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的思考
关于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的思考
内容摘要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成为我国当代的主旋律,“和谐社会”的提出便是此主题的最好诠释,而“和谐社会”的要件之一就是要求“社会矛盾的合理调处”。现阶段,社区的基层人民社会矛盾凸显,民间纠纷大量增加,但是作为化解民间纠纷的重要渠道,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对其认真考量,并逐步完善。本文在分析了社区基层人民调解现状的基础上,从思想意识、法律保障、制度保障、提高人员素质和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加强人民调解机制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确立的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型的人民调解制度遭遇了空前的压力,解纷功能大幅度萎缩。和谐社会的倡导与建构,不仅为人民调解制度的复兴提出了新的诉求,也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人民调解制度如何顺应这一历史性转变并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实现成功转型,乃当务之急。笔者拟基于实证的视角,在考察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制度实际运作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人民调解制度实现成功转型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一)基层人民调解制度概念
人民调解制度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的当事人采取说服教育、规劝劝导等方式,使纠纷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从而消除纠纷的一项法律制度。它作为我国一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现阶段,社区的基层人民社会矛盾凸显,民间纠纷大量增加,但是作为化解民间纠纷的重要渠道,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对其认真考量,并逐步完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使人民调解制度重新焕发生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人民调解制度重新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建议,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完善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制度必要性分析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完善社区基层人民调解机制是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推进社区基层纠纷解决机制创新,推动社区基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1、社区基层矛盾纠纷的复杂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基层居民的矛盾纠纷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民间纠纷的主体多元化和内容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干群矛盾,即因某些基层干部侵犯居民的合法权益,贿选控选、以权谋私、滥施权威、欺压百姓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二是经济纠纷,即因土地征用、林权改革、生态保护、生产经营承包、债权债务、经济赔偿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三是民间琐事纠纷,即家庭婚姻、宅基地、相邻关系、地边地界、坟地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这些 1百度百科,人民调解制度,http://baike.baidu.com/view/475152.htm 矛盾纠纷,突发性、关联性、聚合性、敏感性不断增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或解决,很容易转化为群体性闹事、群体性上访、甚至刑事案件。人民调解作为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在化解矛盾、平息纷争、消除隔阂、沟通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决速调处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纠纷升级。
2、社区基层居民对纠纷解决机制的偏好
在大多数基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主观世界里,法制资源依然是模糊的,他们对这一纠纷解决资源具有一定的服从和敬畏感,但是对其公正性和有效性没有足够的信心,对于成功利用这一资源所需的条件存在着消极的认识。因此,对于大部分社区基层居民来说,法制资源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可及性是比较低的。相比较而言,居民对基层行政力量、家庭、家族、邻里、社区里有威望的人等资源是比较熟悉的,依赖感也比较强。同时,社区基层居民在选择纠纷解决机制时,希望所选择的机制既能解决矛盾纠纷,又能维持原有的邻里、亲情等社会关系,所以他们习惯并且乐于接受他们所长期适用的调解机制。
3、人民调解机制适合解决社区基层纠纷
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多,民事纠纷也明显增多,需要加大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的力度。一方面,多数社区基层居民居住比较分散,他们需要相对灵活、简便易行的解决纠纷机制,社区基层人民调解机制可以采取当场、现场调解等多种灵活方式,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许多可能激化的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社区基层经济纠纷中大部分都是标的额较小的纠纷,如果选择仲裁、复议、诉讼等方式来解决,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相对较多,甚至有些费用相加会超过当事人所期望的经济利益,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选择调解,无形中减少了成本付出。2
4、人民调解机制符合“后诉讼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日益重视非讼解决纠纷机制,强化解决纠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即开始进入“后诉讼时代”。这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诉讼机制在解决纠纷方面的非完美性。它解决纠纷的成本高,周期长,刚性化。后诉讼时代,纠纷在数量上仍会继续增加,在种类和性质上也更趋复杂,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回应社会对纠纷解决方式的不同需求,尽量提供体现不同价值取向的纠纷解决方式供当事人选择,在制度设计中要保证诉讼程序的合理地位,即诉讼不应成为“第一选择”,而应该是“最后的救济手段”。
二、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下我国行政指导下的社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处于各自独立、条块分割、互不联系的纷乱状态。其工作机制存在僵化滞后的弊端。导致其及时便利的化解纠纷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尤其是缺乏适应新形势下调解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
(一)“三位一体”的综合调处机制尚未建立
