋习系列宣传、培训、实践活动,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面源污染进行处罚。
省妇联要组织动员全省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等系列活动。
省旅游局要在全省A级旅游景区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陋习系列宣传教育,引导旅游系统员工和广大游客树文明新风、创优美环境。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促进卫生习惯养成,提升文明素质,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把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集中治理“三 9 乱”,纳入本地、本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体部署,摆在突出位置,与开展“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按照全省部署,密切联系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查纠的具体措施、处罚的具体标准,并迅速组织实施,务求实效地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
(二)联动协作,合力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由省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是集中治理“三乱”的工作主体。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通力协作,各尽其责,合力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督查,严格考核。集中治理“三乱”是深入推进“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是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工作督查及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督导督查,推进工作落实。同时,要把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各项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切实加强考核。
(四)建立机制,提供保障。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着力构建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长效机制。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政府或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纠正和处罚“三乱”行为的办法。要按照村(居)民自治的要求,制定《村(居)民公 10 约》;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市民公约》。要建立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机制,以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顺利实施。
附件:
1、全省“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宣传报道方案
2、全省“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处罚依据及标准摘编
第二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 川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川城乡治办[2010]179号
文件
关于印发《城乡结合部违章
建(构)筑物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治理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电视 1
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了《城乡结合部违章建(构)筑物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城乡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O一O年十二月九日
城乡结合部违章建(构)筑物
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关于“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盲点死角延伸,攻坚破难,一抓到底”的重要批示精神,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城乡结合部违章建(构)筑物专项治理工作的部署,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依据《城乡规划法》,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清理和改造城乡结合部现有违章搭建的建(构)筑物,制止违法建设。通过专项治理,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镇形象。
二、工作任务
以 “四注重、四提升”为指导原则,以防控新的乱搭乱建违法建设、分批清理改造现有乱搭乱建违法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城乡结合部违章搭建专项治理与城乡风貌整治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部门联动、各司其职、注重实效。通过加强规划、监督、管理,完善违法建设查处工作机制,3
落实责任追究,逐步建立起防止违章搭建的长效机制。
在专项治理工作中,重点对三类违章建(构)筑物进行系统清查:一是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二是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立面装饰装修的建(构)筑物;三是擅自扩大、圈占、侵占公共绿地、公共场地、共用通道的建(构)筑物以及严重违反城乡规划的其它违章建(构)筑物。
三、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从2010年12月3日起至2011年2月3日止,分为三个步骤:
(一)前期准备(12月3日至12月13日)
重点做好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工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专项治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对辖区内违法建设情况做好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好工作方案。
(二)集中治理(12月14日至2011年1月20日)
1、全面清查阶段(12月14日至12月24日)。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社区开展清查工作,摸清违章建(构)筑物情况,登记造册,并根据清查结果,制订清理改造计划。
2、集中治理阶段(12月25日至2011年1月25日)。主要 4
完成以下工作:(1)在城乡结合部居民聚居区全面落实清扫、保洁、管理等各项工作措施;(2)对具备合法手续但立面景观混乱的建(构)筑物,按统一规划启动风貌整治,实现清洁化、秩序化;(3)对不具备合法建设手续的建(构)筑物,要全部纳入清理改造规划,确定清理改造方式和措施,明确清理改造时限,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按法定程序实施清理改造。
(三)提高巩固阶段(2011年1月26日至2月3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重点对聚居区清洁化、秩序化效果和风貌整治效果、清理改造规划制定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工作推动不力的,限时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对整改不到位的实施问责。
四、工作措施
(一)部门联动,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规划、建设与国土、公安、民政、城市管理等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社区基层组织的联动机制,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配合协作,采取有效措施,共同遏制城乡结合部违章搭建等违法建设行为。
(二)鼓励自行拆除违章搭建。对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拆除违章搭建的单位和个人可给予适当奖励。
(三)坚决制止新的乱搭乱建行为。加强对规划审批、实施环节的督察,严格依法落实城乡规划各项指标。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对在专项治理期间新出现的违章搭建,除了严格追究违法者的责任 5
