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2014年6月,我们承担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于2014年6月向省教研室申报立项(课题编号:14HXKTL23)。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在以臧戎校长为组长的主持带领下,经过全体成员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共同探究,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基本上达到预期实验目标,现将我们课题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促进了新了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推动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从多个角度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这对于教师解读疑难问题,积极实施新课程,有重要意义。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使化学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组成立了以臧戎校长为组长,化学分片教研新区片片长李华老师、西工区片长江燕老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要求按照市教研室贾老师的要求,详细制订了课题研究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参与研究,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课题主要内容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化学实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本课题针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与之相适应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其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研究历年全国中考探究性的实验试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借助典型实验试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探讨不足,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原理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展现实验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4、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5、进行趣味小实验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6、拓展实验成果,开展校本研究,选用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实验,如: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测定学生常喝的各种饮料的酸碱度、用碳酸饮料快速制备二氧化碳、对比新鲜水果与久置水果中的VC含量、暖水瓶中水垢如何清除等,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7、通过实验考试,将学生实践能力转化成成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显性的体现方式,便是他们在实验考试过程中有条不紊的操作以及平时培养的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将能力最终转化为成绩。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
1、问卷调查;
2、学生实验;
3、学生座谈;
4、个人学习;
5、中考实验试题方向研究;
6、学科组研讨;
7、外出观摩学习交流等方式方法。
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带动教研组学科教师学习研究教材演示实验和全国各地中考探究性实验题,并以教材演示实验或教材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为基础设计改进实验或新的探究实验,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验室做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另外直接对所从事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的调整、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实施计划、实施内容、方式和方法。适当的将其延伸到课外的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总目标: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课题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目标的达成。
具体目标:
1、探讨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促进教科研气氛的形成。
2、探讨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让每个学生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明确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
4、探讨适合本校及本地区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我校化学成绩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措施
1、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4月)
主要任务:
(1)、成立课题组,补充人员。课题立项后,鉴于研究实践需要,本课题组成员先后增加了老师参与实验的班级扩大为十六个班。同时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内容。
(2)、课题组负责人臧荣校长和成员李华老师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侯克玲、姚青老师分别从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和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3)、召开课题组成员大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
(4)、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针对学生情况,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本课题组特设置了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对参与本课题的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及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以上调查表的结论是,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课堂或课后,教师都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动手实验机会。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4年5月至2015年月)
主要任务:
(1)、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工作。对前一阶段的“理论”进行“实践”,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实现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边观察、边思考、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神秘。学生实验后感知,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化学探究实验是这样有趣啊。
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愿望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而且班级间的差异非常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可以考虑把一些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放在课前进行,由学生“评价小组”评选出几个最佳方案在上课时供全班同学讨论之后,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应该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操作和创新等能力。
(2)、进行化学实验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
根据实验情况,以学校为本,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该年级化学实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编撰成册,并有针对地设计对完成化学实验教学有辅助作用的录像、设计及课件等。
(3)、进行教材使用、课程实施实验。
选择“实验班”,对所编教材进行试用,做好对比工作,本课题的成果更具实际意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
采集、整理、分析课题的实践资料,汇集成果,总结推广。
2、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1)、问题的发现
虽然国家已经给我们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城市的薄弱中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学生的主体性仍然得不到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学生生活资源又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提出本课题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能适应我们薄弱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之路。具体体现在:
a、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到全体学生
我们发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如下现象:某些学生在实验前已填好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忽略一些细微现象与反常现象,甚至视而不见。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实验相关能力与正确科学态度的培养。
b、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
当前,化学仅在初三开课,每周课时比较紧张虽然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但部分初中仅将化学实验看作是中考的一部分,关注理论知识,忽略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热情,学生实验目的不是很明确。一些学生实验前没有预习习惯,在实验中不严谨、不规范、不动脑,实验完成后不记录实验结果。
c、在探究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代替学生分析,直接给出结论。这些都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为了节约时间,不提前做相应实验,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图片观察记录现象,从而使学生失去积极主动地思考的探索精神。
d、分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分组实验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堂纪律不够好,其次反映“实验时操作认真、规范”做得不好。每周化学学科只有3~4课时,学生分组实验时间显得不足,勉强按时完成有关实验已显得仓促,更谈不上问题的交流与讨论了。与此同时,由于注重了“探究”,却忽略了验证实验的教学,缺乏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规范操作的示范教学,其结果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未能得到提高,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化学实验兴趣,分组实验时袖手旁观。
(2)、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课题组老师在教学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每月课题的老师都要碰头一次,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课题组主持人臧戎校长根据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一一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法;李华老师提出了把小组比赛作为一种常规引进分组实验课堂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江燕老师提出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论教,构建和谐开放的新课堂的对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侯克玲老师针对中学生实验操作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对成因进行系统地分析,对问题一一采取了对策。课题组所有成员又分别成立化学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愿望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使课题组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局限性,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建议学生将微型实验室搬到实验室、家中,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 “实验角”,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化学社团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课件的设计等,把模拟实验室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模拟实验室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特意让学生进行错误操作,使实验过程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2、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一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同化学有机结合起来,试图用各种新的小实验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我校的实验考试成绩取得优异的成绩。
3、教师完成了一些基于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论文多篇。
