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BK商业中心一个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本
TBK商业中心一个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本
href=“#”> TBK,这个中西合璧的名字,是英语单词“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商业”(Business),和中文“顾客”(客流或快乐)的第一个字母“K”的组合,意为“交通、商业、快乐”相结合的商业中心,“交通与商业的组合,特别快乐地购物”。 2010年8月,福建厦门。郑天送创办的TBK商业中心再次颠覆了人们对创富的认识。 “客运+商业”的商业模式在全国长途客运历史上算得上首家,并且还将引爆商业地产界。 TBK商业中心作为2010年厦门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是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市特运集团献给厦门人民的一份珍贵礼物;TBK商业中心作为海西经济区首个“客运+商业”新模式的一站式购物中心,致力于打造“机场式商业空间”以及90%以上的品牌为厂家直营店的新模式,将成为厦门客运商业的新典范。 成本高吓跑了竞标者 6月9日上午,天气炎热,几十名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地赶着工期。如果不出意外,TBK商业中心将于9月6日开业迎宾。 从去年8月6日竞标,到今年9月6日开业,仅1年零1个月。特区速度在这个项目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近年来,厦门市的新城规划发展迅速,其中“城市东扩”工程尤为突出和重要,而在东扩的进程里,枋湖片区无疑是重中之重。 枋湖是厦门新规划的一个区域。因枋湖及东部板块商业卖场的缺乏,导致居住在那里的市民购物极其不便利。市民出门购物,走路太远;打的,费用又太高。也因如此,使得地摊在这个区域大行其道。 灯光阴暗的街道小市与熙熙攘攘的地摊长龙,记载了历史中的枋湖商业。脏、乱、吵,是枋湖区留给人们的难以抹去的印象。 民生工程是厦门市政府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保障枋湖周边20万居民的生活配套,是厦门市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此背景下,由厦门市政府牵头,厦门特运集团投资,厦门中智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智和”)运营的枋湖新客运商业中心酝酿成形。 厦门市政府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服务居民,打好民生牌。毕竟这是一项关系厦门市老百姓“菜篮子”的民生工程,如果交给一家唯利是图、不负责任的公司运营,造福一方百姓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厦门市政府深知这件事的分量,招投标无疑是这场竞争最为公平的选择。 竞标并非没有门槛,每一家想来竞标的企业,都要提交一份商业性可行性报告。 为了做这份报告,中智和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各种各样的市场定位。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之后,去年6月,《关于厦门枋湖新客运站商业卖场的可行性报告》出炉。 在这份竞标方案中,强调了商业中心在业态组合上要尽量做到丰富和有特色。报告规划了将近2000平米的“闽台特产一条街”,把海峡两岸的特产,如金门高粱、金门菜刀、鼓浪屿馅饼等都整合进来,使得来往厦门的旅客都可以买到真正的海峡两岸的特产;在产品选择上,跟厂家合作为主,当地经销商为辅,保障商品的低价位和货真价实。 报告递交之后,因为不知道竞争对手在哪些方面比他们更有优势,中智和也没底,一直都在忐忑中等待消息。 2010年8月6日,在厦门国资委产权交易中心,枋湖客运商业中心的开标仪式举行。但偌大的交易大厅,很多竞争对手都没来,这多少让中智和公司的竞标团队感到意外。 事实上,很多企业之所以没来竞标,主要缘于政府对企业提出的要求较高,而企业要面对的还是旧房改造的毛坯房。这就意味着,如果接手,所有的二次装修(比如中央空调、自动扶梯、电力干线等)的费用都需要企业承担。 底价加上装修,算下来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商家在短期内经营这个项目没有多大利润空间。 中智和竞标的底线是,只要不亏损,要把它做成功,要做出一个样板工程;只要能给社会带来价值,能造福一方百姓,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无论怎样,中智和都愿意去尝试。 中智和的计划 中智和为什么看中枋湖区? 目前,厦门市区的主要商圈分布并不均匀。从SM城市广场到火车站,每隔数百米就有一家百货商场,知名的巴黎春天、天虹、华联等百货公司分布其中。而在厦门岛内东北部,商圈仍是个空白。 2010年,厦门市政府将枋湖客运中心列为重点工程,并大力支持客运枢纽中心建设和枋湖商圈的打造。如何让整个枋湖社区,与厦门城市同步升级,用交通构筑购物享乐生活?在市政府与特运集团的共同努力下,枋湖客运商业中心的创意破茧而出。 开发商着力开发的新楼盘也在助力枋湖商圈的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枋湖周边分布着幸福密码、中央美地、禹洲城上城等高端楼盘,周边新建住房约万余套,将新增约4万个住户。 随着周边楼盘的交付使用,枋湖客运中心商业区散发出巨大的商业诱惑,让敏锐的商业地产商嗅到了新的商业气息,众多商业地产运营商蠢蠢欲动。 枋湖客运商业中心位于厦门金湖路与成功大道交汇处,总建筑面积42540平方米,规划商业面积31660平方米。建成后的商业中心将担负现在的湖滨、松柏两个车站的总体功能,承载日均4万人次的客流。未来的枋湖客运商业中心,将填补枋湖片区大型商业的空白,解决周围三公里内的20万居民的购物难问题。 中智和立志将商业地产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年一直在厦门寻觅一个适合的地方开发商业地产。机缘和巧合就这样发生了。 为社会尽责的想法跟中智和公司的发展理念甚为吻合:以中为尊――大中至正,不偏不倚;以智为用――任人唯贤,以智取胜;以和为赢――天地人和,同创共赢。其寓意是只有“知识广博周备,行事方正不苟,做人以和为贵”,才能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致大和。 而让中智和瞄准这个项目,主要是看到了枋湖区的未来。 将商业寓于民生 厦门枋湖客运商业中心不仅是厦门的一个便民工程,更是厦门市政府和厦门特运集团呈献给厦门市人民的一份珍贵礼物。如何命名,中智和绞尽脑汁。 为了让该中心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也让这个名字深入民心,中智和不惜悬赏2万元为商业中心取案名和广告语。 在上万份征名中,“TBK”最终脱颖而出。广告语也敲定为:万商聚枋湖,一站通天下。 厦门市原旅游局副局长、文化局局长彭一万对此案名深表满意,“TBK商业中心这一案名针对本案客运、商业理念,很好地映衬了新客运商业组合体的地域优势,也意寓了‘客运带动商业,商业服务客运’的经营模式,让广大群众能便捷、开心、快乐地享受购物,更完美地体现了交通构筑享乐购物生活的商业理念。” 中共厦门市委原副秘书长程炳东对此案名也甚为认同,“从创造性角度看,TBK商业中心中西合璧与国际接轨;从与开发商的关系来看,TBK商业中心更直观地体现了开发商的责任与使命;再加上广告语‘万商聚枋湖,一站通天下’,文化底蕴十足,体现着商业文脉的创新与典范,更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迹。” 从这个中西合壁的名字不难看出厦门特运集团有限公司和中智和对于TBK商业中心的定位与愿景:打造海峡西岸中心城市“一流的客运商业中心”,打造高质量、高水准的商业模式,提升海西窗口新形象,打造国际级别的经营环境。 在案名征集的同时,TBK商业中心的招商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中智和于2010年9月成立招商部,随后进行三个月的市场调查。今年1月,招商正式开始。而招商时时处处体现出民生之意。 