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5篇)

时间:2019-05-14 08:2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篇: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1课时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持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3、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4、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1.认识常见的物体

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凝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诗论万具个人要观察回一种物体,那该去么办?(写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辆取交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第2课时

结论:跷起来的小动物轻,沉下去的小动物重。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3)比较同样大小积木的轻重。一样重。

(4)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和铁球。玻璃球轻,铁球重。

教师准备丰富而适宜的活动材料,学生尝试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与比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索、比较的热情。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1、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一样重。

(2)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通过加沙的分量来改变水杯的轻重。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块大冰块和两块小冰块,两边重量相同,如果两边冰块的融化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是平衡的。

3、天平上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带领学生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学生自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教师小结。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第3课时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热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部是怎么摆放的吧。(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星。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敏,真的能够部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兵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

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思考:为什么兵乓球能摆进盒于的数是比大小整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兵乓球没有将盘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第4课时

4.小组提出自己新颖的分类标准,并总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活动交流中,教师可以及时板书学生的分类方法,最后对活动予以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竞赛:

(1)分类物品: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2)快速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3)全班汇报交流,互相评议

(4)师小结:可以按照是否有盖分,按照是否敞口分,按照透明与不透明分,按照是不是塑料做区分„„运用到我们的一分为二的方法。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教师讲述,学生看图方式,了解我国古代人们认识自然的历史,了解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其中对动物就有了分类,从而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教师出示图片,各种图书散乱摆放,并给学生布置课后延伸任务,让学生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5、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本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避明等。2.水和洗发液一样,部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本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3.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预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5.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劝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第5课时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息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蔬

洗发液:孔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明。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本块对比观察。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本块不能流动。(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快,未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本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6、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4、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第6课时

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边梳理学生回答的结果,边用图和关键词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2.再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它们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学生如果说出“红糖或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后,就看不见了,但是小石子仍然能被看见”时,教师可以借机说明,红糖或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进一步提出“食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比如说“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大胆假设,鼓励他们不断研究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鼓励学生在课后实验,比如观察把面粉放入水中后的状态,它能像食盐和红糖那样溶解了吗?

7、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3、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4、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闻的特证,也有一些相间的持证。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第7课时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得特别帮。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第二篇:2017-2018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1课时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持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3、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4、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1.认识具种常见的物体

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凝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诗论万具个人要观察回一种物体,那该去么办?(写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辆取交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第2课时

2、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判断比较物体的轻重,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学准备

1、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毛绒小动物玩具若干。

2、大小不同的积木若干;同样大小的玻璃球和铁球;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沙或水。

3、天平一台,冰块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学生用目测判断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

结论:跷起来的小动物轻,沉下去的小动物重。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3)比较同样大小积木的轻重。一样重。

(4)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和铁球。玻璃球轻,铁球重。

教师准备丰富而适宜的活动材料,学生尝试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与比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索、比较的热情。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1、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一样重。

(2)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通过加沙的分量来改变水杯的轻重。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块大冰块和两块小冰块,两边重量相同,如果两边冰块的融化速

第3课时

3、认识物体的图形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4、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教学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那你能猜猜里面是什么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式,根据形状去猜。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的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歌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讨论:“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第4课时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经历一些简单的分类活动,初步学习分类方法,为今后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

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 普通铅笔(削尖一支,未削的2支)。

可选择书上的四个杯子,也可以选择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教师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同学们的好朋友铅笔,本节科学课我们就来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给它们分类。

2.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会从整体上关注铅笔的某一特征(颜色、粗细、长度等)去比较,也会从铅笔某一局部特征(是否带橡皮头、是否削尖了)来比较。

2.按比较的结果分类

“同学们,我们根据比较的结果来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个放在一起。”(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整理的作用,并总结按铅笔的哪些特征整理没有意义。引导学生经历分类整理过渡到科学分类的过程。)

第5课时

5、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本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避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部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本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3.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预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5.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劝参与合作学习活动。6.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稀要珍惜和保护。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教学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手册、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概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手水你部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第6课时

6、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4、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食盐、红糖可以溶解在水里,小石子不能溶解在水里。难点:食盐、红糖到水里之后去哪里了。教学准备

食盐、红糖、小石子,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向学生呈现实物——食盐、红糖、小石子,提出问题:“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可能会说,“食盐(红糖)化掉了,小石子不会”。

2.接着,提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食盐放入水中看不见了,它们去哪了?”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探索活动: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1.“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法,然后让他们阅读“探究”部分的操作要求。

2.指导学生向全班演示操作,注意如何用小勺取物体、如何搅拌、如何观察等,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操作的方法。

3.示范观察记录方式,在黑板上画简图和记录关键词,比如记录糖放入水中后的情况:糖变小——看不见;水变红,透明。强调观察到没有变化与观察到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在表中。

4.分发材料,分小组探究。教师要注意巡视和指导: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是否合作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5.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将实验材料收好,并放到指定的位置。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研讨活动: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第7课时

7、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3、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4、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闻的特证,也有一些相间的持证。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导入:回据在本单无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证的科学词汇|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不是空的,里边装满了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了吗?(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持征?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第三篇:一年级第二学期

《专业主课》课程教案

第一章(1-2周)气息与头腔共鸣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把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音域不宽,音程跳动不大,节奏较为稳定、速度不宜太快的发声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正确发声方法的建立和掌握

