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家学者对十八大报告中教育内容的深度解读
1、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体现了党对教育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睿智思考和准确判断。
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决策。从党的十四大率先提出开始,每一次党代会都非常鲜明地指出教育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既表明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战略决策的一致性,又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二字是对过去20年所确立的这一战略决策的肯定,也为未来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对各级政府来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教育优先发展,是指教育要领先于或优于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为此,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教育规划要优先;在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保证教育规划得到率先且高质量的落实。
二是在政府主导的各项投入中,教育要优先投入;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即适度超前投入。保证教育投入优先,既是教育法的要求,也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
三是在各种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先;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先。政府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优质的人力资源,汇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始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战略部署始终如一的主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总体不高。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主题,“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啃下素质教育这个“硬骨头”,已成为教育战线未来10年面临的重大挑战。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党政领导的共识和力量。这迫切需要党和国家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对地方党政领导的教育政绩实行素质教育“一票否决制度”;迫切需要大力支持各地的改革创新,用政策和财政激励一切有益教育的改革创新,确保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才能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有质量保证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家长参与素质教育、理解素质教育、支持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教育战线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广大教育工作者才能享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必然对地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中央层面出台地方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度,全面提高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素养;需要在中央的领导下,各级组织、人事和教育部门协力实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着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青年学生的培养工作。
我们党历来关心青年学生、爱护青年学生,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明确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学校德育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成为向全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要依托高校人才荟萃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4、办好学前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仅要大力推进、积极发展,还要办出质量和成效,增进学前儿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办好学前教育的结果标志是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充分发展。学前教育能真正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素质基础,切实满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真正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等问题;学前教育能真正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起始工程,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积聚智力财富。
办好学前教育的内涵标志是“广覆盖、保基本和有质量”。无论是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都要发展学前教育。这是我国学前儿童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各级政府应该真正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
学前教育必须有质量。学前教育的质量意味着学前教育的硬件条件、班级人数符合国家的规定,学前教育的设施和材料适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学前教育必须由专业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来承担。学前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的保教,必须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必须给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多样性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必须坚决纠正“小学化”现象。
办好学前教育的核心措施是政府责任的落实。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应该形成有关学前教育的价值、规律的公共意识,全社会都来关心学前教育,爱护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各级政府应真正把学前教育当作是社会公共事业,确保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建立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办好学前教育的关键是落实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确保政府对学前教育持续的、足额的和制度性的投入,确保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此外,幼儿园教师是办好学前教育的决定性力量,培养更多合格幼儿园教师,并确实确保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待遇和尊严,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5、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将提高青年受教育程度、掌握就业技能和充分就业紧密结合。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新要求。在深化改革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将着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使重点建设专业与当地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培养更多能够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够提高产品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更多地为中西部地区、三线城市、县域经济及“三农”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的区域分布要比较均衡:50%以上分布在地级市或以下地区、25%在西部地区、19%在民族地区,具有与城镇化进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直接对接的天然优势,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会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找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6、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清晰和明确。尽管面对全球的挑战、面对社会教育需求的多元变化、面对改革道路上的诸多问题与障碍,人们对教育的现状还有不满和期待,但是在党和政府规划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中,这些问题和障碍都在解决和克服之列,改革的大方向是与人民的期待和发展的需求高度一致的。
教育问题就是民生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渐趋多元和个性化。因此,人民满意的教育也非一个层次、一种模式可以承载,相应的改革与探索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充实,包括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扶持、有系统有步骤地促进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也包括加强教育立法、充实教育投入、规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营造和谐合理的教育生态等,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而努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社会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只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真正解决了这些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有了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才会有最坚实、最广大、最合理、最有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才群体、创新实力、和谐社会等,都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永续发展动力。
