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汇总稿)灌云县情概况1专题
灌云县情概况
灌云1912年建县,因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总面积1538平方公里,人口101万,辖7镇、12乡,以及省属五图河农场、市属灌西盐场,6个县属农林场圃。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旅游百强名县、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旋耕机之都以及全省财政增收表彰单位、金融生态县、土地执法模范县、植树造林先进县、双拥模范县、体育强县等称号。
1、人文历史。早在6500年前境内就有人类聚居,现存有新石器时期原始墓葬群、伊芦摩崖石刻、龙苴古城等古迹,其中石棺墓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的大伊山为国家3A级风景区,被誉为华夏第一贤的商朝宰相伊尹晚年结庐隐居于此。清朝文坛巨匠李汝珍客居灌云成就了旷世奇书《镜花缘》。当代科学家汪氏三杰、陈吉余等4位院士都出自灌云。
2、交通区位。灌云位于连云港市南大门,境内有沈海、长深2条高速公路以及204、324、236、242、226等国省干道5条;规划建设中的连盐和连淮两条高铁贯穿境内;县内有国家三级航道盐河等5条等级航道,位于被誉为苏北“黄浦江”灌河口处的燕尾港是江苏唯一可海河联运的天然海港。东部沿海地区有32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可用岸线长6公里,全县形成了公路、铁路、海运、水运“四通汇流”的综合交通网络,并拥有42万亩滩涂等核心战略资源。
3、工业经济。到“十一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8家,实现销售216亿元,已形成船舶制造、精细化工、清洁能源、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成长型特色主导产业。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40平方公里,已拉开25平方公里发展框架,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都市型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面积120平方公里,已拉开45平方公里发展框架,初步形成港口物流园、船舶工业园、精细化工园、高新技术园和燕尾新城区五大功能板块。
4、农业发展。全县耕地面积128.34万亩,其中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83万吨,其中小麦单产393公斤、总产30万吨,水稻单产607公斤、总产44万吨,玉米等其它粮食总产9万吨。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
5、城市建设。“十一五”期间,共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80多项,新增建筑面积74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89万平方米,10平方公里新城区已形成规模,县城区面积扩大到26.3平方公里。文体中心、市民公园、图书馆、游泳馆、老年活动中心、妇儿活动中心和新区医院、高中、小学等一批民生工程先后投入使用,在苏北县级城市中率先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
6、经济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7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1亿元;财政总收入40.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1931元。
— 2 —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简介
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按照港口仓储区、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园、船舶工业园、新能源及材料区、装备制造区、精细化工区、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发展区、燕尾新城区、生态休闲区等十大板块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港口及物流、船舶、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到“十一五”末,建成区45平方公里,形成 “五纵九横”、总长196公里的道路网络,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开工建设3万吨级码头工程,吸纳投资过亿元项目180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7个;实现产值132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
今年以来,积极抢抓全省加快苏北振兴、江苏沿海大开发以及连云港市被批准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坚持“港、城、产”三位一体、联动推进,先后引进了投资200亿元的正大纸业、36亿元的华融石材加工、投资30亿元年产60万吨的不锈钢等重特大项目,以及新型电池材料、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等高科技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既有国电、华电为代表的央企大集团的新能源项目,还有闰土、索普、豪森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基地型项目,还有正大纸业、华融石材等为代表的基础型项目,形成了百万载重吨造船、50万吨染料精细化工、50万吨精制盐、50万千瓦新能源的生产能力。预计实现产值220亿元,财政总收入20亿元。到“十二五”末,可实现年产值1300亿元,财政总收入65亿元。
灌云经济开发区简介
灌云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南侧,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按照生态型都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到“十一五”末,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98亿元,形成了“七纵五横”的园区道路框架;引进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87个,其中过亿元32个、超10亿元项目1个,投产达效项目146个,新增直接就业岗位2万个,初步形成了以耀中铝车轮、汇九齿轮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以鲜禾制鞋、国成服饰为代表的纺织服装和以腾翔金属材料为代表的金属制品等三大主导产业。今年以来新乐洗衣机、威陵家具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财政收入6.2亿元。
灌云经济开发区将按照“现代化的新城区、科技创新的新平台、高新产业发展的新载体”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调高调轻产业结构,紧紧围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把园区做大做强。
伊山镇简介
伊山镇位于国家AAA级风景区大伊山的脚下,是灌云县城关镇。全镇总面积76.7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总人口15.8万人。伊山镇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文明乡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江苏省“新农村、新家庭”示范镇、江苏省第二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连云港市法治乡镇、连云港市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先进单位、连云港市十佳社会治安安全乡镇等荣誉称号。
全镇耕地面积3619公顷,盛产优质大米、小麦、林果、西瓜,以及蔬菜等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建有设施栽培现代农业示范园一个。先后成立了叶圣农业有限公司、韩艳花卉有限公司、王圩西瓜专业合作社、山西特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叶圣”紫苏、“韩艳”玫瑰、“王圩”西瓜、山西蔬菜四大种植产业。王圩西瓜被农业部确认为绿色无公害产品,被连云港市工商局授与“知名商标”证匾。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灌云王圩西瓜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6亿元。
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1:55: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额4.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55元。党委书记:张启银 镇
长:徐伟明
杨集镇简介
杨集镇位于县城东18公里处,总面积76.73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7.11万人。杨集镇兴于清道光年间,自古就有经商的历史,规模较大的商贸城有:万有商城、黄海商城,还有五福庄村、孙小港村两个商业区,是灌云县东部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工业强镇。