2.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以声带茂。

3.吸气时像用麦管吸饮料的感觉,以及用搬重物、抬钢琴,去体会歌唱时横膈膜控制气息的感觉等,可以帮助歌唱者体会到正确的呼吸部位和方法。

4.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能增强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完美性格的形成,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5.围绕多听、多看、多交流展开活动,多听一些优秀的声乐磁带、VCD等。在观看的过程中,互相讨论交流;多交流,就是在每月集中训练时间,共同进行发声技巧的练习,音乐是感情交流的最好方式,在一遍又一遍的歌声中一边讨论,一边探索,你帮我听,我帮你提意见,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技能。

6.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歌唱技巧与声乐理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在调节好气息的同时要找到头腔共鸣,并能同时做到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

(1)(哼鸣):要求“m”的闭口音哼鸣练习要注意气息的适当连贯均匀,出声的同时应略收小腹。注意保持鼻腔及眉心处的共鸣位置,练唱时略带闻花状态,这条练习对声音的高位置训练很有帮助。由“m”哼鸣的高位置带出各类母音的位置训练。

(2)要求气息扎实而有弹性,出声时,注意小腹收缩要有适当力度,字音喷口要短促有力,母音要注意保持口咽腔适度打开及位置的统一。(3)注意母音转换时声音的统一咽腔应保持适度打开。2.声乐作品:

中国作品: 《我爱我的台湾岛》《美丽的姑娘》 外国作品:《奥菲欧的祈祷》

第二章(3-4周)呼吸与气息的保持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体会歌唱呼吸方法:

1.用平稳睡觉时呼吸体验歌唱的呼吸 2.闻花时深呼吸体验 3.打呵欠时的呼吸体验 4.用哭泣时的呼吸体验 5.用哄笑时的呼吸体验 6.用惊吓的吸气体验快速吸气 7.用喘气时的呼与吸体验快速呼吸 8.用叹气时的呼吸体验

9.气息被认为是歌唱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但是,也容易被误解为某种停顿状态,或者是吸气与呼气之间过长的状态转换。应该根据歌曲音乐需要,歌唱气息运动变化,把“保持”的真正含义向学生说清楚,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要将保持和僵硬混浊起来。

10.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然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挖掘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则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内容,进入歌词意境。

11.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的细节体会呼吸并学会气息的保持 教学难点:将呼气与吸气充分运用到歌曲当中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

(1)哼鸣:要求“m”的闭口音哼鸣练习要注意气息的适当连贯均匀,出声的同时应略收小腹。注意保持鼻腔及眉心处的共鸣位置,练唱时略带闻花状态,这条练习对声音的高位置训练很有帮助。由“m”哼鸣的高位置带出各类母音的位置训练。

(2)要求气息扎实而有弹性,出声时,注意小腹收缩要有适当力度,字音喷口要短促有力,母音要注意保持口咽腔适度打开及位置的统一。(3)注意母音转换时声音的统一咽腔应保持适度打开。(4)子音喷口清晰有利,声音共鸣集中,干净利落。

(5)注意保持气息的支持,强调横膈膜的力量,使声音位置圆润统一,并要做到声音富有弹性,用力均匀。

(6)要求三连音的均匀连贯,高音要打开喉咙,唱o母音时咽腔适当做垂直打开。

2.声乐作品:中国作品: 外国作品:

《珊瑚颂》

《槐花几时开》《让我去死亡》第三章(5-6周)真假声混声法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好的声音就是真假声音的比例合适,以真假声的比例来决定唱法的不同。2.我们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唱法,而采取不同比例的真假声混合法,如以真声为主的混合法。以假声为主的混合法,或以真假声各半的混声法等。

3.共鸣是声音、字和感情的窗口,良好的共鸣会使吐字、声音和感情表现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建筑在依赖于共鸣,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之上的,这是任何歌唱训练方法的基本规律,也是任何优秀歌手的嗓音应具备的特点。

5.在歌唱中,许多学生五音不全,节奏不准,强弱不分,因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而在教学中,这往往是薄弱环节,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教师应借助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生动的启发引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的嗓音条件用不同的真假声混合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找到最舒适的混声法并能运用到歌曲中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

(1)要求“m”的闭口音哼鸣练习要注意气息的适当连贯均匀,出声的同时应略收小腹。注意保持鼻腔及眉心处的共鸣位置,练唱时略带闻花状态,这条练习对声音的高位置训练很有帮助。由“m”哼鸣的高位置带出各类母音的位置训练。

(2)要求气息扎实而有弹性,出声时,注意小腹收缩要有适当力度,字音喷口要短促有力,母音要注意保持口咽腔适度打开及位置的统一。

(3)除基本要求与前类相似外,要注意练唱时充分运用横膈膜的力量,使气息更长,声音位置更圆润、丰满。

(4)注意气息的深长及尾音气息的保持,音量的保持,无论上行下行时,注意声音位置统一。2.声乐作品:

中国作品: 《二月里来》《牧羊姑娘》 外国作品: 《嗳,太过份》

第四章(7-8周)高位置发声方法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和良好的气息支持。2.要有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状态

3.要有正确的起音,柔和平滑的起音是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4.要有正确的声音走向。

