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黎明
日期:2015-4-13 县级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基层环节,是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它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其是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进而关系到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实现。笔者撰写本文旨在通过法律角度,透视当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依法行政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来理解:首先,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公共行政的承担者。其次,依法行政是指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既不是对私人事务,也不是对国家行政的管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是不同的。其行政的领域是其他社会组织所无力、无法或不愿承担,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再者,在依法行政中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居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地位,具有最高权威。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公民的权益,以实现公法的价值追求。在我国依法行政是一种积极保障与消极防范的有机结合,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规范,防止滥用权力,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保护,而且也在于保证政府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的生活条件。
二、当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和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有所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目前我国还存在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执法经费得不到保障、行政法制监督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依法行政意识树立的不够牢固。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做好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作法。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抵制依法行政;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唯上、畏上、唯权、畏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讲话没有准则,办事随心所欲,导致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脱离实际,导致依法行政缺乏具体实际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重人治,轻法治。行政干部队伍在知识结构和法律素养上有所欠缺,依法办事的能力不能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缺乏运用法律决策、办事的能力。极个别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人情交易、金钱交易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规范性文件审核把关不严,违法“红头文件”时有出台。由于我国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和备案机制才刚刚建立起来,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县级政府对规范性文件审核把关不严,导致违法“红头文件”时有出台。这些违法“红头文件”主要特征:是有的规范性文件强化部门权利的条款多,提供服务的条款少,强调相对人义务的多,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少,出现了不适当强化部门利益,以及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错误倾向;有的行政机关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或者超越职权设立收费、罚款事项,与法律相抵触;有的行政机关为了争权夺利,对同一社会公共事务,竞相出台规范性文件,造成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文件“打架”现象,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情况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违法干预市场竞争。一些地方政府为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不惜频频直接插手市场竞争,通过行政命令等强迫手段,用政府“有形之手”强制管辖行政部门消费特定产品,保护地方企业发展,推行地方保护主义。
(三)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不顺畅。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构建完善、系统、顺畅的工作体制。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它承担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地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搞的好,其依法行政也就搞的比较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比较顺利。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在2001年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与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从机构设置情况看,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乡一级政府未设置专门的机构。多数还是兼职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依法行政工作体制呈现出上强下弱的“倒三角”态势,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政府法制机构内部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从知识结构看,目前,政府法制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尚未在总体上形成梯次的年龄结构。从个人状况看,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专业性较强,个人发展受限制,一些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得不到提拔重用,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法制办对于违法执法人员的处理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直接处理权,严重影响监督效果和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对依法行政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四)行政执法随意,违法行政问题突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机关履行管理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作用,最终要靠行政执法来落实。同时,执法活动直接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行政执法来认识和评价政府,认识和评价法律,行政执法是否公正、廉洁,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威望和法律的权威,关系着依法行政的成败。一是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表现为: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执法主体不合格;部门职能重叠,职能不清,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严重。二是行政执法“利益化”。目前,多数基层执法队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罚款和收费,而且罚得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也就越多,使行政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收费已经成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准绳”。甚至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给每个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务,开展罚款竞赛。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利,争罚款,争收费。有的对于违法行为不是及时制止,而是任其发展,事后收拾“残局”,有的故意设置“圈套”,引诱行政执法相对人违法,然而施以重罚,陷民于不义。三是执法程序“随意性”。有的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申辩权;有的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权利;有的颠倒程序,先罚款后定性;有的该适用普通程序的,却适用了简易程序,该适用简易程序的,却适用了普通程序;四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从文化素质看,基层执法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0%,大多数为高中学历,甚至是初中、小学学历。从法律素质看,目前,大多数执法人员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滥施处罚现象严重。从道德素质看,目前,部分行政执法人员原属社会无业人员,甚至是违法违纪人员,这些人在执法中“霸气”十足、“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执法严重。
(五)法制机构不健全。法制机构的人员编制普遍偏少,又没有设立统一的准入资格、标准,与其所承担的职责不相适应,工作任务难完成。随着《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和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工作的推进,各种各样的行政争议大量产生,特别是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在基层政府频繁发生,而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却大多缺编少员、力量薄弱,很多地方法制机构专职人员数仅为同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的一半,甚至更少。随着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政府法制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政治、法律、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领导大多由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多数工作人员还兼顾其他工作,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政府法制工作。从知识结构看,政府法制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尚未在总体上形成梯次的年龄结构。从个人状况看,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专业性较强,个人发展受限制,一些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得不到提拔重用,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一般采取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下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知书、法制建议书,法制协调和行政复议等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很多,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偏少、范围偏小,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行政执法监督缺威。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相应的惩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七)行政执法的强权性突出。缺乏民主性和程序抗辩是我国行政执法中的一大弊病。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关习惯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视为行政管理的被动接受者,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式以直接干涉和命令服从为主,总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很少进行平等交流,不能摆正行政关系之中双方当事人的位置,通过协商、对话或者赋予相对方足够的程序抗辩,使相对方在参与行政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行使其知情权和抗辩权,从而最终达到自觉自愿履行义务的目的。有的执法人中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申辩权;有的行政机关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权利;有的土地确权案件,房屋登记没有证据,仅凭草图或复印件作行政决定;有的行政部门对工伤认定不经司法鉴定,自作主张,强行认定,使行政处罚不具备法定事实要件,导致因行政处罚主要证据不足而败诉。
(八)行政机关对行政诉讼的对抗性不容忽视。近年来行政机关对法院行政审判的配合程度有所提高,但不协调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行政部门对行政权受到行政诉讼的约束和审查,甚至当被告不理解,对法院行政审判存在消极对抗情绪。个别行政机关在诉讼中不能积极配合,甚至有的不答辩、不应诉、不出庭、不举证。作为行政民主化的标志,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加强部门领导对本部门工作的了解,而且能够促进领导了解民意,有利于案件及时高效处理。但在审判实践中,行政首长出于怕丢面子,怕担风险等心理,不愿出庭应诉,多数只派一般工作人员到庭应付,有的只委托律师出庭,行政首长出庭率极低。民告官不见官,导致行政相对人认为法院官官相护,情绪对立,致使行政争议难以处理,甚至形成缠访缠诉,法院处境尴尬,审判失去尊严。
(九)行政执法目的不正确。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行政事务的正常管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然而有些行政机关,其执法目的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行政执法带有强烈的利益色彩。目前,多数基层执法队伍正常经费不足,主要来源靠罚款和收费,罚得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越多,“执法养人,养人执法”,行政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力,争罚款,争收费,造成重罚轻管,以罚代管。(十)承担推进依法行政的工作机构较弱。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政治性、综合性、专业性很强,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大多与政府办公室混编,干部配备难以到位,编制在3人和3人以下,有的县级法制办人员还兼任政府办的其他工作,使法律赋予的职责无法履行。
