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鲁政办字〔2016〕104号

时间:2019-05-14 08: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鲁政办字〔2016〕10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鲁政办字〔2016〕104号》。

第一篇: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鲁政办字〔2016〕104号

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6/07/19 00:00 浏览次数:38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山东省知识产权

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政办字〔2016〕10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省科技厅 省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运营服务、金融服务、交易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等。为加快推进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围绕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以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不断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加快创新型省份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7年,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水平基本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服务领域如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服务水平和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行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到2020年,基本完成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服务业成为高技术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其规模和产值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实现行业产值20亿元左右,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知识产权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具体目标:

1.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到2017年,知识产权服务业链条基本完善,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及法律服务基本覆盖全省,运营服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咨询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知识产权培训服务由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主导转变。到2020年,全省知识产权服务业服务内容更加完善,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充分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知识产权服务业综合竞争实力和行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省市行列。

2.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到2017年,初步建立全省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行业行为规范,优化行政监管与行业自治自律相结合、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管理环境。到2020年,建成政策完善、管理规范、竞争有序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

3.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力更加强大。到2017年,全省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基本齐全,专业人员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其中专利代理机构(含分支机构)达到100家,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700人,商标代理机构达到1400家,版权登记代办机构达到60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达到15家。服务机构平均人数达到10人以上,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服务机构达到10家。到2020年,全省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专业人员规模达到万人以上,其中专利代理机构(含分支机构)达到200家,执业专利代理人超过1000人,商标代理机构达到1500家,版权登记代办机构达到100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达到30家,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服务机构达到20家。

4.知识产权服务集群优势显现。进一步强化市场对知识产权服务业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到2017年,培育10家创新性强、辐射范围广、具有示范带头效应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和2—3家优质知识产权培训机构,建成1-2个集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代理、评估、交易、知识产权孵化、商用营运以及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品牌服务机构数量达到20家以上,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试验区达到3—5个。

二、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一)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

深入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优化全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发展布局。

1.建设济南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区。依托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各城市,重点发展知识产权运营、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和研究机构,重点建设2-3家国家级专利运营机构,引进和建立2-3家高水平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服务机构。

2.建设青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试验区。充分发挥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区位优势,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办处、中德知识产权合作交流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向青岛集聚。

3.建设烟台、潍坊、济宁等知识产权服务业富集区。充分调动各市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与行业协会、企业、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在经济、科技较为发达并有条件开展代办工作的市,设立版权登记办公室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打造区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城市。

(二)知识产权代理服务。

1.加快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培育和引进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引导合理布局。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我省经济活跃产业密集区域,重点支持发展50—80家国内一流的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在淄博、东营、泰安、济宁等区域,培育100—150家基础较好、能力较强、业绩显著、信誉优良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2.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重点培育10-20家行业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标杆机构。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培植和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和手段,在高端数控机床、生物技术制药、云计算设备、玻璃纤维等产业领域,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

3.培育服务品牌机构。进一步开放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引导我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有实力的大型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总体水平提升。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工作,有效运用财政资金“杠杆”的作用,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推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从单一的代理申请服务向综合、全面、高端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转变,重点培育50家基础好、能力强、信誉良、市场占有率高、在全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机构。

(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1.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举报投诉中心,充实人员队伍,提升执法能力,不断深化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公益性服务,在我省重点产业、行业和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行业自律机制和重大知识产权纠纷援助机制。继续推进省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提高维权援助工作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维权援助服务。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服务机构开展海外维权业务。协调有关部门、中介机构、研究机构及有关专家,重点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维权援助服务。

2.建立行业协会、驻鲁商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开展全省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试点工作,研究并制定行业协会、驻鲁商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规则,积极推动相关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纳入行业协会、商会章程,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全省首批选取10家行业协会和驻鲁商会列入省级试点,到2020年达到行业协会和驻鲁商会全覆盖。

3.鼓励和引导有资质的服务机构开展法律服务。拓展企业上市、并购、重组、清算、投融资等商业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援助服务,支持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形成对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服务体系,全方位保护市场主体创新成果。重点培育50—100家具有法律特色优势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4.建立产业知识产权侵权监控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我省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我省重点发展产业主要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布局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分析,预判知识产权风险和威胁。引导集群产业采取知识产权联合布局、防御性知识产权收购、知识产权许可谈判和启动专利权无效程序等多种形式,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产业重大知识产权纠纷与争端,增强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保障产业发展安全。在省政府确定的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部分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侵权监控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

(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1.打造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整合现有区域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专题信息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立统一高效、功能完备的山东省知识产权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运营、咨询、法律等内容的一站式服务。在17市设立分平台,在县级设立网络服务端口,构建省、市、县三级平台服务体系。

2.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服务。重点建设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半导体发光)、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新材料)2个国家级专利导航试验区。面向产业内重点企业,选取我省重点领域继续实施专利导航项目。依托有资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入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分析,积极推动分析成果落地,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服务。

3.加大知识产权信息开放和利用力度。政府掌握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除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以外,逐步免费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开放。支持并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以信息(数据)资源深度加工分析为基础的增值服务。依托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对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深加工,对技术研发方向进行动态分析,帮助企业了解行业知识产权布局,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知识产权运营服务。

1.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省的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企业做大做强。设立山东省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资本等进入知识产权运营市场。引导并支持运营企业与我省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提供知识产权收储、开发、投资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能力。以知识产权运营手段,促进军民融合与技术转移。加强各运营试点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建立省知识产权运营联盟。

2.大力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积极引进优秀知识产权运营机构,鼓励并支持专利运营机构的发展。推进我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布局,重点打造省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机构和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市建设。到2018年,运营试点市达到6个,省、市布局的知识产权运营试点机构数量翻番,推选部分运营业绩突出的试点单位进入示范行列。到2020年,全省拥有2000名左右能力突出、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专业运营人才,10-15家的运营试点机构,3-5家的运营示范机构,6-8个山东省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市。