第二篇:深度解读十八大报告(2012-11-16)
深度解读十八大报告(2012-11-16)
2012年11月15日上午11时53分,总书记用18分钟、1520个字昭示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宣言,并重点突出了“责任”二字。
他指出:
责任——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目标——就是创造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方法——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问题——就是党内一些干部存在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接下来,本期周末版将对十八大报告进行解读。
“三个自信”
【报告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公平”
【报告原文】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一、权利公平。权利公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腐败堕落、特权猖獗,人民遭殃、亡党亡国,必须避走苏联老路。
二、机会公平。倘若由于个别人的阻挠,不合理机制的阻碍,让人民群众难以将无限的力量释放出来,无穷的优势发挥出来。毫无疑问,人是罪人,机制是坏机制。所以要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创造机会平等的组织领导,选对人;所以要加快改革开放,优化机制,让人民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征程中奋勇向前。
三、规则公平。规则平等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坚持下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让地位平等者、机会同等者、出力相同者得到不一样的待遇和回报,无他,万恶的“潜规则”“暗箱操作”“慕尼黑阴谋”是也。
“八个坚持”
【报告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 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五位一体”
【报告原文】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经济建设。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三、文化建设。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四、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四化同步”
【报告原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今天的中国,“新四化”的提出有深刻的背景依据:
一、工业化。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
二、信息化。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竞争。
三、城镇化。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
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4 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四个意识”
【报告原文】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增强“四个意识”,是全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保证。
一、忧患意识。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都是一个考验。我们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扎实工作、努力奋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创新意识。在新形势下,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途径,努力做到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宗旨意识。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四、使命意识。党员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修身立德,以清正廉洁赢得群众信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学习、服务、创新”
【报告原文】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5 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学习型。学习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也是创新之源。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才能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
二、服务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作为执政党,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等新的理念,从而不断赋予这一根本宗旨鲜活的时代内涵。
三、创新型。创新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前提,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创新作为工作、学习的灵魂。
“四个危险”
【报告原文】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一、精神懈怠危险。干部队伍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甚至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下一步的党建工作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作风建设,以党风带政风,最终促进整个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不断提升。
二、能力不足危险。“不适应”问题是绝对的,如果干部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就永远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成为永远的“不适应”。而“适应”则是相对的,对当前岗位、当前工作的适应绝不是永久性的。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理 6 论思维能力、战略谋划能力、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积极跟好时代的步伐,保持与时俱进。
三、脱离群众危险。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念,深刻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时刻保持站稳群众立场,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消极腐败危险。腐败是执政者的头号威胁。对待腐败现象,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毅力和打“生死战”的决心,坚持“一查到底”,坚决与腐败分子作殊死的较量,敢于摸老虎屁股,绝不养痈致患。
“四种监督”
【报告原文】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我们党首次把“四个监督”作为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明确提了出来。
一、党内监督。主要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以及国家法律,重点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进行的监督。
二、民主监督。主要是指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和个人,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对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活动。
三、法律监督。主要是指有关国家机关运用国家权力,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权力行使过程中严重违法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纠正的行为。
四、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反腐三清”
【报告原文】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干部清正。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出的要求,着重的是对干部的个人权力进行制约、对干部的党性修养进行培养、对干部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对干部的亲属行为进行规范。干部是一切施政行为的基础,干部清正也是其他“两清”的先决条件。
二、政府清廉。是干部清正后所形成的整合效应,要使作为个体的干部聚集为一个整体的政府时,仍然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和规范条例,将个体的“好习惯”带到集体中来。
三、政治清明。则是在前两者所产生的“正能量”影响之下而形成的健康政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政府整体、干部个体,还是每一个普通民众,都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十九大报告专家学者系列解读
十九大报告专家学者系列解读(5)
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
李佐军
2017年10月24日14:35