(十一)“人治”思想未根除。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缺乏法治文化的长期熏陶。再加上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真正形成重法、奉法的良好风气。总体而言,依法行政还是一项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工作,在基层,尤其是县、乡级政府中依法行政的认识还没有及时跟进。有些行政部门的领导,“长官”意识强,在行政管理中只知道采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一些重大决策不是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而是凭个人感觉拍板。有的执法者,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抗法,甚至滥用职权执法犯法。
(十二)行政管理职能设定不够科学、严谨。行政管理职能设定缺乏强制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职能设定过于笼统、宽泛、不具体,有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有些政府机关管的事情过多,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实际上也管不好的事情。有些政府部门之间职权交叉、重叠,引发行政执法争议,或者相互推诿、扯皮,降低了行政管理效能。
二、解决县级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的建议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鉴于当前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民主政府、法制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
(一)加强普法教育,增强法律素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学习,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增强依法行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业务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教育和督促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观念,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高度,加强行政执法宣传教育工作,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平息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要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活动,通过坚持经常性的上街宣传和固定宣传栏宣传、加大报纸、电视媒体宣传力度、深入社区、学校进行法制宣传等方式,开展行政诉讼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营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促使行政执法人员特别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念教育,牢固树立现代行政执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理性层次,转变政府职能,由命令与服从的等级关系过渡到权力与权利的均衡关系,由官本位、权力本位过渡到民本位、权利本位,对政府权力运行的范围、方式和方向作合理调整和配置,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推进机制建设,加强行政执法基础保障。要从健全和完善各项行机制入手,提高依法行政的保障水平。完善行政机关经费保障机制。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予以保障,其罚没收入不再返还,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部门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源头克服利益驱动。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要科学安排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自觉服从并服务工作大局,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研研究,严格履行法定程序,逐步完善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核、集体审议、公开发布和上级政府备案审查等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合理建议,使制定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轨道。与此同时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在乡一级政府设置政府法制机构,为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坚实的基层基础保障。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政府拟出台政策性文件,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应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实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向政府法制机构定期报告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建立行政机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建议人大常委会或政府制定各级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明确出庭应诉的案件范围和出庭次数,由政府和行政法制部门对各级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塑造行政机关良好形象,促进“官民”和谐。
(三)提升队伍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秩序,推进依法行政。要把好用人关。严格准入条件,把好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关。要以《公务员法》的颁布为契机,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配套的政策性规定,为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设置良好的法律关。要争取通过5-10年的努力,确保所有的专业执法人员具备法律大专以上或相当的专业水准,其中,行政执法的分管领导,执法股室负责人,以及法制机构的全体人员均应具有法律专业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严格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坚持执证上岗,基本素质、基本条件不合格的不得颁发执法证,无执法证的不得上岗执法。对执法过程中的严重违法违纪人员,要吊销其执法证,并将其清除出执法队伍。加强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培训。要按照“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要求,加强对现有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干部学校)这个大平台,通过在岗轮训,换发证培训,新颁布法律的培训以及其他的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执法人员培训的定期化、规范化,以此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提高其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坚持逢进必考,逐步提高门槛,对新录用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考查合格后再允许其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使广大执法干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展现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加强与审判机关的沟通协调。建立行政机关与审判机关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法院应充分发挥司法审查职能,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司法建议,支持和帮助行政机关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责,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和素养。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司法建议,有的放矢地研讨行政机关败诉原因,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程序规范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理念,改善行政执法作风。强化内部培训和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引领行政执法人员认真学习行政执法相关法律知识,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提高综合执法能力。严格履行告知、听证等制度,对案情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坚持集体讨论决定,防止滥用行政裁量权,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四)坚持惩防并重,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防患于未然。坚决掐断行使行政权力与经济利益的联系。构建刚性的责任行政机制,坚决遏制行政腐败。刚性的责任机制应包括警示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刚性法治和监督体系等诸方面要件。警示教育是渎职行为的心理克星。实践证明,利用重大典型案例对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警示、训诫性教育非常必要且行之有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警示教育往往可以给受教育者以强大的心理压力,使责任意识成为权力运行的“影子”,以时刻提醒权力行使者筑守心理防线。但警示教育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警钟长鸣。要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对所有的行政执法部门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坚决实行错案责任追究。刚性法治是治理行政“失位”、“越位”的法律克星。一旦行政“失位”、“越位”造成严重后果,构成渎职犯罪,决不以“执行公务”为了工作或其他理由而予以迁就,必须给予法律制裁,提升对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可以有效遏制并制止行政腐败。为此要完善相关的司法审查制度,扩大司法对行政不作为行为的受案范围,规定任何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存在行政不作为或行政“越位”,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有侵害或影响,原则上行政相对人均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促使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对渎职者形成一种压力,通过曝光、追查、处罚等过程,促使行为者知错改过,也警醒教育他人不再重犯。为保证公共权力行使中的正当性,甚至不惜牺牲一些效率作为代价,行政内部监督虽然很费钱,但还是很必要。要加强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不断强化人大监督和政协、群众的监督,这都是遏制滥用行政权力和维护公民权利的“利剑”与“盾牌”。从制度层面最大限度地预防、遏制及惩治行政渎职行为,通过一系列责任追究制度,对公职人员消极不作为的恣意进行有效的制约,进而在权力与责任、职权与职责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平衡状态。
(五)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是规范行政行为,实现依法行政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行政服务中心或“一站式”服务大厅,规范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行为,使之成为政府服务人民和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各类行政管理活动,除法律、法规要求保密的之外,都必须依法向社会公开。政务公开内容包括职责范围、执法和办事程序、工作质量和收费标准、执法和办事时限以及行政违法责任和救济途径。同时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财政收支、干部人事任免、重大工程建设等作为政务公开的必备内容。
(六)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能力。县级政府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重点解决因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及“三农”问题引发的涉及群体利益的社会矛盾,切实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和纠纷的激化,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测、应急指挥处置、抢险救援与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能力。
(七)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改革行政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要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统一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收支不得以任何形式挂钩,县级政府不得向行政执法机关下达收费和罚款指标,不准搞变相返还。