在一个固定区域内,由政府部门统领的各种调解组织的政府调解机构尚未建立,致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处于各自为政、2宋朝武等.调解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297. 互不衔接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种调解制度的作用,目前迫切需要政府加强统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三位一体”的综合大调处机制,从根本上实现加强组织、规范行为、提高效力。
(二)调解协议书不规范,致使调解的功能弱化。
由实践来看,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很不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效果;同时,更为严重的是,人民调解协议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效力,这大大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效用和发展。人民调解协议尽管是当事人自愿、事实证据清楚也不违反法律政策的协议,但是因为法律没有规定其具有强制执行力,它只能借助于当事人的自觉履行。倘若一方违反协议而不履行、遵守协议,另一方当事人也只能重新寻求政府帮助或者去法院起诉,除此之外,并无他策。这不仅加重了政府和法院的压力,也严重削弱了调委会等调解机构的权威和声誉。3
(三)调解人员的法律素质依然偏低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间纠纷的性质、类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的法律关系日趋复杂,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还将一大批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吸纳到人民调解员队伍中,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人民调解队伍的知识结构。但是,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民事诉讼 3谭世贵,李建波.关于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制度活力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9(5):146 法研究所2007年6月发布的《人民调解实证研究统计报告》显示,人民调解员文化水平大专以上仅占14.4%,中学及中专占85.6%,现阶段人民调解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并不尽如人意。可见,人民调解员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思想观念陈旧、法律素质欠缺,调解手段单
一、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仍然没有明显改变。此外,人民调解员身兼数职、年龄老化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从而也影响了调解人员法律素质的提高。而调解人员法律素质不高,导致其不能从法律上对纠纷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严重影响着依法调解的进行。
(四)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监督未落到实处
基层人民法院应当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发现人民调解员违反自愿原则,强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纠正的建议。但由于未出台具体的操作性规定,加之基层人民法院的工作任务较重,因而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和司法审查无法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现行制度下,司法指导与行政指导处于并列地位,增加了司法审查的难度,加之人民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人民法院一般不会主动审查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因此,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和司法审查难以落到实处。4
(五)人民调解经费拮据的问题依然突出
2007年7月司法部、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后,人民调解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正在令国各地逐 4赵勇建.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错位与迷失[J].法制与社会,2006(9):17 步建立起来。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人民调解经费拮据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其一,财政保障的人民调解经费十分有限,与人民调解工作量不相称;其二,现在还未制定经费管理的具体办法,导致经费管理较为混乱;其三,由于经费不多,所以有些地方仅发给所谓的专职调解员,这样一来,打击了其他调解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议
针对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根据改革与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以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制度活力。
(一)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综合调处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的衔接与配合,确保人民调解的公信力。首先,各级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要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人民调解法》,及时受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并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及时发出支付令。其次,人民法院对于常见性、多发性的简单民事纠纷,在当事人起诉时或立案前,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对案件进行调解;对于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可以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参照民事调解的原则和程序,尝试推动当事人和解,尝试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再次,针对目前法院案件过多的现状,可以考虑对一些特定类型的民间纠纷采取诉前强制调解,即把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例如,对于涉及特殊社会关系的纠纷(如相邻关系纠纷),农村承包合同纠纷,尤其是家事纠纷(如婚姻、恋爱、抚养、抚育、分割财产、继承等),争议标的额较小、事实清楚的民事纠纷,就可以采用调解前置程序。这样,既可以减轻法院案件过多的压力,又可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独特作用。
(二)加强宣传并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