5.用闭口或开口的哼鸣练习找到头腔共鸣的集中点,从而得到更好的声音位置感。

6.用“u”母音的练习,找到通过向头腔共鸣的通道,把声音引向头腔的位置,从而获得最好的声音。

7.打开喉咙、闭合声带、深呼吸、高位置,巧协调是整体获得整体共鸣的发声要领。在教学中抓住发声要领,保持最佳状态是获得整体共鸣的有效措施。8.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导致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人才培养周期长,甚至最终难以成才,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大批声乐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并实施有效教学。

9.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配合呼吸和腔体打开使学生找到高位置的感觉 教学难点:能把呼吸、腔体打开和高位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

(1)要求:注意气息的深长及尾音气息的保持,音量的保持,无论上行下行时,注意声音位置统一。

(2)要求:气息扎实而有弹性,出声时,注意小腹收缩要有适当力度,字音喷口要短促有力,母音要注意保持口咽腔适度打开及位置的统一。

(3)特别要注意e母音与i母音的位置不要太横,咽腔要适度作垂直打开。(4)要注意练唱时充分运用横膈膜的力量,使气息更长,声音位置更圆润、丰满。

2.声乐作品:中国作品: 外国作品:

《绒花》

《秋收》《当温柔的微风》第五章(9-10周)歌唱的语言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好歌唱的语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只有掌握好歌唱的语言的吐字咬字方法,才能做到“字正腔圆”“字清意明”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与风格,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感情。

2.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3.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中声区的训练,通过三个声区的训练方法和步骤,从自然声区起步,建立好中声区。过渡好换声区训练好高声区,消除声区之间的痕迹,达到声区的连接了统一。使歌唱者在整个声区中上下贯通,天衣无缝,以利于歌唱的艺术表现。

4.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5.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气息、腔体和咬字同时运用到歌唱中

教学难点:利用平稳的气息和松弛打开的腔体把字念到字正腔圆,并能结合到作品之中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

(1)要求用于稳定喉头练习,双唇撮口要圆,注意口腔要略空略圆,气息平稳。

(2)注意母音转换时声音位置的统一,咽腔应保持适度打开状态。(3)要求:注意气息的深长及尾音气息的保持,音量的保持,无论上行下行时,注意声音位置统一。

(4)气息深沉、扎实,小腹收缩有力富弹性,子音喷口清晰有力,声音共鸣集中,干净利落。

(5)注意气息的深长及尾音气息的保持,音量的保持,无论上行下行时,注意声音位置统一。2.声乐作品:

中国作品: 《颂歌献给亲爱的党》《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外国作品: 《姑娘们,快逃走》

第六章(11-12周)歌唱中的“放松”与“用力”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放松”应该是指声音的放松,日常生活中的发声状态不能负担歌唱需要的能量,自然的发声在歌唱中造成声音的紧张,必须经过训练具有足够的运动能量才能保证歌唱声音的流畅连贯,必定要有适量的紧张度和充分的运动。2.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3.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

4.“用力”一般指肌肉用劲,产生力量。而“用气”则是将气息结合声音呼出。两者有紧密的联系性,力不可能转化为气息,但可以帮助气息运动,用气的时候需要力量的帮助,用力的结果使得肌体运动,发声能量转换,促使气息运动。但是“用力”和“用气”也存在一些概念上的不同。

5.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 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歌唱中的“放松”与“用力”的异同

教学难点:在歌唱中能很好的把该松的地方松掉,该用力的地方用上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1)要求:注意下行时,保持位置的统一和母音转换时,咽腔的适度打开。(2)气息深沉、扎实,小腹收缩有力富弹性,子音喷口清晰有力,声音共鸣集中,干净利落。

(3)要求用于稳定喉头练习,双唇撮口要圆,注意口腔要略空略圆,气息平稳。

2.声乐作品:

中国作品: 外国作品:

《我爱你,塞北的雪》

《茉莉花》《胜利啊,胜利啊》第七章(13-14周)歌唱中的换声点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换声的意义是要在换声点周围调整喉咙和肌肉的运动方式,形成一个过渡的转换区,要听众听不出换声的过渡,让声音很完整地统一地从中声区到高声区。

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3.“感觉”在我们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因素,感觉这个词有十分丰富广泛的意思,可以从最微小的肌体运动记忆到宏观的整体感觉,也可以是比较准确的具体体验,也可能是最含糊不清的笼统的印象。

4.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分清换声区与换声点的区别,并帮助学生找到换声点 教学难点:通过耐心讲解学生能理解并掌握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

(1)要求用于稳定喉头练习,双唇撮口要圆,注意口腔要略空略圆,气息平稳。

(2)要求尽量注意气息的深、长。

(3)注意气息的深长及尾音气息的保持,音量的保持,无论上行下行时,注意声音位置统一。

(4)注意保持气息的支持,强调横膈膜的力量,使声音位置圆润统一,并要做到声音富有弹性,用力均匀。

2.声乐作品:中国作品: 外国作品:

《长城长》

《秋水伊人》《不,不,不要期望》第八章(15-16周)歌唱发声运动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了歌唱发声运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的功能共同构成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和共鸣功能。

