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赏析
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有些鸟儿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题记
从来不知道一生在黑暗中度过将是什么滋味,因为我有着可以看到世界的双眸;从来不知道生活在无音世界里的人们是什么感受,因为我有着可以听到世界百音的双耳;从来不知道活在无语的世界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因为我是个自由人„„不过,看了《肖申克救赎》,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从来没有想过,能够从狱中人身上学到些什么,但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改变了我的一些观点。
概述: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没有下手,巧合的是那晚有人枪杀了他妻子和她情人,他被指控谋杀,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在狱中安迪结识了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的瑞德,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付得起钱,他几乎能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大家会赌谁将在第一夜哭泣。瑞德认为弱不禁风的安迪一定会哭,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两包烟。安迪利用他银行家的身份很快受到了道貌岸然吃人不吐骨头的典狱长的赏识,也担任起为典狱长洗钱的工作,当然他也留下了证据。一名小偷因盗窃入狱,巧合的是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兴奋的安迪找到了狱长,希望狱长能帮他翻案。虚伪的狱长表面上答应了安迪,暗中却用计杀死了告诉他这个事实真相的Tommy(安迪在狱中的学生),因为他一方面担心灰色收入曝光,另一方面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监狱帮他做帐。安迪知道真相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行动之前,他给瑞德留下了神秘的留言。安迪通过努力成功“越狱”,他的越狱工具就是那本圣经里面的“救赎之道”,那把小小的石锤。他领走了帮典狱长洗的那些钱,并且将典狱长贪污与谋杀的证据寄给了报社,典狱长在案发后绝望自杀。当瑞德获得假释后,他找到了安迪为他留下的礼物,并克服了假释后的心理危机,找到了安迪。两个朋友最终相遇。
关键词:冤狱救赎友情越狱励志坚韧
影片《肖申克救赎》以安迪·杜方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监狱中人们的生活。不得不说这部片子使我为之一震,不过在震撼之余,令我大感欣慰的是安迪和瑞德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之旅中寻回了自由,找到了自我。安迪·杜方这个人物,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倒霉鬼,自己的妻子对他不忠却还被扣上杀人犯的罪名,面对律师的咄咄逼问、法官的不解,我想安迪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吧。不知他到底是在为妻子的死感到悲痛,还是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他原本好好地站在事业的巅峰之上,是大家敬仰的有为青年,却在一夜之间被硬生生地踹入谷底。在他刚进监狱的前一个月,他始终保持沉默,不与任何人攀谈,或许是孤独落寞的心情和莫大的冤屈压得他喘不过气了吧。或者说肖申克监狱本身就是一口魔窟,不
仅禁锢着囚犯的自由,更压抑着他们的思想。就像衣冠楚楚的监狱长,表面上做着拯救囚犯的工作,实际却以《圣经》的名义向他们灌输着“我是主宰者”的思想。肖申克的狱警更是一个暴力狂,动不动就对囚犯拳打脚踢。和安迪一同进来的胖子,大概是在失去自由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痛苦喊叫,可是他却不知道在这个魔窟里,再大的呼叫声都不能惊醒狱警的一丝善良之心。当胖子被打爆头,当医生躺在家中做着美梦,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静静地躺在血泊之中,直到身体变得冰冷,却始终无人问津。对安迪来说,这未免有些不可思议,无法令人理解。可从老狱友麻木平静的脸上,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事是屡见不鲜的。
狱中的人是否都犯过罪我无从得知,但我可以肯定其中不乏善良之人。正如博斯这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看到小雏鸟掉落在地上,他会怜悯地捡起小鸟并精心照顾。我在想,博斯之于小鸟,狱警之于囚犯,到底谁才是正义的一方?这个问题我不想深究,只是令我感到悲哀的是博斯在肖申克竟呆了半个世纪之久,这个老人在假释之际丝毫高兴不起来。面对外面陌生的世界,他又是何种感受?直接地说,就是这个社会早已抛弃了他,他的青春,他的活力早已被摧残的不复存在,那么如今他也不得不离开肖申克这个安身之所。他回报社会的也只有远离这个社会罢了。错不在博斯,他的后半生已经是一粒尘埃,虚无缥缈,或许默默地离开凡尘才是他最好的选择,正如他临死之际留下的遗书:“希望肖申克再也不要放这么老的人出去了”。
剧中我很喜欢瑞德,他自称是肖申克唯一犯过罪的人,但我却看出他那颗深藏身后的慈悲之心。当他被问及是否已反省,他令人发笑地回答:“我已反省了,我发誓再也不会危害社会了„„”。尽管如此,还是被囚40年之久。还有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汤姆。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在安迪的帮助下勤奋好学,取得了高中文凭。原本是多么美好的一切,再过一年他也可以在社会上重新立足,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技能,可惜一切都在枪口下化为灰烬。典狱长的杀人动机也是可想而知的。他的贪婪致使他想把安迪变为他的傀儡,永远为他洗黑钱!有人说:“黑暗中只有思想,时间像把刃刀。”但当安迪在被刀所宰割的时候,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内心的希望,因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话后就带着那本不可告人的账本连夜逃走。他坚守着他的信念!终于,在入狱20年后的一个夜晚,安迪充分利用他的智慧,通过肮脏的下水道,忍着恶心的呕吐逃出了肖申克监狱,重获了自由。正如瑞德所言“有些鸟儿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账本公开于世后,这让我大快于心,不仅典狱长和狱警受到应有的惩罚,更可喜的是安迪开始了他的自由之旅。
