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1 22:5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

第一篇: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

论黑泽明的《罗生门》

******

*****

******

摘要:作为世界电影史上一大巨匠“世界的泽明”。它的主要作品,具有普世的价值观,又常常是西方文艺思潮在东方的折射。本文试通过介绍他的代表作之一—《罗生门》,来剖析影片的实质,总而总结影片的中心思想,进而阐释人类的本性: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同时也试着解读日本文化。从而对影片,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黑泽明、文化、人性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自从成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我的脑海里就开始不断地出现电影里的影像。我总是在询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邪恶”,不敢说出事实的真相?而黑泽明拍的这部《罗生门》想要给我们传达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其真正含义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课后我又看了两遍电影,也不断地查阅网络,查阅书籍,查阅期刊。今天我带着这份成果,想要共享与老师,想要与大家共享。

这便是这份论文的由来,希望成老师您能够认可。

本论

一、黑泽明简历

黑泽明(1910-1998)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是家中最小的一个。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1943年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从此,影艺事业开始飞黄腾达。一生获奖无数,尤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终身成就奖为最高奖项。亦有“电影天皇”,“国际的黑泽”“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等荣誉称号。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梦》、《影武者》、《丑闻》等。

二、《罗生门》内容提要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 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三、《罗生门》的拍摄背景

黑泽明于1910年生于东京,是他那个严厉的军人父亲的第7个孩子。早年他爱的是油画和文学,包括那时已经风靡日本的西方文学。这些兴趣将会变得极其重要并且贯穿他的艺术生涯。在他的影片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画家的眼光。《罗生门》是黑泽明在松竹完成了《丑闻》之后,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的。剧本写的非常好,但是把它拍成一部影片却未免太短,此时的黑泽明立刻想起:《筱竹丛中》已经有三个故事了,如果再创造一个新故事,就正好达到影片所需的长度。同时黑泽明还想起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电影《罗生门》就是这样慢慢地在他头脑中孕育成形的。只不过,当时黑泽明正被一种焦躁感所困扰,原因是他以为电影已经进入有声时代,但是,无声电影的优点,以及它独特的电影美早已被人们弃置不顾了。所以黑泽明认为,应该回到无声影片的时代,有必要探索一下电影的原点。

《罗生门》————“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的惊世之作就这样诞生了!

四、《罗生门》观后感

自从成老师第一次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罗生门》这部影片后,我就被故事里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所深深吸引。我不得不由衷佩服黑泽明大师在故事内容上巧妙构造,将人性中的邪恶,自私与贪婪展示的淋漓尽致,而最后笔锋的一转,又将人性善的一面提升出来。让我们对整个世界依旧饱满温情。

成老师在课堂上的放映以及课下我的几次观看,使我对整部影片深有感触。以下便是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引起老师您的共鸣。

其实,故事本身是简单的:

一对夫妇从森林里经过,一阵夏日的凉风吹开女人的面纱,让在路旁歇息的京里大盗多襄丸色心大起,决心要得到这个女子。但当时的他并不想杀死女子的丈夫。于是他尾随这对夫妻,并设下骗局将丈夫骗到僻处绑起来。当他回到那女人身边告诉她她丈夫被毒蛇咬了,女人脸上担忧的神色让他妒火中烧。他把女人也带到男人被捆的地方,当着丈夫的面强暴了女人。在男权极度发展的古代日本社会,女人就面临了选择哪一个男人的问题,故事的疑惑也由这里产生,最后的结果是丈夫被杀死,女人在一座尼姑庵里被发现,而多襄丸也因为喝溪水中毒被发现而送上了公堂。

电影里其实是包含了双重叙述者。第一层是在罗生门的破庙里,那个愁苦又壮硕的中年男子。他的叙述里又包括了在公堂上女人、多襄丸、以及女巫代表的死者的叙述。就在这几个主角的讲述中,电影的主题得以凸现。每个人所描摹的真相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讲述时候的表情都是那么真挚,让人不可怀疑。

首先是多襄丸。他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十分的纯粹而没有心机。从后来中年男子的讲述中,他央求女人跟他去做他“浑家”的时候说了一句“我这个人呐,便是起了恶念,便顺着恶念干下去的人。”这是一种质朴的生活理念,他的灵魂中没有善恶的划分,从他自己的理解来看恐怕就是全恶。但正是这种纯粹的恶,让他不需要理会善恶的抉择,因为灵魂中不存在善的成分让他选择。这样的人,这样的活法,似乎比那些知晓了什么是善却仍旧作恶的人更容易得到原谅,而且可以设想,在他彻底的受到善的教化后,他会比其他人更加易于得到改变。人人都是一张纸,个性中有善有恶的人就好比纸上已经有各种颜色,纸上完全是白的没有一点颜色的人,也就是纯善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在社会里生存,为了获取必须的利益就必定会被恶所沾染。其实纯恶的人也是不应当存在的,因为同样生活在社会中也必然我接触到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善。就连多襄丸,在中年男子的讲述中,也知道在女人请求他去杀掉自己丈夫时让丈夫来给予这样一妻子处罚,这就是社会的印记。纯恶的人如果存在的话,就如同一张纯黑的纸张,同样可以作画,或者将其全部涂成白色,也是可行的。

多襄丸在讲述时,不断的强调他其实是不想杀丈夫的。首先是那个女人央求他,“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你们必须有人要死,当着两个男人面出丑,比死还难受,我会跟活下去的那个人走。”于是他送开了男人的捆绑。其次,他再强调的一点是,“即使要杀那汉子,我也决不想用卑鄙龌龊的手段杀他。那汉子也确有杀法,我们足足斗了二十三个回合,光这一点我心里还佩服他,凡是和我交锋,能斗上二十回合的,天底下也只有那汉子一个人。”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强暴女人时,女人并没有过分的挣扎,后来甚至伸出手来抱出了他。也就是说他并不完全是强迫女人这样做的,这就又减轻了他强暴的过错,而且还侧面表现了他的个人魅力。无疑,这个时候,他嘴里描述的自己无疑成了一个理想的被崇敬的侠盗,风流而不失豪气,光明磊落。从电影的初衷和表达的理念来看,这恐怕是他的臆想罢了。真相被他自然的隐藏了,他的述说在拼命减轻自己的罪恶,虽然他承认了自己杀死了那个丈夫,但那也是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坦白名声的举动。正如他所说,早晚头也会被悬在高干之上。

