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大创新 重庆首创地票交易

时间:2019-05-14 08: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大创新 重庆首创地票交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大创新 重庆首创地票交易》。

第一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大创新 重庆首创地票交易

家住江津区李市镇孔目村的村民肖侦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够住上崭新明亮的房子。肖侦贤告诉记者,她家的祖屋原来在距离新居大约300米左右的山腰上,有260平方米,虽然面积很大,但早已破旧不堪,成了危房。去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农村建设用地实施复垦,她家才有换房的机会。

肖侦贤家乔迁新居得益于重庆市正在试点推行的“地票交易促城乡统筹发展”试点。2008年12月4日,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重庆市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解开“城市发展扩张缺乏空间,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的疙瘩。截至2010年6月8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共交易“地票”20000亩,成交额为21.36亿元,成交均价10.68万元/亩,最高成交单价14.50万元/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院长周其仁认为“地票”制度设计属全国首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创新。

“地票”与住房梦

江津区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主任李正清介绍,江津区从2007年开始就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把分散的废弃宅基地复垦成耕地,增加耕地面积4180亩。

肖侦贤给记者算了笔账,买新房获得了四个方面的优惠或补贴。第一,可以持宅基地复垦证在村里新建的居民点(即巴渝民居)按照成本价的80%买一套住房,也就是说巴渝民居的成本价是650元/平方米,面积180多平方米,相当于政府补助24000元左右;第二笔是购房补助,一次性补贴30000元,按260平方米计算,大致是按照115元/平方米的价格进行补贴;第三笔是响应“巴渝民居”建设,市、区两级部门补助6000元;第四笔是原宅基地复垦成耕地后,除去原房屋占地面积之外的复垦地,每亩可获得1000元补助。按孔目村“巴渝新居”建设标准,一套房子11万多元,肖侦贤家购房省去了一半多的购房款。

孔目村村支部书记张福云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有32户村民通过宅基地复垦,获得购房优惠或补助,住进了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居。新居配套齐全,通了水电气,建筑设计符合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他说,原来山坡上错乱无序的房子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耕地。通过复垦,全村腾出了数十亩耕地。

江津区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全区人均宅基地占地达198平方米,如果将之减少至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以内,就可以腾出建设用地指标8.25万亩,长远如果全部作为“地票”交易,以每亩9万元计,将获得资金70多亿元。如果再加上大量废弃和闲置的农村公共用地,可带来近百亿元的资金,投入到农民收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

农村土地交易所从事“地票”交易

所谓“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以票据的形式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

地票购买者包括土地储备机构、园区建设单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自然人。

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创新的一个大背景是:征地矛盾愈演愈烈,而广大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却大量闲置。虽然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土对策”层出不穷:未批先占,多占少补,占优补劣,甚至刷绿漆、挂绿网“迷惑”国土部门的卫星遥感。如何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张定宇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存在几大亟待解决的矛盾。

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失衡,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农村用地增减率与城镇化进程极不协调,造成了大量闲置浪费。重庆市近十年来城镇化率提高了25%,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率不到1%。以记者走访的江津区为例,全区近40万农户中约有23%已经完全放弃了农地耕作,闲置或半闲置的建设用地粗估可达近3万亩,不少农民进城镇生活后,农村老宅无法处置变现只能任其闲置。

其次,城镇建设用地“先占后补”的模式,占地在先是刚性的,补地在后是柔性的,往往“只占不补”“占优补劣”“多占少补”,很难保障补地的数量和质量,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耕地总量减少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正因如此,“地票”交易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不仅有利于城乡土地大范围置换,更重要的是催生了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效破解了城乡二元用地矛盾。

“如何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黄奇帆表示,2008年8月上旬,国土资源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重庆探索土地利用新机制和耕地保护新模式,支持重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该交易所是重庆市政府出资成立的,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要从事“地票”交易。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总裁董建国介绍,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除为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外,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推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重庆市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

走出县域“挂钩”

国土资源部几年前推出“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并在四川、浙江等省的8个县市试点。

2005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

重庆的“地票”交易制度与其他试点地区的“挂钩”试验有所区别:

一是重庆的“地票”交易超越了传统的“挂钩”试验的行政区界限,把远郊区纳入“挂钩”试验的范畴。

二是实现价格统一化。“地票”将不同区域的挂钩指标打包进行拍卖,然后按照面积分配拍卖收益。“地票”价格的高低与项目区无关,与级地租无关,仅与拍卖价格有关,实现指标价格的统一化。

三是把土地的交易转化为票据化的模式。“地票”模式是把挂钩指标票据化。通过“地票”形式,土地从空间上不可转移的实物形态资产转化为可交换的票据,使固化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的资产。

四是先复垦后占地,减少了“挂钩”风险。“地票”模式是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验收合格后增加的耕地指标。通过“地票”在交易所进行拍卖,实行“先造地后用地”的操作模式。

防止“圈地潮”

“地票”思路产生后,一定要辅以稳妥、严格、科学的程序,才能保证这一制度创新不突破国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耕地保护的量和质,有效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权益,防止以此为名形成新一轮“圈地潮”。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张定宇向记者介绍,“地票”交易运作共有4道程序。

首先是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专业复垦,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按增加的耕地面积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权人发给相应面积的“地票”,实际上是“先补后占”。他解释说,“地票”实际上就是建设用地指标,并不指某一个具体的地块。地票交易的主体没有严格限制,但交易活动必须在土地交易所内进行,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在城市落地使用时,则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办理征收转用手续,完成对农民的补偿安置;对“地票”交易总量,市政府根据年度用地计划、经营性用地需求情况等合理确定。

“地票”制度尊重了农民对土地的“发言权”。重庆市明确规定,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由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凡申请农村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复垦的农民家庭,必须有稳定工作或稳定生活来源,以避免交易后农民生活困难、流离失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成员代表同意,防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受到损害。

“地票”制度凸现多赢局面

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制度创新和“地票”交易模式设计,作为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可能会对于解决进城农民的宅基地处置,助推户籍制度改革带来十分有意义的尝试。

激活城乡要素市场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表示“地票”交易制度是“先造地后用地”,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依法有序退出,先把农村建设用地转化成耕地之后,才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更大、保护效果更好。同时“地票”交易制度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期,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

“地票”模式在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矛盾的同时,也降低拆迁成本,减少了拆迁矛盾。“地票”模式实现了在远郊区县偏远地区进行拆迁安置,在近郊区县用地。在远郊偏远地区,农户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预期不高,降低了拆迁难度。在城市近郊区,农民对土地特别是对房屋的增值预期很高,政府和开发商不愿意面对近郊区对村庄和宅基地的高拆迁成本以及引发的社会矛盾。据荣昌县测算,在县城旁边,仅房屋拆迁补偿和住房货币安置费用就要超过30万元/户。如果是重庆主城区城乡接合部,拆迁补偿价格更高。而“地票”价格每亩在10万元左右,目前最高每亩也不超过20万元。

在黄奇帆看来,“地票”模式还有利于激活城乡要素市场,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土地交易所成立后,通过开展远距离、大范围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固化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以流动的资本。土地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它一旦流动起来,必然带动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有力地促进资本、产权、技术等其他要素市场建设。

反哺“三农”

黄奇帆认为,“地票”模式可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理清“地票”收益反哺“三农”的思路,必须算清两笔账:

第一笔账:政府账。即政府如何分配地票收益,如何提升农村土地价值,如何实施耕地保护?

