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姚村镇人民政府 我镇位于太行山东麓、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畔,距林州市区北10公里处。全镇总面积101.5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村,8.07万口人,4.7万亩耕地。2006 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完成 64.4 亿元,国地两税完成8464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89元,2006年,全镇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十位。近年来,我镇先后荣获“省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中州名镇”、“中国乡镇之星”、“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2004年3月,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1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随着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步入了健康、和谐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镇共设3所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其中寨底学校是初中入学高峰时临时增加的初中班,现高峰期已过,明年将被撤除),初中教学班共61个,在校学生3378人,设小学33所,教学班203个,其中完全小学21所(含九年制小学部2所),教学点12个。在校小学生5487人。全镇中小学在编教职工544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 195人,小学专任教师311人。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了全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镇上下同心同德,教育事业协调发展。1995年,我镇的“两基”工作代表林州市接受省政府验收合格,安阳市政府为我镇颁发了“普
-1- 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证”。几年来,我镇没有因为“两基”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固步自封,而是奋发进取,不骄不躁,朝着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更高目标扎实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2001年,我镇被安阳市教委、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联合表彰为全市“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被评为安阳市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先进单位、安阳市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先进单位、安阳市扫盲及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以来,我镇连年荣获林州市教体局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林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为构建林州和谐教育,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就我镇的“两基”工作基本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1、2004—2005学年以来,全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5.3%、96%、96.3%、97.04%。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为 82.14%、82.7%、83.3 %、80%。
2、2004—2005、2005—2006、2006—2007三个学年,小学无一辍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2.55%、2.63%、2.83%。3、2004—2005学年至今,全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均为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为86%、88%、90.26%。
(二)师资水平1、2007年,全镇初中专任教师195人,学历合格率 100 %;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79人,高层次学历合格率40.5%。
-2-
2、全镇小学专任教师311人,学历合格率100 %,其中,专科以上人数208人,高层次学历合格率66.9 %。
3、中学校长5人,小学校长4人,均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中4名中学校长已参加了提高培训。4、2001年以来,全镇新补充教师46人,全部达到合格学历。
(三)办学条件
1、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我们大力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已先后撤除1所初中和15所小学,学校设臵和布局更加合理。
2、全镇中小学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持续达标,中学生均建筑面积达到6.7m2;小学生均建筑面积达到6.11m2。中小学校均无D级危房。
3、镇第一初中、姚村中心小学教学仪器达到二类标准,其余中小学均达三类标准。为适应新课标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又加大投入,添臵教学仪器,镇一中和姚村小学基本达到2006年《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方案二配备要求。
4、全镇初中生均图书达到17册;小学生均10.8册。
(四)教育经费
2004—2006年,教育经费持续实现三个增长。三年的国拨教育事业费分别为763.1万元、854.6万元、1059.4万元。三年
-3- 的小学国拨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41.1元、680.8元、988.7元;三年的中学国拨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044.6 元、1131元、1286.2元。三年的小学国拨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得到10元、10元、23.6元,中学国拨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得到15元、15元、36.25元。在教师工资发放上,自2002年1月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到市统一管理,实行银行代发,逐步拉平了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工资差别,全镇中小学教师都能够按月足额领到工资,从无拖欠现象。从2006年7月起,全部按照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落实了工资标准。从今年元月起,教师每人每月又增加津补贴200元,其中50元用于绩效工资,年底一次结算。2007年,全镇中小学全部免除了杂费,享受免除课本费的2317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392人。
(五)教育质量
我镇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足开全了所有课程。我们把中小学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广泛开展了中小学体育活动,每年以镇举行两次大型运动会。在全市举行的中小学运动会上,我镇连年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坚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2005学年至今,全镇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 95.6%、95.3%、96.46%。小学毕业率均为100%。
(六)不断巩固扫盲成果,扎实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4- 1993年10月,经林州市人民政府考核验收,我镇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94年以来,我镇的扫盲工作重点就转向了提高青壮年非文盲率和农村成人教育。镇党委、政府根据换届人员变动情况,对原扫盲领导小组及时进行了调整,组成了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逯保军为组长,副镇长吴瑞军、中心校校长郭用成为副组长的成人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副镇长吴瑞军为镇成人学校校长,中心校确定了成教专干,配备了4名专兼职教学人员,各行政村都建立了农民技术学校或教学点。镇成人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市第四职业高中的教学资源优势,根据农民需要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培训工作,有力地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到2007年8月底,全镇青壮年人口共46254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9%,回乡知青培训率达到100%,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人数8335人次。