第二个是女人,她把自己描述成了古代最标准的模板妇人。柔弱,对于强暴不能反抗,但是心里却坚贞不渝。多襄丸似乎是个疯子,发泄之后不管不顾留下他们夫妻的难题就大笑着跑了。被强暴之后她想要靠近丈夫,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什么,但是丈夫给予的只是鄙视的眼神。“到如今我一想到那副眼神,还觉得浑身的血像要凝冻似的,在他眼睛里闪着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只是鄙视我的冷酷光芒。”她什么都做不了,似乎被多襄丸玩弄过后她就成了一个旁观者。丈夫鄙视他,甚至不肯去杀死她。她晕倒了,醒来之后就丈夫就被人在胸前插上了匕首。她就是日本女子受到的教育中那种最顺从,永远没有自我跟在男人身后的物品。这是她为自己打造的形象。没有错误,一切都无能为力。她是最悲情,最容易得到怜惜的任人摆布的最终受害者。一切都是男人的错误。多襄丸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玩过丢下她就跑了,而他的丈夫对她也没有任何同情,只是鄙视。她什么都不能做,不知道丈夫是被谁杀死,不知道昏迷的自己怎么会到了水边,甚至自杀都没能成功。她把过错罪恶完全撇清了。还可以看出的一点是,从她的讲述中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点女性意识的苗头。她虽然把自己刻画成了最理想的传统女性,但她不自觉的把过错完全推给了男人,男人是罪恶的源头,她一直是无辜的。她没有提到过爱情,后来死者的叙述也没有提到两人之间的爱情,这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电影并没有做过多的强调。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里,也许对男人的憎恶早就种在她的潜意识里了。但是这种意识十分微弱,还不能推翻她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留 下标准女性形象。

第三个是死者,是借女巫之口说话的,但叙述的效果没有打一点折扣。他描述的女人是邪恶的,整件事情都是由这“贱人”而起。“我当时想,但凭这句话,也就可以饶恕那强盗的罪了。”这句话是丈夫在女人要求多襄丸杀了她丈夫,而多襄丸十分诧异和愤怒,转而询问丈夫应该如何处置这女人后说的。仅凭这点,就可以断定这丈夫是一个在古代最寻常的男性中心主义者,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的产品。他认为自己对女人是仁慈的,没有要求多襄丸杀死她,但女人就是“贱人”。他没有丝毫考虑女人被强暴后可能的遭遇,似乎认为男人就可以像处置奴隶一般天经地义的处死女人。他和女人组成的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婚姻,在亚洲似乎都是如此。他将所有的错误都推到女人身上,而自己是自杀的,并没有强调多襄丸在这件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刚开始叙述的时候,他不断的强调“我那美貌的妻子”,在他的头脑里一直存在着一种红颜祸水的概念。他对女人的不屑是与生俱来的。这与女人对男人的憎恶似乎相辅相成。

三位在公堂上的陈述都结束了,案情愈加扑朔迷离。

这时最直接的叙述者,那个中年男子对破庙里的听众讲起了他的所见。在这里,女人爆发了,女人不再是柔弱的,也不是邪恶的,终于作为一个有自我的个体开始了控诉。他的述说是耐人寻味的,首先是他对女人的关注,“你要是我汉子,为什么不杀了这汉子?”中年男子其实看出了女人的惶恐无助,她害怕,怕没有一个男人愿意要她这样的“贱人”。在他的眼里女人是值得怜惜的,相对与男人来说,她是无辜的。两个男人是同样卑劣的,作为一个男性,他之所以以这样的视角叙述,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的不得志。极端的穷困让他羡慕甚至嫉妒同是男人但却完全不同命运的多襄丸和女人的丈夫,但是那样的命运是他无法得到的,于是他的心态转为病态的蔑视。他在挑剔这两个男人的缺陷,他认为他们除了拥有惬意的生活外都是懦弱、自私、粗暴的人,他借着女人之口教训了他们。他之所以关注女人,是为了把自己放到比那两个男人更高的位置上。

所有人的讲述完成之后,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以相对明显的角度被揭示。影片中的聆听者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主题一次次的被他提到。“人这种东西么,对自己本身都不肯坦白的东西多着呢。”从这里看来,似乎故事中叙述者们并没有刻意的撒谎,他们似乎连自己的心都蒙骗了,自然而然的讲出了自己认为的真相。人性的懦弱就从这里得以凸显。对于损害到自身的东西,我们本能的就将其屏蔽掉了,根本不用经过大脑的选择。而这种屏蔽一定是符合我们利益的,无庸置疑。这种利益,既是现实中的,又是满足自我的。比如多襄丸的风流侠盗,女人的标准妇人、丈夫的可以对妻子掌握生杀大权的大丈夫形象、还有中年男人从女人嘴里说出的理想男人。这些都是他们深藏在心中的渴望,通过这一次的叙述,得到了满足。

聆听者似乎是一个对人世看得相当透彻的入世之人,也可以说是一个豁达的纯恶之人,他深信人不可信任,连弃婴御寒的衣物都要扒走。在场的和尚陷入了相当大的痛苦之中,“可是,像方才这样的可怕事儿,还是破天荒头一遭呢。”

在当时罗生门的破庙中,三个人代表了人的三种简单分类。善,恶,中间。那个聆听者离开了,始终都带着恶。而和尚是柔弱的善者,对于世风日下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中间的那位中年男子摇摆不定,他苦恼也正是这个不知归向哪边的问题。他从死者身上取走了那把“值几文钱”的短刀,但是被聆听者揭穿时并没有否认,由此可知他还是彷徨的。最后他选择将那弃婴抱回家抚养,似乎可以看做他选择了善皈依。这也可以说是导演对世间残存的一点点温情所抱有的希望吧。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他的中心思想:

一:鞭挞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芥川的原作的确宣扬了人的不可信赖,客观真理不可信等等。但黑泽明用芥川的原作揭露了原作所诟病的利己思想,使人们承认现实社会中的确存在丑恶,但同时也告诉人们,人,毕竟是可以信赖的。客观真理是可信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必要增加卖柴人这个人物了。既然改编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保持与原作精神一致,那又何必增加一个卖柴人?影片中五个人在公堂上所作各对自己有利的供词,的确表明了人的自私,使人难分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固然都值得怀疑,但它的最终目的是提示人的自私,而不是教唆凡是人都应该怀疑。揭露人的自私性并不等于说人是不可信的。

二:宣扬了人道主义永存的观念。芥川的原作中,行脚僧是作为第一个风 人出场的。他回答时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说:他昨天路上遇见被杀的武士和他的子。第二句说:武士今天丧命见人生无常。原作中行脚僧的慨叹,纯粹是出家人消极的慨叹。然而最后一场戏里,他表示的却是对人生的积极见解。

三:黑泽明以《筱竹丛中》为内容,却以《罗生门》为题名,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平安时代的平安京大城的罗生门一带,是个贫困荒凉的地方,常常是盗贼与乞丐的巢窟。人们自私彼利和愚昧的卑微精神境界,源于文化教养之缺乏,而谇文化教养缺乏的起因,尽管不是唯一的然而却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物质生活的贫困。影片出扬人物大多属于当时的下层人物,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总之,《罗生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欣赏,更是对整个人类本性的诠释,有力地有力地揭示了人的无可比拟的罪孽,黑泽明在这里使一种电影样式纯粹到结晶的程度,而这种样式,对于人是可信赖的和人是不可信的这样用言语来表达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

我的收获

通过《罗生门》这部影片,使我对黑泽明大师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譬如:坚毅,执着,勇气以及适当的坚持自我!