来源:人民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新动能是相对于旧动能来说的。何为旧动能?旧动能主要是指规模速度型目标导向、模仿跟踪型主体支撑、GDP导向制度引领、传统低端产业发展、粗放投入型要素配置,具体表现为:大目标GDP增速、大国企外企主导、大规模造城运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发区建设、大规模要素投入、大规模招商引资、大规模模仿复制等。何谓新动能?新动能主要指质量效益型目标导向、创新型主体支撑、可持续制度引领、新兴高端产业发展、高级要素配置,具体表现为:新动能驱动(新制度、新要素、新市场);新产业形态(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牌);新主体支撑(新企业、新企业家、新居民、新平台)。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创新动力的培育,而培育壮大新动能将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发展的基本主体,新技术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新制度是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排放结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两个方面。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排放结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特别是培育新制度、新要素(含新技术等)、新市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企业等,无疑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排放结构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强调通过提高效率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培育增量来化解存量矛盾。而培育壮大新动能,既可达到通过提高效率驱动经济增长的结果,又可达到通过培育增量来化解存量矛盾的效果。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应对新技术革命。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革命、智能技术革命、新能源技术革命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既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培育新企业等创新型主体,又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提供新技术等新要素支撑,更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提供新制度、新市场等环境。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应对激烈国际竞争。随着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后,中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竞争、人才竞争和制度竞争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为应对这些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笔者认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建立新制度。新制度要通过推进新改革来实现,新改革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推进与“四减”(减税费、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超发)相关的改革。与减税费相关的改革有财税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与减管制相关的改革有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政府三单制度建设(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与减垄断相关的改革有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垄断价格改革;与减货币超发相关的改革有货币发行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外汇制度改革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主要有国企国资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制度改革、财税金融制度改革、科教制度改革、社保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开放制度改革等。
其次,培育新要素。包括培育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培育专业人才、市场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新人才;提供和吸收各种新知识;开拓各种新的融资形式和渠道等。
再次,形成新市场。一方面,要通过促进传统五大需求“吃穿住行用”升级,来形成新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新五大需求“学乐康安美”(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丽需求),来形成新市场。
第四,发展新产业。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IT、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机器人等产业;发展现代制造业,如飞机高铁制造、信息装备制造、核电设备制造、特高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技术服务、专业服务(会计、律师、审计等)、文化旅游休闲服务、养老婴幼服务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如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创汇农业、网络农业等。
第五,壮大新主体。即壮大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主体,包括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个人(如创客、新型农民等)、创新型区域(如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等)、创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国家平台(如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等)。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现摘录如下,供党员同志学习: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解读十八大报告(教育部分)
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教育的阐述,很值得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和品味。这里,通过十七大、十八大两份报告中有关教育阐述的对比,来看一看十八大对教育的关注有哪些新变化。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地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第二,教育优先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体现了传承,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
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从近代史上看,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崛起,还有后来德国、美国的先后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当今的世界各国更是如此,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第三,教育要求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第一,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第四,教育改革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十七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第五,教育公平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前面五年期间,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比如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保障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第六,教师队伍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第七,社会力量
促进教育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的“引导”二字,应该是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让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
对十八大报告中教育部分的理解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了,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通过报纸学习了胡锦涛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体会如下: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所以,做教师首先做人师,又做经师。做人师,做教师首先教人做人,我作为教师更要先做人。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中,在以德育为首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社会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人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我懂得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品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既为人师,就要修养德性。教人先正己,要胸怀坦荡、仪表端正、言语行为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谦虚,甘于奉献、发扬风格。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善、美,远离并反对、抵制假、丑、恶。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对人诚实、讲究诚信、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他人尊重、关心、爱护、积极帮助、助人为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影响学员。唯此,人生才有意义,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第五篇:对十八大党章修改内容的解读
党章的修改历史及十八大党章修改内容的解读
一、党章制定和修改的历史
我们党在1921年召开了一大,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一大提出并制定了党纲,没有来得及制定党章。
我们的第一部党章是党的二大制定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二大以后的历次代表大会(五大除外)均对党章作出不同程度的修改。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五大未对党章进行修改,会后由中央政治局对党章进行修改。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07 上海→南湖)▪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07 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06 广州)▪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04 武汉)▪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04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08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10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09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10 北京)