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8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新通过的法律共6章35条,在总结中国民间调解经验基础上,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和原则,5调解组织形式和调解员选任,调解的程序、效力等问题作出规定。《人民调解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实践成果,必将有力推进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规范顺利发展,在及时妥善解决民间纠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各地社区基层要采取以会代训、5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http://baike.baidu.com/view/4197829.htm 专题培训等形式,积极组织广大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管理人员和人民调解员认真学习《人民调解法》,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领导要带头学习《人民调解法》,努力为基层做表率,树榜样;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人民调解法》的基本知识,扩大社会知晓度;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广,人民调解员贴近基层、人数众多的优势,组织调解员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外来工聚集地、城乡结合部等区域集中开展宣讲活动。6
(三)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
提高人民调解组织和人员的素质,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保障。首先,应当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注意加强乡镇(街道)调解组织建设,健全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其化解疑难复杂纠纷、指导村(居)调解组织开展工作的作用。要注意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调解组织建设。在当前,尤其是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区域性、行业性的自律性调解组织,积极推进在流动人口聚居区、毗邻接边地区、大型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消费者协会等建立调解组织,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广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增强其自身活力。其次,大力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员选任、聘任制度,按照《人民调解法》中关于人民调解 6李利军.对人民调解立法的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0(8):47-49 员选任条件的规定,调整、充实、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要积极吸纳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不断优化调解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把调解员培训纳入司法行政队伍培训计划,坚持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人民调解小组长和人民调解骨干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调解技巧。要切实关心爱护广大人民调解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他们的工者专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亦可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选用法科大学生专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
(四)积极推进人民调解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人民调解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民生问题解决作为根本出发点。为此,应当积极推进人民调解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的创新。首先,应当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以及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村头”、“地头”、“街头”、“炕头”调解等适应基层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其次,应当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调解工作,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同时,应当注意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性较强的纠纷调解工作。再次,应当积极探索运用网络、通讯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方便人民群众,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还应当积极创新人民调解的工作机制。要把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相结合。要积极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着力构建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调解工作体系。7
(五)切实解决人民调解的经费问题
要根据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人民调解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水平和人民调解员补贴标准。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此外,还要研究制定《人民调解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切实管好用好人民调解经费。
随着《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由于《人民调解法》要在2011年的1月1日才开始实施,在实施情况方面还需要考察,人民调解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社区基层人民调解制度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7赫荣平.新时期和谐农村视角下的人民调解机制[J].农村经济2010(7):63-65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人民调解制度,http://baike.baidu.com/view/475152.htm 2.宋朝武等.调解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297 3.谭世贵,李建波.关于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制度活力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9(5):146 4.赵勇建.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错位与迷失[J].法制与社会,2006(9):17.
5.胡其芬.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0年3月:119-121 6.吴玉英.新形势下广东欠发达地区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3):63-66 7.李利军.对人民调解立法的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0(8):47-49 8.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http://baike.baidu.com/view/4197829.htm 9.赫荣平.新时期和谐农村视角下的人民调解机制[J].农村经济2010(7):63-65