而影片本身则带给我更多的震撼,首先是我对人性的了解更加透彻了,在极端情况下,人总为了为了某种利益而相互掩盖着,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从理性上去理解它,而不是一味地鄙视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的去改变内心的软弱,最大化地展示人性光辉的一面。

再者,我也对日本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罗生门》有对日本封建王朝支柱的武士阶级的辛辣讽刺,也有对统治阶级的怀疑主义,亦有对下层阶级文化教养匮乏的同情,是一部上乘的日本文化艺术欣赏影片。

再一次感谢成老师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影视素材,让从中我获益匪浅。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芥.筱竹丛中[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4月

2、李正伦。黑泽明影片刍议[J]。当代电影。1986年05期

3、芥川龙之芥.罗生门[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10月

4、周作人.今昔物语[M].新星出版社。2006年9月

5、日月。鲁迅和芥川龙之介之译事[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3期

6、李志超。黑泽明生平与主要作品年表[J]。当代电影。2010年03期

7、岑治。评芥川龙之介《罗生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2年06期

8、www.xiexiebang.comki.net

百度

中国学术期刊网 中国知网 6

第二篇: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论文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

2010—2011学年第 2 学期

学 院: 课程名称: 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 学分: 2 学号姓名: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

考核内容: 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

评 语: 日本文学论文《论黑泽明的罗生门》从《罗生门》的人物描写、《罗生门》的文学色彩来说明日本文学社会功能、日本文学的特色、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罗生门》存在的不足之处等方面描写了日本文学的特点,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日本文学有较深刻认识。但是只写表面现象,在深入分析研究问题方面还存有不足之处。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用文学评论、美学和比较文化的观点,分析掌握日本文学的特点是学习日本文学的捷径。

成绩: 教师签名:

时间: 2010.5.30

论黑泽明的《罗生门》

摘要:黑泽明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大巨匠,其作品具有普世的价值观,又常常是西方文艺思潮在东方的折射。本文试通过介绍他的代表作之一—《罗生门》,来剖析影片的实质,总结影片的中心思想,进而阐释人类的本性: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同时也试着解读日本文化及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对影片,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黑泽明、文化、人性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自从成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我的脑海里就开始不断地出现电影里的影像。我总是在询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邪恶”,不敢说出事实的真相?而黑泽明拍的这部《罗生门》想要给我们传达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其真正含义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课后我又看了两遍电影,并不断通过网络、书籍、期刊等资源查阅资料。今天我带着这份成果,想要与老师共享,想要与大家共享。

这便是我这篇论文的由来,希望成老师您能够认可。

本论

一、黑泽明简历

黑泽明(1910-1998)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是家中最小的一个。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1943独立年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从此,影艺事业开始飞黄腾达,共导演了31部电影,其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一生获奖无数,尤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终身成就奖为最高奖项。亦有“电影天皇”、“国际的黑泽”、“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等荣誉称号。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梦》、《影武者》、《丑闻》等。

二、《罗生门》内容提要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三、《罗生门》的拍摄背景

黑泽明于1910年生于东京,是他那个严厉的军人父亲的第7个孩子。早年他爱的是油画和文学,包括那时已经风靡日本的西方文学。这些兴趣将会变得极其重要并且贯穿他的艺术生涯。在他的影片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画家的眼光。《罗生门》是黑泽明在松竹完成了《丑闻》之后,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的。剧本写的非常好,但是把它拍成一部影片却未免太短,此时的黑泽明立刻想起:《筱竹丛中》已经有三个故事了,如果再创造一个新故事,就正好达到影片所需的长度。同时黑泽明还想起了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电影《罗生门》就是这样慢慢地在他头脑中孕育成形的。只不过,当时黑泽明正被一种焦躁感所困扰,原因是他以为电影已经进入有声时代,无声电影的优点,以及它独特的电影美早已被人们弃置不顾了。所以黑泽明认为,应该回到无声影片的时代,有必要探索一下电影的原点。

《罗生门》—“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的惊世之作就这样诞生了!

四、《罗生门》观后感

自从成老师第一次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罗生门》这部影片后,我就被故事里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所深深吸引。我不得不由衷佩服黑泽明大师在故事内容上巧妙构造,将人性中的邪恶、自私与贪婪展示得淋漓尽致,而最后笔锋的一转,又将人性善的一面提升出来。让我们对整个世界依旧饱满温情。

成老师在课堂上的放映以及课下我的几次观看,使我对整部影片深有感触。以下便是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引起老师您的共鸣。

其实,故事本身是简单的:

一对夫妇从森林里经过,一阵夏日的凉风吹开女人的面纱,让在路旁歇息的京里大盗多襄丸色心大起,决心要得到这个女子。但当时的他并不想杀死女子的丈夫。于是他尾随这对夫妻,并设下骗局将丈夫骗到僻处绑起来。当他回到那女人身边告诉她她丈夫被毒蛇咬了,女人脸上担忧的神色让他妒火中烧。他把女人也带到男人被捆的地方,当着丈夫的面强暴了女人。在男权极度发展的古代日本社会,女人就面临了选择哪一个男人的问题,故事的疑惑也由这里产生,最后的结果是丈夫被杀死,女人在一座尼姑庵里被发现,而多襄丸也因为喝溪水中毒被发现而送上了公堂。

电影里其实是包含了双重叙述者。第一层是在罗生门的破庙里,那个愁苦又壮硕的中年男子。他的叙述里又包括了在公堂上女人、多襄丸、以及女巫代表的死者的叙述。就在这几 个主角的讲述中,电影的主题得以凸现。每个人所描摹的真相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讲述时候的表情都是那么真挚,让人不可怀疑。

