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士赏析
《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士》赏析
《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士》是我在高中时看过的一部由导演Mario Vargas Llosa拍摄的优秀秘鲁电影,据说当时她上映的时候在世界各国国家电影节上备受称赞。
起初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封套惹火性感的美女Angie Cepeda,本以为只是部卖弄情色的三级片,看了15分钟后才发现完全是两回事,这并不是南美传统的魔幻主义手法,而是辛辣尖锐嘲讽现实的黑色闹剧,恰到好处的情色只是整部电影的载体,笑声背后并不是温和含蓄的抨击,而是对现实最赤裸坦白情感的宣泄。
这部电影讲的是年轻有为、正直善良的上尉庞达隆被推荐去从事一项荒谬而匪夷所思的任务,那就是因为秘鲁军人的强奸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丑闻。为了遏制情况继续恶化,军方挑选了庞达隆上尉秘密组织劳军女郎慰藉军人,这项任务自然是保密的。具有讽刺性的是,生活作风良好、工作表现优秀的庞达隆上尉,深陷在这场荒唐的任务里,却保持着他高效率、高素质的工作作风。在从事工作之前,他仔细研究了弗洛伊德理论,精确计算了需要多少次服务、需要多少名劳军女郎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同时,他开始联系落魄的鸨母,带着几名精挑细选的妓女穿梭于亚马逊河上,给士兵提供服务。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庞达隆也为一个性感热辣的哥伦比亚女郎所蛊惑,两人深陷情欲陷阱,导致庞达隆妻子离家出走,被抓到把柄的庞达隆也因此恶名远播。直到劳军女郎的船只受到土著的攻击,哥伦比亚女郎被枪击而死。悲恸的庞达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哥伦比亚女郎的葬礼上给予她军方的荣誉。于是,军方受到了来自各界传媒的质问,这桩荒唐的交易,遂曝光在公众批判的目光下。庞达隆轰轰烈烈的军人生涯差点就此终结,他到了一个偏远山区支教——用中文翻译,那就是“劳动改造”。阅尽人间春色的庞达隆只有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悠悠的点燃一支烟,想起那段意乱情迷而荒诞不经的爱情和经历……
隆巴迪的影片驾驭能力非常出色,如此荒谬绝伦的故事在他的驾驭下,让人在捧腹之余又找不到借口指责它的不真实,部队的昏庸无能、抨击政府军队先锋斗士的真实面目、腐败官僚制度下庞达隆的忠直已经是最大的玩笑,而统治者的虚伪与妓女们真善美的巨大反差又让这个荒唐故事的产生成为可能,我想如果不是有着对这个国家最深刻的体会和洞悉世情的观察力,是无法拍出这样一部意蕴深长的电影的。除了驾驭剧情的能力,镜头运用和色彩都让我们见识了其在电影方面的造诣,绚丽的色调、充满南美风情的建筑和迷人的自然景观都体现了秘鲁真实的一面,善良纯朴的人性在这个环境里显得无限和谐,可偏偏现实社会的荒谬打破了这片平衡,生活夹杂太多的心酸与无奈,镜头背后的沧桑让人唏嘘,还好在庞达隆的眼中,我们最后看到的并不是对失去挚爱的悲伤,而是对生活不屈不饶的希望和梦想。
这个故事最后讲述的只是个体的救赎,庞达隆被发配边疆,他给以前的伙伴写了一封感谢信,在那样清冷恶劣的环境里,也许他更能保持自我的完整和真实。
第二篇: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简·爱》名著与电影赏析
姓名: 闫法轲
学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Z会计121
学号: 201204013120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一.作品综述 1.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主要情节概述: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的一系列遭遇以及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是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了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与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和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3.核心人物评价