▪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01 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06 苏联莫斯科)▪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08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09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10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11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11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04 延安杨家岭)▪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09 北京)作为政党的宗旨和行为规范,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以及组织、行动上的统一而制定的章程,胡锦涛就曾说过:“党章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党章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正因为党章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在上海诞生以来,便在行进的路程中对其反复进行修改。可以说,一部党章的修订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
建党初期的党章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等地的十余位代表先后于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3号(今兴业路76号)和嘉兴南湖游船上秘密召开会议,共商成立中国共产党之盛举。经过数天的激烈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并推举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的首任总书记。
但是,由于党尚在创立之初,其思想上、组织上、理论上的准备还远未成熟,因此通过的只是一个500余字、共15条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而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章。《纲领》虽不是党章,却实际起到了党章的作用。它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规定党员与组织、下级和上级之间的关系,规定“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地方 执行委员会的财政、活动和政策,必须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这都为党章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大会根据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建党一年来的经验,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9 个决议案。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章程,这部包括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等6章共29 条近4000 字的《章程》首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对党员条件、入党手续、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稍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出席会议的近40位代表对“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作出修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从而使得党章增加到了6章30条。但此次党章修订只是对前党章一些个别条文做出补充完善,如候补党员的发展程序、候补期限、权利义务等,大规模的变动并不多。
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党章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正式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决定实行国共合作。此后不久,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大革命兴起,并席卷全国,长达数年之久。在此形势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中国共产党党章亦随之做出相应修改。还在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中央于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针对党员队伍有所壮大、全国革命形势逐渐高涨的客观情况,20位与会代表就曾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该章程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每支部公推书记一人或推三人组成干事会”,从而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在新党章第二章第十条中,又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须互推书记一人总理全国党务,各级执行委员会及干事会均须互推书记一人总理各级党务,其余委员协同总书记或各级书记分掌党务”,从而也将“书记”这一职务做为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的制度,牢牢地确立了下来。
1927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堪称对党章的一次较大修改。修改后的党章共有12章85条,比前党章多了近三倍。其“党员年龄须在十八岁以上”、“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各级党部最高的机关为:全体党员大会及代表大会”、“党的中 央委员会应派中央委员任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各级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应为当地党的委员会委员”等条文,都极具开创性。值得一提的是,新党章还第一次提出严格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及全体党部最初的、最重要的义务,要求党员和党的组织把遵守纪律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从而增强了广大党员遵守党纪的自觉性。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党章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于该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之间的第二次国内战争。战争的第二个年头,即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于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激烈讨论,出席大会的142 位代表表决通过了15章53条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第四次修正案。
该党章基本保持了五大通过党章的基本内容,但却一再申明“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之一部分,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支部”,从而严重影响了党的独立自主。另一个重要修改,就是党把监察委员会改为审查委员会,规定:“为监督各级党部之财政会计及各机关之工作起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省县市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省县市审查委员会。”但是,新党章在此并没有规定各级审查委员会的权限及其与各级党委的关系,这就使得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审查委员会权力一度炙手可热,同级党委甚至形同虚设,在“左”倾情绪影响下,一大批于革命、于红军都有莫大功劳的同志被审查委员会错误批判乃至杀害。
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经过讨论,大会最后通过了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及新党章,明确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条文写入党章,从而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
七大党章共12章70条,它在总纲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 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在第一章中规定了“向党的任何机关直至中央提出建议和声明”、“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等党员的基本权利,第二章中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遵照党内民主的原则进行工作。但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遵照党内民主原则进行工作时,不能妨害党内的集中原则”等,皆向世人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日渐成熟。
过渡时期的党章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唯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政协礼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上,1026位代表讨论通过了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对七大党章做出必要修改。
八大党章共9章60条,它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高度强调了当前执政条件下反对官僚主义、发扬党内民主、健全集体领导、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把维护党的团结、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方针写进了党章。同时,新党章规定:“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和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而这也是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提出对犯错误党员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这都堪称经典。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党章