目前,“地票”价格也随之走高,目前每亩最高达18万多元。“地票”交易价款分配办法规定,“地票”收益全部用于“三农”。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总裁董建国说,如果是农民宅基地复垦所得的“地票”,交易成功后,农民可得到三笔收益:农民的房屋及其构附着物

按当地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按复垦区县100平方米乡镇房屋市场价的20%给予农民购房补助;复垦增加的耕地仍由该农户承包耕种。

而属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地票”(比如乡村公用设施或乡镇企业废弃的建设用地),首先按照乡镇国有土地出让金标准给予所有权补偿,主要用于村民的社会保障;其次在地票收益中还将拨付给复垦区县一笔耕地保护基金或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基金。此外“地票”落户区县还将获得约占“地票”交易总额10%左右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改善当地农村发展条件。

第二笔账:农民账。即农民如何从“地票”交易中增加土地收益,如何促进农业发展?

由于“地票”交易,使难以从城市发展的土地级差地租中获益的远郊区农民从中得到好处。江津区的李市镇孔目村,距离重庆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即使到江津区政府所在地,开车也要半小时。村支部书记张福云对记者说,村里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如果没有“地票”交易,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利用价值。但是通过“地票”交易后,价值提高了很多,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部分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还配套了水、电、燃气(沼气)、闭路电视、信息网络、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了相应的配套,并配套了生产用房。

助推户籍制度改革

专家们认为,重庆市正在推行的“地票”模式,是对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如果把“地票”的形式和农民进城落户的城镇化政策结合起来,可能会对于解决进城农民的宅基地处置上带来十分有意义的尝试。

如果由中央政府出资,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统一购买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通过“地票”的形式出让给用地的城镇,并把基中一部分收益补偿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进城落户的农民、农民落户的城镇政府,可能对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政策以及相关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农民工外出的增多,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家乡城镇购房现象已经比较普遍。如大足县高升镇先进村不足50户的11组已有10多户农民在城镇购置了住房。江津区的统计显示,江津城区每年30%的商品房是由农民购买。这些在城镇购房的农民,对农村宅基地的交易愿望较高。对江津区李市镇的调研发现,在第一批137户参与“地票”交易的农民中70%已在城镇购房。推进农民进城落户,“地票”是利用市场化手段激励他们彻底切断与农村联系的政策工具。

本版稿件由记者刘健、徐旭忠、施智梁重庆报道

第二篇:重庆“地票”调查

重庆“地票”调查

(N9 H* Z* @5 s$ e2 x“ u$ z8 x3 v'

2011年05月30日 01:24 袁名富中国经济时报[: j-k$ Y;u

重庆低调践行土地新政,创造性盘活了城乡建设用地,但实行初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成都“地票”试行后遭叫停、整理后卷土重来的命运相比,重庆“地票”新政自2008年推行至今,一路低调前行30余月。

' K7 b0 E# j” S-`

2011年5月中下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前往重庆,深入调查采访“中国地票第一村”——孔目村,以及李市镇政府土地官员、江津区政府旗下的惠农公司、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购买地票的多家企业,从地票的生产环节——复垦、验收,到地票的交易,最后是地票的落地使用,进行了全面了解。

本报多方调查采访发现,重庆先行试验的地票制度,探索出一条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新路子,同时也盘活了农村闲置和废弃的集体建设用地,得到一部分村民的拥护.但调查同时也发现,重庆在摸索这种新型土地流转模式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操作不透明、农民不了解政策、补偿过低,政策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本报报道文章所指的“地票”即是在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简单说是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指标。

本报此次刊发的调查文章只针对地票交易前的两个环节即复垦和验收中的情况与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后续报道中,本报将继续刊发地票使用环节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W1 p9 o, F* j* k1 c: g& w“ j2 g)L7 t7 u5 n5 S0 O

重庆首创地票模式

“以‘先补后占’替代‘先征后补’的用地模式,可有效防止现有征地模式‘占地在先是刚性的,造地在后是柔性的、时间和质量不能保证’的弊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远距离、大范围置换,利用级差土地收益提升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土地价值,实现了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带动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有利促进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市场建设;农村通过地票交易增加收入,提高进入城市生活和发展的能力;利用市场机制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这是地票交易设立初期所构想的意义所在。

2008年12月6日,地票首场拍卖会上,第一张地票——08001号300亩指标由民营企业重庆玉豪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560万元竞得,高出起拍价1280万元,增幅达100%。自此,重庆在全国首创了一种土地市场化交易模式——地票。本报记者从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获悉,从2008年12月开始,重庆市地票交易的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多,2008年只有四宗土地权流转,而进入2011年,便有上百宗土地权交易。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则是重庆推行地票市场化交易的唯一平台。在这里,农民腾退出来的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被需要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单位或企业通过竞拍的方式获得,成功竞拍者便获得用地指标。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由重庆市政府出资,为市国土房管局: TW(D-w4 N(`z% f0 * Y0 {$ ])}, R3 S, ~& P: b6 w+ T” x.?(c0 3 j

直属的副局级事业单位,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履行重庆市政府赋予的相关职能。

关于重庆农村交易所的成立,本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向重庆市政府申请成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渝国土房管文[2008]310号).2008年10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复并批准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12月4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式成立。成立后,重庆市政府颁布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其他规定措施:诸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退出与利用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府发[2010]203号).国务院2009年1月26日颁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第九条“积极推进改革试验,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中提到“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2008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8]127号),从实物交易、指标交易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做了规定。

该交易所的主要职能,一是组织‘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等交易活动,提供交易场所及设施,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二是依法审查交易主体的资格和交易条件及交易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对符合条件并且完成交易的事项出具交易凭证;三是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的自律性管理,接受国土、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税务、纪检、国资、审计等机构或部门监督;四是定期向重庆农村土地交易监督管理W员会报告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和重大流转情况;五是承担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或委托的其他任务。

地票如何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运作?该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票的运行分为四步程序:第一步复垦,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专业复垦;第二步验收,经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门严格验收后,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为地票的来源;第三步是交易,地票通过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拍卖交易;第四步使用,地票在城市落地使用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办理征收专用手续,完成对农民的补偿安置,征为国有土地后,通过“招拍挂”等法定程序取得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L7 b/ k;^+ i6 F(h!t9 w' Y' ~/ Z;k5 ]* P+ ~$ u(H9 Y* W7 x0 V: W* q5 r% e, m: I1 @z9 n$ i$ o' R* g$ B* z* Y4 g% F8 ?, U$(P7 T+ }* F!U$ P1 ]2 W& @!m)I2 E1 x%