杨集镇现有耕地面积5579公顷,农业主要以三麦、水稻、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是灌云县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全镇的农业结构已形成了以林、牧、棉为主要特色的三大经济带和苔蒜种植、西瓜种植、冬韭菜种植、线椒种植、种草养殖牛羊、优质商品猪养殖、蛋鸡养殖等七大特色经济区。杨集镇主要工业企业运行良好,龙虾仁、纺织浆料、面粉、彩瓦、钢模板等产品名誉海内外,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速冻龙虾仁远销欧美和日本。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亿元。
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40:4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8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12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74元。党委书记:董浦胜 镇
长:陈守祥
燕尾港镇简介
燕尾港镇地处黄海之滨,东临黄海,北、西与灌西盐场接壤,南至新沂河与灌河口入海交汇处,是灌云县唯一的沿海城镇。燕尾港港是江苏省唯一的海河联运港口。全镇总面积26.8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1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每年深秋有大雁、大鸨、苍鹭、丹顶鹤,小天鹅等在东部沿海滩涂栖息,鲸鱼从燕尾港沿灌河随潮水而上,至龙王庙然后回归大海,民间传说为“鲸鱼拜龙王”。
燕尾港开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素以“享黄金海岸,受渔盐之利”著称,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一级渔港。海洋捕捞、海产品养殖、加工、贸易及海洋运输是燕尾港的支柱产业。燕尾港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开山岛周围是著名的开山渔场,盛产黄鱼、鲈鱼、虾皮、梭子鱼、梭子蟹、对虾、红虾、白虾、杂鱼、带鱼、贝类等。有捕捞船只300余艘,年捕捞量在万吨左右。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4:56:20,农民人均纯收入7942元。
党委书记:朱光鼒 镇
长:高宏伟
四队镇简介
四队镇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东北部,东临黄海和灌云县临港开发区,南距连盐高速公路5公里,24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是县境东北部文化、商贸中心。辖区总面积41.1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48万人。
四队镇拥有耕地面积2794公顷,粮食作物以麦、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菜为主。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迅猛,全镇生猪饲养量4万头,三禽饲养量20万羽。第三产业方兴未艾,201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963户,新增110户;私营企业171户,新增25户。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全镇向县外输出9623人,增加劳务收入1.5亿元。近年来通过加快软环境建设、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加快创建新型村居环境等措施,四队镇的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亿元。
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57: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5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10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
党委书记:徐顺达 镇
长:赵
敬
龙苴镇简介
龙苴镇位于灌云县西部岗岭,总面积64.9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1万人,因楚汉战争时大将龙苴在此筑城迎敌而得名,是苏北最悠久的名城古镇。先后被授予省体育强镇、植树造林先进乡镇、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乡镇、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及市文明先进乡镇、卫生乡镇、社会治安安全乡镇”等多项荣誉。
龙苴镇现有耕地面积4512公顷,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等种植作物。该镇养殖业发展迅猛,肉鹅年饲养量超20万羽,蛋鸡年饲养量超100万羽,投资过千万元的连云港梦香缘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了蛋鸡系列化产品深加工。龙苴镇石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省级农业产业园——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重要组成部分,日光温室大棚基地拓展到2000亩。园区近期正与江苏超蓝世界农业有限公司合作,计划种植蓝莓1000亩。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亿元。
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66:16;完成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4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678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40元。
镇
长:李
明(主持党委工作)
同兴镇简介
同兴镇位于灌云县城东北19公里处,总面积5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4.1万人。同兴镇紧临沈海高速、204国道和242省道,境内南、北、中有界圩河、古泊善后河、车轴河三条入海河流穿境而过,县级公路孟陬路横贯全境,交通极为便捷。该镇为省重点中心镇、文明乡镇、体育强镇、农机安全乡镇及市经济增长优秀乡镇、平安乡镇等。
同兴镇耕地面积5.8万亩,盛产高品质粮棉和特色水产。近年来,该镇加快特色经济村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佑兴、马沟、同兴、头队四个养猪、网箱养鱼、养鸡专业村和大新、闸南蔬菜种植基地,农业产业特色优势逐渐显现。同兴镇的宝泉虾酱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属省优产品,风味鲜美独特,享誉国内外。同兴雏鸡、闸南茶菊、宝泉酱油等特色农产品也远近闻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亿元。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1:55: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3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额3.8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16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1元。
党委书记:郑朝林 镇
长:徐占兵
圩丰镇简介
圩丰镇位于灌云县东北部,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5万人,境内交通便利,242省道、沿海高速等近镇而过。先后被评为省文明乡镇及市“发展之星”、城市化示范镇、环境优美乡镇、法治乡镇。
圩丰镇现有耕地面积5114公顷,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大豆等种植作物;滩涂面积5600亩。近年来,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紫菜生产加工基地、畜禽养殖基地等三大基地,引导全镇农业向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沿海滩涂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巧打“紫菜牌”,支持发展紫菜养殖、紫菜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紫菜种植、加工以及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一条以紫菜为主“产业链”。通过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味,城镇形象得到明显提升,连续4年获连云港市先进小城镇称号。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亿元。
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4:42: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财政总收入348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24元。党委书记:李维祥 镇
长:庄占忠
伊芦乡简介
伊芦乡位于灌云县东北部,总面积71.2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3.9万人。该乡因境内国家AA级风景区伊芦山得名,传商代宰相伊尹曾在此山隐居,景区内有钟庵、西峰石刻群及唐代石崖佛教造像、石室、奇泉、云龙潭、六神台等历史古迹。该乡还是楚将钟离昧的故乡。