外,还要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和职能范围,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四)强化监管,防止已拆除的违章搭建出现反弹现象。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日常巡查,密切监控已拆除违章搭建的建(构)筑物,对再次出现的违章搭建苗头及时制止,依法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安排得力干部专门负责日常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方案,将专项治理工作各项责任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客观、准确、及时地跟踪报道治理工作动态,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公开曝光典型违章搭建案例,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依法行政,维护稳定。专项治理过程中要制定维护稳定工作预案,严格执法程序,讲究工作方法,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与维护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着眼长远,完善机制。针对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薄弱环节,理顺管理体制,充实执法机构和人员,加强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完善,为持续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措施,对城市和乡村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绿化生态等进行整治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其工作机构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供销社、铁路、电信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依法负责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行使相关执法权。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对村(居)民委员会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指导、督促。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职能化管理队伍。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相关标准和工作计划。
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乡总体规划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保持传统风貌,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宜居环境。制定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应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工作计划应纳入绩效管理,定期检查考核。
世界遗产地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国家园林城市、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城市,其行政管辖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城市、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标准。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建设和经营。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城乡环境文明卫生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益性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尊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人员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人员履行职责。
鼓励公民对损害、破坏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责任区制度
第十三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责任区制度。
第十四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
(二)河道的沿岸水域、水闸,由岸线、水闸的使用或者管理单位负责;
(三)公路、铁路、机场、车站、码头、地铁及其设施,由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四)公园、商场、医院、宾馆、酒店、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农贸市场、商铺等场所,由产权人或者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五)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及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区域,由所在单位负责;
(六)施工工地由施工单位负责,待建地块由业主负责;
(七)保税区、科技园区、独立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内的公共区域,由园区管理单位负责。按照前款规定责任不清的地区,由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确定。
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的容貌和环境卫生,由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
乡村的道路、桥梁、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第十五条 责任区应当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责任人由责任区法定代表人或者产权所有人、经营者担任。
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责任:
(一)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制度;
(二)指定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具体工作;
(三)配备、完善和维护环卫设施;
(四)建立日常保洁队伍,保证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达到有关标准。
责任人对责任区内违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定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要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机关等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责任区责任人签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责任书应当载明责任人负责的责任区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
第十七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的责任人应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设立公示栏、意见箱、热线电话等形式,收集公众意见、建议和投诉。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定期组织考核检查,督促责任人依法履行义务。
第三章 容貌秩序
第十八条 城乡临街建(构)筑物应当保持整洁、完好,其造型、色调和风格应当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顶部、阳台、平台、外走廊及窗外不得违章搭建、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各类附属设施应当规范设置。
主要城乡道路临街建(构)筑物的外墙面应当定期清洗、粉刷。
第十九条 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照明、电讯、人防等公共设施的管线应当规范建设,经常维护,保持完好、整洁。架空线缆和杆架应当按照规划逐步改造入地埋设或者采取隐蔽措施。
利用城市空间设置的导向牌、指路标志牌和区域地图等标识牌应当统一规范、合理布局,保持整齐、醒目和完好;门面匾额、街道里巷牌、门牌、楼房栋号应当按相关标准设置;配套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的应当符合规范。