地票发源地

——江津区逐步退出地票交易

本报记者在重庆多地采访获悉,江津区是重庆推行地票交易模式最好的地方之一,2008年第一张地票就产生在江津区的李市镇孔目村。

“江津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成熟的操作模式,从申请,到做项目,到规划,到工程监督,到最后验收,形成了一个健全和完整的体系。”重庆市国土部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5月20日与23日,本报记者在江津区进行了调查采访。在该区的一个示范点里,当地政府立了这样一块石碑,碑文上刻着:“江津区创造性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置换,促进农户集中居住模式,达到保护耕地,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节约、集约用地之目的。”记者从江津区国土部门获知,在2008年和2009年,该区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提供了4100多亩的建设用地指标。进入2010年后,由于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试点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江津区自身城镇化建设用地紧缺,把农村腾退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把指标留在了江津区,而没有提供给交易所进行市场化交易。

无论是给重庆农村交易所向整个重庆市城镇建设提供用地指标,还是留在江津区本地进 C!I6 A(n% I“ p(t5 _)Y4 Z$ ?)l# W5 U9 B' B

行就地置换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这些指标的“生产”,是由江津区人民政府出资成立的“江津区惠农有限公司(下称惠农公司)”负责。

5月23日,该公司董事长李正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惠农公司是江津区政府的土地整理中心,行使土地整理的职能,给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和增减挂钩项目生产并提供建设用地指标。”李告诉本报记者,“指标生产是最麻烦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第一,对放弃宅基地的农民要进行补偿;第二,复垦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验收等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生产环节手续是很多的,选点,规划,测绘,设计、评审,整个一套流程很复杂,层层把关,首先是要保持真实性,必须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规划的合理性,专家的评审,项目的批复,工程公开招标,工程的监管是层层监管的;最后是验收,有三个环节,一个项目完整运行下来,花费的时间是一年的周期。”

“在地票中,惠农公司相当于生产中心,是生产环节。农民在外面打工、工作,不要旧房子了,自愿放弃宅基地,向镇政府申请;而惠农公司就是业主,来负责并组织复垦,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惠农公司作为业主,将宅基地复垦的工作委托给镇政府。”李正清说,“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后,由惠农公司组织初验,随后是江津区国土房管局和农委组织验收,最后便由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和农委组织相关专家对相关复垦项目进行最后验收,合格的予以确认。”

验收后,建设用地指标便正式产生。李告诉记者,这些生产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有两个使用方式:一种用于交易,进入重庆农村交易所,流入重庆市整个市场,这便是地票;另一种不用于交易所交易,通过增减挂钩的方式留在了江津区,用作补充自身城镇建设用地。“去年开始,形成地票的指标,江津就很少了。2008年和2009年我们向交易所提供得多,主要是当时没有增减挂钩,而且其他地方也没有地票可卖。”李正清说,“2008年最早的3000多亩的用地指标,那批土地未经我们同意,交易所就拿去卖了,当时必须要交给他们。我们给了交易所拍卖,每亩卖了多少钱,卖了多少,卖到什么地方,这些问题我们也不清楚。在拿到建设用地指标之前,交易所先给了我们一个均价。”

2010年,惠农公司用一年多的时间,在整个江津区调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腾退前景调查以及农民的意愿情况。李正清告诉记者,在今后2-3年内,江津区可以产生1800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

“今年大概有360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产生,但这些新的指标再也不会拿到重庆农村交易所去交易。”李正清最后说。, P9 }% L* Y8 t/ C” Q: q* N/ Z$ H8 8 x7 d5 w9 U% h.H;b* P0 l, F* z& R2 ^$ x, Y/ f# b% F* R4 ?/ L2 d' 9 R5 s/ q$ VK% p+ p* ]'(b# V/ T;j(d;f/ f!L;P# H0 `4 N0 q_

“地票第一村”——孔目村

在江津区2008年第一批腾退宅基地的农户达到3000多户,产生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为3600亩。其中包括李市镇孔目村的32户农民产生的宅基地58.6亩。

孔目新居建设是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结合巴渝新居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一些来此考察、调研的全国各地官员和专家学者给予这样的评价。

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到此做专题调研,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2010年8月住在孔目新居,进行了两天的深入调查。

“孔目村是我们搞的一个示范点,也把这里确定为江津区第一张地票诞生的地方。”惠农公司董事长李正清表示。

“这对村民来说,确实是个新鲜事物。重庆市政府确定的一个原则是群众自愿,我们也是严格要求的。群众没有签字,没有申请,不管房子多烂,我们决不会要求农民放弃宅基地。”负责农民申请宅基地复垦的江津区李市镇国土所谭德禄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v4 E9 j9 _$ f7 m' Y;G.b1 Z/ Y4 Z& a!p-_)C-J+ F& Y.w1 S6 ^;n-E)Z+ B' j8 }!j;U& @: N' g& M-x# w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农村农民反映的情况,我们知道,老百姓是拥护这个事情的,从原来一文不值的烂房子变废为宝,复垦一亩宅基地得9.6万元。”他说,目前,9.6万元每亩的补偿相对较低,江津区政府正在调整分配方案。

退出宅基地农民利益受损

5月23日,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该村“孔目新居”的部分农民,实地查看了一些复垦后的宅基地,并采访了诸多想复垦宅基地但未复垦的农户。

# m4 f/ L4 d7 N

在孔目新居里居住的村民屈胜芳,是孔目村32位退出宅基地村民中的一位,在搬入孔目新居之前,曾是孔目村六社村民。2008年,当地政府给她复垦了两块宅基地,一块是闲置多年的面积达96.2平方米的自家宅基地;另一块则是其娘家的面积达169.55平方米的宅基地,宅基地上所有财务和房屋都由她继承过来了。w* r# E+ w.q+ D2 A9 e7 ye+ ~: ]“ o% ' I/ b

“是村里强迫我退出的。”屈胜芳告诉记者,2008年村里派来铲车铲平自家宅基地时,村里没有通知她;当从别人处获知自家宅基地正在被村里铲车收拾时,她赶到现场,当时一些新闻媒体记者也在现场录像和采访。

“当时有记者采访我,但有领导交代了,命令我不要乱说。”屈胜芳说。她告诉记者,现在她很委屈,她自家和娘家的两块宅基地,总共才获得了1500元的房屋补偿。

至于村里为什么要她腾退出宅基地,她告诉记者,只知道在搞新农村建设。6 k% F* B9 d3 `5 z.S1 A!r!t9 M3 }# e

“地票是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屈胜芳说。本报记者采访了孔目新居里多位村民,没有一位农民知晓重庆市正在实践试验的地票交易模式。

* y& C1 L7 g8 W

/ oA: D6 d0 g1 A;U& _+ y1 Q# @8 |

通过调查采访,作为重庆乃至中国第一张地票的来源地的村民,他们关心的不是腾退出来的宅基地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去了哪里,而是自己宅基地退出了,是否能获取应得的那部分利益。

(h: `$ J)H6 H4 {+ h

至于腾出宅基地所生产出来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即所谓地票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能拍卖出来多少钱,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没有一位农民能说得清楚,对地票的产生、交易和使用毫无知识。

