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中国经济专题-2003年秋-第九讲
第九讲:“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中国经济专题》教学影音资料第12讲-上、下)
一.前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
a.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78-2002间 年均增长6.3%,78-84,7.7%;85-2001, 6.0%;95-02, 5.75 b.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引起各方重视。78-2.4:1;85-1.7:1;99-2.5:1, 2002-3.1:1 c.农民负担重
d.城乡差距和农民负担,反映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e.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f.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农民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调整。
i.传统思路――对世界银行发展战略的评论
1.基础设施 2.科技、教育 3.产业结构
g.农业增长很快,但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h.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靠就业结构调整
i.美国,1870-51%;
ii.日本-1870,70%, 1950-48%,1980-10.5; 2000- 3.9% iii.韩国,1950--74.3;1980--33.9;2000- 8.8% iv.我国,80年代,乡镇企业;90年代农民工 v.我国,98,99年农民净增加1000万,2002年
i.江主席在16大报告中,也把减少农村人口作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战略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农村市场,打破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困境:
a.通货紧缩是物价不断下降的一个现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2。
中国经济专题-2003年秋-第九讲
6%;99,-3.0%;00,-1.5%;01,-0.9%;02,-0.8% b.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降有何不好?
c.通货紧缩必然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结构调整堵塞及逆调整=》农民回流农业=》产业结构逆调整=》农业增产=》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d.生产能力过剩,竞争增加,乡镇企业破产
e.生产能力过剩=》恶性循环=》启动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f.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失效
g.启动存量消费时迅速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存量消费所以旷日持久;我国的存量需求
i.外资 ii.民间投资 iii.城市消费信贷 iv.农村消费
2002
1991
城市
城市
农村
彩电 冰箱
126.4 87.4
60.5(48%)68(89%)14.8(17%)49(30%)31.8(34%)81(39%)2475.6(32%)2025(122%)洗衣机 92.9 收入
7702, h.我国农村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消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存量消费是消化当前过剩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关键
i.1。间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电费降低0.1元,彩电的作用为增加收入370元,冰箱,667元,洗衣机,909元 ii.2。直接创造投资需求; iii.3。增加农民收入。
i.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在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意义。
中国经济专题-2003年秋-第九讲
j.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
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
a.地区优势不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各地产业结构才能按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一个地区的发展才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才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缩小。b.“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c.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
d.WTO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和国际市场接轨,东部发展以后让出的市场,中西部就不能受益
e.发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建议。
i.消除农产品流通的各种障碍、干预和地区保护主义 ii.加强在交通、运输、通讯、互联网的建设 iii.鼓励民间进入流通领域
f.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歧视性待遇,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四.加速科技创新,增加竞争力,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a.农业持续增长不可忽视
i.需求增加
1.人口增长,2002年12.84亿,2030年16亿,上升25%,年均增长0.8%=》粮食需求增长
2.GDP年均增长7%,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膳食结构改变=》粮食需求增长和品种、质量的要求提高 3.耕地下降,农业农动力下降=》基本自足?
b.粮食增产潜力?
i.1991-93,29省336地区普查,大米、小麦、玉米,最高单产是平均单产的1.5~3.0倍
中国经济专题-2003年秋-第九讲
ii.408个科研单位调查,有一半的潜力可用育种科研挖掘 c.建议:农业科研需要政府的投入
i.周期长 ii.不容易市场化 iii.好处主要在于消费者
d.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结构改变。加入WTO,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使我国的优势,外国优良农产品可以进口=》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才能不断依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并利用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的有利机遇。
e.我国粮食的科研能力强,但农产品品种质量的科研能力差 f.政策建议: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引进台资和外资
五.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a.改革前赶超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少,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发展。江主席的16大报告,也注重了这一点。
b.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按比较优势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持续进行,有赖于城市工业的改革
c.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
六. 减轻农民负担
a.给定收入,税费越重,农民越苦
b.费和罚款主要用于养干部,税费改革不彻底,上缴后基本全数返还。c.越穷的地方,当干部的意愿越大,费和罚款越多,经营环境越差,而且孳生腐败
d.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干部
e.收支两条线,干部全部由财政来养,费和罚款不返还
第二篇: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未来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未来
摘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发展的影响下,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电商也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受到农民传统观念、农村信息化基础等条件的限制,农村电商的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述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背景及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有效策略,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电商,信息化,现状,趋势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工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而农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目标,起作用不言而喻。而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村信息化农业商业方面的体现之一,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电商指的是以网络系统及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为主体,进而开展的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及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电子化的管理活动。农村电商的实质便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手段为农村、农业及农民提供服务,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1.农村电商发展的时代背景:
1.1市场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止2014年底,我国农村人口有6.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5.2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 农村地区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
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增加了农村电商消费市场的潜力,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淘宝就已经开始在农村拓展市场。不仅农村的消费在逐渐增加,农民网店也开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字,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不过比例依然很低。
预计2016年将突破4600亿,继续缩小与城市网购规模之间的差距。在农村电商消费增加的同时,农村的小生产也逐渐地与更大的市场实现了对接。
1.2 政策导向
鉴于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央政府将三农作为核心工作,不断出台各种推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保证。2014年,国家农业部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在北京、辽宁、吉林等10个试点省市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国家商务部则推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计划。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奠定了发展农村电商的政策基础。
2.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2.1农村电子商务的三种模式
2.1.1 A2A 模式(agent to agent)这里的A2A,是agent to agent的简写形式,A2A是指电子商务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通过代理人来参与电子商务过程。应用这种模式的比较出名的有"兰田模式”和“娄底网上合作社模式”。
2.1.2 A2C 模式(agent to consumer)A2C是指在电子商务市场中,生产者或者销售者通过代理人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营销关系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近年来,涉农产品网络经销商在农产品产地大量涌现,他们在淘宝等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店铺,从农户或者农业生产合作社手中收购农副产品作为自己的货源。为当地农户和合作社找到销售渠道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代理收入。这些网络经销商,就是A2C模式中的代理人(agent)。
2.1.3 C2C 模式(consumer to consumer)C2C,即consumer to consumer.是指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之间直接通过平台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并非农村电子商务的特色,在电子商务领域非常流行。按照中国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的统计,2010年,C2C市场交易额超过了4600亿元,淘宝网商数量超过了 106万。可以说,目前的C2C电子商务非常繁荣。然而涉农C2C的起步却很晚,直到2011年才开始展露头角。在农业C2C中,经常提及的是楼家蜜蜂园和沙集镇模式。
2.2农村电子商务的常见平台
2.2.1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大型零售网站平台
淘宝网、拍拍等C2C类型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进行农产品或者农业用品的交易。这些网站拥有一整套的销售流程,支付方式和信用管理体系,直接隐藏在平台背后。2)综合类B2B电子商务平台
B2B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开展批发业务,阿里巴巴等大型B2B电子商务网站,都有小额批发业务,而对于大多数时间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希望产品可以快速打包出售的农业生产者来说,B2B是个不错的选择。3)农业网站
目前我国己经陆续建立起一批农业网站,包括农业专业网站和地方政府的农业信息门户。这些网站除了介绍农业政策、农业新技术等,有不少网站开始关注农业市场,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市场趋势分析等,来指导农业生产。一些做得好的农业网站,甚至建立了电子商务板块,用于进行农产品的网上交易。
2.2.2自建网站
当电子商务兴起之后,一些思想比较先进并且一定计算机水平的农户或农业商人,开始模仿品牌企业,在网上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站。
2.2.3其他网络平台
除了通过上述两种网络平台进行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外,农村电子商务有时也会用到公共网络交流平台和搜索引擎或者门户网站平台。
3.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
3.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较差
信息基础设施是网上交流的前提,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先决条件。而在我国,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线或者无线上网的基本设备都已经铺设到每个村民的家门口。而在中西部地区,在农业人口比重更高的不发达地区,互联网络主要分布在城镇。乡村的基础设施则比较落后和残缺,有些乡村网络建设还是完全的空白。
3.2.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存在严重的怕风险意识
由于我国农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因而使得广大农民接受新鲜事物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思想封闭,因而并不十分认可电商。除此之外,针对电商业务开展相应服务的单位及组织也比较少,难以向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信息及市场信息。
作为一项新型的在线支付交易方式,电商买卖双方无需见面交谈,只通过网络便进行交易,因而采购商可能毁约,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再加上农民每年的收入十分有限,难以承担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小农意识强烈,十分惧怕风险,使得电商在农村的运作与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阻碍。
3.3.农村缺乏健全的物流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及人口分布广泛且偏僻,这也导致了农村的交通运输落后,物流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大部分物流公司的配送范围未能延伸至乡镇地区,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更是在物流配送范围以外。由于缺乏健全的物流体系,一些农村电商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由于缺乏专用的农业运输技术设备,现有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鲜活的产品极易发生腐坏,再加上农村交通不发达,配送点分散,因而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了直接影响。
3.4.农村电商缺乏政策法律规范
除了为数不多的村镇政府携手企业、农户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大多数的农村电子商务的萌芽和发展,国家和政府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发展方向方面的指导。农民因为自身文化素养与眼界方面的狭險,对经济发展和市场动态变化并不敏感。关于农村电子商务,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其实,农村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多,甚至更为严重。农村电子商务中涉及的农产品缺少相关的质量评价机制,对于质量的评价,只能通过一些粗糙的手段,容易造成商务纠纷。
4.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有效策略
4.1.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作为一种网络应用,农村电商只有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将农村当前的网络环境进行改善,方可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加强网站建设,提高因特网宽带服务,建立起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从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进入市场当中,并参与电商活动中,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发布在网上,与商家就产品信息进行交流,为电商业务的开展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体真正感受到电商的优势。
4.2.加大农民文化教育力度
农村电商的开展与农民文化程度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需加强对农村电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聘请电商成功的企业家来农村开展相关讲座,有机结合电商与农产品,选派专业人员指导农民自己动手操作电商的各项业务流程,使其对网络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与效益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除此之外,鼓励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及人才投身到农村基层当中,指导农民应用电商积极开展网络交易,从而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4.3.促进农村物流配送的优化