具体选择哪家超市入驻商业中心,这让中智和的领导层们颇费了一番脑子。最早来跟他们洽谈的有号称世界500强的知名品牌,也有在福建省内颇有名气的永辉超市。在两者之间如何抉择,他们犹豫了很久。 如果把超市定位高端,世界500强的品牌再合适不过了,同时也对整体TBK项目的定位有所提升。但这却跟以家庭消费为主的枋湖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有所冲突。而从福州发家的永辉,是百姓的品牌,最为关心老百姓的菜篮子问题,其强势在生鲜、油盐酱醋,比较平价。这一点跟厦门市政府着力打造民生工程的宗旨不谋而合。 最终如何选择,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调查问卷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中智和将五家超市放在同一张表格中,让居民打钩进行选择。在回收的上千份调查问卷中,永辉的票数遥遥领先。永辉最终成为中智和的上佳之选。 “平价”不仅仅体现在超市,在商品选择方面,中智和坚持以“和厂家合作为主,当地经销商为辅”的定位方向和策略。目前,70%以上的招商都是和厂家直接签约,直接引进商家在这里设旗舰店、形象店和专卖店。厂家直营的好处是:货真价实、平价、形象好,而且上的都是新款和新品。TBK商业中心现在汇聚了百大海西时尚品牌,九牧王、七匹狼、安踏、乔丹等店的品牌均由厂家营销中心直营管理,在商品上架保证最新、最时尚款式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更舒适的服务及更有力的权益保障。 中智和作为项目运营商,科学规划商业业态让招商进展势头十分顺利。 TBK商业中心自开始招商以来,招商一直异常火爆。TBK商业中心吸纳了众多主力店、次主力店等知名品牌商家加盟入驻,主力店招商已完成,进入单店招商阶段。在成功引入永辉超市之后,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些世界级品牌将掀起该片区新一轮的美食风暴,屈臣氏也将引领年轻时尚潮流。 TBK商业中心之所以成为商家抢占的目标,中智和的看法,主要是TBK商业中心独特的项目优势备受众多商家青睐:依托枋湖客运站,独揽客流、交通、区位等优势;采取“客运+商业”的经营模式,独创“机场式商业空间”经营环境;涵盖了生鲜超市、服装百货、运动品牌、中西餐饮、手机数码、闽台特产、旅游商品等丰富业态,集购物、餐饮、休闲、出行于一体,能激活湖里新商圈,完善湖里配套功能。 可以预见,TBK商业中心与众不同的经营模式,能给入驻的生产厂家提供一个展示、直销、批发、零售的平台,给市民提供一个物美价廉的场所,也必将解决厦门东部区20万居民的购物难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本 “机场式商业空间”改变并颠覆了人们对城市长途汽车站往昔的印象。 一个城市的长途汽车站,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脸面。然而,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长途汽车站跟“脏、乱、差”是联系在一起的。而TBK商业中心无疑会让厦门长途客运展示给外来人一个全新的形象。 在购物环境上,中智和的目标是打造机场式商业空间环境,从通道、购物区、卫生等各个方面给顾客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购物环境。“机场式商业空间”不仅能让长途汽车站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整洁度和公共秩序上也会大为改观。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对TBK商业中心经营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客运+商业’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改善厦门的交通现状,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城市整体品位,还能够对枋湖片区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发展,以及枋湖片区乃至厦门岛东部商贸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可以说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样板项目。” 目前在厦门,类似商业经营的综合体并不在少数,但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中智和“客运+商业”的经营模式,在厦门绝无仅有。显然,“差异化竞争”是中智和取胜的法宝。 郑天送在商业地产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今,他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注入到了TBK商业中心上:“TBK商业中心是厦门市政府重视民生的一大体现,可谓‘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不仅是厦门‘客运与商业完美组合’的城市名片,也是民生服务的亮丽风景线,同时也必将开创厦门客运和商业互动发展的新里程碑,对厦门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发展和民生的服务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举措 --市司法局开展“双联”服务纵深谈 近年来,市司法局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服务,认真履行各项社会管理职能,特别是2007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建立“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机构)、律师(法律服务人员)与司法所联系制度”(以下简称“双联”),整合全市司法行政和法律服务资源,为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拓了更广阔的工作视野和服务空间。 一、“双联”工作具有的新理念 “双联”是一项综合性服务机制,与以往相比,其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服务领域更加拓展规范,服务方式更加方便利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充分体现了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理念和服务意识的更新。 (一)树立社会管理新理念,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和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前不久,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作为政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行政工作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市局领导班子始终把司法行政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实现新作为当成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加强,不断推进,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关注和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改善工作机制。实践证明,“双联”机制的建立,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又为各级政府强化管理职能、实现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支持;既有效化解了大批社会矛盾纠纷,又为广大群众依法维权提供了法律帮助,是司法行政部门突破陈旧理念束缚,对畅通群众利益表述渠道,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是一个新的举措,一次可贵的尝试。