-Q-D)@” Z/ @6 c1 t# c

当记者询问村里或镇区政府是否向他们普及宅基地退出的有关政策和补偿时,他们都表示,村民和上级领导从未向他们说过这些新鲜实物和新政策,也没有告诉他们的宅基地在交易所卖了多少钱。

.V2 C0 U7 W# F

(h0 i, ], ?& m/;f

村民肖珍贤告诉记者,“村里只是说建新农村,愿意把老房子退出来的,可以一次性获得政府的3万元补偿。”

# K8 Q7 }.U9 ^7 G

“ l(X(B7 F* k-h+ t& u.x)

村民还告诉记者,依据重庆市江津区政府规定的一些正常的补偿,到了他们手里,要么完全没有,要么是变少了。

屈胜芳、肖珍贤、彭勇国夫妇等多位村民一致告诉本报记者,退出宅基地的每户村民可以获得6000元一亩的复垦费,村民没有得到;6000元搬迁费减少到了4000元。

复垦了宅基地的村民们在购置新农村的房屋时,他们告诉记者,合同上规定的每平方米520元在最终交易时提高至650元。

(M* |a$ K+ D9 [4 u.V;K1 i5 E3 x' 5 u!n0 t” ^“ Z9 j9 tY)Y

!@8 u.G8 g, f4 j-j, E

“政府补偿给我们的3万元,基本上都搭进去了;而没有复垦宅基地的4位村民在购置孔目新居里的房屋时,每平方米为520元。”多位村民告诉记者。

(l8 I1 N4 p+ j9 j7 P% z5 M

L: [' _(h2 v' q!o8 g8 [!b

李市镇国土所所长谭德禄告诉本报记者,“农民在自愿放弃宅基地,而且也符合政府的要求,就可以获得三项补偿。”

.^/ P6 E.~+ I3 n+ U1 A3 C9 y/ ~-O5 {(F

江津区制定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明白卡,详细提到农民退出宅基地获得的补偿标准规定。按照地票收益大部分归农户所有的原则,复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获取的纯收益80%,支付给放弃宅基地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其余用于全区耕地保护和统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依据《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切实保护耕地全力推进城乡统筹的意见(试行)》(江津府发[2010]58号),统一复垦农户补助具体标准:}* ~6 {0 v' X” H% J)?/ z% O$ j-

1。原房补偿,农户整户自愿放弃宅基地后,对其拥有合法房地产权证书并且结构完好的原有房屋,按照江津区先行征地拆迁的房屋基本补偿标准支付原房补偿;对其拥有合法房地产权证书但房屋已破损、不完整的废弃宅基地按房屋建筑占地8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补偿。

!g4 `& f1 G4 }.z7 y7 s$ [(E

& o2 V7 b, z, @: n6 [' i/ k

2。宅基地补助,一是按照6000元/亩的标准给予农户构、附着物补偿;二是按照6600元/亩的标准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所有权人收益,专项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

0 Q4 f;W7 K4 Q, b1 ?

3。住房补贴,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户,其本人及父母、子女到城市、集镇国有土地及巴渝新居购房或居住的,没证给予一次住房补贴,标准为3万元。

0 L5 G$ |0 E)g* }

在孔目村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农民都表示,按照政府公开的补偿标准,他们根本没有拿到该得的补偿水平。

第三篇:重庆地票改革试验

重庆地票改革试验

2007年,国家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人、地有效联动。为此,我们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两大突出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双增长、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实现缺乏制度通道)着手,将制度设计聚焦于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之上,借鉴增减挂钩政策,由黄奇帆市长主持,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帮助指导下,设计启动了地票改革。主要思路是,以耕地保护和实现农民土地财产价值为目标,建立市场化复垦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将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在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后,节余部分以地票方式在市场公开交易,可在全市城乡规划建设范围内使用。

一、主要做法

(一)确权颁证,夯实基础。明晰土地权属,是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前提。2010-2012年,我市全面完成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做到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和农村住房所有权证应发尽发,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和地票交易创造了条件。

(二)扎实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有保障的地票来源。2010年8月组建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建立了市、区县、乡镇三级分工明确、严格监管复垦的工作格局,出台了复垦标准体系,累计完成复垦20.1万亩,保障了地票来源真实可靠、数量充足。

(三)建章立制,依规推进。为防范改革风险,规范推进改革,我们在改革设计中十分注重守底线、定边界、建规则,以法制化建设保障改革平稳顺利推进。先后出台了《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农村建设复垦项目管理办法》等60个政策性文件和12个技术性文件,对地票涉及的复垦、验收、交易、使用各环节进行规范,形成了“自愿复垦、公开交易、收益归农、价款直拨、依规使用”的制度体系。今年,《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这是首部专门规范地票的政府规章,标志着地票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公开交易,保障权益。地票交易主要采用挂牌、拍卖等交易方式,公正组织交易活动、公平对待交易主体,交易过程公开透明。公开举办了47场地票交易会,年均交易地票3万亩左右,与重庆每年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大体匹配,地票市场平稳运行,价格调控在“城镇发展可承受、农民权益有保障”的合理区间。

(五)创新管理技术和监管方式,保障操作阳光规范。我们统筹建设了地票信息管理系统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系统、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实现地票生产、交易、使用三大环节的信息化联动运行和监管。畅通电话咨询、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专人负责信访咨询工作,接受各方面特别是复垦农户的全程监督。2014年以来,建立了地票价款网上查询和短信通道,截止目前,地票价款网络查询约1.6万人次,向农户发送地票价款拨付相关信息近10万条。

(六)多方协调,联动改革。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开展地票改革,注重与户籍改革、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产业化等改革系统关联、统筹推进,地票成为支持和配合相关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

二、初步成效

截至2016年5月上旬,累计交易地票17.7万亩、353.4亿元。实践中主要取得了四个成效:

(一)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第一,扭转“两头占”、“双增长”局面。地票为退出农村建设用地提供了有效路径,在城镇建设用地刚性增加、耕地减少的同时,相应收缩了农村建设空间和规模,使用地结构变化趋势逐步回归到世界城镇化普遍规律上来。第二,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地票实行 “先造地、后用地”,地票生产过程中复垦产生了90%以上的高质量耕地,而地票落地使用时耕地仅占征地范围的60%左右,平均省出30%左右的耕地。截止2015年底,全市累计使用地票11.75万亩,实际占用耕地7.32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第三,衔接“占优补优”要求,深化拓展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为防止“占优补劣”,重庆严格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条件,坡度大于25度的不得纳入复垦,要求复垦地块必须与周边耕地相连,复垦验收合格证上记载耕地等别。同时,通过提高土层厚度、改善土壤质量等措施,确保耕地质量达到规定等级。