首先是多襄丸。他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十分的纯粹而没有心机。从后来中年男子的讲述中,他央求女人跟他去做他“浑家”的时候说了一句“我这个人呐,便是起了恶念,便顺着恶念干下去的人。”这是一种质朴的生活理念,他的灵魂中没有善恶的划分,从他自己的理解来看恐怕就是全恶。但正是这种纯粹的恶,让他不需要理会善恶的抉择,因为灵魂中不存在善的成分让他选择。这样的人,这样的活法,似乎比那些知晓了什么是善却仍旧作恶的人更容易得到原谅,而且可以设想,在他彻底的受到善的教化后,他会比其他人更加易于得到改变。人人都是一张纸,个性中有善有恶的人就好比纸上已经有各种颜色,纸上完全是白的没有一点颜色的人,也就是纯善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在社会里生存,为了获取必须的利益就必定会被恶所沾染。其实纯恶的人也是不应当存在的,因为同样生活在社会中也必然我接触到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善。就连多襄丸,在中年男子的讲述中,也知道在女人请求他去杀掉自己丈夫时让丈夫来给予这样一妻子处罚,这就是社会的印记。纯恶的人如果存在的话,就如同一张纯黑的纸张,同样可以作画,或者将其全部涂成白色,也是可行的。

多襄丸在讲述时,不断的强调他其实是不想杀丈夫的。首先是那个女人央求他,“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你们必须有人要死,当着两个男人面出丑,比死还难受,我会跟活下去的那个人走。”于是他送开了男人的捆绑。其次,他再强调的一点是,“即使要杀那汉子,我也决不想用卑鄙龌龊的手段杀他。那汉子也确有杀法,我们足足斗了二十三个回合,光这一点我心里还佩服他,凡是和我交锋,能斗上二十回合的,天底下也只有那汉子一个人。”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强暴女人时,女人并没有过分的挣扎,后来甚至伸出手来抱出了他。也就是说他并不完全是强迫女人这样做的,这就又减轻了他强暴的过错,而且还侧面表现了他的个人魅力。无疑,这个时候,他嘴里描述的自己无疑成了一个理想的被崇敬的侠盗,风流而不失豪气,光明磊落。从电影的初衷和表达的理念来看,这恐怕是他的臆想罢了。真相被他自然的隐藏了,他的述说在拼命减轻自己的罪恶,虽然他承认了自己杀死了那个丈夫,但那也是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坦白名声的举动。正如他所说,早晚头也会被悬在高干之上。

第二个是女人,她把自己描述成了古代最标准的模板妇人。柔弱,对于强暴不能反抗,但是心里却坚贞不渝。多襄丸似乎是个疯子,发泄之后不管不顾留下他们夫妻的难题就大笑着跑了。被强暴之后她想要靠近丈夫,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什么,但是丈夫给予的只是鄙视的眼神。“到如今我一想到那副眼神,还觉得浑身的血像要凝冻似的,在他眼睛里闪着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只是鄙视我的冷酷光芒。”她什么都做不了,似乎被多襄丸玩弄过后她就成了一个旁观者。丈夫鄙视他,甚至不肯去杀死她。她晕倒了,醒来之后就丈夫就被人在胸前插上了匕首。她就是日本女子受到的教育中那种最顺从,永远没有自我,是跟在男人身后的物品。这是她为自己打造的形象。没有错误,一切都无能为力。她是最悲情,最容易得到怜惜的任人摆布的最终受害者。一切都是男人的错误。多襄丸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玩过丢下她就跑了,而他的丈夫对她也没有任何同情,只是鄙视。她什么都不能做,不知道丈夫是被谁杀死,不知道昏迷的自己怎么会到了水边,甚至自杀都没能成功。她把过错罪恶完全撇清了。

还可以看出的一点是,从她的讲述中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点女性意识的苗头。她虽然把自己刻画成了最理想的传统女性,但她不自觉的把过错完全推给了男人,男人是罪恶的源头,她一直是无辜的。她没有提到过爱情,后来死者的叙述也没有提到两人之间的爱情,这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电影并没有做过多的强调。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里,也许对男人的憎恶早就种在她的潜意识里了。但是这种意识十分微弱,还不能推翻她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留下标准女性形象。

第三个是死者,是借女巫之口说话的,但叙述的效果没有打一点折扣。他描述的女人是邪恶的,整件事情都是由这“贱人”而起,“我当时想,但凭这句话,也就可以饶恕那强盗的罪了。”这句话是丈夫在女人要求多襄丸杀了她丈夫,而多襄丸十分诧异和愤怒,转而询问丈夫应该如何处置这女人后说的。仅凭这点,就可以断定这丈夫是一个在古代最寻常的男性中心主义者,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的产品。他认为自己对女人是仁慈的,没有要求多襄丸杀死她,但女人就是“贱人”。他没有丝毫考虑女人被强暴后可能的遭遇,似乎认为男人就可以像处置奴隶一般天经地义的处死女人。他和女人组成的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婚姻,在亚洲似乎都是如此。他将所有的错误都推到女人身上,而自己是自杀的,并没有强调多襄丸在这件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刚开始叙述的时候,他不断的强调“我那美貌的妻子”,在他的头脑里一直存在着一种红颜祸水的概念。他对女人的不屑是与生俱来的。这与女人对男人的憎恶似乎相辅相成。

三位在公堂上的陈述都结束了,案情愈加扑朔迷离。

这时最直接的叙述者,那个中年男子对破庙里的听众讲起了他的所见。在这里,女人爆发了,女人不再是柔弱的,也不是邪恶的,终于作为一个有自我的个体开始了控诉。他的述说是耐人寻味的,首先是他对女人的关注,“你要是我汉子,为什么不杀了这汉子?”中年男子其实看出了女人的惶恐无助,她害怕,怕没有一个男人愿意要她这样的“贱人”。在他的眼里女人是值得怜惜的,相对与男人来说,她是无辜的。两个男人是同样卑劣的,作为一个男性,他之所以以这样的视角叙述,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的不得志。极端的穷困让他羡慕甚至嫉妒同是男人但却完全不同命运的多襄丸和女人的丈夫,但是那样的命运是他无法得到的,于是他的心态转为病态的蔑视。他在挑剔这两个男人的缺陷,他认为他们除了拥有惬意的生活外都是懦弱、自私、粗暴的人,他借着女人之口教训了他们。他之所以关注女人,是为了把自己放到比那两个男人更高的位置上。

所有人的讲述完成之后,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以相对明显的角度被揭示。影片中的聆听者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主题一次次的被他提到。“人这种东西么,对自己本身都不肯坦白的东西多着呢。”从这里看来,似乎故事中叙述者们并没有刻意的撒谎,他们似乎连自己的心都蒙骗了,自然而然的讲出了自己认为的真相。人性的懦弱就从这里得以凸显。对于损害到自身的东西,我们本能的就将其屏蔽掉了,根本不用经过大脑的选择。而这种屏蔽一定是符合我们利益的,无庸置疑。这种利益,既是现实中的,又是满足自我的。比如多襄丸的风流侠盗,女人的标准妇人、丈夫的可以对妻子掌握生杀大权的大丈夫形象、还有中年男人从女人嘴里说出的理想男人。这些都是他们深藏在心中的渴望,通过这一次的叙述,得到了满足。