盛粮纲 2010年12月8日
第二篇: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一、会议学习制度
为了提高调解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对纠纷的正确调解,提高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人民调委会必须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每月召开一次调解会议,学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且检查本月工作情况,分析纠纷动向,研究疑难纠纷调解方法,制定预防纠纷的措施。每次学习要有文字记载,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主要内容等,要求清晰明确,调解主任每年组织调委会委员学习不少于6日,组织调解员学习不少于1日。
二、信息报告制度
人民调解信息报告范围、程序、时限、方式及上报任务。
1、信息报告范围
(1)因婚姻家庭纠纷、生产经营性纠纷、财产性纠纷、侵权纠纷等民间纠纷引起自杀、民转刑、群体械斗、群体上访的动态和苗头。
(2)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间纠纷。
(3)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发生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突出的社会矛盾纠纷的动态和苗头。
(4)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案件。
(5)经调委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在诉讼阶段被人民法院撤销或认定无效的较长典型的案件。
2、信息报告程序
报告一般实行逐级上报的原则,即(居)调委会——(街道)司法所——区司法局(基层科)和街道综治办。
3、信息报告时限和方式
对重大矛盾纠纷的信息要以最快方式,在最短时间内(6小时)向街道司法所报告,对阶段性工作情况要及时分析、及时总结。报告原则上采用文字材料的形式。
4、信息报告任务
各调委会每月报送矛盾纠纷信息不少于1条,每年提供的典型事例材料不少于3篇。
三、纠纷登记排查制度
纠纷排查制度是人民调解组织定期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摸底、登记、分类处理的一项工作制度。调委会每周组织信息员、调委会工作人员开展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工作。掌握易发生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事、重点人的情况,调解会要区别情况处理,能够当场代解的纠纷苗头按照简易程序调解,对涉及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债务、生产经营、赔偿的纠纷按照规范程序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过程中,要及时填写调解文书,调解结束后,将纠纷情况反映在调解台账上。
排查的重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治安问题;有可能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纠纷;有可能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苗头,隐患;群众比较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排查的主要范围:
1、因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2、因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的矛盾纠纷。
3、因社会集资、企业债券不能正常兑付引发的矛盾
4、因土地、宅基地等问题引发的矛盾。
5、因学校的教育系统内、外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
6、因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矛盾纠纷。
7、因房地产交易及住房拆迁,建筑施工等城市建设工作引发的问题。
8、因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
9、其他问题引发的矛盾。
四、纠纷讨论制度
各调委会对重大、疑难的纠纷调解要进行研究,由调委会主任主持;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参加,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代表列席。纠纷讨论中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如果对纠纷的处理意见分歧较大,应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通报请示。
五、共同调解制度
共同调解制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一定的程序或规定对跨地区、跨单位矛盾纠纷进行调解的工作制度。共同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有主持调解方和协助调解方。
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受理纠纷;发现纠纷有激化可能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纠纷激化;针对纠纷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体纠纷的有关资料,制定调争方案;向有关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共同调解意见;确定调解时间、地点、通知当事人及有关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参加调解;主持调解,制作调解文书;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做好回访工作;负责统计和档案管理。
协助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协助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体纠纷的事实材料;主动采取措施,防止纠纷激化;配合主持调解的人民
调解委员会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六、纠纷回访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巩固调解成果,防止纠纷反复,而对纠纷调解已达成者所进行的检查访问制度。
回访内容主要是:了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影响协议履行的隐患;了解当事人特别是重点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异常,对调解协议的态度等;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人员的意见、建议。回访后,对影响正常履行协议的各种隐患、纠纷动向、当事人的思想状况等要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对有激化苗头的,要果断采取措施,重大险情要及时上报。对调解工作中的问题要加以纠正。
七、纠纷办理移交制度
调委会对涉及按照规范程序调解的矛盾纠纷。应在3天内办理,将情况可适当延长调解时间,但最长不超过5天,对些类矛盾纠纷一般调解三次,若当事人双方不服或者仍然不能平息事态,应及时书面向司法所、综治办报告,度移交相关档案资料。
八、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一案一档,专人负责制,对调解的案件按照司法部的统一规定的七种文书格式,整理存档,同时年终应将《调解纠纷登记簿》,调委会工作情况,调解文书等有关资料,统一整理存档备查。
九、岗位责任制度
调委会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以提高调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纠纷预防、法制宣传、业务登记、信息反馈等任务落实到人,凡发生纠纷及纠纷苗头,必须及时到场控制和调解,纠纷调解率必须