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工作目标,落实“五个到位”。
1、广泛宣传,认识到位。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是落实“科教兴镇”战略的具体措施,是加快全镇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把每年的九月份定为“两基”宣传月,利用“国际扫盲日”、各种会议、黑板报、橱窗、宣传车、标语、印发宣
-5- 传材料、举办《义务教育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强大声势。通过广泛宣传,镇村干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了自己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抓住核心,建档到位。普及程度是“两基”工作的核心指标。我镇紧紧围绕提高普及程度这个核心,首先从学校管理层面狠抓落实。对提高普及程度实行目标责任制,镇中心学校与各校校长签订目标责任状,校长与各班班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科任教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完。其次,严格学生户籍管理。镇中心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的几项规定》,提出了学籍管理的具体要求,规范了在外借读、转出、转入学生的相关手续。其三,对中途辍学的学生,学校和教师采取走村入户、耐心家访、亲切交谈、关爱救助等方法,反复动员返校学习,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我们除按政策实行“两免一补”外,还和企业知名人士联系,对3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了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保证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就读。对社会上违法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政府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其四,规范建立“两基”档案。各行政村、学校把实施“两基”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逐年归类整理,健全了档案。为确
-6- 保数据准确,全体教师下村入户调查核实6—50周岁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确保公安户口、档案数据与实际人数相吻合。做到了内容清晰准确、分类科学、核查方便。
3、突出重点,投入到位。集中资金,完善学校内部设施,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重点。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经费的效益,镇中心校以镇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分校核算”的财务管理新体制,严格控制非教学性支出,合理支配办学经费,逐年添臵内部设施。仅今春以来,全镇中小学就集中投入资金52.8万元,增添了内部设施。新购图书26000册,新购音体美、电教器材、理化仪器、体育器材5200余件,新增实验室8个,新购实验台144个,新增图书柜、仪器柜40个,改建学生运动场6850平米,使内部设施基本得到“两基”标准。
4、加强领导,管理到位。镇政府和各村,根据班子换届情况,及时调整了“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村主要领导任组长,切实履行了抓好“两基”工作的主要职责。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高度重视师生安全工作,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十不准”要求,用行政手段强力干预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特长。充分利用学校图书、仪器设备等资源,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
-7- 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创设优美的环境。高度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就近为他们提供入学条件,确保他们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5、严格标准,督查到位。为确保“两基”工作质量,我们按照验收标准,组成专门人员,深入每一所学校,进行全面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全镇通报批评;成绩突出的,给与大力表彰。
(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我们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极好机遇,通过向上争取、政府投入、村委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230余万元,大力实施危房改造,新建了4所小学和镇一中学生宿舍楼、姚村小学办公楼、镇三中学生食堂。我镇中小学原有的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增加教育新的活力
2004年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镇按照设施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制度建设、工程应用这两个重点。建立健全了远程教育各项管理制度、印制了各种应用表册,狠抓了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用制度激励教师广泛参与应用的积极性。通过举行公开课、示范课,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远程教育的实施,为农村教
-8- 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5月,河南省在安阳市召开全省远程教育应用现场会,与会人员观摩了我镇南洼、李家岗、五中三所学校,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为“两基”工作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两基”工作的基础。我镇十分重视发展幼儿教育,除在镇政府所在地建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外,还在西丰、井湾等人口多的行政村设立公办幼儿园,其它小学设立学前班,并配备专职幼儿师资,保证了幼儿就近入学。同时,我镇积极鼓励发展民办幼儿园,截止目前,全镇民办幼儿园已发展到42所。为保障教育质量,从2004年起,我镇对民办幼儿园、统一纳入镇中心校管理。从建园申报、幼儿入学注册、教材的选择征订、幼儿教师的培训、幼儿园用车到幼儿园业务指导都实施统一管理。全镇幼儿园注册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左右。
(五)、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我们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针对我镇边远学校教师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我镇把均衡配臵师资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运用激励机制引导青年骨干教师自愿到薄弱学校任教,为整体推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去年和今年暑期,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自愿参与支教行
-9- 动。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还把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充实调整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工作重点,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与优质学校的差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镇的“两基”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但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不小困难,尤其是教师的合理配臵,薄弱学校还需要充实更多的青年骨干教师。二是学校图书数量虽然达标,但部分学校图书质量偏低、使用率不高、工具书不全;三是学校仪器设备按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缺口。四是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依然存在,控辍保学不能懈怠。五是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依据存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这次国家督导团对我镇“两基”工作进行督导,将对我镇的教育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正视困难和问题,力争使我镇的“两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 0 0 七 年 十 月