3.加强关键产业领域知识产权运营。围绕我省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开展产业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引导并帮助我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强专利储备,积极培育高质量的专利组合,通过专利的转让、股权化、资本化等方式提升知识产权资产收益。到2020年,收购、委托运营或获得许可的专利数量达到4000项,推动组建专利池400个,推动200项专利纳入技术标准。4.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银行”。引入国内外知名的投行或商业财团,设立集知识产权收储、许可、转让、融资、产业化、作价入股、专利池集成运作等知识产权服务为一体的知识产权“银行”,为省内企业或院所开发专利技术、运用专利技术提供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国内首家现代农业知识产权银行,主要针对耐盐植物、功能食品和农业装备等技术领域,开展专利的收储、托管、孵化、质押融资、许可、产业化等试验,形成耐盐植物特色农业专利技术的集散地。

(六)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1.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其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发生的利息和评估费,给予贴息和补助,减轻企业融资负担。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对合作银行面向中小微企业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形成的呆账,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偿。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建设,合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度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度达到200亿元以上。

2.加快培育和规范专利保险市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鼓励保险机构创新运营模式,开发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专利保险险种,加强企业参保引导和服务。为企业投保专利保险提供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保。

3.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进一步拓宽知识产权融资渠道,在加强调研、积极探索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试点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先行先试,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政策研究和扶持。

(七)知识产权交易服务。

1.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进一步强化各类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间合作,鼓励资产评估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业务,多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并充分体现知识产权核心价值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评估及价值分析试点,搭建资产评估与知识产权专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合作平台。

2.搭建专利交易服务平台。打造全省统一的山东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培育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的专利和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为专利技术展示交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提高版权交易服务能力。培育扶持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东、西区)、台儿庄版权贸易基地等2个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基地)和山东(潍坊)云计算版权交易园区、山东省(文交所)版权交易中心2个省级版权交易中心做大做强。依托山东省数字版权保护与服务平台,构建涵盖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领域的版权交易体系,提供文字、图片、音乐、影视、设计、广告、动漫、游戏、软件等多个门类的版权交易服务,打造版权信息交流、版权交易服务、版权投融资、版权公共服务等平台。

(八)知识产权咨询、培训等服务。

1.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规划咨询、政策咨询、管理咨询、实务咨询、营销策略等高端服务。进一步加大全省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试点工作力度,增加试点项目数量。采取项目招标方式,选拔并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机构。推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机构交流合作,培养分析评议人才。推广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先进经验,指导部分基础较好的市和园区率先建立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制度。2.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各类创新创业园区等知识产权集聚区设立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机构,支持并帮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对开展知识产权战略与发展研究、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知识产权申请、监测及侵权预警、侵权行为调查取证等知识产权事务性工作进行外包托管服务。

3.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服务。全面推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简称“贯标”),大力培养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辅导人员,到2020年达到600名,基本满足我省企业贯标需要。

4.开展公益性知识产权培训。依托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不断推进远程培训工作力度,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教育。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培训。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并鼓励中介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组建知识产权培训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入职培训、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强化对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运营、企业专利贯标、知识产权法律等各类知识产权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结合省级知识产权(专利)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商标战略资金等,统筹支持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配合国家专利运营和知识产权金融质押试点,利用省级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引导基金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投向知识产权服务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采取专项资金支持、股权投资、PPP模式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试点单位、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优秀服务机构品牌培育、知识产权导航、分析评议、运营试点和高端服务人才引进等项目的实施。

(二)加大政府购买知识产权服务力度。

将知识产权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知识产权服务的种类和内容,积极推进政府在重大经济科技活动决策、产业行业发展规划编制等活动中引入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鼓励有政府投资参与的重点科技项目购买知识产权服务,对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重大科技经济活动要进行知识产权立项评价和跟踪分析,有效控制项目风险,提高项目运行质量。

(三)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

建立高等院校专门人才培养与在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高等院校要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并加强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支持代理机构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采取国内外引进和强化省内培养相结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层次优秀师资人才队伍。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发挥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强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突破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资源瓶颈。探索建立专利技术人员职务系列,开展相关人才评价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支持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制定专项的知识产权继续教育计划,推进相关领域、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在知识产权高端实务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国内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

(四)完善行业信用考评体系建设。

强化对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行政监管,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和信用档案,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诚信守法经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产品推广、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坚决查处和遏制违法违规从业行为。依法加强对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执业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引导其自我约束、自主经营和健康发展。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7月1日印发

第二篇: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座谈会精神,加快推动全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围绕满足老年人多样式、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以“把养老服务业培育成一个强大的服务产业”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打造“孝润齐鲁〃安养山东”品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提升居家养老、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基本养老水平,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使养老服务业真正成为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动力、新优势和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到2017年,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民办养老机构占比突破5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养老产品用品供给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日益多元,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5%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打造一个品牌。加强品牌创建。围绕“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医疗和养生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基本养老和产业养老相融合的幸福养老”,打造“孝润齐鲁〃安养山东”服务品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子品牌,明确品牌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满足省内外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搞好两个统筹。

1.统筹区域发展。科学编制全省养老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养老服务业定位和发展思路、产业重点、空间布局,引领社会资本和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养老服务领域有序流动,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养老服务业协调发展。各地加快编制“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老年人数量、结构和服务需求等,编制养老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养老设施建设的位置、规模、种类、数量和功能,推动养老设施合理布局。同时,要根据相关规划和老年人需求变化,对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多镇一院”“一县一院”“中心敬老院”等敬老院建设模式,优化农村敬老院布局。创新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在保障五保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基础上,向全社会老年人开放,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整合有关涉农政策和资金,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到2020年农村幸福院或日间照料设施服务功能覆盖全部农村社区。落实农村扶贫开发部署,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养老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城乡、区域交流合作机制。