保证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司法所每季度检查一次,作为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的依据。
十、总结评比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定期对调解工作进行总结,一般是半年进行一次初步总结,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工作总结的内容包括:半年或一年来开展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调解、预防纠纷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工作中的教训、失误及其原因;今后开展工作的打算和要求等等。
第三篇: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一、会议学习制度
为了提高调解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对纠纷的正确调解,提高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人民调委会必须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每月召开一次调解会议,学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且检查本月工作情况,分析纠纷动向,研究疑难纠纷调解方法,制定预防纠纷的措施。每次学习要有文字记载,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主要内容等,要求清晰明确,调解主任每年组织调委会委员学习不少于6日,组织调解员学习不少于1日。
二、信息报告制度
人民调解信息报告范围、程序、时限、方式及上报任务。
1、信息报告范围
(1)因婚姻家庭纠纷、生产经营性纠纷、财产性纠纷、侵权纠纷等民间纠纷引起自杀、民转刑、群体械斗、群体上访的动态和苗头。
(2)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间纠纷。
(3)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发生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突出的社会矛盾纠纷的动态和苗头。
(4)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案件。(5)经调委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在诉讼阶段被人民法院撤销或认定无效的较长典型的案件。
2、信息报告程序 报告一般实行逐级上报的原则,即(居)调委会——(街道)司法所——区司法局(基层科)和街道综治办。
3、信息报告时限和方式
对重大矛盾纠纷的信息要以最快方式,在最短时间内(6小时)向街道司法所报告,对阶段性工作情况要及时分析、及时总结。报告原则上采用文字材料的形式。
4、信息报告任务
各调委会每月报送矛盾纠纷信息不少于1条,每年提供的典型事例材料不少于3篇。
三、纠纷登记排查制度
纠纷排查制度是人民调解组织定期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摸底、登记、分类处理的一项工作制度。调委会每周组织信息员、调委会工作人员开展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工作。掌握易发生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事、重点人的情况,调解会要区别情况处理,能够当场代解的纠纷苗头按照简易程序调解,对涉及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债务、生产经营、赔偿的纠纷按照规范程序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过程中,要及时填写调解文书,调解结束后,将纠纷情况反映在调解台账上。
排查的重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治安问题;有可能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纠纷;有可能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苗头,隐患;群众比较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排查的主要范围:
1、因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2、因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的矛盾纠纷。
3、因社会集资、企业债券不能正常兑付引发的矛盾
4、因土地、宅基地等问题引发的矛盾。
5、因学校的教育系统内、外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
6、因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矛盾纠纷。
7、因房地产交易及住房拆迁,建筑施工等城市建设工作引发的问题。
8、因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
9、其他问题引发的矛盾。
四、纠纷讨论制度
各调委会对重大、疑难的纠纷调解要进行研究,由调委会主任主持;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参加,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代表列席。纠纷讨论中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如果对纠纷的处理意见分歧较大,应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通报请示。
五、共同调解制度
共同调解制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一定的程序或规定对跨地区、跨单位矛盾纠纷进行调解的工作制度。共同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有主持调解方和协助调解方。
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受理纠纷;发现纠纷有激化可能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纠纷激化;针对纠纷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体纠纷的有关资料,制定调争方案;向有关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共同调解意见;确定调解时间、地点、通知当事人及有关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参加调解;主持调解,制作调解文书;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做好回访工作;负责统计和档案管理。
协助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协助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体纠纷的事实材料;主动采取措施,防止纠纷激化;配合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六、纠纷回访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巩固调解成果,防止纠纷反复,而对纠纷调解已达成者所进行的检查访问制度。
回访内容主要是:了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影响协议履行的隐患;了解当事人特别是重点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异常,对调解协议的态度等;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人员的意见、建议。回访后,对影响正常履行协议的各种隐患、纠纷动向、当事人的思想状况等要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对有激化苗头的,要果断采取措施,重大险情要及时上报。对调解工作中的问题要加以纠正。
七、纠纷办理移交制度
调委会对涉及按照规范程序调解的矛盾纠纷。应在3天内办理,将情况可适当延长调解时间,但最长不超过5天,对些类矛盾纠纷一般调解三次,若当事人双方不服或者仍然不能平息事态,应及时书面向司法所、综治办报告,度移交相关档案资料。