截止目前,帮助基层政府和社区(村)处理法律事务、出具法律意见书3000余件,举办法制讲座1821场次,听课群众达到8.2万人次。 (二)树立创建平安新理念,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当前,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凸显,既有社会矛盾和问题与新生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人民调解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手段,在创建平安城市和维稳工作中承担了重要使命和任务。市局领导班子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市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还相对薄弱,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相适应,能否解 决好这一瓶颈问题,已成为职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为此,一方面,在本系统内加强创建平安城市的基本教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以“双联”机制为平台,帮助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提高素质和能力,全面活跃我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四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26件,调解成功率达95%。特别是将依法疏导引入接访息访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有效地减轻了信访压力,几年来,累计接待上访群众9939批次,参加市级疑难案件论证会120次,完成市委、市政府、市纪委交办的案件35件,积极协助政府依法处理了蚁力神、荷兰村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市局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省司法厅关于司法所建设的总体部署,四年来,完成了司法所“编制、人员、经费、待遇、体制、职能”等“六个落实”的硬件建设目标,为全面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司法所人员较少,素质参差不齐,与所承担的九大工作职能不相适应,导致硬件建设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实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可持续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市局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由“六个落实”的硬件建设向能力、规范等软件建设转变,并以“双联”活动为载体,强化司法所内部管理,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提高司法所 依法行政和服务能力,为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支持。“双联”活动开展以来,律师累计帮助司法所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千余项,接听电话咨询1.9万余次,提供现场服务5129次,为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法制培训5700余人次。目前,我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全面活跃,扎实深入,现有160个司法所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15个司法所被授予省“优秀司法所”荣誉称号,为全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四)树立整合资源新理念,增大服务力度和广度。市局在调研中发现,我市法律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区,全市190家律师事务所中,市内五个城区占88%,四个城郊区占7%,而总人口达350万的四个县(市)仅有9家律师事务所,比例不足5%。法律服务资源存在配臵不平衡、分布不合理的问题,而资源越匮乏的地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越强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只有整合现有服务资源,实行整体作战,而“双联”机制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矛盾的好方式。从实践中看,“双联”机制充分发挥了整合、协调、平衡和满足需求的作用。律师事务所与乡镇实现对接后,全市每个乡镇均有5至6名对口联系人,四个县(市)律师资源也由原来的30人上升到115人,增长了近3倍,极大缓解了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初步形成了人员配臵平衡、服务力量均 衡,服务层次提升,服务效果明显的法律服务新格局。 (五)树立社会责任新理念,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我市法律服务机构,特别是大型律师事务所和资深律师的服务领域过多集中在金融、大中型企业、房地产、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其特点是以城市为中心,虽然服务的层次较高,但服务的领域相对狭小,同时也客观造成了个别律师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为此,市局将开展“双联”活动作为律师讲政治、讲责任、讲奉献的实践舞台,引导律师服务由城区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将服务的重点贴近民生,将社会责任落实到回报党、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上,积极树立律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律师共为81家乡镇政府担任义务法律顾问,累计为群众减免各项服务收费1000多万元,设立助学基金帮扶206名贫困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93件,充分展示了律师作为社会主义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双联”工作具有的新特点 社会管理离不开法律手段的调解和规范。“双联”机制作为提供法律服务的新平台,有效整合了司法行政职能和法律服务资源,面向基层和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体现出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相适应,与加强软环境建设相匹配等诸多特点。 (一)工作的全局性。“双联”服务之所以具有正确的 政治方向,关键在于市局把握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软环境建设这一工作大局,并集中体现在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之中,实现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和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科学内涵。 (二)资源的整合性。“双联”服务之所以具有广阔的服务领域,关键在于市局整合了全市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制宣传、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资源,实现了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服务内容的广泛多样。 (三)社会的需求性。“双联”服务之所以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满足社会、基层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实现了基层和群众有什么样的法律需求,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法律服务;哪里缺少法律服务,我们就把服务向哪里延伸的价值取向。 (四)机制的规范性。“双联”服务之所以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果,关键在于注重机制创新和规范服务,实现了对接服务、组织领导、调度协调、奖惩激励、信息反馈、督查督办等方面的规范运作和科学管理,保障了“双联”服务的长期性和健康发展。 三、深入推进“双联”工作的建议 几年来,基层和广大群众对“双联”工作给予了高度的 评价,并寄予更多的期待。为此,要保持“双联”旺盛的生命力,挖掘服务潜力,做足发展空间,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是“双联”工作继续深化和发展的方向。 (一)打造服务品牌。司法部已将“双联”列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优秀服务载体,在全国推广。实践证明,“双联”已经具有先进理念、科学机制、群众需求和社会公信力,具备了打造服务品牌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率,继续提高服务公信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知晓“双联”、了解“双联”、运用“双联”,使“双联”服务真正成为基层和群众离不开的身边“法宝”,将“双联”服务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法律服务品牌。 (二)突出整体作战。“双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盘棋”,需要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上下联动,各法律服务机构紧密配合,形成工作和服务的合力。首先,要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软环境建设的高度,继续加深对“双联”服务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在市局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各条法律服务战线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把“双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其次,要立足本职,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 精力参与“双联”服务。第三,要发挥司法所平台和纽带作用,切实了解掌握基层和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及时准确反馈信息,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继续创新机制。在现有基础上,要做精、做细,不断完善。要严格奖惩机制,做到真奖真惩真兑现,真正纳入各项考评和评比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健全监督机制,对“双联”运行状态实行动态化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严密协调机制,要在服务的无缝衔接上下工夫。建立宣传机制,要在内部积极宣传推广好载体、好做法、好经验;要加强社会宣传,在新闻媒体现有的法制栏目中,大量增加“双联”服务的成果和内容,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突出实践主题。一是注重把握各级党委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角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围绕社会平安稳定的需求,突出服务重点,细化服务内容,从服务的专业性、实效性角度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三是要超前思考,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从提高队伍素质能力的角度,开展针对性的主题实践活动。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双联”机制在服务和管理上应逐步向在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优势,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设立“双联”专栏,及时反映“双联”服务的成果和基本经验;在条件具备的司法所和法 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点对点视频连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六)充实基层法律服务力量。“双联”服务的实践提示我们,仅依靠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外力的支持和扶助,还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还应在充实基层法律服务力量上下工夫。一是根据司法部关于城市法律服务机构要萎缩,农村法律服务所要发展的思路,适时增加我市农村法律服务所的数量,但是,要提高准入门槛。一是明确增加的区域和范围;二是明确提高新批法律服务所的各项标准;三是对现有法律服务所进行整顿和调整,不符合新标准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合并、调整或注销;四是进一步明确司法所代表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律服务所实行指导和监管职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讲为何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1、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遭遇瓶颈,公信力下降。 财政状况;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事务繁杂;新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多。 中国社会转型的风险:制度性风险;阶层性风险;分化心理性风险,现代社会风险。 1)、制度性风险: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人民群众不满和仇富现象,阶层对立;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导致人民不满和仇官现象。 2)、阶层性风险:激化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二是中间阶层发育缓慢,中间阶层是社会的推进器;三是精英群体的结盟,其他群体很难上升和发展,使社会不公平。 3)、文化心理性风险: 一是平均主义心态;二是社会信任危机,政府、企业、个人不诚信问题严重;社会焦虑加剧,每个人出现焦虑。 4)现代社会风险:核灾难;生物基因;生态;经济金融风 险; 5)、从人口到社会结构:老龄化,城市化,流动人口,社会分化。 