(三)坚持“三化”发展。

1.推进市场化发展。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到2020年全省80%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社会组织或实现公建民营,面向社会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要考虑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服务成本,实行全成本核算,按照不低于当地相当等级养老机构市场收费价格的原则,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保留公办形式的养老机构也要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促进各类养老机构公平竞争、有序发展。没有社会保险收入或社会保险收入不足以缴纳成本性费用的“三无”、五保等困难老年人,申请入住改革后养老机构,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代为支付;其他经济困难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积极利用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高龄津贴和护理补贴、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现有保障措施,以及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种方式支持入住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资入股、收购、委托管理、公建民营等方式,建设和管理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利用公办养老机构现有土地资源和房屋设施,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扩建和运营管理。放宽民非类养老机构资产管理政策,允许民非类养老机构出资者拥有对投入资产的所有权,并按不高于同期银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倍的标准提取盈余收益。

2.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快养老与房地产、医疗、保险、旅游等融合步伐,大力发展候鸟式养老、旅游养老、农家养老、以房养老、会员制养老等新兴业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和老年旅游、老年保险等服务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对接黄金海岸养老健康文化旅游服务产业集聚带发展规划,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休闲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建设能够满足老年人教育、健身、娱乐、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多种需求的老年社区和大型养老综合体。支持各级成立养老产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咨询、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推进社会化发展。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由重点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向为全体老年人服务。到2020年年底,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完善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建设运营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养老设施和服务组织,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市场主体,打造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到2020年年底,全省各类养老床位达到88万张,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达到5500处以上,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设施达到12万处以上。

(四)突出四个重点。

1.突出居家养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发展,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信息平台为手段、满足老年人各种养老服务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的覆盖率,完善提升日间照料、失能老年人托养、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养老服务,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鼓励个人和家庭兴办小微养老机构和服务组织,依托热心老年人家庭建设邻里互助养老点。支持社会力量独立举办或者以承包、合资、合作方式发展专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纳入家政服务业、扶持社会组织等政府政策扶持范围。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小型养老机构,同等享受鲁政发„2015‟21号文件规定的小微企业税费减免、创业补贴、投融资支持等优惠扶持政策。扶持竞争力强、有实力的大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发挥人才、管理、品牌和技术优势,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养老热线、紧急救援系统、老人健康档案等服务资源和养老服务组织,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到2017年,依托省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在省级部署完成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2.突出医养结合。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医疗卫生机构要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支持养老机构根据需求和能力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护理院和分支医疗机构,具备条件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护人员同等对待。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鼓励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基层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鼓励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加快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达到264万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3.突出人才培养。大力推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要围绕社会对养老服务领域专门人才的需求,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大培养力度,满足社会需求。“十三五”期间,全省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达到30处。教育部门按照国家专业设置要求,进一步明确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内容,加快开发相关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人才使用。高等院校可对养老服务业专业学生给予减免学费、奖励奖学金倾斜等优惠照顾。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组织省内养老从业人员赴省外境外学习培训。推行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定康复、护理人员服务标准,设立与报酬挂钩的职能技能级别。

4.突出基本养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原则,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完善特困老年人供养制度,加强对“三无”和五保老年人的服务保障,确保其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建立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统筹整合老年人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服务补贴等老年人补贴项目,统一归并政府补贴政策和标准,积极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方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积极养老,编制《山东省老年教育规划》,依托城乡社区和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利用闲置房产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三、完善政策措施

(一)强化规划约束。把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实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时,充分考虑养老服务发展需要。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在规划条件和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中予以载明,并列入土地出让合同,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要求配建、不能同步交付使用的住宅小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予办理竣工综合验收备案。老旧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的标准调剂解决。

(二)保障土地供应。“十三五”期间,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按照每张床位50平方米的标准,安排养老服务设施专项用地指标,应保尽保。民间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积极探索以租赁或先租后让方式保障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土地需求,明确出租标准、权利义务,降低养老机构建设成本,减少投资者现金压力。对依法以协议价格取得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基准地价已覆盖地区,按不低于出让地块所在级别相同用途基准地价的70%比例且不得低于成本价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基准地价未覆盖地区,按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及国家规定应缴纳的有关费用之和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对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可探索通过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方式合理控制地价。支持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房屋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引导未开发房地产用地重点向老年住宅、老年社区等用地转型,鼓励市场存量房产和过剩房源通过租赁、改造等方式,转为养老地产、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符合条件的可同等享受政府有关扶持政策。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在办理供地手续和土地登记时,土地用途确定为医卫慈善用地,土地使用权取得人须提交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承诺书,严禁改变建设用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民政、国土资源、规划部门通过养老机构年检、核发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签订出让和租赁合同、规划变更审批等,依法加强对养老用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三)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十三五”期间,省级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重点面向社区、居家和农村养老倾斜。继续按鲁政发„2014‟11号文件规定对养老机构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开办、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等给予扶持,并自2016年起调整完善以下财政补助政策:

1.创新政府对养老机构扶持方式,设立养老服务业发展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股权引导基金设立运行方案,由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省金融办按照鲁政办发„2014‟44号文件另行制订,报省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

2.加大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在现行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基础上,将新建、改扩建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提高20%。护理型养老机构具体扶持条件由省民政厅另行制定。

3.提高符合条件的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根据入住机构的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进行补贴,从每人每年360元、600元、720元分别提高为600元、1200元、2400元。

4.调整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补助政策,集中资源和资金,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一个平台、服务全省”,不再以市或县为单位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服务效果好、入网老年人比例高的平台运营机构给予一定经费奖补,具体政策由省民政厅、财政厅另行研究制定。

5.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力度。推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发展,对具备日间照料、失能老年人托护、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由专业机构和服务组织托管运营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经当地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确认,给予一定经费奖补。开展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省级对每个实验区给予一定资金补助,聚焦社区居家养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6.对本科、专科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给予奖励,与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实际工作满3年后分别给予2万元和1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技工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享受专科毕业生补助政策。延长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奖补政策至2020年。

