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公布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成就学员,成功率高!
1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
试点项目名单公布
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
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办)、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教育部直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有关高校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13号)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试点申请,并递交了项目申报书。根据地方教育、农业、林业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有关高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及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校实施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做好计划的实施工作,确保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适时组织改革试点的交流和总结工作。
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辅导课程:魔鬼集训营
来源:教育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成就学员,成功率高!
部
发布时间:2014-10-17 09:47:27
[摘要]以下内容是教育部发布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供大家参考。考研步入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取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
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办)、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教育部直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有关高校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13号)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试点申请,并递交了项目申报书。根据地方教育、农业、林业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有关高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及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校实施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做好计划的实施工作,确保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适时组织改革试点的交流和总结工作。
第二篇: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
(2018年修订)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学校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规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教学管理,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卓越班以“强化基础、加强实践”为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努力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第三条卓越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程类专业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国际认可的研究型工程师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法律类专业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与国际视野的精英法律人才。
第四条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进行筛选分流,一部分学生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硕卓越班),未获得推免资格的卓越班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本科卓越班)。
本科卓越班:本科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本科阶段的实践能力训练。
本硕卓越班:本硕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X(“X”工程类卓越班为3年,法律类卓越班为2年)”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实践能力训练和硕士公共基础课程学习,X年为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以及学位论文阶段。
第五条
学院应依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简称“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高于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体现专业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体现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学校标准应细化到可实施、可检查的程度,并落实到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第六条学院应制定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要体现“三个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强化基础与注重个性并重。
卓越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实现“三个一”,即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年(不少于32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经历。
第七条
学院应加强课程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
学生本科阶段修读产学合作共同开发工程实践类(法律实务类)课程学分总数应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的1/3。本科阶段课程中至少要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一定年限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原则上每个教师承担的主讲课程不超过两门)。
本硕卓越班硕士阶段专业实践环节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1/4。本硕卓越班硕士阶段课程至少有4个学分的课程由行业(企业、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教学。学生应选修至少2个学分的跨领域课程。在本科第四学年修读研究生课程,按研究生相关文件管理。
第八条学院应强化专业实践环节,保证生均实践实习经费投入,将课内实践、课外创新活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等相关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工程类卓越班: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学时)的30%,结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达到100%,鼓励实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法律类卓越班: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
本硕卓越班硕士专业实践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鼓励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研究生阶段专业实践相衔接。
第九条学院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每个班应有不少于5个相对稳定、有效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工程类卓越班:遴选一批优质的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究开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和教学实训基地等。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工程实践训练或企业学习。
法律类卓越班: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共建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组织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或法律实务部门学习。
第十条学院应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做好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阶段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管理。
学院和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应依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订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安排好学生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期间的生活,共同承担学生管理工作。
学院应指定专人作为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的带队老师,负责与企业(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包括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法律专家),开设专业课程,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第十一条学院应加大力度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工程类卓越班:遴选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校内专任教师,并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面向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法律类卓越班:遴选在科学研究、法律实务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校内专任教师,并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1-2年。面向法律实务部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第十二条
本科卓越班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专业选择、学习进程规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安排和指导学生实习。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3名。校外导师聘期为2年,优秀校外导师自动续聘。
本硕卓越班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并探索集体导师组指导模式。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获得推免资格时确定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从第七学期起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学院应制订“双导师制”实施细则,对校内、外导师的工作职责、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十三条学院应积极拓展卓越班各类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项目,包括学位教育、联合培养、联合设计、交换学习、海外实习、合作研究和短期交流等,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第十四条
本科卓越班原则上实施动态管理,即按一定比例筛选不适应卓越班学习的学生,同时通过遴选增补优秀学生,保持学生规模和学生质量。具体工作方案由学院根据本专业特点自行制订,报教务处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十五条本科卓越班先进个人评选单独开展,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卓越班学生同时满足如下条件者,具有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硕士资格:综合评价(其中学业成绩占80%,工程实践能力占20%)排名在班级前80%;英语成绩需达到当年执行的《***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中的“基本推荐条件”要求;没有考试作弊行为或受过校纪校规处分;符合学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其中综合评价排名在班级前10%且达到免试攻读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推荐条件的学生,可选择免试攻读学术型学位硕士。
卓越班总的推免人数占在读学生数的50%左右。卓越班学生推免名额由学校单列,学生原则上不能推荐免试到外校攻读研究生。第六学期末进行推免工作,学院组织面试,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专业,完成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除本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外,卓越班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管理按《学生手册》《研究生手册》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从2018级卓越班学生开始实施,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原《***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华南工教〔2016〕4