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化解各种风险;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法治;才能形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风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秩序;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事关执政能力和地位:我们的党只有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一、基本理念: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 1、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就是国家由权利部门和授权的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目的是提高对社会活动的管理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和民间组织。 3、社会管理的内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发展。 4、社会管理方式:不局限于监督和控制,社会生活和社会服务。 综上,社会管理的定义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委促进社会系统党的和谐运行和良性发展,共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5、社会管理相视的概念: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控制、公共服务。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 1、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来的德治的思想,用仁爱的方式管理社会;梦之提出来的仁政,主张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就是以德治国。管理者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2、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3、法家的社会法律思想;反对礼制,主张法律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是站在统治的地 位提出的主张。重法、重势、重术。依法治国。 三、西方的社会管理: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群众观,矛盾观,思想教育,全民动员,社会、经济、政治高度一致。 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法制观;稳定观。 3、1992年到2002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社会突出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三代领导人突出}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和完善 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议是提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摆上政府更加重要的置......”。 陕西12.5规划,第十篇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陕西。 第三讲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布局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体制机制是还处在不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一、党的领导:从范围上看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覆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层次上看党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方面。从方式上看党的领导必须是坚持依法执政。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是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社会管理的财政投入;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参与管理。 三、社会协同: 1、党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任何政党都必须积极面对社会组织,善于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将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到党的执政体系之中,并成为执政的资源。 2、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持。社会力量能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监督和制约政府,政府必须为社会力量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法律保障,政府必须对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监督。 3、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四、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能激发社会活力,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2、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的意识: 3、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意识。 4、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 5、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四讲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群众矛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及时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1)经济生活领域: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凸显;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2)政治生活领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政治权利难以实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民族宗教问题依然存在。 3)意识形态领域: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东西文化的对话导致的混乱。 2、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1)根源:社会经济根源;体制结构根源;思想意识根源。 