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珠海市促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珠海市促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有效促进我市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粤经信技改〔2018〕8号)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等战略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增资扩产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提高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2018年至2020年,推动全市工业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力争开展技术改造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800家,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技术改造投资额累计达80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万元/人,全市新增使用机器人4800台(套)。——2018年:引导2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23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6万元/人,新增使用机器人1500台(套)。
——2019年:引导2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27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7万元/人,新增使用机器人1600台(套)。
——2020年:引导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33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万元/人,新增使用机器人1700台(套)。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数字化技术改造。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建设与贯标试点示范,组织贯标服务机构深入试点企业,对照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帮助试点企业开展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推动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提升企业智能化应用能力和水平。
(二)推动网络化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工艺优化、技术改造、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售后增值服务、仓储物流及供应链等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聚焦电子信息、家电、汽车、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鼓励企业“上云用云”,培育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领域示范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推动智能化技术改造。一是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工程。认定一批以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为建设内容,示范引领作用强项目作为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重点支持,跟踪服务。到2020年,全市获国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累计达到32个以上,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和培育企业的数量达到70家以上。定期开展智能化示范项目建设经验交流活动。二是开展“机器换人”。鼓励企业实施以“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鼓励应用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装备,提高机器人使用密度,三年全市工业企业新增机器人4800台以上。三是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扶持。积极组织装备制造企业申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和《广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争取我市更多产品纳入目录范围,享受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
(四)推动绿色化技术改造。一是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 2017年降低12%以上。开展电机能耗提升工程,全市能源消耗强度三年累计下降10%。二是支持用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开展节水方面的技术改造。三是支持安全生产高风险行业企业淘汰一批不符合安全标准、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的设备,推动一批高危行业企业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四是支持食品卫生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提高对生产工艺的全流程监控。
(五)推动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一是统筹利用好省、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十百千计划”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技术改造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列入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提供跟进服务。二是引导食品、服装等传统行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进行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帮助企业解决实施技术改造面临的资金和技术等问题。三是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军民融合重大专项计划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军转民”、“民参军”项目。搭建军民融合对接平台,组织举办军民两用技术应用推广对接会。
(六)推动工业企业实施增资扩产类型的技术改造。一是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扩大生产,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扩大生产予以支持。二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我市重点发展产业的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 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兼并重组后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优先列入年度重点项目计划,享受相关领域的扶持政策。三是深化工业强基工程,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工业强基工程产品和技术应用,重点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
(七)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一是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组建工作,并对制造业创新中心购置的实验设备、检测仪器等予以技术改造专项公共技术平台专题项目支持。二是推动企业研发机构量质双提升。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显著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50%以上。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对接,利用合作技术,实施技术改造,购置先进研发设备,提升研发能力,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支持面向产业服务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购置先进仪器设备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项目,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市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降低我市工业企业的研发成本。
(八)推动制造服务型改造。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 +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升网络化采购和营销水平,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产供销一体的营销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载体,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中心。
(九)推动企业服务能力提升。一是搭建专业服务资源池,建立企业服务机构资源池,遴选一批优质智库资源、咨询服务机构、系统集成商、装备供应商、软件服务商等,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系统设计、项目实施以及后续支持等系统服务。二是实施技术改造管理水平提升工程,聚焦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负责人的综合能力,开展短期针对性的培训,力争三年内完成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负责人轮训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财政支持政策。扩大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享受范围,放宽技术改造普惠性事后奖补政策享受范围到主营业务收入1000 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充分发挥市级技术改造资金撬动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改造,重点用于:
1.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补贴。对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购买设备予以补贴,每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金额为100万 元。
2.推动智能化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对认定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为100万元。
3.帮助我市企业开展技术诊断服务。对企业在资源池选择服务机构“把脉问诊”,并实施了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新购置设备超过500万元的,对企业新购置的设备予以最高10%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资源池内的服务机构,推动企业实施新购置设备超100万元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每推动1家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
4.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形成有效投资。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备案且纳入统计数据库且当年形成有效投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总投资在500万元-50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且当年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且当年技术改造投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
5.支持开展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方面行业调研、宣传、培训和对接会。
市级技术改造资金须符合市级技术改造资金管理细则和当年的申报指南。
(二)优化投资环境。减少环评审批前置条件,企业技 术改造项目备案、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等审查或审批意见不作为环评文件受理前置条件。对企业“零新增用地”技术改造项目,最大程度简化环保、建设、节能审批手续。贯彻落实《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海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珠府〔2017〕85号),切实减轻企业在税收、土地、社会保险、用电用气等方面的负担。
(三)加强用地保障。每年初开展工业企业新增用地增资扩产的需求调研,对符合我市产业导向、投资强度高、投资额度大的工业技改项目优先满足用地需求。鼓励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使用土地,全面实行弹性出让政策。鼓励企业利用已有场地进行技术改造,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增建生产性设施、拆除重建、加层等方式进行改扩建,新增生产性建筑面积部分不再征收土地出让金。对符合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等约束性指标的技改项目实行优先审批、并联审批,及时供地。
(四)强化金融服务。深入推进政银企合作,征集全市有融资需求的技术改造项目,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推进金融机构、企业的信息互通。鼓励珠海基金、珠海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投资我市重点发展产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绿色生态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 创新,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发挥“四位一体”技术改造贷款平台的作用,为有技术改造贷款意向而又暂时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信贷风险补偿金,协助其获得银行贷款用于推进技术改造项目。通过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的技改贷项目,可享受贴息支持。
(五)加强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跟踪和统计入库管理。建立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库,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滚动开展摸查工作,定期做好全市技术改造投资情况分析。建立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挂点服务机制,突出做好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督促已开工的项目加快实施进度、尚未开工的项目尽早开工,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完善技术改造投资统计工作体系,定期组织企业统计人员开展技术改造统计培训会议,提高企业申报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做到应统尽统。
(六)加强目标任务督导工作。每年年初,将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功能区),定期对各区(功能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目标顺利完成。各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纳入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及时开展政策宣讲培训,强化政策引导,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各项政策措施。
第二篇: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索 引 号: 696453330/2018-00019 发布机构: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名
称:
分
类:
发文日期: 2018-01-15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印发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主 题 词: 文
号: 粤经信技改〔2018〕8号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印发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粤经信技改〔2018〕8号
来源:技术改造投资处发布时间:2018-01-15 【大 中 小】 【简体】 【繁体】 【打印】【关闭】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18年1月10日
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新的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工作部署,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7〕90号)要求,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2018年至2020年,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又一轮技术改造,力争开展技术改造的工业企业超过25000家,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万元/人。
——2018年:引导82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70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5万元/人左右。
——2019年:引导8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90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6万元/人左右。
——2020年:引导85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30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7万元/人左右。
二、主要任务
(一)支持提质增效。着力引导企业重点投向消耗低、用地少、效益高的优质项目,突出支持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深化产业链延伸,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标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集聚发展。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和管理体系,推进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宣传广东优质制造品牌,提升广东制造国际知名度。
(二)推进智能化改造。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等为主攻方向,开展智能工厂培育试点,推广重点行业智能化车间,加快旧生产设备计量技术改造,建设智能工厂。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国家级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大力推动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升级改造优势传统产业,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鼓励企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设备。
(三)推动设备更新。支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和购置先进适用设备,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装备,提升企业装备水平,重点淘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老旧设备。鼓励首台(套)装备的使用,支持企业优先购置和使用由我省首次自主研发生产的成套装备或核心部件,鼓励重大通用装备跨领域的首次推广使用。
(四)引导绿色化发展。鼓励传统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传统企业。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和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加快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广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
三、重点行动