(八)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力度。要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着力解决法制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同其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县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都必须设立相应的专门的法制工作机构,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政策法律水平较高,驾驭全局、统筹协调能力较强的政府法制干部队伍;要将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力度。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要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审查,防止违法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同时要落实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保证文件的严肃性。推行重大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实现政府决策法制化。要推动决策权、审批权等重要行政权力的规范运作,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防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现象的发生。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开展经常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九)实行职权法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红头文件进行行政管理的方式,已很不适应且弊端很大。一个处处不公开、随时都可能拿出“红头”文件作为秘密武器来约束别人时,老百姓将无所适从。面对一个朝令夕改反复无常的政府或部门,就不可能有稳定安全感。政府动辄以自已内部下发的老百姓一无所知的“红头”文件为借口去依“法”行政,其危害性不可小看。实际工作中,“红头”文件错了,难以找到责任人,“集体负责”往往谁也不负责。政府取消“红头”文件,说到底是自我剥夺权力,自觉限制滥用权力,从本源上杜绝随意的行政行为。既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活动理应向人民公开,民众理应对政府的活动享有知情权,政府的行为应尽可能透明。转变深化审改,实现政府工作全面“提速”。政府行政行为方式要从行政命令式向以“顾客取向”的伙伴关系发展。“顾客取向”表明了政府的服务性及与传统的服务不同。传统的服务方式是由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提供服务,维持管制等,而新的服务方式是从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准则的,它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互相协商。平衡结构使政府趋向于用蹉商、谈判、解释、说服的方式,致力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状态的构建与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行政权力应从集权过渡到分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分权管理,具有灵活性,能根据环境和行政相对人的需求迅速作出反应。更具有效率,下级行政管理人员接触社会机会多,了解问题症结,权力下放能使他们制定出解决行政的最佳方案,更好地服务于行政相对人。发挥创造性。好的观点、方法来源于实践中,同行政相对人打交道的政府工作人员,权力下放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责任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生产率。政府行政行为运作应从“公营”向“私营”发展。公营主要指由政府直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私营化能使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战略意义和优先发展的项目上。私营化的特点,就是在行政管理中注入市场规则和企业管理经营。它的目的是减少政府的官僚主义,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如向企业收取高额排污费来减少环境污染,鼓励私营企业投资公益事业等。鼓励竞争,把政府的部分事务,交给社会法人团体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同时,行政管理应向信息化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在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络和网点,向公众提供不保密的政府信息和检索服务。通过电子支付电子文件交流,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便于民众获得政府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政府的目标、计划、意图可以让公众理解,还可获得公众的反馈信息,以改进政府的工作,这就等于让民众参与了政府的决策过程。掐断行政权力与经济利益的联系。防治腐败应当从规范行政行为入手,将任何可能滥用的权力限定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并辅之以公开化程序化的措施,这是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腐败生于权力本身而且与权力的限制程度有关,对权力的限制越少,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这句名言至今仍发人深省。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必须禁止与经济利益挂钩。要改变一个单位既是行政机关又是公司的“双轨制”现象,防止今天处罚别人当“裁判员”,明天又当“运动员”。不应同时履行行政职能,以杜绝“屁股指挥脑袋”的现象。应坚决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罚缴分离”制度。行政机关要全面推行工资统一标准,会计统一核算,财务统一管理,采购统一招标。使公务员没有贵贱之分。使用大额经费必须集体研究,不搞“一支笔审批”。
结语
县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多数由县级政府作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县级政府处理和化解。县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显现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都迫切需要县级政府对目前存在的如法制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执法监督难等突出问题作出部署和安排。要通过不断的建立健全法制机构,不断的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素质,不断的完善政府的执法监督工作等有效措施来保障县级政府真正的依法行政
第二篇:浅谈当前政府采购存在问题和对策
浅谈当前利津县政府采购存在的
问题和对策
2014年上半年,XXX县政府采购规模达到91274万元,较去年同时期大幅增长。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增长,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很多矛盾也愈发尖锐,总体呈现“三较多三突出”的局面,下面我就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我县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形式
(一)政府采购投诉项目较多
上半年,投诉项目明显增多,且有些投诉项目对政府采购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工作粗放造成的投诉。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工作的不严谨,往往会导致投诉发生。以城区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工程管材招标项目为例,由于工作人员未对现场资质的真实性进行细致审核,造成了一家持有假证件的公司参与了整个招标过程,影响了评标结果的公正性,最终这个项目发了投诉事件。政府采购工作讲究细致和细心,有时一字之差也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现场资信证明要求单独密封”和“现场资信证明要求密封”两句话,虽然只是差了“单独”两字,但是意义大不相同,如果不能注意这些细节,在开标现场就会发生各种纠纷,可能导致投诉事件的发生。
- 1 -
2、采购单位造成的投诉。至今还有一些单位和部门认为,实行政府采购是收权,受既得利益影响,不愿接受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私底下甚至与投标单位“串标”。比如,在利津县卫生局采购医疗设备项目中,招标单位个别工作人员收受投标企业贿赂,答应“配合其中标”,但最终“配合中标”目的并没有达成,导致了该项目被投标企业投诉。
3、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的投诉。现如今,投标企业懂法、用法、维权的意识明显增强,这倒逼着我们在政府采购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在水利局购买移动泵站项目中,在招标公告中有这样一个条件“供应商必须是所投产品的生产厂家,其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对此有投标企业提出该项条件违反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的规定,后经差实,该条件确实与法律法规相违背。
(二)“陪标”、“串标”项目较多
我县政府采购活动中,“陪标”、“借资质”现象仍屡有发生。这些现象具体为以下几种形式:
1、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进行串通。串通形式主要有:一是招标人在招标前制定有利于某个投标人的招标公告或招标文件及评标细则,或者制定歧视性的条款以此来排斥其他投标人;二是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人,投标人与招标人商定,在招标投标时压低或者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或者招标人额外补偿;三是招标人预先内定中标人,在确定中标人时以此决定取舍。
具体做法表现在:(1)为照顾各方面的关系,招标人将--
一个既定标段拆分成多个标段,然后将意向的中标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标段,让利益各方均沾。(2)投标人与招标人相互串通,事先内定中标单位,然后通过场外交易,让企业获取中标。(3)对于采取“低价中标”的项目,投标人与招标人采取欺诈的方式,用大大低于成本价的低价中标,将其他不明真相的投标人排除在外,然后在施工中采取变更工程量、多算工程量或材料人工费等手段提高决算价格获利。(4)招标单位与投标人私下事先约定将利润较大的部分收回另行分包,并以此作为投标的门槛。一些有资质的投标人中标后,违法将工程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从中牟利。
2、投标人之间进行串通。主要表面形式有:一是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二是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投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中标;三是投标人之间借资质投标、相互交叉陪标。
具体做法有:(1)一些无资质的公司通过不正当手段疏通关系,然后挂靠大的施工单位获取资质后承揽工程业务。而一些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为收取管理费或分得一定的工程量,以分包、联营、项目经营等方式将资质借与他人获利。如此形成了中标的大公司是有资质的、合格的,而真正施工的单位在施工管理、技术、人员和监督上都存在不足,这就很难保证好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2)一家施工单位挂靠数家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参加投标,通过编制不同的投标方案围标,从而将其他投标人排挤出局。在有的工程招投标中,甚至所有的投标人均为一家挂靠,严重被坏了建设市场的公
- 3 -
平竞争。(3)采用“故意废标”的方式,让特定企业中标。通过在招标文件提出苛刻要求,如较高技术参数、较差的付款方式等,让大部分投标人达不到要求,在两次公示后,报名企业数量如果仍达不到法定要求,就直接指定特定企业从事该项目。(4)投标人互相配合,轮流中标,甚至有些企业成为只投标不想中标的所谓“投标经济人”。
(三)“走程序”的项目较多
“先干活,后招标”现象仍时有发生,在这些项目中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仅仅是为了“走程序”,有的甚至是已经“干活了”才开始招投标,这严重违背了政府采购设定的初衷。“走程序”项目主要会产生以下危害:
1、严重损害政府采购形象。为了完善程序而采购的项目,不仅违反了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更损害了政府采购信誉。试想,作为投标企业,报名参与项目招标后,得知项目已经开工时,会是何种心情。
2、彻底破坏了公平正义。为了配合已经干活的企业中标,招标人必然要想出各种办法配合其中标,甚至为这些企业搞“量身定制”招标,而“萝卜招标”从中作梗后,其他企业将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这给政府采购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3、毁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当前媒体日益发达,一旦“先干活,后招标”项目曝光,群众就会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会一落千丈。
(四)“越采越贵”问题较为突出
--
有人说,政府采购是“人傻钱多”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不可否认,政府采购“越采越贵”问题确实存在。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法治蓝皮书》调查指出,在办公用品政府采购中,近80%的办公用品价格高于市场价格1.5倍,有的甚至高于市场价6倍-37倍。我县同样存在“越采越贵”问题,主要表现方式有:
1、玩“数字游戏”,节支率很高,但是并不节约资金。在有些项目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只看表面,节支率很高,感觉节约了很多钱,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玩了一个“数字游戏”。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招标人对产品价格不熟悉,招标前未对市场价格进行询价,造成预算较高;二是部分产品价格保护较为严重,以海洋渔业局购买会议室同步录音录像系统为例,该产品价格保护非常严重,对于非业内人士而言,很难获悉真正的产品价格;三是招标人出于某些目的,将预算价格定的很高。
2、采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价格畸高。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在有些政府采购项目中外地企业不想来,而本地企业数量有限,最终导致采购价格难以降下来;二是在有的采购项目中,部分投标企业对产品提前报备,厂家出于保护价格的目的,只支持一家企业。以电脑采购为例,市面上常用的电脑品牌就那么几家,假如有投标企业提前报备,那么别的投标企业很难再从该厂家拿到产品,最终导致采购价格较高。
3、采购形不成规模,造成采购价格偏高。就如同“团购”一样,政府采购有时也讲究“人多力量大”,当采购的
- 5 -
量上来了,那么参与的投标企业会增加,会形成更有效的竞争关系。但是我县由于一直未编制采购预算,很多采购项目难以做到“集中采购”。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采购数额小,形不成规模采购,造成最终采购价格偏高。
4、采购人“有想法”,造成采购价格偏高。在有些采购项目中,采购价格降不下来的原因出在招标人身上,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采购人迷信大品牌,大企业,愿意买这些企业的产品,一旦采购有了一定的唯一性,价格就很难降下来;二是采购人与部分企业在政府采购前就已经“打好招呼”,想购买该企业的产品,造成了采购价格较高。
5、部分政府采购专家水平较低,无法发现问题。在有些政府采购项目中,政府采购专家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只是按“程序”草草打完分,就认为完成了工作,造成了很多“糊涂标”。比如,利津县凤凰街道中心学校招标过程中,由于专家未能看出“中标企业综合单价与数量相乘不等于小计”这一问题,造成了大量财政资金损失。
(五)“应采未采”问题较为突出
在我县,规避采购、逃避采购问题仍较为突出。很多单位出于自己的“小九九”,采用多种方式规避采购,达到自行采购的目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1、化整为零,逃避政府采购。县政府发布的《利津县集中采购目录》中出于提高采购效率目的,提出“达不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单位可自行采购,半年内自行采购数额不超过限额两倍”的条款,很多单位利用该条款做文章,通--
过分开发票、合同等方法规避政府采购。
2、借口“上级统一采购”,实则自行采购。有些单位借口上级部门统一进行采购,来规避地方政府采购监管,该行为在公检法部门发生较多。采用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涉密、有的说是要与上级联网使用、有的说是上级业务部门已指定品牌,总之各种理由繁多,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3、以“急需使用”为由,逃避政府采购。有些单位在采购前“左等右等”,直到快使用了才来办理政府采购手续,不留足够时间给政府采购,然后以急用为由,自行采购。
4、有些单位“明知故犯”,逃避政府采购。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权利部门和乡镇,这些单位明知政府采购政策,但偏我行我素,自行采购,屡禁不止。
(六)“效率较低”问题较为突出
政府采购“效率低下”问题由来已久,我县政府采购工作也存在这一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很多单位对政府采购工作流程不熟悉,对政府采购需要的时间不了解,当需要采购时才进行采购,预留的采购时间往往不够,使得这些单位认为政府采购“效率低下”。