为促进农村电商的长远发展,建立健全的现代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农产品传统流通模式尤为重要。因此,开展电商业务的农民应首先规划好农产品的运输路线,将配送距离尽量缩短,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实现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
4.4.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政策
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电商法律规定,加大市场监督力度,通过将投资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网上产品、信息技术来源的可靠性,从而促进农村电商的健康长远发展。其次,吸取具有完善的电商立法国家的经验,通过建立其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电商法律政策,从而以法律为手段,来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保障。
5.农村电商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从体验型农产品,到基础型农产品
随着80、90后消费人群的成长,农产品的电商消费也从办公室走向客厅,进而走进厨房,占领冰箱,接下来更多的基础型农产品将逐渐成为消费主打。
5.2 从个性化店铺,到品牌化卖家
小而美卖家会继续发展,新互联网品牌也将不断崛起,如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年销10亿的卖家会更加常见。
5.4 从县域产业升级,到区域经济崛起
从特色中国在潜江对小龙虾产业的再造,到1688源生鲜的供应链升级,再到更多的农业资源大省,如云南、新疆、广东等在各地推动的农产品电商发展实践,农产品电商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6.结束语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由于受到各地区经济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农民的信息意识方面的影响,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现阶段,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地区,难以顺利开展农村电子商务。
在当前环境下,使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分为A2A、A2C、C2C三种类型,依赖的平台也多种多样,建筑第三方网络平台上,或者自建网站实现电子商务,都是比较常见的农村电子商务形式。而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其他类型的网络工具也开始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平台工具或者营销途径。
信息基础设施环境、民众对于这些服务的知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信息环境方面受到的制约因素。国家政府的规划、法律条款等方面的不足,则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软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农民自身的限制、农业生产的缺陷,也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还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和农户个人不断的努力。多样化发展之路,以点带面的发展形式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总体方向。本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多样化、分层次的原则不断推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必将迎来适合我国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百鸣.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初探 [J].北方经济,2013,9(10):226-227.[2]李国敬.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几个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6(04):165-166.[3]于小燕.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导刊,2013,5(12):102-104.[4]杜文宏,刘茜.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8(05):78-80.[5]朱甜甜.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2):38-39.[6]陈锋,杨锐.浅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J].科技视界,2012,(5):7-8,15
第三篇:我国三农问题范文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评析
题 姓 学 专业、年级
结课论文
目
中国“三农”问题探讨
名 王斌 号 1204121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2班
中国“三农”问题探讨
【摘要】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我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民增收困难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而且严重制约农村购买力的提高,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障碍。“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服务“三农”文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紧迫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原因 表现 解决对策
【正文】 温铁军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源自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他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路径是“农民、农村、农业”。
一、我国“三农”问题现状
1、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困难。有研究表明,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人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人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差距已扩大为1:3.24。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缓慢,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
首先,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带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据最新的模型测算,我国目前大约有1.7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占现有乡村从业人员人数的35%,就业压力相当大。其次,入世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格局将造成较大冲击。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最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很难在城里找到理想的工作。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2001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数量的比重为23.5%,币2000年上升4.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6.9%,下降2.2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12.7%,下降12.4个百分点。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3、农民税外负担沉重
从2002年期,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并已经取得初步出成效,农民负担切实减轻,农村税费制度渐趋规范。但是,由于村级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如农村基本建设、义务教育等问题),农民税外负担、隐性负担依然承重。例如根据北大陶然等做的一项研究表明,自1993年后,各省农民总负担增加,而且农民负担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学费和其他教育支出的增加;贫困地方的农民税外负担比富裕地方要重
4、.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
个别基层干部为显示政绩和索取高额提留,任意夸大农民收入水平,造成部分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泡沫严重。今年来由于农民收入提高,村干部腐败现象日益加重。加上“三乱”屡禁不止,各种达标、评比、形象工程层出不穷、变本加厉,部分地区农民负担极为沉重,造成农民与基层干部的矛盾日趋激化,部分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增加了农民的不信任感,也必将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影响和制约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三农问题形成原因
1、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及由此造成的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