(一)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培育1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10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积极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项目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择优予以支持。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计划,重点在电子、汽车、机械、家电以及民爆等行业领域中推广应用机器人,鼓励企业应用广东省内自主品牌机器人,综合利用保费补贴、事后奖补等方式予以支持。
(二)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工程。统筹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性、功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服务机制,构建包括数据采集、平台服务和应用服务等方向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聚焦电子信息、家电、汽车、先进装备、新能源、时尚消费品、生物医药、轻工材料等重点产业,支持工业企业“上云用云”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建设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标杆和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培育形成20家具备较强实力、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100家技术和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推动10000家工业企业“上云用云”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三)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工艺,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实施工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工业强基工程。实施强链补链“一条龙”行动,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同步研制,配套工艺同步升级、产业技术基础同步支撑,促进整机与工业“四基”协同发展。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军地对接合作,培育一批军地对接服务机构。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军民融合重大专项计划项目,鼓励省内企业积极实施“军转民”、“民参军”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统筹现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搭建军民融合项目投融资平台,发挥广东省产业发展基金作用,争取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在粤投资。
(五)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力度。加强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申报,争取我省更多工业企业产品纳入目录范围。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投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降低用户风险。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偿资金支持。
(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支持培育100家以上制造效能高、服务能力强的省级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建设10个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建设20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功能区,力争形成与制造强省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
(七)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十家绿色园区、百家绿色工厂,开发千种绿色产品,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建设20家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示范项目,初步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万企”清洁生产审核行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财政引导支持。2018年至2020年,省财政统筹安排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通过股权投资、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提质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绿色发展等项目,重点支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及重大平台建设项目。将技术改造普惠性事后奖补政策享受范围,放宽到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引导市县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继续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全省各地有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可按照“一事一议”原则予以支持。
(二)强化金融服务。深入推进政银企合作,每年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荐1000个优质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合作银行和金融机构每年为全省优质技术改造项目提供授信额度超过1600亿元以上。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推进金融机构、企业的信息互通。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积极开展应收账款、仓单、政府采购订单等质押融资,发展能效信贷、绿色信贷等信贷业务,鼓励企业采用债券、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占比。
(三)加强用地保障。各地应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应充分保障工业用地供给,优先安排支持优质工业技改项目。鼓励市、县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政策,对于采取弹性年期出让供应工业用地的,可按照出让年期与工业用地可出让最高年期的比值确定年期修正系数,对届满符合续期使用条件的,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续期。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场地进行技术改造,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在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上对工矿厂房、仓储厂房进行改建、扩建和利用地下空间,按照法定程序提高容积率的,不再征收土地价款差额。
(四)优化投资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下决心继续压减行政审批,大力推进强市放权、强区(县)放权。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流程再造和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粤府〔2017〕90号文,切实减轻企业在土地、税收、物流、水电、融资等方面的负担。
(五)完善重大项目库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重大工业投资动态项目库建设,建立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工作台账。对已建立的项目工作台账要加强管理,及时更新重点项目工作台帐,完善项目信息,掌握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项目跟踪服务,采用分片包干、分级督导的原则,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问题解决协调机制,督促已开工的项目加快实施进度、尚未开工的项目尽早开工,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六)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纳入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及时开展政策宣讲培训,强化政策引导,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各项政策措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牵头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分工积极予以配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形成一揽子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为企业技术改造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七)加强督促检查。省每年将技术改造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级以上市,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分解到各县(市、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牵头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对项目落地建设、技改进度等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定期派出工作组,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帮助解决,推动工作落实。
第三篇: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工业企业 技术改造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冀工信规(2011)200号