2、没有编制政府采购预算,采购随意性较大。我县至今未将政府采购预算纳入预算编制工作中来,这就造成了单位未能提前做好采购打算,采购随意性大。以西关排水沟项目为例,这么大一个项目,快到雨季了,相关职能部门才想起 “采购事宜”,显然按正常程序无法满足采购需求。
- 7 -
3、内部管理问题造成的效率低下。“效率低下”问题不仅仅是招标人的原因造成的,也跟采购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比如,在有些项目中,由于采购办未能及时发现公告和文件中出现的问题,造成了投诉或质疑,采购活动暂停,造成了采购效率低下。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一)做好政府采购程序管理工作
1、严格投标企业资质审查工作。一是在以后的利津县政府采购招标公告中,直接约定报名时需要审查的资信证明,并由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对资信证明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二是对部分无法在网上查询真实性的资信证明,让投标企业进行公证,并提交进行公证的公证处联系方式。
2、对货物类项目要先公示参数。对货物类采购项目,参数非常重要,在发布招标公告前,先将技术参数进行公示,要做到“先公示,后公告;不公示,不公告”。
3、严格招标公告、文件审核工作。一是严格审查招标公告中是否有排他性条款,对于审查出的问题坚决予以改正;二是对招标文件中的审查工作要做到细心、谨慎,对诸如资格审查材料等条款,不允许使用一些含混不清的词语,如“资质证书”等,一定要明确出具体内容。
4、加强对开标现场审核管理工作。为规范我县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对利津县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确保开标现场,招标人代表无不当言论发表。
5、加强内部管理,减少流通环节,缩短审核时间。要--
抓好采购节点,要在采购流通环节上争取做到最优,以满足采购人对效率的需求。
6、加大监督履约力度。要加大对政府采购履约环节的监督,必要时可参与项目验收,严格控制采购人与中标人相互勾结,防治招标人在验收环节弄虚作假。
(二)做好防治“陪标”、“串标”工作
1、实行投标法人签到制。在招标文件中载明,要求参与投标企业法人投标时必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到达投标现场签到,参与开标活动,招标人在资质审查时,可以查验投标法人身份证明。中标合同也必须要有投标法人到场与招标人签订,任何人不得替代或授权委托。这样既可以逼迫投标法人参与投标事项,增强投标的责任感,也可以限制他们借出资质。
2、采取往来资金转账制。在招标文件和中标合同中约定,要求投标人必须在投标文件中提供详细的,与投标单位名称一致的,在投标单位所在地银行的常用账户,以便退取投标保证金、中标工程款等直接转入所提供的账户,严格控制直接拨付现金,以此来限制借用资质。
3、采取中标资质回访制。在招标文件中约定,严禁借用资质,发现借用或假冒资质投标的,取消其中标资格,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可以邀请招标监管部门、评标专家代表,到中标人单位进行回访。回访的主要内容就是投标人提供的人员、账户等相关资料,是否与投标单位原有的相符,查看所有人员的工资关系及养
- 9 -
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4、加大监督防范力度。要彻底解决投标人借用资质,各级主管部门还应加强打击力度。发现借用资质的,依据有关规定,首先对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对因该项承揽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与使用本企业名义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次对借用资质的投标人,不但要取消其投标资格,还要没收其投标保证金;对假冒的,提请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三)做好政府采购招标文件示范文本编制工作 招标文件是政府采购的核心和灵魂,一个项目采用哪种评分方式,直接决定了哪些企业能中标,要想维护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又要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编制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编制招标文件示范文本总的思路是:
1、要将采购代理机构经办人负责制、采购人确认制落实到采购文件审核环节。明确代理机构负责人、采购人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出现采购人“参杂感情”的采购行为。
2、合理设臵评分项。在评分项设臵方面,增强评分设臵针对性,提高指标设臵合理性,控制主观分值,以确保采购项目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谈判项目要做到“价低质不低”。谈判项目一律采用--
“在质量和服务符合招标文件要求基础上,低价中标”的评标方式。
(四)做好与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衔接
1、采购前实地查看现场。对于工程类政府采购项目,在采购前都需要编制招标控制价,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做文章。在采购前,对于我县工程类政府采购项目进行现场实地查看,让“已开工”走程序的项目无处藏身,对于这些项目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2、做好工程类项目投标报价审核工作。由于部分政府采购专家不熟悉工程量清单报价这一方式,我认为,可以邀请从事编制招标控制价的中介机构人员,对投标企业商务标书中的报表进行审核,这些中介机构人员不参与“打分”,只是审核报价有无问题,这样一来既节约了时间,也避免以后出现问题。需要重点审核的问题有:(1)综合单价与数量相乘是否等于小计。(2)各项小计相加是否与合计数相等。(3)暂定价格是否重复加入。(4)不同企业之间综合单价是否有雷同。(5)综合单价报价是否明显高于市场同期价格。
3、与跟踪审计、结算审查工作做好衔接。很多项目最终结算价格往往远高于中标价格。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与跟踪审计工作和结算审查工作做好衔接,这两项工作与政府采购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应该重点审核工程量有无变化,现场签证发生的原因,材料价格与招标时报价是否一致等问题。
(五)做好与国库集中支付衔接工作
- 11 -
政府采购与国库集中支付相结合,对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审查预算的合理性。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审查预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算是政府采购与国库集中支付相衔接的基础,政府采购预算审查人员要在国库集中支付的配合和监督下,在掌握政策的基础上要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变化,通过电话询价、网上查阅、实地咨询等途径获取采购项目的性能、配臵、价格等详细信息。
2、采购项目资金支付必须先政府采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项目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核确认每一笔政府采购合同,集中支付中心按照核准合同金额将采购资金支付到中标(成交)供应商。要做到 “先采购后付款,无采购不支付”。
3、做好付款监督工作。对按合同约定及时履约的企业,要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督促采购人及时足额支付合同款项,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采购资金,确保供应商履约后能及时收到货款。
(六)做好与部门预算管理部门衔接工作
1、要建立我县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机制。我县部门预算编制中迄今还未包括政府采购预算,这对政府采购效率提升以及规模采购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建议首先要建立起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机制。
2、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提高政府采购效率。通过编--
制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前与采购人做好接洽,为采购时间打出提前量。
3、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合零为整,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要扩大政府采购的面,只有有了一定的面,才能真正合零为整,形成批量。通过政府采购预算,事先预知全年采购规模,对部门不同,项目相同的采购需求,合零为整,实施规模集中采购,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从而解决采购频次高、额度小、程序复杂、效率低下、无序采购、零星采购的问题。
二〇一四年八月九日
- 13 -
第三篇: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也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能否全面贯彻依法行政,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国家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无可否认,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逐步走上正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依法行政不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法制建设特别是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依法行政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不断改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立法力度,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多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职能迅速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上来,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行政执法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法必依。特别是近年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实行收支两条线,罚款与罚没财物全部上缴财政;在行政执法的一些领域,如城市管理等进行了相对集中的行政执法权试点,减少了职责交叉造成的乱执法现象;减少事前审批和发证,加强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程序的制度建设,推进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采取考试录用行政执法人员的办法,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在行政执法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颁布了许多有关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行政机关外部实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群众监督、司法监督;在行政机关内部,实行审计、监察等专门机关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还有对抽象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法规规章备案制度和对具体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行政复议制度以及执法监督检查制度。不少地方还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行为备案审查制度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行政执法予以监督。
然而,我们在肯定行政法制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在现阶段的依法行政活动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立法的不规范和不完善
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依据是要有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我国目前行政立法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一是行政立法不规范。尽管我国二十多年来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但行政立法仍然很不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限制行政机关的自我立法,减少地方立法。由于行政立法权在“依法行政”口号下日益膨胀,加上行政立法法治监控机制的残缺,行政立法显露出架空、取代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倾向,因而行政法律规范急剧增多;行政法律粗疏,由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补充、细化,甚至取而代之,这就难免形成行政执法机关为自己制造执法依据的不正常现象,出现了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市场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二是行政立法不完善。一些领域还没有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来加以调整,致使法律出现了一些空白地带,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以至于行政机关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
(二)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
首先,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行政执法机关设置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应该设立的机构没有设置,不该设置的机构、部门又到处设置,致使行政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层次过多,而机构臃肿又导致人浮于事、运转不灵,出现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官僚主义以及沉重的财政负担等弊端。其次,行政执法机构之间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在我国的执法体制中,长期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限不分的弊端。行政职能与企业职能合而为一,管理权、经营权与行政处罚权集于一身,这样很难做到自己监督自己和公正执法。这样的后果是,好管的、有利可图的,各执法部门都要争着管,出现行政执法的“密集地带”;不好管的、责任大的、无利可图的,各部门都不去管,互相推诿,出现了行政执法的“空白地带”。(三)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控制,否则就会被滥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行政系统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有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专门机关以及上下级的监督,还有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但这些监督却没有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并未真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腐败现象依然严重,行政侵权、越权、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阻碍了依法治国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行政监督立法残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行政监督法》及与其配套的法规、规章来统一规范行政监督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和时效及法律责任,我国一些有关法律法规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或职权重叠交叉而使有关监督主体互相推诿,监督不力。二是执法监督机制不尽合理。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地位低、权力小、权威性差。监督工作未能切实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靠搞突击检查,未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当出现执法违法行为时相互推诿、无人追查。三是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力度不够。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工青妇残等社会团体往往因经费不足、实际法律地位低等原因不能或不敢去行使监督权。在西方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四)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低、数量少
