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64号

时间:2019-05-14 08: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6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64号》。

第一篇: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64号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南府办〔2013〕6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3年4月24日

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12〕5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地质灾害灾情和隐患点的统计和分布情况

(一)2012年我市地质灾害情况

我市2012年共发生地质灾害44起,有效处置地质灾害44起,派出应急专家138人次,专业应急队伍3支,对5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灾情和险情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了应急处置,紧急撤离受威胁人员1258人次,未因灾造成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0.3万元,最大可能的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与2011年相比,2012年我市地质灾害数量下降了60%。由于受到极端气候和部分地区较大范围岩溶地面塌陷等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10.8%。2013年1至3月共发生地质灾害4起,均为自然因素引发,没有人员伤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万元,降雨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自然诱发因素。

(二)我市地质灾害隐患情况

据2012年核查统计,全市共有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屯)553个;隐患点943处,其中市区161处,市辖六县共782处。市区161处隐患点中,滑坡92处、崩塌60处、地面塌陷8处、地裂缝1处;六县782处隐患点中,滑坡81处、崩塌654处、地面塌陷19处、泥石流7处、不稳定斜坡17处、地裂缝4处。

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范围:丘陵区、低山区、岩石山区、岩溶区,快速环道沿线、柳沙半岛英华路、五一中路南侧、坛洛镇坛洛村、大沙田五象岭住宅小区、仙葫开发区、凤岭新区、东沟岭新区、青秀山风景区、五象新区和邕江沿岸,建筑施工工地、采石场、矿山采矿区、采空区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地区。

各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范围:丘陵区、岩石山区、岩溶区、江河沿岸、公路沿线、山坡建房、建筑工地、采石场、矿山采矿区、采空区、厂矿抽排地下水区域、水库坝区等地区。

二、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对象和范围

我市丘陵区、低山区的居民和单位主要受到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岩石山区的居民主要受到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岩溶区的居民主要受到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威胁;市区快速环道沿线和柳沙半岛英华路的行人、车辆、居民和单位主要受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五一中路南侧的居民和单位主要受到滑坡地质灾害的威胁;坛洛镇坛洛村居民和师生主要受到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威胁;大沙田五象岭住宅小区、仙葫开发区、凤岭片区、东沟岭新区的居民和单位主要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威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人员、车辆等主要受到滑坡地质灾害的威胁;邕江沿岸的居民、船民、养殖户、车辆、单位和防洪大堤主要受到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施工工地的施工人员、行人、车辆主要受到滑坡、崩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威胁;采石场、矿山采矿区的人员、居民和单位主要受到矿坑突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地质灾害的威胁;煤矿采空区的居民和单位主要受到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市辖各县丘陵区、岩石山区、岩溶区、矿山采矿区、采空区等地区的单位、人员主要受到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岩、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施工工地、公路沿线和山坡建房的人员、车辆主要受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三、重点防范期、防范区域和防范对象

(一)重点防范期。我市主汛期(5—9月)降雨多,降雨量大,容易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管涌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各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单位务必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随时做好防治地质灾害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重点防范区域。工程建设施工场地的崩塌、滑坡,采石场崩塌,危岩,煤矿采空区塌陷和其他矿山出现的崩塌、滑坡等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场地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为重点防范区域。尤其是青秀区,建房、修路和施工开挖、堆土(矿渣)等人为工程活动频繁,对地质环境扰动大,易在局部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各级人民政府、有关单位和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矿山企业必须做好防范工作。

(三)重点防范对象。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下的单位、村屯、学校,二级及以上公路和铁路干线地质灾害多发路段,山区旅游景点、水利设施、生产和废弃矿山、采石场、尾矿库下游村庄、经过山区和岩溶强发育区的在建公路和铁路工程、大型深基坑、桩基工程等。特别是山区农村切坡建房处、位于老滑坡体、山脚、泥石流沟口的村庄、集镇和民宅,应加强监测,重点防范。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兼任,成员从有关部门抽调。各县、城区政府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负责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开发区适用于本方案中各县、城区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涉及的条款。

(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各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特点、汛期特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的情况,以及各县(区)、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员变动情况,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各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屯)、危险区(隐患点)群众安全转移的专项应急预案,修改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三)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预留出应急资金,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专项资金补助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出勤专家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监测人员。对地质灾害防治中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县(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安排专项资金由本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组织治理。

(四)加强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管理

1.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根据地质灾害区划与调查成果,我市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项目可研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需进行可研的项目在办理供地手续前进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建设项目相对集中的片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若干区块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范围内的具体项目可共同使用区块评估的成果。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者经评估认为该区域不适合进行拟建设项目的,不得通过审查;未考虑建设用地条件的,不得批准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

在已进行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镇规划区(含规划小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拟建设项目处于危险性大—中等区段的,还应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单独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经评估认为引发地质灾害或者遭受地质灾害危害可能性较小的区段,在进行评估备案后该规划区或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改变了规划区功能和用地参数的,必须按新的规划功能和用地参数等工程特点重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单独选址或在城市规划区内但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并已经开工建设或者竣工的建设工程,由项目业主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2.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