(二)助推脱贫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复垦宅基地生成的地票,纯收益按85:15的比例分配给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这一制度安排:第一,助推农民脱贫增收。重庆农村户均宅基地0.7亩,通过地票交易,农户能一次性获得约10万元的收益。实践中,农民通过地票交易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地票收入成为部分贫困户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重要资金来源。截止2015年底,累计交易贫困区县地票13.08万亩、260.8亿元, 占地票交易总量、交易总额的75.65%、75.45%。复垦形成的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仍归集体所有,仍交由农民耕种,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渠道。第二,支持农村发展。农村集体获得地票收益约125亿元,其开展投资建设的实力增强,与财政基础设施投入相配套,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第三,地票复垦后,农村建设布局优化,农地相对更集中连片,便于统筹利用,有利于引导农地流转,提高农地规模化利用水平。

(三)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市场化通道。以地票为桥梁,建立了城市和农村、近郊与远郊的统筹发展机制。第一,建立了远距离、大范围的反哺通道。地票来源于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村,而落地于城镇,实际相当于城市向农村特别是向远郊农村反哺了300多亿元的资金。第二,统筹优化了城乡、区域开发结构。已交易的地票中,70%以上来源于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这两个区域在全市发展中承担着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发展导向是引导超载人口转移,实现“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而地票的使用,95%以上落在了承担人口、产业集聚功能的都市功能区及城市发展新区。在市场引导下形成的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格局,符合“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区域开发理念,有利于推进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第三,探索建立用地指标市场化配置机制。地票制度发挥了市场在配置建设用地空间方面的作用,使得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更切合实际需求,用地更加节约集约,也促使农村土地管理更加精细化。

(四)有利于与相关改革配套形成改革综合效应。地票与农村金融、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改革等配套,产生改革综合效应。第一,地票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带动金融下乡和农房价值提升。地票作为有价证券,本身还可进行融资质押,同时也为农房抵押评估提供估值参照,进而提升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能级。截至2015年底,重庆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144.23亿元,农房抵押融资166.9亿元,地票质押贷款12.23亿元。第二,地票为进城落户居民处置农村财产提供了路径,助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促进人地协调、地随人走。目前已有9.7万户进城落户居民申请复垦宅基地,实现带着财产进城。第三,地票为农村产权改革奠定了基础。地票改革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土地市场的主体,强化农民土地财产价值观念,有利于推动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化进程。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组点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新型城镇化是消费需求的“倍增器”,是投资需求的“加速器”,也是促进创新创业、深化改革的综合平台。当前,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重要抓手,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对补短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培育新动能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和创新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和创新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的需要;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率先突破的需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改变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体制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实现同工同权;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在谈到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突破和创新时,徐强表示,在很多方面都有突破和创新,是我们统筹城试验区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配套政策体系的创新上有突破。以往其他城市开展的户籍制度改革,多数是就户口讲户口,就户籍谈户籍,这次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包括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等十多个方面的相关工作,我们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制度上的有效衔接。比如养老保险,允许退出宅基地的农民转户以后,可以参照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提高转户居民的保障水平。第二个创新,我们在准入条件上有创新突破。我们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宽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的户籍管理。通过分三级设置户籍管理的准入条件,重庆市将成为全国户籍准入条件最宽松的城市之一。第三个创新,我们设置了农村土地退出的三年过渡期,允许农民在三年过渡期内考虑退出承包地的问题。第四个方面,我们考虑了有偿的退出,退出以后都可以得到一笔补偿,可以在城市里安家落户。

1、为什么要开展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

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的需要;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率先突破的需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改变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体制的需要。

2、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意义?

答: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实现同工同权;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

3、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分两个阶段推进:

①2010至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登记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

②2012至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

4、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5、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要求?

答: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把户籍制度改革纳入了十大民生工程,本届市委任期内,用两年半时间,解决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40万失地农民和70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6、重庆市户籍制度转户重点群体是什么? 答:分两类重点群体:

①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包括在主城区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的大中专学生和新增退役的农村士兵。

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包括1982年以来全市已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失地未转非人员、城中村未转非人员和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

7、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答:以解决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转户进程为突破口。因为重庆是“农民工输出大市、就业大市”,在市内务工的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工人,在城市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有较好基础,已初步具备城市生活条件。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已与城市接轨,对子女在城市就学的诉求强烈,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大的障碍。

8、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体系是什么? 答:重庆对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3+5”政策体系。

①“3年过渡”是指对农村居民转户后承包地、宅基地的处置,设定了3年过渡期,允许转户农民最长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权及收益权。

②“5项纳入”是指农村居民转户后,可享受城镇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政策,实现转户进城后“五件衣服”一步到位,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真正体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9、农村居民转户后有什么好处? 答:有八大好处: ①转户居民退出承包地,可以按照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标准得到相应补偿。

②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将获得3笔补偿资金。一是参照同时期区县(自治县)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的一次性补偿。二是参照地票价款政策给予的一次性宅基地使用权补偿。三是参照地票价款政策给予的一次性购房补助。

③在住房方面,可申请公租房居住,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登记为购买。同时,鼓励转户居民购买普通商品房,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廉租住房保障。

④在养老方面,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可领取每月至少500元养老金。

⑤在医疗方面,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相应医疗保障。

⑥在教育方面,转户居民子女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城市学校,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的同等待遇。

⑦在就业方面,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居民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自主创业可以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以享受“一对一”的就业帮扶,以及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政策。

⑧在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10、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突破和创新? 答:有四大创新突破:

①配套制度体系的创新突破。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实现了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

②户籍准入条件的创新突破。按照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户籍的总体思路,分三级城镇设置了户籍准入条件,我市将成为全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最宽松的城市之一。

③土地制度设计的创新突破。实现了有偿退地,设置了过渡期,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得以有效盘活。

④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创新突破。允许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转户居民参照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提高了转户居民的保障水平,是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最大创新。

11、怎样概括重庆户籍制度改革?

答: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综合配套,自愿有偿”。

①综合配套,是指我市户籍制度改革为了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摈弃了“就户籍改户籍”的做法,综合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形成了系统的制度体系。

②自愿有偿,是指整个户籍制度改革的设计和推进过程中,都充分体现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的思想。同时,实行有偿退地,与现行无偿退地的转户政策相比,增强了转户吸引力。

二、户籍准入条件

12、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登记为城镇居民: ①自愿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 ②购买商品住房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③在主城9区务工经商五年或在远郊31区县城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13、在主城区购买二手房,可否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直接向购房所在地派出所提出入户申请。

14、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在主城区务工超过5年,申请到公租房,可否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将本人及共同居住的配偶、子女、父母户口迁到公租房所在地入户。

15、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在主城区租房居住,可否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只要务工经商五年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就可以在主城区落城镇居民户。

16、在远郊区县务工2年的本市籍农村居民,能否将户口迁入远郊区县城落户? 答:在远郊区县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才可登记城镇居民户。

17、农村居民在远郊区县城兴办实业,能否将户口迁来入城镇居民?