以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在中华大地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倏然爆发。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相应地,中国共产党党章在“文化大革命”中也两度被修改,深深地留下了“文革”的烙印。
在“文革”开始后的第三个年头,中共中央于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512位代表讨论通过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草案。应“文革”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党章错误地把“继续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和“林彪同志一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最忠诚、最坚定地执行和扞卫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了总纲。砍掉了原党章中党员权利一节,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否定了八大党章明确规定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党领导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 法化。1973年8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保留了九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等内容,删去了总纲中有关林彪的论述和林彪的论点,仍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这些矛盾,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政治大革命。这样的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论点,使“左”倾思潮得以延续。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
这次大会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国各方面形势有了好转的情况下召开的。毛泽东同志主持了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央作的政治报告是由张春桥、姚文元等主持起草的。该报告没有正确地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反而肯定“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号召全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把“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认定为“客观规律”,预言“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把批判林彪的“极右实质”列为首要任务等,这就全面肯定和继承了“九大”的错误,使“左”倾思潮延续下去。
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十大党章保留了九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等内容,在结构上作了些调整,条文部分改得不多。总纲中只取消了有关林彪的论述和林彪的论点。值得指出的是,十大党章在“左”倾错误方面的新发展,主要是充实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经验的内容,把“批判修正主义列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片面提出“反潮流”原则,要求党员要具有反潮流的精神等。
大会最后选出了195名中央委员和124名候补中央委员。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被排斥在九届中央委员会之外的老干部,如邓小平、王稼祥、乌兰夫、李井泉、谭震林、廖承志等被选为中央委员。虽然江青集团的骨干分子更多地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但一批众望所归的老同志入选,毕竟反映了党内健康力量的增强。
拨乱反正新时期及之后的党章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十年内乱以后的第 一部党章,它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增加了关于民主集中制、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内容。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十一大党章继续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五年后于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修改了党章,其总纲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及党的最终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加强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发挥作用等,都作了完备的规定。除此之外,新党章还首次将入党誓词载入其中,对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体制作了重要的改变和新的规定。
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30多年来,在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样算来,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应是我们党诞生以来第16次修改党章。
十二大:彻底清除“左”的错误
1982年9月,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之后,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制定的十二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是:在总纲中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增加了禁止个人崇拜的内容;增加了“党的干部”一章,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修正案共10条,总共有13处增删改动,着重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方面,表明党的建设正在走上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十三大的修改主要是: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候选人名单采用差额选举;规定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增写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等。
十四大:第一次郑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郑重提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只有7处150个字的修改。这部改 动最小却意义重大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十六大:“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表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等新的要求;增写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入党的内容;增写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十六字原则;增写了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对纪检机关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新的阐述;新增了党徽党旗一章。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把科学发展观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载入党章,并把它贯穿始终,是十七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把科学发展观这一最重要、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载入党章,使党章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底蕴。
二、修改党章的意义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它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因此,党章的基本内容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必要修改。
所谓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二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有新的创造和新的经验。
指导和规范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总章程,当然要根据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党的建设创新的新情况不断修改。改变意味着什么?改变意味着没有停滞不前,意味着她是与时俱进的,意味着在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作用。
一方面,从党章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党章修改的过程,就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过程。党的理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建设到什么阶段,我们党的章程相应地也会做出修改和调整。
另一方面实践的情况如何,在党章里面一定会有所体现和反映。所以从这个上讲,党章的历史--修改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就是我们党的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是一点。从修改历史进程来看,我们也看到,党章有一些传承的东西。从一大党章开始到今天,并不是说很多东西我们已经修改的面目全非了,有些东西一直保留在今天。比如说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方面,在党的民主决策制原则方面,再比如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方面、党的经济基础方面等等。包括党的名称到今天还依然坚持。