(1)地质灾害治理责任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治理经费要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进行工程建设,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的,项目业主必须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主体工程直接涉及的地质环境相关的工程措施和附属设施(如主体建设的基坑支护、膨胀土地基处理和软基处理、人防工程、不起支挡作用的围墙等)纳入主体工程加强监督管理。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同时进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其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管理

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等级的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业务活动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

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资质单位,应当在项目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到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备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文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后方可使用并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的依据。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挂靠、转借其他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相应资质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相关业务;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单位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相关业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证书。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

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经建设业主提出申请,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由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部门指定的受益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非政府投资的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含建设项目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治理责任单位组织并通知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参加,国土部门参与验收的要出具验收意见。

3.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制度

采矿权新设、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开采方式时,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报市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采矿权人必须与发证机关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书,缴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采矿权人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时,从保证金中支付治理费用,不足部分仍由采矿权人承担。采矿结束后,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后,保证金及利息返还采矿权人。

探矿权人对勘查作业完毕后遗留的钻孔、探井、巷道和形成的危岩、危坡等,应当及时采取回填、封闭或者其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措施。

(五)落实工作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县(区)、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级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努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乡级人民政府要具体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责。

1.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和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

2.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协调指导、监督抢险救灾工作;组织专家和专业队伍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和应急治理;组织专家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进行认定;划定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和易发区;指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按速报制度要求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汇报工作情况;依法查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的实施;组织专家进行或参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

3.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做好城乡居民点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办理建设项目安全措施备案手续时,需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未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程建设项目,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4.水利部门:负责对水利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排查、巡查监测和治理,并在治理前设置警示标志;做好汛期水利设施的地质灾害防治,确保水利设施安全度汛。负责在水利设施建设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对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不得批准或进行建设;对水利设施建设工程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该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5.交通运输、公路部门:负责对公路沿线及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排查、巡查监测和治理,并在治理前设置警示标志;组织协调公路设施的抢修;做好抢险救灾中人员、物资的紧急运输工作。负责对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建设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对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不得批准或进行建设;对公路、水运工程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该公路、水运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6.气象部门:负责预报重点地区的降雨及天气情况;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

7.发改部门:负责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阶段和办理建设投资项目核准等手续的过程中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负责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

8.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严格执行矿山安全评价制度;在企业的新建、改建及扩建过程中监督检查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情况;协同开展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

9.规划部门:负责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审批城乡居民点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在建设项目的选址或用地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和建设用地条件,凡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者经评估认为该区域不适合进行拟建设项目的,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10.住房部门:负责对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房屋组织鉴定评估;在具体建设项目房屋产权证办理等过程中严格执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未提供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通过验收证明材料的项目,不得发放或者办理主体工程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相关手续。

11.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组织调运救灾物资,协助救灾区设置避险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组织转移、安置和救济灾民;核定和报告灾情。

12.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本级财政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和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

13.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对校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排查和巡查,并在专业部门指导下组织开展监测和治理,在治理前设置警示标志;在抢险救灾中组织师生疏散转移。在各类教育设施建设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

14.旅游部门:负责对旅游景点景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和巡查,并在专业部门指导下组织开展监测和治理,在治理前设置警示标志;在抢险救灾中组织游客疏散转移。负责对各类旅游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对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不得批准或进行建设;对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旅游设施建设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15.铁路部门:负责对铁路沿线及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组织排查、巡查监测和治理,并在治理前设置警示标志;组织、指挥、协调铁路设施的抢修;做好救灾物质的铁路运输工作。在铁路建设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

16.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调配农用救灾物资,协助、指导灾区农业的救灾复产。

17.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医疗卫生技术力量,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

18.公安部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公安机关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做好灾区道路交通的疏导工作。

19.武警部队: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等工作。

20.供电部门:负责抢修灾区的电力设施。

21.电信通信部门:负责保障灾区的电力畅通。

22.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规定,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责任人。

(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排查

县(区)、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各级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对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进行经常性巡查,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制度,做到汛前全面排查、汛中监测巡查、汛后核查。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和极端降雨情况,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对排查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未治理的要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并同步开展落实防灾责任、监测任务安排、防灾预案编制等工作。

(七)加快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梳理历年来中央和自治区下达各地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完成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进度,年内各地2012年以前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完成率要达到80%,并确保工程治理效果。对于汛期突发的稳定性差、危害和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计划,并结合当地各部门综合演练进行。通过演练让群众知道如何快速避险、熟悉逃生的信号、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提升各地政府及各部门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乡(镇)基层防灾救灾能力,检验群测群防体系的运行效果和防灾预案的实施效果。

(九)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各级国土部门组织气象、水文部门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进行会商,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业务,完善预警预报工作系统平台、建立和完善模型,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精度。各级政府、相关单位责任人和各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加强应急值守,在接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后,立即根据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开展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宣传手册和“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及“防灾减灾日”等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暨监测知识培训会议,对各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国土资源所所长、业务骨干和村(屯)监测员进行监测知识集中培训。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

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屯)和隐患点,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有负责人,村(屯及有关单位)有监测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县、乡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为辖区群测群防体系监管责任人,村委主任为本村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屯)和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县、乡级人民政府落实监测人员进行监测。