三农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愈加凸显,最根本的制度障碍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我国长期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不合理,这集中反映到我国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城市及工业倾向。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财政支出体 制使农民负担重、增收困难的制度性因素。首先,目前我国对农业的财政开支仅为2000亿元左右,不到财政总开支的11%,如果扣除农民每年所缴纳的1200亿元税、费,净投入仅800亿元左右,投入明显偏低。其次,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农村承担过重的义务教育费用。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起来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在现行体制下,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主要被转嫁给了农村社会和农民,加重了农村和农民负担,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税费征收不合理
我国农业税是根据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征收的,到现在已有47年,中国农村的情况在28年以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条例一直沿用至今而没有改革。《条例》规定农业税的纳税人主体,主要是合作社(后来是生产队)。对农业税征收主体,规定得并不明确,实际上是由人民公社(后来是乡镇人民政府)征收。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变化,集体组织变成了千万个小农,纳税对象由集体组织的法人变成了人。基层组织包括乡村两级的干部成了农业税的征收主体,都成了向农民要钱的征税人!
3、农民种粮积极性低,缺乏领路人
现在农民种地大都按照以前的种地方式进行,产量低而且浪费材料。每年种粮食的收入除去农药、化肥以及人工费就所剩无几。并且农业劳动强度大,要人每次都要精心照料,但往往一年收入还不如打工挣得多。所以很多人都想出去打工而把农业搁置下。由于农民缺乏领路人,他们不知道市场行情,有人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蔬菜,却由于丰收的时候没人要而滞销。这大大降低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 发展之间的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2、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维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积极引导农民了解市场行情,给予农民正确的市场指导。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投入体制。
3、加强对农民的受教育管理,改变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现象
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就业、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农民贫困与其说是收入贫困不如说是知识贫困。它日益加重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边缘化的趋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将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鸿沟,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将会更加固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如果说,国家准备开始历史欠账对农民进行“补偿”,以解决历史“欠账”问题,那么就因从解决最基本的农民平等受教育的问题做起。
【结束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第四篇: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业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已经实现了保证有效供给这个主要目的。但他同时指出,农业问题并没有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考虑到土地,水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利等其他基础设施不理想,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系统不健全,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等诸多不稳定因素,主要靠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生产,生产效率和商品率低下的现状离现代化农业目标还相差甚远。
2、作为“三农”核心的农民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民人口众多,至今我国仍有9亿多农民;农民仍然贫苦的,收入来源少,负担沉重;职业分化速度加快,收入分化同样很严重,并且差距逐渐拉大,贫困农民和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民绝对值仍然很大;农民太弱,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经营权得不到保护,诸多的不公正待遇无处抗诉。
3、农村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基层的政权架构上不在适合小农生产格局,也就是农村的上层建筑不在适应农村的经济基础,农民负担重,干群关系紧张导致农村社会不稳定。陆学艺对“三农”现状问题的分析是很全面的,一言以蔽之,“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1、贫富差距加大,农民收入低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收入增长较快,一部分农民脱离了贫困。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增收乏力,贫富差距逐渐加大。贫富差距加大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对31个省份所属32个县市的2万多个农村家庭调查,低收入(年均纯收入1千元以下)和中收入(年均纯收入1000-1999元)组占到54.2%,这部分人是21世纪中国的贫下中农;按世界银行的测定标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是在农村。
2、干群矛盾难以缓和
一般中西部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农民的生活条件几乎才刚刚达到温饱线上,然而生活必需品以及生产必需品的价格日益高涨,农民不仅要承担着农村的艰苦生活还要承受着城市人一样的物价压力。这种城乡巨大差距使得农民心中产生了巨大的抗拒心态,而且在农村个体之间的差异也随着基础条件的差异日益加大。许多担任村委会干部的人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其集缘于村委会干部的身份。这种个体差距激发干群矛盾,导致恶性事件和群体事件。与此同时,农村干部贪污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农村干部当土皇帝的怪象。2011年10月14日汉中市略阳县村委会干部以及镇政府两名干部轮流嫖宿12岁幼女,这种只有在封建旧社会出现的“没人性”的事件竟然出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农村干部人性的缺失,更加暴露出农村地区的村镇干部所存在的问题足以激起巨大的民愤民怨,党干部在农村的自身腐败问题是农村频频出现群体事件的导火索。
3、农村人才缺失,影响村民自治效果发挥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农村精英高考升学越来越多,这些人基本上不再返回农村。而个体经济发展也使得很多农村精英离开了本地,外出淘金。特别是1995年以后,进城打工农民剧增,对农村自治人才是一个最大考验。据资料分析,我国从农村流出的农民工在12000万左右,流出的农民相对而言是农村文化水平较高,年纪较轻,观念
较新的人群。大量的农民外流,使得农村自治人才缺失,农村干部的素质普遍偏低。
农村人才的流失,不仅导致了农村干部的素质普遍偏低,还导致了农民的民主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直接选举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需要以现代公民意识的村民来选举、监督,对于违背村民利益的村委会成员,村民要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予以罢免。然而,很多农村由于外出青壮年太多,留在当地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因而对于村委会成员的监督很难到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民选的“村官”反过来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情况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
第一,要持久深入的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无论我们转移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给予农村部门多少补贴,都不能代替农村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找出农村经济具有先天分散性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条件不一样的这一现实,将一切政策效力的原点立足于人的保障和发展上。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农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长期坚持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政策性支持。