(四)创新投融资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通过贷款贴息、小额贷款、上市融资,以及推进应收账款质押、预期收益权质押、动产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拓展投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探索开展养老产业债券发行工作,对相关手续齐备、偿债保障措施完善的养老产业发债申请项目,适当放宽审核政策及准入条件;对具有稳定偿债资金来源的养老产业项目,可按照融资—投资建设—回收资金封闭运行的模式,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探索开展以房养老试点。探索将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优惠土地和补助资金作价记账,政府不参与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收益分红和债务承担,对改变养老用途的,由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进行追偿和处置。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行业规范、业务指导职责,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金补助结构和使用效益。教育、公安消防、卫生计生、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环保、税务、统计、工商、质检、金融、价格、老龄、银监、保监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行业监管。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建设全省养老管理平台、养老服务平台和山东养老信息网,打造互联互通的行政管理、服务提供和宣传推介平台。制定全省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出台一批养老服务业发展急需的地方标准。建立养老服务业统计制度,完善养老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养老机构、组织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举报和投诉等制度,依托各级养老服务协会、家政协会定期对养老机构、组织运营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积极妥善解决老旧养老服务设施的消防、环保、卫生防疫等问题,对因年代久远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办理建设、施工、规划许可、土地证明等消防许可、环保等前置证明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协调出具土地性质、房屋权属等相关证明文件,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协调专业机构进行房屋质量检测,环保部门协调完善环保手续,消防部门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手续。

(三)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山东养老服务信息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孝润齐鲁〃安养山东”养老服务品牌宣传推介,扩大品牌效应,使“孝润齐鲁〃安养山东”养老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传承齐鲁孝文化、引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爱老、助老、孝老传统美德,广泛宣传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及各级扶持政策,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做法,表彰奖励优秀养老服务品牌、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人员,形成敬老、为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导检查。将养老服务业纳入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重点督导发展养老服务业部门任务分工以及养老设施资金扶持、用地保障、价格优惠、税费减免等有关政策落实情况,清理不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解决养老设施项目“落地难”问题。各地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民政和老龄部门要加强对本方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第三篇: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解读

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解读

作者: | 来源:国家煤化工网 | 时间:2015-04-21 山东省政府官网4月10日发布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促进本省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打造新优势。

该实施方案总共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已经形成比较坚实的煤化工产业基础,围绕“焦、肥、醇、炔、苯、油”六条特色发展主线,形成了煤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尿素、甲醇和醋酸等)产业链及相关产品系列。

2013年全省合成氨产量783万吨、尿素(不折纯)1063万吨、焦炭(895,-6.00,-0.67%)4317万吨、煤焦油167万吨、粗精苯60万吨、甲醇476.7万吨、焦炉净煤气64亿立方、液化天然气(LNG)307万吨。其中尿素产量居全国第一。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山东省煤化工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传统工艺技术和产品比重大、环境治理压力大、资源优势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山东省纳入煤炭消费控制区域,明确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年净削减1亿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政策,对煤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煤化工企业用水量大,能耗高,节能减排和治污任务重。目前,山东省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全省煤炭年调入量达到2.5亿吨左右,煤炭价格较高,转化成本高。同时,工业用地、建设、原材料、物流和人工等成本明显高于西部省区,导致煤化工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

三、发展趋势

受下游产业产能过剩、增速放缓影响,我国合成氨、尿素、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业需求和利润空间大幅压缩,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升级换代势在必然。现代煤化工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主攻方向。

目前我国煤制油、烯烃、芳烃、天然气、乙二醇,以及焦炉煤气制CNG、LNG等工艺技术突破和示范工程均获重大进展,但今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压力将持续加大,要求煤化工必须发展清洁高效生产技术,提高产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

四、发展目标

山东省将加快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压缩煤化工产业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全省焦化行业完成淘汰4.3米以下焦炉落后产能,焦化产业链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到2020年,煤化工产业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现代煤化工产业比重和精细化工率有大幅度提高。

重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7年,煤化工产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3年降低3.5%;到202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7年降低3%。

到2017年,建成鲁南、枣庄、菏泽、济宁、聊城、鲁北、鲁中等7个省级产业基地,到2020年,再建成潍坊、淄博、临沂等3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

五、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促进现有初级产品向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与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有机结合,培育形成化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清洁能源、焦化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链。

其中精细化工产业链,以甲醇、醋酸、合成气为基础,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产品、醋酸、尿素、聚丙烯、醋酸乙烯、醋酐、草酸、二甲醚、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二甲基酰胺(DMF)等产品。

清洁能源产业链,以甲醇为原料,生产醋酸、二甲醚、烯烃、变性甲醇燃料产品,形成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推广实施甲醇替代汽油工程,争取列为国家甲醇汽车试点省份,研究制订甲醇汽油推广应用实施意见

六、保障措施

后续将从加强技术创新、财税支持、企业管理及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来促进本省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9月2日印发)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9月

2日印发)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各类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和集大成者。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稳粮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多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显著优化。到2014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3亿千瓦,拖拉机248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2万台,联合收割机25.6万台,各类配套机具431万台套,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粮食干燥机增速迅猛,农机装备大型化、高新化、全程化趋势开始显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经济作物达到50%,走在了全国前列。三是农机经营效益明显增长。2014年,全省实现农业机械化经营总收入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机服务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670元以上。农业机械化不仅为我省粮食生产实现 “十二连增”、农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和100多万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工业的持续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应当看到,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与“全程、全面”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全程看,玉米机收水平仅为83%,仍是薄弱环节;传统低端播种机仍然占据主流,播种质量不高;粮食机械化干燥能力不足100万吨,发展严重滞后;机械化植保、秸秆处理水平不高。从全面看,水稻机插秧水平仅为40%,马铃薯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仅为66%、72%,低于全省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也低于水稻、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先进省区。二是经济作物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高效、适宜机械严重缺乏,花生、棉花、蔬菜、林果等大宗经济作物部分生产环节机械化还有不少空白。花生联合机收率仅为6%,棉花联合收获刚刚破题,大蒜、大姜机播、机收水平很低,果树套袋、疏花、整枝、采摘和中药材种植、收获基本依靠人工,冷藏运输机械化仍是空白。三是耕地质量亟待改善。土壤耕层普遍只有12~15厘米左右,板结严重、地力下降,约7500万亩耕地亟待深松、深耕。此外,农机利用率不高,农机服务组织不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建设滞后。这些问题都是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省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再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的要求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对照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拓展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更好地满足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为工作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总体思路,推进农村各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大田农作物机械化作为近几年转型升级的重点,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产能,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6%,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粮食生产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高小麦和玉米机播机收质量,推进种子机械化加工、育插秧,解决粮食干燥问题,突破水稻、马铃薯机械化发展瓶颈。山东省2016~2020年粮食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发展目标见附件1。在经济作物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升发展花生、棉花两大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发展大蒜、茶叶、中药材三类作物生产重点环节机械化,破解发展大田蔬菜、林果两类作物生产部分环节机械化。到2020年,花生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棉花耕、种、管等环节实现机械化,机械采收取得大幅进展,茶叶、中药材、葱姜蒜和大田蔬菜、林果生产机械化都得到显著提升。山东省2016~2020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目标见附件2。在农机深松、深耕作业方面,今后五年计划实施深松、深耕整地7435万亩,其中深松6000万亩、深耕1435万亩,力争每年完成1000~1500万亩,土地深松(深耕)任务压茬进行,梯次推进。山东省2016~2020年农机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任务计划表见附件3。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好的区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大面积推广;其他区域,加强试点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土壤状况、种植制度、经济水平、经营规模,确定适宜的技术路线和主推机型,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完善技术模式,推动技术集成和标准化。