各县(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监督指导本辖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编制群测群防体系花名册,责任人、监测人及联系方式要具体到每个人和手机号码。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或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因工程建设引发或者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及时将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标志。监测网络中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或有关单位应当定时对危险点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县(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等措施,如危险区居民不予以配合,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相应法律程序采取强制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采取强制措施时临时调用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房屋、土地的,事后应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县(区)人民政府要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二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南府办

【发布单位】南宁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南府办〔2009〕222号 【发布日期】2009-09-17 【生效日期】2009-09-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南宁市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南府办〔2009〕22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企事业、企业单位:

为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09〕121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民工工作,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把握形势,切实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民工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已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府南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工就业压力加大。我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农民工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实施“1180”投资项目扩大内需拉动就业的积极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

二、广开就业渠道,全力促进农民工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广开农民工就业渠道。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综合作用,帮助在岗农民工稳定就业、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或者就地就近就业。在信贷支持、财政投入、税费优惠、社会保障、场地安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稳定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加强劳务输出工作,主动与区内外各类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做好就业岗位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举办多种形式的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鼓励、引导农民工向区外转移就业和在区内就业。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本地企业,引导其与农民工积极协商,采取适当缩短工时、组织培训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避免大规模裁员。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按照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愿望、企业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以及县、区发展情况,采取贷款贴息、小额贷款担保、以奖代补、定额补助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种养业,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三、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

按照“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期限、增加培训投入、提升培训能力”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强农民工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要整合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全面组织实施“全民创业技能培训计划”、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培训。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提高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统筹利用就业专项补助资金、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等资金,增加培训资金投入、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扩大培训规模,动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优势作用,采取部门联合行动的办法,针对农民工中的不同就业群体开展专项培训行动。

支持和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开展面向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根据返乡农民工的特点开设专业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愿意进入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完成规定学习且成绩合格的返乡农民工,由财政按一定标准补贴到培训单位,培训单位免收返乡农民工食宿费用并负责推荐就业。对愿意进入技工学校、农业中专学校和水产畜牧兽医中专学校学习并就读一个学期以上、完成规定内容学习且成绩合格的返乡农民工,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给予相应补助。

适应农民工参加各类培训的需求,完善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培训补贴办法,从原来每人只能享受一次培训补贴调整为允许返乡农民工第二次享受培训补贴,调整补贴的标准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广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政发〔2009〕5号)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南府发〔2009〕11号)文件精神,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按有关规定给予减免相关税费。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和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分别给予补贴。农民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符合相关条件的,可向所在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9年维护农民工权益行动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函〔2009〕3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06〕51号)精神,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稳定就业的良好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确保农民工工资发放及时到位。县、区要制定应急预案,避免和及时处理因欠薪问题导致的各种突发事件。各级劳动保障、建设、公安、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及时掌握企业发放工资情况,监控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并将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具体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关闭破产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对恶意欠薪逃逸的业主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要妥善处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仲裁争议,按照“快立、快办、快结、办好”的原则,尽可能采取简易程序处理,对小额劳动报酬争议案件实行终局裁决。凡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案件要依法先予执行。要加强与外省市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好我市农民工在区外务工时发生的欠薪问题以及其他劳动争议案件。对不执行相关文件规定、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将其名单通报政府各级部门,对其新增投资行为应予以限制,建立各部门联动监督机制。

六、强化公共服务,落实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要按有关政策规定,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对在输入地受伤的农民工,农民工输出地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与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协调,保障返乡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建立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对农民工的各项公共服务。认真落实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应享受的义务教育待遇政策,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并享受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有关待遇,学校不得拒绝接收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列入当地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病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及时做好农民工子女中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衔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面向返乡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信息采取等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对返乡农民工已婚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三关爱”、“三服务”等活动。要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对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帮助他们及时实现就业。大力开展就业援助等系列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专场招聘会,发挥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返乡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七、加强管理服务,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

要研究新情况,解决好流动在城乡之间农民工的耕地问题。违法流转的农民工承包土地,农民工要求退还的要坚决退还;因长期占用不能退还的,要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对依据口头协议等方式进行短期流转且农民工要求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原则上应退还农民工。长期流转又有流转合同的,可依法由双方协商解决;双方有纠纷的,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八、加强调查统计,动态掌握农民工情况

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动态跟踪调查,建立农民工返乡监测和报告制度,将稳定就业半年以上转失业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建立劳动用工情况监测和报告制度,密切关注当前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及时掌握行政区域内企业用工和农民工返乡回流变化情况。建立企业普遍联系和困难企业重点联系制度,加强相关统计监测工作,建立相应信息反馈和工作应急机制。建立企业关闭、停产、破产职工失业情况报告制度和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凡出现有职工100人以上的企业裁员,或企业职工人数不足100人但裁员总数达到15%以上的,应事前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对因就业和劳动关系调整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各县(区)各部门要做到快速反应,用时介入,妥善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南府办〔2008〕270号)

【发布单位】南宁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南府办〔2008〕270号 【发布日期】2008-12-24 【生效日期】2008-12-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南宁市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

(南府办〔2008〕27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驻市各单位:

为切实做好冬季防火工作,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08〕189号)要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冬季防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冬季气候干燥,气温低,居民用火、用电、用油、用气量增加,引发火灾的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由于建筑耐火等级低、群众防火意识淡薄,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冬季又面临“元旦”、“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各种集会庆典活动频繁,人流物流加快,是重特大火灾的高发期。因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分析、研究冬季防火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周密制定冬季防火工作方案,迅速动员部署,全面落实措施,全力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突出重点,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要在前一段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突出重点,加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切实整改和消除一批火灾隐患。一是要对重大火灾隐患进行重点攻坚。对各级政府挂牌督办且尚未整改销案的重大火灾隐患,要采取有力手段,坚决督促隐患单位落实整改措施,按期销案;对未能按期整改完毕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要坚决依法责令停产停业,逾期不履行的,要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已整改销案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要加强监管,防止反弹。二是要对火灾多发易发场所进行重点排查。要针对冬季火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迅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排查整改火灾隐患。重点排查元旦、春节庆祝活动场所;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商场、市场、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易燃易爆单位、多产权和“多合一”场所、出租屋、民工聚居区等。重点解决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不畅通、消防设施器材配备不到位、消防安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三是要对广大农村地区进行重点盯防。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基层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作用,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实行群防群治。要结合实际,针对农村、乡镇易燃建筑密集区易发生连营火灾的特点,切实加强对柴草、油气等燃料的管理,强化对炉灶、电线等的治理,彻底消除致灾火源。

三、强化宣传,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重点,积极开展冬季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关注消防、参与消防,鼓励群众主动举报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冬季防火良好氛围。要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冬季防火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及时曝光重大火灾隐患,剖析冬季火灾案例,警示社会单位和群众。

四、落实责任,推动冬季防火工作深入开展。要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把冬季防火安全责任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并督促抓好落实。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检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的情况,督促其落实冬季防火措施、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行为、排查整改火灾隐患。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和对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或排查发现重大火灾隐患隐瞒不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五、加强备战,做好灭火救援准备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应急值守,重点部位和重点岗位要实行24小时值班,并保持通信畅通,确保遇有火灾能及时处置。公安消防部队要针对冬季火灾多发生在夜间,发现晚、报警迟、扑救难、易造成人员伤亡的规律和特点,从思想、组织、装备、训练和预案上,立足“灭大火、打恶仗”,扎扎实实做好灭火救援各项准备工作。专职、义务消防队要加强各种车辆装备器材的检查和维护保养,储备充足的灭火药剂和救援物资,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灭火技能训练和预案演练,切实做好火灾扑救准备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2015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六盘水市2015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精神,切实做好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区域地质环境、水文、气象等条件和《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一、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情况

截止2015年4月20日,现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21处,受威胁农户50530户,197945人,其中包括特别危险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涉及5502户,22467人。

二、全市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一)滑坡:主要集中发生在5—9月,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特大型次之,平面形态多呈不规则和舌形,主要分布在陡峻的山原、高中山、中山、低中山斜坡和峡谷地带,坡度大多在20°—50°之间,常发生在软质岩体和软硬相间的岩体构成的斜坡,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地表水冲刷以及建筑切坡、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

(二)崩塌:大多发生在5—9月和凝冻期,以中小型为主,多发生在坡度为50°以上的陡坡,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地表水冲刷以及切坡、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

(三)泥石流:均发生在5—9月,尤以每年7月发生频率最大,以小型、沟谷型、降雨型、稀性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高中山、狭谷、沟谷斜坡地带,主要诱发因素是不合理的采矿、修路弃渣弃土、过度砍伐林木等人类工程活动以及强降雨。

(四)地面塌陷:均为小型,多处于发展期。主要是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1)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分布于水城盆地、六枝峰丛槽谷等地,主要诱发因素为抽取地下水和暴雨渗灌;(2)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大规模采煤的矿区,诱发因素主要是地下采煤形成大面积采空区。

(五)地裂缝:大多产生在含煤岩层及其上覆地层,主要分布在煤矿开采区域。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下采煤和矿井疏干排水,导致顶板失去支撑,岩体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围岩产生变形,沿构造裂隙等软弱结构面发生拉裂。

三、2015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预测

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与降水密切相关,今年发生的特大旱情,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严峻。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趋势预测,我市今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为5至9月,这一时段是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其中6月到8月为地质

灾害高发期,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控制。当连续降雨达到150毫米或日降雨达10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即可发生;当连续降雨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雨达15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将可能大量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预测 1.六枝特区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龙河镇、新华镇、新场乡、落别乡、牛场乡、关寨镇、大用镇等区域内地质条件较差,在降雨集中时期,极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和逐步进行搬迁。

2.盘县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乐民镇、响水镇、柏果镇、红果镇、松河乡、羊场乡、淤泥乡等区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诱发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地裂缝、岩石崩塌、泥石流隐患等。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诱发、自然等原因,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积极采取搬迁措施。

3.水城县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阿戛镇、鸡场镇、金盆乡、保华乡、蟠龙镇、米箩乡等区域内地质条件较差,人为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在降雨集中时期,极容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和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避让。

4.钟山区重点防治区

该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强烈,由此而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且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将越来越严重。重点防治:大湾镇、大河镇、凤凰街道办事处及各煤矿采空区。