聆听者似乎是一个对人世看得相当透彻的入世之人,也可以说是一个豁达的纯恶之人,他深信人不可信任,连弃婴御寒的衣物都要扒走。在场的和尚陷入了相当大的痛苦之中,“可是,像方才这样的可怕事儿,还是破天荒头一遭呢。”

在当时罗生门的破庙中,三个人代表了人的三种简单分类。善,恶,中间。那个聆听者离开了,始终都带着恶。而和尚是柔弱的善者,对于世风日下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中间的那位中年男子摇摆不定,他苦恼也正是这个不知归向哪边的问题。他从死者身上取走了那把 “值几文钱”的短刀,但是被聆听者揭穿时并没有否认,由此可知他还是彷徨的。最后他选择将那弃婴抱回家抚养,似乎可以看做他选择了善皈依。这也可以说是导演对世间残存的一点点温情所抱有的希望吧。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他的中心思想:

第一,鞭挞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芥川的原作的确宣扬了人的不可信赖,客观真理不可信等等。但黑泽明用芥川的原作揭露了原作所诟病的利己思想,使人们承认现实社会中的确存在丑恶,但同时也告诉人们,人,毕竟是可以信赖的。客观真理是可信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必要增加卖柴人这个人物了。既然改编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保持与原作精神一致,那又何必增加一个卖柴人?影片中五个人在公堂上所作各对自己有利的供词,的确表明了人的自私,使人难分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固然都值得怀疑,但它的最终目的是提示人的自私,而不是教唆凡是人都应该怀疑。揭露人的自私性并不等于说人是不可信的。

第二,宣扬了人道主义永存的观念。芥川的原作中,行脚僧是作为第一个风 人出场的。他回答时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说:他昨天路上遇见被杀的武士和他的子。第二句说:武士今天丧命见人生无常。原作中行脚僧的慨叹,纯粹是出家人消极的慨叹。然而最后一场戏里,他表示的却是对人生的积极见解。

第三,黑泽明以《筱竹丛中》为内容,却以《罗生门》为题名,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平安时代的平安京大城的罗生门一带,是个贫困荒凉的地方,常常是盗贼与乞丐的巢窟。人们自私彼利和愚昧的卑微精神境界,源于文化教养之缺乏,而谇文化教养缺乏的起因,尽管不是唯一的然而却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物质生活的贫困。影片出扬人物大多属于当时的下层人物,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总之,《罗生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欣赏,更是对整个人类本性的诠释,有力地有力地揭示了人的无可比拟的罪孽,黑泽明在这里使一种电影样式纯粹到结晶的程度,而这种样式,对于人是可信赖的和人是不可信的这样用言语来表达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

我的收获

通过对《罗生门》这部影片的解读,我对黑泽明大师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譬如:坚毅,执着,勇气以及适当的坚持自我!

而影片本身则带给我更多的震撼,首先是我对人性的了解更加透彻了,在极端情况下,人总为了某种利益而相互掩盖着,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从理性上去理解它,而不是一味地鄙视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上地去改变内心的软弱,最大化地展示人性光辉的一面。

再者,我也对日本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罗生门》有对日本封建王朝支柱的武士阶级的辛辣讽刺,也有对统治阶级的怀疑主义,亦有对下层阶级文化教养匮乏的同情,是一部上乘的日本文化艺术欣赏影片。

最后,再一次感谢成老师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影视素材,也感谢老师一学期来对我的辛勤教诲,让我从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何放.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2]李志超.黑泽明生平与主要作品年表[J].当代电影,2010,(3).[3]丁璞.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7(5).[4]高慧勤.芥川龙之介全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5]叶渭渠.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6]香江波.日本芥川、直木文学奖[J].国外出版瞭望,2003,(3).[7]蓝泰凯.略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8]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9.[9]王晶.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J].日本研究,1997,(4).[10]成春有.试论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思想[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

第三篇:日本电影赏析观后感

伊豆的哀伤

—观《伊豆的舞女》有感古代艺妓的爱情悲

前些天观看了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改编而成的电影,感触颇深。整部电影,没有浪漫灼热的爱情宣言,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架构,更没有现代偶像剧里惯用的为爱私奔、山盟海誓、生死离别,它所讲述的,仅仅是两个少年懵懂的爱情里邂逅与分别的故事。这部电影让人感觉似乎是在喝一杯上等的好茶,它清淡苦涩却令人回味悠长。

高中生川岛趁开学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回卖艺的歌舞伎艺人,因被其中一个梳着古代发髻、背着大鼓的娇小玲珑舞娘吸引,他决定与他们一起上路。薰子清纯可爱、川岛斯文秀气,两人在短暂的旅途中互生好感,却未曾表白。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艺妓的地位卑贱,而学生川岛处于社会地位上层,川岛一方面为熏子的纯洁无暇而心动,一方面又陷入深深的矛盾中,他亦是明白社会地位的差距会使他们的爱情毫无结果却又忍不住想和她多亲近。就在这样的挣扎压抑中,川岛最终告别了他们独自返校,而熏子依然继续着她的卖艺生涯。

川端康城笔下的爱情,意犹未尽,没有结果,清新但无奈,单纯却哀伤。让我不禁想到曾在哪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有一种爱情叫做心动却无果,结局只有淡淡的哀伤飘散天涯。

故事中艺妓们在路上遇见人就要行礼,川岛要请熏子哥哥在他所住旅馆里吃饭,旅馆服务员说那几句话的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起先是震惊,艺妓的地位竟是如此卑微,仔细一想却也明白了,在这阶级鲜明的时代,艺妓的低贱的身份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即使她们再纯洁美好,她们的爱情也往往是以悲剧或无果来收场的。古代的中国不也如此吗? 曾经学过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课文也是一个艺妓的爱情悲剧。燕京名妓杜十娘,与书生李甲相爱。她自愿付钱给李甲为己赎身,并嫁与李甲。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李甲偕同杜十娘离开燕京乘船回浙江绍兴。李甲的好友柳云卿和十娘的姊妹徐素素、林玉霜送行郊外,大家都为他俩祝福,希望他们永远相爱,偕老百年。风雪阻塞了航路,他们的船只只好停泊在瓜州渡口。黄昏时候,十娘在船舱里轻轻地弹着琵琶为李甲消遣旅途寂寞。而李甲却别有一番心事:快到家了,带回一个“青楼妓女”一定会受父亲的责备,亲朋的耻笑,他为此愁肠百结,暗地里焦虑徘徊。悠扬的琵琶声,飘入盐商孙富的耳朵里,他悄悄把船只摇近李甲的船只,想打听弹琵琶的人是谁。第二天,他果真看到十娘,馋涎她的美色,于是装作“斯文”结识了李甲,邀他到岸上去饮酒谈心。孙富从李甲口中探出他的“心病”,就紧紧抓住不放,说了许多带十娘回家的害处。李甲本来就犹疑不安,加上这些“规劝”,越觉得自己的“名声”、“前程”要紧。遂决心抛弃十娘,并答应以千金卖与孙富。李甲回到船舱,有愧于心,不敢吐露真情。十娘见他神态失常,便百般温存地劝慰,又探询、又猜测,希望能与丈夫分担忧虑,直到知道李甲原来是寡情绝义要遗弃、出卖自己的时候,真如晴天霹雳,几乎晕倒过去。她悲愤至极,只是悲叹“人心奸险,世道残酷”!并决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着李甲、孙富的面,打开金匣,对着积藏多年的珍珠宝玉感慨叹息,然后抱着金匣纵身跳入江中。