2.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3.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4.声音的高位置是获得头腔共鸣和整体共鸣的重要途径,这种具有高位置的头声,音质纯净,音色优美,柔和明亮,轻松灵活,有穿透力,并容易使声音统一,吐字清晰,音准好,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

5.沈湘教授在处理声乐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时,就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呼吸深浅、声音运用、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学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办,因为最终是他上台演唱,我们不能叫他上台去受罪。沈湘教授还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行灌输,他认为有些感觉决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发声运动的三个部分的功能之间的异同 教学难点:通过对发声运动的掌握,能利用高位置把歌曲表达完美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

(1)要求“m”的闭口音哼鸣练习要注意气息的适当连贯均匀,出声的同时应略收小腹。注意保持鼻腔及眉心处的共鸣位置,练唱时略带闻花状态,这条练习对声音的高位置训练很有帮助。由“m”哼鸣的高位置带出各类母音的位置训练。

(2)要注意练唱时充分运用横膈膜的力量,使气息更长,声音位置更圆润丰满。

(3)注意气息均匀而有弹性,声音颗粒圆润、清晰。2.声乐作品:

中国作品: 《为了谁》《在那遥远的地方》 外国作品: 《森林啊,充满希望》

第九章(17-18周)起音的重要性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起音是正确的气息支持、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三者协调配合的结果,也是调整气息和喉头状态以及集中共鸣的最基本的手段。良 好的起音是正确发声的基础。

2.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还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但决定因素在于本文所提示的四大点,广大声乐教师要以“多、快、好、省”地培养声乐人才为已任,积极探索出更多实施声乐有效教学的好路子、新路子。3.期末考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起音相关知识的了解,能把每组练声曲中的起音起正确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能把每首歌曲的每一次换气起音起的正确

(三)教学具体内容

1.发声练习:

(1)要求“m”的闭口音哼鸣练习要注意气息的适当连贯均匀,出声的同时应略收小腹。注意保持鼻腔及眉心处的共鸣位置,练唱时略带闻花状态,这条练习对声音的高位置训练很有帮助。由“m”哼鸣的高位置带出各类母音的位置训练。

(2)要注意练唱时充分运用横膈膜的力量,使气息更长,声音位置更圆润丰满。

(3)注意气息均匀而有弹性,声音颗粒圆润、清晰。

(4)三连音要唱得平均、圆熟。气息连贯,母音连贯位置统一。2.声乐作品:

中国作品: 《大河涨水浪沙洲》《高高太子山》 外国作品: 《你好久不来折磨我》

第四篇: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学科学

星眨眼,气球飘,我有很多“小问号“。多动手,勤动脑,科学课上探奥妙。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4、全班汇报:

5、看课本第五页的图画,你有哪些“小问号”?(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有哪几种颜色?(2)鸟类是怎样繁殖的?......(3)全班汇报,共同揭秘。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积极发动学生,师生一起解决。

三、拓展活动(课后作业)

在课后进行观察,把自己的“小问号“记录下来,我们下一节课讨论。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 用眼看,用鼻闻,靠耳听声音。用舌尝,用手摸,观察方法多。3.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准备材料: 镜子 七巧板 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 小眼看世界(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4、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教学反思: 4.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2.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来体验闭着眼睛摸东西的感觉。教学反思: 5.摸一摸 教学目标: 1.能力。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

2.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3.培养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动手触摸的兴趣。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1.师:你准备的东西摸上去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捏捏毛巾和纸板有什么不一样?摸摸砂纸的正面和反面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2.教师继续提问: 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再摸摸其他物品 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

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引导学生讨论,扩展经验。1.准备1—2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那么谁来试试?

引导幼儿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诉大家。

四、活动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首先,我让幼儿直接动手操作,激发幼儿触摸的兴趣,并明确从各物体获得的感知。接着,引导幼儿摸摸物品,感知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相对的特征,进一步感受各特征。通过摸摸自己和摸摸教室里的物体,幼儿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然后,再以幼儿没有碰触过的物体、曾经碰触过的物品、看到的教室外的物体展开讨论,拓展幼儿的经验。最后,我以游戏进行延伸,让幼儿通过触摸物体进行猜测,加深幼儿对物体特征的印象。活动中,绝大多数幼儿能够用一个词描述物体特征,但并不能自主地使用两个及其以上的词语描述。今后我会加强幼儿从多角度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6.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习用鼻子、眼睛、嘴巴来辨别各种液体。

2、愉快的参与活动,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教学准备:

1、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

2、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

3、气味较为浓烈的水果(苹果、柠檬、石榴)

4、透明一次性杯子若干、带盖塑料杯若干。教学过程:

1、老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个问答比赛,你们想参加吗?”请学生尽快举手回答问题:(1)什么动物的鼻子最长?(大象)(2)什么动物的鼻子像圆形?(小猪)(3)什么动物的鼻子最灵敏?(小狗)

2、把实验材料(苹果、柠檬、石榴)放在桌上,让学生蒙住眼睛,闻闻气味。

3、请学生说一说刚才闻的是什么,然后摘下眼罩验证。

4、将三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放在桌子上,先请学生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然后请幼儿闻一闻,区分开水、酒精、白醋。引导学生发现鼻子对认知物体的作用。

5、将三种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放在桌上,提问:“我们除了通过视觉、嗅觉来辨别各液体,还有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通过尝一尝来辨别各种液体。