各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沧州市石油化工局,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11〕27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冀政办〔2009〕2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为我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机关,按照规定权限开展技术改造管理工作。
第三条 技术改造(以下简称技改)是指在坚持科学进步的前提下,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用先进的技术改造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达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技术改造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以及检测、研发和管理手段的更新改造;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更新改造,以及与生产性主体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现有生产线的改建、扩建。
(二)现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或产品档次而建设的新的生产装置和生产线。
(三)现有企业为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治理“三废”污染、资源综合利用或防止职业病而建设的工程设施。
(四)现有企业由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或专业化协作的需要而进行的迁建工程。
第二章 项目管理方式及权限
第四条 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技改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或备案。国务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以内的项目实行核准制。《目录》以外,投资额在500万元(含)以上的工业企业技改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
第五条 实行核准制管理的技改项目,除明确规定由国家核准的以外,其余项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以及有核准权限的市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准。实行核准制的范围严格按国务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河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及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执行。
第六条 实行备案制管理的技改项目,不再对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批。备案项目除必须由省级备案外一律按照属地原则,由各设区市、县(市、区)备案,省政府确定的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以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沿海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等备案管理权限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一)现有汽车和车用发动机生产企业扩建项目、摩托车及其发动机项目、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项目、煤化工项目,国家重点调控的涉及钢铁、玻璃、焦炭、铁合金、造纸、电石等行业不在核准目录内的项目,按照下列权限进行备案: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项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备案,3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由设区市、扩权县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3000万元以下项目由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印染、粘胶纤维、轮胎、农用薄膜等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要求须省级备案的项目以及新增年耗能1万吨及以上标准煤的改扩建项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备案。
(三)第(一)、(二)款除外的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设区市、扩权县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项目备案,县(市、区,含扩权县)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总投资1亿元以下项目备案。
第三章 项目申报材料及编制
第七条 项目申请核准,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其中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准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由具备甲级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由具备乙级以上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
有关工程咨询机构对编制的项目申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第八条 项目申请核准需提交的材料:
(一)项目申请报告一式3份,并附电子文档(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准的项目,项目申请报告一式6份)。项目申请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企业基本情况、拟建项目情况、项目招标方案、建设用地及相关规划、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
(二)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意见,一式2份。
(三)项目其他相关说明材料。
(四)企业报送申请报告时,需要附送以下文件: 1.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
2.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意见。
3.项目需新征用土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4.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5.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项目,需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出具的安全生产评估报告。
第九条 项目办理备案,提供以下材料一式3份:
(一)备案报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拟建项目名称、建设规模、估算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采用工艺技术、主要设备、建设年限、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申请表》。
(三)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四)企业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
(五)依法先行取得的有关许可文件。
第四章 项目核准、备案程序
第十条 核准、备案申报通过书面或网上两种形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立全省工业企业技改项目核准、备案管理信息平台,将申请条件、办理程序、联系方式、投诉方法等向全社会公布。网上申请也要同时提供上述规定的书面材料。
第十一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核准的项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初审意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核准或备案的项目,企业所在地设区市、扩权县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准或备案的项目,企业所在地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
第十二条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收到项目申请核准或备案报告后,对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次告知企业,要求补齐、补正,或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核准项目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预审。对核准项目材料齐全的,向企业出具《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受理通知书》。
第十三条 省、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根据以下条件对核准项目进行审查: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二)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以及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三)主要产品未对国内市场形成垄断。
(四)地区布局合理。
(五)不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不会对公众利益特别是项目建设地的公众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六)合理开发并能有效利用资源。
(七)生态环境、自然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第十四条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根据以下条件对备案项目进行审查: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
(二)符合国家和省发展规划和投资政策。
(三)符合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十五条 申请核准的项目,省、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项目申请报告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对项目申请报告是否核准或上报的决定,并向社会公布。由于特殊原因确实难以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个工作日,并及时书面通知企业,说明延期理由。