一年之后,当瑞德和安迪相拥在太平洋的小岛上,我想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了吧。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可以把旅馆开的大一点,载着更多的客人出海捕鱼„„
看了好几遍的《肖申克的救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安迪的耐心、同时也不安于现状坚持、智慧和勇敢是我最敬佩的地方。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像瑞德那样麻木的接受了监狱的生活。也不会再反抗,因为在我看来时不可能的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一切皆有可能。
1994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梦(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梦, 不要当真),那么《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年度。
第二篇:电影赏析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子珍受命去迷惑一个俄罗斯的高层官员,要获得一笔俄罗斯政府的投资,去帮助她的父亲完成一台名叫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伐木机器,却意外的碰上了安德烈,并与之坠入了爱河,但最终却擦肩而过,没能够在一起。
影片以《费加罗的婚礼》作为开头,这首曲子也贯穿了整部电影。随后出现的是西伯利亚广袤的森林,火车在森林中穿梭,代表了工业文明的到来。片中以一个女人写信的方式叙述了珍和安德烈之间发生的一切,时间也在1885年、1895年、1905年之间来回穿梭。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意旨三个,安德烈在歌剧中扮演的是一个理发师,他在这台歌剧中断送了自己的幸福:那台伐木机器名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意味着伐木像理发一样的简单,也是新兴文明得象征,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和俄罗斯文明的冲突;安德烈人生最后的角色是成为了一个理发师,从小木屋里有理发师的推子和剪子可以推断出。
从人物性格来说,安德烈的性格是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化身。他敢爱敢恨,对爱情执着,带有明显的俄罗斯人民的热情,亲切。在对于自己爱的人受到伤害时,不顾一切与自己的好友决斗,这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对爱情的认真。珍是一个可爱的女子,能够在众人中周旋,会为了一些事说谎,比如说她说她有过一个丈夫,其实根本没有结过婚,但是为了爱她也会付出一切。可以说珍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她和安德烈的爱情让这两种文明有了合理的归宿。安德罗是安德烈和珍的孩子,这个秘密珍一直保守了20年。这位年轻的新兵,在夏令训练营里接受训练。当长官问起画中的人物是谁,听到是莫扎特,他以为是训练营里的而士兵,这体现了长官对于音乐文化的无知。因觉得脸面挂不住的长官惩罚安德罗始终戴上面具。军训营的长官再三劝解,却改变不了安德罗对于莫扎特的尊重,最终向安德罗投降。这些都体现出了安德罗继承了他父亲的执着,同时也有对音乐的热爱。
从拍摄方式来看,影片以运动镜头为主,这样的镜头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引领观众的视觉和思想。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摇镜头,向观众展现了西伯利亚上桦树林的广阔,气势恢宏。片中的一些镜头也是十分的唯美,大片的森林,广阔的雪原,还有俄罗斯典型的建筑,这些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从细节方面来看,让我印象最深刻一个是沙皇阅兵的那段。沙皇致辞之后就离开了,高兴的士兵们喝完酒之后就将酒杯摔到地上,还扔掉了帽子,整个场景是一片喧闹。但是此时镜头给到了沙皇用过的高脚杯,静静地放在桌上,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结合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前苏联解体,共产党倒台,金融寡头控制了俄罗斯经济,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正如电影中那个时代,高脚杯是沙皇制度濒临灭绝的象征,易碎,正如沙皇忠诚的卫士,易破灭。还有一个是当十年后珍回来找安德烈,走进了放满苹果的屋子中,那个仆人和她和安德烈的孩子躲在门背后,一个苹果从筐中滚下来,珍从地上捡起苹果,和仆人一起泪流满面的场景,寂静,紧张。而我看来,珍是有发现门背后有人,但她知道,别人躲着她,她即使发现了他们也无济于事,知道自己已经来的太晚了,所以没有道破。这也为故事的悲剧色彩贴上了浓重的一笔。故事的最后,影片才向我们观众展示了原来安德烈知道珍有来找过他,但是他没有去阻止她,而是默默的看着她离开,也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情留西伯利亚,也体现了主人公么对于爱情的执着,即使分开却仍阻挡不了思念。
影片中有许多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宽恕节那天,写信的那个女人叙述道:“这个令人惊异的国家,有着太多奇特的故事。农夫在结冰的河上群殴至半死,然后互相请求宽恕,人们高歌着走上战场,却流着泪参加婚礼,所有的事都是严肃的,所有人都是出乎意料的。”这段话让我们想像到了这些矛盾的场景,同时也觉得讽刺。女主人公说过的:“有些时候我们认为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