-10-
第二篇:巩固创强成果 促进教育均衡
巩固创强成果 促进教育均衡
---梅州市梅县区申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下辖17个镇、1个办事处和1个高管会,人口60多万人。我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代有进士105名、翰林19名,现代有共和国元帅叶剑英、229名将军、11名“两院”院士和62名大学校长;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100多万人,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提前一年实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目标。
我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86 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初级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完全小学34所,小学教学点27个,特殊教学校1所,幼儿园91所;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5729人,在校学生(幼儿)80056人。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我区有完小以上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9 所,专任教师3347人,在校学生43566人。其中初级中学11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完全小学34所、另有7所完全中学附设初中部;完小以上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初中专任教师1506人,小学专任教师1841人,初中学生14772人,小学学生28794人。
在跨入“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行列,实现区域内教育强镇全覆盖以后,我区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巩固创强成果,进一步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情况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优化办学条件为前提,以均衡师资配臵为关键,以推进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全县义务教育的公平度、优质度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59所完小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复核验收。
(二)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情况
我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综合达标率为100 %,校际综合均衡差异系数小学为0.449,初中为0.469,义务教育均衡工作自评得分为94分,符合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各项指标要求。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1.统筹规划,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为适龄儿童、少年,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三残”儿童等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近年来,我区把公平入学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工作来抓。
一是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
入我区城区,造成城区学位日益紧张。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11]45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有序有效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新途径,制定出台了《梅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工子女全部纳入我区义务教育体系,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另一方面,我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办学和管理责任。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职能部门职责明确,相互协调,完善保障机制,制订配套政策,全力扩建城区学校,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不足问题。2008年,区委区政府在繁华的县城世纪大道黄金地段高价向群众购买土地21亩,投入 2000多万元扩建新城中心小学新校区;2009年,在扶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16.82亩的基础上,又投入1170多万元新建扶大中心小学教学楼和标准运动场,改造扶大中心幼儿园;2010年,在新县城的商业旺地征地12亩的基础上,由县主要领导与开发商多次协商,用价值5000多万元的新城区黄金地段的政府储备用地与开发商臵换土地26.3亩,用于扩建程江中心小学。近年来,我区城区学校增加学位5000多个,解决了我区城区小学学位紧缺问题,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能在我区公办学校就读。2012、2013年我区中小学共接受外来工子女入学14553人,投入义务教育免费资金1162万元。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我区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统筹协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制订了《关于做好我区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意见》,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重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后勤设施建设,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教育部门和学校与妇联等团体密切配合,建立了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特殊作用,大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水平。
三是全力解决“三残”儿童的入学困难。我区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了残疾人教育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水平。近年来,我区在投入资金36.6万元,建成随班就读资源教室17间的基础上,2012年又投入资金175万元,将程江镇闲臵的大和小学改造成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9平方米,设备设施齐全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的同时,我们加大了资助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的力度,确保“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近三年,我区“三残”儿童入学率均为100%。
2.完善机制,构建教育均衡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县直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为此,我区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保障机制和问责机制。
一是健全各镇(办事处、高管会)、发改、财政、公安、人社、住建、规划、国土等部门的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我区先后出台了《关
于推进梅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梅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校教育项目建设用地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区政府与县直各部门、镇政府签订了《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责任书》,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推进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并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三是建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责任考核制度。每年严格按照职责落实情况对各部门、各镇(办事处、高管会)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各单位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教育工作责任制度不健全、工作不落实、造成不良影响或一定后果的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通报批评。使各镇、各部门职责明确,目标一致,构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3.均衡配臵,缩小城乡差异