八、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一案一档,专人负责制,对调解的案件按照司法部的统一规定的七种文书格式,整理存档,同时年终应将《调解纠纷登记簿》,调委会工作情况,调解文书等有关资料,统一整理存档备查。
九、岗位责任制度
调委会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以提高调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纠纷预防、法制宣传、业务登记、信息反馈等任务落实到人,凡发生纠纷及纠纷苗头,必须及时到场控制和调解,纠纷调解率必须保证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司法所每季度检查一次,作为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的依据。
十、总结评比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定期对调解工作进行总结,一般是半年进行一次初步总结,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工作总结的内容包括:半年或一年来开展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调解、预防纠纷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工作中的教训、失误及其原因;今后开展工作的打算和要求等等。
第四篇: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金东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三)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人民调解工作守则
(一)人民调解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调解工作要领,熟练掌握调解过程当中应掌握的进展以及导向技巧,使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熟练掌握和和运用依法调解的方法,在通知当事人到庭调解前要熟悉案情,深入调解研究,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事情真相,取证记录,对物证、书证及时收集、备案,以利于在调解中及时说服、劝导、教育有过错或过失的一方当事人以及应当所负的责任。
(三)调解员调解前要宣布纪律和给当事人提出具体要求,以防止出现盲目现象和意想不到的情况。视情节宣布休庭和下次开庭的时间,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所达成的协议要签字盖章以示负责。
(四)调解员要公正、公平,以理服人、以法教人,不徇私枉法,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四、人民调解工作纪律
(一)自觉接受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和管理。
(二)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解决矛盾问题和调处纠纷。
(三)不德徇私舞弊。
(四)不得对当事人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
(五)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
(六)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七)不得收受当事人的礼物和馈赠,不得接受当事人的吃请。
(八)对当事人要热情接待,做到以法教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禁止简单粗暴、压制当事人。
(九)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向所在长江社区管理处、社区以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报告工作情况,遇特殊情况须及时报告。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
如调解人员违反上述纪律,由人民调解员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五、人民调解工作承诺
(一)坚持公平、公正的调解原则、依法调解矛盾纠纷,不办关系案、人情案、不徇私枉法,不弄虚作假。
(二)实行统一的收案、结案运行程序。纠纷应在30个工作日内调处结案;如遇矛盾可能激化的纠纷应及时处理;如纠纷性质已转化,应立即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对调处结案的纠纷案件,一律实行回访制度,复杂案件实行专人包案、重点回访。
(四)实行过错追究制。如调解人员违反纪律,由司法调解办公室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六、人民调解委员、调解员调解纠纷纪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三)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四)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五)不得吃请受礼。
七、书记员工作守则
(一)认真如实记录,不得参与调解;
(二)对达成的协议制做好《调解协议》;
(三)调解记录经当事人确认后双方签字;
(四)对调解过程和记录内容有保密义务;
(五)不得私自修改,损毁调解记录;
(六)调解记录要如实归档。
八、人民调解室纪律 下列人员不得参加调解:
(一)酗酒的人;
(二)携带凶器和其他危险物品的人;
(三)赤膊、赤脚或穿背心、拖鞋的人;
(四)其他有可能妨碍调解庭秩序的人;
调解纠纷时,当事人及旁听人员应当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随意走动;
(二)不得有喧哗、哄闹和实施其它妨碍调解活动的行为;
(三)旁听人员不得发言、提问;
(四)不得吸烟和随地吐痰;
(五)对调解活动有意见,可在闭庭后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司法所提出;
(六)对于违反调解室纪律的人可以责令其退出调解室。
九、调解当事人主要权利
(一)有委托代理人的权利;
(二)陈述、申辩的权利;
(三)要求解决人员回避的权利;
(四)申请中止、延期和终止调解的权利;
(五)申请不公开调解的权利;
(六)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终止调解的权利;
(七)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权利;
(八)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十、调解中当事人的主要义务
(一)按时参加调解的义务;
(二)如实提供纠纷事实和证据的义务;
(三)遵守调解规则的义务;
(四)不得加剧纠纷、激发矛盾的义务;
(五)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义务;
(六)法律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五篇: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知识。
2、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
3、坚持落实人民调解例会、工作、学习、纠纷登记,调解回访、请示报告、评比表彰制度。
4、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把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减少和预防犯罪。
5、调解纠纷时以理服人,要用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等标准为当事人排忧解难。
6、调解员要做到一身正气,宽容大度,热情耐心,不辞辛苦地调解民事纠纷。决不能徇私舞弊,压制、打击、抱负、侮辱当事人,更不能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7、调解纠纷时,坚持贯彻合法合理、自愿平等、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8、按时准确地向上级部门报送调节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