伊芦乡现有耕地面积5044公顷,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伊芦乡是著名的浅水藕之乡,年产值稳定在400万元左右,种植面积超过1100亩,被评为市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该乡生产的奇泉牌酱油,采取传统工艺,以伊芦乡著名的伊芦山奇泉水酿制而成,具有风味独特、长储不霉变、营养丰富等特点。1991年被评为连云港市优质产品,1995年被江苏省科委成果处推荐为“优秀科技产品”。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42:45:1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744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
党委书记:郭
鹏 乡
长:马兆同
鲁河乡简介
鲁河乡位于灌云县城东北角,三面环水,孟陬公路贯穿境内,总面积47.4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先后获得省农村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和市信访“四无”乡镇、信访基层基础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安全乡镇。
鲁河乡现有耕地面积2787公顷,主要生产小麦、水稻等种植作物。全乡建有孟陬路沿线盖柿生产经济带和蛋鸡、牛羊、淡水养殖、蔬菜生产等特色经济区。拥有苏北、鲁南地区知名的大柴市场,年交易量达5万吨。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个,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2∶54∶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4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36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4元。
党委书记:胡可军 乡
长:刘庆明
图河乡简介
图河乡位于灌云县东南部,总面积108.21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该乡素有“维河出图,显道之原”之称,先后被评为省农机安全示范乡、超常规发展乡镇和市级新型小城镇。
图河乡现有耕地面积4026公顷,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等种植作物。该乡大型现代收割机保有量近900台,为全县之最,年跨区作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依托水草丰富资源,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全乡年产瘦肉型商品猪5万头以上、肉羊3000只以上、鹅5万羽以上,网箱养鱼、拦网养鱼等淡水渔业养殖发展迅速。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去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51: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8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3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903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12元。
党委书记:陈
瑜 乡 长:李洪元
沂北乡简介
沂北乡位于灌云县东南20公里处,204国道、324省道穿越乡内,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4.21万人。先后被评为市经济增长优秀乡镇、乡镇经济增长二十优乡镇、农业资源开发先进单位。
沂北乡现有耕地面积3950公顷,其中常规高效农业9000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35万亩,日光温室及钢架大棚设施农业占4350亩。境内有万亩沂河淌,生态环境优美,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便捷的交通区位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强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四大特色产业规模区:一是潮河湾旅游特色产业,全力打造融休闲、观光、度假、会议、游乐为一体的潮河湾旅游生态园,形成了“四区六岛”的空间景观功能片区;二是双湾村千亩葡萄特色产业区,已建成钢架大棚葡萄2050亩,主要生产金手指、特早玫瑰、维多利亚等品种;三是新庄千亩蔬菜园区,采用新型的喷灌新技术,主要生产西兰花、大白菜、韭菜、土豆等种植作物;四是后三村千亩泥鳅养殖特色产业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总产值6.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53: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额5.0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72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8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06元。党委书记:于 宁 乡 长:张建标
下车乡简介
下车乡位于灌云县中部,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路过此地,因道路行车困难下车步行了一段路“下车”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是全市劳务输出品牌乡镇。
下车乡现有耕地面积4531公顷,主要生产水稻、葡萄、鲜切花、竹柳等种植作物,初步形成了东部高效农业、中部优质稻麦、204国道沿线蔬菜苗木的特色布局。乡内有2个集镇,1个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2.3:40.6:2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10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60元。
党委书记:陈守波 乡
长:张凌云
白蚬乡简介
白蚬乡位于灌云县中部,总面积55.8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先后被评为省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文明乡镇及市文明乡镇、社会治安安全乡镇。
白蚬乡现有耕地面积3623公顷,主要生产稻麦等种植作物。该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特色明显,通过与企业的主动对接,突出网络和基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培训机制,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其中就近就地转移0.19万人,对外输出1.13万人,仅转移劳务一项,全乡年收入近1.26亿元,人均年增收达3300元。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6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54:2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198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62元。
党委书记:刘兰彬 乡 长:戚建民
东王集乡简介
东王集乡位于县城伊山镇东侧,总面积91.92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7.6万人。先后获得江苏省创安工作魅力乡镇、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乡镇、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连云港市农业经济增长先进乡等荣誉称号。
东王集乡耕地面积8336公顷,主要生产优质稻果、银杏、草莓、大棚西瓜、蔬菜等种植作物。该乡拥有千亩圆邦花卉苗木基地和六里村西瓜生产基地;围绕传统产业,建立了生猪养殖基地,生猪饲养量位居全县前列,被省农林厅认定为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畜产品品牌;以民营工业园建设,推进和提高以工兴乡的速度和层次,实现以旋耕机及配件生产的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总产值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47:3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762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
党委书记:王铁挺 乡
长:侍淑祥
侍庄乡简介
侍庄乡位于灌云县城南侧,辖16个行政村,总面积66.11平方公里,总人口5.01人。该乡北接县城,省级灌云经济开发区坐落境内,宁连高速、236省道、324省道、国家3级航道盐河等水陆交通枢纽贯穿全乡,交通网络高效便捷。被授予省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市乡镇工业十强乡镇、社会治安安全乡镇等多项称号,多次被灌云县委、政府评为建设灌云有功单位。
侍庄乡现有耕地面积3600公顷,其中沂河淌600公顷,主要生产稻麦及花卉苗木。位于该乡朱胥村的灌云兴云现代农业科技园,致力打造集农林畜渔娱的研、种、养、加、销、玩一条龙生态产业链,初步形成了富有乡村特色、科技示范、产业带动型休闲农业观光园。利用灌云经济开发区与本乡相互融合的有利契机,该镇不断推进与园区联动发展的体制创新,在协调机制上科学改进,在管理模式上积极创新,形成了良性互促发展格局。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1:48: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92元。