教师队伍的优质均衡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的核心要素,只有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才拥有真正的内涵。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均衡配臵城乡教师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务实的培训机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一是按规定足额配备专任教师。近年来,我区由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和计划生育成效的显现,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全县在编教师按学生比例数量足够,但为了解决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和学科配套问题,我区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仍
逐年补充农村教师,特别是补充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近三年,我区共招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49名,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使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数量充足,学科配套、专业对口率高。目前,我区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15.6,初中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9.8。
二是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我区根据“立足自身、加强培训、择优补充、对口帮扶”的原则,健全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机制,把抓好教师培训工作作为强师兴教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举办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和邀请国内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前来举行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现代教育教学能力。近三年,我区2011至2013财政预算教师年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15%、6.35%、1.71%,累计投入资金21414万元,组织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校长、教师岗位(职务)培训等。通过进修、培训,教师学历达标率大幅提高,现代教育教学能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校际间配臵基本均衡。
三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为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臵,解决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不够配套的问题,我区制订了《中小学校长岗位交流实施意见》和《教育系统支教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形成了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原则上每届任期为五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任职满两届,经组织考核合格的,交流到其他学校任职;鼓
励城区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教师申请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和申报参加“名师”评选,必须有在农村学校工作或农村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2011至2013年,我区共有35位校级领导轮岗交流,55位教师到山区轮岗支教。
四是提高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我区建立了教师工资发放保障机制,在全面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发放农村教师职务津贴;积极实施教师先进评选、职称评定、名师培养等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立足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同时,严格执行教师调城指标控制,切实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近年来,我区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严格按省定标准发放农村教师津贴,目前,我区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农村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城区教师平均工资,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4.多策并举,提高教育水平
我们坚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加大投入,健全“防流控辍”工作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义务教育水平。
一是加大投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水平。在2008年至2010年教育创强过程中,我区累计投入4.3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和添臵设备设施,其中大部分资金都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化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强镇全覆盖以后,各镇根据督导验收组提出的意见建议,多方筹资,积极整改,2012年全县又投入资金1900多万元完善办学条件,缓解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校和城区中小学学位紧张的问题,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水平。
二是切实抓好“防流控辍”工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为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我区建立和完善“乡镇政府-村居委”“防流控辍 ”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把“防流控辍”工作作为乡镇政府工作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控辍”工作的各项制度,实行“三层承包责任制”,教育局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防流控辍”责任。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三年,我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到93%以上。
三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减负”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县教研室每学年安排一个月为“课改活动月”,广泛开展分片课改活动,开展课改比赛、推荐课比赛,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发挥城市学校在学科发展、师资水平上的优势,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开“示范课”,指导农村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中小学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的差距。
二、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党政重视,优先发展教育
在实现区域教育强镇全覆盖以后,我区的教育发展没有就此停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强县惠民的民生工程,作为推
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做到“三个优先”:
一是教育项目优先讨论解决。我区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大事和系统工程来抓,成立了梅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营造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二是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我区把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下发了《梅县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梅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梅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教育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安排投资计划,把教育用地规划纳入城镇建设规划。2013年,我区计划投入资金10.52亿元,在城区黄金地段征地400亩,首期征地260亩,高标准新建一所5000人规模的梅县外国语实验学校,其中高中、初中、小学规模各1500人,幼儿园规模 500人。目前,建设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计划2014年秋季初中部开始招生。
三是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发展。我区严格实行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制度,义务教育补助资金每年由区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后由财政局通过国库直拨各学校专用账户。2011至2013年,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增长比例依次为6.26%、22.97%、19.37%;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逐年提高。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小学分别为5502.13元、7013.74元和7568.02 元,初中分别为5115.51元、8670.5元、和11271.78 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小学分别为1773.68元、2852.1元和2910.95
元,初中分别为1620.45元、3435.14元和4625.45 元;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达到了“三个增长”。新增教育经费投向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更加明显,2010至2013年,我区新增教育经费用于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改造资金依次为558万元、637万元、797万元和813万元,总投入2805万元,占全区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60.18%;义务教育发展性专项资金有保障,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大部分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2010至2013年,我区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金分别为1178万元、1058万元、1083万元和1100万元,分别占总额的74.24%、66.67%、68.25%和69.32 %。同时,我区足额拨付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保证城乡教师按规定学时完成培训任务。2011至2013财政预算教师年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15%、6.35%、1.71%,均超过1.5%。
(二)严格督查,规范办学行为
在全面完成“创强”任务后,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督促学校“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内涵发展”方面,建立了严格的学校工作考评制度和办学行为督查制度,进一步了规范义务阶段学校的办学行为。
一是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为督促和引导中小学校(幼儿园)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教督„2012‟7号)精神,把全县中小学校划分为八个督学责任区,责任督学覆盖至全区每一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定期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督查。
二是建立实行中小学校工作考评制度。我区制订了《梅县中小学校考评方案》,每学年对各学校德育工作、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考评。通过考评,进一步促进了我区中小学校切实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能严格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执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教学计划,没有违规设立重点学校、重点班及占用法定假日集体补课等现象。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我区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城乡教育日趋均衡,各类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义务教育发展离教育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将以这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为契机,继续加大投入,建立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努力提高队伍素质,把促进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培养更多的在省、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梅县区人民政府 2014年4月
第三篇:巩固文化建设成果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巩固文化建设成果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柞水县凤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申报材料
凤镇中学坐落于柞水县东南部的凤凰古镇,距柞水县城45公里,是柞水县唯一一所完全中学。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交通方便。学校始创于1956年秋,初为镇安县第二中学,1962年更名为凤镇中学。1969年设立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两基”达标、“双高普九”、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熏陶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来,学校以“环境优美,文化浓厚”为目标,始终坚持“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大方得体、整洁美观”的原则。校园绿化、净化、美化的整体规划,教室布置,橱窗黑板的设计,都蕴涵着一定的文化知识性与教育意义,努力让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成为教育资源。
1、加大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近年来,学校投资近20万元,加大加快了校园绿化、净化、美化步伐。校园绿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对校园场地分片分类进行了硬化,重新粉刷了校园建筑物墙壁;整修了门窗,改造了“校园之声”广播室,投资5万元建设教师健身房,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的体育设施; 安装教室前面黑板20面,购买图书15000册;每年征订报刊杂志30多种,充实了图书室、阅览室;全面改造了学校水电设施;目前学校电教设备、理化生实验室
配备,达到国颁农村中学I类标准。
2、努力搞好校园净化、美化,用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活动的主阵地,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建设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建造了“知识殿堂”主题雕塑、建校五十周年校庆纪念碑、22块花圃、26个盆景,安装了精美的高杆路灯,对所有建筑粉刷一新。如今校园内展板、橱窗、标语、名人画像、名人语录琳琅满目,草坪绿草如茵,花木葳蕤,环境宜人。征集谱写了《七彩的生活充满阳光》校歌,制作了校旗,编撰了校史,制订了校训。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会议室、宿舍、餐厅布置大方得体、活泼高雅,寓知识与教育于一体。如今的校园一年常绿,四季有花、整洁、优美;教室、办公室、宿舍宽敞明亮,布置科学高雅,彰显浓郁的文化底蕴,师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情操自然受到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加快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发展。
学校不仅是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更是塑造人灵魂的圣地。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具有催人奋进、乐观积极、胸怀宽广、情操高尚的教育作用。