6、小结辨别物品的方法: 闻、尝都是在观察。第三单元 玩中学

推小车,捏彩泥,玩中发现小秘密。玩磁铁,分铅笔,我能解决小问题。7.玩磁铁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2.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3.在合作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感受玩磁铁的乐趣。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U形磁铁若干,磁扣人手一个,磁铁玩具 教学过程:

一、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情境导入,激趣

师:小队员们,又到了我们一起“学科学,大闯关”的活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别忘了我的口号是“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玩转磁铁,探索奥妙!”大家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闯关游戏。2.探究知道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磁铁。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磁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

(1)磁铁的形状: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

片磁铁、条形磁铁、U形磁铁。(2)磁铁两端有蓝色,一端红色。(3)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3.游戏:变身小磁铁 师:同学们很棒,请你们任选蓝色和红色小标志的两头,互相对碰会有什么现象?(同颜色的两端相斥,不同颜色的两端相吸。)

二、探究磁铁的应用 1.激趣

师:玩过了游戏,我们休息一下,进行我们的终极挑战。2.学生探究,磁铁还可以吸引那些物体?(教师适时引导,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3.分享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简介磁铁在生活中的 应用。8.玩彩泥 教学目标:

1.彩泥制作学会揉、压、搓等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2.能随意取橡皮泥,通过分泥、团圆、压扁、挤捏等技能,塑造不同 样式的花朵形状。

3.通过学生用彩泥制作花朵,激发学生爱护植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准备: 课件、彩泥、硬纸板、彩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让我们一起拍拍小手吧!

2、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它的名字叫圆圆,它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基本部分:

1、游戏:《彩泥变变变》 ①、揉一揉:彩泥变成汤圆

②、压一压:汤圆变大饼,比一比谁的饼大。③、搓一搓:汤圆变面条,比一比谁的面条长。④让幼儿自己变一变,说一说变成了什么。

2、同学们,彩泥好玩吗?今天是圆圆的生日,圆圆有一个生日愿望?

圆圆:我最喜欢夏天五颜六色的花朵,可是现在是冬天,花朵都枯萎了,我想看盛开是美丽花朵,你们能帮我实现生日愿望吗?

3、老师边播放课件边动手演示花朵的制作过程。

讲解彩泥花朵的制作的过程:

制作一个黄色的小球,五个红色的小球,两个绿色的小球和绿色的长条。按照顺序粘在白纸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用彩泥做出漂亮的花朵,帮小彩泥实现愿望把!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结束部分:

1、让大家和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

2、我们一起去洗洗小手吧!9.玩小车 教学意图:

玩具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最爱,并且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好奇,这节活动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玩小汽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颜色的兴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教学目标: 1.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教学准备: 为每个宝宝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3.“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开来开去真有趣。”

2.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4.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推力 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10.分一分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个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生2: 玩具到处都是;生3: 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师:Ppt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共同学习。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三、练习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第四单元 水

看颜色,尝味道,水的特点我知道。小水滴,真奇妙,食盐遇它不见了。11.运水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1.运水。(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12.认识水

教学目标: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教学准备:水、烧杯、水槽、量筒、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有关水的图片? 学生观看。

2、谈话:我们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12、认识水

二、认识水

1)、你们知道哪些水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

2)、你闻一闻容器里的水,是什么味道?尝一尝什么味道? 板书:无色、无味、透明、易流动

3)、出示白醋、清水、橙汁、白糖水,让学生分辨出来。方法指导:一看二闻三尝

4)、出示书中插图。小明不知道水是什么形状?我们来帮帮小明好吗? 学生说水倒入桌上容器的形状。5)、实验证明水倒入容器后的形状。

(老师演示将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学生观察水的形状。)

三、拓展活动:说说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13.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指生品尝)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 生:(齐答)想。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14.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教学准备: 沙子、小苏打、勺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皮球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物体放到水里,看看是溶解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

二、探究

(一)预测物体在水里的情况。

1、认识材料。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物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沙子、小苏打、食用油)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不见了。)

4、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师小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三、拓展活动:

1、饮料可以冲着喝,知道为什么吗?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15.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16.我的削笔刀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削笔刀,并了解其用途。2.初步知道削笔刀的发展过程,感悟制造刀具的材料和工艺已经并将继续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选用合适的削笔刀更能提高削铅笔的效率。教学难点:理解技术的发展使制造工具所用的材料和工艺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教学准备:剪刀、菜刀、削笔刀、指甲刀、手术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刀具,不同的刀具被用来切割不同种类的物品,但外形也不相同。二:问题与猜想

1、出示铅笔 这些铅笔没法用了怎么办?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师说:同学们真棒!知道的那么多呀!