“安德烈,我不值得,我是那种你母亲会让你小心提防的女人。”这也没能阻止男主人公对于女主人公的爱,我们也可以想象到那份爱情的深厚。
影片中隐喻着的俄罗斯传统的道德、责任感、爱情,这些都战胜了西方文明,导演高唱俄罗斯文明的伟大,但是到影片后面,那台伐木机器进驻西伯利亚的森林上时,人们落荒而逃,这也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奈与痛苦,但是导演相信美好的时代总会到来,就如安德罗最后战胜了长官,在辉煌的太阳下奔跑,体现了新的希望。
第三篇:电影赏析
美国电影我选的是<忠犬八公>,欧洲电影我选的是<天使爱美丽>,亚洲电影我选的是<入殓师>.美国电影<忠犬八公>开始由主角维森的孙子罗尼引入,罗尼在课堂上讲诉他心中的英雄---一只不知从哪来的名叫八公的狗,然后他们的故事展开,开始又顺叙的方式讲诉小狗八公与它主人感人泪下的故事.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这也是电影如此感人的其中一个理由.关于动物的电影其实有很多,<我跟狗狗的十个约定>,<导盲犬小Q>等等,但是相比这些部,我更钟爱<忠犬八公>.因为电影没有刻意制造伤感的做作,没有哭天抢地的桥段,有的只是那份低调的温馨与质朴,才能令所有人潸然泪下,令人心碎.八公是一条秋天犬,因为它脖子上的颈圈刻着一个符号代表八,所以老教授维森给它取名为八公.维森抱着八公一起看棒球赛同吃一碗爆米花时, 他们似乎没有一丝隔阂,这么的亲密无间是一些家人朋友都不能做到的.维森为让八公学会含他丢走的球自己亲身趴在地下示范如何咬住球时,维森仿佛孩童般充满了活力与生气.影片中有时用八公的视觉看世界和维森与他家人,黑白却低于人类的独特视角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这让观众感受了一下一只狗狗的眼界,简单而温暖.八公歪着头看着维森与家人幸福的生活的样子,每次都能令我莫名的感动.车站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存在,是维森每天上班必须去的地方,每天八公都会在门口等待维森的的地方.车站代表了别离,但是正因为分开,相聚更显得可贵.每天早晨维森都带着八公去车站,路过热狗店,路过书店,原本无聊,日复一日的生活变得生机勃勃.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用简单直观的顺叙的方式讲诉一个名叫艾美丽的女孩的成长历程.在五彩斑斓的生活场景背后有着难以掩饰的自我的孤独无力感.这是一部意识流的电影,格调独特到匪夷所思,背景音乐的风格极其迥异,画面是富有冲击力但柔美的,在这中色调中,每一个镜头都如完美的艺术品,纯净美好的令人沉醉.可是生活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悲剧,挫折无时无刻在考验我们的意志,但是在丑陋自私的黑暗社会中,我们需要幻想来聊以自慰,需要独自承受孤独的忧郁.因为昏暗中仍飘扬着动听的歌声弥漫着希望的味道,有时我们只有静心的思索探寻就能领悟那些被忽视的幸福与生活的真谛.也许美好的记忆已经成过眼云烟,也许年幼时的梦想已化为泡沫,也许成人的世界太过黑暗想要逃离,但感受着电影中魔幻般的音乐似乎生活其实很简单,幸福也可触手可得.这就是<天使爱美丽>用简单且极具欧洲风情的音乐带给我们的奇幻之旅.电影很像一部童话,镜头下的巴黎像是童话里的仙境,把艾美丽少女情怀的童真完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艾美丽常常眨着一双美丽澄澈的大眼睛好奇无辜的看着这复杂的世界,微笑着宛若天使一般的.电影中的音乐就是<天使爱美丽>的特殊符号,每次音乐都配合着出场人物的性格与喜恶.日本电影<入殓师>采用了先呈现主角大悟已可以冷静跟着导师佐佐木去帮别人举行入殓仪式的样子,再用倒叙,回到过去讲述主角大悟如何走进了入殓师这个神圣特殊的行业.电影最突出的一个符号就是入殓师本身这个职业.电影并没有向电影名字那般一直处于深沉凝重的氛围,虽然一直触及到人生中很大的一个沉重话题,但是其实真正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才发现影片也会用充满喜剧而乐观的态度来表现电影.尽管影片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死亡,葬礼和遗体,但是导演一直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主角大佐与他妻子同事的故事,使得影片感人而真挚.大佐一开始进入这个入殓师行业有点是走投无路后被欺骗的感觉,他是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征人广告“年龄不限,保证高新.实际劳动时间很短.旅行的家务助理.”大佐因为这个工作看起来门槛要求低,工资又高,所以前去应聘.其实这个工作就是入殓师,帮助死去的人踏上安稳的旅程,也就是给死去的人做最后的清洗与化妆.这是影片中一个极具笑料的地方,社长佐佐木说的没错,入殓师的工作就是如此.影片中另一处搞笑的地方是社长佐佐木要求刚进社的大佐假装死人来拍一个宣传片,录制一个入殓的过程短片.看着大佐难受的躺着然后满脸涂满了不知为何的类似洗面奶的白色东西,鼻子上堵上了但不敢动只能吹气的搞笑样子.但其实这是为了让他体验一下作为过世的人的感觉感受,人都是惧怕死亡的,但在做了经历了一次死亡后这种恐惧与坦然能在大佐心里停留一下,至少让大佐明白了一个死人的身体其实并不可怕,这只是一个死去了的生命而已.同时另一个方面,这次的体验死人的过程,也让大佐简单但细致的了解了入殓的简单过程.也让我们所有观众充满笑声的知道入殓仪式的严谨与精于求精,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是很重要很难的,这不仅仅是对死者和他们家人朋友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让这几段搞笑的情节在一部严肃的影片中出现,不显得突兀或难笑,甚至仍然可以令观众捧腹大笑.这正是影片难能可贵的地方.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生命与死亡的探讨,结局却没让观众觉得好笑,而是依然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而后由此产生的对生存寄于的深沉冥思.在这一点上,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电影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以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幽默处令人大笑不止,感人处却又令人感怀不已。三部影片的叙事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或顺叙或倒叙,独特的视角与感触,这也许是因为地域差异的原因.三部电影都是获奖无数的佳片,很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忠犬八公>短评