3、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坚持产学研管推用相结合,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研发创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由环节化、低端化向全程化、高端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4、政策扶持,市场主导。综合运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农机研发创新计划、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等政策、项目,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益。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1、小麦、玉米。重点区域:菏泽、德州、聊城、临沂、济宁、潍坊。主攻方向:围绕推进小麦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提升产前种子加工、产后干燥机械化水平和产中机械化作业质量,主攻高效低损收获、宽幅精量播种、干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和精准施肥、高效植保。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机械化干燥,菏泽、德州、聊城、潍坊、临沂、济宁辖区内每个县(市、区)建立粮食干燥机械化示范基地4个以上,基本解决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粮食干燥问题。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加快推进小麦、玉米播种机、联合收获机升级换代,宽幅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小麦联合收获机、带扒皮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平原地区成为主流机型。努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在菏泽、潍坊、临沂等地着力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在滨洲市阳信县、聊城市临清市、泰安市肥城县、潍坊市临朐县等畜牧养殖重点地区积极推进粮改饲,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化。在鲁西北沿黄灌区、鲁中高产井灌区、半岛和鲁南山丘旱作区积极推广适宜当地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和技术模式。积极推进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的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在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大力推广带有秸秆切碎装置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推行小麦、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在泰安、滨州等地大力发展玉米秸秆青贮收获机械化,在东营、淄博等地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在聊城等地积极探索利用秸秆造纸、发电等利用途径。开展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种肥同播、统防统治,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提高施肥、植保机械化、精准化水平,2、水稻。重点区域:济宁滨湖稻区,临沂、日照库灌稻区,东营、菏泽、济南沿黄稻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水稻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瓶颈,主攻机械化育插秧、联合收获,部分适宜地区探索进行旱直播。发展路径:在济宁、济南、临沂、日照、东营、菏泽等地大力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集成示范以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育秧、机插秧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重点推广规模化生产的大棚温室集中育秧、乘座式高性能插秧机、大型机械化干燥设备与技术为主,集成示范秸秆还田耕整地、高效植保、大中型联合收获及秸秆处理等机械化技术;在淄博市高青县等部分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水稻精量播种机,开展旱直播试点。到2020年,重点区域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带动全省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0%。

3、马铃薯。重点区域:枣庄、青岛、泰安、潍坊、临沂、济宁。主攻方向:重点突破马铃薯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瓶颈,主攻机械化播种、联合收获。发展路径: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为抓手,积极研发先进适用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努力提高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在青岛、泰安等重点区域开展马铃薯生产创新示范工程和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宜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集成示范小型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高效精准施药及秸秆处理等机械化技术。

(二)加快推进大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1、花生。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三大区域,即以胶东半岛、鲁东南为主的春花生种植区,以鲁西、鲁西南为主的夏花生种植区和以鲁中地区为主的花生套种区。主攻方向:机械播种、联合收获。发展路径:在推进耕整地、机械播种、灌溉、植保、施肥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基础上,加速推广应用分段收获机械,同时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多行高效多功能花生播种机和两段(捡拾、摘果)收获机械。从区域分布上,胶东半岛、鲁东南等春花生种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核心区。重点是加快推广普及多垄多行大型花生精确播种联合作业机械、联合收获机械和两段收获机械,全力推进花生种植与收获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该区域春花生规范化机播400万亩;高效收获机发展到4000台,完成花生联合机收250万亩。其中,平度、胶州、招远、莱阳、诸城、高密、文登、莒县、莒南、临沭、沂南、沂水等12个重点县(市、区)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带动整个发展区域达到75%以上。鲁西、鲁西南为主的夏花生种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推广夏花生直播与收获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推进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扩大发展规模,实现花生机械化种植、收获新突破。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夏花生规范化机播150万亩以上;夏花生高效收获机发展到600台,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台儿庄、邹城、泗水、冠县、东明、鄄城等6个重点县(市)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示范带动整个区域达到50%以上。鲁中地区为主的花生套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辐射区。重点开展机收花生种植的示范引导,进行花生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试验,带动花生种植模式机械化、现代化的转变。到2020年,该区域花生规范化机播50万亩;花生高效收获机发展到600台以上,完成机收花生30万亩。其中,济阳、莱城、新泰、宁阳等4个重点县(市、区)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示范带动整个区域花生生产机械化实现根本性改观。

