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

时间:2019-05-14 09:0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

第一篇:南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

南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

(2017—2020年)

为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促进南昌工业实现四年倍增,加快做大工业总量,强力支撑南昌经济大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持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强攻产业、决战工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西省强攻工业制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着力点,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平台链深度融合,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四年努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做大一批产业集群,实现南昌工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方式转变、效益提升,全面迈向中高端,为南昌经济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举全市之力决战工业,用四年(2017—2020年)时间,全力推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实施“十亿”项目、培育“百亿”企业、打造“千亿”产业、决战“万亿”目标),确保实现“一倍增、两突破、三提升”的总体目标。

“一倍增”: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倍增。2017—2020年四年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四年年均增长18.9%;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16年计划目标5800亿元的基础上翻一倍,总量达到11600亿元。

“两突破”: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2017—2020年四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两千户。2017—2020年四年间,每年全市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户以上;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力争达到2200户。

“三提升”:

总量规模位次提升。确保工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占全省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位力争前移。

产业发展层次提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40%。

百亿企业数量提升。从2017年起,全市每年新增一户百亿企业。到2020年,全市新增1户千亿企业、2户500亿企业,实现全市每个重点产业都有百亿企业。

三、发展路径

通过明产业方向、优产业布局、晰产业链条、转招商方式、招领袖企业、定产业政策、搭产业平台、筹产业基金、揽产业人才等有力举措,全面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一)坚持大规划引领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禀赋条件科学规划,着力打造“三核、五区、多群”的工业发展区域布局,构建“4+4+X”新型产业体系。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构建“三核、五区、多群”的工业发展区域格局,依托各县区、开发区产业基础和优势,按照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发展3—5个主导产业,省级工业园区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的原则,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三核”:即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核心区域。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装备、生物医药产业,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智能制造产业。到2020年,高新区、经开区(含临空经济区)、小蓝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4000亿元、3000亿元和2000亿元。“五区”:即以五大省级工业园区构成的工业发展重点区域。长堎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昌东工业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安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和门窗幕墙产业,进贤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昌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到2020年,长堎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昌东工业区、安义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500亿元,进贤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昌南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

“多群”:即把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以“提升规模、培育龙头、发展集群、打造品牌”为方向,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引导产业集聚,打造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力争形成1个1000亿以上产业集群,即:南昌小蓝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4个500亿以上产业集群,即:南昌高新区光电及通讯产业集群、南昌经开区光电产业集群、南昌小蓝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青山湖区针织服装产业集群;4个300亿以上产业集群,即:南昌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进贤县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安义县铝型材和门窗幕墙产业集群、新建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构建新型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四大特色优势传统产业(食品、纺织服装、材料制造、机电制造)和若干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设计、科技咨询、检验检测、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众创开发、智慧物流等),形成“4+4+X”产业发展体系。到2020年,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食品两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2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突破1300亿元,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材料制造、机电制造四大产业均突破1000亿元,航空装备产业突破500亿元。

(二)坚持大产业支撑

始终坚持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培育壮大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四大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实现全市产业发展层级向中高端跨越,锻造工业四年倍增发展的主引擎。

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等四个市级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市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48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40%。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小蓝经开区、南昌经开区和长堎工业园区三个产业集聚区,扩大产能并增加轻型客车、轻型货车和经济型SUV等整车品种,打造全国重要的轻型商用车基地。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城建设,大力支持江铃集团、百路佳客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推进总投资200亿元以上的协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和总投资100亿元规划总产能30万辆/年的观致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投产见效,着力壮大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南昌光谷”建设,重点发展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和昌东工业区三大产业集聚区,促进LED、光电显示、移动通讯终端、光电子器件等行业加快发展,支持欧菲光、智慧海派、联创电子等龙头企业领衔增长,推进实施总投资49亿元的与德通讯“智造+综保”项目和总投资30亿元的业际光电触摸屏、显示屏生产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使南昌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以南昌红谷滩新区为载体,大力推动VR/AR产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VR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中国(南昌)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桑海产业园、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四大产业集聚区,致力于构建中成药、化学药、生物药和现代医疗器械全面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和南昌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建设,力争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领域实现突破。大力支持济民可信、江中药业、汇仁药业、三鑫医疗等产业龙头企业率先发力,积极加快总投资30亿元的济民可信新药及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进程。航空装备产业:以南昌高新区为产业集聚区,依托洪都航空、洪都商飞、昌飞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军民融合,推进南昌航空工业城建设,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打造航空研发、航空制造、民航运输、通用航空、临空经济“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纺织服装、材料制造、机电制造等四个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和淘汰部分行业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规模发展、品牌发展、新型发展,实现转型升级。食品产业:着力发展食品制造行业,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方便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提升食品产业产品附加值。纺织服装产业:以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江西)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提高创意设计水平,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由 “加工型”向“加工型+品牌经营型”转变,推动产品向外衣化、品牌化、内销化转型。材料制造产业:推动南昌高新区江铜产业园壮大规模,提高铜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安义工业园区依托铝型材产业特色优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调整铝型材产品结构,主攻高端系统门窗、工程幕墙及防水材料等产品方向,推动“互联网+建材”运营模式,唱响“中国门窗·安义制造”品牌,做大民用型材,发展工业型材;推动钨精深加工、稀土材料、陶瓷材料、金属和非金属功能材料等行业的发展。机电制造产业:重点打造南昌高新区智能制造基地,主攻智能机电产业领域,推动机电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力争在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测控装置、智能化发电机组、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化环保设备、智能化成套设备等高端装备产品上取得新突破。

(三)坚持大项目带动

牢固树立“一切为着项目想,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的项目意识,深入实施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定位的关键性、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筑牢工业四年倍增发展的基础与支撑。

1.深入挖潜项目资源。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充分挖潜项目资源。从主导产业中挖掘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项目,从大中型企业裂变中挖掘一批集群衍生项目,从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中挖掘一批协作配套项目,从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挖掘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和引导存量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扩能增效、提档升级,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市级财政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扶持力度,促进南昌工业存量提升。

2.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业县区、国家级开发区的党政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实施。在策划包装、推进实施产业重大项目上,按照“专业(工信委产业处室、专家团队)、专图(产业链全景图)、专班(产业挂点联系的领导和责任单位、专业招商团队)、专策(产业扶持政策)、专资(产业基金)”的思路,全面实行产业项目推进“六个一”机制,全力促进在谈项目早落户、落户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标。突出抓好协鑫新能源汽车及智慧制造等百亿级重特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业际光电、与德通讯、中国铁塔、国泰工业、济民可信、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实施及达产达标,加快康莱特生物、卡耐新能源、科陆智能、洪都飞机部装中心、东海蓝玉、力波酿造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的建设力度。依托增量引进、存量盘活,加速扩容全市工业项目总量规模,确保工业重点县区、开发区每年有一批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推进,有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3.积极培育百亿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百亿企业方阵。制定实施《南昌市重点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每个重点产业优选2—5个企业有爆发空间、项目有增长后劲、技术有突破潜力、团队有管理优势的企业或项目,实施产业、企业、项目、技术、团队“五位一体”重点培育。到202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工业企业达到15户(含4户省属企业),其中:江铃集团突破千亿级,力争达到1500亿元,欧菲光达600亿元,正邦科技达500亿元,双胞胎股份达300亿元,济民可信、江西中烟、洪都集团达200亿元,方大特钢、智慧海派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围绕龙头企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加快引进和发展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对市场前景较好,成长性、创新性较强的工业中小企业加大培育力度,形成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坚持大招商突破