简·爱——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爱德华.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年轻时他过着放浪的生活,后来决心认真生活,喜欢简爱并向她求婚。晚年时由于第一任妻子的疯狂放火而失去一条胳膊,并且瞎了(后来恢复了一只眼睛的视力)。最后成为简爱的丈夫。
白茜——盖茨海德庄园的仆人,相较之下她对简爱很好,后来嫁给看门人利文,曾看望过简爱。
里德太太——简·爱的舅妈,曾违心答应丈夫收养简爱,对简·爱并不公平。儿子自杀使她中风,临死前良心发现,告诉简·爱她隐瞒了她的叔叔的来信。(已死)
里德先生——简·爱的舅舅,对简·爱比较好,但过早离世。
伊丽莎·里德——里德太太的大女儿,精明有心计,习惯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常生活规律如钟表般精准,因弟弟的行为和家庭的败落而痛苦,决心隐居,后当了修女,后来成为修道院院长,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她的修道院。
乔治安娜·里德——里德太太的小女儿,貌美如花,向往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常常沉溺在她曾在伦敦度过的那个出尽风头的冬季的回忆里,后来嫁给了一个年老力衰的富豪。
约翰·里德——里德太太的儿子,暴躁、惹是生非,小时候经常欺负简·爱,长大后将家中财产挥霍一空后自杀。
海伦·布恩斯--简·爱在洛沃德慈善学校的好友,聪明好学。在罗沃德学校流行疾病时因为肺结核而死。(已死)
布罗克尔赫斯特——洛沃德慈善学校总管,虚伪且刻薄。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谭普尔小姐(玛利亚·谭波尔)——洛沃德学校教师,是简·爱的良师益友。后来嫁给了一个牧师。
圣约翰.李维斯——简爱的堂兄,英俊,有极高的信仰。向简求婚,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成为他的助手,被拒绝,后来一个人去印度传教了。
戴安娜·李维斯和玛丽.李维斯--简爱的堂姐,聪明善良且好学,戴安娜很活泼。(圣约翰的胞妹)
爱丽丝·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的女管家。
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旧情人(一个法国舞女)的女儿,沉溺于奢华的生活风,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饰物。在学校英国式教育下改变。(罗切斯特是她的监护人,简·爱的学生)
英格拉姆·布兰奇小姐——长得美丽动人的贵族小姐,罗切斯特先生的追求者,但不是为了爱,而是钱。
罗莎蒙德·奥利弗小姐——活泼美丽善良的贵族小姐,圣约翰教区内唯一一位富人奥利弗先生的女儿,她帮助圣约翰创办学校救济穷人,他们相爱却都不表达,圣约翰以她不适合成为传教士的妻子为由拒绝简爱撮合他们的好意。她最后嫁给了格兰比爵士。
简爱
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的女孩,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海伦
海伦主张凡事能忍旧忍,这样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我觉得海伦的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
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在他们的婚礼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罗切斯特先生是个有妻之夫的秘密后,简彻底失望了,她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他。然而他们最终又走到了一起。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二.作品评论
1.作品现实意义
《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谢菲尔德是地名),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毋庸置疑的名著。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2.个人心得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第三篇:中外电影赏析与比较
中外电影之比较
看电影我想是当今众多人选择的娱乐方式之一,那么面对中外铺天盖地的电影,有些人喜欢中国化的电影;有些人则亲莱外国式的电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爱好呢?我想归根结底还是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中外电影之间的悬殊吧!