1、学校开展了以“爱岗敬业、廉洁育人”为重点的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和保障,具体措施是:召开领导班子会,要求班子成员公正廉洁,勤政务实,公开办事制度,依法治校,依法从教,规范办学秩序;召开党员大会,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去,全力配合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师德师风的楷模;召开教职工大会,要求教职工领悟校训“厚德笃学,励志创新”的内涵,以德从教,以德育人,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箱,向学生、家长、社会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学校对收到的投诉及时进行了自查自纠;开展师德师风问卷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及时给予了处理、整改。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提升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能力和水平,校园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2、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质量立校的育人理念。在德育教育途径上,联系实际,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目标,坚持层次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教育为切入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方向教育为路标,以多样化教育为手段,稳步实施德育教育系列化方案,从初一到高三针对各年级不同特点制定育人目标,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构建“三纵线、二横线德育教育网络”。三纵线:一是由班级团支部、班委会、学习小组、宿舍舍长组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主体线;二是由政教处、教务处、校团委、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的教育、引导、疏导、督导的主导线;三是由值日领导、值日教师、保卫科、学生公寓楼管理员组成的监督、检查与反馈的主控线。三位一体,实效增强。二横线:一是学校与家长配合,相互沟通,建立信任,共同教育;二是通过德育基地,联系社会,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3、坚持正面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通过师生大会、主题班会、黑板报、橱窗、广播、升国旗仪式、专题讲座、献爱心、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开展了“三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演讲大赛;举办了“传染病、流行病防控及普法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了全校女生“自珍自重自爱”教育、“感恩”征文竞赛、全国少儿书信大赛、清明祭扫烈士墓、五四团员纳新、庆七一诗文朗诵会、歌咏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以人为本且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教育教学、安全、卫生、财务等各个方面,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组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开展以“放飞爱心、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国旗下的演讲、重大节日文艺展演、观看爱心演讲光碟、宣讲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向灾区和贫困师生献爱心、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和
为家庭尽一份责任、到社区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爱心作文大奖赛……等”系列“爱祖国、爱家乡、爱老师、爱父母”五爱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报国之心、与人为善的品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够拥有一份大地的情怀,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开展 “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体育组、年级组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篮球竞赛,举行男女教师羽毛球赛、“工会杯”男女教职工乒乓球赛,师生、家长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已经制度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加强法制、卫生以及安全知识的学习,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安全教育手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听专题讲座和形势报告等。政教处编写了《学生安全歌》,用韵文的形式,把安全、卫生、礼仪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展示给学生。政教处、团委、语文教研组定期联合举办“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学雷锋,见行动”、“做好平凡事,感动凤中人”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学生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对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在平凡的生活中,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并坚持做下去,我们同样会感动别人,同时也会被别人感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促进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现代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传统先进文化的熏陶和现代文明风尚的感染,在优良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磨砺品质,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
(写作者:肖 永 政)
第四篇:巩固“两基”成果 办人民满意教育
巩固“两基”成果,办人民满意教育
——吴铺中学迎“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校“两基”工作自2004年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以来,继续加大“两基”核心指标的攻坚力度,切实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成立迎“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专班,认真制定了《吴铺中学“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方案》。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坚持做到“两基”队伍不散、政策措施不变、工作力度不减、监管考核工作不懈,进一步巩固了“两基”成果,提高了“两基”核心指标。现特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学校简介
吴铺中学成立于六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的镇办重点中学。学校几经政府投资,多方筹措,目前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达到国家“两基”指标的、初具现代化规模的绿化合格学校。校园面积约26996平方米,校舍面积约10322平方米。
现有在校学生1316多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中学高级教师14人,中学一级教师62人,参加省市素质提高培训的教师30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专科学历63人,本科学历18人。
学校装备有现代远程教育B级模式,拥有电脑32台,学生微机教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各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并开通了KU波段及校园局域网。
学校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管理科学、师资力量雄厚、文化氛围浓郁,是求知求学的理想场所。近几年来,学校坚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规范行为、科学管理、不断创新、构建和谐、打造品牌”的办学目标,坚持“循德导行,笃志向 学”的校训精神,形成以养成教育见长、以打造诗意校园为先、以争创楚天名校为奋斗目标的特色管理体系,提升了学校的品位,各项工作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也年创新高。学校先后荣获“孝感市示范学校”、“孝感市花园式学校”“孝感市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一级学校”、“云梦县示范学校”、“云梦县最佳文明单位”、“云梦县英才辈出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两基”情况