紧紧咬住招商引资“生命线”,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积蓄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招商引资的水平和质量。

1.创新方式招商引资。各县区、开发区党政主要领导每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三分之一以上的精力投入到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上,做到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重大考察团亲自陪同。突出“轻资产、重资本”招商,灵活运用专业平台招商、产业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市场资源招商、创意招商、文化招商等方法,敢于无中生有、筑巢引凤、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全力招引项目、资金、人才。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和“蚂蟥精神”,组织招商小分队,对认准的项目持之以恒、紧盯不放,确保招商项目落地。

2.开拓视野招大引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与泛珠三角合作区域等发展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与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对接,寻找投资切入点,加快项目引进。充分发挥已落户我市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利用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以外引外”、“以大引外”、“以优引外”,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昌投资。

3.聚焦产业精准招商。围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食品、纺织服装、材料制造、机电制造等重点产业,绘制产业链图,开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招商。以企业和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积极性,及时捕捉有关信息,切实做好招商项目的调查摸底、策划包装、对接洽谈和跟踪服务等工作,做到有效招商,针对招商,精准招商。

(五)坚持大创新驱动

深入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以要素驱动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内涵式增长转变,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1.增强创新要素供给。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形成加大政府投入、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载体、搭建一批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一批众创空间,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个,省级孵化器8个;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继续实施“洪城特聘专家”计划;全力打造以高新区为龙头的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加速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市集聚。同时,深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培育南昌工业发展新动能。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发展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力争每年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0家以上。推进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发挥大型企业在创新中的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股权及分红激励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环境。

3.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食品、纺织服装、材料制造、机电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广“智能工厂”、“机联网”、“厂联网”等试点示范,推动更多企业采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到2020年,着力培育10个两化融合示范标杆企业,重点打造50家分层、分类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同时,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发展。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

四、保障措施

紧紧围绕“一核两重”推进实施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坚定不移强化新型工业化核心地位,在全市上下形成高度共识,凝聚强大合力,使各方力量向工业聚合,各种要素向工业聚集,各项服务向工业聚焦,营造工业赶超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组织保障。成立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高位推动工业四年倍增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和日常调度协调等工作,同时在市工信委增设产业处室,与市重点工业产业相对应,专门负责研究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全市各级要把工业作为日常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市直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为本地区、本单位推进实施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的第一责任人,县区明确一名常委分管工业。

(二)政策保障。用好用足国家、省支持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赋予南昌更多先行先试的工业发展政策支持。按照“管用、好用、实用”的原则,完善、优化我市工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围绕工业四年倍增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投资、项目引进、企业培育、平台建设、园区发展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主导产业超常规发展,及时兑现落实现行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按照“给资金不如给项目,给项目不如给市场”的理念,在市政工程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推动地产品产地销,落实“首发采购”等政策。市直有关部门、工业县区、国家级开发区要围绕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认真研究,整合资源,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合力推动南昌工业发展。

(三)要素保障。强化资金保障。逐年增加市扶持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统筹用于工业发展,县区、开发区相应设立工业发展和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本地工业企业发展。加大市科技、人才等专项资金向工业发展倾斜的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市级产业投融资平台,全市每年新增400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投资引导金融“脱虚入实”,满足重大工业项目投融资需求。支持和鼓励县区、开发区建立县区级产业投融资平台。引导驻昌金融机构扩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大力推广融资租赁、“财园信贷通”、“助保贷”等融资模式,支持企业通过银行、保险、债券、上市等多渠道进行融资,加快推动产融结合。强化用地保障。按照工业用地应保尽保的原则,突出“产业定位、集群发展、集约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调整优化供地结构,优先保障工业园区、工业配套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基金引导、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等方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定位明确、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配套齐全的工业标准厂房,四年间全市每年力争新建4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强化人才保障。进一步配优配强工业战线干部队伍,加大工业干部培训力度,推动市工信部门与国家级开发区,县区工信部门与省级工业园区干部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交叉任职机制,每年遴选一批副县级后备干部到开发区、园区和工业企业挂职锻炼;大力引进我市工业发展急需的高端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团队;充分利用南昌职教优势,建立校企联盟,开展校企合作,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完善企业务工人员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吸引和留住城乡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中专(职)院校毕业生在昌就业,造就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强化平台保障。加快建立和完善一批产业发展所需的研发、检测、设计、展示展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并加快发展与工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南昌工业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强化能源保障。加强规划布局、协调调运,切实保障南昌工业倍增所需的煤电油气等能源供给。

(四)机制保障。加密协调调度。建立工业经济月调度、季推进、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市四套班子会每半年听取一次工业经济工作汇报,市委常委会每季听取一次工业经济汇报,市政府每月调度一至两次工业经济运行及工业项目推进情况。每年3月份举办全市招商引资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6月份举办全市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9月份举办全市产业项目“三看”活动。加强挂点帮扶。建立和完善市委常委和市直部门挂点帮扶企业及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建立“企声通道”和“企业直通车”机制,开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诉求电话专线,做实“重点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对企业诉求,市直部门、县区、开发区限时解决反馈。建立企业提交问题的台账、督导和销号制度,将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和优化发展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加大考核激励。制定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和项目建设的考核力度。对工业项目投资进行第三方评价,加强考核结果运用,重奖为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把工业发展和推进服务工业工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奖优罚劣,奖快促慢。加快作风转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进一步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优环境。加力宣传鼓劲。在南昌日报、南昌广播电视台开辟南昌工业宣传专栏,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宣传报道,跟踪进度,树立典型,鞭策后进,营造“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浓厚氛围。

第二篇:马鞍山市工业经济倍增行动计划

马鞍山市工业经济倍增行动计划(2014—2017 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实施“一链一基地四园区”规划,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一)规模总量: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在201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2000家。

(二)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钢铁、装备及汽车制造、轻化及食品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扶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绿色装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7年,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

(三)市场主体:到2017年,营业收入达千亿级企业1家,300亿级企业1家,100亿级企业5家,50亿级企业10家,10亿级企业100家;到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达到8000家以上。

(四)工业投资:2014—2017年,累计工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500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产业集聚,做大主导产业。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着力推进钢铁、装备及汽车制造、轻化及食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绿色装饰等六大产业发展。

钢铁产业:重点发展高速重载铁路用钢、高强度汽车钢板、高强度建筑用钢、海洋工程用钢、高速工具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性能电力用钢、高品质锻轧材、铁基复合材料、钢铁制品等;建设全国钢铁交易产业园。

装备及汽车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工程装备、智能化装备(工业机器人、专用机器人等)、数控机床、机械基础件(高性能轴承、液压元件及系统等),重型汽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和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车桥及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建设汽车文化产业园。