项目核准机关在受理核准申请后,如认为有必要,应在4个工作日内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接受委托的咨询机构在项目核准机关规定的时间内提出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论承担责任。咨询机构在进行评估时,可要求企业就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委托咨询评估、征求公众意见和进行专家评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第十六条 办理备案的项目,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材料齐全后,一般项目2个工作日、重大项目3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备案或上报的决定,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除特别重大项目外,备案项目一般不进行委托评估。
第十七条 对同意核准或备案的项目,项目核准、备案机关向企业出具《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证》或《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证》及副本。对不同意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向企业出具《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不予核准通知书》或《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不予备案通知书》,并抄送同级相关部门和下级项目申报机关。
第十八条 对于可能会对公众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省、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核准、备案审查时应采取适当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可以实行专家评议制度。
第十九条企业对项目核准、备案决定有异议的,可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五章 核准、备案效力
第二十条 《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证》和《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证》及副本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一印制,加盖项目核准专用章、备案专用章。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实行年审制度,年审周期为2年,主要审查企业是否按核准、备案内容进行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在7个工作日内办理年审手续。未经过年审或年审未通过的项目,其核准、备案证书自动失效。
第二十一条 企业凭项目核准、备案证书副本,依法办理土地使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安全生产、设备进口和减免税确认等手续。
未经核准、备案的项目,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城市规划、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海关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已核准、备案的项目,在核准、备案证书规定的建设期限内未开工建设的,企业应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项目核准、备案机关申请延期,原项目核准、备案机关应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已核准、备案的项目,在核准、备案证书规定的建设期限内未开工建设也未向原项目核准、备案机关申请延期的,原核准、备案证书自动失效。
第二十三条 已核准、备案的项目进行重大调整,企业应按程序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原核准、备案机关报告。原核准、备案机关应根据项目调整的具体情况,出具书面确认意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核准、备案手续。项目发生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即为重大调整:
(一)投资主体发生变化。
(二)建设地点发生变化。
(三)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主要产品发生变化。
(四)环境影响发生较大变化。
(五)项目总投资变化幅度超过原核准数额10%及以上或原备案数额30%及以上,拟新征用土地面积变化幅度超过原核准、备案数额10%及以上。
(六)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需要变更的其他情况。
第六章 统计分析
第二十四条 已经核准、备案当年施工的技改项目,企业须依法按统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统计部门报送有关数据。报送数据须全面、准确、及时,不得迟报、瞒报和伪造数据。
第二十五条 计划总投资或实际需要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技改项目,企业须填报重大项目表,不得将小项目合并作为重大项目填报。
第二十六条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改投资统计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协同同级统计部门对属地企业技改投资进行统计调查。
(二)协同统计部门对属地企业报表进行检查督促,核实企业报送的技改投资数据。
(三)对统计部门提供的技改投资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提供咨询服务,归档管理。第二十七条 统计部门要建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技改投资预警预测分析,定期通报各级技改投资情况。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按照责权统一的原则,严格程序,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有关要求,不得变相增加核准事项,不得拖延核准、备案时限。
第二十九条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项目核准、备案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企业以拆分项目、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项目核准、备案证书的,一经发现,项目核准、备案机关依法撤消对该项目的核准、备案证书,并出具《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撤销核准通知书》或《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撤销备案通知书》。项目核准、备案机关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有关部门及时撤销相应许可手续。
第三十一条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加强对技改项目的监管。对未经核准、备案而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以及未按项目核准、备案文件要求进行建设的项目,一经发现,报经相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第三十二条 咨询评估机构及其人员,在评估过程中违反职业道德、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1、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表.doc
2、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不予备案通书.doc
3、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不予核准通书.doc
4、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撤销备案通书.doc
5、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撤销核准通书.doc
6、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受理通书.doc
第四篇: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以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推动我校体育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特制订我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一、体育条件
(一)、有利条件
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在建校初期积极制定一系列体育管理办法、采购体育器材、招聘专业体育教师。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工作中模范遵守师德规范,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育理念先进。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健康成。教育教学能力强,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能教课,能训练、能开展科研活动,能组织大型集体活动,精通裁判知识。
(二)、面临的困难
1、教师问题
师资不足,外出交流、探讨、协作的机会不多、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堂质量,课堂内容单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体质问题
学生体质偏低、体重不达标、营养不良、运动能力差,活动时间少。
3、家长问题
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于学生的体质从不过问,不了解学生营养是否满足其身体的成长需要。
二、体育工作思路
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为目标;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为理念;以“走进阳光”的孩子是幸福的,走出阳光的孩子是自信的”为追求。横涧一中学校的育人目标是:“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后续发展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的基本经验,智慧人生的基本思维,为每一位学生的美好未来做好准备”。让每一个阳光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探索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体育课每班每周从原有的2节增设至每班每周3节,开设体育特长班。按国家标准配备专业体育专业教师,逐步使学生接受专业体育知识。根据合格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实施,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并规范管理。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体育锻炼。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体质测试,并把学生的体质状况纳入家校联谊书通知学生家长。