首先中外电影之差别表现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中国电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主张真善美,弘扬人间正义,主张英雄本色,体现和谐理念。无论故事情节怎样曲折复杂,最终的结果终究是邪不压正,正义,善良必将战胜邪恶。同时侧重于善与恶之间的鲜明对比,好人好到近乎成圣人,坏人坏到最大恶疾,电影突显善的思想,激发观众向善的一方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结尾多以喜剧结尾,悲剧的电影少之又少,就连元朝关汉卿写的悲剧《窦娥冤》,表面上看窦娥被恶人张驴陷害致死是场悲剧,但实质上最终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洗冤昭雪,坏人最终坏有坏报,还是以喜剧为结尾。中国人向来都主张善始善终,所以中国电影以喜剧结尾也是合乎情理,符合中国人的“大团圆”心理。
外国电影却不偏重这样的嗜好。电影的结尾多是按照故事发展规律来安排。比如大家熟知的《泰坦尼克号》,剧中男主角杰克最终冻死在冰海里,这是符合故事发展的情理的。悲剧倒是也有悲剧的好处,相反如果杰克最终和露丝得救,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反而起不到巨大的震撼作用。同时外国电影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多主张“民主,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更多的是突显人性,引发人的思考,对人性更进一步的探索,而中国电影多侧重于对人生的探讨。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剧中男主角因被人诬陷犯杀妻罪而致狱,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男主角最终会被洗清冤枉,获得自由,法律的地位得以昭显和维护,然而这部电影却让中国人大吃一惊,法律不但没有发挥它应有分作用,反而成为了某些有权势的人贪污受贿的工具,影片更强调的是人的力量,肖申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挖出的地下通道,象征着穿越黑暗迈向光明和自由之路,赞美的是人的执著和毅力以及对自由的崇望往往能使其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获得新生
中外电影在意识形态的不同还表现在动作片上。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武术风”,中国武打片电影自然要吸取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所以你所看到的国产动作片自然少不了“真功夫”。在中国动作片中无论是挥刀舞棒,还是赤手空拳,都表演的淋漓尽致,有模有样,像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及甄子丹等功夫的演员都是杰出的代表,他们在剧中的精彩的武术表演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和喜爱。
外国电影(主要指欧美国家)则学不来这样的“武术经”,一方面他们的历史文化短,没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爱好与中国大大不同。西方国家更喜欢研发创造一些科研技术,像机械,枪弹,药物等项目都是他们衷爱的对象,因此你看到的外国电影多是秀他们的高端科学技术,而真打实斗则搬不上桌面,像票房过亿的《阿凡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中外电影在情感戏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拿爱情剧来讲,中国电影在感情戏方面多表现的含蓄委婉,在吻戏部分也只是点到即止,或者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当然也有为博得票房而突显这部分的影视作品,像《金瓶双艳》,《色.戒》,《苹果》等就是一味地放大激情戏这部分,当然这也是另话别说了。
外国文化比中国要开放的多,在感情戏方面多表现的激情狂放,尺度放的很大很开,不常看外国片的观众可能一开始接受和忍受不了那样“黄色”的电影,不过久而久之,渐渐习惯了外国文化的风格,也就能够接受了。外国电影中的激情戏多突显人的兽性最本质最自然的流露,且戏份所占比重很大。这两方面的对比也突显了中外文化之间的鲜明对比。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中外电影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中国电影讲究平淡,质朴,真实和和谐,这符合中国人的求“安稳”心理。而外国电影则表现的曲折,离奇,血腥和暴力,这也突显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像《死神来了》,《人皮客栈》,《暴力街区》《沉默的羔羊》等这类电影让人看了无不为之胆战心惊,毛骨悚然。
最后中外电影的异同还表现在表现手法上。中国电影一般采用平铺直叙,流畅舒缓的叙事手法,观众在尚未看完影片之前就能猜测到故事的结尾,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缺乏情节的起伏变动,不过这样的电影也是现代人枯燥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
