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内容
根本方向: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础地位: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基本目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基本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阐释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发展的关键与重点:主要体现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育发展的重大部署: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教育发展新要求:把握内部与外部对教育的新期待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第二篇: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现摘录如下,供党员同志学习: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解读十八大报告(教育部分)
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教育的阐述,很值得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和品味。这里,通过十七大、十八大两份报告中有关教育阐述的对比,来看一看十八大对教育的关注有哪些新变化。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地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第二,教育优先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体现了传承,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
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从近代史上看,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崛起,还有后来德国、美国的先后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当今的世界各国更是如此,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第三,教育要求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第一,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第四,教育改革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十七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第五,教育公平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前面五年期间,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比如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保障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第六,教师队伍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第七,社会力量
促进教育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的“引导”二字,应该是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让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
对十八大报告中教育部分的理解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了,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通过报纸学习了胡锦涛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体会如下: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所以,做教师首先做人师,又做经师。做人师,做教师首先教人做人,我作为教师更要先做人。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中,在以德育为首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社会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人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我懂得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品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既为人师,就要修养德性。教人先正己,要胸怀坦荡、仪表端正、言语行为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谦虚,甘于奉献、发扬风格。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善、美,远离并反对、抵制假、丑、恶。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对人诚实、讲究诚信、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他人尊重、关心、爱护、积极帮助、助人为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影响学员。唯此,人生才有意义,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是首次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作为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八大任务之一,并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及“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提出新举措,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风格建立起来的政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继承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创新者。贯穿中国共产党建党90余年的一条主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把“以人为本”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应该强调的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摆不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高高在上、漠视群众;有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是真正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而是置群众于“被服务”的境地;也有的把个人名利看得过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热情,甚至跌入贪污腐败的泥坑;在个别部门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违背群众愿望、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提醒我们,加强宗旨观、群众观、权力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一项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任务。
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举措,就是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一项新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必须忠实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核心价值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然,做好群众工作,既要有一种热情但同时又有一个工作本领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随着国际间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鉴于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强调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就是要将决定权和选择权交给群众,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抓起。
因此,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集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一是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是把依法办事与带着感情做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四是把发扬优良传统与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五是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也好,一个政权也好,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亡。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历史上历代统治者的更替证明了这一规律。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全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增强忧患意识,从化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之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荣臣)
以人为本: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只有真正把实现、保障和发展人民各方面的需要和权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作为衡量是非得失、成败功过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李慎明)
执政为民:
党的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的委托。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执政为民”就是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生活幸福。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就是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能力。(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的论述
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地位
17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第二,教育优先
17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体现了传承,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
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从近代史上看,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崛起,还有后来德国、美国的先后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当今的世界各国更是如此,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第三,教育要求
在17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第一,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第四,教育改革
在17大的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17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第五,教育公平
在17大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前面五年期间,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比如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保障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问题是在17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
第六,教师队伍
在17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第七,社会力量
促进教育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17大和十八大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7大报告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的“引导”二字,应该是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让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
第五篇:党十八大三中全会学习报告
展示标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报告 展示内容:社会改革的热点——“单独二胎” 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改革——热点:单独二胎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此举标志着中国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
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将使中国人口结构更为健康、完善。
首先,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党准确把握人口形势、与时俱进的品质。计划生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之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生育水平稳中趋降;二是人口结构失调;三是家庭规模持续缩减;四是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科学引导,势必出现人口规模锐减,劳动力紧缺,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社会养老负荷过重等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危机!
其次,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也是我党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11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就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答记者问,介绍了新政策适用人群、启动时间、申请条件等。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变是暂时的,变才是永远的,“单独二胎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经过反复论证研究的,实乃众望所归。这既是我党不断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宗旨,也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摸着石头过河,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道路的勇气。
再次,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单独二胎的政策出台就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法规,有序进行,没有统一时间,反映出了中央在这一项政策出台上的灵活性、效能性。放宽二胎政策是大部分困难家庭、贫苦地区家庭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迫切希望。党中央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顺应民意,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把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推进计划生育改革,科学调整人口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这个党的灵魂!
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在这三个“有利于”之外,新政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可能在于将生育权还之于民的一种可能,或者说是新政本身所体现出的人性化决策的意味。说到底,计划生育是国家替我们计划着我们的生育,而不是由我们自己计划着。尽管生育的决策权还未完全交付于百姓自己,但是,“放开单独二胎”显然是往前迈了一大步。
生或者不生,公民个人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虽说这体现了生育权上的公平与公正,但在客观上,还需要更进一步人性化地做好顶层设计为保证。也就是说,目前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投入、医疗投入,还有高房价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都需要进一步的减轻;在就业、养老及更多公共服务方面需有更完善的保障体系。正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所言,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若非如此,更多家庭可能想生而不敢生,让“单独生二胎”重又沦为富人和权贵的合法特权。
人性化的政策需要更加人性化的保证和落实,顶层设计需要在多项涉及民生的领域内有更多的人性化考量。无论是大政还是细节,在制度设计和推行中都要充分考虑到各领域之间、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相互间正向调节的作用,以人性化为基点,让更多制度设计综合作用于民众生存环境的总体改善。
生育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无论是“单独生二孩”,还是最终取消独生子女政策,都会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而带来新的政策需求。首先,出生人口的增加会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及时做出安排,尤其是在预防出生缺陷、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儿童早期教育等方面做好准备;其次,应该对“政策性”独生子女父母的利益保障和补偿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要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制度关怀;第三,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家庭计划和家庭能力建设。
“中国梦”是由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之梦编织而成:家安,则国稳;家兴,则国强;家和,则国昌;家旺,则国盛。生育政策的此次调整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对人口与发展关系新变化的科学把握,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会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军中,还将奏出怎样雄浑壮阔的时代交响曲,我们满怀信心,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