道路两旁或者公共场所设置的体育锻炼器械、报刊亭等设施应当保持整洁美观、使用安全。城市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上设置的各种井盖应当保持完好、正位。井盖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定期进行巡查。井盖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的,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及时维修更换。
第二十条 城乡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广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公园、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医院、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地方容貌标准,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注重风貌设计,提升单体建筑品位,塑造城市形象。
第二十一条 城市、镇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放点(亭、棚)应当按照规划合理布局,规范设置。
机动车、非机动车应当在停车场或者准许停放车辆的地点规范停放。不得在城市广场、人行道、绿地等禁止停放的区域停放。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布局集贸市场,完善商业配套设施,鼓励、引导农产品、日用小商品等经营者进入经营场所从事经营。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群众需要,设置临时农副产品市场、早市、夜市、摊区等。摊点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限有序经营。
禁止在城市主干道、广场摆摊设点、兜售商品。
第二十三条 绿地建设应当具有观赏娱乐、市容美化、防灾避险功能,保持整洁美观,定期修剪、维护。禁止侵占、毁损、围挡园林绿地、擅自改变用途。
城市雕塑和各种街景小品应当规范设置,保持整洁、完好。
第二十四条 城乡道路、桥涵及其附属设施应当保持整洁、完好,出现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城乡道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应保持车容整洁。运载垃圾、泥土、砂石、水泥、混凝土、灰浆、煤炭等易飘洒物和液体的机动车辆,应当采取覆盖或者密闭措施,防止泄漏遗撒。
第二十五条 建筑施工现场周围应当按照规定设置隔离护栏、警示标志和施工铭牌;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施工中应当采取封闭、降尘、降噪等措施控制扬尘、噪声等污染,产生的废弃物应当及时清运;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城市、镇建成区建筑施工现场禁止设置混凝土搅拌场所。
第二十六条 设置户外广告、招牌、标牌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质量标准。户外广告、招牌、标牌外观应当图案清晰、完整美观、安全牢固;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加固或者拆除;残缺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
禁止在城市道路、建(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上涂写、刻画,擅自张贴广告、墙报、标语和海报等宣传品。
第二十七条 城乡水域水体保持清洁,水面无漂浮物;水域堤岸应当绿化美化;亲水平台、桥梁、管道、闸门等附属设施整洁完好。
第二十八条 乡村风貌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符合乡村规划和有关技术标准,突出风土文化和地域特色。提倡配建卫生厨房、厕所,农具堆放间、农产品晾晒场地和仓房,加强乡村道路和集贸市场建设,绿化美化农村庭院,营造优美整洁、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四章 环境卫生
第二十九条 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制定道路清扫、保洁以及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并实施监督管理。制定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 城市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确保城市生活垃圾的正常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建立日常卫生保洁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辖区内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
第三十二条 责任区责任人应当履行责任书规定的义务,确保责任区环境卫生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
第三十三条 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市场。鼓励社会力量组建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参与城乡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共厕所保洁、城市绿地维护、餐厨垃圾处理等作业。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许可证。
鼓励责任区责任人以发包或者招标的方式将环卫作业任务委托给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作业公司应当按照城乡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规范和约定要求进行作业。不得将服务项目转让或者再委托给他人。
第三十四条 城市、镇建成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应当定点收集,污水应当进入管网集中排放。公共道路、绿地、休闲活动场地及湖面、沟渠等应当保持清洁。
禁止在小区内饲养家禽家畜。城市居民经批准饲养宠物和信鸽的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携带宠物出户,须携带清洁用具,及时清除宠物户外排泄物,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第三十五条 集贸市场责任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做到商品划行归市,分类摆卖,合理设置垃圾收集容器,保持场内及周边环境整洁。
城市集贸市场内的经营者应当服从管理,商品有序摆放,保持摊位和经营场所的整洁。餐饮、农产品等易产生垃圾的摊位应当自备垃圾收集容器,保持摊点干净和卫生。
活禽、活畜宰杀点应当固定设置,配备完善的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实施隔离屠宰。第三十六条 临时农贸市场、早市、夜市、摊区应当定点经营,保持摊位整洁,收市时应当将
垃圾、污渍清理干净。临时饮食摊点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污、污水和垃圾污染地面。
第三十七条 从事车辆修理、汽车美容和洗车、废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和废弃物接纳作业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城乡容貌管理的要求,保持经营场所周边环境整洁卫生。不得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
第三十八条 提倡城市、镇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
建筑垃圾、工业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卫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危险废物及放射性污染物等应当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类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收集站、收集容器和垃圾消纳处置场。
第三十九条 城市居民、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分类方式放置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应当定点、定时收集、运送。
第四十条 乡村垃圾应当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鼓励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就地消纳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第四十一条 餐厨垃圾处理应当建立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制度。