2)解决之道:坚持优先保障生产权利的原则,解决群众生存、吃饭问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五讲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层关乎成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 1、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极端化;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党政机关压力大。 2、基层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群体规模化;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化。 二、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1、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服务在基层;社会稳定的因素反映的问题在社会上,但发生在社区,社区处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称有责无权、管理缺位;人少事多任务繁重;设施简陋、资源缺乏;服务缺少、参与性差。 3、社区管理的路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走向自治;创新模式搭建平台; 第六讲农村社会管理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差距引发农村社会不满: 2、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拆村并庄运动;土地规模经营。征地拆迁。 3、农村教育、文化、信仰问题。城乡教育差距大。 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途径。 第七讲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一、社会安全感问题凸显 公共安全是指事关社会众多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安全。安全感是人内的在街边需要。 1、民意表达的迸发:民众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表达他们对于安全的需要。当前民众安全感缺乏,正好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2、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决了中国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个人私欲膨胀,同时,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私欲往往还和公共权力勾结连一起,产生出公权私用的腐败; 3、公共安全事件涌现:现在的安全事件不仅涉及传统的领域中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能源安全、社会 安全、防灾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同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比如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几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危害的灾难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关联性演变的隐蔽性等。公共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主要是是天灾和人祸的结合,并以人祸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主。 二、把好食品的入口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所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是食品安全是以人为本,二是确保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八讲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的的本质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00:02:44) (二)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00:03:44) (1)分割的监管体制导致权力分散。(00:06:12) (2)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00:08:53) (3)安全惩戒制度不完善。(00:11:18) (4)安全生产监督力量不够。(00:13:46) 案例 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00:16:57) 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在省政府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及...(00:18:33)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烟花...(00:19:20) (三)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00:21:12) (2)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00:22:46) (3)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00:23:19) (4)增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量。(00:25:44) 四、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00:29:48) 类型和特征(00:31:25)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00:31:34) 农民的“以法抗争”(00:32:53) 土地问题是目前农民以法抗争的焦点(00:34:41) 农民土地抗争的当事方发生了变化(00:35:37) 农民土地抗争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变化(00:36:59) 农民土地抗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00:37:55) 农民土地抗争的冲突程度变得相对激烈(00:38:26) 农民土地抗争的语言发生了变化(00:39:05) 农民土地抗争的外力介入情况不同(00:39:55) 环境污染引发的维权案件值得注意(00:40:58) 第九讲工人的以理维权 工人维权抗争的原因复杂 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方式 工人维权抗争走向联合劳资冲突将是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形式 市民的“理性维权 物业冲突特征:暴力增多 业主维权的特点(房屋折迁问题突 维权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事件 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影响 社会泄愤事件突发性极强 2007年较大的泄愤事件 调整利益关系 社会不满会引发国家合法性危机 提高管治能力(00:22:28) 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00:24:42)信息公开是依法处置的前提(00: 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00:27:49) 风险社会的概念与特征(00:28:52) 风险社会的特征(00:29:30)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中国(00:33:04) 社会风险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00:33:41)危机管理能力创新(00:34:26) 完善管理主体,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管理的氛围。