(二)、完善阶段(3014年9月-2015年8月)
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每学期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校外交流学习1-2次。把体育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列入考核范围。体育特长班训练工作有序进行。做好实施训练的纪录和测试成绩纪录。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运动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体质测试仪器,使学生体质更加精确,评定更加科学。定期邀请外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到我校指导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填充课堂内容,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三)、稳定阶段(2018年9月-2016年)
体育师资、器材完成配备,课堂内容、场地安排上得到有效保障。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学生体质达标率超过85%,群体活动形成系列,具有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体育竞赛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体育教学、健康标准测试有机结合。学生家长了解学生每学期的体质状况并积极配合学校,为学生的体质做坚强的后盾。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不同类别的体育竞赛,体育训练有序进行。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定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体育工作,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并进行宏观调控。
2、完善现有体育规章,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和保障作用。
3、加强组织与协调,统筹安排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并抓好“计划、组织、实施、总结、反馈”等环节,确保活动的有效落实。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校园网站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构建人人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5、继续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档案,并抓好档案规范化建设。
(二)、优化教师队伍、落实体育内涵发展
1、积极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体育专职教师,特别是与兼职体育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探讨,每位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专题性公开课,并进行评课与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及业务能力。严格课堂教学常规,把此作为对每位体育教师的管理与考核的依据,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体育教师的上课方式有全新的转变。
(三)、优化教学、提高体育学科质量
现有的体育专职教师,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科教师体育常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将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逐步实现体育教师专职化。并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通过2—3年的努力,所有体育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及个人素质上均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体育特长班的管理,训练分工到人,明确职责,并对体育特长班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估,作为组内对每位教练员的考核。进一步提升篮球赛、拔河赛等已有的大型学生体育活动品牌,再树一批有影响的新品牌。开发和推广“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如“全校师生健身周”活动、“假日体育”、“休闲体育”、“趣味娱乐体育”等特色学生体育活动。
五、支持与保障
学校一是重视抓好基础性工作,从创建计划的制定到各班组队,日常训练和活动以及每年一次的班际比赛保证有序进行,营造创建氛围;二是要保证创建经费的投入,及时添置创建所需的设施、设备,以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要重视抓好师资培训工作,创造条件让带队教师赴外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创建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
继续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补充体育器材、设备,保证教学、训练以及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器材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对体育器材进行登记与合理的分类,器材分布适当、井然有序。做好运动器材、设备和运动服装的选购工作,及时满足体育教学发展中各种物质的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每年登记损耗的各种器材数目与数量,及时补充。使我校的体育器材设备达到省级标准。
第五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安徽学前教育启动三年行动计划
(2011-05-22 08:52:57)
稿件来源:安徽日报
日期,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着力破解我省城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难题。
近年来,我省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提高,但全省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经费投入缺乏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力量不足,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入园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行动计划”确定,到2013年,全省幼儿园总数由现在的6520所增加到877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增加1928所,达到3617所,民办幼儿园增加322所,达到5153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现在的50%提高到60%,基本达到办园条件的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普惠性幼儿园及在园幼儿始终保持占全省幼儿园及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逐步满足“有园上、上得起、有质量”的需求。
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障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努力扩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多渠道发展村级学前教育。强化保障,着力增强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落实责任,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且不断提高比例,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创新机制,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规范办园,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城乡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根据国家教育部部署,在实施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公办幼儿园人事制度改革项目的同时,实施学前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据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已确定提供9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我省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建设。(曹显钰、陈婉婉)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
发布: | 时间:2011-12-30 |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
鼠标滑过这里,就显示信息标签 主索引号
007743210/2011-30928 发布机构
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副索引号
LA112011-027
信息名称
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
文号
隆政办发〔2011〕149号 生成日期
2011-12-30 内容概述
各乡镇人民政府,隆安华侨管理区管委会,县直各有关单位: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
为加快我县学前教育发展步伐,提高幼儿入园率和保教质量,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编制我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指导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3号)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南府办〔2011〕161号)精神及全国、全区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契机,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和科学性原则,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规模和内涵同步发展,为全县基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县学前教育发展预测