(三)铁路及主要公路沿线、主要河流流域、水库等地质灾害危险地段预测

1.水红铁路、贵昆铁路、珠六复线在市境地段,可能发生的灾害为滑坡、崩塌。

2.六六高速、水盘高速、内环快线、纸红公路、水黄公路及在建高速公路施工建设造成的不稳定边坡及弃渣弃土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3.南、北盘江流域局部地段,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4.盘南电厂、发耳电厂、野马寨电厂施工造成的潜在不稳定斜坡地段,可能发生的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四)主要矿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预测 1.六枝工矿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2.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

泥石流。

3.水城矿业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五)六盘水市2015年地质灾害特别危险点统计表(见附表)。

四、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负总责。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各有关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部门责任制。

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督促直属责任单位制定防灾预案,建立监测系统,在危险点建立警示标志,设立观测点,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明确预警信号及险情出现时的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并进行工程治理或灾民搬迁,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重大隐患点,乡(镇)人民政府要逐点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预防措施。汛期各级各部门要

建立值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和电话,做到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市国土资源局值班电话:8236614、8265190、8267860;值班人员:杨荣礼,手机:***)。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防御地质灾害必须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各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活动,汛前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的地质灾害点向当地受胁群众现场讲授地质灾害的简易观测方法及防灾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治灾、减灾意识,尽最大可能地防止、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严格执行“先搬迁、后开采”原则,加大人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力度。对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工程活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一切可能导致重大地质灾害的违规工程活动,要坚决予以制止,督促工程建设单位采取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对已发生和造成危害的,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充分应用,使全市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开设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地质灾害调查、区划、评估、监测、预报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及部分特别危险点受胁农户搬迁、治理经费。同时,对特大型、大型自然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要积极申报立项,争取国家投入,对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要加大调处力度,落实治理经费,确保受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12‟39号)要求,尽快组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做到反应灵敏、到位快速、处臵得当。形成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体,专业技术队伍为支撑,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安、武警、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协调行动的应急救援体系。

(五)加强监测工作,做好预测预报

各县、特区、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建立警示标志,设立监测点,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加大监测力度,详细记录监测数据,并明确预警信号和险情发生时的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向受胁农户发放地质灾害“灾情防范明白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监测工作,对监测数据要充分进行分析应用,做好险情判断工作,为各级人民政府指挥防御地质灾害提供可靠的信息。

(六)加强用地项目审批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依据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要求,加强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审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害性勘察鉴定和履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工作,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擅自开工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和造成地质灾害隐患、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追究其行政责任及法律责任。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七)加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治理工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市的地质灾害重大隐患点危险性进行全面的踏勘,对确需进行工程治理的要组织编制工程治理方案,争取资金进行治理,对确需进行搬迁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搬迁。对应撤离危险区域,而未搬迁的,要说明原因,对工作不力造成伤亡事故的,将追究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

(八)各级国土部门要督促矿山企业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申请使用力度,及时履行矿山引发地质灾害的搬迁、治理义务,积极推进矿山复绿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

(九)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3‟69号)要求,扎实推进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做好2015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验收工作。

(十)加快受地质灾害危害学校治理工作实施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受地质灾害危害的22所学校治理,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地质灾害治理补助资金,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库建设工作。

(十二)建立健全全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网络系统,为指挥防御地质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相关单位要继续按照武隆县6.5山体垮塌地质灾害发生后,开展本次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的同时。区政府于6月8日和7月1日召开的两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避险搬迁工作进度,尤其要抓紧完成紧急避险搬迁户的搬迁及大湾镇手爬岩危岩等8处特别危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危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

一、工作责任

责任领导:

主要责任单位:区国土分局

责任单位:区建委、区市政委、区交委、区水利农机局、区教委、区移民局、区经委、区中小企业局、区安监局、区发改委、区公安分局和各镇街、园区(新城、风景区)

二、工作目标

一)对所属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100%拉网式排查,排查实现三个100%一是通过开展地质灾害大排查。查找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监测、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等消除安全隐患的措施和建议。二是将排查时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0%纳入地质灾害防灾体系。三是专业技术单位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报告复核率100%

二)严厉查处可能诱发重大地质灾害的工程建设、采矿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一是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大执法。有效预防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二是坚持既要处理事,又要处理人原则,对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失职、渎职工作人员进行查处。三是对专业技术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通过开展地质灾害大整治,确保四到位和八落实一是对排查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做到责任单位、防治资金、监测手段、防治措施四到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警示牌、单点防灾预案、监测经费、监测人、监测记录、两卡(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监测设施、撤离路线等群测群防工作八落实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三、工作内容

特别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重点是三峡库区、城市建设地带、重要交通干线、重大水利工程、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矿山开采、矿山采空区、学校、旅游景区等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点。

一)大排查工作内容

并对每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以下要求进行排查: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机构、责任落实、防治经费、防灾体系、监测网络、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宣传培训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自查。

否可能扩大和变化,1.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一是排查是否做到八落实二是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影响范围(包括人员、设施、生产企业等)威胁对象、发展趋势等。否可能发展为重大安全隐患。