四、探究与实践

1、你门还想不想知道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学生亲自体验(注意安全)

2、展示交流: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为什么?(使用转笔刀既省时、省力、又安全。)

五、拓展与创新

1、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举例说明。(计算器具、交通工具等)

2、师小结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看一看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 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 讲授新课:

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1、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

2、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三、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

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

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

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

黄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绿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红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绿色的七巧板比红色的大„„

3、观察顺序指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

四、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指导学生真正的观察体验。预设

1、从远处看,松树像三角形;从近处看,我发现松针非常细。预设

2、花生仁的外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2、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得出: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五、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保护眼睛的办法。

2、师生一起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

例如:不玩手机,看电视不要距离太近、不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环境中读书等等。

六、拓展活动;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图中共有15种动物,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大象、海豚、鱼、乌龟、鸡、马、狗、猫、老鼠、蛇等10种易于辨别的动物。

七、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听一听

教学目标:

1、指导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听一听

二、教学过程:

1、观察我们的耳朵。

教师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

学生思考后学生借助手电筒观察其他学生的耳朵。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展示优秀作品。

2、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辈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不同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3、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4、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 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

三、拓展活动

四、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五、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教师引 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叫声等。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教学难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教学准备:水彩笔、两条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板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么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 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找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第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整的爸爸和妈妈的同意和配合,还要洗干净手,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课题: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 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

4、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点: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橘子等实物图,旨在提示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来观察,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课的课题------闻和尝。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 生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班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到味道。

(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闻苹果的气味。

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的正确方法: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呢靠得太远。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苹果的气味。

3、闻液体的方法。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 意不要离着太近;再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闻到气味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者有毒气味对着鼻子的刺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教师强调: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品尝的时候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

教师强调: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舌头尝。

2、小组活动: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用手敲西瓜,判断西瓜成熟程度;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教师总结:

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总结本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篇:一年级科学教案

冀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进度12017年8月28日—9月1日课堂常规29月4日—9月8日课堂常规39月11日—9月15日1 走近科学49月18日—9月22日2 我的感官59月25日—9月30日3 放大镜610月9日—10月13日4 身边的植物

.710月16日—10月20日5 认识植物810月23日—10月27日5 认识植物910月30日—11月3日6 观察蒲公英1011月6日—11月10日7 身边的动物1111月13日—11月17日8 认识动物1211月20日—11月24日8 认识动物1311月27日—12月1日9 观察金鱼1412月4日—12月8日10 动物的感官1512月11日—12月15日11 认识物体1612月18日—12月22日12 给物体分类1712月25日—12月29日13 常见材料182018年1月1日—1月5日14 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191月8日—1月12日14 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201月15日—1月19日结课评比211月22日—1月26日期末复习221月29日—2月2日期末复习

2017-2018 年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经过学前教育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二、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总目标: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 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问题,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等环节,匹配孩子的年龄特点。

3、挖掘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与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孩子对科学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4、动手做,玩中学,一年级不侧重原理性的东西,重在接触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自经动手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要求学生只要做试验就要做记录,引导学生如

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3人,男生29人,女生24人。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教材内容分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一年级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科学素养,寻求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主要以“特征与性质”这一统一概念统整学科间知识体系,整体上从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近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为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则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手实践。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使他们通过自己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调动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科学理论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期教学目标

(一)我们爱科学 1.能说出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能说出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作用。3.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植物 1.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2.能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特征。3.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三)动物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2.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3.能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

(四)物体

1.能说出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2.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3.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四、教学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使待进生很快尝到成功的甜头。

2.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教学多媒体,实验器材,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在发现中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优化课堂行为,备好每一堂课,使学生上完课后都能有所得,都有充实感。

4.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尽可能满足他们。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努力使课堂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从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5.多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家校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认识科学教材 2 走近科学 我的感官 4 放大镜 5 身边的植物 6 认识植物 7 观察蒲公英 8 身边的动物 9 认识动物 10 观察金鱼 11 动物的感官 12 认识物体

13常见材料14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备注每课一课时)

1走进科学

课 题走进科学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重点难点重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学准备课件 A4纸 气球/孔明灯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今天学习什么课? 什么是科学?说说你的想法。预设:科学就是科学家在研究。

2、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神秘。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探究科学就开始了。大家想探究科学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受科学探究 周围事物:

课件展示:出示图片:花朵 下雨 热气球 火车

思考并提出问题:

预设: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雨是怎么形成的? 气球为什么会漂在空中?

火车怎样跑得更快?教学过程集体备课谈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你对周围感到好奇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提出问题? 现在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探究科学了。《活动二》、做一做科学探究 出示图片:吹A4纸

让我们猜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纸张会向两边分开 ◎纸张会向中间靠拢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做一做。有人愿意来试一下么?

通过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气流的作用。那么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发现做到什么呢? 折一个纸飞机,同学们这个是什么? 你们玩过么?你们还会别的折飞机方法吗? 这就是我们的科学课,大家喜欢么?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 我的感官

课 题 我的感官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感官

2、学会正确使用感官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会正确使用感官 难点:学会正确使用感官。教学准备 课件 橘子或者苹果 纸箱(玩具)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我们都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学习知识的?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大家来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我们是如何使用他们的?眼、耳、鼻、舌、手、皮肤。《活动二》、观察橘子(苹果)

拿出橘子,问大家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它是什么味道么?怎么知道的? 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尝一尝 《活动三》、盒子里面有什么?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下。苹果、火腿肠、文具盒、卷笔刀、积木„„

谈话: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的使用我们的感官呢? 看电视,看电脑一定要离远一点,声音要小一点

未知的物品不要随便闻或尝 教学过程

你对周围感到好奇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提出问题? 现在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探究科学了。做一做科学探究 出示图片:吹A4纸

让我们猜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纸张会向两边分开 ◎纸张会向中间靠拢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做一做。有人愿意来试一下么? 通过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气流的作用。

那么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发现做到什么呢? 折一个纸飞机,同学们这个是什么? 你们玩过么?你们还会别的折飞机方法吗? 这就是我们的科学课,大家喜欢么?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

五、关于科学,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课后可以尝试折纸飞机,看谁的飞机非得更远,只能用没有用的纸哦,注意飞机一定不要乱扔,都要捡回来收好或者扔到垃圾桶。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卫生,节约用纸才是还孩子!