沦落风尘的这些女子们哪个不是不得已才深陷泥沼?这些可怜的女子们也渴望美好的爱情,渴望有良人来珍惜自己,渴望有温暖的家。杜十娘风尘数年,遇到李甲她以为从此后她也可以幸福的生活了,结果呢,一心一意的痴心相待换来的却是丈夫的抛弃和背叛,她选择了跳江自杀。或许她明白了在这时代男人们看重的任然是脸面和前途,对于她这身份的人来说或许永远没有幸福吧,她无可奈何却也绝望了吧? 小仲马成名作《茶花女》不是也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故事吗?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税务局长迪瓦尔先生的儿子阿尔芒·迪瓦尔,他疯狂地爱着茶花女,他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情,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尔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尔芒的父亲想办法骗阿尔芒离开后去找玛格丽特希望她离开阿尔芒,为了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尔芒绝交。后来阿尔芒为报复不断侮辱她,直到他知道真相却已经晚了,玛格丽特带着失望病逝了。她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当阿尔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她。从日记中,阿尔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又是一场爱情悲剧,因为身份地位的天壤之别破坏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纵使他们相爱又怎样呢?他们生存的时代注定了他们的爱不被周围的人认可接受,注定了爱情以悲剧收场。

看过这些艺妓们的爱情悲剧,一方面为她们惋惜为她们不平,另一方面也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如今这开放、民主的时代,我们可以自由恋爱,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比起这些可怜的女子我们不知幸福多少倍,他们奢望的生活我们拥有,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不要等到失去时才来后悔,现在开始就好好的生活吧!

第四篇:外国电影文学赏析

外国电影文学赏析之《基督山伯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班朱明希 2404110139 电影《基督山伯爵》是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大仲马所创作的经典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其以“爱情”和“复仇”两个主题线索宣扬了爱憎分明、讨厌政治的专制、主张惩恶扬善的主观思想,也彰显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险恶,同时也揭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是法国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要用几个词对《基督山伯爵》进行形象的描述的话,那么“痛苦与生命”“仇恨与爱情”能生动地渲染这部电影的沉重气氛,而“复仇”与“爱情”可谓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复仇”的主题便引申出了“越狱”“财富获取”“报仇”等一系列情节;“爱情”的主题却从情感上对“复仇”这一主题线索进行了丰富和延伸。《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充分宣扬了爱憎分明、讨厌政治的专制、主张惩恶扬善的主观思想。

《基督山伯爵》描述了远洋货船“法老号”年轻大副埃德蒙·唐泰斯接受船长摩莱尔临死重托,为波拿巴党人送一封信。正当他为自己即将成为这艘船的新船长而兴奋时,却遭到了同船的会计丹格拉尔和情敌费尔南的陷害和检举,在他正举行婚礼之时遭遇逮捕。之后遇见了假公济私的检察官维尔福,而将他投入了死牢。在牢中,他遇见了一位神父——法里亚,得到一个埋藏于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在狱友死后,唐泰斯策划并成功越狱,然后根据法里亚的指引找到了宝藏,更名山巴,成为基督山伯爵。在成为巨富之后,他开始策划报恩惩仇,报答了老船主之恩,对所有的仇人进行复仇。《基督山伯爵》整个剧情中,人物和情节都充满了离奇色彩,每个情节都新颖奇特,引人入胜,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基督山伯爵》整部影片除了传奇的情节故事之外,还蕴含着伸张正义、扬善惩恶的色彩。电影中“善”的主要人物就是老船长摩莱尔,“恶”的主要人物就是丹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电影中通过对“善”的报答和对“恶”的惩罚充分展示出“扬善惩恶”的寓意。

在《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中,“复仇”是其重要的主题线索,通过“复仇”这一主题将整部影片故事勾画了出来。但是这部影片的“复仇”之路跟其他影片诸如《天龙八部》等略有不同,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之路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重要武器——法律、智慧、金钱,这是当时法国社会非常重要的三个文化关键词,它们为基督山伯爵复仇提供了保障。基督山伯爵正是通过这三种充分而又不泛滥的手段,取得了其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复仇。

首先,在他看来,仇人死亡并不是复仇的真正目的。因为死亡代表的是安息或者跟安息接近的麻木,他觉得当下再严酷不过的刑罚在他仇人身上都显得太轻,简单的死亡已经不能平衡他平白无故遭受牢狱之灾所带来的心灵痛苦和所受的一切折磨。因此,在基督山伯爵心里滋生了对仇人进行精神摧残的想法。只有让仇人在精神上产生痛苦、绝望和煎熬,才能平衡其遭遇十四年之久的牢狱痛苦。影片中对“复仇”目的的设计给观众以新鲜感,让观众的思维不再定格于“死亡”这个简单而又传统的形式上,从而给观众思路上一种冲击,引发观众的兴趣。

其次,《基督山伯爵》影片中的复仇情节充分揭示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状况及时代背景。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金钱、智慧、法律,可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基督山伯爵复仇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这几个因素。金钱使得基督山伯爵进入法国的上流社会,成为跟他的仇敌接触的砝码;他的神秘和智慧成为其跟仇敌交流的基石;法律则成了基督山伯爵复仇或者摧毁仇敌的重要手段或者利剑。电影情节中充分展现了这些因素,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也给观众们还原了法国19世纪的社会背景,激发了观众怀旧或者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情怀。