轻化及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造纸、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等。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通讯产品、光伏、LED光电、动漫游戏及云计算应用等,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清洁燃煤气化系统、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制造、再制造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装饰产业:重点发展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建设集研发、检测、销售、综合物流服务、电子商务交易于一体的绿色建筑装饰材料产业园。

依托园区产业集聚优势,各开发园区明确2—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到2017年,形成1000亿级产业园区2家,500亿级产业园区4家,100亿级产业园区4家。

(二)推进大中小企业协同成长,做大做强企业。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选择一批规模大、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帮助其做大做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上市等方式,提升企业规模和竞争能力。改善产业配套环境,围绕大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本地协作配套能力。突出集群发展,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每年选择50家成长性较好、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小巨人企业进行培育。健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4—2017年,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分别为200家、300家、400家、400家。加大力度支持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个转企”,年均新增工业企业1000家左右。

(三)推进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工业投资项目谋划、引进、落地的组织协调力度,实现工业投资增幅、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双提升,为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行动计划提供强有力保障。围绕主导产业,瞄准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研发机构,依托全市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按照“补链”、“强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活动。加快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规模化发展。支持推进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2014—2017年,累计实施超10亿元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其中超30亿元工业项目10个以上。

三、保障措施

围绕倍增行动计划发展总目标,在发展环境营造、科技创新、资金保障、人才支撑、招大引强、项目和载体建设等方面,聚焦政策强力推进。2014—201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10亿元政府产业投资资金,其中首期资金不少于5亿元。

(一)促进科技创新,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2014—2017年,新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国家级15家、省级70家、市级270家。引导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支持省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在马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对企业购臵或自行研制的科研仪器、实验检测设备,给予补助。规划布局并定向扶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到2017年,基本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2.培育发展科技领军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努力形成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0家、民营科技企业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0家。

3.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鼓励企业加大专利创造和维护,推动无专利企业申请并拥有专利,培育专利大户,有效提高我市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争创省级以上专利奖、试点示范企业和优势培育企业,建立行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及信息检索平台,并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用出成效。

4.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市外企业合作推进成果产业化;对企业承担实施的“863”、“973”计划等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给予配套资助,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的企业科技成果给予专项奖励。支持科技型企业购买科技、专利保险。

5.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每年向企业发放一定数额的科技创新券,由县区、园区、企业按一定比例配套,用于购买技术成果、技术服务等。对于发生实际费用的科技创新券,经审核后给予兑现。

6.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积极推进钢铁、装备及汽车制造、轻化等产业加快“两化融合”步伐;支持我市百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对新评为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基地)的给予奖励。加快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平台,按新增设备和软件实际投资额给予补助。

7.大力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组建马鞍山市工业设计中心,2014—2017年4年内引进2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入驻,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公司或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按新增设备和软件实际投资额给予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给予奖励。

8.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引导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升级换代,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对参与省级以上标准起草的主要单位、首次获得省级以上质量奖的企业,以及新评为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政府采购和招标优先选用。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

(二)促进金融创新,着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切实做好中小微企业还贷应急周转金、中小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在全市推广“税融通”业务。

2.加强投资引导力度。由市财政向安徽省高新创投公司注入资金,设立政府产业投资资金,委托其代为管理和运作,以引导基金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工业企业(含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投入。3.组建注册资本2亿元的国有小额贷款公司和注册资本2亿元的国有融资租赁公司,为我市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4.支持工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包括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安徽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融资,以及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等。到2017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安徽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20家以上。

5.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工业企业申请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集合票据等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商标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贷款业务。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城投集团、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

(三)鼓励人才引进与培育,着力提升企业人才素质

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对引进的人才在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生活费补贴、创业场地和启动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重要人才项目资助,积极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鼓励引进国外智力项目。

2.实施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着力推进公共职业训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新型导师带徒”制度,建成“360行,行行出状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定期评选表彰各行业技能领军人物。

3.全面提升企业家素质。每年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1000人以上,组织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赴境外学习培训。鼓励建立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家俱乐部等,搭建企业家学习交流合作平台。(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

(四)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着力推进企业项目建设

1.鼓励招大引强。将工业招商引资作为各县区、开发园区、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目标考核指标,纳入考评。对成功引进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的个人给予奖励。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对国家、省明确要求地方配套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3.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对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且生产性设备投资3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超过300万元每亩且在土地出让合同建设期限内竣工投产的重大工业项目,给予奖励。对固定资产总投资3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优惠政策实行“一事一议”。

4.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对列入马鞍山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总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根据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补助,补助资金在项目竣工投产后或按项目当年专项审计报告分兑现。5.鼓励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实施重大节能推广应用项目、节能技改项目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鼓励企业提升电机能效、锅炉能效。鼓励企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清洁生产。

6.鼓励企业发展工业总部经济。对引进知名企业在我市建立地区总部且企业在我市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给予奖励。具备上市条件的市外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迁至我市注册上市的,给予奖励。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招商局,各县区、开发园区、新区)

(五)坚持培大育强,着力提升企业规模

1.大力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促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辐射明显、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鼓励“个转企”,不断扩大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对首次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给予奖励。

2.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小微企业间合并重组新设立企业达到规模以上的,且会计税收超过合并重组前合计数增幅50%以上的,给予奖励;对外地资本收购本地企业后会计产值达规模以上者,涉及到股权投资的相关税费市级留成部分全额奖励投资企业。3.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10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5亿元、1亿元的,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奖励。当年起连续3年销售收入、净利润、实现税收增幅超过20%的,加大奖励力度。对新进入全国500强、全省100强企业,市政府通报表彰并给予奖励。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

(六)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着力推进产业集聚

1.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重点加强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绿装4个园区建设。加快各类产业集聚发展。对新认定为国家、省级各类示范基地、产业集群专业镇的,给予奖励。

2.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每年新增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对当年新竣工的两层以下(含)且新建面积达到一定标准或新建两层以上的标准化厂房给予适当补助。

3.鼓励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对小微工业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的给予租金补贴。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开发园区、有关乡镇)

(七)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创业辅导、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成果交易、人员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服务、审计评估、环境评价、政策法律咨询、工商税务代理等专业服务平台。鼓励依托产业园区发展物流、研发设计、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平台。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对服务平台新增的软硬件设施投入,给予补助。对评为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的,给予奖励。对新评为国家级、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给予奖励。每年对服务机构开展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奖励。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八)强化领导和考核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经济倍增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进行研究、部署、协调、督办和推进。2.加强工业经济考核力度。实行工业经济单独考核,提高县区、开发园区工业经济考核指标占综合考核的比重。建立季度工业经济发展指标公布制度,年底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优秀的县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年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增速综合考评前10名企业及企业高管,分别授予“马鞍山市十强企业”和“马鞍山市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对税收贡献及增速综合考评前10名企业及企业高管,分别授予“马鞍山市突出贡献企业”和“马鞍山市突出贡献企业家”荣誉称号,对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政务督查目标办)

四、附则

(一)市各责任单位根据实际,研究制定本行动计划的实施细则。

(二)本行动计划执行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之前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本文件不一致的,以本文件为准。