4、总结了一些学生在家易于完成的趣味性高的家庭小实验,并编写成校本教材。同时校本教材被评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洛阳实验区课题阶段性成果评比优秀校本教材。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的研究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还有差距,在本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将进一步针对性本课题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课标下学习的受益者。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通过一年的课题实验研究,我们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我们要在市教研室的领导下,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研水平。
第二篇: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苏 如皋市江安中学 张宝兰
内容提要:
基于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有不少教师就只顾完成学习、解题的任务,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最大的动力。
作者简介:
本人于1996--2000年就读于徐州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直在高中任教,其中任教高一三年,高二两年,连任高三三年,且所教班级在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本人不断汲取别人的优点,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并不断观察总结、更新,然后在应用于课堂,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苏如皋市江安中学 张宝兰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造型人才,是学校教育奋斗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解决。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口头”实验变为由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只是从实验中简单的“验证”某一原理、某一结论,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对这种实验教学予以优化、创新。本文探讨通过创新实验教学和一题多解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培养创新能 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跟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和溴水的加成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得到相同的产物?学生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们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乙烯和溴的四录化碳溶液的实验,又引导他们结合加成反应的过程进行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弄清了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差异,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实验室做Al2(SO4)3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Al2(SO4)3溶液滴入到NaOH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NaOH溶液滴入Al2(SO4)3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Al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Al2(SO4)3溶液滴入NaOH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 ?在(2)中继续把NaOH溶液滴入到Al2(SO4)3溶液里,又有什么现象呢? 白色沉淀会消失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传统的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连接仪器较多、操作不方便、会产生有毒尾气、反应耗时长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等等。因此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不仅可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考虑,对化学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实验方法等进行创新。如在演示“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中,要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必须要一定的温度,这就要求铜片要很薄(比较难找),而且温度是靠水蒸汽来提供的,而不是直接与开水接触,这样实验就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我们可以做如下创新;用两个酒瓶盖来代替薄铜片,分别盛放红磷、白磷。理由是: 1酒瓶盖是很薄的铝片,同样具有很好的导热性。2它可以直接放于水面。这样实验又快,现象又明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需准备一贮气瓶一氧化碳或制一氧化碳的装置,同时又有还原氧化铜的装置,而且要进行尾气的处理,这样操作十分繁琐,耗时较长。因此可进行如下的创新:先在实验前制备好一试管一氧化碳,用橡皮塞塞紧,在演示时取一带有螺旋铜丝的橡皮塞,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制得氧化铜),趁热立即放入装有一氧化碳的试管中,(不用另外加热),很快就可以看到铜丝又恢复成光亮的红色,最后让学生将 创新实验与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优劣,并诱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创新演示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此培养创新意识。
二、利用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在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构成其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及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相同。这样就迫使学生去发现新方法,去设计实验,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将各自的方法呈现出来,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采用多种方法,如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对于比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实验成绩适当加 分,在实验室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等,以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许多学者把创新思维视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创新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 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例:某题: 有 Na2CO3、NaCl、NaBr、KI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具有鉴别物质的方法,根据四种物质的个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通过列举一个体育循环赛程序的编制例子加以启发,结果发现了不同鉴别方案的内在联系是:都运用了被鉴别物质的个性,在方法上则是将数学中排列组合原理实行了一次正迁移,经过实际练习和探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在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也会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的结论。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他的思维必定具有创新性。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的伟大成就证明了这一点。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不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不创新,社会就不能进步;不创新,国家就没有前途。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将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第三篇:浅谈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太和一中王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中学教育所面临的首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但不少人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对象限定在拔尖学生这个群体,这就不能体现社会公正、教育公平。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学生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因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一、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21世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将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要求是连续性、系统性和全员性的。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其次,国际竞争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我国教育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艺术教育。即使在智育领域也有偏见,如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等等。教育工作者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和劳动者的必备条件。因此,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从“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将全面发展为平均发展”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对教育平等”的片面理解中摆脱出来,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强化课堂教学
(1)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可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快竞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做好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探究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如设计集体讨论、分组讨论等。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就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的学习,应该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
2、强化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
由于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都存在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相应规模的、确有保障的、较高水平的师资来源,我国教育的发展必将失去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性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素质有以下要求:第一、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第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第三、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识结构;第四、教师要有特殊的能力素质,包括:以整体观点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筛
选、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身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
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关系到国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国家已经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创新体系的构建,就是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3、强化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在学科教学中为他们创设开发潜能的平台。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信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科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是引发学生兴趣的良好途径。如果能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传授质疑的方法,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错误,不盲目接受结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强化学习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要帮助学生
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是为学生制订适当的奋斗目标,并不断地鼓励、督促,促使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先用在市获奖这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近期目标去引导他们,而后再提出在省、在全国获奖。第二,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在挫折和失败时要学会自我调节管理,仍然保持成功的信心。对于暂时的挫折,要引导学生作冷静的分析和思考,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成功打下基础。第三,培养学习的毅力。毅力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才是胜利者。要侧重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引导学生养成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