除开展上述两个方面的排查内容外,2.对已完成工程治理或正在进行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还要排查治理方案是否科学有效,否按照批复的治理方案实施,施工过程或效果监测是否有变形,工程施工现场是否出现新的变形,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是否到位。

除开展上述两个方面的排查外,3.对已采取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还要排查是否按照批复的搬迁避让方案实施,核实该隐患点的变形情况,核实影响范围是否扩大,影响范围内是否仍然存在受威胁对象。

要开展地质调查工作,4.对排查时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认真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危险区范围、威胁对象、稳定性及危害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并将其纳入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涉及本行业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参照上述要求开展地质隐患点排查。专业技术单位对本单位承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调查评价报告、勘查设计报告和工程治理等技术资料进行详细自查。

二)大整治工作内容

对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治: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及区级相关部门必须落实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员。

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八落实和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四到位要求及时整改完善;1.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

将隐患点纳入当地群测群防体系,2.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按照群测群防达标建设标准,制订单点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落实监测人员和监测经费,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设置警示牌和遇险撤离路线图;

及时组织群众撤离险区,3.对出现险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应急调查,并采用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等处置措施;

4.对在查处地质灾害防治违法违规行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三)大执法工作内容

1.对在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中失职、渎职并造成后果的抢险救灾中严重失职、渎职的违反地质灾害防治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有关手续的

2.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治理或治理不彻底的

3.对在地质灾害危险区、极易发区或直接威胁区内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无关的爆破、削坡、工程建设、采矿等活动的

4.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不宜开采而开工建设开采的

未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配套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或落实治理措施的5.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

6.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范围内及其周边进行工程建设的未按照规定进行安全影响论证的

7.矿山开采可能诱发矿山地质灾害的

或承担的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8.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弄虚作假。

9.对妨碍、阻挠地质灾害监测、搬迁避让和治理工作的

四)及时按要求报送《地质灾害大排查明细表》和《地质灾害大排查汇总表》检查总结工作内容。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及区级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情况并形成书面报告。

四、工作步骤

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的深化和延续,此次地质灾害大排查、大整治和大执法工作是全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和大执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此次地质灾害大排查、大整治和大执法工作从年7月2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建立工作机构,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20日―8月10日)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区级相关部门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人员,完成人员培训,做好宣传发动和安排部署工作。

由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二)大排查阶段(8月11日8月31日)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要按照大排查工作内容要求进行排查,排查率要达到100%并填写排查统计表和汇总表。同时,制定问题整改的具体工作方案,并开展大整治和大执法的相关工作。此基础上,区国土分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复查,复查率达到50%以上,区国土、建设、市政、交通、水利、移民、安监、煤监、支铁办等将排查和复查结果报相应市级行业主管部门。

针对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时发现的地质灾害防灾体系中存在问题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三)大整治大执法阶段(9月1日11月15日)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及区级相关部门依照《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责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渝委办〔 〕77号)职责划分。按大整治工作内容进行整治。区级相关部门按照执法权限对大执法工作内容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建立长效机制,四)总结提高阶段(11月16日12月15日)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及区级相关部门对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执法查处情况、隐患整治落实情况等开展检查并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细化、硬化、巩固专项行动成果。推进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

五、职责分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和谁引发、谁治理原则。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由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负责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各镇街、各园区(新城、风景区)区政府相关部门在本次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中的具体职责是

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制订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所有地质灾害点逐一建立防治预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村(居)组等基层组织作用,扎实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

区国土分局:牵头负责地质灾害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区建委:负责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的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

主要范围包括: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市政基础设施及各类污水和垃圾处理场。区市政委:负责市政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

主要范围包括:各类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包区交委:负责公路、航道沿线边坡及周边地质灾害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

括改扩建项目)周边、公路和航道沿线边坡及周边。

建水利工程影响范围。区水利农机局:负责影响水利设施和法定边界范围的地质灾害和因洪水引发灾害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主要范围包括:已建水利工程及其周边。

区教委:负责学校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

主要范围包括:移民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区移民局:负责三峡库区的移民迁建区、移民迁建设施地质灾害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三峡库区高切坡项目等。

重点是位于危岩、陡崖和滑坡体影响范围内的企业、煤矿、非煤矿山的生产区、生活区及尾矿库(坝)废弃矿井、采空区、井口、道路等。区经委、区中小企业局、区安监局等部门:负责工业企业、煤矿和非煤矿山开采等生产活动地质灾害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主要范围包括:工业企业生产、煤矿和非煤矿山开采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边坡。

区发改委(支铁办)全面负责铁路工程沿线周边地质灾害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

六、工作要求

落实责任。为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加强领导。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决定成立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黄宗华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杨永洪、区国土分局局长牟跃进任副组长,区政府应急办(救灾办)区国土分局、区监察局、区发改委、区经委、区教委、区建委、区市政委、区交委、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水利农机局、区移民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气象局、区房管局、交警支队、区中小企业局、区国资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国土分局,由牟跃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青、包秀华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及区级有关部门也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严格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区政府与各镇街、各园区(新城、风景区)及区级有关部门签订《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各镇街、各园区(新城、风景区)及区级有关部门要把领导责任、管理责任、防治责任落实到具体环节、具体岗位、具体人头。分管领导牵头抓,其他领导成员一岗双责具体抓,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做到监管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责任体系。