目给予资金支持。3.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对固定资产投资5 亿元以上且生产性设备投资3 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超过300 万元每亩且在土地出让合同建设期限内竣工投产的重大工业项目,给予奖励。对固定资产总投资30 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优惠政策实行“一事一议”。4.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对列入马鞍山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总投资额500 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根据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补助,补助资金在项目竣工投产后或按项目当年专项审计报告分兑现。5.鼓励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实施重大节能推广应用项目、节能技改项目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鼓励企业提升电机能效、锅炉能效。鼓励企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清洁生产。6.鼓励企业发展工业总部经济。对引进知名企业在我市建立地区总部且企业在我市总投资超过2 亿元的,给予奖励。具备上— 10 —市条件的市外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迁至我市注册上市的,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招商局,各县区、开发园区、新区)

(五)坚持培大育强,着力提升企业规模1.大力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促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辐射明显、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鼓励“个转企”,不断扩大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对首次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给予奖励。2.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小微企业间合并重组新设立企业达到规模以上的,且会计税收超过合并重组前合计数增幅50%以上的,给予奖励;对外地资本收购本地企业后会计产值达规模以上者,涉及到股权投资的相关税费市级留成部分全额奖励投资企业。3.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1000 亿元、300亿元、100 亿元、50 亿元、10 亿元、5 亿元、1 亿元的,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奖励。当年起连续3 年销售收入、净利润、实现税收增幅超过20%的,加大奖励力度。对新进入全国500 强、全省100 强企业,市政府通报表彰并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

(六)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着力推进产业集聚1.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重点加强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绿装4 个园区建设。加快各类产业集聚发展。对新— 11 —认定为国家、省级各类示范基地、产业集群专业镇的,给予奖励。2.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每年新增标准化厂房100 万平方米以上。对当年新竣工的两层以下(含)且新建面积达到一定标准或新建两层以上的标准化厂房给予适当补助。3.鼓励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对小微工业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的给予租金补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开发园区、有关乡镇)

(七)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创业辅导、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成果交易、人员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服务、审计评估、环境评价、政策法律咨询、工商税务代理等专业服务平台。鼓励依托产业园区发展物流、研发设计、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平台。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对服务平台新增的软硬件设施投入,给予补助。对评为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的,给予奖励。对新评为国家级、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给予奖励。每年对服务机构开展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八)强化领导和考核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 12 —导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经济倍增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进行研究、部署、协调、督办和推进。2.加强工业经济考核力度。实行工业经济单独考核,提高县区、开发园区工业经济考核指标占综合考核的比重。建立季度工业经济发展指标公布制度,年底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优秀的县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年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增速综合考评前10 名企业及企业高管,分别授予“马鞍山市十强企业”和“马鞍山市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对税收贡献及增速综合考评前10 名企业及企业高管,分别授予“马鞍山市突出贡献企业”和“马鞍山市突出贡献企业家”荣誉称号,对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政务督查目标办)

四、附则

(一)市各责任单位根据实际,研究制定本行动计划的实施细则。

(二)本行动计划执行时间为2014 年1 月1 日至2017 年12月31 日,之前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本文件不一致的,以本文件为准。

第三篇: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产业倍增

大邑 “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产业倍增

大邑县西出成都41公里,辖区内的西岭雪山、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等自然文化景点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声名远扬。然而,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复苏、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和成都市委确立“五大兴市战略”等重大发展机遇面前,大邑县如何投身四川、投身成都新一轮发展,实现“尾雁”快飞、“尾雁”赶超。大邑县委、县政府给出了答案,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强县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明确了加快推动“兴二优一强三”的思路,把“工业强县”战略摆在了突出位置,着力做强产业,做大总量,大力推动产业倍增,壮大经济规模和提升总体实力,从而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生态田园城镇示范区。

优化布局

突出“一区两点”组团

围绕项目抓发展,大邑县委、县政府将今年确定为“项目会战年”,推出了258个、总投资530亿元的投资项目,将于年内密集落地、密集开工、密集投产。今年春节大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大邑县委、县政府就召开“项目会战年”工作会,通报2012年全县项目投资计划,推出新思路、新举措,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快飞赶超”。

产业是地方发展的主心骨,产业是大邑后发赶超的主要动力源泉。而大邑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面临做大经济规模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双重任务。大邑县委、县政府认为,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倍增,加快推动“兴二”,要坚持“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布局,突出先进制造业这一主支撑,抓住“一区两点”组团,明确了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沙渠工业点、王泗工业点的工业组团发展重点。县委、县政府坚持抓存量企业扶优扶强、扩能扩产,加快凯西二期等19个续建项目、祥业发动机缸体等29个新建项目建设,积极扶持有潜 力的企业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创品牌,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

实践证明,大邑县委、县政府的思路是科学可行的,一季度大邑工业实现了“开门红”。今年以来,一个个大项目在大邑相继开工:4月27日,四川省客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新厂区落户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投资3.1亿元,将年产各型高、中级客车3000辆;6月初,大邑与成高阀门公司签订阀门企业园项目,整合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推动阀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投产后年产值将达4亿元,目前该企业拿到手的订单已超过3.5亿元;以冶金实验厂为主的成都市钢铁行业整合项目落户大邑沙渠工业点的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预计项目投资达100亿元,钢铁产能420万吨,产值350亿元,可实现利税38亿元……

狠抓增量

各方企业纷至沓来

工业要快飞,项目是关键;项目从何来,招商最重要。按照抓增量企业高端高效、集约成链发展的思路,该县抓住东部沿海地区及成都一二圈层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引进一批对主导产业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龙头项目、补链项目,加速主导产业集聚发展。该县坚持招大引强,锁定目标企业,实行专人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全力引进更多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大邑县委、县政府领导主动出击,亲临招商一线拜访企业、参与洽谈,一批批大企业纷纷来到大邑考察,签订投资协议。

3月22日,大邑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14个,投资总额达24.48亿元,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值得一提的是签约了9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20.42亿元,包括河南省中原起重机械集团、重庆泰吉集团、山东路通集团都把项目落户在大邑。签约企业代表表

示,大邑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潜在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安心在大邑落地生根,千方百计把企业培植好、经营好、发展好,为促进大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月18日,大邑县委书记周道富率队到温江区,与温江签订融合互动发展框架协议,以圈层融合推动“中雁竞飞”和“尾雁快飞”。按照协议约定,双方将在工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社会管理等多领域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其中工业上的合作将成为双方合作发展的重头戏。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和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互设联络办,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提供发展空间和优惠政策,共建园区,引导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企业入驻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促进大邑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月下旬,大邑在广州和晋江分别举行招商项目暨旅游推介会,签约了涉及工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合作项目13个,协议总投资45.4亿元。在3天的行程里,县领导率领的招商队伍拜会了数十家大型企业,介绍了大邑的区位优势、招商政策和包装的招商项目。