法律需要有人去实施、去操作,而依法行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复杂化,因此对执法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目前行政人员的分布极不合理,较高素质的行政人员主要集中在高层行政机关,而基层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法律意识淡薄。行政人员素质的低下,在执法中往往会出现重视权力和局部利益,忽视执法责任和义务;不依程序执法、随意性大;野蛮执法、滥用职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威信,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我国执法人员的数量少,而行政执法范围广、数量大,任务繁重,这也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的数量和质量。一些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顶岗执法,既严重影响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又增加了执法的成本。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不仅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低,而且严重。
(五)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授权不充分是保障不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权责不对称的重要因素。依法行政的成本应该由国家来解决,不能由行政机关自行解决。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执法单位实行“自费执法”,即实行自收自支,以收费和罚没收入作为经费来源,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给执法部门分配罚款任务,有些单位将罚款与执法人员收入和奖金挂钩。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遭到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对侵犯执法人员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不严格、不具体,以致在很多情况下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的顺利开展。
二、全面推进我国依法行政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行政顺利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下苦工夫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1.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执法依据不完备状况。首先要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尽快上升为法律法规,使政策法律化,从而避免因无法可依造成的行政执法职能混乱;其次要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的现象;再次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政执法本身的法律规范。
2.改进立法工作,增强执法依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执法依据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可行,要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要处理好职能、权利和义务、责任的关系,加强对违法行为制裁的力度。
(二)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利条件
我国目前依法行政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我国行政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从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人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行政执法体制。我国行政执法体制问题的核心在于行政执法的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和整顿行政执法机构。健全行政执法体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合理科学的机构设置。第一,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无须要求上下对口,整齐划一;第二,规定行政执法机构限额、各级人员编制总额和各部门编制人数,规定机构层次,减少运转环节。对于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要坚决将其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第三,实现行政执法体制的法律化、制度化,真正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调整行政执法权的配置,从横向适当集中行政执法权,从纵向适当分解行政执法权。
(三)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
1.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首先,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实行执法与执法监督的职能分离,组建专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专门监督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改变其对同级行政机关的依附地位,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赋予其较高的地位和权威,使监督机关不受同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的干扰,独立开展工作。其次,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各种具体制度。包括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及持证执法制度、行政执法督查制度、行政执法统计制度等。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和行政执法监督队伍。2.强化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和改善人大监督,确保人大监督的权威性。监督一府两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可在人大常委会中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执法监督的机构,为人大监督职能的落实提供组织上的保证,以确保人大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经常性和有效性。该机构应对行政执法中的重大个案事项直接进行监督,同时解决各监督主体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自上而下垂直的司法系统,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大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和范围。三是加强舆论监督。要建立完备、合理的新闻法律制度,加快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立法,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群众监督。让群众参与领导干部的公选,群众意见应占任免干部决定权的相当分量,多数群众不满意不能任命。
(四)加强依法行政法律制度保障,确保执法人员人身、财产安全
如前所述,授权不充分是保障不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授权不充分往往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决定得不到切实执行甚至束手无策时,只有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严重地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强制执法措施时无法可依,往往容易侵犯公民的正当权益,并且国家利益有时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国家应得的收入无法上缴国库。因此,可以通过制定《行政强制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拟制定的《行政强制法》应增加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限,扩大行政强制执行范围,设立必要的法律监督制度,以利于行政执法主体准确执法。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自费执法”,可以通过加强对行政处罚行为的财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尤其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设机构在监督行政执法主体行政处罚中的重要作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还存在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财产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就要求加大对威胁行政执法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地提高依法行政的积极性。(五)强化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
依法行政的深刻内涵是法律高于行政,具体地说是行政权力要依法设定,即行政组织与职权必须由《宪法》和法律设定。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不能违反、超越《宪法》和法律,或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行政权的行使不得侵犯或损害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没有《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行政机关不得限制、剥夺公民的权利,不得增加公民的特定义务,也不得为任何特定的人设定权利或免除特定的义务。因此,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要求行政机关培养法律高于行政的行政执法意识。这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要将法律知识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学法日常化、培训制度化、考核经常化。对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强化严格依法办事的教育,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权受制于法律规定、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观念。
(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率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1.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正确处理好严格行政执法和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坚持合理性原则,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2.要更新行政执法理念。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权力高于一切,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其次要大力宣传公民权利本位的思想。现代法治是以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公民是权利的主张者和维护者,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公民享有更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最后抛弃群众运动式的执法思维。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限制部门权力扩张为核心,充分发挥法律规范性、稳定性等效能,克服政策抽象性、随意性的缺陷,将社会管理、经济调控的活动由政策型向法律型转变。进一步限制、减少并最终取消各种行政执法中的群众运动式的做法,充分赋予并发挥行政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执法的规范性操作的作用。
3.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培训制度,对现在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并形成经常化、制度化,以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同时,要对现有的行政执法队伍进行认真整顿,通过民主评议、社会监督、考试考核等方式,把那些不称职、不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坚决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录用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人口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形成“强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