从餐厨垃圾中回收的物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不得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有条件的城市应当推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回收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进垃圾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四十四条 禁止在城市、镇建成区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发出其他高噪声干扰周围居民生活;房屋装修、室内娱乐应当限制时间或者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污染。
非特种车辆不得安装警报器;特种车辆在无紧急任务情况下不得使用警报器。
第四十五条 禁止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下列行为:
(一)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便溺,乱扔烟蒂、纸屑、果皮及食品包装等废弃物;
(二)从车辆或者建(构)筑物上向外抛掷杂物、废弃物;
(三)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垃圾、污水、粪便等废弃物或者将废弃物扫入城市排水沟、地下管道;
(四)在非指定区域、指定时间燃放烟花爆竹;
(五)在露天场所和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秸秆、树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六)在居住区内从事产生噪声、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环境的行为;
(七)在车行道上散发卡片等宣传品,在人行道、车行道上兜售物品;
(八)其他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行为。
单位和个人有上述行为的,有责任自行停止、改正其行为,有责任予以清除。
第五章 规划与建设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建设,科学编制市政、环卫、绿化、交通管理、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专业规划,加强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农贸市场、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与乡规划和村规划相衔接。
第四十七条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满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功能,符合方便群众、整洁卫生和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等要求。
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应当做到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重大环境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第四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的,其项目和设计方案应当经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城市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按照规划和设置标准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第四十九条 城乡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人口密度、流量及公共场所需要,合理布局、建设公共厕所。
城市、镇规划区内公共厕所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设置明显标志,由专人负责管理。
城市、镇规划区内新建公共厕所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乡污水管网已覆盖的区域,新建、改建公共厕所应当按国家规定标准建设,规范接入地下污水管网。不得新建旱厕,对于原有不符合城乡环境卫生标准的公共厕所,当地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作出计划,组织产权人逐步改造达标。
(二)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公共厕所应当配建沼气池、化粪池等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设置的位置应当便于清掏和运输。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城市应当建设统一的城市地下管网,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实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乡村应当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未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乡村,鼓励推进沼气池建设,配套进行卫生厕所、厨房和畜禽圈舍改造。
第五十一条 城乡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的设置应当合理布局,与需求相适应,方便投放、收集和运输。城市街道两侧、繁华地区及人流密集地区,应当设置垃圾容器。
第五十二条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鼓励社会资金、外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
第五十三条 在城市、镇建成区内应当设置车辆清洗站,选址应当避开交通拥挤路段和交叉口。设置车辆清洗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城市供水、排水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并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
第五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和正确使用城乡环卫设施。禁止损毁、盗窃、占用环卫设施;禁止擅自关闭、拆除、迁移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和内部结构。
第六章 执法监督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承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地方,由城市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按照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机构,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可以依法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工作。
第五十六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依法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监察。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体系,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结果报上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示制度和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信箱、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及时查处影响城乡环境的行为。
第六十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应当接受新闻媒体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曝光的问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六十一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依照法定程序执法;
(二)收缴罚款未出具专用收据;
(三)打骂、侮辱当事人;
(四)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
(五)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其他违法行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三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