2、棉花。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以滨州、东营、潍坊为主的黄河三角洲一年一熟区、以聊城、德州为主的鲁西北一年一熟与两熟区和以菏泽、济宁为主的鲁西南一年两熟区。主攻方向:机械播种、植保化控、机械采收。发展路径:在普及应用机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机械植保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机械,引进示范国外摘锭式先进采棉机,研发推广适合黄淮海地区棉花采收的中小型自走式采棉机和大型高地隙对靶施药高效植保机械以及秸秆处理机械。加强棉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选育适于机采的棉花品种。黄河三角洲一年一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核心区,重点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和机械采收。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50万亩;大型采棉机发展到30台,完成机采棉14万亩;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机械作业达到20%,秸秆处理达到30%,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其中利津、河口、寿光、昌邑、无棣、滨城等6个重点县(市、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鲁西北一年一熟与两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按机采棉模式种植与收获试验示范,加快引导机采棉种植规模扩大发展,实现棉花机械化采摘突破。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10万亩;采棉机发展到5台,完成机采棉2000亩;机械播种达到80%;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10%,秸秆处理15%。其中夏津、武城、高唐、临清等4个重点县棉花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鲁西南一年两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辐射区,重点开展机采棉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试验,示范引导机采棉种植,辐射带动棉农加快转变棉花种植模式。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1万亩、采棉机发展到2台,完成机采棉1000亩;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和秸秆处理技术实现良好起步。其中鱼台、嘉祥、巨野、成武等4个重点县率先在这一区域实现突破,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大蒜。重点区域:主要以临沂、济宁、菏泽为重点,兼顾莱芜、聊城、济南、东营等其他大蒜种植地区。主攻方向:机械种植、机械收获。发展路径:在巩固提高机械挖掘式收获水平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大蒜精确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大蒜高效分段收获技术、大蒜联合收获关键技术(切脐、断秧)等,研发大蒜多行精确种植、高效分段(作业效率每小时6亩以上)与联合收获机械,并逐步进行示范推广。围绕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适合我省大蒜种植模式的精确种植机械、轻简化收获机械、高效联合收获机械,在商河、金乡、兰陵、巨野等4个重点县分别建立1000亩的大蒜机械化生产示范田。到2020年,力争主产区播种机械推广应用实现突破,推广大蒜轻简高效分段收获机械2000台以上,联合收获100台以上,并逐步推广到省内其他大蒜产区,整个区域机械收获面积达到20万亩,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4、茶叶。重点区域:主要是以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沭等市县为主的东南沿海茶区、以济南、临沂、泰安和莱芜为主的鲁中南茶区和以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为主的胶东半岛茶区。主攻方向:机械采摘、机械修剪、机械加工。发展路径:在三大茶叶产区全面推广普及茶叶耕整地、植保、喷滴灌、中耕除草机械化技术的同时,重点推广修剪和采茶机械化技术,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向高效智能、节本增效转型升级,探索推广茶叶采摘、加工不落地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到2020年,全省茶园宜机采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采茶机发展到1300台,完成机采茶6万亩,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其中日照市以及崂山区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

5、中药材。重点区域:重点围绕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五大中药材生产区,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机械化工作。主要作物:丹参、西洋参、黄芩、桔梗等根茎类中药材。主攻方向:机械种植、机械收获和机械收获后处理。发展路径:研究示范主要中药材种植模式和机械化技术规范,在全力推进耕整地、田间管理机械化的基础上,突出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移栽、直播、挖掘收获和收后干燥、筛选、包装等关键技术与装备,逐步实现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的新突破。到2020年,以文登、费县等县(区)为重点,建立参类等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引导带动全省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取得有效进展。

6、大田蔬菜。重点区域:潍坊、青岛为主的典型蔬菜发展核心区、济南、聊城、德州为主的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示范区、济宁、菏泽、临沂为主的鲁西南种植区为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辐射区。主要作物:卷心菜、大白菜、胡萝卜等叶菜类、根茎类蔬菜。主攻方向:机械种植、机械采收,兼顾其他蔬菜冷链处理。发展路径:在大力推广普及机械耕整地、中耕施肥、机械植保的基础上,着力示范引导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重点研发推广等大田蔬菜的工厂化育苗播种、移栽、采收机械和保鲜储运设备,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推进大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到2020年,全省卷心菜、大白菜等大田主要蔬菜种、收机械化水平取得有效进展,其中寿光、胶州、兰陵等重点县(市、区)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示范带动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7、林果。重点区域:烟-威-青-淄为主的苹果主产区、淄-青-临-烟为主的葡萄主产区、潍-淄-泰为主的桃主产区和烟-滨-聊-菏为主的梨主产区。主要品种:苹果、葡萄、桃、梨、冬枣等。主攻方向:田间管理、机械采收和冷链处理。发展路径:重点研发和试验示范果树管理与采摘升降运输通用平台与高效对靶喷药机械,全面推广林果灌溉、施肥、修剪、喷药等田间管理机械和采摘后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储藏运输机械化技术。苹果:主要进行田间管理(植保、施肥、中耕、疏花)、产后处理环节进行技术提升,推进发展产后苹果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藏和运输机械化;葡萄:主要进行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示范引导,在除草、压枝、施肥、修剪、喷药等田间管理环节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在蓬莱、莱州等酿酒葡萄产区示范推广葡萄收获机械;桃:主要推进桃的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环节机械化发展;梨:主要推进除草、施肥、修剪、喷药等田间管理环节机械化;冬枣:以沾化、无棣为重点,大力推广发展以气调库为主的保鲜设施设备。到2020年,力争主要水果生产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山东省2016~2020年经济作物机械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主要任务见附件4,山东省大宗经济作物重点区域分布图见附件5。

(三)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深耕)整地

1、重点区域。一是把高产创建田作为平原地区实施深松(深耕)整地作业的重点区域,深松(深耕)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和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优先安排,力争为全省创建200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产创建区内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百分之百做出贡献。同时,粮食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区域优先实施。实施区域主要包括鲁南、鲁西、鲁北等平原地区和渤海粮仓等。二是毫不放松地抓好丘陵地区的深松整地作业。我省丘陵地区耕地面积为413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7%,多为旱作区,自然条件较差,蓄水保墒是农业生产的重点和难点,要注重抓好丘陵地区深松整地作业的组织推动工作,不断提高丘陵地区耕地的涵养水源和节本增效水平。实施区域主要包括鲁中、胶东等丘陵山区。