所以党章修改也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改。我理解,越是这种传承保留的东西越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什么东西都修改了,可能也不一定叫中国共产党了,这是我们从过程里面解读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整个修改的过程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准确来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每一次修改其实都是在不断地从过去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或者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做法、观念、体制上不断加以突破,然后进行创新,才进行修改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些理论的准备,没有这样一些突破的话,这个修改的任务不能完成。这是我们从党章修改过程中能够看出它的一些规律性的特点。三、十八大党章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这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同时,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定位的内容。这有利于全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
(二)、增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个方面的修改,增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在党章总纲的第八自然段做了这样的表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条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跟道路、理论体系一道作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方面来看,就充分地体现了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需要我们全党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以及我们的道路自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这个要求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这些年我们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成就,当然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我们通过实践的探索,我们寻找了,开辟了自己有独特价值的这样一条道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以及 基本的政治制度。我想是把它作为党章修改的重要内容写进来,本身就是要求全党党员要对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甚至也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要理解好、把握好。这是第二个方面的修改。
(三)、突出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个方面的修改,突出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到总许可师)在总纲里边增写了这样一些内容。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三个发展”是把我们的理论、实践,包括我们的道路紧密地跟改革开放这个新时期的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把它连接起来了,我们在思考、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的时候,一定不能离开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发展动力去割裂开来地去认识分析和观察问题,一定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道路前进、理论深化、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动力。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里边,包括党章里边都在这个部分有很明确的体现,或者说有这样的一些基本要求,就需要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
过去3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100年的目标,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通过党章修改,不断地丰富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内涵和定位,这是党章修改的一个特点,所以我理解改革开放与党章修改的时代特色,这个我们应该很好地去通过党章的修改去把握这么一个特点和内容。为什么这样讲?是有具体的党章修改的素材和依据支撑的,比如说,在我们党的章程里边,什么时候对改革开放做出表述,做出规定呢?我查了一下,最早是建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十四大党章。
在1982年党章里边没有相关的规定,尽管改革开放在实践中探索,但理论的层面还没有做出这样的概括,而且1987年党的十三大,由于当时总纲没有修改,这一次修改只是修改了条文部分,因为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也没有在党章里面体现,到了1992年十四大党章修改的时候,第一次对改革开放做出阐述,原话是这样表述的: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1992年十四大党章在总纲部分关于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表述。所以,像党章修改强调改革开放,十八大党章修改不是第一次,这个从十四大党章开始就已经强调这方面的内容了。
十七大党章修改的时候第一次在原来基础上,把坚持对方开放作为我们国 家的一项基本的国策确定下来了,这个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了,明确提出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加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这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的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党对改革提出的这样一些新要求。十八大党章修改又提出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目标,这个从党章修改的线索里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再具体一点讲,在党章里边通过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四大党章修改的时候,第一次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事情,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当时海外的媒体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说中共中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件事情本身不仅将关系着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还会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时这只是预言,但是到今天或者到今年,2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回味一下,感觉到他们的这样一种评价很有前瞻性,也很客观,正是由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所以才使得中国能够作为至少是在经济方面崛起成为世界老二,这个体制的确立和深化完善是功不可没的。
20多年前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扭转了当时曾经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包括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或者说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错误方向去,有这样一些议论、看法、分歧,但是我党明确地,而且是非常坚定地提出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这样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我国的改革征途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按照十四大确立的目标所进行的改革,努力开辟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经济体制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确立来之不易。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另外是非公经济的部分。在推动的过程中,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历尽艰辛的,付出了很多艰辛。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原来探索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党章修改的时候做出这样的补充,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来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10年的实践,这个时候提出了,一要坚持,这个方向不能动摇;第二要完善。
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改的时候,明确地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毫不动摇的,另外一个,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毫不动摇,这两个毫不动摇是缺一不可。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十八大党章强调的也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十八界三中全会中已经把基础性作用改成了 决定性作用。所以,在这个党章修改的这些内容来看,我们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是一个部分,但同时它还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简单地说,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这两个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那你就不叫市场经济,但有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这种作用,不要国家宏观调控了,也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所以我理解党章这个修改的变化,这个线索本身就是我们党对这个方面的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然后再指导实践去推进,去改革和完善。那现在为什么改成了决定性作用了呢?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但是我们要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改革开放如果说我们单看它本身来讲,特别是不了解我们过去的历史的同志来讲,好像不大好理解改革开放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把改革开放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当中,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当中,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最深刻的意义,这个深刻的意义这里边我引用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教授的观点,他说:把30年的改革开放放在中国历史的过去和未来的中间就具有了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为历史的长河注入了前所未有,并且注定会对未来产生长远影响的因素。这个我理解,他说得非常精彩,非常深刻。