答:只要满足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有合法稳定住所,就可以登记为城镇居民,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随迁。

18、本市籍优秀农民工可否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凡被评为优秀农民工的,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不受务工经商年限的限制。

19、大中专、中职技校录取的新生如何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持户口簿、录取通知书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直接办理,也可凭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办理。

20、在校的大中专、中职技校学生,可否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将户口地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

21、农村居民可否投靠城镇父母,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我市农村籍成年子女可以自愿投靠到城镇赡养身边无子女的年老父母。

22、农村父母可否投靠城镇子女,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向子女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申请。

23、农村居民投靠农村子女,可否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自愿在子女户口所在地登记城镇居民户。

24、农村居民可否投靠城镇配偶,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向配偶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转户申请。

25、农村居民投靠农村配偶,可否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自愿在配偶户口所在地登记城镇居民户。

26、农村五保对象可否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

27、农村籍现役士兵,退伍时可否直接转户为城镇居民? 答:在退役的时候可以自愿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

28、已退伍的农村籍士兵,可否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可以自愿就近就地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

29、购房迁移登记为城镇居民需要提供什么证明材料? 答: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①入户申请书;

②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③房产证、购房合同;

④配偶、子女、父母随迁的需提供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

30、符合务工经商转户条件,登记为城镇居民需要提供什么证明材料? 答: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①入户申请书;

②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③务工经商证明; ④住房证明;

⑤配偶、子女、父母随迁的需提供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

31、符合投资兴办实业转户条件,登记为城镇居民需要提供什么材料? 答: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①入户申请书;

②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③纳税额度证明; ④住房证明;

⑤配偶、子女随迁的需提供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

32、农村居民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需要提供什么证明材料? 答: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①入户申请书;

②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3、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登记为城镇居民需要提供什么证明材料? 答: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①入户申请书;

②本人及子女的户口簿; ③住房证明;

④本人与未成年子女的亲属关系证明。

34、夫妻投靠登记为城镇居民需要提供什么证明材料? 答: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①入户申请书;

②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③住房证明; ④结婚证。

35、父母投靠子女登记为城镇居民需要提供什么证明材料? 答: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①入户申请书;

②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③住房证明;

④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

36、农村居民在哪里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 答: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向迁入地公安派出所提出转户申请。

37、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转为城镇居民有哪些程序?

答:在移民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向市国土房屋管理局申报核批农转非指标。根据核批的农转非指标,区县(自治县)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负责办理移民农转非相关手续。

38、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如何转为城镇居民?

答: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向市国土房屋管理局申报核批农转非指标,公安机关根据核批的农转非指标办理转户手续。

三、宅基地处置

39.农村宅基地退出的主体是谁?

答:农村宅基地退出的主体是指符合我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规定的准入条件、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

40、农村居民转户后是否可以保留宅基地?

答:整户登记为城镇居民的,可在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部分家庭成员转户的,其家庭宅基地可继续保留。

41、农村居民整户登记为城镇居民,是否可以退出宅基地? 答: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退出。

42、农村居民转户后退出宅基地,能否得到补偿?

答:农村居民整户登记为城镇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应当给予补偿。

43、农村居民转户退出其宅基地,可得到哪些好处? 答:有三大好处:

①农村居民转户退出宅基地及建(构)筑物,可获得参照征地政策规定的农房及构(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以及购房补助。

②具备条件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在城镇规划区内统一规划建设转户居民集中居住点。转户居民可按区县(自治县)的规定申请购买。③符合城镇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转户进城后可纳入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

44、整户转城镇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房屋如何补偿?

答:参照退出时区县(自治县)征地政策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今后征地时不再享有补偿权利。

45、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宅基地及房屋如何处理?

答:保留其在以后整户退出时获得宅基地及建(构)筑物的相应补偿的权利,不再享有取得宅基地的权利。待家庭成员整户转为城镇居民时,退出宅基地及建(构)筑物并按整户退出时的标准补偿。

46、农村五保对象转为城镇居民,宅基地及房屋如何处理?

答:转户后由民政部门统一安排集中供养的,由农村土地整治机构建立专户、专账管理,所取得的土地利用增值收益按有关规定支付给民政部门,专项用于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

47、申请退出宅基地要经过哪些程序?

答:程序依次为:农村居民向入户地公安部门申请转户,批准转为城镇居民,向户籍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退地申请,签订退出宅基地协议,区县(自治县)审核审批,农村土地整治机构发放补偿费用,农民退出宅基地,补偿费用由农村土地整治机构为转户居民代缴养老保险。

48、申请退出宅基地应提交哪些资料? 答:需提交以下资料:

①自愿退出宅基地及建(构)筑物申请表; ②农村房地产权证;

③转户居民家庭户口簿及家庭成员身份证明材料; ④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转户退地的书面意见; ⑤在城镇有合法稳定住所的证明材料;

⑥迁入地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出具的转户确认通知书; ⑦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49、退出的宅基地位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由谁负责补偿?

答: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农村土地整治机构或指定的其他机构负责宅基地及建(构)筑物退出后的补偿。

50、退出的宅基地位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由谁负责补偿?

答:由原已批准确定的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按其储备范围、农村土地整治机构的测算据实一次性支付补偿费;尚未确定国有土地储备机构及储备范围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政府指定的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按农村土地整治机构的测算据实一次性支付补偿费。

四、承包地处置

51、农村居民转户后是否可以保留承包地?

答:整户登记为城镇居民的,可在3年内继续保留承包地;部分家庭成员转户的,其家庭承包土地可继续保留。

52、农村居民整户登记为城镇居民,是否可以退出承包地? 答: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退出。

53、农村居民转户后退出承包地,能否得到补偿?

答:农村居民整户登记为城镇居民自愿退出承包地的,应当给予补偿。

54、农村居民退出承包地,按什么标准补偿?

答:补偿标准按照本轮承包期的剩余承包年限和年平均流转收益确定,具体的标准和办法由各区县政府制定。

55、农村居民转户后,按照什么程序退出承包地?

答:首先要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方)提出书面申请,然后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书面的退地协议,协议需约定退地及补偿的具体事项。

56、退出的承包地面积怎样计算? 答:以承包经营权证上登记的面积为准。

57、退出的承包地由哪个部门负责补偿? 答:应由收回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补偿。集体经济组织确实不能出资的,可按程序审核后由农村土地整治流转中心支付补偿。

58、退出承包地后,是否还存在原来的承包关系?

答:退出承包地后,原承包关系终止。获得补偿后,应当把承包经营权证交回集体经济组织。

59、退出的承包地的权属和用途可否改变?

答:退出的承包地,无论由谁出资补偿,其土地的所有权和用途都不能改变,仍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用于农业生产。

60、保留的承包地应该怎样利用?

答:转户农户对保留的承包地仍要管理好、利用好、耕种好。可以把保留的承包土地自行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种田大户,也可以委托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代为流转,用于发展规模经营,决不能让承包土地闲置、撂荒。

五、社会保障

61、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后,可以享受哪些社会保障待遇?

答:可以与城镇居民同等参加社会保险,同等享受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62、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后,养老、医疗保障问题如何解决? 答:可以参加待遇水平较高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个人身份参保缴费。没有条件参加上述保险的,还可以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63、哪些人员可以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答:本市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整户退出农村的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可以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64、按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保的好处是什么?