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附件:
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华北科技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中北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南京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苏州大学 扬州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州工程学院 淮阴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温州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科技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烟台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 三峡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南华大学 湖南工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西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海南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成都学院 贵州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邮电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第四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名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大连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浙江科技学院 同济大学 宁波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合肥学院 东华大学 福州大学 上海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南昌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山东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河海大学 东)江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江苏大学 郑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汕头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3] 中国石油大学(北大连海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京)沈阳大学 上海电机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沈阳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 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沈阳建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苏州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扬州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徐州工程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 淮阴工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 东北电力大学 常州工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盐城工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常熟理工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温州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东北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烟台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 三峡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河北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新疆工程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厦门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海南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南华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湖南工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广州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宁夏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青海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广西大学
成都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贵州大学
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集美大学 云南大学 三明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新疆大学 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石河子大学
第五篇: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政法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政法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决定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主动适应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的需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二、主要任务
(一)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把培养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着力点。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结合政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层政法机关,培养一批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
(二)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探索“国内—海外合作培养”机制。加强国内法学院校与海外高水平法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双方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积极利用海外优质法学教育资源,探索形成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法律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学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伦理教育,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法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高等法学教育质量。
(四)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例,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五)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支持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
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团队,聘请世界一流法学专家学者到国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建设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建设80个左右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20个左右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20个左右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二)实施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选派1000名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1—2年,参与法律实务工作。选派1000名法律实务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1—2年,承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三)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支持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重点建设100个共享共用的示范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建设相应的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四)开展法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依托国家留学基金,重点支持法学专业学生到海外留学深造,重点支持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交流或开展合作研究。
(五)建设高水平教材。
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类重点教材的编写、培训和使用工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组织编写一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科学性权威性强的案例教材。有鉴别、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国外法学优秀教材。
(六)制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
参与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类型和实务部门需求,研究制订本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国家指导标准。
四、组织实施
(一)实施原则。
统筹布局、择优遴选。根据高校类型和所处区域,择优遴选一批办学方向正确、办学特色鲜明,教学科研水平高、有一定法学教育规模和较好工作基础的高校,整体规划,统一部署。
分步实施、动态调整。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加强检查评估,建立参与高校动态调整机制。
(二)管理机构。
成立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法学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指导、咨询和协调。
成立由法学教育教学一线专家学者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申报方案的评审以及实施情况的评价工作。
(三)申报和评审。
高校自主选择参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类型,提交加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申报方案。专家委员会对高校申报方案进行评审,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根据评审意见,确定参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四)建设周期。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周期为10年,分期实施,首批为5年(2011—2015年)。
(五)检查评估。
专家委员会依照参与高校的申报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检查评估。不合格的退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五、政策保障
(一)支持参与高校围绕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在招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制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参与高校,在本校推免名额内重点支持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二)支持参与高校改革专业教师准入、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等相关制度。
(三)支持具备条件的参与高校申请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四)依托“本科教学工程”,对参与的中央部委高校给予经费支持。联合有关部门,为实务部门承担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各地应为参与计划的地方高校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支持参与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提供专项经费保障。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把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意见转发至本行政区域内所有高等学校(教育部部属高校除外)。
教
育
部 中央政法委员会 2011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