这是一部完全靠平淡温馨来赚取观众眼泪的电影,不通过跌宕起伏的刻意桥段来使人感动,可是最简单的叙事方式却依然让人泪如雨下.电影最后告诉我们一句话:珍惜你曾经爱过的人.在我们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我们都渴望有一个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生机的.老教授有了八公,他蹦蹦跳跳的在去车站的路上,他满脸笑容跟路过的街上小贩打招呼的样子很能感染人.在利益欲望堆积的生活中,我们渴望有一个能让我们推心置腹,无比信赖的.老教授就有了八公,八公每天都在车站门口等着老教授下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无论风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八公都能陪着老教授去上班一起下班陪着他听他说话,这种不变的坚持才能令人如此感动.这才是最知心和信任的朋友.虽然知道狗狗其实没有做什么表情,可是偏偏感受的到八公在老教授死后彻底的哀伤.八公不知道老教授去哪了,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会不会回来,可是八公坚持做自己的事---等待.等待在自己每天必去的位置,八公期待着有一天老教授能重新出现,笑着叫它的名字.这份带给观众的感动,久久难以遗忘.<天使爱美丽>短评
这是一部视觉上无懈可击的电影,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浓浓的充满了法国浪漫美妙的气息.自闭的小女孩艾美丽在成长过程中,变得开朗美丽,而后开始寻找自己的爱情.她喜欢帮助别人,可以费尽周折的著作假情书宽慰别人,可以撮合情侣,也喜欢恶作剧戏弄水果店老板.艾美丽是一个简单快乐的女孩,带一点孩子气的童真,带一点可爱的小顽皮,带一点纯粹的幻想,看到她清澈的眼睛,会让人倍感舒服,看到她的笑容,会感觉很安心.看着艾美丽去投掷石头发泄,有时候她又想躲避,暂时隔离世事的喧嚣,但是一味的逃避会错过难得的幸福.艾美丽的爱情纯净理想甚至有点神经质,面对触手可及的爱情,艾美丽开始有点小女人的小心思,猜测,怀疑,患得患失…但幸好最终结局是美好而奇异的,艾美丽找到了爱情,也从天使沦为了普通的女孩.电影想要告诉我们,人要想获得幸福只有靠自己,抓住幸福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不要总是等待,如果你明明只需努力一点就可以幸福的机会下错过了它,那么而后你再怎么后悔追忆都于事无补了.<入殓师>短评
虽然我不能完全的领悟电影表达的哲学意谓,但是让我单单从入殓师这个职业本身充满了好奇与敬畏.这是一个很边缘的职业,普通人不了解也无法了解的职业.可是在日本,他们很是注重礼仪的国家,他们希望死者能干净美丽的离开.死亡是一种巨大的无法抗拒的力量,无论这个人有钱或没钱,有地位或没地位,漂亮或丑陋,死亡对于人来说都是平等而恐惧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着困惑与选择.电影将我们带去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位置去思考生命的价值.电影对人物的心理把握诠释的很是精准,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电影中有着很多死亡场面,使得电影整体充斥着悲凉落寞的氛围.如此多的死亡慢慢诉说,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和生离死别的纠缠,入殓师永远都是那么的冷静淡然.这让电影中出现的死亡格外安详,但同时也多了一点宿命般的无奈感.这种平静的震撼,却更能让我们观众内心留下深刻而久远的印象,这种沉默的冲击感是很多电影达不到的.大提琴略显沉重的纯音乐不断流露出的对生命的迷茫,让电影增色不少.
第四篇:电影赏析
《智人》观后感
张浩浩法学2班201214500220 四十万年以前,一个非凡的种群加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是智人,我们的祖先。他们翻山越岭,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每一处细微变化。一次又一次地他们失去了一切,然而他们总是可以超越自己的极限并最终幸存下来。他们学会了种植农作物、驯化动物,修建村庄,改善环境,人类成为动物王国中最强大的种群,他们在想象的世界中遨游,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美术和梦幻的能力。但种群又是怎样出现的,从哪里来的呢?
八百万年以前,这个星球突然变冷,水被冻结在地球两极,巨大的冰盖覆盖了整个欧亚大陆。在北方生命必需开始适应寒冷。热带地区,生命要和干旱进行绝望的斗争。而在非洲大陆人类发现他们的森林正在逐渐消失。他们中的奥瑞恩和图梅逐渐适应了大草原的生活,并学会了直立行走。四百万年前,他们消失了,进化成一种更具适应性的新族群——南方古猿。他们的后代继续直立行走,并靠着食用耐寒的植物生存了下来,但最终他们还是灭绝了,他们无法抵抗强大的肉食动物。
接下来出场的是哈比利斯人,事实上这个灵巧的人种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代表。他们学会了使用工具,并开始了对整个地球的探索,他们发展成了一个新的人种——直立人。这些会站着的人发现了火,他们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飞跃,直立人开始了他们征服世界的旅途。他们离开非洲,来到了欧亚大陆。在不知不觉中,一小部分
男人和女人已经为现代人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而此时,生存了一百多万年的直立人也逐渐地消失了。
类现代人的时代到来了,经历了上百万年,他们的身体逐渐苗条,前额变平,大脑容量逐渐变大,结构逐渐复杂。而类现代人的探索也来到了中东地区,他们开始穿衣服,进化成新的人种。智人发现了亚洲大陆,在迁徙途中,他们的外貌有了很大变化,并与直立人融合,组成了亚洲人。一万两千年前,全球温度开始升高,各个大陆逐渐呈现现在看到的情况,类现代人开始定居生活。他们学会饲养家畜,史前文明结束了。
这就是智人,《智人》是导演雅克·马拉特用镜头记录人类世界的发展过程的经典之作。影片讲述了“智人”这个伟大家庭的飞速发展的过程,导演通过镜头和画面,让我们了解到了人类进化的过程、文明和文化的起源、信仰的由来、人类祖先的伟大和艰辛。