据介绍,为了强化推动引资工作,大邑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出5000万元作为扶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试行)》,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企业出口上台阶,在大邑注册的外贸出口企业,在上年基础上每新增100万美元,给予1.5万元人民币国际市场拓展费扶持。另外,大邑制定了《大邑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大邑县2012年投资促进工作奖励办法》。积极开展专业招商,组建招商分队分批次到福建、上海、浙江、广东、湖南、成都周边等招商重点区域20余次,通过前期联系、企业引荐、商会搭桥等形式,拜访了数十家知名品牌企业,收集储备了一大批很有价值的重大项目投资信息,一批企业与大邑签订了投资协议。

优化环境

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为了奋力推进工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倍增”,该县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观念,始终坚持便利化的工作取向,全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

大邑县委、县政府把电力保障作为提升硬环境的首要任务来抓,苏场220kV输变电站,于今年4月26日建成投运,安仁110KV变电站于今年5月31日建成投运,冶金实验厂110KV变电站于今年3月投运,新场35KV变电站第一台机组已于今年2月底投运,第二台机组已经建成,今年8月投运,青霞35KV变电站已经建成,本月底投运。全县工业用电量上半年同比增长26.24%。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继完善了园区2.5公里道路施工,完成了4.5公里的专用电力线路迁改土建工程和天然气管线安装;完成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的可研论证和施工前期工作;完成了园区10万平方米道路绿化工程和5.1公里道路亮化工程施工,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大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月27日,在新认定的成都15件中国驰名商标中,大邑独中“三元”,四川远星橡胶有限公司“远星”商标、成都贝根管道有限公司“贝根”商标、成都鸿笙食品有限公司“鸿笙”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自此大邑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数位居三圈层第一。7月15日,大邑蜀之源牌瓶装系列酒、府河牌水泥、建丰牌中密度纤维板、祥业牌中央空调压缩机壳体系列产品等8个产品通过省政府和省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十届四川名牌的审查和复核确认,使大邑的四川名牌产品增至17个。

大邑格外注重软环境建设,坚持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下的全时企业服务机制,对园区所有重点企业服务工作均由县领导牵头联系,对企业需要协调的重大事项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企业反映催办的事情是领导督办、马上办,绝不推诿拖沓;强化“亲商重商、招商

安商”理念,着力打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努力形成投资“洼地”效应。大力优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努力把投资者的成本降到最低。

昨日,记者从大邑县获悉,该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5%,增幅居全市各区(市)县前茅。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0.9%;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实现入库税金同比增长28.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 2户。新引进工业项目9个,其中4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个,完成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2.09亿元。

第四篇:真光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

真光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

(2007年—2010年)

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

“十五”期间,围绕区教育局“阵地前移,重心下移”的策略,我校结合实际,多形式地开展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完成了“四元”培训,师资水平和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经过“十五”师训,目前学校教师基本情况为:年龄结构:30岁以下10人,31岁—45岁31人,45岁以上6人;职称结构: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1人,小学一级教师15人;学历结构:本科14人,大专27人,中师4人。由于学校办学历史较短,师资水平和结构相对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少市区级骨干教师,部分学科缺少领衔教师。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教育科研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落差,信息技术培训没有更好地学以致用等。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与深入开展,机遇与挑战迎面而来。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求的关键。根据《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为进一步提高真光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如下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

一、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 ㈠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 1 的师德素养、业务能力为目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探索“校本研修”和“师本研修”的新路子,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新课程实践中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㈡总体目标

按照“培训——实践——反思——提高”的原则,以校本研修为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努力打造一支能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教育业务精湛,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追求团队合作与技艺特色,有一定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教师队伍建设基本任务 ㈠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

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见》和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及《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一支“为学、为师、为人”和谐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与奖惩办法,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2、提升学历层次

至2010年力争做到:

学校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0%(包括在读),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5%。

3、优化职称结构

至2010年力争做到:

学校教师中具有小高及以上职务的比例达到65%。

4、培养信息素养

100%的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达到“新四个模块“的技术要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比重,增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内容,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十一五”师训、教研信息技术平台应用、课题研究等途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着眼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学校课题研究和教学评价驱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由点到面的开展,形成一定数量的课件和教学案例课例,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到2010年,85%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5、提高专业能力

认真学习“二期课改”理念,把握“二期课改”的基本要求,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初任教师基本熟悉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掌握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逐步具备初级教师的专业条件,工作一年后成为初级教师。

初级教师基本熟悉一般的教学原理、教材内容、知识和教学方法等,并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景,初步获得教学经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有科研意识和一般科研能力,有1篇及以上教科研论文。

中级教师具备各年段教学的把关能力;能主动从事教科研活动,把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质量好,能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每两年有1篇及以上的教科研论文发表。

高级教师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质量显著;能独立开设校本课程,承担课题,开展 3 教科研活动;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每年至少有1篇及以上的教科研论文发表。

㈡建立骨干教师发展梯队

建立一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积极推进“二期课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校级和区级以上的骨干教师队伍——教坛新秀、教学(教育)能手。力争形成一支由5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25名校级骨干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梯队。

在初级教师中培养和选拔教坛新秀。教坛新秀师德良好,教有创意,富有特点。必须掌握所教学科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出色。教坛新秀每学年须上区公开课1次以上。

在中级教师中培养和选拔教学(教育)能手。教学(教育)能手师德优良,教有个性,富有特长。必须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教育教学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教学(教育)能手每学年须上区公开课1次以上,指导教师1-2名,发表1篇教科研论文。

努力培养,力求产生高级教师。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培训

1、面向全员,突出骨干的培训

面向全员,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知识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载体,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区教育学院为支撑,以教育行政为推进,组织实施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推进“二期课改”,提供优质教师资源。

突出骨干,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带头、示范、桥梁 4 和辐射作用,以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为途径,加大区、校两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骨干教师综合素养。

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渠道的学历达标、高一层次学历学习、岗位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等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

2、构建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区“十一五”师训要求,围绕区“二维四类多元”课程体系,结合本校实际,设臵并实施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内容的师训课程。

(1)基础性知识课程的实施

基础性知识课程内容由区教育学院根据市教委的要求开发与推荐,课程的实施在教育学院的指导下进行,学校完成教师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学分汇总工作,并做好督促及时间与精力的保障工作,2010年上半年100%的教师完成基础性知识课程。

(2)基础性实践课程的实施

基础性实践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管理,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有计划的专题研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验感悟,反思总结,上升为实践智慧,内化为推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整个课程设臵分为育德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大领域。(具体内容详见真光小学基础性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3)发展性知识课程的实施

发展性学习的知识课程内容主要由高一层次学历或非学历进修组成,我校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等院校或区教育学院的此类进修。

(4)发展性实践课程的实施

发展性学习的实践课程由区教育学院组织实施,学校创造条件,保证骨干教师全员参与此类课程的培训。并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发展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等各级课题为抓手,鼓励骨干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

3、推进校本研修

积极营造民主、开放、多元的校本研修氛围和有效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要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研修制度、管理网络,确保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

(1)加强师德建设

①以“正行风、修师德、树师表”为宗旨,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习研讨、演讲交流、参观访问等活动为载体,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比制度,推动学校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树立为学生、为家长服务思想和敬业、勤业、精业、创业以及献身教育的精神。