紧接着,他讲: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说改革开放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对国家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道路的探索,这个前边我们在讲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也有所涉及,因为他认为中国进入近代历史之前,尽管历史很漫长,但基本上是一个历史的简单的重复,是一个农业社会,简单重复是什么呢?是王朝的重复更替,基本是这么一个特色,或者说历史是这么一个特点。只有到近代和西方列强接触之后,中国的各方面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清末改革运动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在改革开放前,郑永年讲,他说他的研究是这样认识的,他说:中国人一直处于持续的革命之中,目的是什么呢?探索的重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他要完成这这个使命。所以,前30年,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这前30年的探索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奠定了基本的基础,包括我前面讲的政治制度、结构等。当然,后来的探索,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部分,我们有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深刻的教训。
也正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我们是摸着 石头过河,但是我们方向是清楚的,我们要过河,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于说,怎么过河的路径、过程,它是在探索的,不断地摸索的。(幻灯片)这种摸索,由于方向是明确的,我们要过河,因此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遇到各种困难、挫折,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没有走回头路,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这个我们是清楚的,而且用改革开放来推动我们朝着目标往前走,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本身对中国的发展,它的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李克强总理强调:现在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深水区,但是再深的水也得趟。(幻灯片)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十八大恰恰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后召开的,这个时候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了。怎么样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中国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的报告的主题当中就非常鲜明地,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要求,目的是高举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是它的主题,当然前面还有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一些规定和要求了,所以从这个报道的主题里边我们就鲜明地看到了,我们全党的共识是继续改革开放,这是不能动摇的。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深化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思维方法,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有一种忧患意识,然后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所以他还是强调改革开放,因此这次十八大党章修改应当说是充分地体现了十八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这一主题内涵之一的这么一个要求。
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诸多问题还要深化改革开放,因此我们来学习理解把握十八大党章修改的内容,这一条应该重点强调,这次党章的修改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的特点,以及基本要求。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么一个时代特点,要了解党章修改,体现改革开放时代特点的历史线索,以及体现这些鲜明特点的一些新内容和新要求,并且跟报告的精神融会贯通,结合起来去理解和把握,这是第三个方面的修改,关于改革开放内容的修改。
(四)、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第四,这次党章的修改,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布局的要求。这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党章里边,比如说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在党章总纲里面明确地写出来了,并且在党章总纲增写了一个自然段,专门阐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指导原则以及主要的着力点。(幻 灯片)
它的表述是这样的。基本概括提炼十八大报告的一些提法,首先强调通过全党来倡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首先强调的理念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把方针也确定下来了,坚持生产方针、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我坚信党章这样的修改对于推动全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多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主永续发展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理念的引领作用和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的这方面的作用。党章修改至少有利于这些理念的确立以及融入到其他方面的建设当中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章里边并没有展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的要求全部写进来,这个部分还是放在十八大报告里边,这里边为了前后衔接,我还是介绍一下十八大报告里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或者说执行党章这部分要求的时候,要把这部分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说十八大报告里边强调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当中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这是一个总要求。在具体制度里边提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并且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碳排放权、污染权、水权交易试点,其实据我了解有些地方的地方政府和部门,这些年已经开始在试点了,这次可能是试点面要扩大,另外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如果把这些内容和党章规定的总原则、着力点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今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执行党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也有一些部分的修改,增写了一些新内容。
比如说党章总纲在经济建设这部分增写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关键是在同步发展,四个方面要统筹兼顾实现同步发展,这个任务很重,这是经济方面的。
再比如说,在政治建设方面,总纲增写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我的学习体会是这样,增写这样的内容有利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且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来 治国理政,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章总纲部分这部分的修改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宏观一些。在我党的十八大报告里边,在民主政治建设部分还是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和亮点。
比如说,这次明确规定在人代会的人大代表的构成方面就明确提出要增加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代表的比例,这个就是在原来提出的增加基层一线工作者的比例的基础上或者基层代表比例的基础上,它又具体细化了一些,这个很好,同时还强调,要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这个也很好。通过这样的一个举措,或者说制度的调整,使得人民代表大会真正地能像党章里边讲的,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包括社情民意,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可以通过人代会的制度安排路径来畅通民意,这样就更有利于发展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在民主政治建设部分。
再比如说,党章总纲修改的时候,增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文化强国,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这次十八大报告里边重申和强调,不仅如此,把它写进党章,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章总纲在修改的时候还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我们倡导的是国富民强,但现的情况是国富民穷。为什么这样?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惠及全体人民。所以十八大党章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拐点。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称,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而同期中国GDP同比增长7.4%,居民收入“跑赢”GDP。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最近几年中央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种探索和实践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包括社会组织的培育。