未来三年我县学前适龄儿童人数预测如下表:
年龄段
3周岁
4周岁
5周岁
6周岁
合计
2011年
4870 4984 5278 4449 19581
2012年
4671 4870 4984 5278 19803 2013年
4752 4671 4870 4984 19277
未来三年我县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预测:一是县城幼儿更多、更集中。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购房或务工,导致县城幼儿人数逐年递增,县城现有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求。二是家长对优质幼儿教育期待更迫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希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更迫切,势必要求幼儿园办园条件更好,保教质量更高。三是农民让子女接受早期教育意识更强。现代青年农民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不断加强,加上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孩子少,生活水平提高,希望孩子能从早期开始接受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幼儿园势必要增加,以满足农村幼儿入园和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四是社会对幼儿园覆盖率要求更广、对优质幼儿园需求更多。未来三年需要在县城建设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需要在乡镇建设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村小学要有设备齐全的附设幼儿园。五是配齐配足幼儿教职工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客观要求。目前全县在编幼儿教职工仅38人,需按《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劳人编〔1987〕32号)文件精神,逐步配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六是幼儿教师接受培训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随着全国学前教育发展改革浪潮的掀起,幼儿教师需要系统的深层的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形势发展需要。
三、具体目标
未来三年我县将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积极扶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标准、上规模的幼儿园。落实以县为主的幼儿园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幼儿教师地位。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增加供给;科学保教,提高质量;充实师资、提升素质;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强监管,规范办园”的要求,结合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全县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分阶段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机制。积极创办乡镇、村级公办幼儿园,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到2013年,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一)在县城城东区新建1所县直幼儿园,规模为800人;在华侨管理区利用管理区卫生院旧址迁(新)建浪侨幼儿园,规模为1000人;改扩建县幼儿园,规模为1200人;在各乡镇建设1所以上独立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校舍大力发展村级幼儿园,改扩建76所小学附设幼儿园。
(二)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三)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0%。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四)按照国家标准配足幼儿教师,提高专科以上学历层次教师比例;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90%以上,达到自治区的标准;培养1—2名教师成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3-6名教师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
(五)办好1所自治区级示范性幼儿园,5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5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各幼儿园确定具有地方特点和园本特色的发展定位,落实发展措施,建立保障机制。逐年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四、主要任务
(一)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入园需求。
多渠道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通过改建、扩建、新建方式,扩大现有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通过补助办园经费等方式,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街道、农村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举办公办幼儿园。县城、城镇幼儿园建设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制定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幼儿园。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给予生均补贴,由当地财政提供财政票据,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民办幼儿园经报备并公示收取的保教费免征营业税。民办幼儿园的用水、用电实行居民水电价格。完善民办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定期实行分类定级评估。建立升级激励制度,鼓励创建具有特色与品牌的民办幼儿园。建立向民办幼儿园派驻公办教师制度和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共同发展机制,实行公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民办幼儿园支教制度,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
以政府为主,多形式办好农村幼儿园。以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学为依托,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举办幼儿园。
(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学前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各级政府将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确保建设资金到位;完成县幼儿园改扩建、县城新幼儿园新建、华侨管理区浪侨幼儿园迁(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的各项建设任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学前教师缺编问题,提高农村学前教师的待遇。
(三)重视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
县城新建1所幼儿园,华侨管理区迁(新)1所幼儿园,建设12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县第一小学、县第二小学、县第三小学、县浪侨小学和72所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
创建21所区、市、县三级示范性幼儿园,重点建设县幼儿园,对其进行改、扩建,打造成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在城东区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将县城新建设幼儿园、浪侨幼儿园和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将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6所民办幼儿园建设成为县级示范性幼儿园;进一步规范村级幼儿园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教师保教水平。
五、项目建设规划
在县城城东区新建1所幼儿园,规模为800人,建设面积7200平方米;在华侨管理区迁(新)1所幼儿园,规模1000人,建设面积9000平方米;建设12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详见附件2);改扩建县幼儿园,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利用县公安局办公区旧址3亩土地扩建,使其办园规模扩大到1200人;改扩建县第一小学等4所县直小学附属幼儿园和72所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详见附件3)。