最后,《基督山伯爵》影片在结局上呼应了基督山伯爵对复仇目的的界定,让自己的仇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费尔南背信叛国,对权利一心追求,其卖主求荣的丑事最后在议会上被美女海蒂揭露出来,使得他声名狼藉,然后绝望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丹格拉尔,这位巨富最后被基督山伯爵整得几近破产,最后落得了渐渐饿死的处境。维尔福,这位常年埋首于法律的检察官,最终在自己的法庭上接受了被自己当年亲手杀“死”的儿子的控诉,他在自己妻儿被逼身亡之后一度发疯,流窜于市。基督山伯爵所复仇的对象常年来执著于金钱、权利和法律,最后也将手中的金钱、权利和法律输得一败涂地,而致使这个结局发生的正是上面的金钱、权利和法律。可见,整部影片富有戏剧性,给观众一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思。

此外,以上三段复仇剧情错综复杂,却相互联系。基督山伯爵根据其对复仇的目的的看法,认为复仇不在于肉体上的死亡,而在于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毁,他将这种观点充分应用于其复仇过程,对仇人的弱点或者所心系的东西“对症下药”,从而给观众以“快意恩仇”的心理冲击,让观众得到充分的心理释放。也正是因为《基督山伯爵》这种快意恩仇的剧情,使得《基督山伯爵》成为以精神摧残为主要复仇形态的西方复仇电影作品的典型。

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爱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尽管它只是对复仇主题进行铺垫和陪衬,但对其的拍摄也是极为动人的。在电影之初,梅尔塞苔丝是埃德蒙·唐泰斯的远航灯塔,梅尔塞苔丝让埃德蒙·唐泰斯时刻憧憬着跟其完婚的愿望。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婚礼却遭遇厄运,在婚礼上埃德蒙·唐泰斯因罪被逮捕入狱,结果使得这对有情人被重重铁栏相隔,终难成愿。在爱情的驱使下,梅尔塞苔丝坚持了十八个月的漫长等待,在无法拯救自己丈夫的罪行之后,涌现了彻底绝望的念头,无依无靠的她最后选择了跟费尔南离开了这伤心之地。之前的美好爱情就好像泡沫一样轻易地给吹碎了。梅尔塞苔丝并没有遵守自己跟埃德蒙·唐泰斯的诺言,继续等下去,而选择了跟埃德蒙·唐泰斯的仇人费尔南结婚。埃德蒙·唐泰斯也正是因为自己爱情的破灭,对爱人的思念和对仇人的痛恨时刻消磨着他的意志和灵魂,也滋生了他执意报复的愤怒之念。而在二十年后,在埃德蒙·唐泰斯再一次出现在昔日爱人面前之时,之前的爱和恨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爱情逝去,再不复返,梅尔塞苔丝只有默默地独自哀伤、悲痛。整部电影中,爱情的戏份比较少,但是它的存在充分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给复仇这条主线增添了重要的情感因素。这份曲折之爱让人唏嘘不已,因为这一爱情剧情的设置,而让观众深深地洞彻心扉,跟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丝丝共鸣。然而,影片仍没将镜头停留于此,电影中也设计出了海黛这个女性人物来拯救主人公埃德蒙·唐泰斯的灵魂。在埃德蒙·唐泰斯的复仇实现之后,他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憧憬,在悔恨中无限迷茫,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海黛的出现给予他继续生活、继续逐爱的勇气,海黛的爱让他找回了自我,走出了复仇的怪圈,最终和海黛结合。整部影片从爱情破碎开始,再以爱情归宿结束,在逻辑上和观众情感上给予完美的结合,从而给观众制造出故事的“复仇”和“爱情”两条主题线索。

总之,唐泰斯对梅尔塞苔丝深深的爱使得他迷失在复仇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而在其复仇成功之后又因为海黛的出现而得到了重新安置。因此,在这部电影中,如果说复仇是行为动力的主题线索,爱情则是伴随着复仇出现、变化的另一条主题线索。恨到极处正是爱最缺失之时,而反过来说,恨的动力又是因为对爱的渴望。爱情的缺失和找寻从情感上丰富了电影复仇的主题线索,这两大主题共同烘托其电影的整个框架。

《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通过复仇和爱情两个主题,充分揭露了法国当时金钱至上、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唐泰斯的悲惨遭遇和丹格拉尔、费尔南、维尔福的飞黄腾达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名誉、金钱对人性的毁灭超乎观众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背叛自己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而维尔福夫人最后却事与愿违,落个两手空空。但是有黑也有白,摩莱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后金钱却不请自来。这充分证明世道公正还是存在的,好人终有好报。因此,《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具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意义。同时,在影片中也看到了《基督山伯爵》最后所说的:“直到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括在这五个字内:‘等待’和‘希望’。”揭示了“等待”和“希望”在人们心中的力量,希望能给耐心的等待以动力,等待是实现希望的重要过程。可见,“等待”和“希望”正是《基督山伯爵》中明确的人生哲理。

在生活中,只要你活着,那就有机会,只要你能等待,希望最终有机会成为现实。在困难面前,我们能做的不是哀伤,而是坚持,是等待,只有我们坚持下去,等待下去,才有希望,才有那美好的明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打击,都要勇敢的活下来,不要放弃上天给予你的宝贵生命。相信命运,命运是不会亏待每一个人的。就像战国时期的勾践一样,他在吴王底下等待了4年,最终回国,将吴国颠覆。成就了一翻霸业。基督山伯爵是个神化的人物。他复仇完美,报恩到位,几乎事事不出他所料;他会多国语言,且说得都非常地道;他举止优雅,极有风度,他眼神犀利,面容刚毅,他交际广泛而广施博爱;他做事神秘但精确无误;他浑身散发的气质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他几乎完美无缺,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那或许是他因愤世嫉俗而傲视一切的目光,因经历绝望的境地而练出的冷酷无情,因拥有巨大的财富而毫不在乎地挥霍,可是这些也称不上什么瑕疵吧,如果没有这些,他又何以吸引众人,更何况这是从他经历的灾难中所带来的,想一想曾经的痛苦,人们也会原谅他吧。若说还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或许是他没有料到的两件事吧。自称上帝的使者,常说“上帝与我同在”,但也没有料到,一件事维尔福之子爱德华的死,他没有预料,也无法挽救;另一件就是梅色苔丝在其子阿尔贝与伯爵决斗前后的行为,她来恳求他放过她的儿子,她认出了他,只有那一次,伯爵放弃了,他做了必死的决心,但却不曾想梅色苔丝将真相告诉了阿尔贝,决斗没有进行,伯爵也感慨万分,他不曾想到,但这样的结局却似乎最好。虽然以上这些可能掩盖了伯爵的一些光芒,但仍不能否认,他是超越任何人的。

综上所述,电影《基督山伯爵》以“复仇”和“爱情”为主题,充分揭露了当时法国金钱至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具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揭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因此,《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反思的电影。