八百万年前,人类的进化从猿猴——南方古猿——直立人,经过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一百万年前,存在了一百万年的直立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智人,他们的身体逐渐苗条,前额变平,大脑容量逐渐变大,有了梦,即思维和联想,对自然的敬畏、死亡的恐惧、奇迹的联想、未来的幻想,梦指引他们到了另一个世界,以安慰对现实世界的恐惧和生存勇气,宗教信仰的产生,出现了萨满教。对于太阳和温暖的追逐,女巫带领着他们的部落,长途跋涉,在欧洲大陆上,穿越严寒的阿尔比斯山,精神的力量克服了一切极限,她们遇到了穴居人——全球最伟大的猎手,不同文明的融合,穴居人用石块掩盖尸体,用火把和矛,团队合作,围猎猛犸象,场面是很精彩的、壮观。智人的另一支,来到了亚洲大陆,沿河顺流而漂流,漂流到河的尽头,太平洋,一部分留了下来,和当地丛林的北京猿人和爪洼猿人等溶合,搭帐篷、渔猎、缝补衣服等开始了定居生活;飘洋过海的幸存者到了澳大利亚。两万年前,巫师阿卡,为解决部落的困境,和将孩子带回到现实,虫子、果子和叶子搅合成颜色,在岩石上涂画并祈祷,描绘脑海及梦境中的画面,岩石留下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代代相传。史前一万两千年,全球变暖,到处都是富饶的地区,智人不再到处迁徙,开始了定居的生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开始有了时间享受生活的乐趣,情感丰富了,通过一个狼孩的故事,讲述了此时人类的爱情、伟大的母爱、驯化动物、农作物耕作的偶然发现,村庄、宗族,人类的人口不断增长,更大的文明社会即将出现。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才从猿人——直立人——智人——类现代人,类现代人的时代到来了,从直立人到类现代人的发展经历了上百代的时间,他们的身体逐渐变苗条,前额逐渐变平,大脑容量逐渐增大,结构逐渐复杂。探索的脚步来到了中东地区,他们开始穿衣服,审美的观点逐渐发达,制造各种工具,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他们发展成了新的人种,这是在十万年前。类现代人相信他们在梦中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也为死亡找到了答案,尼卡认为死亡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生活,这也许正是宗教的起源,同时为了防止尸体被秃鹰所吃,他们开始掩埋尸体。萨满教来临,人类的精神世界相对现实生活存在。四万年前,类现代人来到了欧洲,他们适应了气候。他
们不断迁徙生活在由动物皮毛和树枝做成的帐篷里,在高山上扎营。他们和穴居人相遇,他们一起参与了大狩猎,共同合作,类现代人的巫师不断向祖先祈祷。狩猎的胜利使人们开始有时间思考。他们开始互相学习,学会了对方的语言。巫师不满不同种族的结合,第一种象征符号被记录在了岩石上。穴居人渐渐死于疾病,他们的出生率逐渐降低,从地球上消失了。大型狩猎活动传了下来,人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创造,智人们进行雕刻、制造衣服和首饰并装饰自己的工具,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诞生。岩画艺术诞生,艺术成为一种信息。在不同种族的人语言不通,无法沟通的情况下,部族的巫师用图画沟通,他们停下了战争,唤醒了他们曾经共有的感情。岩画成了一种语言,使不同部落的智人可以互相沟通,相互接受,使人类团结在一起。
在两万到三万年前,艺术的踪迹开始遍布整个星球,艺术把各个小部落联合在一起,很快大量人口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民族和国家。一万两千年前,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120米,各个大陆开始呈现我们现在熟悉的情况。类现代人发现了一些富饶的地区,这里适于狩猎,有许多可食用的植物,他们开始定居生活,他们修建了村庄,创世之初的流浪生活结束,所有的事情都随之改变。
影片最后一位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那时,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生活越来越轻松,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的部族,而是一个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这就是现代家庭的雏形。家庭成员有时间享受彼此在一起的乐趣,少妇享受了短暂的幸福,她的丈夫在为她找鸟蛋时坠崖。
再找寻时,她见到一个小男孩和母狼在一起,他们带回了这个孩子,智人少妇把孩子带在身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他们有了母子之情,这个孩子还有一个妈妈,喂养他长大的母狼妈妈。有一天母狼来要回孩子,最终这头狼和人类生活在一起,这成了人和动物互相帮助的开端,人们开始驯养各种动物。虽然电影描述的是远古的故事,但其实都是在映射现实的话题。我们的社会现在是如此进步,我们的智慧现在是如此发达,我们的文化现在是如此繁荣,但其实我们面临的都是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责任、孝顺、乐观、勇敢、坚强、合作、宽容等等,在看电影时我脑中反复闪烁着这些词汇。“人之初,性本善”,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智人们始终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这一伟岸的的精神堡垒,彼时彼刻,我们的先祖们能够以那种传奇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困苦与灾难,这难道不值得正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我们去反思吗?这世界看起来很复杂,但这世界其实也很简单!
第五篇:电影《AI》赏析
电影《AI》赏析 收藏
一、背景情况:
冲着斯匹尔伯格的大名和《人工智能》的片名而去影院的观众多半会大吃一惊。不错,《人工智能》的取名酷似斯氏的名作《外星人》,两部都属于科幻影片,片名都可以简化为短短两个字母:《人工智能》是《A.I.》,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外星人》为《E.T.》,乃“extra-terrestrial”的缩写。但《人工智能》没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的温馨,从情节上看,它几乎是《外星人》的对立面。《外星人》中的小孩千方百计把古怪的外星人送回家;《人工智能》中的人类却把可爱的机器人小孩抛弃在森林里。原来,这是一部披着斯匹尔伯格外衣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作品。
(库布里克介绍:主要作品:《闪灵》、《斯巴达克思》、《巴里林登》、《全金属外壳》等。1962年的《奇爱博士》、1968年的《2001年漫游太空》及1971年的《发条桔子》合称为库布里克的“科幻电影三部曲”。其中《2001年漫游太空》进入百年电影史上十大经典。他的作品探索性很强,着重阐述哲学思想,不断探求人类的发展方向,多为警世之作,充满悲观主义色彩,是一个勇于坚持自我的有性格的导演。60年代移居英国。深居简出,1999年病逝)。
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是于1979年在伦敦相识的, 库布里克当时已买下布里安.阿尔迪斯196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流行了一整个夏天的超级玩具》,很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苦于无法解决大量高科技问题,便搁置了下来。又有一说是,库布里克是受了斯皮尔伯格的《E.T.》一片的启发,才想到根据阿尔迪斯的故事拍摄一部“描述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孩子极想爱他的真人‘母亲’的科幻片”,甚至还提请斯皮尔伯格执导此片。库布里克在拍摄《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期间曾与斯皮尔伯格讨论过《人工智能》的拍摄计划。当时预计完成《大开眼戒》后就要开拍,不料前年大师剪完《大开眼戒》的预告片后就撒手人间,结果他的好友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接手,斯皮尔伯格仅用三个月就亲自写出了电影剧本,又用了三个月便拍成了影片。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概括地说,就是两位大师的相加的结果是2(超级大师的旷世之作)还是0(由于缺乏兼容性而沦为失败之作)。影片上映之后,给出2或0答案的人不多,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到影片中去寻找两位大师各自留下的印记。
斯皮尔伯格编剧导演的《人工智能》究竟保留了多少库布里克的原意,因为无法看到库布里克编写的剧本,只能在影片中看到一些影子。许多影评人批评斯皮尔伯格给影片设计了一个斯皮尔伯格式的结局,从而大赚观众的眼泪。不过,除去斯皮尔伯格有意使用了库布里克的电影手法外,在影片深层面上似乎还保存了库布里克那种哲学式的思考。斯皮尔伯格无疑使影片在画面上变得更为好看。但如果探究这两位导演最终会对影片影响的不同,要看这两位导演本身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库布里克是倾向于哲学层面的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则是倾向于技术层面的导演。
看银幕上的成品,《人工智能》应该非常忠实库布里克的原意。库氏的作品向来需要“远距离”欣赏,在推出的当年,不仅普通观众反应平平,连奥斯卡评委都不太赏识;但时间越长,这些作品的生命力越加旺盛。人们惊叹它们的深刻思想性和高超艺术性,忘记了这些不朽名片在当初都属于“有争议”的作品。
斯匹尔伯格则属于那种“远近咸宜”的电影大师,他的商业片屡屡破票房记录,他的艺术片能震慑任何阶层的观众,让每个人都潸然泪下。
两个长相截然不同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如果长得好看,父亲那一方会认为小孩像父亲,母亲那一方会说像母亲;如果认为不好看,则自然把罪责推给对方。库布里克的崇拜者可能会不喜欢斯匹尔伯格的处理,斯氏的追随者可能会觉得影片不够亲切煽情。有矛盾是必然的,人们说库布里克是冷酷的,因为他始终在批判着人性的丑陋和灵魂的罪恶。所以,斯皮尔博格的接拍《AI》,很多人不为看好,认为会失去库布里克的原有内涵。但是斯皮尔博格此次是残酷的。他让大卫实现了愿望,却让他只快乐了一 天,然后必须独自面对无穷无尽的漫长岁月!机器是无所谓的,但是人呢?
因此,它会让期待一个优美童话的观众失望。喜欢看麻痹神经、刺激感官、过山车之旅似的好莱坞大片的观众也肯定会失望。它让按部就班套用现存审美准则的人觉得浑身不舒服。
(欣赏本片)
二、本片主题
莫尼卡在儿子康复无望、企盼得到一个能交流感情的儿子的心情下,终于打开了大卫“爱的源泉”。这时,大卫那原本光滑得像木雕的脸上,闪过一丝微妙的“复活”表情,他开口叫了一声“妈妈”。
这一刹那,不仅大卫的性质变了,影片的主题也显现了。大卫只是一个会叫“妈妈”的机器人吗?他的爱只是一个程序的体现吗?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有机体还是人性?当造物主要求被造者付出无条件的爱时,造物主对被造者有什么样的责任?更直接的议题是:在人和机器、真和假之间存在着一道清晰的鸿沟吗?
这个问题也就是剧一开始会议上那个工程师所问的:当我们的机器人的程序被设计为要爱人类,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应该、或者有责任去以爱去回馈机器人呢?
导演并不打算急着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把David(那个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引到了一对夫妇的家里,以观后效。
夫妇的儿子终于被治好了。由于他的归来,David的日子渐渐不好过了。他觉得David剥夺了他应得的“爱”。他设计出了一系列的阴谋,让父母们对David产生不信任,并觉得他会对他们生命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方面,嫉妒,猜忌,还有自私。我觉得母亲的对David的爱本身就是有保留的,而且是自私的。这种所谓的自私,实际上是一种欲望,一种欲求需要。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母亲义无返顾地,不加分析地,“正确”地站到儿子的一边。她的理由很简单:第一,那是她的亲生儿子;第二,David不是真正的人。可怜的David,他只不过是一个替代品,只不过是一种发泄所谓的“爱”的欲望的工具而已。从某种角度而言,David跟玩物、隐形眼镜,甚至安全套一样,“用完即弃”。因此,令人怀疑母亲早前对David的照顾是不是爱? 是真爱还是假爱?