党委书记:邸照勤 乡
长:张乃鸿
小伊乡简介
小伊乡位于伊山镇北部、善后河南、叮当河西、盐河东,总面积84.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个果林场,总人口5.9万人。先后获得江苏省体育强乡镇、市全民健身月先进单位、市安全生产先进乡镇。
小伊乡耕地面积8139公顷,主要特产是西瓜、优质桃、浅水藕。全乡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形成了北果林、东藕虾、西设施、中竹柳的高效农业新格局。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1:50:29;完成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24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6763元。
党委书记:
顾
伟
乡
长:
胡志平
穆圩乡简介
穆圩乡位于灌云县西北部,与沭阳县、东海县和海州区相邻,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人。先后被评为省水稻插秧整体推进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市农业普查先进集体、信访“四无”乡镇、社会治安安全乡镇。
穆圩乡现有耕地面积4023公顷,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等种植作物。乡内拥有多种特色产业,涟北挂浪,有二百多年制作历史,品种多样,制作精美,极具艺术魅力;手工刺绣,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以乔荡村双华工艺品厂为龙头工艺编织业辐射全乡,是美化生活必备家居用品;西北片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出品优良。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1.3:50.2:29.5;完成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18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70元。
党委书记:席于兵 乡
长:高京超
陡沟乡简介
陡沟乡位于灌云县西部,总面积73.1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总人口6.1万人,距县城13公里,伊西公路、南新公路横穿乡内,境内分布的优质瓷石矿、陶土矿为苏北仅有。先后被评为省体育强乡及市千亩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社会治安安全乡镇。
陡沟乡现有耕地面积7738公顷,是苏北地区重要蔬菜基地、林木基地、生猪养殖繁育基地。近年来陡沟乡倾力发展农业特色高效农业,全乡已形成东有3万亩芦蒿种植基地、西有千亩葡萄园、南有万亩蔬菜基地、北有两千亩蓝莓基地的发展格局。芦蒿、黄瓜、西葫芦等产品陆续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芦蒿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注册了“一条岭芦蒿”品牌。全乡植树30万株以上,形成万亩特色林网。畜牧业初步形成规模化,全乡生猪饲养量达12万头以上,连云港市最大的三元猪良种养殖厂——盛源生猪有限公司坐落于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53:2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6.6亿元,其中工业投入4.4亿元;财政总收入271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68元。党委书记:
龚志峰 乡
长:
任礼宁
南岗乡简介
南岗乡位于灌云县西南部,总面积60.1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4.24万人。该乡地理位臵优越,横贯乡境的324省道东连县城西接沭阳,乡镇驻地距宁连高速灌云南出入口3公里,形成了快捷高效的道路交通网。
南岗乡现有耕地面积4380公顷,主要生产小麦、山芋及花卉苗木。该乡属半山岭半平原地区,山芋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加工鲜山芋200万公斤,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花卉苗木种植,全乡种植已达3500亩。率先尝试中草药材种植,当归、黄芪、板兰根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00亩,申请注册了“中药材产业协会”,已吸收会员125户。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亿元。
2010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2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26:54: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8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121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90元。
党委书记:张
军
乡 长:印从华
第二篇:某非贫困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某村属非贫困村,位于某镇西北部,庆镇二级公路沿线,东接上肖镇杨城村,南靠上肖镇路岭村,西连屯字镇阳宁村,北邻屯字镇太阳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834户3405人,全村土地面积8985亩,耕地面积5768亩,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是该村经济发展主要特点。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4名,其中女党员12名,预备党员1名,流动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培养大学生后备村级干部1名.宽带网络全覆盖。有村部办公大楼1栋,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处,有六年制小学1所,村级幼儿园1所。
二、精准扶贫
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贫困人口1024人,贫困面30.07%,经过五年脱贫攻坚,2018年全村剩余贫困户92户359人,本年计划脱贫42户167人。其中培训种养植专业9人,家政服务专业2人,电工1人,中式烹调师5人,香包刺绣12人,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回头看”巩固提高暨产业扶贫培训62人。旧院复垦410亩,饲料玉米400亩,水泥硬化路600米,砂石路4.5公里。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培育结构单一。从全村整体情况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户均不足5亩,加之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薄弱,大多农户种植传统农作物,发展特色产业意愿不强。从这次解剖结果来看,全村种植业结构单一,几乎无特色增收产业。从入户走访调查来看,仅有15户有发展养殖意愿,32户发展种植(其中24户全膜粮食),10户发展林果业。
(二)村级阵地建设到位但资金欠账较大。从村级目前现状来看,村部办公用房为二层楼房1栋,办公条件相对较好,有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1处,但在修建时欠款高达60万,至今未偿还。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翟池村在庆镇二级公路沿线,地理位置优越,饮水、宽带网络等基础工程已全部实施。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欠账:一是8个自然村中有7条12.9公里道路未硬化,影响村民安全出行;
二是电力供应不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无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村两委在集体经济培育发展上思路不够开放,措施不够具体。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千方百计,持续增加群众收入。
1.调整培育特色产业。面对我村地少劳动力缺乏,产业发展意愿不强的现实特点,要加强宣传动员,计划在2018年全村栽植988亩文冠果,种植1000亩饲料玉米,目前土地流转、地块预留等前期工作到位,以“产业”为主导,“订单”为联结,“技能”为支撑,由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土地,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加强翟池旅游项目的建设投资,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收。
2.强化培训,促进技能增收。鉴于我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的现状,村两委积极协调县就业局及省市产业培训机构,采取劳务品牌培训、技能带头人示范性培训、创业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等培训方式,精准确定培训人员,增强技能培训实用效果,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培训目的。