注重培训。要充分利用地灾防治知识培训、发放传单、现场宣讲等各种手段,二)搞好宣传。采用电视、广播、报纸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灾防治知识和《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狠抓地质灾害重点区域的防灾知识宣传工作,对受威胁群众、中小学生,以及镇村干部、地质灾害监测员等开展一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遇险自救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全民普及、地质灾害全民预防的目标。

强化整治。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及区级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工作实际,三)扎实推进。制订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强化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要求。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确保排查不留死角,执法不留情面,整治不留后患,使此次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对排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立即整改,对严重威胁矿山安全生产和人员生命的要立即责令停产、停工进行整改,待隐患排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突出重点。此次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要统筹兼顾,四)全面深入。点面结合。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及区级有关部门既要全面发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要做到全覆盖;又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检查地质灾害极易发区、高发区内严重威胁群众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出现险情且急需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区监察局、区政府督查室要对各镇街、园区(新城、风景区)及区级有关部门此次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进行综合督查。对责任不落实、预防不得力、措施不到位、工作失职、虚报、瞒报、漏报等行为,五)加强督查、务求实效。各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将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当事人的责任。

并于年12月10日前将工作总结报区国土分局。区国土分局每月14日、29日前将区领导带队检查情况、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报区政府安委会办公室;每月1日、15日前将全区工作开展情况以区政府名义报市国土房管局;年12月15日前,各镇街、园区(新城、风景区)每月13日、28日前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区国土分局。区国土分局将全区工作总结以区政府名义报市国土房管局,同时抄送区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篇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我镇属中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条件相对复杂,存在不同程度地质灾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不断加剧,地质灾害已成为我镇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切实做好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制定2013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下称《防治方案》)。

一、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一)20xx年我镇地质灾害概况

20xx年,我县雨量总体较少,台风较少,受汛期降雨天气的影响,我镇部分村引发了一些小型山体滑坡、崩塌、山体裂缝等地质灾害,如古石村黄耀章等5户房屋建在滑坡体上,房屋出现裂缝,地面涌水;上登村温运蒸等四户房屋建在滑坡体脚下,我镇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及时报告、发放两卡,并请专家现场勘察。全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二)20xx年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20xx年我县降雨趋势分析

根据上杭县气象局分析预测:预计20xx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总降水量接近常年至略偏少。春季降水量偏少,可能发生气象干旱;雨季降水略多,期间有降水相对集中期,局部将出现洪涝灾害;夏季海上生成台风偏多,可能有2~3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对我县有较明显影响。2、20xx年地质灾害预测

根据我镇危险性地质灾害隐患点时空分布及特点、形成机制、诱发因素和环境地质条件,划出以下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次重点防护区和一般防护区。

(1)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

滑坡主要分布于中低丘陵山区,地貌呈上下陡、中间缓的山坡,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白玉、古石、新丰、新塘、璜岗、上丁、六甲等村。崩塌主要分布于县道、省道、国道沿线、矿业活动热点地区,若存在高台阶作业或底部掏采岩体张力平稳破坏,也极易造成崩塌(如采石场)。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护区

主要分布于镇内丘陵区,该区以侵入岩为主,风化强烈,残坡积厚度较大,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坡、水土流失。

(3)地质灾害一般防护区

主要分布于各红层盆地,该区地形平坦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我镇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强降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4月-10月份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各村(居)委会和镇直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各村(居)委会和镇直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建立以村(居)委会主任负责制和有关领导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把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对疏于管理、责任不落实、人员不到位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惩处。

(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全县汛期为4月至10月。镇政府将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汛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要及时制订落实整改措施,并书面上报镇政府。

汛前检查的主要任务:一是检查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情况。主要包括村级防灾责任组织机构、危险点巡查监测责任人是否明确;信息网络是否畅通;危险区群众的应急转移方案及措施是否得力等。二是检查主要地质灾害危险区。镇防灾工作小组应认真做好险情排查,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划定警戒区域并设立警牌。在强降雨或降雨量超过当地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时,应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调查和监测,发现有明显异常情况,应及时组织调查,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三)灾前监测与安全转移

1、遇有台风或暴雨袭击时,应加强监测。各村(居)应做好监测工作,统一组织、部署地质灾害危险点避险准备和实施工作,因地制宜地做好群众及财产的转移工作。

2、当日降雨量超过50mm或连续降雨累计降雨量在50-150mm时,除应加大对危险点监测密度外,还应对房前屋后、公路沿线高陡边坡、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各村(居)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点受威胁人员、财产等的避险转移工作。

3、当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降雨累计降雨量大于150mm时,应实行24小时监测,还应对房前屋后、公路高陡边坡、水利设施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当地村(居)委会应迅速做好受威胁人员的强行撤离、财产转移和重要设施的保护工作;紧急情况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4、镇政府将成立由各有关单位组成的地质灾害防灾救灾队伍,备足必要的防灾救灾物资,制定具体的防灾救灾方案,特别是临灾前的人员转移方案,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处置及时、转移有序。

(四)抢险救灾

灾情发生后,镇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按既定预案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切实做到防范有效、转移迅速、救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建立防治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制度