总的来讲,社会建设原来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新内容,法治保障。这个新格局原来的提法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法治保障,这个方面体现得越来越全面了。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社会创新管理,按照这种新格局的要求,各个角色应该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当然也有协调。我们通过各自角色作用的发挥,能够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然而这种和谐的社会又为我们经济的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氛围和环境,包括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所以,包括十八大报告里边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三个公平”,党章 里边虽然没有写,但是在学习掌握党章这些规定的精神的时候,把那些内容可以衔接起来去思考,比如说权力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问题,规则公平怎么实现规则公平?规则在制定的时候能否更广泛、更充分地使各个利益主体、社会群体来广泛地参与讨论,最后把这个规则,大家都能够形成共识确定下来,这样可能就把规则的起点公平了,后来的就好办,而且我认同这个规则,那我就要对执行这个规则形成的效果、结果我也要认同,尽管这个不一定是平均的,均等的,但是我认同规则,我就认同这个结果,这样人们的心理也能够实现更好的和谐,至少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可以解决这种心理的不平衡,由于规则不公平,或者由于在执行潜规则带来的新的不公平,这就是社会建设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去带头思考贯彻落实的一些新要求,这是第四个方面。
(五)、对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充实了新内容
第五个方面,这次党章的修改对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实了新内容。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有哪些呢?比如说,增加了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内容,把纯洁性跟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我党建设的主线确定下来,这是一个方面。
再比如说,明确地写进党章总纲部分是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并且第一次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写进党章总纲部分。
在这个基础上,又把十八大报告里边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写进了总纲内容。这些我们理解都是对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实了一些新内容。
在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面,党章总纲原来规定是四项基本要求,在这四项基本要求里边这次的修改有这样的一些变化和调整。比如说,在第一项要求里边增写了科学发展观,在第二项要求里边,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方面,原来的表述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次党纲修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写了求真务实的要求,这样现在我们的表述就是四句话了。
再比如说,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内容,我们觉得这个写得非常好。在党内,党员主体地位一定要体现,这个在我们十七大报告,包括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里边都有规定,通过这些年的实践,这次把它作为党章修改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写进来,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同时既然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它自然而然的逻辑就是要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这是这样一些修改内容。这样的修改内容不仅集中体现了党的建设的主线,也反映了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要的实践经验。
比如说,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就是一些地方的探索和经验。过去只是在 基层,或者在县市的层级探索,现在把它上升为全党的建设的一个目标要求。一方面,是对基层探索经验的肯定、总结,同时也发挥它更加的效用,另外也意味着我党要践行党的宗旨,要把我们的服务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去,当然这个服务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组织创新组织建设要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第五个方面的修改。
(六)、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第六,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在党章第三十一条第一项里边增写了创先争优的内容。创先争优在实践中已经搞了几年了,中央文件的精神明确要求,这是我们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不是说今年做了,明年就不做了,是经常性的工作。同时,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抓手和具体的一个举措,同时把这个内容和要求通过总结实验的经验,把它写进党章,作为我们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要求确定下来,有利于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推动是创先争优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效性,而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是要常态化的,这是我们始终要做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这是第六个方面的修改。
(七)、对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最后一个方面的修改,第七个方面,对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这个主要是在第三十三自然段第一款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这个德才兼备,任人唯贤过去党章有,这次有什么新的呢?以德为先和五湖四海,这五湖四海也不是什么新提法,过去毛泽东就讲过,也是老话,但是写进党章还是第一次,为什么党章里边做出这样的修改?原因就是这些听来一些领导干部出了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能方面、工作能力方面,问题是出现在德的方面,而德又集中表现在德的缺失方面,因此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最不满意的也是领导干部德的缺失的这一部分,所以,总结最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把原来的这些中央的一些提法,这次就把它正式地写进党纲里边来了,这是很好的一个对干部要有更高的要求,特别在德的方面,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原则和条件提出来。3月18日,习近平在兰考调研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学习焦裕禄的道德情操,也指的在在德的方面。
再比如说,增写了党重视干部监督的内容,我们党纲里边原来规定,党要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这次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了要监督,因为干部现在出现很多问题,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外,干部监督的力度不够,监督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纲虽然没有展开写这些内容,但是我相信,把监督干部作为新的修改的内容写进去会为今后的干部监督工作的实践提供一个支撑,而且会促进干部监督工作的深化和制度的完善。再党纲第四十四条第五款里边增写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这个也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干部提出的要求,这次把它上升到党纲层面来,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特别是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讲党性,我们理解,说得通俗一点,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是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这个“兴”是“兴旺”的“兴”,你要对党忠诚,这种忠诚度。在党言党,你的言行要像一个党员的样子,符合党章规定的要求。另外,在党忧党,我们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挑战,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怎么通过我们的实际努力和作为,使我党更加好地往前走,或者说我们能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应该是领导干部一起努力,为党分忧的。另外,在党兴党,我们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我们的作为,使我党更加兴旺发达,更加能够一路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能够更好地前进。所以,它这边讲党性,我理解不是空的,它要结合实践情况,包括实际工作,包括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去思考。
重品行,当然跟前边的以德为先是有关系的。
做表率,要求党员或者群众做到的,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要求党员和群众不能做的,领导干部首先也要能够禁止,而不能有任何的特权,更不能做群众的尾巴,相反,我们要走在前边,我们要做出表率,做出示范,带头作用,这样经过全党的努力,我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深化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道路会越来越顺畅,我们的事业会越来越发达。
这是党纲修改的主要的七个方面的内容,今天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