②党政工团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坚持在教师中开展“树师表形象,当文明教师”的活动。党、团员教师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③建立定期表彰制度,通过开展“做知识型教师,树师德新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报告会和评选“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事迹,表彰师德典型,在全校形成加强师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对有违师德要求的人和事,即时进行帮助教育和纠正处理。

④重视和尊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组成校长书记、教导主任、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导师专家组成的专业引领团队,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与进俱进、精益求精、争创特色的思想,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标准和努力方向,形成协作共享的学术氛围,为实现学校新的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奋斗。

(2)开展团队攻坚的校本教研和科研活动

教研组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机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 6 地。学校将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实行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以课题研究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拓展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层次;以教研落实科研,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促使教师在科研与教研的整合推进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3)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荣誉称号的感召力。设立校级以上的各种荣誉称号,如党员示范岗、师德标兵、教坛新秀、教(育)学能手等。充分发挥评比活动的作用。用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行为、能力、业绩等进行检查、衡量和审核,给予正确的评价,激励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

(4)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共同提高

学校建立《真光小学校内视导制度》,组建由学科专家、学校领导、分管教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视导小组,在校内开展教学视导和校本教研活动。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持续不断地提高。

骨干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提升理论高度,学校为其提供展示机会,帮助他们成为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教师。

对各学科教师,学校将开展教育教学会诊,通过校外专家和教研组的听课评课,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和完善其教学风格。

对于新进教师,学校要为他们配备合适的带教老师,使其迅速度过适应期,加速其成长。

(5)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运用绩效管理,完善考评细则,尝试“个人自评、部门测评、学校总评”的教师岗位工作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细则;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绩效,体现重工作成效与重工作过程并举,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实督查管理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把业绩 7 考核作为教师聘用的依据,优化教师队伍,实现教师动态管理。

(6)搭建多样发展平台

①围绕学校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的开展,要求教师经常性地就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实施校本课程?如何推动学校德育、科技、艺体和环保教育活动的特色化、课程化?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进行思考,开展教学叙事和学习交流,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②青年教师拜师学艺,骨干教师帮带徒弟。组织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研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进新、老教师的素质共同提高。

③加快校及校以上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中青年教师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提供机遇。

引路子:聘请专家导师指导,促进骨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

搭台子:按学科分类,开展系列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并制度化,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压担子:在骨干教师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每学期上交1-2篇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逐步做到所任课能随时公开,同时要随时承担研讨课、观摩课任务,三年内必须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并立项承担1个校以上教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

提供机遇: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各个层次的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等学术活动等,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教师评优、评先、晋级等在同条件下骨干教师优先。

(4)坚持开展四类课活动,以此推动课堂及整体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四类课是:教学过关课、教学评优课、教学研究课、教学展示课。拟定评课标准,客观公正地开展评课研讨。促使合格教 8 师、骨干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进而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的优化。

(5)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6)开展一专多能培训,由外聘专家和学校特色教师进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一专多能的能力。使每位教师除了能熟练担任一门主要学科的教学外,还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至少开设一门拓展型或探究型课程,能指导学生开展德育、科技、艺体、环保等综合实践活动。

(二)建立载体

1、争创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

学校将确立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探索科学的、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发本校的教师教育资源并借助高校及教育学院力量开展教师教育,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努力争创 “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

2、搭建教师专业能力评优平台

继续开展全员性的学科教师、班主任专业能力的竞赛和评优活动。用“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竞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继续做好学科教师教学能力的竞赛和评优工作,围绕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的有效性等开展竞赛和评优,形成一批“好课”,培养出区、校两级“教坛新秀”、“教(育)学能手”;继续做好班主任育德能力的竞赛和评优工作,围绕班级主题课教学、主题活动设计、学生思想工作、班集体和学生矛盾化解等开展竞赛和评优,形成区、校两级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和“教育能手”。

3、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

一是构建专家引领团队

以推进“新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借助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形成以叶澜教授领衔的专家引领团队。团队每学期到学校开展专家讲座,以推进“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指导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二是构建名师带教团队

围绕打造语文、数学、音乐学科优势,强化科技艺体办学特色,学校外聘市区名师、名教练,构建名师带教团队。以师徒结对的形式,选聘教师师徒结对,实施带教计划,促其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及科技艺体优秀指导教师。

三是构建骨干教师团队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的现有发展水平,着眼于推进“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研究的需要,建立以2—4位骨干教师领衔的学校骨干教师工作团队。每个工作团队带领2—3名教师为培养对象,引领学科发展,培养学科骨干,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合作共进的工作团队,推进本校教师队伍建设。

4、建立教师培训资源库

把适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课程、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骨干教师教学案例、经验汇编、实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有效的校本研修课程与教育研究案例、骨干教师的个人成长专辑等作为教师培训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力争通过四年的建设,形成较为丰富的教师培训资源库,为教师培训提供示范指导作用。

(三)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要求,完成教育事业单位岗位的设臵,科学合理设臵学校的管 10 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综合确定上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合理确定学校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编制管理、科学设岗”的原则,严格执行《关于普陀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师的实施意见》,积极引进教师充实学校师资队伍。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继续实施教职员工津贴、骨干教师津贴、教育特殊津贴的分配制度。修订完善学校分配制度,使之更适应学校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3、建立与完善骨干教师遴选和培养机制

按照各级骨干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分别组织自下而上、个人申报、组织推荐和专家评审的遴选工作。

骨干教师要制定自身发展计划,积极参与各项培养活动。配合教育局和教育学院做好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学校做好校级骨干的管理和考核工作。

创造条件促进骨干教师依次提升和发展;为各级骨干教师提供优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机会。

4、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搭建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选择和便捷的共享条件,让全校教师共享市、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指导教师以及区、校两级“教坛新秀”、“教(育)学能手”的教育教学成果。

5、奖惩机制

建立奖惩制度,给予认真参与“十一五”培训并按时完成学分任务的教师给予相关的奖励。优先参与市、区各类荣誉称号的推荐与选拔;将在完成基础性学习任务的同时能积极主动参加发展性课程学习作为各级骨干评选的前提条件。

每学期末评估、考核,对在继续教育中较好完成培训任务和校本研修成效显著的个人和教研组,予以表彰;对不能按要求完成培训的个人和教研组,期末考核降档评价,不得参与优秀、骨干教师、优秀教研组的评聘,并制定修补学分措施,督促完成。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记录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以及专业成长的成果,科学地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学分等级。

6、后勤保障

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帮助和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设立专门的师资培训经费,做到专款专用。除保证常规培训的开支以外,“十一五”期间,每学期末根据教师在师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师训专管员严格按照培训方案认真做好每一位教师在实践课程中生成资料的管理,做到一人一档,随时可查。

四、职责分工

3、校长室的职责

学校校长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人,领导本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制订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形成校内15%骨干教师发展序列梯队,为区骨干教师的选拔提供后备力量;负责本校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落实和管理;校本研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和培训;推荐各类先进和优秀人才,落实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将根据《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和《普陀区“十一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引领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任务。

2、中层的职责

师训专管员杨燕全面负责、协调各师训课程内容的安排和人员进修、实践安排以及教师实践课程培训的学分记录和登记上报工作;组织落实校 12 本研修和相关考核。陈丽负责校本育德领域师训工作,蔡晓婷负责校本科研领域师训工作,芮开金负责档案资料管理。