第五篇:日本电影赏析观后感

伊豆的哀伤

—观《伊豆的舞女》有感古代艺妓的爱情悲

前些天观看了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改编而成的电影,感触颇深。整部电影,没有浪漫灼热的爱情宣言,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架构,更没有现代偶像剧里惯用的为爱私奔、山盟海誓、生死离别,它所讲述的,仅仅是两个少年懵懂的爱情里邂逅与分别的故事。这部电影让人感觉似乎是在喝一杯上等的好茶,它清淡苦涩却令人回味悠长。

高中生川岛趁开学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回卖艺的歌舞伎艺人,因被其中一个梳着古代发髻、背着大鼓的娇小玲珑舞娘吸引,他决定与他们一起上路。薰子清纯可爱、川岛斯文秀气,两人在短暂的旅途中互生好感,却未曾表白。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艺妓的地位卑贱,而学生川岛处于社会地位上层,川岛一方面为熏子的纯洁无暇而心动,一方面又陷入深深的矛盾中,他亦是明白社会地位的差距会使他们的爱情毫无结果却又忍不住想和她多亲近。就在这样的挣扎压抑中,川岛最终告别了他们独自返校,而熏子依然继续着她的卖艺生涯。

川端康城笔下的爱情,意犹未尽,没有结果,清新但无奈,单纯却哀伤。让我不禁想到曾在哪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有一种爱情叫做心动却无果,结局只有淡淡的哀伤飘散天涯。

故事中艺妓们在路上遇见人就要行礼,川岛要请熏子哥哥在他所住旅馆里吃饭,旅馆服务员说那几句话的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起先是震惊,艺妓的地位竟是如此卑微,仔细一想却也明白了,在这阶级鲜明的时代,艺妓的低贱的身份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即使她们再纯洁美好,她们的爱情也往往是以悲剧或无果来收场的。古代的中国不也如此吗?

曾经学过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课文也是一个艺妓的爱情悲剧。燕京名妓杜十娘,与书生李甲相爱。她自愿付钱给李甲为己赎身,并嫁与李甲。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李甲偕同杜十娘离开燕京乘船回浙江绍兴。李甲的好友柳云卿和十娘的姊妹徐素素、林玉霜送行郊外,大家都为他俩祝福,希望他们永远相爱,偕老百年。风雪阻塞了航路,他们的船只只好停泊在瓜州渡口。黄昏时候,十娘在船舱里轻轻地弹着琵琶为李甲消遣旅途寂寞。而李甲却别有一番心事:快到家了,带回一个“青楼妓女”一定会受父亲的责备,亲朋的耻笑,他为此愁肠百结,暗地里焦虑徘徊。悠扬的琵琶声,飘入盐商孙富的耳朵里,他悄悄把船只摇近李甲的船只,想打听弹琵琶的人是谁。第二天,他果真看到十娘,馋涎她的美色,于是装作“斯文”结识了李甲,邀他到岸上去饮酒谈心。孙富从李甲口中探出他的“心病”,就紧紧抓住不放,说了许多带十娘回家的害处。李甲本来就犹疑不安,加上这些“规劝”,越觉得自己的“名声”、“前程”要紧。遂决心抛弃十娘,并答应以千金卖与孙富。李甲回到船舱,有愧于心,不敢吐露真情。十娘见他神态失常,便百般温存地劝慰,又探询、又猜测,希望能与丈夫分担忧虑,直到知道李甲原来是寡情绝义要遗弃、出卖自己的时候,真如晴天霹雳,几乎晕倒过去。她悲愤至极,只是悲叹“人心奸险,世道残酷”!并决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着李甲、孙富的面,打开金匣,对着积藏多年的珍珠宝玉感慨叹息,然后抱着金匣纵身跳入江中。

沦落风尘的这些女子们哪个不是不得已才深陷泥沼?这些可怜的女子们也渴望美好的爱情,渴望有良人来珍惜自己,渴望有温暖的家。杜十娘风尘数年,遇到李甲她以为从此后她也可以幸福的生活了,结果呢,一心一意的痴心相待换来的却是丈夫的抛弃和背叛,她选择了跳江自杀。或许她明白了在这时代男人们看重的任然是脸面和前途,对于她这身份的人来说或许永远没有幸福吧,她无可奈何却也绝望了吧?

小仲马成名作《茶花女》不是也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故事吗?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税务局长迪瓦尔先生的儿子阿尔芒·迪瓦尔,他疯狂地爱着茶花女,他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情,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尔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尔芒的父亲想办法骗阿尔芒离开后去找玛格丽特希望她离开阿尔芒,为了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尔芒绝交。后来阿尔芒为报复不断侮辱她,直到他知道真相却已经晚了,玛格丽特带着失望病逝了。她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当阿尔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她。从日记中,阿尔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又是一场爱情悲剧,因为身份地位的天壤之别破坏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纵使他们相爱又怎样呢?他们生存的时代注定了他们的爱不被周围的人认可接受,注定了爱情以悲剧收场。

看过这些艺妓们的爱情悲剧,一方面为她们惋惜为她们不平,另一方面也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如今这开放、民主的时代,我们可以自由恋爱,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比起这些可怜的女子我们不知幸福多少倍,他们奢望的生活我们拥有,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不要等到失去时才来后悔,现在开始就好好的生活吧!

下载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动漫电影赏析》报告(五篇范文)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2014-2015第一学期 《日本动漫电影赏析》期末考试 题目:探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飞翔情结专 业 班 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会展1301班 0308130115 张 琦 探析宫......

    文学赏析

    红楼梦 主要内容: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

    文学赏析

    无声的爱 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姓名:金莎学号:2012012874班级:英语1210班 抬头仰望天空,星星对你眨眼,似乎在倾诉心事;低头俯瞰大地,土壤对你微笑,好像在敞开心扉,星空物语,彩梦交织,......

    日本文学概述[最终定稿]

    日本文学概述 吕元明著(今川樱一录入)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

    书单:日本文学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上海译文出版社 《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美)商务印书馆 《枕草子》亲少纳言河北教育出版社 《蛤蟆的油》......

    电影赏析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子珍受命去迷惑一个俄罗斯的高层官员,要获得一笔俄罗斯政府的投资,去帮助她的父亲完......

    电影赏析

    美国电影我选的是,欧洲电影我选的是,亚洲电影我选的是. 美国电影开始由主角维森的孙子罗尼引入,罗尼在课堂上讲诉他心中的英雄---一只不知从哪来的名叫八公的狗,然后他们的......

    电影赏析

    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有些鸟儿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题记 从来不知道一生在黑暗中度过将是什么滋味,因为我有着可以看到世界的双眸;从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