2、大家想一想,我们要怎么学习科学,学习科学都要用到我们的什么?

课 题

3、放大镜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2、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描述观察结果。

3、能对放大镜产生浓烈的兴趣,了解工具是我们学校科学的好帮手。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难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教学准备放大镜、带盖的瓶子、装水的烧杯、圆形鱼缸及金鱼 小花、布条、报纸、小字的书、指纹等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会了如何使用自己的感官来研究科学。出示课件图片花太小,看不清。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当我们看不清楚的时候,怎样才能看清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么?”这样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

“放大镜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什么?”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放大镜可以帮我们看清小花,看清布上的花纹……

同学们注意看图片,应该怎样用手拿放大镜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放大镜呢? 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很多东西,出示图片:比如看不清的小花,蝴蝶翅膀上的纹络(其他小昆虫),帮助老人看报纸,考古学家考古等等 《活动二》、自制放大镜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放大镜,露珠大家都见过么?大家早上的时候可以注意观察下,或者课下可以在植物上洒点水观察一下。

灌满水的玻璃瓶大家见过么?圆形鱼缸力的金鱼大家仔细观察过么? 大家在课下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观察一下。

教学过程不要将放大镜对着太阳,小心烧伤,或者引起火灾课件展示 出示实物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放大镜可以帮助观察小的物体

学会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五、关于放大镜,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课 题

4、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2、初步感知科学研究需要制定计划,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探究过程,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难点: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教学准备校园取景照片(包含各种植物)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出示幻灯片:雪深用放大镜观察花,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观,也用放放大镜观察了植物,课下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植物啊?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校园角落照片。

这是哪里的照片啊?照片的植物真多啊,你都认识那些? 预设:柏树、爬山虎、柳树、杨树等。

那么你在操场还发现了哪些植物?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预设:玉米、白菜、苹果、桃、葡萄等

我们身边有许多植物,小草、大树、庄稼等都是植物。这些植物与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关系啊?

预设:可以吃(做食物)、可以看(观赏用)、可以用(作为资源)、可以治病(入药)、制造氧气(净化空气)防风护沙涵养水源等。

那么植物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预设:爱护植物

你观察这些植物都用到了哪些感官或者工具? 预设:眼、耳、鼻、皮肤、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不要随便尝植物,很多植物都是有毒的,会很危险。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新的植物,知道了植物

五、关于植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下去把练习册中的卡片来填一下,校园里都有什么植物,你的观察方法有哪些。这些植物中有可吃的么?还能做什么用?

2、大家已经认识了

课 题

5、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特征。

2、初步感知科学研究需要制定计划,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能简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能对植物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难点: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能简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教学准备身边的蔬菜水果植物等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出示准备的实物,同学们这些植物大家都认识么?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你知道他们都有什么特点么?我们先来观察银杏树,他的叶子是绿色的,形状像扇子,我们称他为扇形叶。银杏果是浅黄色的像球一样是球形的。

梨树的叶子像鸡蛋一样,我们叫他卵形叶,梨成熟后是黄色的,有的圆圆的像个球,有的顶部还有个尖,像个鸭嘴,故称鸭梨。问一问还有梨的香味呢。

牵牛花的叶子是心形的,称他为心形叶。它的花有多种颜色,有红色的,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形状像一个喇叭所以也叫喇叭花。

向日葵的叶子有的是心形有的是卵形,它的花是黄色的像太阳圆圆的。这是哪里的照片啊?照片的植物真多啊,你都认识那些? 预设:柏树、爬山虎、柳树、杨树等。

那么你在操场还发现了哪些植物?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预设:玉米、白菜、苹果、桃、葡萄、柳树、杨树、爬山虎、柏树等。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那么这些植物都有什么特点啊? 出示实物:柳树、杨树、葱、等

《活动二》、闻气味辩植物:葱、橘子、大蒜、洋葱等 看书本第12页,花生,国槐,葡萄有什么不同?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新的植物,知道了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特点。

课 题

6、观察蒲公英

教学目标

1、能简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并于同学讨论交流。

3、能认真观察蒲公英,并且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难点: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教学准备《科学活动手册》、彩笔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小伞兵,随风飞,落土地,扎根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么? 预设:蒲公英

那你知道蒲公英是什么样的么?(那你知蒲公英有什么特点?)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观察的么?