3.注重引导,鼓励返乡创业。紧密结合本村的优势和特点,指导和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选准选好创业项目。引导和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普及宣传县委县政府相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构建创业平台,实行优惠政策,解决好农民工回乡创业中存在的信息、技术、资金、场地、人才、服务等问题,加强对返乡创业者的跟踪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多方协调,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逐步实施电网改造及村内道路硬化。我村电网均为早期的地埋线路,安全隐患较大,加之村民家用电器设备的增加,电力供应不能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下一步,要积极加强与电力部门对接,力争尽快完成全村动力电全覆盖。村内道路为砂石路面,严重影响村民的日常出行。计划争取项目资金,逐年实施全村7条12.9公里道路硬化,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
2.力争全面完成c级危房清零任务。我村2018年上报c级危房户45户,已建成2户,动工4户,计划按期全面完成c级危房清零任务。
(三)精准发力,增强村级综合服务水平。
1.依托旅游文化产业,化解村级债务。翟池村村部建设相对较好,办公场所宽敞,办公设备齐全,但村部建设欠账较大,要依托我村翟池避暑山庄,大力开发旅游产业,逐步化解村级债务。
2.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我村无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对村集体林场、耕地和未利用地等集体资源进行认真排查,通过自主经营或者公开竞标的方式转让、出租集体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增加集体收入。充分利用荒坡、荒滩及路边、水边、田边、村边等集体空闲地,发展种、养殖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盘活存量集体资产,对村集体所有的公共设施和场地等集体资产,允许通过承包、租赁、联营、合作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增加集体收入。
3.促进村级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要加强硬件投入,使村级阵地功能“全”起来。建立党员之家、妇女之家、青年之家;
完善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图书室;
在村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适当配备健身器材;
要健全管理制度,使村级阵地“用”起来。要明确责任要求,使村级阵地“活”起来。明确村两委职责分工,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规范管理、规范运行,全面提升村级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篇:灌云赣榆考察情况汇报
赴灌云、赣榆考察情况汇报
10月29日至11月2日,我们分别赴连云港市灌云县、赣榆县学习考察,积极吸取两地在产业经济、园区建设、城市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力求领会精髓、启迪思维,结合我区实际进行比较分析,为推动我区“集聚产业、集聚人气”,加快建设滨江港城提出工作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感受
灌云、赣榆两县分别位于连云港市南部、东北部,是传统的苏北经济薄弱地区。近年来,两县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出现了“洼地崛起”的可喜现象,两地均入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一是发展速度快。在“十一五”期间,从2005年开始,经过三年发展,到2008年底,灌云县GDP由46.48亿元增加到96.72亿元,增长1.1倍;固定资产投资由26.2亿元增加到123.6亿元,增长3.7倍;实际利用外资由1632万美元增加到1.55亿元,增长9.5倍。赣榆县GDP由74.8亿元增加到133亿元,增长77.8%;固定资产投资由50.13亿元增加到130亿元,增长1.6倍;实际利用外资由3530万美元增加 到1.4亿元,增长2.96倍。
二是城建力度大。灌云、赣榆两县充分利用海边滩涂、盐碱地,“跳出旧城建新城”,减轻了动迁负担,节约了建设成本。灌云县在2005到2008年间,快速拉开了10平方公里新城框架,新铺城市道路41公里,新开工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530万平方米。赣榆县2008年投入60亿元,实施城建项目180个,建筑业完成施工面积76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20万平方米,其中,投资16亿元建设的5.5平方公里的新城核心区已初步具备居住、办公条件。
三是项目意识强。两地都把招引重大项目,作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灌云县在2005到2008年间,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19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74个,超10亿元项目12个,新投产项目345个。赣榆县2008年实现工业投入95.5亿元,全年有新海石化、嘉宝制管、晶能硅业等8个亿元以上项目投产,金新利不锈钢、华禹铸管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其中,金新利不锈钢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5亿元,预计今年建成,一期建成后可年产不锈钢70万吨,实现销售50亿元,税收1.5亿元,吸纳就业1000余人。
四是干部闯劲足。在与两地干部的交流中,我们真切感受到虽然灌云、赣榆物质条件差、发展基础弱,但当地干部自信不自弃、争气不服输,处处洋溢着负重奋进、争先争优的创业热情。灌云提出“五个看齐”的口号:“基层向机关看 齐,机关向班子看齐,班子向班长看齐,班长向更高目标看齐,全县各级干部向县委书记看齐”,领导干部带头争当表率。赣榆县通过开展“三学四改五突破,科学发展当先锋”、“百题大调研、千人大集训、万人大讨论”等活动,提振发展信心、破解发展难题,着力在思想认识、服务效能、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组织建设等面实现新突破。
二、主要收获
灌云、赣榆的所见所闻,我们在感官上受到强烈震撼,在心灵上受到深层激荡。特别是对两地在发展规划、园区建设、城市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收获颇多。
(一)加快新一轮发展,必须超前编制规划。凭心而论,灌云、赣榆地域闭塞,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等发展要素欠缺,但两地都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由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紧扣连云港市“一体两翼”港口群设想以及“一心三极”城市布局,主动接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辐射,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谋求跨越发展。特别是灌云县,按照“打开海陆通道,接轨连云港港,融入徐圩片区,加快灌河口开发”的战略布局,着力完善全县大中小三个层次的规划。大规划是围绕“两大板块、三大片区、一横八纵九轴”展开,构建起灌云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规划是新沂河以北、沿海高速以东、善后河以南涉及10个乡镇、700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使这一地区直接融入沿海开发。小规划是以燕尾港为核心的港口、临港产业区、海滨新区的规划,策应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大组合开发,将燕尾港打造成连云港港区重要的组合配套港;以扩展领港产业、现代都市工业和大物流为重点,将临港产业区、杨集物流区打造成苏北重要物流中心。
(二)加快新一轮发展,必须打牢园区基础。从灌云、赣榆两地产业集聚形式看,由于本身乡镇工业基础薄弱,两地跨过“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点状分布阶段,直接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发展阶段。一方面通过集中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园区功能升级。比如:赣榆县2008年在经济开发区通过建设三洋港大道、通渝运河桥等工程,改善园区交通条件,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现工业投入20亿元;在临港产业区和生物科技园兴建110伏开关站、110伏输变电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成功引进石化、特钢等环保、能耗要求高的项目,实现工业投入35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精项目,增强园区配套衍生能力。比如:灌云县按照都市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定位,着重从浙江沿海招引船舶制造及配套项目;从长三角地区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带动力强的精细化工项目;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招引清洁能源、机械制造项目;从2005年起累计进园区企业311家,其中超亿元项目158个,超10亿元项目11个,初步形成船舶制造、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园区产业层次,增强园区配套衍生能力。