接着,影片展现了未来世界机器人悲惨生活的情景,他们只是想使用废旧零件来苟且残存,延续“生命”。但人类还是不甘心,要将他们赶尽杀绝。David也被捕获了,他遇到了“男公关”机器人。人们要将这些机器人处决,但处决的过程既残忍而又像是马戏表演。因为,人们要买票进场,而且观看屠杀的还有很多孩子。
人们极尽想象、残忍之能事,机器人们的“死法”千奇百怪。人们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毁灭中获得乐趣。这时候电影的主题被强化了:作为机器人的创造者,人类并不愿意对这些电子产品付出真爱,在人们眼里他们仅仅是玩偶,侍女,奶妈,仆人,性工具„„。无论那时候的机器人被制作的如何逼真,人类都无法将他们当作整个社会的一分子。当人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是我们的朋友,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便可以被遗弃被破坏。看似极度发达文明的人类社会仿佛倒退到了野蛮的奴隶社会。这使我联想到了如今的克隆技术——如果人类将克隆人当成一种工具,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你若觉得此处观众席上的奥嘎太过残忍,不够真实,他们其实是莫尼卡一家的变异。我们如能理解莫尼卡那具有人情味的歧视行为,进一步想象那些具有灭绝性的歧视行为也就不难了。
于此同时,机器人正往“人”的概念行走,舞男乔和大卫懂得了只有属于“人类”才有的亲情和友情。而“人”却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结局。
大卫来到一幢高楼,找到了一家公司,见到了他真正的“父母亲”,即Cybertronics公司的教授。当教授前去召集员工时,大卫发现了一排排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麦卡小孩。正如教授所说,他不是独一无二的,但他是“头一个”。此时,大卫具有了只有“人”才有的“人生观”,而且,他的“人生观”受到挑战:所有的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
二、举世无双的,但他只是一个可以不断复制的生产线产品。“妈妈”怎么会爱他呢?他坐在窗台上思量着,绝望地跳进汪洋中。
自此,至少从另一意义上说,大卫已由机器异化成了人。他执着地追求着爱,人类的爱。
即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大卫也始终没有放弃他的追求——他仍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2000年后,人类灭亡,外星人来到地球,虽然无法将一个机器人变为一个真正的人,却可以帮助大卫克隆出了“莫尼卡”,只是被克隆的人只能活一天,大卫终于又和“莫尼卡”在一起了„„我时常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结局?美好的吗?悲惨的吗?被克隆出来的莫尼卡是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也许只有这样,莫尼卡才会把大卫当成自己的同类。而大卫也会因此而得到莫尼卡的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结尾算是以喜剧收场。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这样的结局无形中又陷入了一个怪圈:二者的位置被完全替换了——此时的大卫正像以前的莫尼卡,而眼前这个克隆人更如同以前的大卫只是一个替代品而已,这是不是同时意味着又一个悲剧的开始呢?影片只好将开始探讨的那个问题留给了观众,这是一个既让人深思又不得其解的结尾。
三、关于演员及表演:
在斯氏的作品中,演员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本片中大卫的扮演者海利.乔.奥斯蒙特和阿乔的扮演者裘德.洛尤为出色。说奥斯蒙特是有史以来最有天赋的童星一点也不夸张,一般的童星(如流行一时的秀兰.邓波尔和麦考利.考尔金)都是靠乖巧来取悦观众,而奥斯蒙特在最近这几部片中全部需要高难度的演技,绝非扮天真可以打发。怪不得好莱坞圈内人士感叹到,以前只有解数学题或下象棋的神童,如今总算出了一个会演戏的神童。不信,你看他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淘汰(大多数童星都过不了15岁这个坎)。
奥斯蒙特曾经凭借《第六感》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作为本片的焦点,他在此片中展露出了令人赞叹的表演天赋。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斯皮尔伯格对他说,机器人是不会眨眼的。因此,奥斯门特竟然从头到尾从未眨过眼。他做到了处处让你感到他不是真人。比如坐座位,他的身子挺得很直,不像人类有时会仰着或躺着。此外,片中的主角大卫作为一个机器人需要有一些面部上的痉挛和特殊动作,这就要求他得展现很多成年人缺乏的面部表情和特有的控制能力,而这位演技出众的小童星对这一切驾轻就熟,无可挑剔。剧情发展到大卫被莫尼卡抛弃的那一段戏时最让我感动不已。一个即将被遗弃的孩童所表现出那种精神上的脆弱,在奥斯蒙特的那段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下显得真实可信,就连观众也为之动容,几欲落泪。
大卫在戏中非常微妙而分阶段地融合了人跟机器的特征,随着他跟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他的机器特性逐步削弱。裘德.洛的表演没有奥斯蒙特那么可圈可点,但这位英国大帅哥对喜剧的分寸感把握得非常好,演绎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英雄和未来猫王的综合体,谐趣而不油滑,使人物起到了绝佳的陪衬和对位作用。
四、关于本片特技与科幻色彩:
如果你是以一部纯科幻片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作品,势必会让你心灰意冷。通常在观众的眼里,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往往是电脑特技的展示会。但在此片中能够看到的特技镜头确实寥寥无几。大名鼎鼎的工业光魔公司(ILM)大概把所有精力全部集中在了那个玩具熊身上了吧。不难发现,在继《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以后,善于拍摄科幻电影的斯皮尔伯格在这部戏里降低了娱乐成分较高的电脑特技,从服装上就能看出,当时服装想做出未来的样子,但斯氏说不要离现实太远。因此,斯氏是力图让这部带有科幻色彩的《A.I》向一部有思想性的艺术电影靠齐,也从侧面反映了今日这位伟大导演在创作理念上的某种变化。
感谢库布里克与斯皮尔伯格联手为我们献上了这部《AI》,我相信它将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一部经典。如果这是部库氏单独完成的作品,那么它必将会狞厉而更具穿透力,但斯皮尔伯格为它披上了层温情的外纱,将《AI》制成了块酒心巧克力,醇美而意味深长。作品对人类、宇宙的终级思考和关怀并不是我所能完全把握和理解,所以以下我将开始关于这部影片的无主题漫游:
一、谁是造物主?