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不履行义务,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未达到有关标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及主管人员给予处分。第六十五条 单位、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进行劝导、告诫,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强制改正或者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违章堆放、吊挂、搭建有碍市容物品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不按规定停放车辆,或者在城市主干道、广场摆摊设点、兜售商品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乱涂、乱刻、乱画或者擅自张贴各种宣传品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小区内饲养家禽家畜的,饲养宠物和信鸽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第三十六条摊点卫生管理规定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噪声管理规定的。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毁损、围挡园林绿地的;或者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损毁、盗窃、占用相关设施设备的,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并依法追究相应民事赔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擅自关闭、拆除、迁移或者改变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车辆未采取覆盖或者密闭措施,造成泄漏遗撒的,责令清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施工现场容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从事车辆修理、汽车美容和洗车、废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和废弃物接纳作业的,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被占道面积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罚款,最高罚款不得超过一万元。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特种垃圾管理规定的,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从餐厨垃圾中回收的物质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产品及非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人身伤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有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影响城乡环境卫生行为之一的,进行教育劝导、责令改正或者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依法强制改正或者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个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单位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环卫作业公司或者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三)项、第(五)项规定的,处个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单位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三条 拒绝、阻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或者侮辱、殴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业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侮辱、殴打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劝阻公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第七十五条 本条例自 年 月日起施行。
1997年8月19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 《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四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
1.总 则
1.1为规范建筑工地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建筑工地,包括新(改、扩)建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及拆除工程等所形成的施工场地。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工地标准》、《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和村庄三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
2.城 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建成区工地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无渣土和碎砖乱石,工地周边50米内应当无建筑垃圾,施工场地出口外道路100米内应当无渣土污染。
2.1.2建成区工地施工围墙不得有积尘,每50米不得有超过1处的痰迹、污垢;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即工程简介牌、管理人员及监督电话标牌、安全生产措施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措施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下同。)和其他公告牌等不得有积尘等污垢;墙体上出现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应当及时清除。
2.1.3办公区、生活区每日保洁不少于2次,并随时保持清洁。
2.1.4施工机械和工地内附设的垃圾桶、灯具、电架箱等设施定时清洁,不得有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离开工地的车辆,其车轮不得夹带明显渣土。
2.1.5工地内无高空抛撤垃圾、渣土现象;运输垃圾渣土的各类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并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四面围护的车厢,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2.1.6施工现场实施严格的烟尘控制措施,每日洒水不得少于2次,并确保施工设备、车辆尾气的排放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2.2秩序化标准
2.2.1施工出入口距道路交叉口、医院、学校等车流人流密集地段的距离应不小于70米;出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硬化,并应设置明显醒目的警示标志。
2.2.2施工围墙或围挡保持连续、封闭,主要路段和各景观主干道设置的围墙或围挡高度不低于2.0米,一般路段不低于1.8米;围墙或围挡材料应采用砌体或定型板材,确保坚固、稳定。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围墙或围挡内进行。
2.2.3工地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划分清晰、整体布局有序,不同区域间布置了明显的隔离或警示标志设施;根据施工需要布置的门卫室、厕所和开水房等建筑类型齐全、通风采光良好。
2.2.4办公与生活环境管理规范,办公室内布置整齐,文件资料归类存放。炊事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上岗穿(戴)工作服(帽)。
2.2.5施工现场管理规范、组织有序
(一)施工现场各种告示牌、广告牌等安装牢固、字迹清楚醒目。
(二)施工临时用电线路必须架空或埋入地下,不得在场地或楼地面表面上随意乱接乱拖。
(三)各种材料和施工机具设备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分类齐整堆放,不得在工地围墙或围栏外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工程渣土;粉尘材料实施入库保管。
(四)在建工程超出施工围墙高度、已搭设外脚手架和大面积支模的工程现场,所使用的钢管外表面应当使用防锈油漆见新,剪刀撑和防护栏应当刷统一以红白或黄黑油漆相间作为标识,同时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挂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
(五)按批准时间进行施工作业,并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的标准实施噪音控制;混凝土由封闭罐运输进入,不得设置现场混凝土搅拌站。