2006---2007学,在校学生 1461人,其中流失31人,辍学率 2.12%,毕业学生 549人,按期毕业率 98.2% ;
2007―-2008学,在校学生1351人,其中流失 31人,辍学率2.29%,毕业学生 386人,按期毕业率为97.72%;
2008---2008学﹙上﹚,在校学生1316 人,其中流失 15 人,辍学率为1.14%。
二、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
几年来,我校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中上升,为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提高“两基”工作责任感。一直以来,我校以大好的教育发展机遇为契机,以优良的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政府依法重教,校长依法治教,教师依法从教,学生依法受教”为政策导向,全面开展新时期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①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宣传发动。依据我镇“两基”形势,结合2004年迎国检时暴露着的隐性问题,学校多次召开“两基”专题会议,同时组建学校“两基”工作专班,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使“两基”政策归心,切实增强了全民的义务教育的法律意识。②运用学校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在《学校“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实施细则》的引导下,学校构建了“校长——分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和“党——团——队”的义务教育宣传网络。团支部要求学生会通过校 园广播、文化长廓、国旗下的讲话及黑板报等媒体宣传“两基”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保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而打消了学生的怠学、厌学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③学校还派“两基”宣传员江玲等在校园、街道、社会中心等处刷写固定标语四十余条,巨幅标语五余幅,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国民“两基”意识,为学校“两基”工作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此外学校还通过“五·五”普法,在校园里开展“十一法一知识”的讲座,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
2.加强领导监管,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教育优先。①为加强政府对“两基”核心指标工作的宏观领导,我镇成立了以镇委副书记、镇长袁建华为组长,镇宣传委员杨国清为副组长,镇教育学区主任万弼清、中学校长何宇为办公室主任,镇直机关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它的成立为学校“两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保障。与此同时,我校也组建了以为何宇组长,程运元、吴秋峰为副组长,年级主任、班主任为成员的“两基”工作专班,并制定出《学校“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实施细则》,保证了学校“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②为大力支持我镇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全方位提高“两基”水平,镇人民政府制定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镇规民约》和《告适龄儿童少年家长书》,它明确规范了公民的“两基”行为,还制定出违规者的处罚措施,要求全镇人民共同遵守。③成立了“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执法小组,我校在镇政府的宏观领导下,同司法、工商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义务教育执法队,对少数“拒不送子女入学”和“私自招收童工”等违法行为的,执法队将按《镇规民约》的有关规定进行“罚款”或“增派义务工”等处理,情节严重者,将按《义务教育法》的有关条款,实行法律制裁。
3.突出三个重点,提高“两基”核心指标。
①全力投入,优化育人环境。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努力实施“一年争达标,两年求规范,三年显特色,四年成名校”的几步治校兴校方略。为此,学校不遗余力地改善办学条件,采取政府投资,多方筹措的方式先后耗资500余万元,拓宽学校环形跑道,兴建科技实验楼一栋、男生住宿楼一栋、女生住宿楼一栋及教师住宅楼二栋,并且学校还装备了多媒体教室、教科研室、电子备课室、理化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实现了教研教学网络化。学校还按每年15万元的标准添置理化生实验药品,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实验室标准,图书室各类书刊达15000册,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另外学校还加大净化环境、美化校园的力度,形成了“求知苑”、“生活园”、“健身场”三大区域,真正让全校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活质量,学校新建学子餐厅和教师廉洁食堂,装修了学子超市,搭建了可喂养三十头猪的猪舍。另外学校还硬化师生篮球场,并规划在今年年底将教学楼前的环形跑道橡胶化。
②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控辍保学。控辍保学是“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中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因为学生辍学的原因错综复杂,要把由于各种原因辍学的学生动员入学绝非易事。几年来,我校几乎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学生辍学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a层层落实“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每学年初,镇政府首先与学校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并要求镇党政挂包村(社区)的领导干部,各村(社区)包组干部,把本辖区内的学生入学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干部工作考核。并明确,若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辍学的,由包村(组)干部负责,若因学生学习困难辍学则由学 4 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层层分解,落实责任。
b广泛开展贫困生救助活动。2005年以来,我校组织了十余大○规模的捐资助学活动,要求全校广大教职工人人参与,奉献爱心,将该款作为贫困生救助基金,存入专户,专人管理。镇政府还倡议每个干部职工每年帮扶一名贫困生,几年来,有673人次得到全镇干部职工的帮扶。在此基础上,镇团委、妇联积极向外界报送贫困生资料,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云梦委组织部的领导定人帮扶6人,县法院定校帮扶4人,驻云梦武警官兵定校帮扶4人等,各种渠道的希望工程救助已长期结成对子。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我校认真用好“两免一补”资金,实实在在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从而激发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和激励贫困生树立努力学习,立志成才,长大后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c学校管理实行“辍学一票否决”制。一直以来,学校制定严格○的控辍保学措施,将控辍保学纳入学校工作考核和教师综合考评,凡因体罚学生、歧视贫困生等人为因素导致学生辍学,必将受到严肃处理。凡有学生辍学的班级,不能评优,所在班级的教师不能评选先进,杜绝了人为的辍学因素。
d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开通免费亲情电话。○③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维护校园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4.加强对学校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①启动名师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校把培养、造就名师当成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目前我校有省级优秀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8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