(三)加快新一轮发展,必须创新城建模式。灌云、赣 榆两地都采取“跳出旧城建新城”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完善新城功能,提升品位的同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城市形象迅速“刷新”,实现新城、旧城协调发展。新城侧重于“建”,着重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赣榆县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实行“重点突破”,以行政中心、体育公园、海洋酒店等重点工程建设为带动,加快医疗卫生、中小学校、商贸网点、住宅小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精心打造6平方公里核心区,提升城市品位。旧城侧重于“改”,着重有机更新,提升形象。灌云县充分利用苏北城市少有的同时具备山、水资源的优势,依托位于旧城区的大伊山风景区、盐河、小鸭河等风景资源,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着力改造旧城,自2005年起拆迁7000多户,新建购物中心、商贸城、度假酒店、博物馆等一系列三产项目,全力把旧城打造成“苏北有位的山水生态城市”,与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城呼应衬托,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四)加快新一轮发展,必须加强队伍建设。灌云、赣榆两地以前地贫民弱,想加快发展,不可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两地干部“从思想解放起步,从转变观念开始”,不断优化服务理念,打造一支敢想敢干、务实苦干、善谋会干的干部队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提升领导班子指挥力。在灌云县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都必须由四套班子相关负责人牵头协调推进,并在县委办设立“重要事务专线电话”,规定全县无论哪级干部,专线电话呼叫,铃响三声必须接听,若有延迟,不问何种理由立即通报批评,确保服务重大事项随叫随到。另一方面增强各级干部执行力。赣榆县把精兵强将放在发展第一线,不唯资历,不唯学历,选派明大局、会干事、能成事的优秀干部到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基层乡镇担任领导职务,并将干部位置与实绩位置挂钩、干部变动与发展排序挂钩,形成了真抓实干、紧张快干的良好作风。
三、有关工作建议
从发展机遇和目标定位看,我区和灌云、赣榆有相似之处,我区正处于加快推进“集聚产业、集聚人气”,建设滨江港城的关键时期,灌云、赣榆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路径和方式,对我区颇有借鉴意义。
(一)优化重组项目资源,带动产业升级。目前,我区正以园区为载体,重点打造核心港区、临港经济、科技创业园和医药产业园南园三大板块。就核心港区板块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港口、大桥的中转枢纽优势,重点引进物流量大、制造周期短、快进快出的大型项目。就临港经济板块而言,应当着重发展无污染、工序细分度高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一方面以大用工量带动人气集聚,另一方面以配件、服务外包促进城区民营经济发展。就科技创业园和医药产业园南园板块而言,应当着重发展大医药产业,向北承接医药产业北园,发展生物、现代制药和健身器材项目;向东集中胡庄、大泗医疗器械产业;向南依托扬子江药业开发中药制剂项目,建议考虑将科创园内部分城市工业项目向临港经济板块转移。
(二)做强基础完善配套,推动园区转型。一方面按照园区承载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重大项目创造落户条件。比如:在医药产业南园,应当预先建设环保设施,要按照医药生产制造标准,建设符合GMP认证要求的标准厂房,提升园区承载高层次项目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产业链前伸后延、拉长扩粗的要求,加强上游研发设计、中游服务配套、下游市场拓展等项目的培植引进,提高产业集聚度。同时,在产业集聚初期,建议园区对于同类型配套企业的质量要严格标准,数量要适当控制,培植高水平配套产业群。
(三)着重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人气集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当明确建设“核心区”。就我区现状看,虽然以口岸街道为基础的主城区具有一定人气基础,但区域狭隘,不利于新建大型公共设施,对原有设施进行扩容升级,动迁成本太高。因此可以考虑,围绕临湖新区建设新城,通过学校搬迁,体育场馆、高档住宅区、以及人工湖风景点的建设,以功能集聚推动人气集聚,同时借助当前我区大规模城市动迁的机遇,打破各镇、街区划限制,鼓励各地拆迁户向“核心区”集中安置,迅速扩大城区人口规模。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味。灌云通过建设大伊山风景区,赣榆努力打造“苏北的北戴河”,宣传展示自我。我区应当加快大桥生态景观公园、海军舰艇主题公园、柴墟水景街区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培育地方特色“名片”,提 升城市品位,扩大知名度。
(四)建立倒逼推进机制,激发干群活力。灌云、赣榆等地取得的显著成绩证明,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因此,我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以思维机制创新,激发干群活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增强机关部门向心力。引导各地、各部门跳出“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小盘子,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服从发展大局,相互协作、配合联动,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二是实行倒逼机制,狠抓落实推进。实行倒逼推进的督查机制,对重点工作,倒排进度、倒排时限、倒排任务,用责任压、用督查推、用奖惩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三是汲取民智,激发民力。学习灌云县设立“民情巡视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深入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后街背巷,倾听投资者、群众心声,归纳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整理基层意见建议,供区委决策参考,激发全区上下为发展献计献策、出力流汗的激情。
第四篇:灌云一中考察随笔
四星现场验收考察报告
此次考察历时一天半,访谈了连云港市基教处侯沛成处长、灌云县于鸿雁副县长、灌云县教育局局长、灌云一中张继扶校长、马绪友副校长、校长办公室潘加亮主任、德育处茆学超主任、张善操副主任、总务处姚中坚主任、外聘专家乔乃明先生、特级教师陈荣团老师;走访了心理咨询师、学校校医、化学实验员、学生阅览室管理员、学校保安、女生宿舍宿管员、食堂管理员、保洁员、“三人行”画室教师及部分学生;实地察看了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校务办公室、体育馆器材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器材室、危险品存放室、学生阅览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画室、学生教室;观看了升旗仪式、课间操、教师教育论坛、学生自主活动、学生美术课及生本课堂教学。拍摄了近百张照片(因相机内存不足,留存下来的有80张),总体印象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省评估院专家组进现场当天,连云港市教育局局长、基教处处长、灌云县分管县长、灌云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灌云县教育局两位局长全程陪同。
在创建过程中上级领导的督查、扶持力度也很大。据连云港市基教处侯沛成处长介绍,为确保星级创建成功,连云港市教育局组建了由省四星级专家组成员组成的五人考察组,先后三次莅临申报学校,为学校星级创建工作把脉,对申报学校的迎评材料逐字逐句地进行审查,仅灌云一中,市专家组就用了8小时的时间才完成了材料的第一
次审查,其中一位专家在灌云一中住校指导一个多月。市局领导与省评估院的沟通实现了常态化,按照侯处长的说法,他们跟省评估院的史根林、邱白莉两位领导交往多年,关系十分融洽。
二、学校高度重视
1.为确保申报材料质量,学校外聘一位材料组专家,专家办公室挂牌“副校长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作为该专家的副手。2.为确保硬件达标,学校借款近2000万。3.学校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整材料。4.学校领导班子没有节假日、星期天。
5.学校各种工作计划详实,目标明确,时间安排具体。
三、创建氛围营造到位
在走访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灌云一中人的心气很足,精神状态特别好,就连临时聘任的宿管员、保洁员的身上都散发着浓浓迎评气息。校园里遇到的每个人,只要有目光交汇的情景,几乎所有人都会主动向你问好。另外,灌云一中的人给人的感觉是朴实忠厚,在走访过程中,无论到那个部门咨询,几乎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好像没有任何顾虑。据外聘专家乔乃明主任介绍,迎评之初,学校首先组织领导班子学习四星标准和评分细则,一条一条地过,深入挖掘标准内涵,尽力吃透创建精神,然后是细化标准分解目标,各处室、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对照标准找差距,把存在的问题汇总后纳入学校创建计划,排出改进时间表。
材料整理方面,基本上还是立足学校实际,不是以造假为主。考