第四篇: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作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 孙 举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依法行政使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当前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1、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不顺畅。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构建完善、系统、顺畅的工作体制。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它承担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地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搞的好,其依法行政也就搞的比较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比较顺利。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在2001年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与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影响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从机构设置情况看,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乡一级政府未设置专门的机构。从人员分配来看,国务院法制机构人员编制为200人,省级法制机构一般为40―70人,地市政府法制机构一般为10―20人,县级法制机构一般4人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人,多数还是兼职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依法行政工作体制呈现出上强下弱的“倒三角”态势,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二是政府法制机构内部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从知识结构看,目前,政府法制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尚未在总体上形成梯次的年龄结构。从个人状况看,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专业性较强,个人发展受限制,一些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得不到提拔重用,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对“事”不对“人”,影响政府法制机构权威。政府法制对于违法执法人员的处理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直接处理权,严重影响监督效果和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对依法行政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2、依法行政意识树立的不够牢固。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做好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作法。有的把依法行政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抵制依法行政;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视法律手段重个别处理,轻制度管理重协调解决,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导致决策失误;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唯上、畏上、唯权、畏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讲话没有准则,办事随心所欲,导致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脱离实际,导致依法行政缺乏具体实际的内容。
3、部分规范性文件不规范。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可以对法律法规起到必要的和有效的执行作用,有利于完善各级政府的行政法制工作,及时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程序不规范。由于一些文件起草单位和个人的程序意识淡薄,有的不按规定上报文件制定项目,有的不遵守文件制定计划,有的未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仅凭上级的文件或者是领导讲话便制定一个规范性文件,有的不经过政府法制机构审核便进入审议程序等等,给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致使一些急需出台文件却迟迟不能出台,使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陷入被动局面。二是内容不规范。有的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虽然设定了禁止条款,却于法无据,造成了禁而不止,禁而无效的尴尬局面,降低了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有的严重不负责任,将外地经验和文件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没有细化法律法规,没有结合实际,缺乏本地特色,致使规范性文件在本地难以施行;有的文字表述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炼,甚至出现法律常识性错误,致使规范性文件出现歧义,严重影响了规范性文件的正确执行;有的名称不规范。规范性文件一般应采用“规定”、“办法”之类的名称,而一些地市级政府却贯于“条例”、“实施细则”等名称,极易造成误解和混肴;有的实施主体名称表述不一致,在一个规范性文件中,有时是某某行政主管部门,有时是某某局委办,有的还从行业角度出发,编造其他名称,如燃气行业管理部门,供水企业管理部门等,却不直接点明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使人民群众无所适从;有的规范性文件强化部门权利的条款多,提供服务的条款少,强调相对人义务的多,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少,出现了不适当强化部门利益,以及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错误倾向;有的行政机关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或者超越职权设立收费、罚款事项,与法律相抵触;有的行政机关为了争权夺利,对同一社会公共事务,竞相出台规范性文件,造成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文件“打架”现象,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情况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的审核把关不到位。一些地方的政府法制机构由于人员力量薄弱,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核把关工作做的不深不细,致使文件粗制滥造;有的屈从于上级领导压力,不敢坚持原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出现违法条款。三是备案审查工作不到位。当前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制而不备以及备而不审,制而不备逃避了上一级政府的监督,备而不审导致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地方虽然出台了备案审查的原则要求,却缺乏具体的工作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保障,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难以落实。
4、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工作部门,上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所属相应工作部门,以及行政机关对其所属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一般采取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下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知书、法制建议书,法制协调和行政复议等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很多,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偏少、范围偏小,有些地方每年仅开展1―2次执法监督检查,有的甚至几年未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而且将主要精力放在城管、规划、公安、建设等大的执法单位,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行政执法监督缺威。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相应的惩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违法行政问题突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机关履行管理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作用,最终要靠行政执法来落实。同时,执法活动直接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行政执法来认识和评价政府,认识和评价法律,行政执法是否公正、廉洁,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威望和法律的权威,关系着依法行政的成败。一是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表现为: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执法主体不合格;部门职能重叠,职能不清,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严重。二是行政执法“利益化”。目前,多数基层执法队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罚款和收费,而且罚得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也就越多,使行政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收费已经成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准绳”。甚至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给每个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务,开展罚款竞赛。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利,争罚款,争收费。有的对于违法行为不是及时制止,而是任其发展,事后收拾“残局”,有的故意设置“圈套”,引诱行政执法相对人违法,然后施以重罚,陷民于不义。三是执法程序“随意性”。有的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申辩权;有的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权利;有的颠倒程序,先罚款后定性;有的该适用普通程序的,却适用了简易程序,该适用简易程序的,却适用了普通程序。四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从文化素质看,基层执法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0%,大多数为高中学历,甚至是初中、小学学历。从法律素质看,目前,大多数执法人员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滥施处罚现象严重。从道德素质看,目前,有个别行政执法人员原属社会无业人员,甚至是违法违纪人员,这些人在执法中“霸气”十足、“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执法严重。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人治”思想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官本位思想、官贵民轻思想、特权思想盛行,这些都是法治的大敌。建国后,我国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单单依靠方针政策调整就可以维持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对法治既谈不上信仰、渴求,更谈不上实行、遵守。一谈到依法行政,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而是 “治”民,而且这个“治”往往是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故意整治,可以说在依法行政中出现的以权压法、以情轻法、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人治思想在作怪。
2、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因素。对一些违法的行政行为,有的领导怕影响单位的“形象”、“政绩”,不支持有关监督部门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查处。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并可能构成犯罪的案件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在执法机制上不够完善,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未及时移送,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
3、行政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力度不够,上下迎合的多,打不开情面。二是外部监督大都流于形式,媒体监督没有放开。三是能够对执法人员起直接监督作用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其享有的权利、司法救济方式以及投诉渠道不甚了解,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也不敢投诉。四是一些涉及行政执法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大多数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起草的,容易出现强化部门权力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的倾向。
4、对政府法制机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认为法制机构可有可无,设与不设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不愿在法制机构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有的认为政府法制机构只会按法律框框办事,缺乏灵活性,不会领会领导意图,是“死脑筋”,视为自己行使权利的障碍,不愿让法制机构人员参与重大决策。有的把法制机构当作收拾残局的工具,决策问题不事先征求法制机构意见,等到问题难以解决,不可收拾时,再交由法制机构处理,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条条框框,使法制机构限入“两难”境地。有的不关心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不关心其政治进步,使一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法制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
三、对策