3、教研组长的职责

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领导组员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及时发现和解 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创设与本学科相应的研修环境,并利用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记载培训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与出席情况,折合成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

4、教师主动发展的职责

坚持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形成理论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的合力效应,注重体现教师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培训,积极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队子,在培训过程中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主动发展。

学校将走“以机制保培训,以活动促培训,以骨干带培训,以科研助培训”之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2007年10月

第五篇:无锡新区“十二五”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

无锡新区“十二五”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收入

倍增行动计划

根据《无锡市“十二五”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和《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创新发展、建设活力新区”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积极实施科技引领、高端突破、开放融合、服务转型、富民惠民等五大策略,全面提升创新增效能力、先进制造技术水平与产出能力、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城区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五大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建设幸福安康首善城区。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力争全区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4.9%左右,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倍增。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力争年均增长14.9%左右,其中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3.9%,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30%,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15%,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1%。

农村居民收入纯收入年均增长14.5%,突破35000元,力争增长15%,达到36000元,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其中,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4%,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2%,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22%,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2%。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更大力度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素质,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坚持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同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建立职工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物价指数增长而增长的长效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努力扭转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确保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居民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呼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放开创业投资领域,为城镇居民创业、臵业开辟新渠道,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积极调动企业增加收入分配积极性,提升全社会创业致富能力。

四、重点工作

(一)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工程

坚持把科技创新创业作为第一驱动力,积极实施产业高端化策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服务经济和服务功能的完善提升作为新区“十二五”期间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新标志,努力建设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国际化创新型服务型科技新城,为富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新能源、微电子、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和新型显示、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百亿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快速启动建设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持续推进建设光伏产业园,重点建设国家外包基地城市核心区,全力推进建设生命科技园。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双倍增”发展目标,销售收入达到6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4%以上,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500亿元企业2家以上。

2、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坚持实施服务转型策略,大力提升新区的城市服务功能,纵深推进企业“主辅分离”,积极发展金融、商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做优做精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加快集聚外资地区总部经济。“十二五”期间,培育具有示范性的现代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新增区域总部100家,建立跨区域销售中心100家,集聚规模型现代物流企业200家。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3、构建本土科技型企业上市集群。围绕国家级创新型园区建设目标,借资本市场之力,培育和推动一批科技型、创业型企业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之路,实现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确立“无锡新区板块”市场地位,积极打造千亿级总市值的科技型企业上市集群。到2015年,全区实现新增上市公司30家。

4、优化提升支柱产业。不断推进重点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规模。以存量企业为主体,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融资、技术改造等方式,支持现有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优化发展;加快企业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步伐,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实现资产、品牌、经营的联合,成功打造一批创 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永续竞争力的“旗舰型”企业。

(二)实施企业职工增薪工程

以提高一线职工收入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企业职工增薪工程,确保新区企业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每年增幅不低于15%,到2015年,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本地劳动力更加充分就业。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和省、市促进就业的政策规定,加大对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服务,确保“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15000人;充分发挥区、街两级人力资源市场配臵人力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大力促进本地劳动力的更加充分就业,确保“十二五”期间辖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市,控制在3%以内;加强监察管理,规范用工行为,督促企业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规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到2015年,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以上;积极贯彻实施市政府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继续完善本地劳动力就业免费培训的“以奖代补”措施,确保本地劳动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2、加强工资政策执行的监管,激励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严格执行《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省、市“最低工资标准”规定,确保辖内企业依法规范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运用劳动保障区域监管的调控机制,对于现行实施特殊工时制的企业,从2012年开始对上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于15%,且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同行业地区 工资指导价位中位线的企业,暂缓执行特殊工时的行政许可;对于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于15%的企业,取消其当年市级劳动保障诚信企业的培育申报资格;对于已获得市级劳动保障诚信企业称号的企业,如果其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于15%,且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同行业地区工资指导价位中位线的企业,取消其当年申报省级劳动保障诚信企业的资格。运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鼓励企业增加职工工资收入,对于一线职工工资年增长幅度超过15%,且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不低于同行业地区工资指导价位中位线的企业,给予优先纳入当年新区社会责任履行先进单位评比奖励参评资格;对于年一线职工工资收入幅度增长低于10%,且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同行业地区工资指导价位中位线的企业,实行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评先一票否决制。

3、加大工资协商的服务指导,提升企业工资协商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市政府公布的“十二五”期间地区工资年增长15%的指导基准线,引导企业构建由职工民主参与、工会与企业行政集体协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共决机制,切实提高企业一线职工的工资收入。加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服务,促进企业优化收入分配增长机制。按照《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和《无锡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即将出台)的规范要求,加大上级工会对协商代表的培训指导,通过集中培训和重点企业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十二五”期间辖内工资集体协商企业的工会职工代表业务培训率达到100%;不断提高已建工会组织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建制 率,到2015年,力争达到99%;对于因各种原因尚未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继续由上级工会探索实施工资集体协商“上代下”工作模式,确保未建工会企业职工工资增长。

4、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每年组织劳动保障法规执行专项监督检查活动,依法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及时组织开展工资支付、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加班工资支付、劳动定额和工时制度执行等专项执法监督检查,保障职工及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

5、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加强企业职代会建设,强化职代会和工会职能,充分发挥工会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核心组织作用。组织基层工会干部学习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工会主席作为工资集体协商工会方首席谈判员要掌握有关业务知识、谈判技巧等,加强向行政方的宣传与沟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三)实施全民创新创业工程

以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实现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创业平台、创业服务和创业成果共享,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带动增收。

1、加快科技创业。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营造更加有利于全民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不断扩大创业者规模,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继续吸引国内外领军型人才来新区创业,加大“三创”载体建设力度,完善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创办各种 类型的创业基地。

2、培育创业能力。强化企业主要创业者及创业团队核心人员创业能力培训,提升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扩大创业培训机构认定,健全培训体系,拓展培训领域;提高创业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机构能力。拓宽创业实训覆盖面,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创业模拟实训,按规定给予创业模拟实训补贴,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提升创业质量。积极发挥“530”创业高端引领作用,打造更具活力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更多的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变。发挥创业在促进城镇充分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

4、强化融资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业企业可优先申请科技支行的贷款;扩大创业引导资金和创业投资风险资金的规模,有效拓宽资金使用范围;加快推进与国内外优秀创投资金的合作,扩大全区创业投资资金的规模;灵活利用各种科技金融创新工具,加大服务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资金、风险补偿资金的规模,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5、加强创业服务。针对新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通过科学设定各部门的考核指标,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结合新区产业发展,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库;探索成立新区人才创新创业协会,加强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快创业人才的配套环境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在新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6、落实创业政策。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等作为经营场所;允许能有效划分的同一地址登记为多家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住所(经营场所);经合法批准的公共用地可作为创业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场所。

7、加大补助额度。对符合新区产业政策和“三创”载体内重点发展领域,并经考核通过的创业企业、为企业提供直接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外包中介服务机构,自开票之日起,以企业对新区地方财力实际贡献份额的80%予以补助,补助年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对新入驻新区“三创”载体的科技创业企业、服务外包企业经认定之日起可按新区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享受房租补贴。