第二,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贯彻,建立起严密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第三、三农问题的核心关键是农民。只有全力解决好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才是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核心基础。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3、加大对农村干部指导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向农村地区政策支援注入新鲜的人才资源。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村镇干部个人作风等各方面的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监督体制。
4、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第五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强调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重要性措施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交织着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无法绕过的重大问题。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他关系到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浓醇、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是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低下、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其突出的特点。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
1、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狭小。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总人口近30%的城镇居民却占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人均享有的社会保障费是农村人均的30倍之多,两者差距悬殊。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停留在救济的层面上,即使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普遍推行。医疗保障是社区化不是社会化,而且大部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弱。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很小范围内实行,没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农民参保水平较低。许多人都没有了解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参加社会保障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享受医保和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不多。
3、地区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说来,经 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 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4、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不足,造成农民负担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
5、社会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而各部门的沟通不够,造成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农村
社会保障涉及的人比较多、人员复杂造成工作量得加大。再加上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和专业的人员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制约了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效果,成为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瓶颈性障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了农村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无论从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村的现状来看,现阶段在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给农村地区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更容易被排斥、被淘汰在市场之外,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社会保障作为调节器,可以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以及城乡收入和地区收入差别的扩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保障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的需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占人空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根本
利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迫切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将会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既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有利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2、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每个要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可以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中国最大的不和谐是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农村和谐社会主义提出了必然的要求,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国家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改变社会不同阶段、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 三农问题 ” 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 ,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而政府又无所作为 ,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导致社会动荡 ,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 ,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改革 ,在带来发展动力和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 ,这种不利影响日益显性化并形成矛盾联动。因此 ,中共中央提出了城市反哺农业、建设新农村、解决“ 三农 ”问题的战略方针。其中 ,要解决“三农 ” 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 ,减少农民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是重点 ,降低农民的风险是关键。而降低农民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 ,这无形中会减少农民的开支 ,增加收入 ,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有效解决“三农 ” 问题。因此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 稳定器 ” 和“ 调节器 ”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繁荣发展。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它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应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使农民增产增收;再次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最后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总之,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保障基金。
2、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 会服务、社会优抚五个方面。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是“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 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 应重点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3、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要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必须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紧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由此来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惠及广大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张新生,《我国二元经济与农村多元过度社会保障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6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