2、重点作物。把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作为农机深松(深耕)整地工作的重点,加快推进步伐,进一步扩大实施面积,为促进农业增效、保障粮食安全打牢基础。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把大宗经济作物的深松(深耕)整地工作提上农业机械化工作日程,充分借鉴粮食作物的深松(深耕)整地工作经验,由点及面,逐步推开,争取4~5年内在适宜地区,对花生、棉花等大宗经济作物种植地块深松一遍。

3、关键时节。一是重点开展秋季深松(深耕)整地作业。秋收后到秋种之间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冬小麦种植地区安排大规模的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以接纳秋、冬两季的雨水和雪水,有效抵御春旱。秋季深松(深耕)要与玉米秸秆还田覆盖、小麦免耕播种相结合,实行“一条龙”作业,可以减少土壤水份散失和机械进地次数,确保土地深松(深耕)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深松(深耕)整地作业。棉花、花生、地瓜、黄烟等一年一作区,有较长的冬闲期,可以在冬前深松,也可在春季作物播前开展深松(深耕)。立春后或初春也是开展深松(深耕)整地的好时机,各地特别是丘陵地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早组织,争抢农时,扎实做好春季农机深松(深耕)整地工作。三是适时开展夏季深松(深耕)整地作业。夏收夏种之间时间紧,一年两熟地区如果把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与夏种结合在一起,小麦收获后及时深松(深耕)整地作业并播种玉米,既能使夏季玉米增产,又能避免秋季小麦种植时集中深松(深耕)。

4、规范实施。应遵循“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原则,一是抓好合同签订。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应与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签订作业协议,在乡镇政府的领导和协助下,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要与村委会签订作业合同,并及时备案和公示。二是抓好作业确认。作业结束后,按照程序及时确认作业质量和作业面积,确保深松(深耕)作业的真实性、准确性。三是抓好抽查抽检。市县两级农机管理、财政部门会同乡镇政府组织力量,通过电话抽查、实地抽检走访等方式,对各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的农机深松(深耕)整地作业地块进行抽查并公示。鼓励各地采用卫星定位、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化对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质量的监测与核查。四是抓好补助兑付。公示无异议和抽检合格后,县级农机管理、财政部门及时将补助资金直接兑现给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四、保障措施

(一)推进农机装备创新示范。以推进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机械化为核心,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和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整合农机生产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农机推广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研发创新、示范推广力度。鼓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创新,以福田雷沃、五征、时风、常林等大型农机骨干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大型拖拉机、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生产全过程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大华、国丰、巨明、金亿、工力、宁联、东泰、弘盛等企业为主,建设一批致力于土地深松、免耕播种、联合收获等关键环节复式作业机具研发生产的农机企业。以山东农机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为主,建设一批关键核心农机部件研发基地,加强农机基础和应用研究,着力提升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以省、市、县农机推广机构、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区为主,进行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试验示范,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加快先进成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普及应用。

(二)培育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围绕“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增强后劲”,进一步加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机作业规模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奖补力度,加强农机合作社农业装备、库棚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建设。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鼓励开展“企社共建”活动,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经理人、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强建章立制,提高规范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带机、带地、带资或技术入社的资本合作方式,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作业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模式、生产资料”等“几统一”的劳动合作方式,建立合理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能手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装备智能化、种植规模化、过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

(三)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发挥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的作用,构建农科教、管推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化农艺体系、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培育适于机械化作业的作物良种,强化农机从业人员农艺知识培训,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实施高效农机化规模生产示范引领工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农场建设。

(四)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农机”推进行动,建设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农机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民和农机手的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农业机械化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农机管理服务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补贴重点,提高玉米、花生、棉花联合收获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和配套大马力拖拉机以及水稻插秧机、干燥机等机械补贴额,实行应补尽补、有购就补;进一步向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主产区倾斜,提高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建立完善深松(深耕)整地作业常态性补助机制,在上级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每年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拿出2亿多元,用于500~800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省政府每年设立农机深耕作业补助专项资金1亿元,采取建设项目的方式,实施农机深耕作业补助面积300万亩。同一地区、相同作业标准与效果,按照相同的定额补助标准。先干后补,谁深耕谁得补助。实行差额收费,受益农户和组织只需交纳补助标准以外的部分,作业补助资金兑现给承担深耕整地作业的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对粮食干燥、秸秆还田、花生和棉花联合收获等机械化作业实施补助。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加快老旧高耗能机械更新步伐,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腾笼换鸟”、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大型农机企业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作责任制,强化绩效考核,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要按照国发〔2010〕22号文件的要求,加强农业机械化队伍建设,理顺农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执法、监管和服务能力。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工作;农机工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高机具质量;农业部门要加强农艺与农机相互融合的研究,将机械作业适应性作为种植模式推广、作物种子选育的重要依据;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建设投资和政策的争取工作;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业机械化项目实施的监管;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科研开发支持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农机停放库棚用地;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机信贷、保险业务;供销部门要积极支持机采棉示范县装备棉花清选加工设备。

附件:

1、山东省2016~2020年粮食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发展目标(略)

2、山东省2016~2020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目标(略)

3、山东省2016~2020年农机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任务计划表(略)

4、山东省2016~2020年经济作物机械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主要任务(略)

5、山东省大宗经济作物重点区域分布图

第五篇: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2011〕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09〕72号)、《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块状经济是杭州工业的特色和优势,更是区、县(市)域工业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价值链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园区建设、深化产业配套协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强化规划引导、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政策扶持,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品牌影响广、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产业集群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70%,培育销售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25个;建成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20个;产业集群的新产品产值率高于25%,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培育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区域品牌40个;制定产业联盟标准累计达20项;建成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工业功能区(省级开发区)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成具有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产品展示营销、行业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30个。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和行业自律,促使块状经济主动进行转型升级;有效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公共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环境。