(00:38:01)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00:40:23) 第十讲社会管理中的社会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00:00:15)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00:01:1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扫描(00:02:42) (二)发展的特点与轨迹(00:07:46) 在数量方面,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呈现为在曲折中不断增长到发?..(00:08:17)在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00:10:08)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整体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00:11:27)在社会参与方面,人们社会参与的过程呈现出一个从有限群体的?..(00:13:41)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00:15:56) 准行政组织。(00:16:30) 二、社会组织的“特异功能”(00:21:21) (一)社会整合功能(00:22:07) (二)中介沟通功能(00:27:58) (三)公共服务功能(00:29:54) (四)公权力监督功能(00:32:02) 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00:36:00) 首先,加强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00:36:54)其次,要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主...(00:38:30) 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尤为重要。 一、坚持创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时期,切实打造一支“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新时期的现实需要。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无疑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抓思想建设,树立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根本在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和干部的思想实际,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利观和“公仆意识”,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依法办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干部职工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和大胆实践,勇于开拓的精神,能够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创造新业绩。 (二)抓素质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 要不断提升干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一是要突出培训重点,针对当前工作的实际,贴近干部岗位需求,本着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感染力和吸引力,广泛开展各类岗位练兵、课题攻关等活动,以考促学,以老带新,以讲传技,使干部职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自觉主动地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注重培训效果,强化师资力量,重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干部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进行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要严肃培训结果考核,全面提高干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科学文化、文明服务和身体心理素质。 (三)抓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风气。 要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一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着感情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二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水平。三是要弘扬敬业、勤业、精业精神。在工作面监着历史转换的时期,要认清形势,适应变化、刷新职能、振奋精神,要深入开展推先进、树典型活动,切实在干部队伍中树立了一些树得起、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成为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面旗帜。 二、打造社会管理创新新亮点 (一)建立“一站式服务”的新服务模式 为了使政府的管理纳入“服务、责任、法制”的轨道上来,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建立一种新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确定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本机构的管理宗旨,自觉地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主宰”地位,降格到为广大群众的“服务员”身份,主动向“服务政府”模式过渡。建立“一站式”服务,不仅仅是简化办事手续,其深刻内涵在于顺应了管理的发展趋势,强调管理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管理部门并不是自己在进行“孤家寡人”式的管理,而是激发众多的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是通过制定繁琐的制度程序去制约群众,群众只能被动地服从管理,甚至有逆反心理。现在观念转变为:政府部门的管理不仅是“对”群众的管理也是“为”群众的管理,是为了群众更好地发展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尽管在形式上政府仍然是管理主体,但决非意味着群众仅仅是管理的客体,它也应具有管理的主体意识。