外国电影在这方面则做的很漂亮,他们的电影多采用倒叙,插叙,意识流,蒙太奇等结构复杂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往往能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回肠,更加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比如经典电影《廊桥遗梦》就是先从一对兄妹逝去的母亲生前遗留下来的一本日记入手,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其母亲生前的秘密慢慢揭开,再采用插叙的手法将这一对兄妹的现在与他们母亲的过去紧密穿插在一起,渐渐将故事展开,慢慢解开观众的好奇心,将故事精彩纷呈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至于中外电影之间的差异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多说。上述观点仅个人之见,若有错误和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给予批评和指导。喜欢电影的朋友们不妨留心观察将中外电影比较一番,也许你们不仅能得出许多关于中外电影之间差异的见论,而且也能提高对中外电影的欣赏水平
第四篇:音乐剧与歌舞电影《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英国音乐剧《猫》被誉为当代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故事通俗易懂但戏剧结构逻辑严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作为多层次的线索,在给观众带去审美感受的同时增强全剧的逻辑性。本文通过对它歌词、歌曲创作与声乐表演等声乐审美特征方面进行赏析。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诗作《擅长装扮的老猫精》,由著名音乐剧大师、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其后请来了导演特雷沃尔·努恩,舞蹈设计师吉莉安·莱尼,著名服装设计师约翰·纳皮埃等人加盟《猫》的创作工作。1981 年5 月11 日在新伦敦剧院正式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次年10 月7 日在美国百老汇的冬日花园剧场进行了首演,又获得成功。如今,《猫》与《悲惨世界》、《西贡小姐》、《歌剧魅影》共同跻身于“四大音乐剧”之列。
一、音乐剧《猫》简介
本剧由原诗的15段改为19段,共分为两幕,以杰里科猫们一年一度的月圆之夜升天大会为故事背景, 讲述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 聚集在垃圾场内, 等待着百岁高龄的首领老杜特洛诺米的到来。它们尽情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希望能够被选中升入天堂后重获新生。一直厌倦猫族生活到外面闯荡的“魅力猫”格瑞泽贝拉也来到了聚会中, 她此时已尝尽了世态炎凉, 失去了当年光彩照人的容颜, 而且变得蓬头垢面、无比邋遢, 她渴望重新回归到猫族中, 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 对她非常敌视。最终,她以一曲《回忆》追忆往事,平息了所有猫们对她的敌意, 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也因这曲《回忆》她被选为上天堂重获新生的幸运猫。
此剧是以简单的戏剧结构来承载舞蹈、音乐及舞美等元素来展现百老汇式的音乐剧。在整体音乐展现上它沿用以节奏多变的爵士音乐风格来贯穿全剧, 再配以多种元素的电子音乐作为辅助勾勒, 描绘出一台梦幻般的音乐诗剧。
整部音乐剧的乐曲尤其非常优美动人, 除去欢快的爵士型音乐, 还有激烈的摇滚、幽怨的布鲁斯以及高贵典雅且带古典风味的古典流行乐, 在将近三小时的演出中, 共容纳了二十三首独创乐曲, 随着剧情的推进, 曲式氛围由主线爵士音乐转接各种类型音乐元素, 形成主曲副曲相互呼应的流畅式倾泻,带给观众无尽的审美享受。
二、《猫》的声乐审美特征分析
首先,歌剧《猫》歌词的隐喻性让人回味无穷。作者把本该聚集到人身上的特质回复到我们身边的一种可爱的动物身上, 而韦伯通过音乐剧又清晰化了拟人的猫, 并把所有内容返回到观众。杰米玛的每次出场几乎都与格瑞泽贝拉有关, 唱出的旋律也与格瑞泽贝拉相同。一个是天真无邪、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年华, 生命旅途才刚刚开始, 另一个则饱经风霜、已近风烛残年, 使人不禁联想到杰米玛就是年轻时的格瑞泽贝拉, 看到杰米玛就不难理解格瑞泽贝拉对过去快乐时光留恋。她们一个面朝月落, 一个面朝日出;一个在痛苦地回忆, 一个在天真地憧憬;一个饱经沧桑, 一个天真无邪, 这也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其次,《猫》的旋律风格迥异,音色变化多样,带给人们强烈的听觉刺激,同时对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甘比猫》中珍尼点点的嗓音明亮抒情, 旋律婉转动听。英雄猫的男中音音色缓慢地唱出了抒情部分, 接着音乐突然变成欢快的爵士风格, 杰里罗伦、迪米特、邦巴露娜的三重唱合在一起时立刻形成华丽花哨的音调, 一种快乐夸张的感觉油然而生。母猫杰米玛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音色极其甜美、纯净和自然, 她唱的《回忆》虽然和格瑞泽贝拉所唱的旋律相同, 但赋予歌曲不同的感情。格瑞泽贝拉唱得铿锵顿挫, 充满了沧桑和沉重感。杰米玛则处理得非常淡, 让人能清楚地感觉出她的清纯和天真, 但都共同表现着爱和宽恕的主题。猫首领虽是男高音, 但音色暗淡沙哑, 已有明显的虚弱、颤抖和苍老的痕迹, 没有底气, 声音很空, 非常适合老人的特点。