近几年来,随着四制改革的推行,校际竞争加剧。为保持稳定的教师队伍,我校本着“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大力营造教师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工作氛围,让教师有充分展示才华的平5 台,因此我校教师管理呈良性竞争机制。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学、帮、教,通过师徒结队的形式,让有经验的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备、教、改方面的技巧,使之尽快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委会、团支部、工会、职代会的职能,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执着杏坛、教艺高超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例如今年暑期我校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任课教师双向选择制度,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②更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了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我校依据县教委“三个规定”相应制定了《吴铺中学教学管理章程》。在教学上,学校为了落实常规教学工作,设立了学科备课组长,实行备课组长周检查和教导处间周抽查及学校月公布的形式,检查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力求在常规方面抓“好”;在细节方面从 “严”;在过程方面求“实”,努力形成学校的办学亮点。此外,我校还创造性开展一系列教研教改实验活动,在单元教学、分层教学、对比教学、形象教学、情感教学、程序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作法是:
a全面开拓学生智能。○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有创意地实行“学生主体、异步教学、师生互动、节节有获”的教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新知。
b全面开展英、音、○美、体等课外兴趣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按县教委规定开齐、开足体、音、美、劳等课程,且配备专职教师6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与潜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书画比赛和乒乓球、篮球比赛,发现苗子,培养尖子,形成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新格局。
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与招生工作。
④稳步推进远程教育,提高教师执教水平。
5.以养成教育为契机,管理文化日趋提升。今年以来,学校大力开展养成教育,且彰显出云梦县养成教育的特色:通过“生活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讲秩序、讲公德、有理想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节俭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通过“礼仪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礼仪习惯;通过“学习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学习习惯。具体说来,学校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以养成学生高雅的生活习惯、严谨的学习习惯、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督查为手段,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学生文明生活的水准。半学期以来,学校的养成教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
6.加强教育经管,服务教育教学。
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和地方教育发展费,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物质保障,为了管理好财务,学校建立了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管理制度。①严格按中央政策免收学杂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每学年开学前夕,我校将特困生及资助生活费的等级标准和金额公布于众;②民主理财,合理调配教育经费。学年初,由校委会、经委会制定收支计划,统筹安排办公经费,合理调配勤工俭学经费,全心全意地为教育教学服务;③严肃审批制度,学校千元以上的开支,须由校委会、经委会联合提出申请,报县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方可开支。百元以上的开支由校委会、经委会共同决定,其报销凭证也要做到“三经手、二证明、一签字”。这样既提高了学校经费开支的透明 7 度,又提高了学校合理利用教育经费的政策水平。
三、“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中出现的隐性问题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校在“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各项指标基本达到要求,但也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进程。2.校本教研有待进一步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中青年教师难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3.班额过大,“万金油”教师多, 政、史、地教师欠专业。4.“两基”核心指标检查工作覆盖面尚欠广泛,有待进一步加强。
5.留守生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品位,打造诗意校园,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建楚天名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加大教研力度,创建学习型校园,树孝感市学科带头人。
3.进一步加强教育现代化的建设。
4.加大“两基”宣传力度,解决流失生问题。5.探索彻底解决留守生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依法治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不断更新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我校的“两基”工作质量,努力把每一位适龄少年都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 8 人,推动我校朝着“管理科学化,条件现代化,育人全面化,质量优质化”的方向迈进。
吴铺中学“二基”核心指标工作
汇 报 材 料
二OO八年十一月
第五篇:2011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总结[推荐]
蜂岩镇中心校2011
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工 作 总 结
巩固 “两基”成果,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为了总结成绩,找出差距,从而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现将2011的巩固“两基”成果工作总结如下;
一、控住了辍学。
控制学生辍学,是当地当今最难办的大事。新刚开始的时节,恰恰就是一些家长受“向钱看”和受打工潮影响而支使其子女弃学打工的高峰期;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决定了把控制辍学列为第一项重要工作。其效果体现为:
各校把好了分片包干,动员入学报名注册的关口。在规定的报名注册期间,各校除收费人员和一个主要领导外的全部教师都深入到了自己包干的区域完成了以下任务:
1、催促、动员原在校生(包括初中学生)按时入了学。对流失的学生分村分组造了册,送交了中心校,中心校汇总后又交送到了镇人民政府。
2、做好了无条件接收农民工子女返乡就读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同时,尽量收取有关手续,但不能因没有手续而拒收。各校都没有因自订苛刻条件而导致学生未入学的现象。
二、继续执行了佐证的搜集制度。主要搜集转进转出的学生佐证和休学学生的证明,对转进生的证明做到了尽量搜集,对转出学生的证明做到了基本收齐,佐证做到清、准、实。
三、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做准学生数的统计工作。认真做好对原在校学生的核对统计,对异动学生的情况登记也很清楚。
四、搞好了七月份的中小学毕业工作。各校都按有关文件规定做好毕业考试。
五、搞好了《文化户口册》的推进填写工作。该项工作从8月份开始,在进行秋季动员入学的同时,就作好了每户人口的增减调查。开学工作正轨化后,学校安排了专门人员进行了填写。11月份已交中心校摆放存档。
六、抓好了农技培训工作。
该项工作是在政府统一规定下操作的。重点放在15—24周岁。各片区以中心完小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副校长、教导主任为第二责任人;“两基”专干为第三责任人,并具体经办了农民技术培训和扫除功能性文盲的各项事宜,如拟写计划、联系、记录,摄影、搜集教案、规范名册,扫瞄活动记实、书面总结、上交了资料、中心校组织了人员对各片区进行了交叉检查。
1、真抓实干,没有捏造事实,空造名单的现象。
2、认真写好农技培训教案,做到了多数都是授课人自己备课,对授课人确因只具备某门技术而不善写者,由“两基”专干指定人员记录,而将其记录也作为了教案。
3、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为农民技术培训提供了服务,各收视点、播放点都应为农技活动作了充分准备。
蜂岩镇中心校
2011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