这种意识其实是新管理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成功的一个关 (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镇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建立健全社区与部门“共建”制度 组织和协调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努力实现社区资源共享、精神文明共创、社区事务公管、社区治安共保。 1、建立意见征询、反馈制度。利用社区党建工作会议等机会,听取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对社区党建工作报告的意见,征求对社区“共建和谐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反馈有关单位限期办理。 2、定期通报制度。把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工作思路及时向驻社区单位通报,把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及时向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反馈,促进工作开展。 3、驻社区单位帮扶社区制度。在一社区设点单位和驻一社区单位每年要提供一定物资、资金扶持,主动帮助一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评选表彰制度。每年组织评选社区“共建和谐社区”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并予以宣传表彰,激发工作热情,推进社区“共建和谐新家园”工作扎实深入进行。 三、创新群众工作新途径,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乡镇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科学谋划重点工作,深入群众察民情,联系群众解民难,问计群众集民智,引导群众聚民心,亲近群众促民安,服务群众保民生。 (一)“民情联系卡”架起“干群连心桥” 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听取民情、了解民情的长效机制,推行“领导干部民情联系卡”制度。领导干部民情联系卡片以简洁、通俗的形式,正面详细注明了领导干部的姓名、联系方式、单位地址,反面附有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使广大群众易于接受、便于记忆。接到反映的领导要把老百姓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详细登记在“听、解、帮、促”民情登记表上,单位“一把手”亲自负责,将问题进行逐条逐项的协调解决,再把结果逐一反馈给群众,直到获得群众满意为止。 (二)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帐” 为了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加强党员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零距离”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了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账”活动。记“民情日记”要求镇、社区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居民,真正帮助群众破解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民情台帐”要求围绕群众关心和关注的大事难事急事及意见建议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民情台账,进行双向反馈。对需要办理的事项及时反馈给镇分管领导和职能办公室,落实承办人,实行归口办理,并把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为避免流于形式,乡党委还实行动态跟踪,不定期督查,让“民情台账”真正反映民情,彰显民意,赢得民心。 (三)“便民导引图”导引服务理念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精益求精,制作便民图:政务热线、医疗急救、交通旅游、名企名村、公厕指示„„把便民图打造成一张魅力剑南的名片。一张小小便民图,点点滴滴的惠民之举方便了群众,温暖了民心,拉近了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距离。 四、立足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宜关口前移,着眼于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产生,为有序有效的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健全社会规范体系。要建立一整套社会规范体系,使各方面行为有所遵循。发挥传统社会规范体系的作用。中国传统上讲“仁”重“礼”,应充分重视传统社会规范的社会管理价值,有效加以利用。 (二)加强道德建设。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明风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三)要紧紧抓住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尤其要注意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保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的同时,注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由于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差过大而引发社会矛盾。 (五)建立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状况的好坏。不少社会矛盾就是决策程序不规范、各方面意见反映不够、时机不当、负面影响考虑不周全造成的。因此,今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制定、重要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事先都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把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予以充分考虑,权衡利弊,科学决策、谨慎决策、稳妥决策。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预先制定防范化解措施,落实责任,把负面因素减到最少。 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大对社会管理的投入,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要抓住目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契机,明确社会管理服务方面需要抓的重点项目,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早立项、早建设、早见效。要建立健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地区、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格局。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并善于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举措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