(六)施工场地应设置带盖垃圾桶,产生的废土和建筑垃圾应分
开堆放、统一收集、集中密封外运,并按批准的时间、线路运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处置。
(七)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泥浆类污水应进行沉淀后集中排放;其他污水和废水应当实施集中处理、定点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废水不得直接排放。
2.3优美化标准
2.3.1工地入口大门外观形象应保持简洁大方。
2.3.2施工围墙应采用白色作为底色,墙体上布置的标语、宣传画等内容应保持完整、美观、风格协调;围墙顶端禁止搭设其他设施;施工围档应当规格、色彩统一,保持外观完好并布置整齐。
2.3.3工地办公区、生活区墙面和屋顶颜色应当统一,并与工地所在地段环境保持协调;办公区、生活区道路要求平整完好,出现地面破损、凹陷必须及时修补。
2.3.4工地附设的各种标志牌、公告牌、警示牌、防护栏、灯具、电架箱,以及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应保持完好,无明显断裂、破损、锈蚀或脱漆等现象。
2.3.5工地使用的密目安全网不得脱落、漏挂,不得有大于5平方米的破损,安全警示标牌应当保持字迹清晰美观。
2.3.6有条件的工地,或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和重点地段的工地,应当在施工围墙和工地内部组织临时绿化。
2.4制度化标准
2.4.1细化施工过程中减少大气、水土、噪声污染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的具体措施,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
2.4.2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专项治理办法,落实施工现场专职保洁员制度,负责工地内场保洁和“门前三包”,解决工地扰民和污染城市问题。
2.4.3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施工现场公共安全与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3.乡 镇
3.1清洁化标准
3.1.1建成区工地入口5米范围内渣土和碎砖乱石不得超过1处;工地周边50米范围内,每100平方米建筑垃圾不得超过2处;施工
场地出口外道路100米范围内,每100平方米路面渣土散落不得超过3处。
3.1.2建成区工地设置的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和其他公告牌等不得有明显积尘,施工围墙不得有明显污垢,墙体上出现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应及时清除。
3.1.3办公区、生活区每日保洁不少于2次,并保持基本清洁。
3.1.4施工机械和工地内附设的垃圾桶、灯具、电架箱等设施定时清洁,基本无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离开工地的车辆,其车轮不得夹带明显渣土。
3.1.5工地内无高空抛撤垃圾、渣土现象;运输垃圾渣土的各类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并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四面围护的车厢,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3.1.6施工现场实施烟尘控制措施,每日洒水不得少于2次,并确保施工设备、车辆尾气的排放基本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等。
3.2秩序化标准
3.2.1建成区工地出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硬化,距道路交叉口、医院、学校等车流人流密集地段的距离应保持在50米以上,并应设置警示标志。
3.2.2建成区工地围墙或围挡保持连续、封闭,围墙或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采用砌体或定型板材确保坚固、稳定;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围墙或围挡内进行。
3.2.3工地布局基本有序;根据施工需要布置的门卫室、厕所和开水房等建筑类型基本齐全。
3.2.4办公与生活环境基本规范;办公室内布置整齐,文件资料归类存放。厕所地面应硬化,门窗齐全。
2.2.5施工现场组织基本有序
(一)施工现场各种告示牌、广告牌等安装牢固、字迹清楚。
(二)各种材料和施工机具设备分类齐整堆放,不得在工地围墙或围栏外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工程渣土;粉尘材料实施入库保管。
(三)在建工程超出施工围墙高度、已搭设外脚手架和大面积支模的工程现场,所使用的钢管外表面应当使用防锈油漆见新,剪刀撑和防护栏应当刷统一以红白或黄黑油漆相间作为标识,同时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挂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
(四)按批准时间进行施工作业,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的标准实施了噪音控制。
(五)施工场地应设置带盖垃圾桶,垃圾应统一收集、集中密封外运,并按批准的时间、线路运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处置。
(六)污水应当实施定点集中排放,未经沉淀的泥浆、污水、废水不得直接排放;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
3.3优美化标准
3.3.1工地入口大门外观形象应保持简洁大方。
3.3.2施工围墙应采用白色作为底色,墙体上布置的标语、宣传画等内容应保持完整;施工围档应保持外观完好并布置整齐。
3.3.3办公区、生活区道路要求平整完好,出现地面破损、凹陷必须及时修补。
3.3.4工地附设的各种标志牌、公告牌、警示牌、防护栏、灯具、电架箱,以及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应基本保持完好。
3.3.5工地使用的密目安全网不得脱落、漏挂,不得有大于5平方米的破损,安全警示标牌应当保持字迹清晰。
3.4制度化标准
2.4.1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专项治理办法,解决工地扰民和污染乡镇问题。
2.4.2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施工现场公共安全与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4.村 庄
4.1清洁化标准
4.1.1修建村庄公共用房、村民住宅和其他设施,其工地垃圾、渣土散落范围应控制在周边10米范围内。
4.1.2工地内应当基本无积水,无明显污垢、烟头及瓜皮果核堆积。
4.1.3工地无高处抛撤垃圾、渣土现象;垃圾与其他废弃物应当及时外运至垃圾收集点,无随意抛洒、沿途散落和就地焚烧现象。
4.2秩序化标准
4.2.1修建村庄公共用房、村民住宅和其他设施,材料堆放和施
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10米范围内进行,不得占用公共活动空间、阻断村庄道路、影响人车通行。
4.2.2 村民休息时间不得进行施工。
4.2.3 污水应当进行集中排放,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另行集中处理。
4.3优美化标准
工地使用的工具、设备和设施应当保持完好。
4.4制度化标准
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村规民约,减少工地扰民和污染问题。
第五篇:通江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通江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赵万先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组长:刘显卫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杜光鉴
冉华德
罗凤林
成员:王仁才
张孝宗
刘国锋
张宗凯
王再生
景远强
谢家松
廖孝林
米继萍
李朝军
王振
张毅秋
董洪卫
韩国武
杨宗荣
杨继松
赵志远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城管局局长 县直工委书记 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县妇联主席 县住建局局长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县工商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经信局局长 县畜牧食品局局长 县卫生局局长 县农业局局长
董洪富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郭红梅县民政局局长
杨永超县水务局局长
何光普县林业局局长
何伟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严新华县公安局副局长
向仕禹县教育局副局长
49个乡镇的乡镇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城管局,由县城管局局长景远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督查、协调、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