(二)坚持差异竞争,特色发展。按照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完善科技、金融、营销、物流、培训等支撑块状经济发展的产业服务功能,并形成区域优势,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三)坚持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联建共享,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新建项目必须进园区(工业功能区)。根据产业链合理规划布局,推动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着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

(四)坚持分类引导,统筹发展。遵循块状经济发展和提升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块状经济自身规律和发展要求加大提升力度,促使其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块状经济限期进行治理整改;加快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统筹规划。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目标,科学规划,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增强先进装备制造、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纺织化纤、丝绸服装、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着力构建杭州现代工业体系。各区、县(市)政府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路径和重点领域,确保工作积极有序推进。

坚持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依托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市级工业集聚新平台,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着力形成主导功能明确、产业特色彰显、城乡区域联动的工业布局结构。完善杭州城区与五县(市)产业协作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协作基地和产业转移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势企业,实现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以城促乡,推动五县(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二)加强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加大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等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开发投入力度,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推动块状经济向园区集聚发展。鼓励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开展国家级试点并创建基地,优先支持工业功能区申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拓展区。积极推进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增强辐射带动、龙头引领作用。强化中心镇工业功能区与省级开发区的功能互补,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共享的工业功能区进行资源整合,实施联合开发建设,形成城乡联动的区域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原则,做好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优化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保障工业发展空间。每年新增的工业用地指标重点用于各级开发区、工业功能区,无特殊情况的停止安排区外零星工业用地项目。加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批后监管,通过土地整理和有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工业功能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集中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其适当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

(三)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块状经济中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关联度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全市重点培育100家行业龙头企业,在规划指导、技改投资、科技研发、用地保障、信贷支持、管理创新、人才支撑、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其发展水平,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行业龙头企业享受我市大企业、大集团相关政策待遇,其实施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项目计划,加大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对符合转型升级条件的产业投资项目,优先保证其合理的用地指标,对其财政资助和奖励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对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吸引创业风险投资的,按其吸收的风险投资金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助。

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股权、资产收购等形式实施兼并重组,通过技术、品牌输出,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发展实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行业主导地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外地建立原料、能源供应、加工制造基地和营销网络体系,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四)开展试点示范。积极做好杭州装备制造业等5个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确定20个产业基础好、品牌影响广、创新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块状产业作为市级示范区试点。各区、县(市)要抓好年产值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的提升发展工作,形成以省、市两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为重点,市区(县、市)联动、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

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督查指导,健全协调机制,集聚要素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获得省政府补助奖励的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由市级财政按1:1予以配套补助;

对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并付诸实施的,给予每个示范区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工作机制健全、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表彰奖励;对举措不实、实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动态调整。

(五)强化产业协作配套。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业务,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龙头企业在市域或区域内的产业配套率。对产业带动作用大、协作配套层次高的行业龙头企业,按其当年新增的本地协作配套额,给予0.5%-1%的财政资助,当年资助额最高不超过80万元。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融入其供应链,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对集群内中小企业为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而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技术改造计划。

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品牌经营和虚拟经营等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配套企业进行整合重组,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提高产业集中度。

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设计研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块状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实施“瞪羚计划”和“雏鹰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推动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型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和薄利多销向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加大对块状经济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和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生产装备和工艺。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块状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行业龙头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并推广实施,解决无标生产、标准不适应、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等途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发展。支持企业以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主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

加快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完善并深化推进“科技指导员”和“科技小分队”制度,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支撑。

(七)强化项目带动。以“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导向,抓好一批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项目。针对制约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问题,按照“强链”、“补链”的要求和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坚持高端取向,将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作为引进重点,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强与国际科研院所、国家级科研院所、相关产业领域的领航者开展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

(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出台综合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明确功能要求和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以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质量检测、标准支撑、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信息和物流服务等为重点的服务机构的培育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等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产业集群示范区申报的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成效明显的,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补助金额为平台建设实际投入的20-3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运营成效明显、运营支出大于收入的平台运营单位,经专项评估后,给予运营维护补贴,年补贴金额为平台

运营收支实际差额的20%-30%,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九)提升集群质量和品牌。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带动战略,强化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夯实企业计量、标准等内部质量管理基础,支持和引导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来提高块状经济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按照“有准入标准、有管理机构、有提升政策、有保护机制”的要求,加快区域品牌创建工作,积极注册区域集体商标,实施区域联盟标准,不断提高块状经济的质量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抓好专利、品牌等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品牌企业加强自我保护。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品牌形象。

(十)严格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资源节约、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排污权交易、园区生态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贯彻实施省“733示范工程”,重点培育6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个示范园区。

严格市场准入和审核管理。结合块状经济产业现状,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标准,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的块状经济,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减量置换”或“等量置换”的原则,严格能评、环评、土地和安全生产等环节的审批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杭州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委、发改委、农办、财政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质监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研究解决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任务,加强协作配合。要建立区、县(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和动态管理,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区、县(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有关产业集群建设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市级产业集群扶持政策体系。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产业集群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省、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集群品牌和联盟标准的推广培育等。

各区、县(市)要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解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项目、土地、资金、电力、环保、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强化金融服务。加强块状经济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支持建立“银群”(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银群”会商、整体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点培育提升的块状经济及行业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

强化网上金融超市的融资服务功能,完善小企业贷款工作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鼓励创投服务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立延伸服务网点,提供便捷服务,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融资支持体系。

(四)强化人才支撑。鼓励块状经济所在地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举办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活动,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才“131”培养工程和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满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对多层次、多形式

人才的需求。

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引进人才住房困难问题。发挥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专家服务组作用,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学)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搭建产业集群建设所需的人才技术支撑体系。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培育、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促进行业自律、维护有序竞争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或参与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贯彻落实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做好行业信息数据收集统计、行业指导、行业预警、产品认证、标准制定、区域品牌培育维护以及技术贸易壁垒应对等工作,促进产业集群有序发展。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转变,对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进行授权或委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行业协会开拓业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下载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鲁政办字〔2016〕104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鲁政办字〔2016〕104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