答:可以补建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这对年龄偏大的“4050”人员和老年人员来讲,是一个重要机遇,“4050”人员可以一次性补足15年的缴费年限,老年人员参保后即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目前最低标准为500元/月)。65、如果只转户口,不退出农村的宅基地,其养老保险问题如何解决?

答:保留宅基地的转户居民,在城镇有用人单位的,可以随单位一起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用人单位的,可自愿从登记为城镇居民之月起,在户籍所在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条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还可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66、过去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农民,这次是否有机会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答: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将一并解决过去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这些人员在完善征地审批和农转非手续后,由所在区县(自治县)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参保手续,按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67、转户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参保资金如何解决?

答:转户居民整户退出宅基地的,参保所需资金由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代缴。代缴后有剩余的,退还给转户居民;不足缴纳的,则由转户居民自筹资金缴纳。未退出宅基地但有用人单位的,参保所需资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未退出宅基地也没有用人单位的,参保所需资金由个人按规定缴纳。

68、退出宅基地的转户人员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到哪里去办理?

答:退出宅基地的转户人员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应到退地所在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提出参保申请,办理参保手续。

69、退出宅基地的转户人员参加养老、医疗保险,需提交什么资料? 答:需提交的主要资料有:

①身份证、户口本的原件及复印件; ②近期彩色免冠照片;

③国土部门出具的退出宅基地后应领取补偿费相关手续; ④公安机关出具的转户相关手续。

70、转户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答: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转户一年内参保的,不设待遇等待期(其他情况下需等待一年),缴费次月即可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另外,困难群体(包括低保户家庭人员、重度一二级残疾人、低收入老年人)登记为城镇居民后,其享受的医疗救助特殊补助每年将增加50元。

71、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后,可以享受哪些就业帮扶政策? 答:可享受以下一系列就业帮扶政策:

①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平等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小额贷款及贴息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帮扶政策。

②对有一技之长的,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帮助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

③对就业困难人员,作为就业援助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

④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创业扶持,帮助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72、政府部门在加强转户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有以下措施:

①本市农村籍和农转非的初高中毕业生,凡没有升入高等院校的,可就读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并给予定额生活补贴,生活困难的给予定额学费补贴。

②对其他就业年龄段的转户人员,根据市场需求,以订单培训为主,加强转移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

③对企业新招用的转户人员,开展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使其尽快上岗和稳定就业。④转户人员参加转移培训和岗前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费用,给予全额补助。

73、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参加失业保险后,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答:主要包括:

①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月标准的两倍);

②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门诊住院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失业人员丧葬补助金及其配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③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74、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怎样参加工伤保险?

答: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工伤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75、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怎样参加生育保险?

答: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76、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已经办理农转非手续的,是否纳入征地移民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

答: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政策对农村移民已经办理农转非手续的,纳入征地移民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安置居住在农村的移民,其后移民自行办理农转非手续的,不纳入征地移民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

77、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非农业人口搬迁移民,是否纳入征地移民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

答: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非农业人口搬迁移民,不纳入征地移民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

78、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程序?

答: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办理农转非手续后,在农转非移民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区县(自治县)政府有关部门按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办理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六、教育卫生保障

79、户籍制度改革后,城镇中小学校建设规划有哪些调整?

答:全市将规划建设中小学学校115所,其中规划新建小学35所、初中40所、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40所,以满足城市人口增加后对教育的需求。

80、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后,是否能够保障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答:调整校点布局,小学校点按照不超过儿童正常步行25分钟的距离进行规划设置,初中校点按照每所服务2—3个小学进行规划设置。

81、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后,义务教育阶段将执行怎样的就读政策? 答: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享受与城镇学生一样的待遇。82、我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后可以享受哪些政策? 答:可以享受以下政策:

①保留其在以后整户转移中获得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的相应补偿或收益的权利; ②符合资助条件的继续享受学费、生活费补助; ③符合条件的毕业后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④在校期间办理农转非手续,并随家庭一起退地的,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工作后接续参保。

83、已转户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后有哪些优惠政策? 答:可以享受以下政策: ①纳入城镇就业扶持政策范围;

②提供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指导,搭建大中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平台; ③引导农村籍和农转非的中职毕业生到基层、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等实现稳定就业; ④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创业扶持,帮助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84、如何加强主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答:加强主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和优化,改扩建和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每3-10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1年完成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85、如何加强远郊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答: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进程,完善远郊区县城、小城镇居民聚居区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到2011年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保障转户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七、计划生育政策

86、转户居民的生育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答: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对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在5年内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

87、转户居民是否可继续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答: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政策。对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在5年内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政策。

88、转户居民可免费享受哪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答: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农村免费技术服务政策。对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在5年内继续执行农村免费技术服务政策。

89、转户居民可否享受独生女市内高校录取照顾政策?

答: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农村独生女市内高校录取照顾政策。对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在5年内继续执行农村独生女市内高校录取照顾政策。

90、跨区县转户居民如何办理再生育服务证?

答:跨区县迁移户口的转户居民,向迁入地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提出再生育申请,按原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审批。

91、申请再生育服务的转户居民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答: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①身份证、户籍证明、婚姻登记证明材料及其复印件; ②女方1寸免冠近照2张; ③原户籍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成员证明(由村居民委员会出具、乡镇核实并盖章); ④公安机关关于转户居民(户籍地变更、户籍性质变更)原因、时间的证明。92、夫妻一方为转户居民,另一方为农村居民的,执行何地的生育政策?

答:转户居民一方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夫妻双方继续执行原户籍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转户居民一方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5年内继续执行原户籍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5年后,执行城镇居民的生育政策。

93、夫妻一方为转户居民,另一方为农村居民的,如何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或特别扶助政策?

答:转户居民一方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继续执行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或特别扶助政策;转户居民一方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5年内继续执行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或特别扶助政策;5年后,不再执行农村居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特别扶助政策。

94、转户居民在哪些情况下视为已享受了城镇社会保障待遇?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视为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 ①已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 ②已进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 ③已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

95、跨区县转户居民如何办理奖励扶助、特别扶助手续?

答:已纳入迁出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特别扶助对象的,在户口迁移的次年,凭迁出地的证明材料,为其重新办理资格确认手续。户口迁移后才符合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条件的,向户口迁入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

八、社会救助保障

96、农村五保对象转户后享受哪些政策待遇?

答:农村五保对象转户后,按城镇“三无”对象予以生活保障,不再享受农村五保待遇。

97、农村五保对象如何办理转户手续? 答:农村五保对象自愿转户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当地乡镇(街道)政府初审,区县民政部门复核,当地公安部门审批同意后,办理转户手续

98、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后,是否可以申请享受城市低保?

答: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后,因多种原因形成的贫困家庭,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按照低保审批程序申请批准后,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99、农村低收入家庭登记为城镇居民后,可否享受医疗救助? 答: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可按相关规定享受医疗救助。100、农村特殊困难家庭登记为城镇居民后,可否享受临时救助?