1、加强行政法制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作好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知道法律,更要熟悉和掌握法制,增强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要变过去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将普法有机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的,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公众才会在接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法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感染,逐渐地拥有法治精神,改善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2、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规范性文件的不规范,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影响了行政机关的权威、声誉和形象,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现代意识,更新“立法”观念。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要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理性层次。要树立以维护市场权力为本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宗旨的意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二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始终立足于同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好及时“跟进”社会实践和适当“超前”的关系。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调研工作。要下功夫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发现和寻找事物的客观的、一般的规律,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体现改革精神,对现实中合理的和代表发展趋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及时予以肯定;对那些不合理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要彻底改革,力求在体制、机制、制度上不断有所创新。四是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严格遵循《立法法》的规定,逐步建立和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度、法制审核制度、集体审议制度、公开发布制度等,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制定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确保规范性文件的质量。五是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体制。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把备案工作的重点放到审查上来,对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对越权设定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的,对违背WTO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设置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以及制定程序和公布方式不合法、不规范的,政府法制机构要责成制定机关及时修改、或依法予以撤销。积极探索备案审查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的机制,建立备案工作责任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备案工作顺利实施。
3、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一是改变“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加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设置。要在乡一级政府设置政府法制机构,使依法行政工作形成完善的工作体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地市级以下政府法制机构力量,使地市法制机构人员达到20人以上,县级达到10人,乡级达到3―5人,使“倒三角”为“倒梯形”,进而发展为“正梯形”,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二是对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取消“软指标”,制定“硬指标”。科学地制定出一个量化标准,确定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配备、领导职数设置、经费保障与当地干部总数、财政收入的比例,使各级地方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与当地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相适应,才能为依法行政构建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目前在依法行政工作应做到,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济行政事务,都要求法制办负责人列席;凡市政府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应注意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凡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都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凡未经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涉法文件一律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方面,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在处理涉法事务时,都由法制部门牵头组织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同时在今后的依法行政工作中,要实行下级行政首长向政府法制机构定期报告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制度,对依法行政工作采取一票否决制。四是要进一步改变依法行政工作的体制,使政府法制序列从国务院到地方实行垂直领导,其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直接由上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不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而是当地政府和部门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领导和监督实施机构,使政府法制机构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4、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在目前的情况下,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应至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可根据情况的发展,要求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中须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由人事、法制部门共同组织考试,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树立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推进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四是所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予以保障,其罚没收入也不再返还,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部门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源头克服利益“驱动”。
5、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一是开展经常性行政执法监督,扩展监督范围,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防患于未然。二是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争议和矛盾的协调,明确执法权限和责任,化解执法矛盾,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打架情况的发生。三是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四是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职能和要求的调整变化,将行政执法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到行政执法机构及行政执法岗位。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五是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健全相关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主体资格、法定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办法;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受理人民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好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以及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五篇: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也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依法行政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依法行政落到实处,保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如期实现。
关键词: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也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能否全面贯彻依法行政,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国家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无可否认,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逐步走上正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依法行政不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法制建设特别是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依法行政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不断改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立法力度,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多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职能迅速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上来,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行政执法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法必依。特别是近年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实行收支两条线,罚款与罚没财物全部上缴财政;在行政执法的一些领域,如城市管理等进行了相对集中的行政执法权试点,减少了职责交叉造成的乱执法现象;减少事前审批和发证,加强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程序的制度建设,推进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采取考试录用行政执法人员的办法,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在行政执法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颁布了许多有关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行政机关外部实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群众监督、司法监督;在行政机关内部,实行审计、监察等专门机关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还有对抽象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法规规章备案制度和对具体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行政复议制度以及执法监督检查制度。不少地方还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行为备案审查制度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行政执法予以监督。
然而,我们在肯定行政法制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在现阶段的依法行政活动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行政立法的不规范和不完善
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依据是要有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我国目前行政立法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一是行政立法不规范。尽管我国二十多年来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但行政立法仍然很不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限制行政机关的自我立法,减少地方立法。由于行政立法权在“依法行政”口号下日益膨胀,加上行政立法法治监控机制的残缺,行政立法显露出架空、取代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倾向,因而行政法律规范急剧增多;行政法律粗疏,由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补充、细化,甚至取而代之,这就难免形成行政执法机关为自己制造执法依据的不正常现象,出现了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市场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二是行政立法不完善。一些领域还没有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来加以调整,致使法律出现了一些空白地带,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以至于行政机关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
(二)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
首先,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行政执法机关设置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应该设立的机构没有设置,不该设置的机构、部门又到处设置,致使行政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层次过多,而机构臃肿又导致人浮于事、运转不灵,出现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官僚主义以及沉重的财政负担等弊端。其次,行政执法机构之间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在我国的执法体制中,长期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限不分的弊端。行政职能与企业职能合而为一,管理权、经营权与行政处罚权集于一身,这样很难做到自己监督自己和公正执法。这样的后果是,好管的、有利可图的,各执法部门都要争着管,出现行政执法的“密集地带”;不好管的、责任大的、无利可图的,各部门都不去管,互相推诿,出现了行政执法的“空白地带”。