那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仔细观察一下蒲公英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打开书本第13页,看看书中的图片,仔细观察,花是什么颜色的?它的花是什么味道?蒲公英长在哪里? 预设:长在地里,花是黄色的/白色的,花是香的/甜的,同学们除了这些特点你们还知道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它的叶子是锯齿形的。

同学们,试着把你们观察到的蒲公英画下来吧,看看谁画的最像。同学们,下面小组讨论下书上14页下面的这四种植物各有什么不同? 凤仙花(指甲花),菊花,狗尾草 预设: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的的形状不同,花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教学过程我问你答 评价

白色的不是花,而是它的种子。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叶子是锯齿状的,种子像个小伞兵……

五、关于蒲公英,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已经认识了蒲公英,把练习册第八页观察蒲公英填好,在下面粉色的框里画一株蒲公英,看谁花的最像最漂亮。反思与改进:

课 题

7、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动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难点: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动物。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图上是小明的家,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活动:

预设:鸡、狗、猫、鸽子等

我们把鸡、狗、鸽子这些都叫做什么?——动物

同学们,刚才从家里找到这么多的小动物,那么在我们的校里,你都见过那些动物呢? 树上都有什么动物? 大树周围都有什么动物? 草地里都有什么动物?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来看看虫子。同学们说一说你们都知道什么动物啊? 预设:猪、狗、鱼、大象、骆驼……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图片,老师带大家来认识一下。那么这些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说: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走路,我们爱吃的蜂蜜是有蜜蜂采集的,春蚕图的丝可以用来制衣服。作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很多动物,知道了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联系。

四、关于动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五、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动物,把练习册第10页填好

课 题

8、认识动物

2、教学目标:

3、同学们可以比较一下们有什么不同么

它们有这么多不同,那么它们又有那些相同之处呢?

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引导:小狗/螃蟹/小猫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我们观察小动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注意小狗会咬人,小猫会挠人也会咬人,螃蟹的大钳子可是很有力的。我们观察他们的时候要保持安静,注意爱护小动物,同时同时自己不要被小动物弄伤。得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是: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我们知道了动物都需要食物。那他们的食物一样吗?看书中第19页,小兔子,小鸭子和大鲨鱼都吃什么?他们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同桌之间讨论一下。预设 兔子胡萝卜

鸭子:草 菜 小鱼 虫子 鲨鱼: 小鱼 教学过程

5、板书:认识动物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四、关于动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五、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动物,把练习册第11页填好

9观察金鱼 教学目标知识(1)认识金鱼的外形结构、身上长有什么、是怎样运动的。

(2)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们,今天我们就来鱼类中最漂亮的鱼——“金鱼”。教师板书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师追问:(3)金鱼是怎样运动的?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条金鱼,在观察前,老师是想给大家两点提示:

一:观察要安静,不要惊扰了鱼。二:观察要仔细,了解鱼的身体特征。

记住老师的提示没有?好,请小组长来领金鱼,比一比谁观察得细致。

2、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金鱼的身体特征,教师 金鱼外形: 梭形(中间大,两头小)有几部分: 头 躯干 尾

身上长有: 眼睛 嘴 鼻 鳃 鱼鳞 鳍 怎样运动: 游动

4、恭喜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是不是每个人都观察清楚了?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谁

来挑战一下?请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观察到的金鱼,它有几个鳍?分别在什么部位?(抽

生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的要求学生再次观察并画金鱼图)

5、孩子们,要不要再次观察?好,请孩子们再次认真细致地、安静地观察,观察的时候可

以有重点的观察,比如说鱼鳞或者鱼鳍,这次观察,可以把看到的金鱼画下来,你看到什么

样的金鱼就画什么样的金鱼,把你的重大发现画下来,看谁发现细微的地方多。

6、学生观察鱼,画鱼,老师巡视。

7、汇报(注意:测线、鱼鳞、鱼鳍等)

8、观看学生的金鱼图,问:鱼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可能跟什么有关系?(抽生说)

9、再次观看学生的金鱼图,问:为什么同一条鱼,大家画的却不一样呢?(抽生说)(原因:观察不细致、观察角度不同

10动物的感官

11认识物体 12给物体分类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科学探究: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每组5支不同颜色的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与未削尖的)和不带橡皮的铅笔. 每组4个容器:纸杯、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的玻璃管。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相同与不同,那么怎样给物体进行分类呢?

二、活动一:每组分好5支不同颜色的铅笔,让学生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学生汇报: 学生动手活动:分一分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分的?标准是什么?

三、活动二:给容器分类。

每组4个容器:纸杯、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的玻璃管。

1、讨论: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你打算怎样给它们分类?

2、学生活动: 汇报本组的结果。

四、我们已经学会了给物体分类,那么,为什么要给物体分类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讨论、汇报。介绍指南车信箱

四:课后引伸: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我们的书包、衣柜

13常见的材料

14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

下载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1.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内容: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从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

    一年级科学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总述 一、编写目的 (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 (二)落实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 (三)培养科学素养,应对时代挑战 二、编写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不一样的豆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大象版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不一样的豆子 教学目标: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了解豆子的颜色、形状的区别。 使学......

    2017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

    2012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评语a

    16 乔思楷 你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孩 子。课堂上,每一个问题之后都能 看见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时常能听 到你富有“创造性”的发言。知道 你喜欢数学,我很高兴哦!广泛阅 读课外......

    一年级第二学期总结

    上陡门第二小学一(4)班2006学年第二学期家长委员会工作总结时间过得很快,一年级的学习即将结束,本学期一(4)班家委会在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在全体家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班级全体......

    一年级第二学期各种总结

    崔家崖小学一年级一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4-2015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班的班主任工作。一(1)班共有43名学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21人。我按照制订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去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