(四)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

以“扩面、整合、提标”为重点,深入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确保“十二五”期间,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职工和居民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9%以上,并按国家、省、市规定全面落实各类人员的保障待遇。

1、加大社保扩面工作力度,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保覆盖。积极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规定和省、市扩面工作要求,加大区域科学发展考核重点指标的权重导向,确保“十二五”期间每年辖内企业职工参保和居民参保率高于全市平均值,参保净增人数超额完成市目标任务。积极贯彻实施统筹区社保类别整合、统筹级次提升和待遇提标的政策规定,确保各类对象及时规范纳入相应的保障覆盖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管 理平台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方便企业及其职工办理职工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事务,方便市民办理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事务。

2、严格执行社保制度规范,保障统筹区提标政策落实。按市政府居民社会保险政策规定,不断加大居民养老、医疗的资金保障和归集力度,确保制度待遇标准提标所需资金的及时上解支付;按照市困难人员就业、社保“两项补贴”分担方式的规定,及时增加区级补贴资金的安排,确保“两项补贴”规范使用、及时支付;按照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规定,适时安排区级分担部分资金并上解,确保辖内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有效落实。

3、积极探索区域助保措施,促进困难群体的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区域助保措施,继续贯彻实施新区失地农民保障安臵对象、自由职业者参保补贴政策,鼓励各街道对本地区特殊困难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参保帮扶补贴,适时探索区域助保的更优补贴措施规定,切实促进本地断保困难人员的社保参保扩面工作。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工作,积极配合市社保机构做好社保年检工作,及时通过市社保机构的反馈信息和劳动者的投诉、举报,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依法参保情况开展社保专项监察检查,全力维护企业公平竞争、发展的法治环境。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重残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等 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两节”送温暖标准,逐年提高困难对象和优抚群体“两节”送温暖普惠性慰问补助标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开展“五助”帮扶工程,加大助医力度;提高重残人员救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按照城乡低保标准100%发放生活救助金,到2015年,城乡重残人员救助标准在2010年基础上增加105%。

(五)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工程

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富民工作的突出位臵,深入推进幸福新区、幸福街道、村(社区)建设活动,按照“巩固工资收入、稳定经营收入、加快扩大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的思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1、以生物农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我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以鸿山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鸿山生态农业园区和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做强“鸿山葡萄”特色产业。以建设“无锡太湖生物农业谷——南园”为契机,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到2015年,力争引进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端创新项目,生物农业产业规模达到30亿以上。

2、稳定增加一产收入,大力提升二三产经营收入。“十二五”期间力争一产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达到7%。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增加葡萄、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90%以上。二是做大做强一批生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生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提升种植业经营收入。三是积极支持和鼓励 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发展家庭手工业、服务业,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业格局,“十二五”期间力争二产、三产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5%。

3、全面提高股份合作社收入、财产性收入、征地拆迁收入。一是增加股份合作社收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和街道村集体经济,坚持量质并举,实施统一经营,到2015年村级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社增加100%,人均股份合作社收入年均增长15%。二是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发展房东经济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增加征地拆迁补偿收入,预期农村征地拆迁实现农民人均补偿收入年均增长10%。

(六)实施拆迁安置流转工程

按照依法管理、政府引导、居民自愿、规范操作的原则,规范拆迁安臵房有序流转办法,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1、创新拆迁安置房流转形式。明确条件,规范程序,创新拆迁安臵房流转形式。一是协商回购,按锡政办发„2009‟101号文件,对拆迁安臵房经拆迁当事人双方协商回购,回购的拆迁安臵房必须滚动用于征收补偿;二是政府回购,由住房保障部门直接购买农村居民拥有的基本符合标准的拆迁安臵房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做好回购后的权属变更登记,确保产权明晰,安臵合理,流转顺畅;三是组织包租,通过归集空臵在农民居民手中的拆迁安臵房,统一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市场租金与共租房租金差额由政府补贴;四是房 权换股权,由街道集体经济组织实施资产或资本经营,每年定额回报。

2、推动拆迁安置房规范上市。规范设臵征地拆迁安臵房上市交易条件和程序,在取得合法产权5年后,征地拆迁安臵房可上市交易,按规定收取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

(七)实施人口素质提升工程

以保持人口合理流量为原则,重点加强高端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大力培训本地人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增强人口发展综合潜能,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1、适度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合理流量。将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惠民政策体系,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至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70万左右。

加强经济社会政策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机衔接,在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收入分配改革、征地补偿、社会救助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优先优惠政策,适度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实现流动人口同城化待遇。

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服务管理,在全区各街道深入推进“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机制,全面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有机衔接的制度和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无锡市综合服务管理示范社区(村)”创建活动,五年内创建达标率100%。大力开展外来人员集中区“公共服务点” 13 建设,使外来务工人员充分享受到新区改革发展成果。

2、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大力提升人口素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人才发展的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实现由单一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招才引智的转变,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标志区,以高层次人才建设带动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聚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到2015年,全区的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4000人左右。

3、优化理财投资环境,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积极扶持债券、基金、信托、科技支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引导专业理财机构重点开发针对高层次人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营造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投资环境。积极开辟居民增收渠道,鼓励引导居民将各类中长期储蓄转为股票、保险、债券、不动产等金融理财产品,实现居民增收与金融发展同步。

(八)实施机关事业单位福利改善工程

按照国家、省、市对机关、事业单位分配的指导意见,结合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向上争取,形成具有新区特色的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系。新区机关事业单位“十二五”期间平均收入增幅控制在每年10%左右,逐年调整现有年薪制的标准,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和绩效工资体系,加强绩效考核的力 度,加大考核奖励,适当调整机关事业单位考核奖励总量标准,考核奖重点向目标任务完成得好的单位和个人倾斜,以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和奖金分配的杠杆作用。在增加在职人员收入的同时,同步考虑增加退休人员的收入,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新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及时调整计发公积金和提租补贴基数的口径,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公积金和提租补贴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以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组织领导,加强计划实施、统筹协调、调控引导和监督管理。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园区、街道和部门的责任。建立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工作例会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加强富民为先的工作导向,形成推动收入倍增计划落实的整体合力。

(二)创新工作机制。将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作为园区、街道科学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推进、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政策创新和效应跟踪,对各园区、各街道、各部门相关任务及实施成效适时开展检查,加强指导监督,完善奖惩制度。加大对工资分配的政府调控力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企业薪酬统计调查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 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

(三)用好财政杠杆。发挥好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和撬动各类社会资源。通过财政奖励、融资贴息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将新增财力的较大比例用于改善民生,逐年加大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财政投入力度。

(四)强化统计监测。建立健全倍增计划实施情况的监控指标体系。夯实基础,在科学的统计制度方法前提下,健全调查员队伍建设,做好城乡住户统计调查工作;加强协调,贯彻国家新劳动制度,做好劳动者工资统计;提高质量,巩固数据源头,建立数据评估体系;密切跟踪,加强预警,定期做好分析研究,及时报告进展情况。

下载南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