影片开始的一个画面就耐人寻味:Hobby教授在屋内发表着自己的高论,窗外是象征公司的雕塑(一个抽象化了的人的形象,坚毅有力,在片中多次出现),强烈的光线使它显得朦胧而神圣。我不由想到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透过五颜六色玻璃射入的光线,烘托出教堂的庄严和宗教的权威,人们虔诚地祷告忏悔„„而在这时,人类自身取而代之,成为崇拜的偶像。在这有趣的构图中,Hobby教授的形象始终是清晰明确的,而景深处的雕塑模糊渺小。Hobby教授光亮的前额,深邃的眼 神,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压倒一切,在地球上无处不显着强势。
在这样一个时代,谁是造物主?上帝吗?不,早在尼采就宣告了它的死亡,科学使一切解码化,世界失去了魔力和神秘,宗教丧失了神圣性,人类抛弃了敬畏之心。当人类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便要求自己扮演造物主的角色。Hobby教授不就是典型吗?他要制造懂得爱的Mecha,片末David 在 Hobby教授的办公室内发现了流水线上无数的自己,那上面写着“At last---A love of your own”,我不知道拥有了自爱之心的Mecha与人类又有何差别。但人类是否便有资格成为造物主呢?让我们进入Flesh Fair去看看。
二、Flesh Fair
这是个古罗马斗兽场与现代摇滚演唱会相结合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正如现今有人反对全球化,在那个时代反对滥用Mecha也是大有人在。人类强烈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科技是把锋利的双韧剑,一步步为人类挖掘自身的坟墓。已见末日却无力回天的人们绝望地聚会,在疯狂屠戮Mecha中取得无谓的快感,享受最后的狂欢。
看看关在笼内的Mecha们,他们求饶并彼此宽慰,再看看台上各个年龄Orgas面对残酷的炮轰、腰斩、五马分尸时的冷漠和叫嚣,我不知说出“我觉得mecha更有人性”这样的话是否很可笑,但这就是flesh fair给我的感受,如果古罗马竞技在血腥之余还展示了人的力量,那这就是泯灭人性的屠杀(毁坏?)。科技没有给人以真善美,全知的世界消去了人类的虔诚和敬畏,在恐惧和无所适从中,恶的本性暴露得淋漓尽致,然而对mecha的残暴破坏,事实上是徒劳无力的,连joe都意识到:“在世界末日来临时,剩下的会是我们mecha,而非人类。”
托马思库思认为科技并非在不断进步,不断引导人类向那越来越伟大的真理迈进,而只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我在想,当问题多到无法解决时,人类怎么办?人类不仅成不了造世主,而且将失去整个世界。
三、David自杀的意义
我不敢确认david跳下深海是否算得上自杀,但如果就此误读,又能引出个有趣的话题。
我们可以先探讨一下那个时代的人类有无自杀的可能,如果将一般意义的自杀定义为向暧昧的世界无意义性边界发起的最后冲击(刘小枫语),排除因世俗事物偶然脱节引起的自杀,我们要追寻的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否还有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信念。可以想象在那时近代理想主义的信仰和价值依据,无论是上帝还是理性科学都已被颠覆,追求艺术审美来确信自身价值也不大可能,人们不再思考世界意义的有无,只是用虚无主义归避问题或是享乐主义麻痹人生,色欲之都Rouyh City 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既然人类都已不再寻求死亡,David作为一个机器人的自杀行为就更显出其意义。我们是否能把David 看作人类自身历史的浓缩和写照呢?他被创造,创造的目的一如上帝创造亚当,是用来爱的;他被Monica 输入程序,于是寻找和获取母爱成为他的最终目标;也如圣经所述,他必须遭受放逐和磨难,甚至经历死亡,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最后他虔诚的祷告——人类目前也只走到了这一步。只不过斯皮尔伯格给它加了个光明的尾巴,让David美梦成真。
David的跳海是他的新生,Joe在被抓走前,喊出了:“ I am ,I was.”Mecha在自身追寻中暗自到达了终点,这暗示了的是人类的灭亡还是希望?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读解和答案„„ 花谢的时候,会痛吗?
不会。
为什么呢?
因为花儿知道,有人为了看她们看阳光而来到世上,今生无悔。
不后悔就不会痛吗?
是啊。只要你心里有阳光,你的灵魂就会永远,永远地和阳光在一起。
和阳光在一起,和你在一起,眼睛里就会有阳光。
有阳光的眼睛,永远不会闭上。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题记
DAVID
是谁创造了他?
这是一种如此残酷的创造:
创造爱,去体会不被爱的悲哀;
创造信任,去遭受欺骗;
创造感受,去经历痛苦;
创造恐惧,去面对杀戮;
创造心灵,去担当孤独
创造希望,去承受绝望!
似乎创造,就是为了毁灭。
David 作为机器人,他能做的很少,祈求的很少,希望也很少。
他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有人关心他,有人爱他,而他自己也能够去爱别人,这样就够了。
MUM,我只想得到你更多的爱
“ 当一个机器人全心全意地去爱一个人时,那么这个人又有什么样的责任去回报这份爱呢?”
His love is real,but he is not.David没有忘记他妈妈给他讲过的《木偶奇遇记》。
“ 蓝仙女把皮诺曹变成了真人,也一定能把我变成真人,变成真人后,妈妈就会爱我,我就能回家了。”
为了这个愿望,他经历了很多很多。
欢笑、泪水,他哭过,笑过,伤心过,悲哀过,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
Please make me real „
Please make me a real boy „
Please„please„
这是他的信念。他心底的一束阳光。
David对着蓝精灵的塑像(他以为是真的)
喃喃的祈求着,“Please make me real „.Please make me a real boy „
Please„
他的脸上充满着虔诚,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梦想成真前的欢欣,充满着对梦想的渴求
他一遍又一遍真挚的祈祷
直到他闭上眼睛,永远睡去那一刻。
尽管,那时侯David在海底,但我确信我看到了阳光
那束阳光叫做爱„„
带着阳光和爱,两千年过去了。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但我知道David心中有着阳光,他想把这叫做爱的阳光留下来
天上的风筝哪去了?一眨眼,不见了。
从前的我们哪去了?从前的爱哪去了?
你知不知道?David呢?他知道吗?
David
“坚强,坚韧,坚持,你会得到你想要的。
爱你!微笑的面对生活吧!”
“Can you bring my Mommy back?
这是David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祈求。
David一直坚持他的母亲是爱他的 对母亲的思念像是一系花香,漫过那间屋子,漫过山谷,漫过海洋,笼罩着他和蓝仙女。
当这个愿望实现时,我相信David是最幸福的孩子。
尽管带着一点忧愁,但淡淡一点的忧愁很清。
I found you
淡淡的一句,却已经表达出了David那时一切的心情
抑或是两千多年来的一切,酸、甜、苦、辣„„
“I love you David.I do love you.I have always loved you!”
短短三句话,David露出了最可爱的笑容。
他画出了阳光,在现实中,也是在心里„„
阳光画完了,他也永远的睡去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幸福。
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了,自己这一辈子到底要什么。
DAVID找到了自己唯一的人,他所爱的人„„
就因为是她,才会去爱,也正因为是她,才会爱他。
David选择了爱,那我们呢?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永恒的?
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