各村(居)及城区分局等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做到信息畅通,为防灾救灾的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1、速报要求:要按情况准确、上报迅速、镇为基础的原则。

2、速报内容:负责报告的各村(居)及有关单位应当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六)《防治方案》的实施

建立镇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镇长为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挂钩村的镇领导、城区国土分局局长、村支书、村主任为具体责任人,负责组织灾害点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和现场监测工作。镇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应急分队(见附表),各村(居)要成立地质灾害预警群防群测小组,形成镇、村、村民小组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网络。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责任人,原则上是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谁就是预防责任人,在主汛期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变形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预报。

篇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双流县位于成都市南郊,地处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交接地带,全县覆盖面积1067km2,辖25个镇(街道办),183个行政村,1480个村民小组。全县平均人口密度为870人/km2。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平原、浅丘和低山三种地貌类型单元,其中以丘陵和平原为主,仅在东部有少量低山区。地质构造上,我县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县域西部属成都凹陷,东部为龙泉山断裂褶皱带。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加之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使我县成为地质灾害易发区。

一、20xx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20xx年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省、市有关部门指导下,编制了《双流县20xx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双流县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全年共投入避让搬迁补助金近百万元,搬迁受地质灾害危险户50户(涉及合江、三星、万安、煎茶、白沙、兴隆6个镇),解除了地质灾害危险点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在地质灾害高发期加强了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各部门、各镇各施其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地质灾害对我县造成的损害。

二、20xx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降雨趋势预测

我县地质灾害发育受区域性降雨十分明显,每年59月汛期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是我县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特征,多样地形、人口集中、交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也是我县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xx年我县旱涝强度接近常年水平,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为16.4oc。全年总降水量正常在850mm左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暴雨、洪涝主要发生时段为5-9月,以7-8月为盛。洪涝主要集中于金马河、府河、杨柳河、江安河、鹿溪河等沿岸,太平、合江等地区也有发生。县有关单位和各镇(街道办),特别是丘区各镇应根据气象预测,认真结合当地天气预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落实好防范应急措施,将地质灾害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地质灾害类型预测

根据我县地形地貌情况及历史上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来看,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类型,地质灾害规模一般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危险点主要分布在我县东山片区各镇。

(三)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预测 我县地形多样、人口集中、交通发达,人类经济活动频繁,预测20xx年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县一些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带。此外,西航港街道原成都牧马山芒硝矿厂废渣堆积也是地质灾害危险点之一。相关镇(街道办)和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的规定,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对丘区土地整理、群众建房选址的指导,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发生。

(四)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预测

降雨量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县每年汛期降雨量都占到全县降雨量的80%左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都集中在汛期。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发生时段仍主要集中在汛期的59月时段里。

三、20xx年我县地质灾害预防重点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我县地理位置,结合我县地质灾害影响和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特征,20xx年我县地质灾害主要易发区为:东南部龙泉山脉断裂褶皱带、深(浅)丘、牧马山等区域。

上述区域主要分布在大林、三星、永兴、合江、太平、正兴等一带,地形差异明显,构造活动强烈,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在持续降雨(或暴雨)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以上区域人类工程活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工作,认真做好群测群防预警预报工作。

(二)地质灾害危险点

20xx年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已完成,确定了我县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分布情况、威胁程度及具体防治措施。20xx年2月28日-29日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市国土资源局对我县新报太平镇小埝村、桃源村地质灾害点进行应急调查,认定新增18处地质灾害点,涉及受威胁农户47户,目前我县现有地质灾害危险点77个,受地质灾害威胁户319户。根据我县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情况,落实相关责任单位和监测负责人。

四、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编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国土资源局要会同建设、水务、交通等部门,对县域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找准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威胁对象、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主要措施,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组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镇(街道办)、厂矿企业在汛期来临前开展本区域内地质灾害检查工作。各镇(街道办)要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工作。

(二)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完善地质灾害应急系统

20xx年,我县将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完善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各镇(街道办)应建立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要认真按照县政府与各镇(街道办)签订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的要求,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降雨天气预报制度、险情巡视制度,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县政府将根据灾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开展调查,及时上报。

(三)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认真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县府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办)要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识灾、防灾、避灾能力,建立和完善县、镇、村、社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认真落实报警抢险措施、避险疏散路线、预警信号等防灾措施,尽量将地质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资金,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避让与治理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20xx年我县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70户农户实施避让搬迁,同时确保地质灾害、监测、检查、治理等工作顺利推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四: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弟394号令)、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以及《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指定本方案。

一、20xx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下载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64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64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文大全)

    ××乡××村防治预案 为了认真落实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精神,确保全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本村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群防群治”,以“避让为主、减少损失”的原则,特制......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下社乡人民政府 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是影响我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灾害之一,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原康一中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师生安全,防止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道真自治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我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山西中阳桃园容大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南府办

    【发布单位】南宁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南府办〔2009〕25号 【发布日期】2009-02-19 【生效日期】2009-02-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南宁市 南......

    驻地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结 致宜毕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 为确保驻地办监理人员生命命财产安全,保障每天的正常上班,根据昭通市宜毕高速公路指挥部安全处下发的《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