虑到各处室主任手头占有第一手材料,学校将25条自评材料分解到校办、教务、德育、教科、总务、工会、团委七大部门,安排各处室一把主任执笔,由外聘专家乔乃明主任审查把关。各处室都有档案柜,平时积累的材料都存放在各个科室,专家工作室的支撑材料均为各处室上报电子打印稿或复印件。在走访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也有不少地方是临时抱佛脚,但是大多还是能体现出很浓厚的创建氛围。就像省专家组的一位专家说的那样,“象这么穷的地方能搞到这种程度也就不错了”。
四、组织到位
在走访的过程中,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计划性都很强,按照德育处茆主任的说法,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学期初安排好的,好像他们已经形成做计划的习惯。从各个部门了解的情况可以看出,学校工作的整体性比较强,就象一盘棋。
五、升旗仪式和课间操 升旗仪式:
灌云一中的国旗班共35位同学组成,其中护旗手3位,仪仗队32位,左右各16位。国旗班成员着装规范统一,动作较标准。
各班在进入现场之前,先以班级为单位列队,每班两列纵队,每班队伍前面有一名班旗手举旗,每班的班旗都不一样,以此体现了“让学生张扬个性”的办学宗旨。进入操场时,学生列队跑步进入,高呼“一二一”,声音很洪亮,较能体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各班到达指定位置后,由德育处主任宣布升旗仪式开始,升旗时,同学高唱
国歌,气势较为高昂。国旗下讲话是一位男老师主讲的,普通话和音质都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篇讲稿写的很好,是围绕四星创建展开的,把四星创建过程中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串起来,彰显了“无私奉献,敢于付出”的拼搏精神,声情并茂很是感人。升旗仪式结束后,各班列队按顺序跑步退场,依然高呼“一二一”。课间操:
各班出操列队情形与升旗仪式相近。到操场时,学生是按事先打好的点站位,整个队列很整齐。护旗手站在最前面,离本班第一排同学大约2.5——3米的距离。班主任老师是站在队伍的最后,各班班主任老师站成一横排。学生做操时,班主任立正站立。整队口令是德育处主任发出,声音洪亮,很有气势。从做操的质量来看,总体可以说是整齐化一,效果较好。结束时,各班带回的情形与升旗仪式相同。
六、教师教育论坛
省专家组4号下午到达灌云,晚上开预备会,在预备会上确定了教师教育论坛的主题并通知了学校。5号上午学校组织部分人员进行了排练。下午4点10分正式开始,地点是美术教师办公室,房间提前做了布置,墙上张贴着许多美术老师的获奖作品。办公室中间放一张小型椭圆形会议桌。桌子中间放了两束鲜花,两位省专家组专家的位置上布置了席卡。专家的位置是在临近办公室门口的一端,论坛主持人在会议桌的另一端,参加论坛的教师两边对称落座。由于视线的问题看不到所有参加论坛的老师,人数不是很清楚,估计10人左右。主持人在得到省专家的认可后宣布论坛开始,并简要地把“尚美文化” 的含义和作用做了介绍,历时一分钟左右。然后引导大家进入论坛。教师在发言的时候有些紧张,有的老师把事先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念。没能进入房间,教师论坛的具体内容听不到。整个论坛的时间大约30分钟。
七、学生自主活动
学生自主活动是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的,此次专家抽查了两项活动,一是无线测向社团活动,另一个是爱尚乐乐团活动。我们主要看了第一项活动。由于第一项活动是灌云一中传统优势项目,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实力很强。这项活动对他们来讲轻车熟路,学生很自信,活动搞的很成功。
活动开始前,学生先把相关的设备拿到指定位置,设备就像对讲机大小,共有12套,另外还有无线电发射装置。学生首先进行调试,调试过程大约有20分钟。开始时,学生分成4组,每组有一位同学先把无线电发射装置放到校园的某个角落,让其他同学利用无线电测向装置进行搜索,四个同学从不同方向进行,测向过程中随时调整行进方向。从整个过程来看,学生操作起来很熟练,兴致也很高。
八、我校创建工作回顾
与灌云一中如火如荼的创建氛围相比,我校的创建工作则是在比较冷清的氛围中进行的,这种冷清可以用“三少一多”来概括:一是参与人数少,二是创建活动少,三是创建热情少,一多是冷眼旁观的人多。从材料整理过程中接触到的人和事上,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好像四星创建是校长的事,是材料组的事,大多数人的心态是“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甚至有人对我说,帮助整材料完全是看我的面子,你看这成啥了,我能有多大的面子?我的面子太小,他们的干劲咋能大得起来,好多人要么不干,要么敷衍了事的干。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泄气,好多事总让人感觉很无奈!出现这种局面,在下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认识不到位。
实际上四星的创建真的是二中发展的一次契机,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从管理水平的提升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二中都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总体来讲我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管理手段还比较粗犷,很多方面还需要规范,利用四星创建,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管理是规范的,是高效的,是精细化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是需要认真学习、认真思考的,应当说创建四星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佛家有“万法唯心”的说法,就是告诉人们思考的作用。利用创建还可以让我们学会审视自我。君子修身需要一日三省,学校管理也需要“一日三省”,学会了自我审视,就不难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早发现了,只是不愿意说出来,这之间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之,借助四星创建是二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机遇,错过或利用不好这次机遇,二中前进的步伐不知还要延缓多少年。二是立足点有偏差。
四星创建的主要问题不是做假材料,而是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位。灌云一中的一幅对联写得好: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办高品位学校;新思路新理念新特色育创新型人才。我感觉二中也需要有这样 的思路,这样的理念,并且要有把她贯彻下去的决心。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学校的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校就显得有活力,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了这种精神,学校各项工作就有了支柱,就有了不被困难压倒的勇气!总之,四星创建的过程就是给学校注入精气神的过程,有了精气神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地成长壮大。三是动员不力。
严格的讲,我校四星创建就没有真正动员过!现在的二中已经没有权威,大家普遍信奉 “功利主义”,在大会讲个一次两次跟不讲没有太大的区别。想让大家动起来,首先要想好让他们动起来的方法。西方成功学里有一句名言:为什么做永远比怎样做更重要。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做,当然也就不愿意做。所以要动员他们就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最怕什么。找到这两个“什么”就抓住了要害,从这两个“什么”入手,动员的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九、几点建议
(一)完善学校管理 1.要切实做好规划。
学校工作是一盘大棋,不做规划,是很难兼顾全局的。规划应当是全校工作的最高统领,就象是黑夜航行中的灯塔,没有规划或者是不好好做规划,学校工作是很容易迷失的,很多同志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三年没变化,五年没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好好规划。要做好规划,首先就是要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其
次就是要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要研究我们的学生,要研究我们的老师和职员,要研究我们的资源,古人云:知人为智,自知为明。要全面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是要有大智慧的,你不了解自己,你就很难做到“百战不殆”。要敢于解剖自己,解剖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梳理、自我发现、自我熟悉的过程,解剖的越彻底,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到位。了解的透彻了,就会对学校的资源了然于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朝亦斯暮亦斯”地系心一处,你考虑的多了,你就会有办法有思路,把思路进行加工就是规划。这样的规划就具有操作性,才是真正的、管用的、能推动学校发展的规划。
2.要认真制定计划。