(三)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控制,否则就会被滥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行政系统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有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专门机关以及上下级的监督,还有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但这些监督却没有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并未真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腐败现象依然严重,行政侵权、越权、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阻碍了依法治国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行政监督立法残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行政监督法》及与其配套的法规、规章来统一规范行政监督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和时效及法律责任,我国一些有关法律法规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或职权重叠交叉而使有关监督主体互相推诿,监督不力。二是执法监督机制不尽合理。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地位低、权力小、权威性差。监督工作未能切实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靠搞突击检查,未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当出现执法违法行为时相互推诿、无人追查。三是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力度不够。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工青妇残等社会团体往往因经费不足、实际法律地位低等原因不能或不敢去行使监督权。在西方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四)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低、数量少
法律需要有人去实施、去操作,而依法行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复杂化,因此对执法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目前行政人员的分布极不合理,较高素质的行政人员主要集中在高层行政机关,而基层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法律意识淡薄。行政人员素质的低下,在执法中往往会出现重视权力和局部利益,忽视执法责任和义务;不依程序执法、随意性大;野蛮执法、滥用职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威信,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我国执法人员的数量少,而行政执法范围广、数量大,任务繁重,这也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的数量和质量。一些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顶岗执法,既严重影响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又增加了执法的成本。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不仅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低,而且严重。
(五)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授权不充分是保障不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权责不对称的重要因素。依法行政的成本应该由国家来解决,不能由行政机关自行解决。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执法单位实行“自费执法”,即实行自收自支,以收费和罚没收入作为经费来源,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给执法部门分配罚款任务,有些单位将罚款与执法人员收入和奖金挂钩。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遭到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对侵犯执法人员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不严格、不具体,以致在很多情况下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的顺利开展。
二、全面推进我国依法行政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行政顺利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下苦工夫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1.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执法依据不完备状况。首先要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尽快上升为法律法规,使政策法律化,从而避免因无法可依造成的行政执法职能混乱;其次要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的现象;再次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政执法本身的法律规范。
2.改进立法工作,增强执法依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执法依据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可行,要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要处理好职能、权利和义务、责任的关系,加强对违法行为制裁的力度。
(二)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利条件
我国目前依法行政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我国行政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从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人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行政执法体制。我国行政执法体制问题的核心在于行政执法的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和整顿行政执法机构。健全行政执法体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合理科学的机构设置。第一,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无须要求上下对口,整齐划一;第二,规定行政执法机构限额、各级人员编制总额和各部门编制人数,规定机构层次,减少运转环节。对于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要坚决将其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第三,实现行政执法体制的法律化、制度化,真正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调整行政执法权的配置,从横向适当集中行政执法权,从纵向适当分解行政执法权。
(三)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
1.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首先,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实行执法与执法监督的职能分离,组建专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专门监督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改变其对同级行政机关的依附地位,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赋予其较高的地位和权威,使监督机关不受同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的干扰,独立开展工作。其次,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各种具体制度。包括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及持证执法制度、行政执法督查制度、行政执法统计制度等。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和行政执法监督队伍。
2.强化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和改善人大监督,确保人大监督的权威性。监督一府两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可在人大常委会中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执法监督的机构,为人大监督职能的落实提供组织上的保证,以确保人大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经常性和有效性。该机构应对行政执法中的重大个案事项直接进行监督,同时解决各监督主体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自上而下垂直的司法系统,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大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和范围。三是加强舆论监督。要建立完备、合理的新闻法律制度,加快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立法,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群众监督。让群众参与领导干部的公选,群众意见应占任免干部决定权的相当分量,多数群众不满意不能任命。
(四)加强依法行政法律制度保障,确保执法人员人身、财产安全
如前所述,授权不充分是保障不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授权不充分往往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决定得不到切实执行甚至束手无策时,只有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严重地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强制执法措施时无法可依,往往容易侵犯公民的正当权益,并且国家利益有时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国家应得的收入无法上缴国库。因此,可以通过制定《行政强制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拟制定的《行政强制法》应增加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限,扩大行政强制执行范围,设立必要的法律监督制度,以利于行政执法主体准确执法。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自费执法”,可以通过加强对行政处罚行为的财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尤其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设机构在监督行政执法主体行政处罚中的重要作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还存在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财产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就要求加大对威胁行政执法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地提高依法行政的积极性。
(五)强化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
依法行政的深刻内涵是法律高于行政,具体地说是行政权力要依法设定,即行政组织与职权必须由《宪法》和法律设定。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不能违反、超越《宪法》和法律,或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行政权的行使不得侵犯或损害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没有《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行政机关不得限制、剥夺公民的权利,不得增加公民的特定义务,也不得为任何特定的人设定权利或免除特定的义务。因此,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要求行政机关培养法律高于行政的行政执法意识。这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要将法律知识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学法日常化、培训制度化、考核经常化。对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
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强化严格依法办事的教育,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权受制于法律规定、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观念。
(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率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1.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正确处理好严格行政执法和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坚持合理性原则,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
2.要更新行政执法理念。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权力高于一切,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其次要大力宣传公民权利本位的思想。现代法治是以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公民是权利的主张者和维护者,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公民享有更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最后抛弃群众运动式的执法思维。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限制部门权力扩张为核心,充分发挥法律规范性、稳定性等效能,克服政策抽象性、随意性的缺陷,将社会管理、经济调控的活动由政策型向法律型转变。进一步限制、减少并最终取消各种行政执法中的群众运动式的做法,充分赋予并发挥行政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执法的规范性操作的作用。
3.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培训制度,对现在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并形成经常化、制度化,以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同时,要对现有的行政执法队伍进行认真整顿,通过民主评议、社会监督、考试考核等方式,把那些不称职、不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坚决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录用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人口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形成“强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晓波.试论依法行政[J].广西社会科学,2002,(5).
[2]赵志强.论依法行政[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3]刘清明.新时期依法行政问题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4]依法治国——高级干部谈法制建设(十五大以来重大问题干部文丛第四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严军兴、依法行政必读[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