最后,该剧虽然表现了形形色色的猫, 实际是以猫喻人, 正如猫首领所唱“猫很象你们”。杰利科猫都有三个名字, 第一个是日常居家的名字, 第二个是奇特而更加尊贵的名字, 第三个是人类无法发现也永远猜不到的名字。所谓猫的几种名字, 实际上就是人性的各个方面。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多面的, 既有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面,也有附庸风雅、装模做样的一面, 第三个名字则恰似人性中欲望的一面, 因为它们复杂、隐晦却又是绝不可缺少的, 属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秘密。观众在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后, 就会明白后面各种猫的表演其实就是在表现各种不同的人性。舞台上每只猫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都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类人,让每个观众感同身受。
三、欣赏音乐剧《猫》的感想
因为之前被经典的《歌剧魅影》吸引,所以我抱着好奇心看了与之齐名的歌剧《猫》。但在认真看了两遍之后,《猫》给我的印象比魅影更加深刻。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部童话剧,并无什么更深的意义,可是细细的品味,这 些猫儿们身上的某些特性和人类是多么的相似。当步履蹒跚、蓬头垢面的魅力猫格瑞泽贝拉再次出场吐露心声的时候,我心被抓住了,她独特的表达宣告了音乐剧历史上不朽的名曲的诞生,那就是《回忆》。出走之后而又落寞潦倒地返家的“ 格里泽贝拉” 要追回那失去的脚印,要找回记忆中的温暖与幸福,她渴望获得新的生活,她在外面的世界领悟了幸福的真谛,所以她回来了,这实在让人牵挂了,让人心疼了,那曾经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悠远的歌声中使人们回到了一个单独的可以倾诉的世界。猫的领袖最终选择把这只出走流浪的、曾经美丽的魅力猫送上天堂去获得新生,给了魅力猫一种崇高的谅解。
迷失了,但永远在寻找。喜欢这部音乐剧,迷失者在《猫》剧中被艺术地宽容和谅解了,这种宽容与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得以平静下来重新思考:关于追求,关于自由,关于真正的幸福。
第五篇: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
《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创作的特色——散文美:了解《城南旧事》里“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二、理解作品的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三、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活动安排:
一、赏析影片《城南旧事》:
①英子的眼睛对于影片有什么重要作用? 讨论问题:
电影中小英子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形式:学生交流。)明确:英子在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双大眼睛。导演曾经这样评价她的扮演者沈洁:“(她)有一双非常贴合那个时代孩童的、会说话的眼睛„„”。追问:英子的眼睛对于影片有什么重要作用?
影片就叙事视点来看,正是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懵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体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成长的小说。
②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讨论问题:
大家知道,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场景(人物变化或者地点转移)来展开故事。请大家回想电影,将电影划分为几个场景?(形式: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所有的场景都有英子参加,英子是故事的主人公。
部分之间好像不太连贯,是两条线索(妞儿与秀贞)的交错,至结尾才合而为一。同时,还有一些情节似乎与整体联系不多,比如看“出红差”和爸爸教英子写大字。③串珠式的结构方式的作用? 讨论问题:
有人说《城南旧事》的结构是串珠式的,你觉得该如何理解? 教师明确: 首先,“串糖葫芦”反映了电影结构上表层的分块特点,似乎各个部分连接不紧密,像糖葫芦上一个个的果子;然而,《城南旧事》又不完全是一个个散果,糖葫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一根签子,把所有的散果连缀起来,对于《城南旧事》而言,这个“签子”就是叙述者,也就是英子。她使各个部分到结尾成为有机整体,读完之后回过头看,看似无联系的部分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正是作者设置悬念的技巧。同样,影片中的某些部分,如看“出红差”与“爸爸教英子写大字”看似闲笔,其实却有着深意,是为了说明英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育与她自己亲眼见到的社会有很大不同,他们教英子的都是正面的东西,而英子亲眼见到的却大多是丑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