在材料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没有一个部门真正做过计划。实际上,学校的确做过不少工作,很多人也很辛苦,但是就是不出效益,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工作随意性太强,没有指向性。古人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形成于思而毁于随”。不做计划或者不好好地做计划是很难将学校工作推向深入的,也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很多部门没有计划,与学校的引领不力有直接关系,要让下面有规划做计划,学校应当先有规划有计划。事实上,没有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下属部门也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规划和计划,就是做了规划和计划也与学校总体工作不相一致。做计划时一定要设计工作流程,有了工作流程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
具体化。有了流程还有利于减少资源内耗,提高工作效率。有了流程还可以避免低头拉车迷失方向。学校工作要有流程,部门工作和个人工作也要有流程,要大流程套小流程,通过流程把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连在一起,让每个人的工作都成为学校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当帮助学生做好流程,这也是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努力,使我校逐步实现处处有流程、事事有流程、人人有流程,真正推动我校管理工作从粗犷式向精细化过度。为确保上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学校完善校长办公室的职能,充分发挥其统领和协调作用。通过校长办公室把学校的各项工作连在一起,便于校长总览学校工作的大局,便于校长发现各部门工作存在的不足,便于畅通学校的各种信息渠道,也为校务公开提供了便利。3.制度要健全
管理国家是依法治国,管理学校就应当是“以制治校”,只有制度才可以铁面无私。工作做的细不细关键看制度细不细,工作干的好不好关键看制度好不好。要不断完善学校制度管理,要善于学习、主动借鉴先进的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与更新是以人性的研究为基础的,要知道他们要什么,他们怕什么,要知道他们以前要什么现在要什么,以前怕什么现在怕什么。了解这些又叫找需求,找到了他们的需求,你就把握住了制定制度的关键。这个“需求”不是制定者坐在屋里想出来了,是要做调查研究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制度制定者要深入第一线,要体验他们的生活,要敢于听真话,敢于让他们说真话。现在很多人私下老抱怨,但见了领导就没词了。很多时候是他们顾虑太多,对这种情况,领导要摆出一个适当姿态让他们打开心门,心门开了,才可能心心相印,心灵相通,才可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才会找到真正的需求,才能为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撑。4.人性化管理
马斯洛的等级需求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且精神需求是更高级别的心理行为。而这种需求不是刚性的制度所能给予的,这种需求唯有心灵的感召方能得到满足。这种需求有时候很容易得到满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种语气,一句幽默,一支烟,一杯水,如此而已,但是它的作用有时候却可能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人生的思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品位舍得更成为一种智慧,曾有智者解读为:舍得一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管理者对下属的“舍”往往可以是“舍一得万”的,让人人都觉得遇到了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死都可以,还有什么不可以的,这种效果往往不是物质上奖励所能起到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到位,是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需要提升自身修养的,是需要一点忘我和无私的。孔子在《大学》中就提到修行的四个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可见自身修养的重要,准确地说修身应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
础,没有前者就难有后者。
(二)重新营造创建氛围
四星创建对二中来讲是大势所趋,四星创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二中今后的发展,必须横下一条心,必须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大力弘扬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想方设法把四星创建工作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要把创建过程中每个人的奉献纳入到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当中去,让大家争先恐后地想参与、想奉献。可以制定创建工作量化评定办法并下发各部门,让大家人人都明了四星创建和他本人的关系。要量体裁衣地分配创建工作任务,要人人有任务,时时有目标,不让任何人游离于创建工作之外。要全员发动学习四星标准和评定细则,可以以部门、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及时跟进相关人员,准确把握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学校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四星标准,深入挖掘标准内涵,要敢于担当,敢为人先,举全校之力尽快营造出“人人熟悉标准、个个了解四星、天天想着四星”的良好局面。
(三)开源节流筹集创建资金
学校经费紧张的确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从目前的时局来看,没钱也只有自己想办法!经过几天的思索,本人感觉学校内在的很多资源可以利用:
1、食堂创收
灌云一中全校52个班,共有学生2500人左右,餐厅就餐人数1600左右,餐厅年均盈利60万左右。我校的办学规模比灌云一中要
大,资源上更有优势,管理到位的情况下,我校餐厅年均盈利应在60万以上。灌云一中食堂的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人员外聘”,外聘人员实行一年一聘,外聘人员的平均工资1200元左右,外聘人员的年龄平均50岁上下;住宿生实行封闭管理,为限制住宿生外出,学校对走读生和住宿生分发两种不同的校牌,平时要求住宿生不得外出,无故离校的住宿生不得进校。
2、超市创收
据张敬海股长介绍,歌风中学的超市承包价是每年12万,总利润应该20万上下。我校的办学规模比歌风中学要大,如果适当扩大超市规模,利润应当比歌风更客观。听说沛中已实行封闭管理,如果我校也实行封闭管理,超市的利润应当30万左右。3.印刷厂创收
前几年洪标校长在任时,印刷厂的收入是比较可观的,素有“小金库”之称,因本人不熟悉印刷业务,不敢妄言,相关人士估计每年为学校创收30万应该有希望。4.饮用水创收
我校自备深水井,净水设备价格有限(2005年2万以内),而且可以一劳永逸。现在我校一年的桶装水费用就3.5万左右,估计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这个钱虽然不多,但用在年级组管理上也已足够,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有较大帮助。5.浴池创收
本人对此不了解,只是有这个想法。粗略地估计应该可以为学校
创收20万上下,请考证。6.艺术班创收
灌云一中在校生2569人,艺术生245人左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灌云一中分别与三家校外画室联合组织本校的艺术教学,画室老师负责专业教学,本校老师负责管理,画室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接受校内美术教师的监督。专业课教学一般从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开始,每位学生一次性交清培养费3000元,培养费由学校管理,专业课考试结束后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画室相关费用。我校在校生2900人左右,按相同比例,我校艺术生资源应该在280人左右,在加上空乘、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专业,潜在生源约300人。按每生收费3000元计算,共计90万上下,扣除费用,估计学校净收入当在40万左右。
综上所述,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每年可为学校创收180万左右。
以上是此次考察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想,粗略构思,草草落笔,文不成体,用词粗劣。好在全文尽为真心流露,无半点私意。我心皈依净土多年,名利早已与我无缘,只愿此只言片语能为二中的前行呐喊助威吧。由于本人信息量不足,又缺乏高度,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第五篇:灌云小学实践基地2014
灌云小学实践基地2014.12.01—12.05考勤统计
丁思林:迟到1次,2014-12-04 08:08:17 孙卫红:迟到1次,2014-12-01 08:08:25 蔡月玲:迟到3次,2014-12-01 08:05:02,陈姝姝:迟到
杨
艳:早退宋开芹:迟到谭
华:事假冯景波:病假朱晓芹:病假
2014-12-02 08:03:54,2014-12-03 08:13:18
1次,2014-12-02 08:03:51 早退1次,2014-12-02 13:56:36
2014-12-02 15:20:21 1次,2014-12-01 13:58:24 2次,2014-12-01 08:23:10,2014-12-04 14:03:33
0.5天,3号上午 5天,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