六、经费估算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总面积126800平方米,总投资18120万元(其中含征地费320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因地制宜,做好县城幼儿园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幼儿园布局。将各乡镇幼儿园布局调整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条件,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职责。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各项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入要求,完善对幼儿园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工作,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对及工资预算工作,落实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一是核定幼教公办教师编制,将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富余的中小学教师通过转岗培训为幼儿教师,逐年为乡镇中心幼儿园配备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二是根据岗位需要,逐年面向社会公开考试选聘符合条件的幼儿教师。发改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住建、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社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物价、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加大执法工作力度,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膳食营养与饮用水卫生、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预防,落实国家免疫规划等方面的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登记、设施设备、餐饮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村(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隆安县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发改、编制、财政、人社、国土资源、住建、民政、文化、卫生、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组成。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设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县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通过建立实行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三)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1、学历提升。依托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幼儿高等师范学院、县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通过联合办学,全面、系统地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2、强化岗位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及继续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
3、加强对园长、专业教师、保育员、保健员的岗位培训力度,到2013年实现教师培训率达100%,各岗位合格率达90%。
4、抓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工作,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四)加强幼儿园监督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
1、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教的有关要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监管。
2、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3、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4、加强城乡交流,建立帮扶制度。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构建县城“名园”与各乡镇“农园”结对帮扶网络,定期组织“手拉手”互助活动,年末总结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提升农村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
(五)园舍建设经费筹措。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一是用好中央、自治区安排的各种专项资金;二是争取国家、自治区、南宁市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六)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应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按每年递增。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要不断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七)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财政部门要确保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投入学前教育,奖励每年新上等级、新上示范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先进乡镇”、“优秀幼教专干”、“十佳园长”、“先进幼教教研组”等。
(八)强化监督指导,营造良好办园环境。县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要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八、具体实施步骤及措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1月—3月)
一是召开启动会、动员会,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全面部署,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二是成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工作方案。三是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四是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8月)
1.第一阶段(2011年4月— 2012年12月)
(1)规划
2011年3月底前,完成县城城东区幼儿园新建和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改扩建项目的单体初步设计工作。2011年4月底前,完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如立项、可行性研究、地质勘探、施工图纸设计、“三通一平”等(以后每年有建设项目的学校均要提前3个月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2)基建项目
①改扩建项目
2011年改扩建县幼儿园、雁江镇中心幼儿园和丁当镇中心幼儿园共3所,规划建设面积23400平方米,建设资金投入3672万元。2012年8月底前,完成扩建任务。(详见附件2)
②新建项目
2011年新建那桐镇中心幼儿园、乔建镇中心幼儿园2所,规划建设面积16200平方米,规划投资2466万元;在华侨管理区迁(新)建浪侨幼儿园,园址在华侨管理区原卫生院旧址,建设面积9000平方米,投资1470万元。计划2012年8月底前完成。
2012年新建城厢镇敏阳中心幼儿园、杨湾中心幼儿园、古潭乡中心幼儿园、都结乡中心幼儿园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面积19800平方米,建设资金3120万元;县直城东区幼儿园1所,建设面积7200平方米,建设资金1336万元。计划2013年8月完成。(详见附件2)。
③小学附设幼儿园改扩建项目。
2011年开展县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及24所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工作,建设校舍面积9900平方米,规划投入资金792万元,计划2012年8月底前完成。
2012年实施县第一小学、县浪侨小学附属幼儿园及24所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工作,建设面积8200平方米,投入资金656万元,计划2013年初完成。(详见附件3)
(3)师资队伍
逐步完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建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工作和配足县幼儿园、浪侨幼儿园教职工。做好幼儿教师培训转岗工作,幼儿教师培训率达100%。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80%,园长合格率100%。
(4)主要指标
到2012年,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3%,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66%。
2.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1)基建项目
新建城厢镇中心幼儿园等4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规划建设面积25200平方米,规划投资3976万元(详见附件5《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项目一览表》)。改扩建隆安县第三小学及24所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建设面积7900平方米,建设资金632万。2013年8月底前,完成基建项目。(详见附件3)。
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完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2)师资队伍
积极培育县级幼教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幼儿教师培训率达100%。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90%,园长合格率100%。
(3)主要指标
至2013年,全县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70%。创建1所自治区级示范园,5所市级示范园,15所县级示范幼儿园。
(三)整改提高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各部门严格按照《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对照部门职责任务,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评工作,加强整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附件:1.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任务表
2.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项目一览表
3.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扩建小学附设幼儿园情况一览表
4.隆安县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