综上所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心理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终身奋斗目标,创造敢为天下先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翅膀,有一个创新的启动力。
2013年10月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领悟新课改标准下对生物课堂标准的基本要求。在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渗透进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来彰显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一、高中生物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探究性
针对高中生物的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探究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遗传”一词时,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可以引领主题的小故事:在美国有一个漂亮的舞蹈演员,她拒绝了所有风流倜傥的公子哥追求,转而向一穷二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信中写到“我们的结合将会使我们的后代像我一样漂亮,像您那一样聪明”教师提问:“他们的后代会如他们所愿吗”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即使答不上来问题,但也因此产生了兴趣,针对问题探讨的结果,学生们都可以喋喋不休的抒发自己的认知以及看法。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营造出很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实践性
教师是否具备灵活的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况。在进行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充满创新实践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经过教师的引导积极进行观察、论证、探讨以及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对相关问题本质内容的全面掌握。同时,要注重将多种思维方法与实践的灵活性、高效性相结合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有关于无氧呼吸知识这一知识点时,向学生们提问:“为什么我们长跑过后总会感觉到腰酸背痛?”并且在特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上亲自体会长跑过后是否有腰酸背痛的感受。实践证明:人们长跑过后总会感觉到腰酸背痛。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经过长跑后的氧气供应不足,身体细胞经过少量氧气呼吸后会产生乳酸,人体乳酸累积过多就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现象。实践出真知,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精神。
(三)个性化
创新性实验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个性化。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发挥个体的性能,进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的实现。大部分教师都不喜欢概念和理论的教学过程,认为其枯燥、无趣、乏味。但是,如果将教师的幽默感引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实现“雅俗结合”,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新颖的材料以及与众不同的思维,都能够将枯燥无趣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将繁化简,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会知识。例如,教师教育男学生抽烟的方式。教师在介绍有关于细胞癌变时,一本正经的说学生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方面烟草的营养价值较高,燃烧时可释放4000余种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焦油、尼古丁以及砒霜等。另一方面,学生抽烟将来可成为医学专家,抽烟者可以充分体会肺气肿以及气管炎,同时可以与癌症交朋友,至少有43种 已经被确认为是致癌物。文章中教师将急切的心情转化为对学生关怀的话语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相信比教师声色俱厉的训斥更有利于转换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推动作用。
一、培养高中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设计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
在教师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针。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再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时,要以对学生启发性比较强的综合性问题为主,培养学生通过使用多种方式、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设置的题目是“在肝脏内糖类是如何被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模式,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创新思维
作为高中学生的生物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使用引导、点拨以及启示的方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求同存异,不断地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提出新方法,取得新结论。根据生物教材的缺陷性,其阐述的部分结论阶段性以及时间性都比较强。时间久了,新证据的出现会推翻或者改变原有的教学结论。所以,教师在教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要杜绝固定思维模式的形成,学生不可以单纯的进行知识的照搬与记忆。
(三)创建科学评价体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是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评语,能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将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考虑进去,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对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会生物知识的同时,使自身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重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使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创新源于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上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通过每个老师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艰巨的任务。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经常开展探究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研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在改进课本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例:物质密度的测量。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 —— 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
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 m / 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通过讨论,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创新胆子大了,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说过:“如果人云亦
云,就永远不会超越,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多方面看问题,才能超出前人。”
2、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积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要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努力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种实验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红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一个小红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小红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小红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用实验方法比较铁和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一题,学生提出了二种实验方案:一是用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二是将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又如对制取硫酸锌实验方案设计的讨论,学生有的设计用锌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设计用锌和硫酸铜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出用氢氧化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
出有碳酸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出用浓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各方案的利和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加强了,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
3、在开放性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这种教育思想,促进我们反思和重新认识中学科学实验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促使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实验,可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还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在没有酒精灯的情况下,能否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原理,并可以亲自操作。学生可以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科学实验教学之所以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好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因为科学实验教学既能产生一个个引人注意的问题,又能提供种种感性材料,这就足以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如:针对怎样搞好金属的防护这个课题,学生提出了采用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等保护法防止金属腐蚀的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社会调研和实验,从而学到了比课本上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4、在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英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说:“实验总是以发现、以探索作为追求目标的,实验在学校是教授学生去发现的方法。”虽然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依然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的同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对一些科学反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注重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要求学生积极把所学的实验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到具体实验过程中,大胆进行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和实验开发。从化学新教材的修订和中考的命题要求都可以看出,关注社会、生活、环境是当前教育的一大主题,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环境实际的最重要载体,因此,进行化学实验复习中,应多注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备课中要多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做,要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让学生动脑去思考、解释,甚至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课题的研究,如设计实验方案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污染水体中有害物质等,自来水成分的探究,自来水厂怎样消毒、沉淀、调节其 PH,又如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步骤,列出仪器清单,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写出研究性学习论文,提高了创新实验能力。
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能力的认识,让学生在探究性、开放性实验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