答:因患危重疾病、子女上学或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的,可申请临时救助。

第五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与创新方向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与创新方向

核心提示:总书记所说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就是指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也就是说,在总书记看来,农村土地制度需要改革,但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基本制度安排不能变。显然,他这一看法是有针对性的。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如何改革,对于构建现代国家农村治理体系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重大。总书记要求农村土地改革“坚守底线,事可先行”,体现了他一贯的在坚守底线基础上大胆创新的治国理念。基于此,笔者立足于多年的学术积累与农村调研的感受,谈—下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粗浅认识。

一、农村土地制度底线的形成与坚守的理由

总书记所说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就是指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也就是说,在总书记看来,农村土地制度需要改革,但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基本制度安排不能变。显然,他这一看法是有针对性的。

毋庸讳言,一些学者和党政官员主张彻底放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恢复农村土地私有制。笔者丝毫不怀疑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与官员的主观动机,即他们旨在发挥市场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既是我们党主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包括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基本制度成果,对此大家没有分歧。然而,土地私有是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的最佳制度安排吗?换言之,只有农村土地私有,市场才能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现阶段农村土地改革问题上,分成了“集体学派”与“私有学派”。本文的观点当然属于集体学派。

“私有学派”否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采用的理论逻辑是把它同计划经济捆绑在一起,尤其是抓住了产权不清体制弊端大加鞭挞。这颇能博得一些人的赞同。笔者承认,当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实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支撑作用。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和计划经济作为国家制度,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起来的。但把二者混为一谈却是错误的。大量历史文献表明,我们党主张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包括合作经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从理论到实践,都大大早于计划经济。当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初衷有两个:一是克服小农经济制度下生产力千百年难以发展的弊端,通过合作即资源重新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克服农民分散单干必然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弊端,走共同富裕道路。事实上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制度设计的目标要求,比如,分散单干的小农经济难以大规模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靠集体经济就做到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在解决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方面,集体经济的制度性效果也十分明显。事实有目共睹,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述。当然,由于计划经济的干扰,集体经济制度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也是事实。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已经显示了制度优势,所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兴起的农村改革中,农民抛弃的仅仅是吃“大锅饭”的集体统一经营体制,而不是土地集体所有制。2012年春节期间,笔者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做“百村千户”问卷调查,回收1052份问卷,在“您希望将来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一”选项中,90%以上的农户没有选择“按人平分,私有到户,然后像解放前那样自由买卖土地”。所以,笔者赞同总书记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底线的主张,是因为他的看法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代表了从事农耕劳作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

如果“私有学派”不认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优势,那么至少应该论证以下两个观点的科学性:一是小农经济时代的土地私有制具有优越性,能够实现资源离效配置,集体所有制取而代之是个历史性错误;二是近三十年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小规模土地私有妨碍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值得警惕

自三十多年前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后,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该制度有三个要件:一是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二是集体土地由农户承包经营,三是集体统一为农户经营提供社会化服务。但众所周知,2006年农村税费改蕈后,农户不仅不再向集体缴纳任何承包费用,而且承包地转让给其他人经营时租金全部归原承包户收取。这样,不论是在经济学意义上还是在法理学意义上,集体经济组织就丧失了土地所有者的基本权利——通过对财产的占有获取收益。在大多数农村,集体都是经济上几乎没有任何收入的“空壳”,无力向农户提供经营服务。正因为如此,农村需要深化改革。关键在于往哪个方向上改。“集体学派”反对以改革的名义搞农村集体土地私有化,并不是抱着计划经济时期盛行的“左倾”意识形态不放,而是因为这种事实上的土地私有阻碍了农业发展。具体表现就是,土地分割细碎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是因为,几亿农民在比较效益驱动下,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无法兼顾农田的精耕细作。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特有,在实行土地私有制的日本早就出现了,以至于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有了带嘲讽味道的“游玩农业”、“周日农业”等说法,指责那些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农业经营收入为辅的所谓“第二种兼业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忽视。如果没有私有制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制度性障碍,日本的农产品自给率还可以提高十个百分点左右。“私有学派”认为一旦土地私有,就可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这其实是出于对自由竞争的迷信,结果只能是重蹈日本覆辙。

三、我国农民新的伟大创造:靠市场机制确权把集体变成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

既然土地集体变成私有不利于经济发展,就理应受到农民的抵制;既然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制度优势,就理应受到农民的拥护。事实确实如此。

众所周知,眼下一些地方在做土地确权工作,却进展缓慢,激发不出当年农民搞大包干那样的热情。一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经完成很长一段时间,仍然看不到任何经济发展的新迹象。

与土地确权的冷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笔者近半年来在广东省清远市搞农村综合改革调研,了解到一些当地的农民自发改革案例,深受启发和鼓舞。这里仅举网络上容易搜索到改革基本情况的广东省清远市叶屋村一个例子。叶屋村通过村民自治机制推动“土地改革”(注:村民就是这样说的),从2010年起,改变了多年来各家各户土地七零八落的状况,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只承包一块旱地,主要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农户可以承包一块水田和一块旱地,总之,各家备户都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问题彻底解决。同时,吸收四十多名青壮年劳动力回村务农,所有农户单纯靠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最低人均收入也已经超过了15000元,比改革前多出3—4倍。

叶屋村进行土地改革的直接动因就是要由穷变富:村长叶时通作为养鱼专业户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2008年他想到,如果各家各户分散的承包地集中连片,选好种养项目,收入都能与自己差不多。对于叶时通的想法大家都认同,但要做到集中连片经营,必须调整多年未变的土地承包关系,对此的意见就五花八门了o最大的阻力来自那些人均占有较多土地和较好土地的农户,他们认为自己吃亏了。经过三十多次各户家长共同开会讨论,最终形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改革方案。用农村土地改革的常用术语概括叶屋村的经验,也可谓是明确产权的过程:

首先,明确土地的所有者是集体,不是私人,集体有权调整土地。这个集体不是行政村,更不是乡镇。

其次,明确集体土地的成员权,只有生活在集体土地范围内的人拥有集体成员资格,娶进来的媳妇和新生的孩子获得土地承包权。嫁出去的闺女和过世的老人失去土地承包权。

再次,用地租调节各户土地的多少和肥瘦。每人无偿承包1亩水田和2亩旱地,其余要付地租,内部没有人愿意承包的土地由集体来统一向外出租。

最后,集体租金收入的使用公开透明,主要用于改善生产条件,也拿出一些奖励学生和孝敬老人。所有水田旱地都由集体修通机耕道,所有水田都由集体修建完善的排灌设施。叶屋村通过土地改革,既整合了各户分割细碎的土地,又破解了集体经济空壳难题。该村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租金既实现了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又调节了土地资源在经营者之间的合理配置,反过来帮助了劳动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叶屋,古典市场经济理论描述的地主、资本家、工人三者之间你多我少的利益对立关系不见了,代之以土地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这是继安徽小岗村大包干之后中国农民基于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又一伟大创造,为农村土地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下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大创新 重庆首创地票交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大创新 重庆首创地票交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